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ET-CT在常见肿瘤中的应用
肺癌与PET/CT显像: 一. 适应症:
为临床分期检查非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1.CT未显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远隔转移迹象;
2.临床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胸部CT发现纵膈淋巴结最小经≥1cm,或PET检查阳性者;
3.对PET发现的肾上腺或肝脏孤立病灶者,如肺部有手术条件须行活检排除转移;
4.对PET发现骨骼病变而原发肺部病变可以手术,须经组织学或其他影像学证实。
PET/CT对病灶可精确定位,在辨别生理摄取和异常摄取上有明显优势。二. 临床价值:
国际上推荐按4级标准划分其价值评估:
1a为确定价值;1b为可能临床价值;2为对一些病例有价值;3为由于临床资料缺乏或数据不完整目前尚未评价;4为很少有临床价值。据此,目前PET/CT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为:1a为高手术风险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分期、胸腔外远处转移的临床分期(脑转移除外);1b无手术风险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2为治疗的监测。
肺单发结节(SPN)的诊断
一. 定义: 为肺内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病灶;现在多倾向于其直径≤3cm。二. SPN的CT鉴别要点:
通常提倡使用薄层动态扫描或螺旋扫描薄层重建图像。用肺窗观察SPN的形态,用纵膈窗测定SON的密度。1.位置:
恶性:两肺上叶前段,左上叶后段,右肺中叶。良性: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基底段。
2.大小:
结节直径>3cm恶性比率在93-99%;
结节直径<2cm良性占44-45%;
结节直径<1cm多考虑为良性。
3.形态(边缘):
形态不规则的结节,如分叶(特别是浅分叶)、毛刺(尤其是细、短、密)多为恶性;边缘光整和粗、长、稀疏的毛刺提示良性。
4.密度:不均匀、小结节堆聚、小泡、小管、偏心后壁空洞和含细小、稀疏钙化的结节恶性多见;薄壁空洞、钙化灶粗大、量多多为良性。
5.周围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微血管成像征可见于恶性结节;卫星病灶和晕影多见于良性。6.强化效应:不均匀强化和轻、中度强化常为恶性;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极少数甚至高度强化及边缘(包膜)强化多见于良性结节。肺癌直接征象:
1实质性肿块,三维经线接近;2形态不规则,边缘见浅分叶和短细毛刺,胸膜凹陷征;3密度不均可有液化坏死,见小泡征或偏心性厚壁空洞,钙化少见或细碎;4强化多不均匀,轻、中度,可见小结节堆聚,偶见血管造影征和微血管成象征。肺癌间接征象:
1阻塞性改变2纵膈淋巴结肿大3邻近结构受侵犯4远处转移。
三. SPN的PET显像:体会:
1肺单发结节良恶性鉴别时,单次影像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态学特征(CT征象)或PET有关的参数值;2注意观察其动态变化,重视影像学的随访;3 FDG-PET一般做全身显像,如发现有肺外转移征象则为重要佐证;4肺结核鉴别有一定困难,延迟现象SUV有较大意义;5 PET阴性预测值较高;但在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或肿瘤代谢活性较低时易漏诊; PET/CT与肺癌分期 一. T分期 二. N分期 三. M分期
PET/CT与肺癌治疗 一. 肺癌分期与治疗计划:
可发现更广泛的病灶;PET/CT提高了对肺癌复发的检出率并能对发现的异常FDG浓聚准确定性定位,最终确定或改变了部分病人的治疗计划。二. 放射治疗计划的优化:
PET/CT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同观察者靶区勾画的差异,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已成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理想工具。三. 肺癌疗效判断:
PET/CT利用肿瘤组织FDG代谢旺盛,坏死纤维化组织FDG代谢极低甚至没有的特点,能较好地进行鉴别,及时发现复发、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不管肿瘤范围是否缩小,FDG摄取明显减低即提示治疗方案有良好的效果。
PET提示的复发灶的存在及其程度对评价与后也有参考价值。
一般建议放疗后间隔2-3月接受检查,以便可以正确分析肿瘤活性。四. 预后评价 PET阴性者无病灶生存时间较PET阳性者要长。FDG PET阴性与低死亡率和无病灶生存时间长相关。
SUV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一个生物学特异性指标。
PET/CT肺癌显像的注意事项
一. PET显像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FDG PET对肺癌的诊断阳性预测值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假阳性存在。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诊断:1.PPD试验;2.肿瘤标志物测定;3.双时相显像;4.其他示踪剂,如11C-醋酸、11C-choline显像。二. PET/CT显像程序
1.显像前准备 2.示踪剂和造影剂 3.显像条件 三. 诊断性CT 多期增强CT研究将有助于病变解剖结构的精确定位,对FDG PET阴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尤为明显。一般认为需要对病变精确定位,如制定放疗计划、穿刺活检及肿瘤或其转移灶18F-FDG呈阴性时,主张完成常规PET/CT采集后再进行CT的增强扫描,以便获得诊断意义的CT图像。四. PET/CT的融合精确度 五. 衰减校正 六. CT造影剂所致的伪影 七. 呼吸运动的影响与呼吸门控 八. 新型PET肿瘤显像剂。
PET对淋巴瘤的价值:
一. 诊断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靠活检,主要用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有创诊断过程,或为有创诊断选择最佳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能发现一些早期微小病灶,以利于及时活检诊断。
1提示临床选择最方便部位进行活检,2提示坏死病灶,从而避免因取到坏死组织而使活检失败。3有利于判断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二. 协助淋巴瘤分期
目前CT是淋巴瘤分期的主要手段,对于大于1cm的淋巴结和大肿块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体积较小(小于1cm)或无明显增大的含瘤淋巴结无法鉴别,对于实质性脏器内亚临床转移灶诊断效果也较差。根据代谢活性的不同,PET可以较好地鉴别良、恶性,进一步明确一些CT所发现的病灶的性质。
FDG-PET/CT对病变的检出能力与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有关:对生理分布较高的部位如脑、心、泌尿系和肠道不易检出;恶性度不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对FDG摄取不高,也不易检出。三. 治疗效果评估:
如果肿瘤对化疗有效,其葡萄糖代谢可以在6-72h内明显减低,可于早期反映治疗效果。利用18F-FDG进行疗效判断可能还会更准确。早期评估比治疗后评估具有更好的预后价值。
PET对霍奇金病的阴性预测值很高;对阳性病灶须谨慎对待,因其易出现各种炎症并导致假阳性。PET对侵袭性非霍奇金病阳性预测值很高,很少出现假阳性;但假阴性较常见,既是阴性仍有可能有微小病灶存在,须谨慎随访!对组织分型中比较惰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FDG摄取可能不高,其可靠性也相应降低。四. 残存病灶判断
淋巴瘤治疗后的残留灶很大一部分是纤维化灶并不存在有活性的肿瘤细胞。PET对于残留灶的判断比较明确。少数假阳性主要来自放射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胸腺增生和一些肌肉摄取。也有少量假阴性病例。五. 监测淋巴瘤复发
PET可以较其他方法更早期、更准确地提示淋巴瘤的复发。应了解并注意分辨PET常见的假阳性,如化疗后的胸腺、骨髓摄取和放疗后的肺、胸膜摄取;同时在确定复发并开始治疗之前,可能还需要寻求活检或其他复发的证据,必要时也可4-6周后复查PET,真阳性病灶可能会有进展。六.FDG PET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P350 七. 其他PET药物的应用。PET/CT对淋巴瘤的价值
1.可大大减少由于移动或生理运动等引起的误差; 2.精确的病灶定位可以减少PET检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肿瘤诊断、分期和治疗评估的准确性; 3.可以大大缩短检查时间; 4.指导放疗计划的制定。
乳腺癌与PET/CT 一.FDG PET与乳腺癌
18F-FDG PET成像对乳癌原发灶、局部和全身转移灶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双时相18F-FDG PET对鉴别原发乳腺癌病变和局部组织活检导致的炎性反应、良性病变有一定价值。
三.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PET/CT检查
乳腺淋巴结群可分为三组:胸小肌外侧、后方和内测淋巴结群。对乳腺癌的病人,要求在患病乳腺对侧上肢注射示踪剂,这是因为在注射示踪剂同侧正常的腋窝淋巴结也有部分生理性的18F FDG摄取现象。四.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PET/CT显像 最常见转移部位是骨骼系统。
妇科肿瘤与PET/CT 一. 宫颈癌
常规显像之外,注射后3h加做延时相对提高诊断有帮助。
1.原发性宫颈癌:协助正确分期,确认是否有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或纵隔淋巴结转移。
2.宫颈癌复发:协助寻找转移灶或复发灶;对疑是复发者寻找复发灶。3.预后评估: 二. 卵巢癌
原发灶PET显像:摄取18F-FDG的程度高;巨大肿瘤内部可能呈低代谢。
FDG的摄取状态,包括SUV,不宜用于早期卵巢癌原发灶的监测与鉴别。
PET发现CT未发现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对术后CA125升高,临床怀疑肿瘤复发,而B超、CT检查阴性者,PET/CT显像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全面病情,从而部分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和不适宜的治疗。在CA125阳性的病例PET发现复发灶或转移灶的时间早于常规技术6个月。
疗效监测:
部分良性病变可以摄取18F-FDG:卵巢-输卵管脓肿、输卵管炎、卵巢结核、良性畸胎瘤、良性腺瘤、出血性滤泡囊肿、子宫内膜瘤最为常见。
部分黏液含量高、生长相对缓慢的卵巢癌的FDG PET 假阴性率高。部分转移病灶,特别是盆腔内播散者,或是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也易表现为假阴性结果;结核CT、B超检查有一定帮助。三. 子宫内膜癌
甲状腺癌与PET/CT 甲状腺癌18F-FDG PET/CT显像良恶性鉴别困难,易出现较多假阳性和假阴性;故对于已明确病理类型的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可用于手术前了解全身转移情况,以及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转移;对于其他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18F-FDG PET/CT目前一般只用于肿瘤根治术后,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而全身131I显像阴性者。
涎腺恶性肿瘤
涎腺肿瘤发病率以腮腺最多,小涎腺次之,颌下腺较少,舌下腺最少。但恶性肿瘤占所生肿瘤的百分比,则颌下腺、舌下腺的恶性病灶可高达50%-90%,而腮腺肿瘤中恶性病灶仅占10%左右。18F-FDG PET/CT 显像一般表现为高代谢病灶,但部分腮腺良性肿瘤病变,如腮腺混合瘤等可以出现明显的摄取,出现假阳性。故18F-FDG PET/CT 对于涎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有限;但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涎腺肿瘤可用于临床分期。
肝细胞癌与PET/CT 在高危人群中,常用的普查方法是每3-6个月查一次AFP,每6个月查一次肝脏超声。1.AFP及其他肿瘤标志物 2.超声检查
3.CT:多时相造影时的典型表现:动脉期早期增强门静脉期转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并持续到延迟相。
肝硬化常造成CT造影增强程度变化,主要是再生和发育不良结节,通常与癌前性细胞分化共存。4.MRI:与CT类似,动脉相的造影剂强化。
5.PET:肝癌可能并不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其“净酵解”可能比正常肝细胞更低,因此18F-FDG PET/CT显像可能检测不到。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是一种良性、多结节状肝细胞增生,典型者伴中心星形纤维瘢痕和变形的小动脉,通常无门脉分支。常有不典型表现:包括中心瘢痕缺如、毛细血管扩张或其他血管改变(增生不良结节)、结缔组织基质或血管成分减少(腺瘤和小灶局灶性结节增生)、出现门脉及脂肪变性成分等。
典型的局灶性结节增生没有异常FDG摄取 有时病理学也不能完全鉴别肝细胞腺瘤、高分化肝细胞癌和非典型局灶性结节增生。
胆管癌与PET/CT 边缘性胆管癌的18F-FDG PET/CT 显像效果很好,多项临床研究报道诊断阳性率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并可鉴别胆管癌和良性病变,如硬化性胆管炎,前提是不并发感染。
肝门型胆管癌波及左右肝胆管分叉,18F-FDG PET/CT诊断准确率低。
需要注意的病理类型是黏液分泌性腺癌,其诊断准确率也较低。
胆管肝细胞癌是一种混合性肿瘤,FDG显像为阳性。
胰腺肿瘤与PET/CT
通常被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类细胞起源。一. 胰腺外分泌肿瘤的影像诊断 大多数胰腺癌为腺癌,临床多依靠CT诊断胰腺癌,目前是怀疑胰腺癌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依据是胰腺肿块,增强时比胰腺组织密度低,继发表现、特别是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也比较多见。部分急性、慢性胰腺炎病例的CT表现与胰腺癌十分相似。
MRI增强扫描和MRS(磁共振频谱)可根据内部脂肪含量低的特点区分胰腺炎和癌灶,但仍未能明显改善诊断特异性。二. 胰腺PET显像:
FDG PET显像在诊断胰腺癌时灵敏度很高。大多数情况下FDG PET可以准确鉴别炎症和肿瘤,但部分局限性胰腺炎或其他良性病变也可以造成类似肿瘤的FDG高摄取,双时相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的局灶性胰腺炎,可以引起很高的FDG浓聚(SUVmax>6)。其他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原因包括囊腺瘤、腹膜后纤维化、淋巴样组织层等;假阴性结果见于血糖水平高和黏液样腺癌病例。
PET 在转移灶搜寻、分期、评价复发肿瘤和治疗响应评估方面也有较大价值。
胰腺病灶的SUV值有独立的预后提示价值。
三. 胰腺内分泌肿瘤
对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胸腺类癌、胰岛细胞癌、恶性嗜铬细胞癌等,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一些胃-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效果却不理想,特别是那些分化相对较好或无功能的肿瘤类型。
肿瘤18
FDG显像血糖调节
口服葡萄糖升血糖:
血糖2.8 ~ 3.9 mmol/L(~
mg/dl), 口服葡萄糖 50~70 g ; 血糖4.0 ~ 6.0 mmol/L(70~ 109 mg/dl), 口服葡萄糖 40~50 g ; 血糖6.1 ~ 6.6 mmol/L(110~119mg/dl), 口服葡萄糖 25~40 g ; 血糖6.7 ~ 7.1 mmol/L(121~129mg/dl), 口服葡萄糖 15~25 g ; 血糖7.2 ~ 7.7 mmol/L(130 ~139mg/dl), 口服葡萄糖 5 ~15 g ;
血糖在7.8 ~ 8.9 mmol/L(140 ~ 160 mg/dl), 为静脉注射FDG的最佳时机,血糖 〉9.0 mmol/L,酌情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降血糖:
血糖9.0 ~ 11.0 mmol/L
(161 ~ 199 mg/dl), 注射胰岛素 4~8
IU ; 血糖11.1 ~ 13.8 mmol/L(200 ~ 249 mg/dl), 注射胰岛素 8~12
IU ; 血糖13.9 ~ 16.6 mmol/L(250 ~ 299 mg/dl), 注射胰岛素 12~16 IU ; 血糖16.7 ~
mmol/L(300 ~
mg/dl), 注射胰岛素 20 ~24 IU ; mmol/L = 18mg/dL
第二篇: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单克隆抗体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成为治疗癌症的主流方法。它们的第一个用途是作为致癌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拮抗剂,但今天单克隆抗体已成为长期寻求的有效化疗药物靶向递送的载体并作为操纵抗癌免疫反应的功能的强大的工具。在临床上有更加可喜的成果,未来将有可能看到持续增长治疗性抗体和它们的衍生物的发展。
由于单克隆抗体药物专一性强、疗效显著,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药物之一。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 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药物。但是,单抗药物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单抗的免疫原性,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的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异源性单抗进行改造以及人源性单抗的研制成为单抗研究的重要方向 1.EGEG疗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也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靶标。基因编码信息被翻译为特定蛋白,不过,许多蛋白必须经由翻译后程序激活,比如自身磷酸化。蛋白激活影响着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若EGFR出现故障使这些过程脱离控制,就会导致癌症。然而,尽管EGFR与癌症有着密切关联,人们对EGFR的激活机制还并不完全了解。
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个细胞表面受体大家族,EGFR也是其中一员。EGFR有一个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域,和一个细胞内的激酶区域。EGFR激活是其配体EGF结合到配体结合域,诱导受体二聚化,随后二聚体的两个激酶区域相互磷酸化。因为在相对较低的浓度下,即使没有EGF诱导的二聚化,单独的激酶域在溶液中也能自激活。二聚化是指两个同样的分子聚合形成单个化合物。研究发现,除了配体EGF结合以外,EGFR激活还需要EGFR跨膜螺旋和细胞膜附近区域发生结构偶联。正是这种结构偶联,允许配体存在时EGFR发生二聚化。2.HER2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又称为生物疗法,主要是利用某些免疫机制对抗癌症疾病,这种治疗方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单克隆抗体,第二是癌症疫苗及其它主动免疫治疗,最后是非专一性免疫治疗和其它佐剂。其中抗体,一度曾被称为是癌症治疗的“神奇子弹”,多年前就已经有临床数据显示单抗药物对于肿瘤治疗效果显著。
抗原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发免疫系统生成对应的抗体,从而靶向和杀死细胞,因此靶向癌细胞中某个受体的抗体药物,能靶向杀死癌细胞,同时激活免疫应答。癌症免疫疗法采用的单克隆抗体(mAb)是一种人造抗体,通过设计可以结合到某个特异性癌症抗原上,目前癌症领域已经有11种单克隆抗体得到了批准,大部分都是过去十年间获批的。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Herceptin),以及用于治疗某些特殊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利妥昔单抗(Rituxan)。
其中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各期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这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细胞外部位。而利妥昔单抗(Rituxan)则是针对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抗体药物,淋巴瘤大体上可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所有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高居第五位,而且在过去二十年,它的盛行率不断地增加。利妥昔单抗是美国第一个被允许用来治疗癌症的单株抗体,它可以强化病人的免疫机能,来锁定及摧毁癌细胞。
3.新型抗体技术 3.1双特异性抗体
目前已经采用了越来越先进的抗体工程技术,研制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研究组就发现了一种称为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bsAbs),这种抗体能结合两个不同的肿瘤抗原,或者一个肿瘤抗原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另外一个靶标上,譬如免疫系统杀伤细胞。这种具有双特异性的抗体杂合子在功能上是单价的,化学结构上是双价的,优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
目前FDA批准上市的首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是Blinatumomab,Blinatumomab是BiTE(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specific T-cell engager)抗体药物,同时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CD19抗原和T细胞表面的CD13抗原。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Ph-)复发性/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外,Blinatumomab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获得FDA批准的CD19药物。3.2抗体偶合药物
另外还有一种单克隆抗体,能携带一种对癌细胞有毒的载体,比如放射性核素,其它药物,毒素,或者酶。还有研究还提高了抗体的容量,使之能被细胞吸收,从而结合在细胞内的抗原上,而不仅仅是细胞表面的抗原。3.2.1放射免疫偶联物
放射免疫治疗(RIT)是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 ,以放射性核素为弹头 ,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相关抗原 ,将产生高能射线的放射性核素靶向到肿瘤细胞 ,实现对肿瘤的近距离内照射治疗。RIT利用携带放射性核素的单克隆抗体特异地结合到病灶部位 ,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90Y— ibri2tumomab是第1个被 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放射免疫制剂 ,主要用于复发的淋巴瘤患者或对单独应用利妥昔单抗疗效不佳的患者。3.2。2免疫毒素
免疫毒素是用化学方法或基因工程方法将肿瘤选择性单抗与经修饰的多肽毒素共价连接而成的肿瘤治疗药物。免疫毒素可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或与细胞表面的靶抗原相结合后内化 ,继而在胞内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毒素有很多种 ,如植物毒素、细菌毒素、动物毒素 , 其中引用最广泛的是植物毒素中的白喉毒素。美国 FDA已经批准了白喉毒素与白细胞介素 2 重组的免疫毒素 ONTAK(DAB3892I L2),用于治疗人皮肤 T细胞淋巴瘤[13214 ]。3.2.3化学免疫偶联物
单抗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通过药物分子上特殊的功能基团如:羟基、巯基、氨基等 ,将治疗药物与单抗相连接而组成化学免疫偶联物 ,避免了药物对其他正常组织的毒害作用,选择性地发挥治疗作用。常与单抗进行偶联的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氨甲喋呤等。
第三篇:PETCT先进在哪里
PETCT先进在哪里
近几年PET/CT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它到底是什么?先进在哪里?检查的时候又需要注意什么?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PET/CT在临床检查和高端体检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人听说过这个“新名词”,却对它不甚了解。PET/CT筛查肿瘤的神器
PET/C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的缩写。它是目前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检查,也是最贵的检查项目,一次检查花费人民币一万元左右。它可以一次检查就明确全身的代谢情况,在形态发生改变前就发现病变,被戏称为“筛查肿瘤的神器”。
这么神奇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简单说,PET显像利用的是示踪技术。举个例子,监测野生大熊猫的行踪,就是利用示踪技术。在野生熊猫身上放上一个小小的无线电发射器,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定位发射器来定位熊猫。在这个过程中,无线电发射器就是一种示踪物。可以想象,作为示踪物,一定很轻,很小,不会影响熊猫的行为。核医学用的示踪物是放射性示踪剂,剂量极低,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器官组织的功能。癌细胞生长速度快,分裂旺盛,在病变早期瘤体还未完全形成时,癌细胞代谢活性就明显高于正常细胞。PET的示踪剂是18F-FDG,注射到体内后专门追踪高代谢细胞,并浓聚在这些细胞内,使得它们在PET的图像上可以清晰显示。
再?e个例子,图1里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快乐大联欢,但是有一个小动物在偷偷流眼泪,你能找到是谁吗?这幅图就像CT,病变组织和正常结构都显示得很清楚,但是想找到病变,尤其是形态改变不那么明显的病变,就要借助临床经验细细对比了。那如果唯一流泪的小动物是彩色的呢?
图2就是PET,只有高代谢的病灶会明显显影,其他部分只有像影子一样淡淡的灰度。
而图3既有清晰的线条,又有特定的颜色,既可以一眼看出流泪的小花猫,又可以准确锁定它的位置,这就是PET/CT的作用。PET的代谢图像与CT的解剖图像融合,可以同时显示代谢活性与解剖位置,即使是早期肿瘤也能够及时发现。所以,如果临床高度怀疑肿瘤却找不到原发灶,如果已经确诊肿瘤却不知道是否有远处转移,如果放化疗后想及时判断疗效,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PET/cT可以帮助你。做PET/CT前要注意什么
正因为PET/CT是目前诊断肿瘤和指导治疗的最佳手段之一,来核医学科做检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医生们被越来越多的问题包围:做检查要注意些什么?辐射对身体是不是有伤害?
注意事项确实有,做PET/CT前要最少禁食4小时,以降低血糖;注射后要安静休息,多喝水,使示踪剂更好地被病灶摄取;采集前摘掉腰带、手机等金属物件,避免产生伪影。至于辐射,只有足够强度,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不像CT会发出射线,PET是接受射线成像的,辐射来自示踪剂里的放射性核素18F,并且注射示踪剂的剂量与体重正相关。像所有的放射性元素一样,18F处于不断的衰变中。它的物理半衰期为109分钟。每过109分钟,放射性活度会减少一半。这个过程是不停进行的。注射进人体的18F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大约相当于注射剂量的25%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多喝水,加速排泄,可适当降低体内的放射性剂量。辐射强度的单位是毫西弗(mSv)。下面这些数字可以让大家对辐射强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人体受到的本底辐射/年:2.4~3.6mSv;
胸部CT/次:5.8msv;
18F-FDG对检查者产生的辐射剂量/次:3.8~6.2mSv;
核医学医生受到的辐射上限/年:50mSv。
一次PET扫描,18F产生的辐射剂量与一次胸部CT大致相当,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即使先进如PET,也在不断进化中。世界上第一幅人类PET显像,是1976年由原型机采集成像的。四十多年后的最新款PET由于硬件的改进和采集程序的优化,更少的示踪剂就能得到更清晰的图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后PET所需的示踪剂会越来越少,辐射也会越来越低。
真正需要防辐射的是胎儿和婴幼儿,它们的组织器官处于生长发育的活跃状态,对于辐射的敏感度要高于成年人。所以做完PET检查后要与孕妇和婴幼儿适当隔离。我们建议24小时内保持2米的距离。压缩感知成像技术缩短磁共振检查时间
(本刊讯记者闵青)近日,在由苏州市政府举办的首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相关专家指出,采取压缩感知技术可以让磁共振扫描速度成倍提高,而且可以保证最大程度获得最精准的采样信号。
磁共振成像具有安全无辐射、软组织对比度高、功能成像方法多等优势,但扫描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科研机构与医疗组织一直不断加强合作,以在不损失图像精度的前提下,加速扫描时间,持续提升磁共振在临床应用中的性能。研究者经过多年的研发,突破了信号采集、空间转换和重建速度的限制,率先在光速智能磁共振上实现了全身全序列压缩感知成像。
压缩感知成像被誉为21世纪数学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在磁共振成像领域掀起了一场加速革命。飞利浦光速智能磁共振产品基于压缩感知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得到高质量、无伪影的图像,而且节省了扫描时间。此外,光速磁共振还提供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CX与ISD2.0人工智能平台无缝结合,在神经、肿瘤、心脏、影像组学领域支持临床科研,加速创新转化。
第四篇:浅析18F-FDG PETCT肿瘤显像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模版]
关键词】18F-FDG;PET/CT;肿瘤显像
随着18F-FDG PET/CT显著的临床价值以及临床医生对18F-FDG PET/CT检查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选择了18F-FDG PET/CT检查。为了尽可能使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的患者感到检查的舒适性和无创性,并最大限度获得准确和高质量的影像结果,本文就患者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归纳综述。
1预约登记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往往不只是本院的患者,加之该检查的特殊性,预约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给患者详细的介绍该检查的原理、方法、以及对患者有何帮助;PET/CT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第一次作该种检查,恰当、实事求是的让患者了解该检查的作用,千万不可以把PET/CT“神话”成万能检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谐其它影像科室之间的关系。其次,填写申请单,很重要的是必须表明患者的住址、常用的联系电话及家人的电话,以便日后的随访以及有事情能随时联系;如果其他医院以及科室写的申请单有时候很乱以及用其他申请单代替的,PET/CT预约医生必须更换申请单;最后就是让患者填写预约通知单并签字,督促患者准时按预约前来检查,因为核医学显像需要使用会衰变的核素,超过时间过长因显像剂会衰变失效,不仅需要重新预约时间检查,而且浪费患者预先购买的显像剂。此外,还必须注意交待一下事项:最好在检查前一天下午再逐个电话通知再次提醒和交待注意事项。有特殊情况需要改期检查,必须提前一天与核医学科联系,因为检查所需要的显像剂已提前一天预定购买,失效的显像剂难以退还。特别需要注意:由于正电子显像剂18F-FDG衰变失效快,购买显像剂的费用昂贵,患者最好提前30分钟到核医学科等待和准备,以便减少显像剂衰变过多,影响显像质量和效果。未能按预约前来检查患者,过期需要重新预约,未事先与核医学科联系者,因购买的显像剂衰变失效,不能退还显像剂费用。
2了解病史18F-FDG PET/CT检查过程
涉及患者、当班医生、放射性药师、扫描室及辅助人员等,所以行18F-FDG PET/CT肿瘤患者的检查安排时,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是很关键的。首先,当班医生必须采集可靠的病史,详细询问过去史、手术史、现病史,女性患者还必须询问月经情况,这不但有助于向患者提供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建议,而且有助于灵活合理的安排检查。病史信息应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怀孕或哺乳;对检查的耐受力;是否需要使用肌松剂、镇静剂或一般麻醉药;其他形态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结果等。同时,必须明确记录包括日期、剂量及治疗部位在内的放疗、化疗及其他的治疗信息。对于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需在行18F-FDG PET/CT检查前将血糖水平控制到≤150mg/dL[1],这样才能保证图像的质量和正确的诊断。糖尿病患者不必停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但用药时间距18F-FDG注射时间不宜过短。使用胰岛素后2小时内注射18F-FDG常会导致肌肉及其他软组织摄取增加而降低了肿瘤对18F-FDG的摄取。如果检查当天血糖水平无法达到要求,则需重新安排检查时间。
必须询问育龄妇女是否已经怀孕。PET/CT的相关工作人员及放射防护人员必须向孕妇及其医生说明电离辐射存在的危害性,适当的建议后由他们对利益/代价做出判断并最终决定是否要求检查。哺乳期妇女,建议她们在注射18F-FDG后24小时内暂停哺乳,并用吸
乳泵将乳汁吸出。这类患者在行躯干部18F-FDG PET/CT显像时常可见到双侧乳腺显影。检查前需对患者体重及身材进行测量,以确保不超过PET检查床的最大载重量和PET/CT仪的扫描孔径,以保证使感兴趣区得到最佳显示。
患者对检查的耐受力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有幽闭恐怖症、焦虑症及儿童患者。这些患者检查前最好使用一定剂量的肌松剂、镇静剂或一般麻醉药,确保检查顺利完成和图像质量。检查前必须协调好患者家属、护士、麻醉师及扫描人员。疼痛患者可能需要采取包括药物、体位在内的不同方法来控制疼痛。
了解病史亦有助于决定是否需要对腹部、盆部作特殊处理,比如口服造影剂、大量饮水、憋尿、某些部位的CT薄扫、是否需要延迟显像等等,这些对接下来的读片以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3准备病人
建议检查前一天的进水量不少于1500ml,检查当天饮水700ml以上,扫描后宜继续饮水。水负荷与频繁排尿可降低膀胱的放射性吸收剂量[2]。静脉滴注葡萄糖或乳糖的非糖尿病患者常可见到肌肉对18F-FDG的摄取,这可能是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引起高胰岛素血症所致,停用后可避免。无糖补液应在18F-FDG注射前2-4小时开始,扫描中可持续进行。检查当天必须避免剧烈运动以限制肌肉的摄取[3]。在一些伴有持续性咳嗽、咀嚼、坐立不安的患者常可见肌肉摄取18F-FDG的明显增加。在18F-FDG的摄取阶段应尽可能减少肌肉收缩、紧张和活动以减少肌肉的摄取。休息体位及安静的环境亦有助于减少由于紧张而引起的肌肉收缩。有些情况下,有必要在注射18F-FDG前适当使用地西潘等镇静剂以减少肌肉的摄取[1、3、4]。同时,这将有助于焦虑、幽闭恐怖症患者增强对检查耐受力。
饮食方面,各PET/CT中心的要求不尽相同。检查前患者应停用咖啡因和尼古丁数小时。虽然肿瘤对葡萄糖的反应性是否受咖啡因或尼古丁的影响尚未得到证实,但停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因为减少对心脏的刺激而减少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量。检查前,患者应禁食12小时。也有报道认为可在检查前4小时少量进无糖早餐[4]。禁食期间大部分药物可用水送服。
18F-FDG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所以有些医疗机构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利尿剂并插导尿管导尿,另一些医疗机构仅在具备一定的临床指征时才予使用。对于感兴趣区位于腹腔或盆腔的患者可予导尿,有条件者可使用三通导尿管进行持续冲洗以便使膀胱及尿路的临近器官显影更加清晰[3、4、6]。使用利尿剂及导尿管时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的排尿量,以防万一由于导尿管不畅而引起放射性尿液在膀胱的储留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适感。同时,必须重
视由此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为减少18F-FDG在肠道内的积聚,有学者[7]建议在检查前夜口服等渗溶液以清洁肠腔,这对怀疑有腹部或盆腔肿瘤的患者尤为必要。
4注射药物
18F-FDG注射时应将患者安置在病床或躺椅并将其调整至适合患者和注射人员的位置。在注射18F-FDG前,技术员必须与患者就整个检查过程、候诊时间进行交待。根据病史选择静脉注射点以免淋巴结摄取和病变部位的渗漏[
1、3],并确保该静脉及18F-FDG注射器可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有些PET/CT中心认为18F-FDG注射时血糖水平正常,也有些PET/CT中心则在注射18F-FDG时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浓度。为了减免另行针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单从18F-FDG的注射静脉采血来监测血糖水平。
测定血糖及注射18F-FDG前,患者应保持在安静、光线较弱的候诊室[1]。技术人员在血糖测定、18F-FDG注射、冲洗、注射后注射器剩余活度测定等方面应确保做到高效和快速。18F-FDG注射后立即用20ml-30ml的生理盐水冲洗可减少18F-FDG在静脉血管中的滞留。在肿瘤摄取18F-FDG阶段,患者应保持安静和静止。技术人员必须注明18F-FDG的注射部位,怀疑有18F-FDG渗漏者亦必须注明,以免它将影响感兴趣区(ROI)和标准摄取值(SUV)的定量分析[3]。为确保准确进行定量研究,除冲洗外还需在注射18F-FDG前后分别测量注射器的放射性活度,并注明测量的时间[5]。脑组织摄取18F-FDG较肿瘤组织还快,如果需同时做脑显像的患者,则在注射后30-45分钟进行;行肿瘤显像的患者者可在注射后60-120分钟进行。
2患者摆位
检查前,应要求患者排空大小便(包括排空尿袋、粪袋)、更换尿布、掏空衣袋、取掉注射点纱布(或棉球)。如临床怀疑颈部或食管病变,则需在扫描前喝水或漱口以减轻因唾液腺分泌而造成的假象。在给患者摆位时,要特别重视横断层及其他重建图像上的躯体对称性。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时,应尽可能使患者的头位于扫描仪之外。在扫描过程中要确保与患者相连的各种器械、设备不受干扰。扫描技术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生理学特点而定。如病变位于头、颈部或上胸部,则应从头部扫向盆部;如病变位于盆部或下腹部,则应从盆部扫向头部以尽可能减少膀胱的干扰。
最后,在扫描过程中可播放一些音乐使患者放松并感到舒适,也有些地方用芳香剂使患者放松。检查结束后,嘱咐患者继续喝饮料以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照射。
第五篇: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窄要】 目的 肿瘤化疗病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68例患者,男27例,女41例,年龄 32~80岁。乳腺癌41例,肺癌20例,食管癌2例,直肠癌3例,鼻咽癌2例。确定外周血管(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颈脉)和插管穿刺点,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cm,置入PICC。结果 穿刺成功率为100%。置管30~241d。1例导管阻塞。2例 治疗当中导管脱出,因脱出过长而拔除。6例出现静脉炎。结论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采取有效的护理措防止静脉炎发生, 避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关键词:PICC;肿瘤化疗;护理
我院肿瘤科于2008-04~2009-06开展PICC术共68例, 取得良好的临床及护理疗效.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男27例,女41例,年龄32~80 岁。乳腺癌21例,肺癌20例,食管癌12例,直肠癌13例,鼻咽 癌2例。根据病情均需化疗,置管时间30~24 d ,完成治疗 后拔管.1·2 方法 1·2·1 材料: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单腔式 PICC导管,型号4Fr,导管全长60cm,管腔容积0·33ml.1·2·2 无菌物品准备:无菌手套两副,肝素帽/正压接头, 稀释肝素液,生理盐水,10、20ml注射器各一个,皮肤消毒 剂,无菌纱布数块,无菌方巾两块,无菌洞巾一块,10cm× 12cm无菌透明贴一个,一次性剪刀及镊子,PICC导管。其 他必需品:皮尺、止血带.1·2·3 方法: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病人平卧,穿刺侧手 臂外展90°,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确定穿 刺点:肘窝下两横指处。测量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 到右胸锁关节反折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测量上臂中间周 长。戴手套,铺巾于手臂下,消毒穿刺点酒精棉棒3次,范围 10cm×10cm,再以络合碘棉棒3次消毒范围,更换手套,用 生理盐水冲洗手套滑石粉,铺洞巾,用20ml注射器抽取稀释 肝素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肝素帽和穿刺针,用10ml注射 器抽取生理盐水连接穿刺针,助手在消毒区外扎止血带,操 作者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即减小穿刺角度再进针 0·5cm固定钢针针芯,单独向前推进外插管鞘,松止血带,左 手拇指固定插管鞘,食指和中指按压导管鞘末端处静脉,防 止出血,右手撤出针芯,右手将PICC导管自插管鞘中缓慢匀 速地推进至腋静脉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耳朵紧贴肩部以 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插管至预定长度后,在鞘的末端处压 迫止血并固定导管,撤出导管鞘及导丝,修剪导管长度,保留 体外5cm,安装连接器,然后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正压封管,连接肝素帽,在距穿刺点1cm导管上安装固定翼, 无菌纱布覆盖,用透明敷贴固定。置管后作好记录,穿刺导 管的名称、批号、型号及长度,臂围,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穿 刺是否顺利,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置管日期,并跟踪记录导管 尖端X线所示位置,标准位置是上腔静脉中下1/3处及置管 以后的不良反应和拔管时间.2 结果 68例患者穿刺为100%,置管30~241d,平均146d。主 要并发症为置管部位外周静脉炎6例,静脉炎是PICC最常 见并发症,发病率2·6%~9·7%[1]。经热敷治愈完成治疗, 导管堵塞1例,用肝素水疏通成功。导管异位3例,经调整 后达到预定位置。治疗当中导管脱出2例,因脱出过长而拔 除。无1例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及血栓形成.3 护理体会 3·1 操作前护理 充分评估患者静脉条件,心理承受能力, 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及置管的优 缺点,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对患 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心理紧张 可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收缩[2],造成穿刺失败。严格执行无 菌技术操作规程,由于患者为肿瘤化疗患者,机体抵抗力极 低,如操作不规范造成感染,给患者造成痛苦,因此,严格无 菌操作,采用专用操作间进行,专人操作,专人护理,减少并 发症.3·2 置管后的护理 穿刺成功后,24h更换敷贴,检查穿刺 点有无渗血肿胀,一般情况下,每周换敷贴及肝素帽一次,如 被污染、潮湿随时更换,携带此导管可淋浴,但应避免盆浴、泡浴。淋浴前用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两三圈,上下边缘用胶 布贴紧。随时观察穿刺周围皮肤,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补 液结束后用10ml生理盐水[3]正压封管.3·3 导管的护理 换药时观察并记录导管刻度,请勿将导 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换药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禁止将 胶布贴于导管上,导管体外部分应“S”型放置以利活动,最好 使用透明敷贴。带管出院患者交代注意事项,每周回科室进 行换药及封管.3·4 拔管护理 本组68例,2例因导管脱出太长未完成治 疗而拔管,其余均完成治疗计划后给予拔管,拔管时常规消 毒穿刺部位,然后从穿刺处缓慢轻柔地拔出。拔管患者无拔 管困难、断裂等现象,均顺利拔出。拔除后穿刺处用无菌纱 布压迫止血10~20min,无菌敷料覆盖24~48h,观察有无出 血.4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化学 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的化学 性、酸碱性及高浓度的刺激使静脉发红、疼痛、硬化成条索 状,导致静脉穿刺困难、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发生率可达 48%,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延误治疗。新的医疗 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 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4级医疗事故[4]。采 用PICC置管术后,化疗药物通过PICC管道注入大静脉迅 速被稀释,解除了药物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而且留置时间 长,据国内报道留置时间为253d[5]。与传统颈内静脉、锁骨 下静脉、股静脉穿刺比较不是盲穿而是直视,故穿刺成功率 高,无需局部麻醉、缝针,创伤小,避免了以往深静脉穿刺引 起的气胸、血胸等并发症。而且有操作资格的护理人员独立 完成,大大降低了护理人员因反复穿刺产生无效工作,提高 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心理压力,提高 了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病人的生命,提高了整体护 理质量.参考文献
[1] 王秀荣,蒋朱明,马恩陵·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的回顾[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10(2):133-134·
[2] 陈玉平,袁方,赵养玲,等·拔除PICC导管的注意事项[J]·国 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88 [3] 朱石杰,尹向莉,崔春梅,等·PICC管用于大剂量静脉化疗的观 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2002,8(7):502·
[4] 钟华荪主编·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7: 978· [5] 李晓华,程华·PICC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临床 护理杂志,2005,4(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