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3: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6〕3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矿产资源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根源的基础性工作,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矿产资源规划和矿权设置方案,结合矿区的资源条件,按照生产规模、服务年限与资源储量相匹配的要求,科学编制资源整合方案,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二)集约开发、规模办矿。一个矿床(井田)原则上只能设置一个采矿权主体,坚决杜绝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控制和最大限度减少矿山企业数量,提升办矿规模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大中型矿山企业通过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形式整合小矿,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不断壮大企业竞争力;小矿相对集中的矿区,通过联合联并等方式进行整合,淘汰生产规模低于国家有关规定的小矿。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储量为基础,以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资源整合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国家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相结合,坚持公开公正,处理好国家、地方和矿业权人三者的利益,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整合目标

(一)减少矿山数量。

1较2005年,在2007年底全省合法煤炭矿山企业数量减少25%以上,2010年减少30%以上。

2较2005年,在2007年底全省合法非煤矿山企业数量减少20%以上,2008年减少30%以上,2010年减少40%以上。

(二)提高矿山生产能力。

1煤矿、石煤:2007年底前陕北地区淘汰核定能力6万吨/年(含6万吨/年,下同)以下煤矿,其他地区淘汰核定能力3万吨/年以下煤矿,陕南地区淘汰核定能力1万吨/年以下石煤矿。2008年全省煤矿单井平均生产能力接近30万吨/年。

2非煤矿山:2008年底前淘汰生产能力低于国家规定同类矿山最低生产能力的非煤矿山,2010年全省非煤矿山平均生产能力接近中型矿山规模下限要求。

(三)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整合后的矿山要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开采,“三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共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得到妥善存放或二次利用。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矿山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落实,装备水平、人员素质及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矿山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矿山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整合范围和方式

(一)整合的重要矿种。

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矿山布局和矿产的重要程度及市场需求形势,确定煤、铁、钼、铅、锌、金、钒、石膏、水泥灰岩、建筑石材为整合的主要矿种,其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的整合由各市、县自行确定。

(二)整合的重点矿区。

神府、榆神、榆横、渭北、彬长、子长、黄陵等煤矿区,洛(南)华(县)钼矿区、凤县铅锌矿区、旬阳铅锌矿区、略阳金矿区、小秦岭金矿区、山(阳)柞(水)铁矿区、山(阳)商(南)钒矿区、西乡石膏矿区等非煤矿区为整合的重点矿区。

(三)整合的对象。

1按设计(核定)生产能力计算,剩余资源储量可开采2年以上且证照齐全的矿山。

 2一矿多开,大矿小开;同一矿床(井田)矿业权相互交错或相邻的也要按照确定的整合原则进行整合。

 3开采方法和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差的矿山。

(四)整合的方式。

 各地在资源整合中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和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 1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区的资源情况、开发利用程度以及投资情况,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整合。对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矿区必须进行整合,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源赋存状况复杂的矿区,以资源条件为基础进行整合,不搞一刀切;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要坚决关闭;对权属有争议的矿山,结合本次整顿依法确权;对非法矿山坚决予以取缔。

 2资源整合与企业重组相结合。资源整合中,应结合矿山实际,通过联营、兼并、收购、股份制、租赁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整合工作。

 3推行两权分离。通过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对无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低的矿山可由技术力量强和管理水平高的矿山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四、实施步骤和工作安排

资源整合工作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县两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整合工作按照调查摸底、编制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阶段分步进行。2007年底前,各市、县(市、区)要基本完成重要矿种、重点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

(一)调查摸底(2006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

 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国发〔2005〕28号文件和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以及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资源整合的调查摸底,于2006年10月底前完成对本地区拟整合的矿区矿权设置情况、资源情况及开发现状的调查工作。

(二)编制实施方案(2006年11月至12月)。

 以县为单位,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安全监督、煤炭等有关部门在摸清矿权设置及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整合范围,编制整合实施方案,经设区市人民政府初审后,于2006年12月底前报省人民政府审批。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矿权设置情况、整合目标、整合方案(拟整合采矿权主体、资源总量、生产能力)、具体措施及进度安排等内容。

(三)组织实施(2007年1月至10月)。

 1按照批准的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实施。被整合的矿山要按照先关闭后整合的原则进行,整合后,由工商部门对整合后的企业名称进行核准。

 2国土资源部门按照法定权限为整合后的企业划定矿区范围,组织审查开发利用方案,并依法颁发采矿许可证。 3采矿权人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设计进行建设(改造),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并取得相关证照后组织生产。

(四)检查验收(2007年11月至12月)。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内资源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省政府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按照资源整合工作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舆论宣传。

资源整合是针对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市、县(市、区)要积极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目标任务。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排除其他干扰,树立全局观念,扎扎实实地做好资源整合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

 资源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市级人民政府是资源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成立整合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不等不靠,本着成熟一批,报批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抓紧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资源整合工作。

(三)落实工作责任。

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保证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具体分工如下:

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调查摸清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状况、开发现状和矿业权设置情况,组织审查矿区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依法划定矿区范围,颁发采矿许可证;

 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颁发工商营业执照;

 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

 安监部门负责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 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煤炭矿山竣工验收、生产能力核定,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

 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

 电力部门负责切断关闭矿山生产用电,拆除供电设施,并负责整合后保留矿山的供电工作;

 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资源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制订优惠激励政策,促进资源整合。

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职权范围内制订优惠政策,注重运用法律、经济手段,推进资源整合工作。

 2本着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对整合矿区周边零星资源的利用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配置给整合后的开发主体。

 3对整合后重新设置的采矿权,在办理有关证照时,国土资源、工商、环保、安全监管、煤炭等相关部门要简化程序,优先审批。

 4矿山重组后,保持原税费收益分配比例不变,维护地方经济稳定发展。

(五)切实加强管理。

 1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内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整合后严格按法定权限进行审批。

 2资源整合前矿业权无偿取得的,整合后按照陕政发〔2004〕121号文件规定执行。

3属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依法予以整合或关闭:

(1)无证勘查、开采的矿山;

(2)存在“楼上楼”问题的,整合后只得保留一个主体;

(3)国有矿山范围内影响大矿安全生产的小矿;

(4)违反矿产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规等有关规定的矿山;

(5)资源枯竭的矿山;

(6)其他依法依规应予关闭的矿山。

4对不能按期完成整合和关闭矿山任务的县(市、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及相关证照的审批。

(六)加强督导和责任追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资源整合工作扎实开展,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严查以权谋私、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对阻挠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建立矿业运行新机制,巩固整合成果

资源整合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和日常性工作。通过治理整顿、资源整合,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矿业开发和管理的新机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长治久安。

(一)按照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矿种特点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区别重要矿产和一般矿产,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矿产资源必须实行有偿取得制度,并由国家垄断矿业权一级市场,规范二级市场,解决矿权取得的“双轨制”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要合理调整、分配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收入、利益分配关系,以促进资源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加强矿权审批,防止出现审批、整合、再审批、再整合的现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提高准入门槛。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要按照队伍力量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原则,解决好机构、编制、经费、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保障。

(六)建立矿山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补偿机制。

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报告。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发布部门:陕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09月2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9月27日(地方法规)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 〔2008〕3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2007〕30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测绘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全省测绘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测绘工作的重要性。测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测绘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测绘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稳步推进,测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测绘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当前,我省经济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各项任务对测绘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级政府要站在建设西部强省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测绘工作。

(二)加强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测绘工作,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加强测绘公共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努力建设服务型测绘、开放型测绘、创新型测绘,全面提高测绘对促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服务水平。

(三)加强测绘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测绘事业发展全局,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公益性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坚持保障安全,高效利用。妥善处理测绘成果保密与开放利用的关系,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推动测绘成果广泛应用。

——坚持科技推动,服务为本。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服务。

——坚持完善体制,强化监管。健全市、县测绘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和落实全省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强化测绘工作统一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测绘依法行政。

二、加强基础测绘,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基础测绘计划管理。省、市、县发展改革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分别向上一级发展改革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基础测绘计划执行情况,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加强基础测绘经费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领导,将基础测绘经费纳入本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测绘计划切实做好本级基础测绘经费的落实和核拨。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和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推进全省高精度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统筹全省行政区域内航天航空遥感资料的获取、管理和使用,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加强重点发展区域数字城镇建设。到2010年,建成集平面、高程于一体的高精度省级综合性基础控制网,完成1∶1万比例尺地形图必要覆盖和重点地区的更新,完成10个地级城市规划区1∶5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重点城市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更新完善省、市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示范项目建设。

(七)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依法建立健全基础测绘成果定期更新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更新机制。基础测绘成果应按国家规定定期更新,1∶1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更新周期关中地区3年,陕北地区4年,陕南地区5年。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基地、开发区、城镇1∶5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更新周期不超过3年,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的基础测绘成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更新。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

(八)构建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统一省、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向市、县延伸。依托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各地区、各部门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权威性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全省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提供科学、准确的地理空间框架。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应当采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九)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国家测绘与地方测绘、测绘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明确共建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统筹协调各部门地理信息采集、持续更新和共享服务工作,避免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测绘部门提供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地名、境界、交通、电力、水系、土地利用等信息,测绘部门要按有关规定及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在批准立项前应当征求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有适宜测绘成果的,应当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

(十)加强测绘成果汇交。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省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市、县财政投入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市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使用其他资金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测绘项目出资人向测绘项目所在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下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汇交的成果资料向上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并向社会公布。要加强测绘成果汇交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

(十一)拓宽测绘应用服务领域。基于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成果构建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妥善处理地理信息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积极稳妥推出公众版地图,加快公益性地图网站建设。加强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建设,组建市级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建立省、市级之间互联互通的基础地理信息网络体系,实现面向社会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工程,加强农村公益性测绘服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测绘保障机制,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及时的地理信息和技术服务。

(十二)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制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规范,扶持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大力支持西安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地理信息骨干企业,增强我省地理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智能交通、现代物流、车载导航、手机定位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地理信息社会化利用。

三、加大测绘科技创新力度,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十三)加强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分工协作的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全省高等院校、测绘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测绘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十四)增强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将测绘科技自主创新纳入省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省、市科技计划和基金,加大对测绘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协作,整合集成测绘行业科技优势,实现测绘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我省测绘科技的整体实力。积极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促进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在学术和技术交流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行业科技资源集成共享机制和联合协作机制的形成。鼓励测绘单位参加国际测绘科技合作项目和服务外包,巩固我省测绘科技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四、加强测绘工作统一监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十五)健全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陕西省测绘条例》要求,健全本级测绘行政管理体制,落实测绘行政管理职能,明确管理职责,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测绘行政管理工作,确保行政执法主体合法。县级政府要明确测绘统一监管的归口部门、管理职责和负责人,把监管职能落到实处。全省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时期测绘工作面向全社会提供保障服务的特点,按照统一、协调、有效的原则,加强自身建设,落实管理力量和工作经费,增强工作能力,认真履行职责。

(十六)进一步完善地方测绘法规。尽快制定和完善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地图管理、测量标志管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地方测绘法规,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测绘法规体系。加强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加快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适用性。

(十七)加强测绘成果保密和使用监管。加强对外提供测绘成果的统一管理,加大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和使用的监管力度,任何部门及单位对外提供测绘成果资料,应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完善测绘成果安全保障体系,落实测绘成果异地备份制度,强化测绘成果保密和使用监管,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依法打击窃取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和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犯罪行为。

(十八)加强测量标志保护。加大测量标志保护财政资金的投入,开展全省测量标志普查工作,健全测量标志管护网络,制订测量标志土地使用的有关规定,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测量标志埋设单位应及时向所在区域内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保护和建设,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推进重要地理信息标志的建立。严格规范和审批城市坐标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坐标系统的清理,一个城市只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

(十九)加强地图管理。完善地图审核制度,加大对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地图和制作地图产品活动的监管。测绘、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图编制、出版、销售、展示等环节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地图市场及互联网网站登载地图的监管力度,严格网络地图保密审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编制、出版、传播、使用地图以及侵犯地图知识产权等行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国家版图意识。

(二十)加大测绘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测绘资质管理。从事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提供等测绘活动必须依法取得测绘资质证书。健全测绘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测绘质量监理制度,加强对房产测绘、地籍测绘和导航电子地图、重大建设项目的测绘质量监督。测绘成果应当经过具有资质的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质量合格方可提供使用。规范测绘项目招投标行为,严厉查处无证测绘、超资质超范围测绘、非法采集提供地理信息、侵权盗版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强对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快建立测绘市场信用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测绘执法监督。

五、加强领导,建设一流测绘队伍

(二十一)加强对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测绘工作的领导,依法抓好测绘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与评估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测绘工作管理职责,把测绘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测绘工作。做好测绘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推广普及测绘知识。

(二十二)建立测绘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测绘行政管理、测量标志保护、公共应急测绘保障、测绘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二十三)加强测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测绘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测绘队伍整体素质。结合省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推进新世纪测绘人才培养工程,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测绘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加强测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积极实施注册测绘师制度,着力培养测绘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加强测绘文化建设,宣传和弘扬以国测一大队为代表的“爱祖国、爱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测绘队伍。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八月十四日

第三篇:陕西省人民政府林权改革实施意见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09年2月3日)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切实搞好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试点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意见》明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

(二)切实增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省现有集体林地面积1.33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是一个集体林地比重较大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林业“三定”、“四荒”治理开发以及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对8880万亩集体林地经营权已经承包到户,但还有4420万亩集体林地存在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流转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省林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进一步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发展林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陕西作出贡献。

(四)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尊重历史,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五)总体目标。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配套措施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扎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工作

(六)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家庭承包经营的期限为70年。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集体林地,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农户代表同意,进行评估作价,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承包期限不超过50年。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收益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的不低于总收益的70%,剩余部分用于集体公益事业。

集体经济组织原则上不保留林地。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农户代表同意,最多可保留不超过5%的集体林地,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河道湖泊等管理机构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管理区的稳定和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七)稳定承包关系。对已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农户消亡且无继承人的,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对已承包到农户的责任山,依法稳定承包关系,合同不完善的抓紧完善。对已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集体林地,承包程序和承包期限合法、双方权利和义务合理、合同形式和内容规范的要予以维持;对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显失公平、承包合同不完善等群众意见较大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予以妥善处理。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

(八)制定承包方案。对集体林地实行承包经营时,村组都要按照一定程序制订具体的承包方案。林地属于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该村民小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人数不得少于5人,其中普通群众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工作小组在摸清林地资源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民主协商拟订林地承包方案,经村民小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农户代表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改办备案。林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也要按照上述程序和要求制订承包方案。村、组制订的林地承包方案应明确以下内容:人口总数及参与林地承包的人数,集体林地总面积、自留山面积、责任山面积、集体以拍卖等其他方式已发包的林地面积、集体经营管理的林地面积,明晰林地产权的原则、形式和承包期限等。

(九)加强合同管理。承包经营集体林地,必须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合同。林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林地属于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不能履行发包职责的,应当在村民委员会指导监督下依法组织发包。承包合同应明确以下内容: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承包林地的名称、坐落、面积、林种、林龄、树种组成;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承包林地的用途;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等。县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地承包合同的监管,确保林地承包依法规范进行。

(十)及时勘界发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明确后,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签订承包合同,然后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对在林改过程中形成的会议记录、村组承包方案及表决公示情况、图表等原始资料,县、乡、村、组都要及时整理,建立健全档案。县(市、区)林权档案由林业部门实行专人专库管理。

四、健全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十一)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对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的县(市、区),省、市优先安排商品林采伐试点;对商品林区的刺槐林和各类社会主体在荒山投资经营的商品林,各县(市、区)优先安排采伐指标。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十二)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规范流转。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我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

(十三)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各级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征收比例,严格规范基金用途,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对偏远山区、沙区加大支持力度。

(十四)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妥善处理农村林业债务。

(十五)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引导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五、扎实有序地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十六)时间安排。2009年初,全省启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个试点县开展配套措施改革。集体林地面积不足40万亩的县(市、区),2009年底前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集体林地面积40—200万亩的县(市、区),2010年底前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集体林地面积超过200万亩的县(市、区),2011年底前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有条件的县(市、区),在推进主体改革的同时,可以同步开展配套改革。各县(市、区)集体林地面积见附件。

(十七)阶段安排。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组织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工作机构,开展宣传培训,制定工作方案和承包方案。第二阶段为勘界登记阶段,主要任务是实地勘界登记,调处林权纠纷,签订承包合同。第三阶段为发证建档阶段,主要任务是核发林权证,健全完善林改档案。第四阶段为总结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县(市、区)自查,省、市检查验收,进行总结表彰。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安排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时限,经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检查合格后及时转段,确保扎实有序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六、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八)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积极推进。要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同时要明确和细化林改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县(市、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各级目标责任考核,确保按期完成改革任务。

(十九)加强宣传培训。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引导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要采取分级培训的办法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省上培训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市上培训县、乡业务骨干,县(市、区)培训基层操作人员。要总结推广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典型示范推动面上改革顺利开展。

(二十)保障工作经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的资金外,不足部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省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林改工作顺利推进。乡镇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十一)加强林业管理。坚持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和凭证运输、凭证加工制度,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森林资源安全。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林区和谐稳定。要严肃工作纪律,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身作则,决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各市、县(区)党委、政府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四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明确商标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商标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商标战略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行政监管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维护权益、依法行政相统一。积极服务市场主体,提高企业商标注册、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提高全社会商标意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商标战略目标

到2020年,把我省的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提高到国内先进水平。商标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商标意识深入人心,市场主体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商标的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成果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商标战略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具体目标是:

(一)商标法治环境更加完善。健全商标执法管理体制,加强商标保护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监管执法环境。商标专用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商标使用行为更加规范,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显著减少。商标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企业自主商标拥有量进一步增加。企业国内和国际商标注册数量稳步增长。国内注册商标总量与我省总体经济规模相适应,市场主体拥有注册商标数量进一步增加;国际注册商标数量与我省的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拥有自主商标的出口产品和服务所占对外贸易份额大幅提升。

(三)企业管理和运用商标的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商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对维护商标权益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运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商标成为更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培育、发展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驰名、著名商标。

(四)全社会的商标意识普遍提高。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商标工作,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商标文化基本建立。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自觉抵制假货的健康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商标知识日益普及,各类商标专业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尊重和保护商标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日益改善。

上传者:知盟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五)商标数量显著提升。从2010年到2020年,全省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量由19件增加到100件,力争在中国驰名商标总量中的比重由1.2%提高到3%;陕西省著名商标由781件增加到3500件,在全省商标注册总量中的比重由2.5%提高到5%;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10件增加到50件,在全国地理标志注册总量中的比重由1.7%提高到3%;商标有效注册总量由31384件增加到70000件,在全国商标注册总量中的比重由1.3%提高到3%。

三、商标战略任务

(一)大力推进构建全方位商标政策体系。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商标战略实施为抓手推动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针对不同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完善商标扶持政策,培育地区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做好商标战略和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的有效衔接。

(二)分类指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实施商标战略。引导和推动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注册商标,鼓励和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商标价值评估、统计、对外合作管理、信息检索制度和重大事项预警机制,提高自我维权的意识和应对商标纠纷的能力。推进企业实施商标战略,以商标为凝聚点整合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丰富商标内涵,增加商标附加值,提高商标知名度。支持企业以商标专用权许可、质押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商标专用权的市场价值。大力宣传、普及商标国际注册知识,引导企业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逐步提高自主商标商品出口比例。

(三)加大对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商标等侵权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力度。完善商标侵权投诉渠道,规范立案标准和程序,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联系配合机制,有效打击和遏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建立企业海外商标维权投诉协调机制,保护企业在国外的合法商标权益。

(四)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深入开展“一所一标”等商标富农工作,加强对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商标法规宣传,积极引导农产品商标以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切实履行行政监管职能,督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有人认真履行管理义务,维护地理标志产品市场信誉,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加强商标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积极推动工商信息平台商标监管软件应用,开发商标监管信息化系统,建立陕西商标资料库,开展商标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为政府决策和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提供重要支撑。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商标信息化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商标信息需求。鼓励企业参与商标信息增值性开发利用,支持建设规范的网上商标交易平台。

(六)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商标代理组织和代理人的行政监督管理,建立商标代理组织、代理人信用记录、信用等级评价和失信惩戒等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商标代理行业自律制度,制订商标代理行业自律规范,加强对商标代理人业务和职业道德培训,提

高代理人素质。支持开展商标代理行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商标代理人办理涉外商标申请和处理涉外商标纠纷能力。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商标工作,维护行业和组织成员的合法商标权益。规范商标价值评估工作,研究制订商标价值评估指导意见,提高评估公信度。

(七)加大商标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政府主导、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商标宣传工作体系,加强商标宣传,提高全社会商标意识。大力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积极倡导消费者树立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意识。加大商标普法教育和对外宣传力度,树立我省有力保护商标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商标普及教育,支持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开设商标课程,在中小学开展树立商标意识的宣传活动。

(八)大力培养各类商标专业人才。制订培训规划,将商标法律知识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农业产业化组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内容。推动建立商标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力量,加强商标人才的培养和商标管理人员以及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加快建设商标人才库和专业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商标领域专业人才交流。

四、实施商标战略的有关扶持政策

(一)对商标注册予以扶持。引导和推动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注册和使用商标,指导出口型企业及时到境外注册商标。凡省内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的,由省商务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资助。扶持培育一批名、优、新、特涉农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凡申请涉农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由省农业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支持。具体办法由省工商局分别商省商务厅、省农业厅制订。

(二)对驰名、著名商标进行奖励。从2010年起,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省内企业商标,省政府对每件商标的所有人奖励100万元。凡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的,由市级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具体奖励数额和方式由各市自行确定。鼓励企业内部建立奖励制度,对所属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开展商标战略实施试点工作,推行商标权质押贷款工作。选择我省部分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作为首批商标战略实施试点单位,建立试点追踪调查机制,全程评测试点企业商标战略实施情况。推行商标授权经营试点、示范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市和综合性商场作为首批示范单位,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充分发挥商标无形资产的作用,积极推行商标权质押贷款工作,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具体办法由省工商局会同省金融办制订。

五、加强对推进商标战略的组织领导

全省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商标战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商标战略实施工作。要研究制订推进商标战略实施方案,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商标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一○年三月十六日

第五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进一步加快我省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总体要求,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4.坚持多渠道投入。以省、市、县三级财政支持为主,各有关部门共同投入,社区组织通过有偿服务增加收入,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三)工作目标。通过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社区组织“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社区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户外健身活动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及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当前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全面完成无办公用房、无活动场地社区组织的“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建设任务,其中80%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同时各设区市、县(市、区)和大部分街道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体育锻炼、读书学习场所不足的问题,搭建起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民政部门要搞好规划和实施计划,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计划逐年实施,财政部门要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建设规划部门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要求开发商预留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并与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二)健全社区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体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残联、老龄部门要逐步健全覆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的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完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业,提高社区为老服务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大中型国有企业所办的社区逐步纳入社会化管理,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的平台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做到工作经费有保障,提供服务有制度。

(三)扩大社区就业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咨询、上岗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工作。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管理办法,扩大贷款对象和项目范围,抓好信用社区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妇联组织要积极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继续加强妇女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和支持社区妇女开展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服务工作。

(四)完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工作。同时,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和支持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重点做好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的服务工作。计生部门要为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做好宣传教育、政策咨询,引导和激励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五)拓展社区公共安全服务。建立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为依托,以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充实社区民警力量,建立社区警务工作规范,探索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新机制。依托社区居委会,抓好社区治保会、联防队建设,灵通警务信息,全面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深入打击“黄、赌、毒”行为,严禁传销活动,建立和实施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等管理服务体系。开展社区消防工作,提高社区消防安全水平。司法部门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积极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认真做好社区内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大力支持和引导社区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丰富社区居民的文体生活,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文化、出版、广电部门要加强社区图书室、文化室以及音像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社区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娱活动。加强对社区经营性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育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社区居民健身场所和器材的投入,力争使全省80%以上的社区拥有居民健身场所和器材,能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教育部门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内各类学校的图书、电教、体育及文化设施要积极向居民开放,努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科协组织要积极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扶持社区建立科普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社区内的文体科教服务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要向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开放,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七)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抓住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机遇,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重视发展包括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家电维修、教育培训、金融储蓄、物业、购物、再生资源回收等在内的社区商业服务。商务部门要引导社区超市(便利店)进行“生、鲜、化”改造,鼓励龙头企业整合社区内的零散网点。大力开展便民服务进家庭活动,建设便民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进入社区,改建早餐、快餐服务网点和中小厨房,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社区商业服务。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区服务和社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工商登记、经营场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八)改善和保护社区环境。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社区环境保护能力,从整体上改善和保护社区环境。大力实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促进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培育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九)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三、充分发挥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

(一)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要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城市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服务所必须的房屋、设施和工作经费。财政部门要把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补贴、保险等福利待遇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方便、及时地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种便利服务。引导和管理各类组织和个人在本社区内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业主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可根据居民需要和自身实际,建立热线电话救助网络、社区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社等服务载体,开展非营利性服务。

(二)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是社区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社区居民成立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民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其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将社区非营利组织依法纳入备案范围,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活动。加大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从事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部分社区服务公共设施交由民间组织使用,或为从事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办公经费。

(三)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企业和居民个人开展社区服务。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单独经营或联营、联建等方式,积极引导社区内和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办的购物、餐饮、家政、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便民利民的经营性社区商业服务,要依法简化审批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社区服务实体,要认真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营利性社区商业服务项目,要强化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其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对经营性的社区服务项目,要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不断完善投资机制。

(四)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服务认证制度,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化运作模式,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自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促进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社区志愿行动,加强社区志愿管理,引导社区志愿服务重点放在福利性、公益性服务等方面,以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把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矫正、科普咨询和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作用,使社区志愿服务真正满足居民最迫切的需要,促进和谐社区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 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合力。

(二)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全省各级政府要把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规划部门要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规划一定面积的社区服务活动用房,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规划施工。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等部门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要统筹安排,优先解决。公安、司法、民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老龄等部门要加强协作,搞好配合,确保社区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服务机制。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稳定投入、省财政专项补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坚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现有场地、设施、人才、信息的利用率。社区单位应无偿或按成本向社区内居民开放内部体育活动场所、文化娱乐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社区居委会利用驻社区单位活动场所开展大型公益活动时,驻社区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十四日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