第一篇:贵阳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的视察报告
贵阳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的视察报告
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2011年6月14日)
为深入了解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于2011年5月3日至6日组织部分委员,在张承新副主席的率领下,围绕我市乡镇文体中心、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一行在听取了市文化局就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介绍后,实地走访了解了白云区、息烽县、修文县和清镇市18家乡镇、村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现场分别召开了4地主管领导、文化局及文化站干部座谈会。通过视察,委员们对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针对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及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县、市)、乡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显著发展,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文化基础工程之一。自2003年起,市级财政拨款105万元,建成“共享工程”的市级中心。2008年按照每个县级中心(国家投入80%,市和县各投入10%)68万元试点建成清镇、开阳两个县级中心。至2011年4月,区县级中心已全部建成安装完毕并对外开放。全市125个乡镇、街道中有36个乡镇、1个街道已获得“共享工程”文化设施配置(占全市乡镇、街道的29.6%)。其余乡镇、街道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已列入2011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2009年上半年完成1053个行政村基层点建设。
“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的开通,将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到了农村第一线,对于迅速扭转我市农村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起到了显著作用。通过“共享工程”的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学到了种、养殖技术,同时还获得了优秀的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市77个乡镇在省、市、区(县、市)、乡镇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和群众自发集资的情况下,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基本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使文化服务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各乡镇依托“综合文化站”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和现代节日活动,在“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农村田园经济建设开展“桃花节”、“李花节”、“菜花节”、“杨梅节”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农家书屋已成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市自2006年初启动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以来,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积极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支持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财政资金420万元,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充分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制度,着力推行规范化管理,开展“星级”服务网点建设。200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116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初步建立起了“村村有书屋、村民有书读”的农村公共阅读网络和阅读体系。2010年,在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建设经验,建成数字农家书屋80个,今年还将新建60个数字农家书屋。通过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我市结合国家新闻总署“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活动,开展了“书香农家”读书系列活动——“我的书屋,我的家”读书讲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立体化宣传,在贵州重点门户网站 “金黔在线”制作了系列活动专题网站,不仅宣传我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和系列活动开展情况,而且还对讲演比赛、颁奖仪式等现场活动进行网络直播,同时将讲演选手的视频放在网上供网友进行投票评选,仅3个月时间就有88万多人次访问,宣传效果明显。2010年11月,我市选送的修文县扎佐二小学生赵聃易还荣获“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特等奖。
农家书屋丰富实用的图书,较好地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求,增强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农家书屋共接待读者达400多万人(次)。农家书屋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借书难、读书难、用书难的问题,成为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投资兴建和在建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主要以全民健身广场、镇级“灯光篮球场”、村级“篮球场”、“山体步道”等为主。如清镇市正在建集文化、体育、生态于一身的综合工程“虎山彝寨”。清镇市还多方筹集资金,申报筹建“清镇市体育馆”建设项目。从视察来看,各区(县、市)、乡镇、村,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篮球、拔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掀起了农民健身的热潮。
(五)农村文化阵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寨坝村农家书屋去年就有500多人借阅。其中学生为数不少,还书时每人要交一篇心得体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小学生,或长或短都写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如一篇读书心得里写到:“不要贪图富贵享乐,穷人也有穷人的幸福与快乐。”清镇市红枫湖镇黄土村的村民们在文化站里唱歌跳舞就感到“高兴、快乐”。白云区青山乡的布依村民用质朴的语言自编山歌歌颂“共产党好”,歌中唱到“农家书屋在我村,人民群众都关心。符合农业大发展,时时刻刻记党恩”。农村业余演出队不仅参加村里组织的文艺演出,遇到红白喜事时也受邀参加,演出的内容健康而又丰富多彩。农村文化室也成了村里评文明家庭、奖励表彰农民的场所。通过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素质。据息烽县统计:“通过农家书屋及资源整合,农民学到新技术3000项,自愿放弃纠纷和睦相处300件。”
二、存在的问题
视察中,委员们看到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利用率有待提高。由于我市各级财政财力有限,特别是在“吃饭财政”的条件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目前还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设施虽然经过几年的“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建设有所改善,但仍十分薄弱。我市“共享工程”乡镇文化设施配置覆盖率只占48%,还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还未达到三级以上标准,这将影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乡镇文化站设施配置不全和“馆站”被占用的情况有待解决。已建成的一些“农家书屋”,因没有新书补充机制,影响了读者的借阅。
按照国家“创文”指标的规定,“共享工程”在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的覆盖率必须达100%。而目前省文化厅还在进行去年项目的招投标和采购,今年的项目尚未开始启动,“创文”达标时间紧迫,该项目如果等待上级配置到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2011年实现“全覆盖”,难度很大。
(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设施投入不足。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站(室)、体育运动场地主要靠各级政府的投入。而从视察来看,许多乡镇、村存在着“文化设施正常开放、文化下乡”等经费未能列入年初财政预算的情况,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农民文体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乡镇经济实力不强,文化、体育设施得不到更新、添置。乡镇文化站藏书陈旧,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村级文化室则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其生存。其主要原因:一是乡镇财政确实困难,村集体收入有限,安排不出专项的文化活动经费;二是少数乡(镇)村由于认识不足,存在轻文化的思想,不愿把经费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近年来,我市许多区(县、市)的财政投入没有与本年度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一些乡镇的文化投入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专业文化人才欠缺。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发展的又一“瓶颈”,从文化行政管理到专业人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人才缺乏问题。由于经费困难,文体干部缺乏必要的、经常的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掌握不了先进的知识,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专业人员缺岗现象在一些乡镇非常突出。如温泉镇虽然通过“共享工程”配置了电子琴、扬琴,但全镇只有一位小学教师会弹电子琴,扬琴则无人会演奏,成了摆设品。加之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难以留住人才,导致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一定程度的下滑。
第二篇:抓阵地建设 促作用发挥
抓阵地建设 促作用发挥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党员人数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更好的发挥作用,一直是镇党委力求解决的问题。镇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立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抓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现将我镇工商联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交流:
一、党支部基本情况
***镇工商联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6月,从成立之初的5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12名党员,走过了风雨十年。党支部的党员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街道的个体户,其中大学生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该支部先后于2002年至2004年被镇党委评为“***镇先进党支部”,2006年被镇党委评为“***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抓制度,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1.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镇党委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指定党委副书记为工商联党支部专职联系人。通过明确标准、拓宽渠道、严格程序等措施,把思想
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优秀党员选配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有力推动了党组织建设。
2.健全学习制度。支委会制定学习长效机制,把每月15号定为学习日,并把各项制度和工作内容规范上墙。严格落实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等制度,确保学习效果。增强学习针对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围绕提高能力学、紧贴职责学、盯着薄弱环节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年由镇党委领导为其上一次党课,认真撰写各种学习心得体会和总结。在党支部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并作为年终民主评议的扣分依据。
3.落实考评制度。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党支部年初制定了党建工作计划,支委会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考评制度,采取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底总考评的方式“查阅走访”督导检查,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方案,提高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二)抓活动,丰富党建工作内容
1.开展扶贫助困活动。工商联党支部的党员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把勐混当成家乡,坚持为辖区内的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组织党员开展祭扫烈士陵园、看望老人、清理排水沟、杂草、清扫大街、栽树、修缮厕所等志愿服务活动,10年来共计参加义务劳动的党团员达600余人次,捐资5000多元。
2.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支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结对帮扶”活动。2005年支部与***村党总支的贫困党员****结为帮扶对子,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挥支部党员经营管理的优势,结合****同志的实际情况,通过三年努力,****偿还了5000元的借款,2008年家庭收入11748.5元,人均收入达2349.7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3.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2011年,在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提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向建党90周年献礼号召中,党支部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精神。支部带领党员们在***镇与国道214线连接线大约500米的公路两旁栽种樱花树,在没有工作经费的情况下,党员们自发筹集经费300元,购买了140棵樱花树苗和培土。目前这条路已被确定为“工商联党支部示范路”。
(三)抓培训,巩固党建工作基础
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利用“三会一课”和创先争优等活动载体,利用镇党委和党支部的学习活动日,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在生产经营、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工商联党支部的党员,应生活的需要不断的流动,党支部密切关注流动党员思想、生活
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定期、不定期派人上门与党员谈心,了解党员在外的学习、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个人思想动态,使他们能够及时参加党组织活动,做到党组织教育活动“一个也不能少”。
(四)抓联创,推动党建工作新格局
工商联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共青团、妇女和工会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工建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目前,***镇工商联个体协会有共青团员18人,工会会员42人。在各项活动中,党支部不仅对内严格要求,还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团结起来,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党支部工作经费紧张。不能很好的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2.办公场地紧张。镇党委、镇政府一直以来很支持党支部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不足、办公地点有限,目前,支部和镇老年协会合属办公。
3.办公设备紧张。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办公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办公设备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决议,服从党委统一领导,镇党委加大对党支部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党支部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2.加大经费投入。镇党委在工作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部分党建经费,分期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活动场所办公设备进行配备。
3.开展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增强对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镇党委指导党支部开展一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党员积极参与,使党员在参与中增强向心力。
4.帮助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我镇党委将积极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各阶层党员的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关于如何加强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关于如何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核心是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急待进一步加强。
一、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市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投入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有的乡镇图书室全年没有购书费,有的根本就没有设置图书室。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有的群众反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针对农民需要制作的资源很受欢迎,但当地网点太少或因网点工作人员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导致工
程资源无法有效使用。
(二)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撤消了文化站,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三)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有待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应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政府应在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方便,降低准入门槛,减免各种税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市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业务为综合性的,工作上应对多个
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
农村文化始终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基础。为解决上述四方面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具体做法:
(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持续加大投入是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农村文化运行体制是一种“养人”的体制,与农村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因此,1、要建立“养事不养人”的投入机制。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县级剧团、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经费单一的投入方式,压缩人头经费,明确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的具体补助标准,政府按照办多少事给多少钱的方式追加投入,补助到位。
2、要设立专项资金。针对阵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县级宣传部门掌握使用。同时,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并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立户县文明办,由县文明办管理使用。
3、要大力发展民办文化。要将民办文化作为推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民办文化开展多种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文化经营活动,使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农民电影放影队、文化中心及其他民间文艺服务团队,使他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市场主体。要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有关行政部门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批程序和手续。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表彰、税费减免、职称评定、公益性文化项目招标、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要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公有文化设施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要鼓励社会资本向民营文艺团体面向农村的公益性服务提供捐赠。对捐助文化建设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关键在培养一支根植于乡村沃土的先进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必须具备“有人管、有人理、有场所、有活动”,才能增强其吸引力,才能得以普及。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农村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从我市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批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人,他们当中有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有退伍转业军人,有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有计生户长等,他们分布有在城区所在地,有偏远山村,有革命老区等等,利用闲置的空房子、庙宇祠堂、村委会办公场所,或依托所在村的商店、诊所等经营实体以及一些青年人活动室和离退休干部家庭,办起了文化中心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因此,选好农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至关重要。选农村宣传文化中心负责人要从“面向农民、服务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成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四个一”的基本条件,确保建户质量。所谓“四个一”就是一个带头人。每个文化中心要有一名一定政策水平、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经济头脑,并热心公益事业的能人;一个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要有适合农民阅读的科技文化书籍、一份以上党报党刊、一台电视机和广播喇叭、一个影碟机及其它文化娱乐设施;一系列制度。每个文化中心必须制定农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职责、活动制度、人员值班制度、书刊借阅制度等,使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一批联系户。每个文化中心负责
人必须联系10个以上的农户。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没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具体表现。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滞后的局面,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纳入”,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建设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大投入,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金需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强乡镇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基本实施建设,建设一批星级影院和村居、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同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每个乡镇和有条件的村组、社区建设一批文化服务点,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农民朋友健身、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四)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实行文化扶贫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采取有力措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文化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村村通和村村响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情况来看,构建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为各地农村主要的精神文化食粮。今后要在党委政府的继续重视支持下,加大建设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完善设施维护,做到对边远地区也能服务
到位。
据统计,2007年我市广播电视台共完成了60个行政村和10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有线电视的建设任务,共架设光缆407杆公里,电缆近120公里。“村村通”工程的完成,使我市西部偏远山区和海岛部分未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及自然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大大丰富了山区和海岛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根据农村干部群众对加大文化载体的迫切要求,市广播电视台将西部山区广播“村村响”工程列入200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办好这一实事项目,他们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多次到有关乡镇和市级部门进行协调,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有关问题,并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明确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乡镇站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使高楼、湖岭两片区15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村村响”,超额完成了项目计划,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有力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积极引导民间集资兴建地方历史名人纪念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已建馆纪念的历史名人有宋代著名学者叶适和陈傅良、元代南戏鼻祖高则诚,现代名人有浙南工业先驱、发明家、实业家李毓蒙、明代卓敬纪念馆等。如今,我市已累计投入的费用达近千万元。
自古以来温州人对传统的亲缘关系深为看重,对地方历史名人的尊崇更是凝聚了浓郁的乡土亲情。2000年以来,全市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一批由村民或民企筹资兴建的名人纪念馆、村史陈列馆和工艺展览馆。全省著名的叶适纪念馆坐落在瑞安市莘塍镇,这里是叶适后裔叶氏家族的聚居地。据纪念馆负责人、个人捐资8万元的温州车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辅忠介绍,以前他只知道自己的祖先叫水心先生,2000年温州召开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纪念会时,得知叶适就是水心先生并了解了他的学术成就。出于自豪感和崇敬之情,他就产生了建造叶适纪念馆供后人瞻仰,以先人的精神激励后辈学习文化、努力创业的念头。
温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又是让传统文化发挥现实效应的好载体。他指出,地方名人的后人自发兴建名人纪念馆,不能简单地与建祠立庙混为一谈。此举一方面有效弥补了政府对文物和文化保护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传承了地方名人的功绩与精神,用现代激活传统的方式发掘延伸其文化内涵,把家族的东西变成了服务于社会的文化遗产。
然而不少中小型纪念馆由于筹建时没有考虑到日后维持正常运作所需的费用,大多境况不佳、门可罗雀。如,浙南工业先驱李毓蒙的纪念馆,一人兼任门卫、讲解员等多重任务的代理馆长赵万富愁对空荡荡的大厅:“除了偶尔有一些小学组织学生来集体参观,馆
里几乎没人。
但也有不少纪念馆负责人兴馆有方。坐落于瑞安市莘塍镇莘塍东街的叶适纪念馆,从2003年建成至今,已通过出租一楼店面取得近百万元营运资金,这些资金在支付纪念馆日常开支之余还被用来扩大馆藏,满足了多处纪念馆的维护与修缮,进一步提升纪念馆的声
望,4年里引得6万游人参观。
有专家建议,一些并不具有文化留存意义的乡村盲目跟风建设村史馆并不可取,而拥有良好文化传统的地方也要在兴馆之前思量“柴米油盐”,是否能通过店面出租、旅游产品经营等方式,撑起纪
念馆的生存空间。
(六)举办形式多样、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要让农村文化阵地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培育农村特色文化。要让农村特色文化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戏曲、杂技、花灯、腰鼓、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项目,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特色小吃、传统美味等饮食文化品尝项目;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尤其是我市充分发挥县(市)所在地联结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强集镇文化建设,积极开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建设“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如瑞安市曹村镇每年一度的大型元宵灯会吸引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温州地区各地群众蜂拥而至,驻足观看,热闹非凡。瑞安市罗凤镇凤川村的“抬猪”活动也是我市民俗文化的亮点,目前上述两项民俗文化已成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我市农村各地还先后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农家乐”活动。各大旅行社倡导农村旅游文化,不仅拓展了旅游线路,而且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如马屿金潮港的瓯柑基地和各旅行社合作,每月都有一批批家长带领孩子开展亲子采摘活动,既陶怡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情操,又解决了农民的农产品销路。另外,像我市梅屿乡今年还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农产品博览会,这种农村商贸文化的兴起,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也大
大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既是硬件建设,也是软件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看待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作,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为广大农民朋友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意见
农村文化站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基层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文化设施陈旧老化,阅览室、娱乐室等文艺场所无力更新,藏书更是有减无增,破烂不堪,经费没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第二、机构编制不明确、不落实。乡文化站没有文化专干,站长长期“空岗”。另外“专干不专”的问题也很严重,文化专干除了写标语,出板报等跟本职工作有点关系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乡镇中心工作的日常事务中。
第三、由于个体文化、私营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迅速崛起,使传统的国办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几乎失去大半个江山。如私人歌厅、舞厅和卡拉OK 厅的建立,私人书店、书摊、书屋、台球、乒乓球和电子游戏机的兴起,成为人们新的娱乐天地,农村文化站寒酸的设备和条件无法与之抗衡。
第四、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乡镇逐渐普及了闭路电视,再加上VCD、DVD、家庭影院和家庭电脑的普及,使传统体制下培养的文化站专业人员能力、素质遇到极大的挑战。农民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群体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而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农民新的文化需求
服务滞后,给农民供应的“文化大餐”依然是一成不变的“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和读报),怎么能吸引受众呢?
进年来,为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还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文化的前沿阵地,不仅不能放弃,而是要大力加强。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调整思路,创新手段,建设好农村文化站。
第一、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的高度,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切实把乡镇文化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来坚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
进;通过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地抓好落实。第二、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基层文化,认真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财政拨一些,乡镇政府支付一些、文化产业创收一些,群众交纳一些的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完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利用率。第三、要抓好组织落实,健全基层文化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调整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本着既管人又管事,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
第四、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高文娱活动的做法,注意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广播影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有机地融入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中。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汲取艺术营养,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既要注意挖掘当地的传统资源,又要注意文化活动的时代性竞技性,以吸引青少年参加。要充分利用农闲、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杜绝封建迷信活动。
第五、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在经济欠发达,文化硬件设施较差的地区,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搞好软件建设。要充分利用、发挥、调动本土人才的作用,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并通过不断地培养、提高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让乡镇文化站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场所、求艺的乐园、求富的平台,吸收更多的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参与其中,整合更多的文化资源造富乡莘,使乡镇文化站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第五篇:建设文化阵地
建设文化阵地
发挥育人功能
--鲁北第二小学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局、学校文化育人的精神,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行教育方针,响应教育局文化育人号召,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打造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为确保学校环境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如下:
组长:校长李伟元
副组长:各分管副校长
成员:班主任及科任
三、目标任务
环境改变人,环境培育人。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一)校园文化主题
常规先行、教学中心、环境育人。
(二)文化环境
1、美化文化长廊,让墙壁来宣传,让墙壁来说话。
①教师办公室:张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名言警句》、“教风”及岗位人员职责。
②功能室:张贴《管理制度》、《名言警句》,责任管理到人。
③教室: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名言警句》,教室黑板上方有学风主题词及国旗,后墙有黑板报或文化园地。创建班级图书角。
④楼道走廊:楼道张贴警示标语、走廊悬挂名言名句。教室门口挂班级招牌。
⑤学校教学楼栏:书写学校三风、办学目标等标语牌。
⑥围墙文化长廊:绘制相关标语、壁画。
2、绿化净化校园。结合学校实际,坚持经济美观原则,给每一棵树挂上“身份证”。
3、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文化长廊及班级黑板报坚持逢节更新。
4、加强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室、功能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条件。
5、广播室,做好课间广播宣传,弘扬好人好事;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对特殊生的诱导教育。
四、实施阶段
1、制订实施方案,提出任务和目标。
2、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对照落实。
3、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第一次考核。
4、进行校园、楼道、教室、办公室布置。
5、各班主任自查,逐一完善。
6、领导小组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五、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由少先大队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帮助在开展活动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制定好实施计划,科学安排重点工作和重要活动。
3、保障经费投入,按计划逐一进行。
4、每学年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寻找差距,探索路子。
几年来,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投入、整合见效”的措施落实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现已形成了以“乐学、诚信”为主题的思想教育阵地、以“守法、礼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阵地、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生命安全教育阵地、以“文明、礼让”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阵地、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生态环境教育阵地、以“学习、展示”为主题的教室文化阵地、以“小角落、大功能”为主题的角落文化阵地、以“卫生、健康”为主题的厕所文化教育阵地、以“规范、敬业”为主题的办公室文化阵地、以“尊重、温馨”为主题的人文和谐教育阵地。
通过文化阵地建设,让校园的门窗、墙壁、围墙、廊道、角落、空间处处因文化而充实丰满,时时散发出文化的气
息。
走近观鲁北第二小学校门,映入眼帘的“温馨提示”,无声的提醒着来访者,您已经进入了学校区域,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成为孩子们的示范。整条走廊向我们展示了100年的中华历程,这里的人文和谐教育阵地,蕴含着对教育的敬重之情,表达了学校对社会尊重之意,体现了人文和谐关怀的文
化
韵
味。
走过百年长廊,左侧围墙的生命安全教育阵地、右侧墙壁交通安全教育阵地,从知、育、导、行方面引导孩子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用知识守护生命。安全教育阵地形式上对孩子的视觉产生冲击,内容贴近孩子生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喜欢看、看得懂、懂得用、用的着。安全文化阵地,展现了校园对安全重视、对生命尊重的文化魅力,发挥出文化的传播、认知功能。
文明礼仪教育阵地,通过中国地图,名人雕塑,等,配备浅显易懂的文字,把孩子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活动展现出来,把传统的礼仪植根于孩子幼小心灵,让孩子在跃然于目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熏陶,从朦胧中逐渐悟出文明、礼仪要从自我、身边、言行举止、生活小事做起。文明礼仪教育阵地发挥出了在文化的熏陶中规范行为、传播教化的功
能。
的特色,鼓励各班级在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的基础上再挖掘一些体现文化氛围的材料,开创独具特色的教室文化。来到教室,这里有“家”的味道,而孩子们就是这家的主人。教室文化阵地的建设主体是学生,教室文化阵地的建设过程,就是学生智慧发挥、创造力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为班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室外廊道思想教育文化阵地,是学校区域最广,充分发挥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的阵地作用。学校文化长廊及班级黑板报坚持逢节更新。
鲁北第二小学立足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力争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