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榆政发〔2008〕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全市煤炭资源整合步伐,推动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政函〔2007〕167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政函〔2008〕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坚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合法煤矿之间对煤炭资源、资金、资产、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以及合法煤矿对已关闭煤矿尚有开采价值资源的整合,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煤矿生产规模和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全市煤炭工业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环保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煤炭资源整合应遵循省政府已经批准的采矿权设置方案和矿区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变更。同时,根据我市涉及整合煤矿数量较多、情况复杂的实际,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批实施”的方针,稳步扎实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2、坚持先关闭后整合原则。煤炭资源整合阶段也是煤矿安全事故易发和突发期,按照“安全第一、规范操作、积极稳妥、依法推进”总体要求,参与整合煤矿必须分期分批按时关闭,然后方可实施整合,严禁煤矿边整合边关闭。
3、坚持以大并小,以优并差原则。参与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应以生产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煤矿为主体,整合其它煤矿。同时,鼓励大中型煤矿企业采取兼并、收购、参股等方式整合小型煤矿。
4、坚持一个法人主体原则。矿与矿进行整合的,需经参与方协商一致,明确法人。资源整合只能由法人主体实施,整合后形成的煤矿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一个采矿权人、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
二、整合步骤
根据省政府批准我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纳入全市资源整合范围的煤矿共有389处,通过整合减少121处,最终保留268处煤矿。其中:直接关闭煤矿和整合关闭煤矿254处,单独保留煤矿120处,现已关闭煤矿15处。
为稳步扎实推进全市煤炭资源整合步伐,确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经请示省上有关部门同意,市政府决定,全市煤炭资源整合涉及直接关闭煤矿和整合关闭煤矿254处,共分三批进行关闭整合,然后新建成148处煤矿。
第一批:2008年1月31日前关闭88处煤矿。其中:神木县涉及关闭煤矿51处,府谷县涉及关闭煤矿31处,横山县涉及关闭煤矿6处,这88处煤矿和神木、府谷、横山、米脂、子洲已关闭的15处煤矿,整合后建成33处新煤矿。
第二批:2008年5月31日前关闭96处煤矿。其中:神木县涉及关闭煤矿39处,府谷县涉及关闭煤矿53处,横山县涉及关闭煤矿4处,这96处煤矿整合后将建成70处新煤矿。
第三批:2008年9月30日前关闭煤矿70处。其中:榆阳区涉及关闭煤矿8处,神木县涉及关闭煤矿38处,府谷县涉及关闭煤矿15处,横山县涉及关闭煤矿9处,这70处煤矿整合后将建成45处新煤矿。
120处单独保留煤矿通过技改或解决双回路供电提高生产能力,对仍达不到6万吨/年以上的煤矿,将于2008年底前予以淘汰。
单独保留矿井于2008年3月底必须安装坑口计量设施,整合矿井应将坑口计量设施纳入设计方案,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所有煤矿必须于年底前实现双回路供电。
三、整合程序
(一)收回、注销相关证照。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行业有关规定及分批关闭时限要求,国土资源、煤炭、煤监、工商等职能部门要注销相关证照,及时收回、注销资源整合中涉及直接关闭和整合关闭254处煤矿的相关证照。同时,公安局和煤管站要停止供应火工品和煤炭销售票据,并及时查清和收回剩余火工品和煤炭销售票据。
(二)办理煤矿企业预留名称登记。
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参与整合煤矿采取自主选择联营、兼并、收购、股份制、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签订《煤炭资源整合协议》,组建新的煤矿企业,设立新的采矿权人。《煤炭资源整合协议》应包括各采矿权的基本情况、采矿权价款的处置情况、整合后的企业主体、企业性质、各方债权、资产利益关系、采矿权解决方案、整合后的生产规模、煤矿经营方式以及业主内部约定的其他事项。在达成一致协议的基础上,联合向县区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县区整合办签署意见后,向工商部门申请办理预留名称登记手续,并附《煤炭资源整合协议》。县区政府和市、县区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帮助企业尽快达成协议。
(三)提出划定矿区范围申请。
参与整合的煤矿新的采矿权主体(包括矿与矿整合、单井整合资源的)向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划定矿区范围申请,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核定整合后的矿区范围。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应提交以下资料:
1、申请划定矿区范围报告;
2、企业名称预核准文件;
3、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意见;
4、资源整合协议;
5、原采矿权人采矿许可证正、副本;
6、国土资源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四)储量检测和补做地勘工作。
1、拟建规模在30万吨/年及其以上的煤矿,其地质勘查工作应达到勘探程度,达不到要求的应补做地勘工作,提交地勘报告;
2、拟建规模在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按照储量检测的有关要求进行储量检测,提交储量检测报告。
提交的地勘报告或储量检测报告,需报请省国土资源评审机构和储量管理部门评审、备案,作为申请颁发采矿许可证的依据之一。
(五)编制矿井资源整合实施方案。
整合煤矿应提前做好必要的资料准备,委托有资质的地质勘测单位对井下实际开采状况进行实测,绘制相关图纸并提供原煤矿水文地质相关资料。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采矿权人要按照《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编写指导意见〉的通知》(陕煤资整办发〔2007〕17号)文件要求,根据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的矿区范围和现有的地质勘查资料,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在关闭之日起的三个月内编制完成《矿井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矿井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相关内容。上述工作最终依据的煤炭资源储量一律以储量评审机构通过并备案登记的储量为准。
单井整合煤矿从现在起,应抓紧做好划定矿区范围申请、储量检测和编制《矿井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等工作,以便在省政府关闭公告下发后迅速转入实施方案阶段。
所有设计单位必须到市、县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备案。煤炭管理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审查,凡不具备条件的,一律不予备案,不得编制实施方案。煤矿设计单位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本着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资源回采率、提高安全保障程度的原则进行设计,全面推行壁式采煤,淘汰落后采煤方法、煤矿木支柱和金属摩擦支柱支护方式,使煤矿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生产系统和装备相应配套。30万吨/年以下煤矿要实现壁式炮采;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要实现壁式普通机械化采煤或综合机械化采煤。榆林市榆神煤炭设计公司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技术服务工作。
(六)联合审查资源整合方案。
整合矿井完成《矿井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后,由县区整合办公室按照“联合办公,简化程序”的原则,及时组织煤炭、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对方案进行联合初审,在7个工作日内上报市整合办。初审合格的煤矿,由市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进行联合审查,同意后报请省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批复。对省政府明确要求独立审批的专篇,由市上相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上报工作。
(七)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新的采矿权主体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的矿区范围批复,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手续,领取工商营业执照。
(八)办理采矿许可证。
整合煤矿在完成各项行政审批和相关手续,缴纳部分采矿权价款后,采矿权人依法申请取得新的采矿许可证。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需提交以下资料:
1、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定的矿区范围批复;
2、《采矿申请登记书》和矿区范围图;
3、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4、地勘报告或储量检测报告、相关图件以及储量备案证明;
5、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相关图件;
6、国土资源、环保、煤监等职能部门相关的批复意见;
7、国土资源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九)煤矿基建施工。
《矿井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批准后,由企业法人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必须按批准的实施方案和国家有关煤矿建设程序进行施工设计,施工设计编制完成后,由煤矿法人提出开工申请报告,逐级上报省煤炭局备案,批准后方可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设中要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在规定的建设工期完成整合改造。提出开工申请需提供以下资料:
1、初步设计批复文件;
2、安全设施设计批复文件;
3、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4、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证;
5、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
6、中标文件;
7、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8、安全施工各项措施;
9、拟开工、竣工日期。
项目竣工后,煤矿企业向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提出联合试运转(即试生产)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试运转时间至少不低于1个月,最多不超过6个月。
煤矿建设项目试运转合格后,编制试运转报告,向县区、市、省逐级上报综合竣工验收申请。
(十)申办新的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
资源整合综合竣工验收合格的煤矿企业,需逐级申请办理新的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需提供以下资料:
1、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2、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3、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4、矿长资格证及安全资格证复印件;
5、煤矿竣工验收文件;
6、批准的开采设计或开采方案;
7、批准的地质报告(资料);
8、特种作业人员花名表(需加盖培训单位和县区煤炭主管部门公章);
9、所在县区、市煤炭管理部门的申请文件;
10、《煤炭生产许可证申请书》;
11、环境监测报告(附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及环保局“三同时”验收批复。
12、与划定范围一致的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表及资质单位出具的各井口坐标测绘成果表;
13、煤炭生产许可证环保审批表,灾害预防计划及批准文件;
14、新实测的《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地形地质图》、《避灾线路图》、《供电系统图》、《排水系统图》等,并在图上标明与邻近煤矿的隔离煤柱及四邻关系(加盖县区煤炭管理部门公章);
15、省煤炭局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十一)竣工投产。
所有整合煤矿依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后,经所在县区政府同意,报市煤炭局备案后正式投入生产。
四、明确职责
各产煤县区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认清资源整合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整合步伐。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要相对固定专门人员,及时互通信息,加强交流,通力协作,确保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煤炭管理部门负责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日常综合协调事务。依法认定违法生产、一证多井、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查处项目施工与设计不符、安全措施不落实、施工进度不按计划进行、监理单位不到位等违规行为;依法暂扣整合煤矿的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对列入关闭的煤矿要停止供应煤炭销售票据;及时依法向省煤炭局申报吊(注)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同时,要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工作协调制度,及时研究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整合关闭煤矿矿权设置的核实;对矿权范围调整和边角、残余等零星资源的利用提出处理意见,报请省国土资源厅调整;依法暂扣停产整合煤矿的采矿许可证;对政府决定关闭的煤矿及时依法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吊(注)销采矿许可证。
煤矿安全监察分局负责整合过程中安全隐患的查处;对政府决定关闭的煤矿及时依法向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申报吊(注)销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列入整合的煤矿名称进行核准,并协助企业办理注册登记;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煤矿整合中的产权争议、合同纠纷;对政府决定关闭的煤矿及时依法吊(注)销工商营业执照。
公安部门负责关闭煤矿民爆物品的清查、收缴工作,注销《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维护煤矿关闭秩序。
环保部门负责整合煤矿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矿区环境监管;煤矿竣工环保验收。
供电部门负责切断关闭煤矿供电电源,拆除供电设施。
监察机关负责对参与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监督检查;对损害企业合法权益和设置障碍、拖延不办等违纪违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行政责任追究,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投资入股办矿问题进行查处。
榆 林 市 人 民 政 府 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及补偿情况调研报告(节选)
市政协经济委组成专题调研组于7月上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就我市煤炭资源开发及补偿政策、机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榆阳、神木、府谷等县区的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了座谈会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及补偿情况调研报告”,现节选主要内容,供地矿工作人员参考交流。
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及补偿情况调研报告(节选)
一、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榆林是煤炭资源富集区,全市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为2714亿吨,探明储量为1447.74亿吨,分别占全省的70%和86%,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2%。
我市煤炭工业从“七五”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煤炭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已形成了以大柳塔、榆家梁和榆树湾煤矿为代表,大中小矿井齐全,国家、地方、个人联合开发的格局。2009年,全市煤炭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1亿吨,同比增长35%,成为全国第二产煤大市。2010煤炭产量达2.57亿吨,同比增长22.9%,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值888.46亿元,实现税费150.3亿元,利润369.9亿元,税费占财政收入的37.5%。煤炭工业已成为全市的龙头骨干财源。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开发带动了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建筑、建材、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使榆林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我市煤炭资源拥有量却明显不足
目前,国家已明确的煤炭资源分配总量为491.67亿吨,其中神华集团占有资源106.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21.58%,陕煤集团占有资源60.87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2.38%,其他外省企业占有资源311.15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48.81%,榆林地方企业占有资源84.73亿吨,占已明确资源分配总量的17.23%。目前,全市矿区已进行探矿权登记的井田项目有55个,勘探面积7039平方公里,其中我市地方企业登记探矿权的井田有22个,勘探面积1450平方公里,勘探项目、勘探面积分别占40 %、17%,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
(二)资源浪费严重,超强度开采、超能力生产现象普遍
一是资源消耗高,煤炭回采率低。二是弃贫采富,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三是浅层煤没有得到合理释放。四是规划不合理。对煤炭资源开发没有长远规划,开发力度大,几乎形成“遍地开花”的全面开采局面,按照目前这种形势,资源开发远景不容乐观。
(三)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大量存在,使矿区环境日益恶化
1、采空区塌陷问题令人担忧。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2、“三废”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工业“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地表水污染呈上升趋势。
3、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地下资源的大量开采,地表水、地下水大面积渗漏,导致不少井泉下漏、淤坝干涸、树林枯死、矿区不少地方发生水荒。
4、安全隐患增多。首先,受采煤方法限制,房柱式硐室开采导致工作面无法实现全负压通风,工作面空顶作业,顶板事故频发。其次,煤层自燃倾向严重,矿井防治水任务艰巨。
再次,煤矿安全欠账多,技术装备落后。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榆林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矿区生态环境的问题开始显现,其累积效应一定程度上将形成代际转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隐患。
(四)中省企业、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矛盾日益突出
1、在资源占有上,中省企业有明显优势,地方企业无法与之竞争。我市有不少煤、油、气、盐资源重叠共存的地区,长庆已登记了油气探矿权,地方企业要开采煤、盐,必须经其签字同意。神华弃而不采的煤炭资源,地方企业要开采,也必须经神华同意。地方政府对类似问题毫无办法。地方对央企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则以“你们找中央去说”的理由进行搪塞。
2、地企矛盾突出。地方煤矿对解决环境、学校建设、学生上学、群众用煤、贫困户的生活、就业等问题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企业和群众矛盾较少。中央企业基本不考虑此类问题,地企关系紧张,纠纷不断。
3、对于塌陷区的治理不重视。部分煤炭企业只重视开采和经济效益,对开采造成的塌陷问题不够重视,有的只是给村民一定补偿,造成了“重补偿,轻治理”现象,长此以往,将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为该地区以后的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五)财税分配不合理,利益均衡机制缺失,引发各方利益冲突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1、税收的纵向分配不尽合理。现行税制把收入来源稳定、税源集中、增值潜力大的税种,都列为中央税或共享税。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直接导致中、省、市县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2005年至2010年,榆林市上划中央和省上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64.4%上升到68.7%,而留市县收入比重由35.6%下降到31.3%。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00.8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收入仅为125.5亿元。市县财政基本上仍属于“吃饭型”财政,造成媒体所说的“富资源,穷财政”现象。
2、税收与税源背离,造成区域间不合理的税收转移。现行税制造成的税收与税源背离。总公司统一汇总纳税,使分、子公司所在地榆林的税收转移到总公司所在地;跨区经营造成生产、经营地榆林的税收向注册地的转移。本应体现为资源输出地的税收,反而流到了资源输入地。这种税收收入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转移,既影响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又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致使“贫者愈贫,富有愈富,恶性循环,周而复始”。2010年神东煤炭分公司东胜结算部、神朔铁路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实行北京神化股份有限公司总机构汇缴后分配各分支机构,致使应缴企业所得税从榆林被转移1.77亿元。
3、税费政策不合理,资源税制度不合理造成的背离,地方损失太大。近年来,煤炭资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但由于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并且税额偏低,使榆林无法得到这些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税收利益。2010仅煤炭产量2.57亿吨,完成产值888.46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25.5亿元,反差太大。企业所得税中、省、市、县分配比例为60%、20%、10%、10%,市县分配比例仅占20%,财政增收的大部分被中省集中,2010年两税收入225.9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5倍,而返还却没有明显增长。资源税的计征依据是按销售量或自用量确定的,而不是按储量来确定,既流失了税源,又助长了掠夺式开采。中央企业不执行省以下政府的收费项目,导致了现代化大型煤矿的贡献还比不上装备落后的小煤矿的贡献。如神华能源股份公司拒缴地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问题。若按2008-2010年的煤炭产量测算,该公司3年共少缴煤炭价格调节基金38.4亿元,其中按2010年煤炭产量6680.7万吨计算少缴13.4亿元。
三、建议与意见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资源开发思路
按照中央的要求,彻底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
展观念,更好的满足民生需求,着眼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切实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利益,不仅要考虑中央的利益,也要照顾好地方的利益,做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要切实认识到中省企业并不代表中省政府,也不代表全局和整体利益。没有地方利益就谈不上整体利益,只有承认地方利益,放手发展地方经济,才能找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榆林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才能对中央对整体贡献更大。一个地方和群众正当利益不能保证的榆林必定是一个不稳定的榆林,最终只能危害国家能源基地这样一个整体利益。因此,要敢于为发展地方经济去争取资源配置权、规划权、经济宏观调控权和为老百姓谋福祉的办事权。
(二)积极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建立有利于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
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当停止对各类资源的行政划拨,停止无偿或低价出让资源。国家应尽快制定资源价格体系,为开发企业配置资源,应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行市场运作,公开拍卖、挂牌出让。要规范采矿权价款评估办法,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对已开采和决定开采的矿区,要按“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公开拍卖采矿权。对已取得采矿权的企业,我们应争取以地上资源如土地、水等资源换取股份,合作开采。
2、创新制度设计,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应深化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由政府做好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用招、拍、挂的方式选择投资者,为各类企业参与能源资源开发,创造平等的准入和竞争机制;外来投资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应当吸收当地企业以资本入股,保障开发地有一定的投资权。如神木县红柳林煤矿,是省、市、县合作的典型代表,该矿神南公司(省属企业)占51%的股份,市上占24%的股份,县上占25%的股份,并由县上派四名人员进驻该矿,任副总等职,协调企业与地方的关系。
3、制定资源综合开发的详细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国家规划、法律和法规的权威性,解决煤、气、油、盐等资源重叠的开发和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的问题,解决超计划、超设计能力开采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努力争取中省政府赋予市县政府一定的资源处置权和知情权。在规划区内的资源处置也应征求市县政府的意见。边角矿区由县级政府按照规划组织开采,可以参照鄂尔多斯市的做法,将边角资源配置给实施技术改造和进行资源整合的煤炭企业。尽快释放浅层煤,《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煤矿企业进行复采或者开采边角残煤和极薄煤”,这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法乱采。
5、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对煤炭资源开发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分布,统筹开发,改变煤炭资源全面开采局面,实现长久可持续开发。
(三)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1、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榆林采煤塌陷区进行权威性鉴定、评估,研究恢复方案。对因采煤导致的地面塌陷和裂缝,利用高科技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对已经造成破坏的予以及时修复;对可能发生的地区进行预防和补救。要遵照《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产环境保护规定》制定矿区开采沉陷治理补偿办法及实施细则。
2、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注意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漏失,大力推广保水采煤法。煤炭和水资源相互交错存在的地区,必须以保护水资源为原则。在水源地不提倡大规模植树,以减少水资源的蒸腾损失。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当地地下水的储量、质量、分布、补排等条件作系统勘察和了解,并划定水源保护区加以保护。
3、要适当提高和调整收费标准,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强化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环境破坏赔偿意识,落实企业的出资义务和治理责任,提高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标准。要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为治理环境筹集足够的资金。
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直接存入财政部门指定银行开设的保证金专户。本金及利息属采矿人所有,在其履行地质环境治理义务后,经验收合格,保证金及利息返还采矿人,否则不予返还。二是加大西部矿业大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地方分成比例,即由现行的中省各半改为中央、地方各占40%、60%。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公开拍卖采矿权时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加上增加的资源补偿费,一并用于解决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
(四)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建设,切实改善当地群众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1、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在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扶持、群众生活生产等领域的转移支付,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作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投资主体的中央企业、省级企业及外资企业,应当做负责任的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业反哺农业、安排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地方政府共同为榆林的科学发展、共富共赢、和谐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3、针对具体情况,应借鉴府谷县新民镇的做法,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村干部到企业任民调副矿长或副经理,具体协调村企之间的矛盾和争议。鼓励村民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经营,鼓励企业优先吸收本地村民入股,不愿入股者给予一定补偿。在用工上,优先本地群众,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包给本地群众,切实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4、要密切关注采空区、塌陷区的群众生活状况。针对资源开发给群众带来的各种困难,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帮扶措施,协调煤炭开采企业按照吨煤利润一定比例,确定合理的帮扶资助额度,在村民吃水、行路、上学、就医、培训、农资、养老等方面积极扶持资助,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五)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逐步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促进地方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1、调整原煤资源税政策。将计征依据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应按资源消耗量,而不应只按产量计征。在计征依据未改之前,建议调整资源税税额,以此调节级差收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建议中央对总部设在西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而总部不在西部、仅在西部设立生产经营机构的企业不实行税收优惠,以此加快西部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发展的差距。
3、完善能源化工基地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是适当提高榆林市县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分享比例,达到既保证中央又促进榆林化工基地科学发展的目的。二是建议中央对税收与税源背离严重的榆林,给予专项转移支付,使当地政府有相应财力去解决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篇:榆林市兰炭企业管理实施意见
榆林市兰炭企业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兰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秩序,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兰炭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我市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条:本实施意见所称的兰炭企业,是指兰炭生产、经营、兰炭产品的加工、兰炭生产工段以及捣固焦、型焦等企业。
第三条:兰炭企业的发展,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综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四条:市煤炭局负责全市兰炭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县区煤炭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兰炭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煤炭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兰炭企业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五条:鼓励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和低污染的先进兰炭工艺、技术、设备,延伸兰炭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第六条:鼓励兰炭企业以资产、资金、资源和市场为纽带的多种形式的重组兼并和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整体结构。第二章 行业准入
第七条:兰炭企业实行以厂为单位(包括各分厂)的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管理制度;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年检制度;兰炭企业培训制度。
第八条:兰炭企业在行业准入后,依照本规定向煤炭主管部门申请《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由煤炭主管部门对其实际生产条件和安全条件、环境保护等状况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不符合条件的责令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责令其停产或关闭。
第九条:兰炭企业取得《生产运行证》后,按核准程序办理排污许可证、用电许可证、取水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煤焦销售票证等相关手续。
第十条:未取得《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的企业,不得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和证件。
第十一条:取得《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的条件:
(一)、符合产业政策、已经准入并验收合格的企业。
(二)、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立项部门的立项文件批复;土地部门的用地文件批复等手续齐全的企业。
(三)、查清企业范围周边的环境、水源和居民居住情况。并建立企业挡案、写出情况说明的企业。
(四)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有专门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并装框上墙的企业。
(五)采取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为从业人员提供劳保用品,为职工购买劳动保险的企业。
(六)、符合兰炭验收标准的企业。
(八)、办公区和生活区与生产厂区明显分隔的企业。
(九)、环保能达标排放的企业。
第十二条:取得《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的程序:
(一)企业提出申请,所在乡镇签注意见,县煤炭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煤炭主管部门办理《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
(二)企业提出申请时,在煤炭主管部门领取申请表,如实填写企业周边的环境、水源、居民居住情况以及企业的投资、规模、法人和企业负责人等基本情况。第十三条:兰炭企业变更名称、法人或负责人、隶属关系,应在变更前10日内,向市级煤炭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企业在丢失《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后》,须在7日内声明作废,并同时向市煤炭主管部门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补领手续,补领《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
第十五条:兰炭企业未经市级煤炭主管部门准入,不得擅自进行煤气发生炉、电捕焦、煤气发电、活性炭等配套项目的建设。确需进行配套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县区煤炭主管部门签注意见、报市煤炭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动工,建成后须经市煤炭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第十六条:兰炭企业未经市级煤炭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改建、扩建炭化炉,不得擅自进行炭化炉的技术改造。确需进行改建、扩建以及技改的,由企业提出申请、县区煤炭主管部门签注意见、报市煤炭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动工,建成后须经市煤炭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第十七条:搬迁企业和其他兰炭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的,必须征得市煤炭主管部门的准入,并按准入的规模和炉台数进行建设,企业不得擅自扩大规模和炉台数,项目建设必须与环保治理同步进行,项目建成后须经市煤炭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第十八条;兰炭企业依法缴纳各种税费外,有关部门的收费、培训等, 要征得市、县煤炭主管部门的同意和配合,未征得市、县煤炭主管部门的同意和配合,企业有权拒绝各种收费、培训和摊派。
第十九条;市上站煤管理站作为市煤炭局的稽查分队,对兰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稽查、纠正并将情况及时报市煤炭局。通过铁路外销的兰炭企业,必须服从市上站煤管理站的管理,执行有关规定。第二十条;兰炭企业不得借综合利用煤气之机,配套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配套淘汰落后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第三章 行业发展规划与建设管理 第二十一条;各县区应当制定兰炭企业分阶段进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及资源整合方案,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兰炭企业向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化方向发展,优化产业整体结构,提高兰炭产业的集中度。具体发展目标是:
(一)到2007年底,关闭淘汰一批不具备整合、改造条件的、工业园区外的兰炭企业。
(二)到2008年底,完成工业园区外的兰炭企业与工业园区内的兰炭企业之间以资产、资金、资源等多种形式的重组兼并和联合工作。
(三)到2009年底,工业园区内的兰炭企业之间本着合理布局的原则,实施资产重组、联合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根据全市兰炭企业的规模和环境容量,今后原则上不再新批兰炭企业和炭化炉。确因需要,在区域规模、区域环境容量允许,资源能综合利用、环境能综合治理并符合本地兰炭行业发展规划的,可以建设。
第二十三条:新建项目不得在城市规划区及其以外5公里范围以内,主要河流两岸3公里内,国道、省道公路两旁、居民聚集区和其他严防污染的食品、药品等企业周边1公里以内,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
第二十四条:兰炭企业建设配套项目,建设单位和设备生产厂家,必须在市煤炭 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和核准后,方可开工建设。没有在市煤炭主管部门履行登记、备案核准手续的生产单位、厂家,一律视为非法经营,予以取缔。项目建成后,须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企业不得擅自变更配套项目或批大建小。不得先建设后办手续或边办手续边建设。
第二十五条:新建煤焦油加工项目,其单套加工装置的年生产能力不得小于15万吨。
第四章 安全生产
第二十六条:兰炭企业的厂长(经理)及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七条:兰炭企业在生产中,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并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的单位和居民,同时向煤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八条:建立健全企业环保设施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九条:建立兰炭企业培训制度。企业法人、负责人的培训由市级煤炭主管部门负责,培训合格的,颁发给证件。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岗位工人由县级煤炭主管部门负责,培训合格的,颁发给证件。
第三十条:建立因雨水季节或突发事件而造成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应急预案制度。修建因雨水季节、停电、炉底破塌等突发事件而造成事故的事故收集池。
第三十一条:加强企业生产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炉体、风机的漏烟、漏气、水泵房的漏水、煤焦油和氨水的废油、水等跑冒滴漏以及冷却循环水塔的抛散现象。
第三十二条:为减少炭化过程中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泄漏,对炭化炉要设置责任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专职人员进行操作,精心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并配备各种必要的维护、抢修器材和设备,保证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处理。第五章 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
第三十三条:兰炭企业应当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清洁生产,不得采用、引进国家禁止的或者已淘汰的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四条:兰炭企业的生产废水要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应当利用,确需排放的必须得到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五条:兰炭企业的原煤堆放场、产品堆放场和矸石堆放场地要整洁有序堆放,不得随意堆放。
兰炭企业应当及时清理厂区的浮尘,并设喷、洒水设施,使场地表面保持一定的湿度,减少扬尘,特别在多风季节应加强洒水次数,防止大面积扬尘。
第三十六条:厂界外不得搁置任何设备设施和产品,不得储存和外排废水废渣,已倾到在河床、公路边坡、厂区外围的兰炭和煤焦末、废渣等要全部清理。第三十七条:禁止偷排氨水,偷掩作业中的散落油、渣和油水混合液。修建具有防渗漏功能的事故废水收集池,废渣收集池等。
第三十八条:兰炭企业生产中产生的荒煤气,应当在2006年底实现综合利用,不得随意排放;确需排放的,应当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第三十九条:原煤筛分处和炉口入料处以及煤末传送带端头必须采取密分式防煤尘的措施。第四十条:兰炭企业与主干线间的道路必须进行混凝土硬化,并要定期进行清扫,而且兰炭产品运输不得超载并且要加盖蓬布,防止沿路抛撒,防止粉尘飞扬。第四十一条:生活垃圾要倾到在固定的垃圾箱内,不得随意倾倒,生活废水要修建废水收集池,实现水的循环再利用。
第四十二条:兰炭企业应搞好职工 “两堂一室”的建设,并要清洁卫生。
第四十三条:兰炭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绿化,且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可绿化面积的80﹪。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市、县级煤炭主管部门是兰炭企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对兰炭企业生产、经营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十五条:市、县级煤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向兰炭生产、经营、加工企业了解有关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有关资料,并有权进入现场检查。
兰炭生产、经营、加工企业对依法执行监督检查任务的市、县级煤炭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给予积极的配合,并提供方便。
第四十六条:兰炭企业擅自改扩建,擅自技改,污染环境,不服管理,市、县级煤炭主管部门有权暂扣《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直至吊销。
第四十七条:不符合准入条件,新建兰炭企业项目的,环保部门不得办理环保手续,电力供应部门依法停止供电,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营业证照,煤炭部门不得提供销售票证。
第四十八条:对停产整改的企业,在接到煤炭主管部门的停产通知后,供电部门应立即采取断电措施。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九条:兰炭企业,违反本实施意见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区煤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或停产整改,停产期间停供销售票据,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一)以投产的兰炭企业,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未申请办理《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的》,处以5万元罚款,责令停止生产。
(二)变更《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内容而未办理变更手续的,处以1—2万元的罚款;擅自生产的,处以2—5万元罚款,并责令停止生产。
(三)拒绝年检或经年检不合格而又不按期整改或整改仍达不到条件的,处以5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
(四)转让《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或一证开两厂的,处以5万元罚款。
(五)伪造、冒用《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的,处以5万元罚款。
(六)不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标准、条件的,处以5万元的罚款。
(七)未建立企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处以1万元的罚款。
(八)对污染事故未按规定及时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的,未及时向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导致严重后果的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兰炭企业生产运行证》。
(九)拒绝煤炭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以及相关部门检查的,或在被检查中弄虚作假的,处以3万元的罚款。
(十)引进使用国家禁止的或者已淘汰的技术和设备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10万元的罚款,责令限期关闭,恢复地貌。
(十一)各企业、各分厂弄虚作假填报相关资料的,或未建立企业档案、未健全 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的,处以2万元罚款。
(十二)厂界内外随意堆放产品,设备设施,煤矸石或乱排乱倒废水、废渣、以及生活垃圾的,处以3万元罚款。
(十三)未完善手续,擅自改建、扩建或技术改造炭化炉的,处以3—5万元的罚款。
(十四)未经准入擅自新建、超建炭化炉的,处以10万元的罚款,并责令限期拆除设备,恢复地貌。
(十五)在建设配套项目和技术改造中不执行有关规定,造成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污染,群众反映强烈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停止建设和改造。(十六)与其它项目配套的兰炭生产工段,或利用炭化炉煤气的其它项目未经准入的,处以10万元的罚款,并责令限期拆除设备,恢复地貌。
(十七)擅自变更配套项目,或批大建小的处以10万元的罚款,并责令限期设备,恢复地貌。(十八)未修建事故收集池,乱排乱放造成环境污染,限期整改而未进行整改的,按环保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并视情节轻重责令停产直至关闭。
(十九)对硬化不到位、围堰、围墙破损不修善、煤尘污染严重的处以5万元的罚款。
(二十)未进行有效绿化的和厂区环境卫生极差,乱堆、乱放、乱抛、乱洒的,处以3万元的罚款。
(二十一)对管理混乱、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发生伤亡事故且不及时报告的;发生3人以下伤亡事故的处以2—5万元的罚款,并责令停产整顿6个月。发生3人以上重大事故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罚外,责令企业予以关闭并恢复地貌。
(二十二)对收购非法原煤或不能如实提供其原料来源且无合理解释的,处购买数额或核查数额1—5倍的罚款,并视情节责令停产半年或予以关闭。
(二十三)煤矿向未准入的兰炭企业、兰炭生产工段、停产整改的兰炭企业提供煤源,处以1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将不予年检,并实施关闭。
(二十四)兰炭企业向未准入的、停产整改的兰炭生产工段、铁合金等企业,以及煤焦油加工项目提供产品原料的,处以1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将予以关闭。
第五十条:各县区煤炭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和处分。
(一)不认真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致使本辖区发生重大、特大污染事故、连续发生较大污染事故或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
(二)不执行国家、省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盲目引进或批准引进、新建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的。
(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纠纷长期不解决或处理不力,致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工作人员吃、拿、卡、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煤炭主管部门推诿扯皮,不作为和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本实施意见从通知之日起执行。第五十三条:本实施意见由市煤炭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xx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国有林场,县直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切实解决当前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控,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建设空间品质提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xx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省、市有关会议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高品位实施城乡建设、高标准推进城乡管理,加快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旅游城市,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县提供坚实的城乡发展平台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乡土文化,彰显梅山特色;坚持山水为脉,强化生态环保理念;坚持功能为要,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实现城乡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城乡特色风貌有力彰显、城乡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特集镇、做美乡村。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人口达到72万人以上;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宜居宜旅宜业、乡土文化特色鲜明的城乡环境,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着力实施“旅游立县·五化融合”战略,根据我县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突出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协调“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交通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有机衔接融合,促进各项规划协调统一,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到2020年底,初步实现以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交通规划、林业规划等的“多规融合”体系,建立“多规融合”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多规融合”统筹工作格局,突出中心县域、中心镇和特色村打造,突出产业发展平台的整合提升,实现县域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总体要求。
二、工作任务
(一)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1.完善规划体系。要以县城总体规划为统领,以海绵城市规划为母本,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以专业规划为支撑,以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落脚点,健全完善层次清晰、上下衔接的县城规划体系;要重视和加强城市设计,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技术导则,尽快完成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要加快完成已修编镇(乡)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新编制或修编的镇(乡)规划和集镇规划应当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2.加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突出近期建设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指导作用。各级应当根据县城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合理确定城乡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合理确定近期城乡重点发展区域和用地布局。
3.加强县城规划区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行政中心、体育场馆、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车站、商业中心等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他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可以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评审应当采取专家评审和公众评审相结合的办法,以实现评审的公平公正。
4.加强高铁新城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高铁新城规划。高铁新城的行政中心、体育场馆、城市公园、公共广场、车站、商业中心等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其他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可以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高铁新城核心区域和重要地块由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定期更新。
(二)强化规划衔接
1.迅速拓展“多规融合”领域。编制县域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镇(乡)总体规划以及集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统筹落实交通、水利、旅游、安全、消防、电力、通信、环保等经济和社会事业相关要求。近期要尽快完成县域内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工作,并要积极推进“多规融合”工作,加快建立县域全覆盖的“多规合一”体系。
2.着力健全“多规融合”协调工作机制。成立县“多规融合”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全面领导“多规融合”工作,协调解决“多规融合”重大问题,决策重大事项,以保证各部门规划编制、实施及更新的有效衔接,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3.尽快搭建“多规融合”信息共享平台。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信息联动平台,实现规划、国土、发改、环保、旅游、农业、文化、林业等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与更新,为实施“多规融合”协调机制和规划管控提供保障,并与项目审批流程有效衔接,提高城乡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4.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利、旅游、林业等部门和资江沿岸乡镇做好资江沿岸规划编制工作,做到资江沿岸规划全覆盖。
(三)加强老城区规划管理
上梅街道上梅西路以北、城西路工农河路以东、城北路以南、滨江北路以西为老城区(具体范围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划定的为准)。老城区改造应当集中连片改造,原则上不得单独审批建设项目,危旧房及水、火灾房屋等特殊情况确需改造的,应采用异地安置、易地安置、货币征收补偿等方式。个别特殊情况确需原址改造的,审批时规划技术指标不得超出原建筑物规划技术指标,且不得影响近期建设。
(四)改革规划管理体制
1.进一步完善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建设工程批前、批后管理机制,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系机制,形成规划管理合力。
2.推进规划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理顺执法职能,整合执法力量,推进规划执法行政处罚权向城市综合执法集中的工作。同时要推动规划执法向乡镇(场、区、街道,以下称乡镇)延伸,促进城乡规划执法全覆盖。全面落实违法建设治理相关规章制度,强化乡镇人民政府违法建设治理的属地管理责任。
3.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健全完善乡镇规划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统一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建立社区和村专(兼)职规划管理员制度,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全覆盖。
4.改革乡镇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方式和流程,提高行政许可效率。积极推进乡镇电子政务的建立工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争取在2020年实现乡镇集体土地上建设项目网上审批。同时探索乡镇集体土地上建设项目部门联审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许可效率。
(五)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规划意识
1.推进科学监测工作。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逐步推进动态监测工作。要加强县城和高铁新城的遥感动态监测,逐步采用遥感技术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进行动态监测。要建立城乡规划实施统计分析半年报告制度和动态监测报告制度。
2.建立培训制度。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有计划组织本部门规划业务人员到国内先进省、市学习,聘请国内高水平的专家对本系统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尽快提高规划工作整体水平,加强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3.加强规划宣传。各级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做好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规划意识。
(六)严格规划执法
1.严格规划实施管理。严格依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定规划条件对项目进行规划审批,完善建设项目调整容积率、用地性质制度和程序,坚决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大力推行“阳光规划”,规范信息公开渠道、内容、形式和期限,增强规划审批透明度。
2.畅通违法建设举报渠道。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积极受理群众对违法建设的举报和控告,及时核查处理。
3.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和监督。县城市综合执法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厉查处县城规划区内的违法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的职责,强化违法建设查处力度。县建设、工商、公安、供电、供水、供气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确保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不动产登记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房屋使用性质及规划部门竣工核实情况核发不动产权证书;县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批准注册场所的工商登记;县公安局要做好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治安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严格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
1.严格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考核评价监督问责机制,确定考核体系和标准,定期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台账管理,细化分解责任目标,明确时间节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落实决策责任制度。要按照《xx省行政程序规定》(省人民政府令第x号)、《xx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听证目录的通知》(x政函〔2016〕x号)的规定,将县城总体规划、重要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修改、县城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等纳入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和应当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实行责任到人、记录在案、问题倒查的决策事项终身负责制。要建立领导干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规划和容积率调整记录在案制度,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记录工作,承担不记录在案的责任。
3.强化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认真查处城乡规划违法违纪案件,按照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规定,严肃追究领导干部干预或擅自修改城乡规划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加大对政府部门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对于违反规定调整土地用途、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核发规划许可的部门及其有关人员,按规定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二)强化经费保障
为确保各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各级应当将县城、乡镇和村庄的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确保规划编制经费和管理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县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规划专项经费管理的有关制度,明确专项经费申报、审批和拨付程序,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截留等行为的发生。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规划编制和管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县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三)依法接受人大监督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城乡规划工作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下简称县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县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监督。县政府每年应向县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规划工作实施情况,并报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定期进行检查。
2.强化人大对重大项目的监督权。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接受县人大常委会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每年3月以前将当年重大建设项目报县人大常委会,由县人大常委会确定视察时间及视察内容。对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视察意见,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回复。
3.县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各项专项规划、核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前,应当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经批准的城乡规划不得随意修改。符合法定条件确需修改的,应依法定程序进行,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篇:榆林市第五中学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
榆林市第五中学
关于开展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塑造教育良好形象,努力人民满意教育,根据《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和榆阳区教育局等文件精神,我校决定,在我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作风整顿。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人民满意学校、建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强化学校效能建设、学校校风建设、系统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集中进行制度建设和执行制度情况整顿,着力解决工作不实、作风不正等突出问题,是全系统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均衡发展。
二、整顿重点
这次机关作风整顿,重点围绕机关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重点从坚持“六种作风”、反对“六种倾向”、解决“六个问题”等方面进行整顿。
1、要坚持奋发有为的作风、反对不思进取,着力解决不守纪律的问题。要解决当前干部作风方面普遍存在的萎靡不振。无所用心的精神状态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敬业精神差的问题,特别是重点解决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以及工作日午餐饮酒等不良现象。要在全系统干部中牢固树立执教为民、为国育才意识,进一步弘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全区教育系统自上而下要认真遵守学习纪律、参会纪律、工作纪律、各种活动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喧哗,不闲聊,不打瞌睡,不无精打采,不表情麻木。严格教职工请假销假制度,严格遵守《榆阳区教职工管理办法》,杜绝在编不再岗、人浮于事、小病大养、无病呻吟。
2、要坚持深入实际的作风、反对作风漂浮,着力解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全校教职工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全体领导干部要在深入实际上做文章、下功夫,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不放松。校领导要眼睛向下看,身体向下移,力气向下使。要继续坚持学校领导组制度,提倡与学生、教师交朋友,做到倾听呼声,了解基层,吃透下情,实实在在为师生解难事、办好事、干实事。学校领导要真正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创新教法,精心讲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坚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指导、辅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
3、要坚持群众观点、反对脱离群众,着力解决不亲民的问题。全校教师要牢记建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坚持热情服务,面向一线,切忌态度冷漠蛮横,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要坚持联系群众、关爱学生,切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要想教师、学生及家长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强化监督,畅通渠道,使领导作风明显改进。
4、要坚持勇于负责、反对敷衍塞责,着力解决不作为的问题。要坚持“团结干事、和谐共事、民主理事按章办事”,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要服从大局,加强团结,步调一致,配合协调,共同谋事,形成合力。要创设和谐环境,养成共事习惯。互谅互帮,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干事兴业;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禁各行其是,我行我素,甚至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事调配、工程招标等重大事项要集体讨论研究决定,要广泛发扬民主,做到胸怀坦荡,海纳百川,听得见各种声音,容得下不同意见。要追求真理,坚持公正,明辨是非,不说无原则的话,不办无原则的事,言行规范,表里如一,按章办事,树立权威。
5、要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着力解决不自律的问题。全区教育教学工作要遵守《榆阳区教师“八要”、“八忌”、“把做到”》、《榆阳区校长“十要”、“十忌”、“是做到”》和《榆阳区教师从教八条禁令》等规定,切实强化生活作风建设。追求情趣健康、作风正派,注重生活的细微末节和方方面面。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道德,重品行,明辨是非,择善而交,克己慎行。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寂寞,不迷恋于权利金钱,不沉醉于声色犬马,不参与迷信赌博。坚决刹住“吃、拿、卡、要”歪风,不接受当事人、学生家长吃请,不拿当事人、学生家长钱物,不向当事人、学生及家长索取购物卡券、钱物。制定统一的班级学生座位安排和调换方案,并切实组织实施。宣传反腐倡廉相关知识,进行警示教育,强化干部教师的法律意识、廉洁意识,防微杜渐,切实筑牢思想道德、生活作风防线,做到以防为主,防堵结合,防患于未然。
6、要坚持学以致用,反对求甚解,着力解决不学习的问题。全体教职工要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必须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学习政治,钻研业务。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高政治素质,丰富思想内涵,是自己真正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政
令决策的执行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上的纯洁人,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学习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从教,依法从政。要钻研业务,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争做教育工作的内行和专家,适应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做到有学习制度,有学习笔记。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者切实强化思想政治素养,完善提高自我。
三、方法步骤
这次学校作风整顿从2010年8月9日开始至9月9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8月9日—8月19日)
一是做好思想发动。学校及时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对全区教育系统作风整顿的目的、意义、步骤和方法进行宣传发动,并成立相应的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作风整顿实施意见。二是抓好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制定学习计划,落实学习内容,学习科学发展观、党规党章、教育政策法规、区教育局出台的一系列从教行为准则,加强业务学习,切实把学习活动抓紧抓好,并建立长效机制,把学习活动自始至终落实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可以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确保学习效果。
第二阶段:对照检查阶段(8月20日—8月29日)
通过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及家长座谈会、民主生活会以及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社会的意见建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查摆本单位及干部、教师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着总结经验、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对照单位现有制度,逐条检查执行情况和制度本身存在的缺失以及不适应形势要求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
第三阶段:整章建制阶段(8月30日—9月22日)
一是制定整改方案。各单位、学校要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举一反
三、深刻剖析,限期整改,并根据各方面反馈意见建议,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明确时限。二是认真进行整改。要从学生、家长、社会反映最强烈、最关注的问题抓起,针对本单位、学校和个人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认真进行整改。三是建章立制。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不断修订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力争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次作风整顿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我校成立作风整顿工作小组:
组长:焦玉春
副组长:张炯业、朱海滨、张志涛、好鸿鸽、李鹰 成员:方李强、高雄英、赵四虎、高志飞、罗步成、张晓霞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方李强同志兼任。主要负责这次作风整顿的组织协调、情况综合、交流经验、检查督促、总结验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学校搭建平台、不拘形式,利用板报、壁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为作风整顿工作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做好正反典型的宣传报道工作,宣传先进,曝光落后,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这次作风整顿是实现全体师生作风进一步转变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榆阳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把这次作风整顿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齐参与的良好局面。
3、抓住重点,加强督查。学校要结合实际,抓住学生、家长、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作风整顿重点,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深刻剖析,逐一加以解决,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在开展作风整顿工作过程中,对整顿工作不认真的、不扎实的,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对未完成阶段任务的,要限期补课,集中整顿;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要树立为典型,全系统交流学习。
4、讲究方法,注重实效。要做到作风真顿工作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开展工作既要扎实认真,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有效方法,是作风整顿真正起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5、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全校要以这次作风整顿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教育系统作风整顿长效机制,逐步把作风整顿纳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这次作风整顿结束后,学校要认真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报学校作风整顿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