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为例
丁 怡,刘 军,鞠学红,朱 红,郑文贵,张金宝(潍坊医学院研究生处,山东 潍坊 261053)
[摘要] 2013年始,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培养单位在加强论文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问题。本文根据硕士研究生论文抽检结果,分析了影响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和环节,并结合我校改革实践,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研究生论文形成过程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导师水平到管理机制,无不影响研究生论文质量,因而学位论文也是全方位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1]。本文对目前医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原因,结合潍坊医学院学位论文管理实践,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存在问题
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并于同年开始实施论文抽检。本文分析了2014年和2015年山东省3所地方高校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表1)。
1.选题与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重复或模仿他人已有研究;选题过大,与研究内容不符,实验工作不能达到研究目的;选题深度不足,工作量过小;背景知识不足,参考文献数量少,过于陈旧,英文参考文献不足,缺少参考价值。
2.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实验设计不够合理;研究方法有瑕疵,样本的代表性不足或数量不够,研究方法描述不清楚;结果缺少必要的数据、图表及统计分析,内容明显不足;统计学术语使用不准确。
3.论文规范性。写作思路混乱,缺乏逻辑性;论文结构不合理,如讨论写成冗长的综述,堆积了大量与实验结果无关的信息,结论过长等;英文摘要与中文不对应,语法、语序不严谨,错误较多;缩略词未列出;图表无正确标识和说明; 参考文献格式不对,文中没有标注;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半角和全角应用混乱;标题序号不一致。
表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情况分析
问题论文数/总论文数(%)
涉及方面 问题类型 2014年2015年
(n=68)(n=70)
创新性一般及以下 39.71 38.57 选题和综述 题目不准确 8.82 11.43
参考文献偏少或陈旧 11.76 25.71 实验设计有瑕疵 25.00 27.14 样本量不足或工作量偏小 33.82 25.71 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
研究方法描述不完整 26.47 18.57 统计方法不合理或表述不恰当 29.41 37.14 逻辑性不强 20.59 20.00 论文结构不合要求 29.41 22.86 英文语法、语序错误 22.06 24.29 论文规范性
图表格式不合要求 17.65 25.71 错别字及标点错误 32.35 27.14 参考文献格式、编号不规范 8.82 10.00 注:每篇论文的3位评阅专家中只要有1位提及存在问题即统计在内。
二、原因分析
1.生源质量受限制。省属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多来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985、211高校的生源少,精英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相对不足。目前注重初试成绩的研究生录取方式,势必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选拔出来,间接地影响了学位论文质量[2]。
2.课程设置欠合理。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技术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方向、轻学科交叉,重课堂学习、轻学术讲座[3]。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4]。
3.导师指导不充分。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对学生前期课程学习、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实践研究和后期学位论文写作方面持续指导、监督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产出和学位论文的质量[5]。
4.学校监管不全面。很多高校重视论文后期的审核和质量评价,而放松了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监管,开题报告的把关不严格,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为撰写论文埋下隐患。5.评价体系待完善 目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以我校为例,2014和2015年被抽检论文中,三位专家评定意见完全一致分别为32.43%和27%;两位专家一致的为62.16%和56.67%;完全不一致的为5.4%和16.67%。结果提示,准确合理的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很重要。
三、解决对策和建议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6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继续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之一。我校实行“强导师、重过程、严审核、明奖惩”系列措施,全面加强管理,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1.强导师。严格进行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导师遴选,将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先进和师德高尚的教师纳入导师队伍,并就研究生培养过程、目标要求等对导师进行培训,明确导师责权利。每年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审核,严把导师质量关。提倡双导师制和导师组模式[6],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鼓励导师参加研究生教育培训,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
2.重过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应当落实每个细节的管理。选题和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顺利完成论文的前提,我校制定了较完善的开题报告制度。首先,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开题报告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其次,导师要严格把关学生的选题,对于不符合开题条件的学生论文要及时要求改正;学校成立由专业教师和统计学教师组成的审核小组,负责审核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学科举行开题报告会,请校内外专家给予点评;最后,评阅合格的开题报告,导师还要监督学生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方可进入实践研究。
论文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论文研究阶段的检查和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课题方向偏离等[7]。学位论文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环节:达到硕士学位申请条件研究生,学位论文经导师修改、审核专家评阅、学科审核后,首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合格论文送校外专家盲评,通过方能参加研究生答辩,并由导师监督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
3.严审核。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和环节,建立学风监管和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检测不合格者,视情节延期答辩,或者取消答辩资格。校外盲评论文如有两位专家评审不合格的研究生,推迟答辩,并责令导师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继 续参加盲评。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明奖惩。将研究生考核全过程与导师绩效挂钩,融入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对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存在问题论文”的指导教师,取消导师下一年度研究生招生资格,其后三年内不得申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不得参加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和教学成果奖。对评选出的优秀导师给予个人奖励和研究经费;优秀论文的研究生和导师均有奖励。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开题、中期考核和文章发表等为奖学金评选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此外,我校还对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增加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入学教育和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通过以上措施,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连续三年省学位办抽检论文评审中,我校论文均合格,无“存在问题论文”。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徐维清,张艳等.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1-9.[2] 段斌斌,胡劲松.研究生招生的公平困惑:程序对实体的背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2):9-13.[3] 黄星,罗殿中,韦东梅等.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65-67.[4] 秦永杰,赵坤,王云贵.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125-126+145.[5] 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03):59-65.[6] 张力,朱飞,牛春雨.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4,(04):82-84.[7] 马静,王理,刘小勇.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51-53.
第二篇:论文-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竺俊超
【摘 要】伴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计算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是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初期教育,这也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在整个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此,为了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问题 改进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过非常多次的改革、创新,并且每一次改革与创新都会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这也给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的升级与活力。但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及时改进。1.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教学理念落后。我国传统教学大多教学理念都是以“应考式”教育为主,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落后一直制约着教学的发展[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对该课程并不非常重要,因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非常简单,内容也并不多,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进行教学,并且大多数课堂都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操作,这也很容易导致贪玩的高中生借助信息技术课堂去玩耍,例如玩网页游戏。这样的教学理念,最终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较差,课堂环境恶劣;(2)课程体系不健全。在新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其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这些方法与模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性[2]。但是,因为物质条件、时间条件等因素,实施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仍然较为困难,其教学课程体系仍然有一定缺陷;(3)教师主体地位不正确。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在加上学校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养的不重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的空间以及途径并不多[3]。除此之外,因为教师主要以“应考式”为主要教学理念,其普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或理论知识即可,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帮助。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2.1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需要从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教育为目标,还需要以学生的智慧、情感以及思想等多方面着手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自主感受和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4]。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信息技术观,并促使学生能够在显示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探究等。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2.2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转变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以学生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稳定、持续、健康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学科实行系统性、完善性的发展与建设,除了教学资源环境外部条件以外,还需要不断强化教育评价体系内部的建设完善性。因为传统评价系统严重阻碍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通过优化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与教师这两个主体在课堂当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发挥。除此之外,为了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衔接性,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以及政治等相关课程之间构建链接性,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一些关于语文知识或英语知识的计算机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能够在培养学生鼠标键盘应用熟练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或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2.3重新构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校的师资团队建设、资源支撑等方面,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应用有效的培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例如组织教师参与社会上的教学讲座。同时,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真正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教育的主动性,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熟练程度和关于网络的一些操作技巧,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教学。【结 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实施和创新,首先,需要尊重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尤其是硬件方面的配备,其次,需要注重软件方面的配备,例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应用等。与此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真正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和重要性,促使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扶贫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日,《瞭望》刊文《有涉农项目68%资金被盘剥,遭六层拔毛!如何封堵?》,其中提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朱朝项目,从招投标一直到项目验收,经过六层“拔毛”,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竟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此案中,作为惠民资金的项目资金成为了少数人眼中的“唐僧肉”,被层层截留、“拔毛”,最终“瘦”了国家,“苦”了百姓,却“肥”了贪官。与“老虎”相比,人民群众更厌恶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苍蝇”,基层腐败更容易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扶贫资金点多面广、对象分散,资金监管难度大,容易发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同时基层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数据扶贫、表格扶贫等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一、当前扶贫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是欺上瞒下,虚报冒领。部分基层干部向上积极申请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村级公路建设、农村水电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对下则欺瞒群众,利用基层群众获取信息渠道少、不熟悉政策的条件,暗箱操作,坐地生财。勾结老板虚报工程项目或报大工程结算价等手段套取、挪用大量扶贫资金。面上手续齐全、到户到人,面下张冠李戴、大有文章。不少村委会干部变相买卖扶贫指标,索取、收受困难户好处费,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将建房补助款等扶贫资金直接放入自己腰包。
二是盘剥克扣,雁过拔毛。一些镇、村干部利用审批权或资金发放权等违规收费、截留私分。有的乡镇站所负责人、村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收取“好处费”、搞截留私分。
三是擅权乱权,优亲厚友。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是脱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在发放低保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和经手申办的职务便利,优先照顾自己的亲戚朋友,明显不符合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给亲戚朋友,大搞 “关系保”,搞“利益集团”,骗保、骗取补助金或其他优惠待遇的手段花样百出,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却视而不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利益。
二、涉农扶贫领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在涉农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监管单位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到位,投标方为了中标,竞相争取贿赂涉农部门分管领导的现象很常见。原因一是内部监督有名无实。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资金使用、项目开支和工程建设信息不公开,政务村务更新不及时、公示事项不全面等问题,使得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从而让涉案人员一步步走向了犯罪深渊。二是上级监督不到位。扶贫开发涉及领域宽,涵盖资金、资产、资源等各个方面;涉及主体广,遍及多个行政机关和权力岗位,上级各部门没有实现动态监管,对涉农资金运行的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监督,给权力滥用留下了较大空间。三是外部监督没有深入。纪检、审计等部门没有实现对相关单位涉农资金的日常监管,因人手短缺,只是进行选择性的间断监督,对涉农资金的监督不全面、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把监督职责常态化。
2、制度尚未健全,机制出现弊端。村干部的权利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为其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由于涉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扶贫领域参与部门较多,财政专项资金审批、下拨、流转、使用缺乏细化性规则,管理上很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彼此推诿的现象,导致真正的监管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职能部门普遍重下拨、轻监管,资金使用是否确有其事,分配对象是否确有其人,资金、物资是否如数到人到户等都缺乏后续跟踪管理。加之村级组织管理涣散,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村民监督难以落实。
3、法纪意识谈薄,道德底线缺失。乡村干部作为直接接触群众的党政“代言人”,是决定政策实施成效与否的关键,但有的乡村干部缺乏法治意识,纪律松弛,对上级的要求不以为然,排斥按政策办事。涉农违纪违法案件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种植业专项资金和农田设施配套等方面,侵害对象广泛,数额不多但涉及到的人数多,侵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人缺乏为民服务的意识,个人私欲膨胀,妄图将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收为自己的“囊中物”,无视群众困苦,道德底线缺失。
三、解决扶贫领域存在违纪问题的对策
1、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加强廉政思想教育。解决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定不移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和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提升政治觉悟,增强纪律法治意识,切实从根本上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洁意识。二是针对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状况,需要对村干部加强教育,加强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成为一身正气、坦荡干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群众“父母官”,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让群众真心“点赞”,与群众建立水鱼之情,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2、围绕扶贫资金重点,强化各项监督检查。加大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贫困退出、脱贫成效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力度,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公告公示制度,通过张榜公示,公布监督电话,实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确保扶贫对象看得到、看得懂,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及时公开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推进账目公开等机制,账目开支明细、政策通知公示必须进村进组,不能“一贴了之”、无人问津,防止人为故意走形式。建立健全“三级联查联管”的精准扶贫运行机制。县市区纪委组建扶贫工作专项检查小组,乡镇成立专门扶贫工作监管机构,组成贫困村扶贫工作监督小组,在扶贫资金下达前后等重点时段不打招呼开展突击检查,结合日常督促、重点抽查、检查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人、财、物的有效监管,确保专项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3、着力刚性约束制度,规范涉农线索处置。建立审计、财政、信访、扶贫等职能部门发现问题线索的抄报机制。充分运用现有的信访举报平台、“四风”问题随手拍等新兴技术手段,拓宽问题线索来源渠道,把握线索收集这个关键。重点选取一批问题性质恶劣、群众反映集中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建立督办交办制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扶贫领域的重点人员和重点问题,将相关信访举报作为交办重点。在人员上,重点交办反映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问题的信访举报。在问题上,重点交办套取、冒领、截留私分扶贫资金、违反专项使用资金规定等问题。对调查进展缓慢、查办力度不够、处理不到位的扶贫领域案件,由县纪委直查快办或实行挂牌督办。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曝光,真正起到“通报一起、警醒一片”的效果。
第四篇:(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城中心学校徐志刚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界首市西城中心学校徐志刚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中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情况做了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由以游戏与学习相间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
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任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
考试焦虑。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给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的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因此,学校要认识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2.加强师资培训。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而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培训师资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现实。因此,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刻苦自学,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事实证明,校本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第五篇: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的分析论文(精选)
09土木工程2班吴正闯0909131064
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的分析论文
【摘要】:现今来讲,程量洁中模式有效解决了程招投标相关问题,但是关于建筑市场潜规则仍然存在,如何规避建筑市场招投标潜规则,依然是当前究的热点、文章阐述了当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潜规则,基于其相关问题,提出了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建筑程:市场潜规则:问题:对策
我国建筑领域的工程项目施工承发包也经过了了从计划分配任务,到市场自主协调承揽工程施工任务,再发展到现在的有形建筑市场的逐步形成,众多建筑施工企业逐渐适应国家的改革,积极参加建筑施工项目的招标投标,整个建筑施工市场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规范,建筑施工市场在不断增强其透明度,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整个建筑施工市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新情况。为保证建设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加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纪检、监察、审计机关的执法检查制度,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建筑施工的招投标行为。
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焦点在政府投资工程上,特别是这些工程在招投标阶段“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剥夺了潜在投标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给一些腐败分子提供了“寻租”沃土。目前工程招投标中“违规操作”已经漫延到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且单个环节行为较难认定为违法违规。建筑市场经过多次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违规行为从公开到隐蔽,从个别人“一锤定音”到整个招投标过程不正当的“系列操作”,形成了程序上的合法而实质上渗透着腐败。针对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将从法规、体制、社会环境以及建筑产品特点、招投标活动运作机制等方面分析其成因。
1、现有法规体系存在弹性空间
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招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招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业主或代理机构弹性空间,目前,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对手得分(综合评审法)差距非常微弱,法律提供的微小弹性空间都直接影响评标结果。《招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体制现状提供“操作”可能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体制基本上还是条、块分割,各个法人单位承担项目业主,并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为了解决各项目法人单位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招标代理制,施工阶段聘请社会监理,并强制性地接受政府监督。现有的建设体制,项目法人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它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委托代理人,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在执行公务(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时,仅有道德的约束,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实践中存在领导不干预,经办人员干预项目业主不干预,招标代理人干预的状况,现实地说明了一切。
3、建筑产品特性便于充当“操作”载体。
一般性建筑产品(主要指变更设计)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由于一个承包合同清单项目众多,工程实施及结算具有一定伸缩度,且工程成本控制及账务处理较具弹性,存在着“黑色利润”空间,这个空间提供了工程项目招投标“暗箱操作”物质基础。从而使建筑市场在宏观上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在微观上商品需求者又有排斥竞争的内在动力。从国内到国外公共工程建设上都存在这种倾向。
4、诚信经营社会基础尚显薄弱
建筑产品虽然牵涉到每一位民众,但它不像家电产品,民众可以自主行使购买和监督的权力,致使家电业必须以诚信经营为本,取信于民,才能获得市场份额。现实中建筑产品采购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5、交易各方主体尚未成为实质上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
上面已分析现有体制下,项目业主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实质上仅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决定着招标代理人不能纯粹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进行招标运作,否则招标代理有可能失去市场。在这种体制约束下,招标代理人从某种意义上,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规程序的招投标运作,使业主倾向的中标人合法化。建筑市场交易各方中重要的主体承包商,在我国就更具特殊性。总之,现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各方交易主体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都被“挂靠者”操纵着。
6、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招投标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招标代理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从理论上说,过多使用消极手段会伤及自身,最终会影响事业的繁荣。
7、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直接影响,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实现其预定功能。具体原因如下:①按照《招标投标法》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只有在大、中城市方才有条件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的评标专家库,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显得不足;②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特别在库容不足的情况下,合乎法律硬件规定的专家基本都入库,致使专家质量参差不齐;③社会化选拔评标专家的方式,对专家仅有法律的约束,行政上对其约束不力。但由于工作特殊性,即使触犯法律,取证也较为困难,法律约束也不硬。
④现在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对大部分项目而言,代理机构从压缩招标成本考虑,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实,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现有评标委员会充当招投标活动中“橡皮图章”的功能,或评标专家参与“暗箱操作”,针对特定问题作出特定评判的现象就会有客观的认识。
8、建筑工程招投标“黑白合同”盛行
目前在我国工程招投标中,建设单位与招标单位或招标代理机构串通,搞虚假招标,明招暗定,签订黑白合同”的问题相当突出。要加强对建设单位行为的规范和监督,严肃查处签订“黑白合同”等违法行为。要充分认识黑白合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在投资建设项目时要带头遵守法律,同时要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此外,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诸如主管部门及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资格审查控制不严、地区和部门垄断、行政严重干预、投标定标过程控制不严、权钱交易、完整项目被切割、随意更改评标办法、有意压缩编制标书期限、标底缺乏合理性等等现象还大范围地典型存在。
二、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归结起来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反差:
1、高利润回报与低违规成本的反差。工程项目承包利润比较高,施工企业不惜采取回扣、行贿等非法手段进行“攻关”,从而多揽工程。目前对招投标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对很轻,多数只是罚款了事。
2、招投标业务高速发展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反差。有形建筑市场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公开招投标各种相关配套措施还不规范,存在不少漏洞和难以操作的地方。
3、高隐蔽交易与低水平监管的反差。场内结果是场外交易的体现,而有形市场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交易隐蔽,往往是在有形市场外一对一地进行,很难被抓住把柄,就算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一些异常行为,也可以凭目前法律法规的漏洞轻易搪塞过去。
三、预防和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及解决措施
建筑工程招投标行为成为社会热点,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绩。领导指定承包商、明目张胆“违规操作”现象得到扼制,但“违规操作”行为从公开到隐避仍然肆虐于招投标活动中并被披上“合法”的外衣。从目前及发展来看,国有投资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将逐渐降低,政府完全可以将建筑业发展的效率问题交给市场(社会投资)。政府投资一般项目招投标在“三公”原则基础上,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具体运作上对跨入门槛的承包商一视同仁,招投标“游戏规则”增加随机性,保证公平性,以谋取额外的社会效益,使政府投资项目利益最大化。
1、修正法律法规中的漏洞与冲突。我国正处在法制建设的转型期和过渡期,有些法规需要有一个制定、实施、完善、修订的过程。但从提高招投标监管工作质量的角度上看,应该加快法规建设步伐,有些问题应尽早解决,从而保证招投标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招投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2、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大招标投标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负责人,要组织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的教育,以预防为主,对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者给予严惩。另外,在全社会宣传招标投标法律法规颁布的意义。
3、建立检查和处理结果定期公示制度。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常备不懈地检查监督,对违法乱纪行为给予狠狠打击,强化处罚措施,依法规范交易行为。招标投标政府监管部门应与计划、土地、规划、工商、纪检、质监、安全等部门互通信息,协同运作,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建筑市场公
平竞争的运作机制。对于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实行“三个一律”,即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一律给予纪律处分,一律公开曝光。
4、严肃法纪,加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于已经查出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过程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各有关司法机关应加紧办案,不要久拖不判,这样容易让人民群众以为犯事后,犯罪分子想方设法利用时间退回赃款后从轻判处。所以,要加大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审计力度。
5、认真做好施工企业的资格预审和后审。对于目前挂靠企业资质比较严重的情况,应当从资质的管理入手,提高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力度,可以考虑修改相关的资质管理和资质年审规定,加大对允许挂靠的处罚力度,只有让建筑施工企业感到压力,才能真正预防和制止企业资质挂靠行为。
6、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办法》的要求程序办事。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办法》中,明确了各级发展计划、经贸、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外经贸、民航等部门和各地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大对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依法查处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的违法行为。
7、加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的过程监控,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在社会各界监督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新闻媒体,要积极鼓励新闻媒体行业更多关注建筑施工行业,群众的监督作用也要积极鼓励,对于提供信索的个人和单位,有关部门的保密措施要作好,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8、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的作用。可以考虑实行招标代理制,让信誉高、实力强、技术全面的招标机构代理,政府只负责监督,这样,可以避免政府权力的寻租行为,从而使招标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切实贯彻落实好《建筑法》、《招标投标法》,认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从源头上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制约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建立全程式电子网络公开办事制度,进一步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最大限度增加工作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净化建筑市场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9、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改变一些与国际招标规则不一致的政策、运行机制,使我国的建筑企业能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国际竞争,改变我国建筑市场长期封锁、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现状,创造建筑市场较好的对外平等竞争机会与环境。
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从业主指定招标到现在的公开招标,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公开招投标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引入市场公开竞争机制,规范建筑市场交易行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保证建设工程的工期和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防止暗箱操作,加强权力制约,预防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招标投标法》曾一度被赞誉为“阳光法案”。我们还需要加大工程招标投标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规范招标投标的意识,同时逐步完善健全的、严格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促进招标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展,保障工程建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