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1:0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

第一篇: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

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对农村宅基地流转有各种限制,但是在低价格的刺激下,隐形市场交易发展迅速,更有很多学者以保护农民利益为由主张农村宅基地入市。本文另辟途径,从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入手,论证了宅基地流转不利于反映住宅的真实价值,对住宅的供需总量和供需结构都会造成冲击,容易导致地区间住宅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得出解决,我国不应放开宅基地流转政策。关键词:宅基地流转;住宅市场;供需结构;地区平衡;住宅价格

一、引言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一项我国特有的制度,该制度通过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用以建造住房及相关配套设施,从而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我国《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定位为用益物权性质,并强调“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使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组织同意,在保障基本居住的前提下,可以将其宅基地向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人转让、赠与或出租,但宅基地只能够在集体居民内部流转。与此同时,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关于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更是明确规定: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上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宅基地的入市流转。目前很多学者从农民的权益保护和利益共享的角度入手对该项政策进行了批判,认为该政策将农民固定在了土地上,更是将农民完全排除在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系之外,是不公平的表现[1]。

在学术界普遍推崇宅基地入市的情况下国家始终对该问题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这充分说明宅基地流转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非常大,不能轻举妄动。本文将从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入手,说明我国限制宅基地流转的政策不能轻易放开。

二、住宅市场概念及宅基地流转现状

住宅市场是住宅作为消费品用于交换的场所及由于交易发生的经济关系的统称。包括农村住宅市场和城镇住宅市场。本文认为,住宅市场健康发展至少具备以下几点:

(1)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满足,自有住宅和租赁住宅比例合理。

(2)住房存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没有或者只有较少的空置率。(3)价格公平合理且能够给市场提供持久的动力,价格一方面能够反映成本、利润,另一方面也能够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相适应。

(4)住房市场本身的公开、合法、有序、协调。

在我国当前的政策背景下,宅基地不允许入市流转,但是受城市住宅价格过高以及农村住宅价格低廉双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或外来务工人员倾向于在农村新建、租赁或者直接购买住房,这就导致了农村宅基地流转隐形市场发达。

三、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

(一)宅基地流转过程中住宅价值无法体现

目前在全国层面上尚缺乏统一的宅基地交易平台,从而对宅基地及农村住房价格也没有规范的核算标准,交易的价格往往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但是由于宅基地和房屋的市场价值的核算非常复杂,需要较强的专业性,而交易的双方,尤其是农民往往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这就导致了自主协商确定的交易价格不能够真实反映住房的市场价值,与上述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的第三条标准相违背。

(二)宅基地流转使得城乡住宅市场供需不协调

1.城市住房过剩与农村需求旺盛的矛盾

与国有用地流转相比,宅基地流转不需要经过出让环节,再加上本身区位条件和周边配套设施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宅基地上住宅价格与城市住宅价格相差较大。在城市高房价的推动下,尽管国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交易的隐形市场依然广泛存在并且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倾向于购置宅基地。受收入条件的制约,外来务工人口也会倾向于租住在城郊地区。除此之外,也有人受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愿意到农村定居,例如在北京通州区闻名遐迩的画家村。总之,农村地区住宅需求旺盛。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4年的研究结果,中国城镇地区可实现刚性住房需求上限为2300万套,可实现改善型住房需求上限为950万套,总需求为3250万套。而目前城镇地区家庭自有空置住房为4898万套,待售商品住宅约为350万套,总供给为5248万套住房。因此,即使不计算“十二五”期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现有的存量住房已经可以满足实现住房需求,还有1998万套房屋供给过剩。数据还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达到22.4%,比2011年上升1.8个百分点1。

一方面是我国城市住房存量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住宅需求旺盛,如果放开宅基地流转则必然进一步加剧城乡住宅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40610/***2.shtml 2.允许宅基地流转会导致农村住宅市场供过于求

由于政策限制,目前仍然有不少人心存顾虑,担心产权问题。但一旦放开了宅基地流转政策,允许自由交易,那么城市商品住宅的销售就更加困难。而与此同时,因为受利益的驱使,农民可以建设出远远高于市场需求的住宅,农村住宅市场的价格也会受到冲击,无法售出农户预期的价格。最终农民没有凭借农村住宅市场致富,城市规划却又被破坏,土地也被滥用。

3.作为宅基地输出方的农民失去住宅保障

黄忠华、杜雪君、虞晓芬(2012)通过推拉理论将宅基地流转和劳动力关系的关系做了如下阐述:一方面,经常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其宅基地利用率较低,希望通过宅基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从而对宅基地流转形成推力;另一方面,预期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希望通过宅基地流转来增加其向城镇的资本,从而为宅基地流转提供拉力[2]。

就第二种情况而言,宅基地流转的价格显然不足以令其在城市购买住房,因而这些农村劳动力到撑着只能租房居住或者是购置城市郊区的贫民窟。而等这些青壮年劳动力日益年老,逐渐丧失劳动力,同时面临着子女长大对住房更大的需求,他们的住房压力会越来越大。当其经济水平无法负担城市的住房价格,并且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2条“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的规定,这部分劳动力的基本住宅需求将得不到满足。除此之外,中国是外向型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非常高,且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更多的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些行业极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出口减少,加工企业倒闭,就会产生很多的失业农民工。这更加加剧了农民住房的风险。

(三)隐形市场住宅违规交易易造成矛盾频发

目前没有公开透明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外部利润的存在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强大动力,供需主体只能通过隐形市场完成交易,当然没有法律认可的交易利益得不到保障,容易产生无序交易,价格扭曲等问题。当住宅价格不合理时,利益受损的往往是对信息和认知较为弱势的一方。当其发现利益受损,反过来会追偿受损的利益,但因为交易本身就是非公开的,不仅仅其利益得不到维护,还容易造成各种纠纷,这与上述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的第四条标准相违背。

(四)宅基地流转的地区差异导致住宅市场的空间失衡

刘卫柏、贺海波(2012)研究发现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流转非常活跃,流转的频度、数量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就同一个区域而言,离城市中心距离越近流转越活跃,活跃程度随着区域距中心城市的距离逐渐降低;就区域环境而言,工业区、现代农业区附近的宅基地流转较为活跃,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宅基地流转较为活跃。主要采取短期或者长期租赁的方式流转农村宅基地[3]。因此可以推断,一旦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市场,将会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宅基地流转市场和住宅市场交易频繁,例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而内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对宅基地流转没有过多的需求,门庭冷落。这会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利益全国住宅市场的平衡,同样与上述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的第四条标准相违背。

四、结论

根据上述论证,宅基地流转不利于反映住宅的真实价值,对住宅的供需总量和供需结构都会造成冲击,容易导致地区间住宅市场的发展不平衡,更有甚者会形成各种纠纷难以解决,因而不利于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贺雪峰(2010)指出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一个不允许农民失去土地的制度。所谓不允许是两个含义:第一,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第二,也不允许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随随便便丢掉自己的土地。在整个社会没有别的手段替代土地做农民的保障的时候,土地你必须有着。若进城农民不能够获得在城市体面生活下去的就业和收入条件,我们的政策至少要保证他们还可以回到农村过上那种我们不以为好,却比他们在城市贫民窟好得多的农村生活[4]。因此无论从是经济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我国都应该继续限制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对目前不合规的现象进行整理,从而引导住宅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保障农民权益。

参考文献

[1] 李文谦,董祚继.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兼论宅基地流转试验的初步构想[J].中国土地科学,2009,03:55-59.[2] 黄忠华,杜雪君,虞晓芬.地权诉求、宅基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公共管理学报,2012,03:51-59+124-125.[3] 刘卫柏,贺海波.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地理,2012,02:127-132.[4]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89-106.

第二篇: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英语对中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赵亮

李芳

纪小影

李晶晶

指导老师:胡晰亮

二零一三年六月 摘 要

度,什么是度。马克思曾这样定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读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国际间的文化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就自然变得非常重要。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过度的学习英语,已经超过了那个“度”,使英语进入了一个白热化阶段,它严重打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英语教学。它让我们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削弱了学生学习我国文化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它还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入到我们国家,同时也对中国学生的升学及未来就业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

影响

中国社会

目 录

1、对中国学习英语现状的调查....................................................5 1.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5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7

3、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 3.1 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8 3.2 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10 3.3 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11

4、结论..................................................................................13 参考文献......................................................................................14

前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为了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我们需要培养大量熟悉和精通英语的人才。但我们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把它当做唯一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了其它学科,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汉语及汉文化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英语学习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更让人担忧的是英语学习风已经刮到幼儿教育中来。幼儿园时期就开设英语必修课,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将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担,如果让他们从小就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语言和文化,必然会影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

英语在大学更是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些学校规定过不了四级就拿不到学位证,四级过了,还要准备考六级,准备研究生英语考试。频繁的英语考试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我国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低潮徘徊,西方资本主义更是加深“颜色革命”的多元攻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攻势就是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以此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价值观,从而消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1对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安徽新华学院本专科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7份。整理分析结果如下: 1.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

65%的学生从初中是开始学习英语,35%的 学生是从小学或更早开始学习英语,从这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早的接触英语。2.自主学习情况

每天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时间,10%的同学每天花大于3小时学习英语;25%的同学每天花2——3小时学习英语;30%的同学每天花1——2小时学习英语;35%的同学每天花不到1小时学习英语,85%的学生没有晨读英语的习惯 3.学习英语的途径

65%的同学通过课堂学习英语,20%的同学是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10%的同学通过英文歌曲来学习英语,5%的同学是通过英语讲座及杂志学习英语

4.是否参加过需要付费的英语培训机构

7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英语培训,而仅有25%的同学参加了英语培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 5.对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

65%的同学对英语是持喜欢的态度,而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英语 6.在英语哪方面有优势

45%的同学在阅读放面有优势,25%的同学在听力及写作上有优势,30%的同学在其他方面有优势 7.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英语

85%的同学认为很少用到,只有15%的同学会偶尔用到。这表示在日常生活能用到英语的机会很少

8.在每次的升学考试中英语是否会成为“拖腿”学科 55%同学认为英语会成为拖腿学科,45%的同学则认为不会 9.是否应该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

4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35% 的同学认为没必要,20% 的同学不清楚

10.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语文课程,20%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或不清楚

11.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8%的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22%的同学是因为喜欢或其它原因。12.您认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是否有必要降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

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12%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剩余的均为不清楚

2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都知道英语现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也挺广泛的,英语的分类也很多,比如商务英语,交际英语等。另一个方面就是英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比如,厕所,车站,餐厅等。所以英语时刻围绕着我们。

我们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从小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以及就业,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英语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翻译英文资料,能听懂外国专家的学术报告,而是要能和外国人进行直接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话题的口头交流。不仅是听外国人说,也要谈自己的想法。通过磋商,求行共识。尤其是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交流更加频繁。用人单位,尤其是外贸公司对大学毕业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加重视、需要能够以口头、书面形式进行商务洽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他们不再只凭看档案、听介绍来寻用人才,而是通过英语交谈、答辩、翻译、写作等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无疑,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从幼儿园开始知道整个学业完成。英语只是一种工作语言。在我国,英语只是一种外国语。作为一种外语,它只是在涉及外国人、外交事务、外语文献和情报资料、涉外旅游、涉外经济等方面才需要。我们非常艰难地学习英语,不是因为日常生活需要,不是为了装饰,只是为了升学以及工作的需要。但是我们必须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它,如果我们学不好英语我们就会被各种考试淘汰下来,更不用说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大军。况且现在工作对英语的需要具有多样性。首先,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母语水平、其他知识和技能准备的需求有巨大的差异,对外语水平的需求更是如此。虽然说英语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知道一些简单的英语就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面,但是如果你想深造的话,那就要努力学习英语。英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1英语对升学及就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采取“全民皆兵”的教学模式,更知道把英语作为受教育者必修的科目而贯穿于社会整个教学过程的状况,可能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其实英语也不过是一门语言。我们不论干什么都要讲究其价值,在科技领域的应用中,除了翻译英文资料与撰写国际论文能用得到英语,其他情况基本用不到英语。因此,我们犯不着不分对象、不管用途的让全国人民一道都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既难学又难背的英语上!因为,英语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把英语的学习神圣化或者绝对化,已经违背了学习外语的本来目的。对于英语热的场面除了能够满足一部分实行“全民英语教学”鼓吹者的腰包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很优秀,还参加过省里举办的数学竞赛,拿过二等奖。学校把他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但后来就是由于他的英语成绩太差,使他高考落榜,转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家技术工人学校,早早参加了工作,荒废了学业!就不得不让人无奈地感叹:是严酷无情的英语考核制度断送了他的大好学业!我却想说:由于古板的英语考试制度,也许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可能的数学家!

对于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英语没过分数线而惨遭淘汰,但一些专业成绩平平而英语成绩突出的学生却成了录取的亮点。英语已经成了中国大学生的第一专业,不管是学习国际贸易还是学习古汉语,只要想考研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过英语这一关。

我认为英语的用途和使用者是有特定范围的,作为一些日后很少用到英语的大学学科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英语的专业,为什么非要强制学生学习英语呢?这难道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大好的青春吗?假如他们用这些时间更加努力去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说不定又会有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

因此,英语不应作为当代中国学生的必修课,没有一大批拥有特殊技术的专业人才,即使全国人民都会英语又怎么样呢?当然,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一个没有专长的人,国际上的专家学者谁会与你交流,充其量你也就是一个翻译罢了,我想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为了把所有中国人都培训成只会外语的翻译吧?!

我不否认英语的重要性,但这决不能成为全民学外语的理由,如此的耗费时间、精力与国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既然我们在大学课程里设立了英语专业,那么根据爱好,那些喜爱英语的学子完全可以在这里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成为专门的英语人才;而对于另外一些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死记硬背,但个别科目成绩很好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修学他们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课,而将英语只作为一般的考察课目即可。即对于外语有时间就学学,没时间、没兴趣,就不必死记硬背了!

这是我对中国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点建议,我想我们不会再由于某些学生仅仅因为英语不好而抹杀了他的其它一切天赋与优点吧?

3.2英语对汉语言及汉文化的影响

任何交际都基于语言,所以社会的改变会在语言变化上有所体现。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我认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英语是当今世界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等国家日益频繁的接触、交流,英语在国内也越来越被重视,并流行起来。

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招呼为“hello”,”hi”之类的词语,而不再是过去的“吃了吗”或者“你上哪儿去啊”。大学生在告别时长说“再见”,“慢走”,而现在流行“bye bye”,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却表达不出中国文化,比如现在的学生会说美国的白宫却不知如何表达中国的故宫。

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文化。当然与历史上的文化渗透相比,就时期帝国主义的政治目的更为隐蔽。英语学习表面上好像不涉及政治立场,但实际上却是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我国青年学生盲目的去追求,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领域的依附关系。要知道文化可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情感的集合体。但目前西方的愚人节、情人节和圣诞节在我国年轻群体中很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则被忽视。年轻人觉得“洋节”更好玩,更热闹,但好玩,热闹的背后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一个民族的缺失。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特色存在,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3英语对我国学生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前,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面对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华民族,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但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大家高度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此来达到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目的。而这些人群中,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族,再加上他们对英语的这种狂热学习,使得他们更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例如,现在有一种叫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颇为流行,它让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已经消失。全世界所有民族正在走向共同的“信息社会”,因此,使得学生们关注全世界整体利益的意识远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换句话说就是:这种思想弱化了学生对国家的意识,使他们产生消极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一些国家主权论为“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产生了严重的冲击。这也使得大学生产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蔑视国家主权,漠视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将会消失殆尽。而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时机,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一些大学生因此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信奉“金钱至上”,以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因此成为“西化”的俘虏。

而另一后现代主义思想所宣传的虚无主义、怀疑主义,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种流浪意识。再加上当代许多中国人正体验者中国社会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危机的痛苦。比如说:“中国的房价让很多人成为了房奴”。还有些腐败等其他问题让很多人对中国社会丧失信心,反而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向往。使他们不再追求,不再思想,而是在随波逐流中麻醉自我。

唯物主义辩证观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决定性因素。曾经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殖民下,我们的先人都未对我们华夏民族失去信心,而如今我们拥有了强大的军队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但我们的国人却正在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究其原因,正是这种西方文化思想的侵略和这种“全民皆兵”的英语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结

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弱化了国人对汉语言的学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8%的确认为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而当中54.4%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我国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日益退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这种语言文化产业表面上好像和政治立场沾不上边,但实际上却在美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使得我国特别是青少年在这种语言文化学习中盲目羡慕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忽视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不能淡化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客观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应对。因此,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2.扶植优秀统文化,提高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教养,增强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教育青年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减少其负面影响。

3.重视汉语教育。汉语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整个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它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

4.提倡从小加强中文教育,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

5.改变大学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方向与方法。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调整英语与其他学科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例,评职称和就业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一刀切。

参考文献

[1]郭建庆,高雨阳. 美国文化传播策略及我国之应对[J]. 前 言,2008,(12): 195 - 197.

[2]游戚东. 论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牛仔 裤现象之研究[D].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3]王恩铭,吴敏,张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 上 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13.

[4]阮炜. 多元语境中的中华文化认同[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2): 49 - 52.

[5]韩辉. 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 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02. [6]赵剑英,干春松. 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 机及重构[J]. 学术月刊,2005,(1): 11 - 18.

[7]韩震.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 求是学刊,2005,32(5): 21 - 26.

[8]张利丽.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187 - 189.

致 谢

本论文的完成是在胡晰亮老师的细心指导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每次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本论文顺利的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论文最后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我受益终生!

第三篇: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模版]

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

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内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热、供能的锅炉烟囱、煤灶的排气、旅游地域小吃摊排放的废气等,释放出来的主要是燃烧煤、煤气和液化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等,总量虽较工业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点近,且多无除尘设施,对旅游地大气质量影响大。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的岩壁上,本可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却常可见到“××到此一游”,或“×爱×”的心型图案,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再如,我国黄山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练上,可怜的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坏了。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风景区的基础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适应旅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现今的很多的旅游开发,只考虑迎合其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及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山东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其次,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文物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机闪光灯及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已受到严重损害;北京的故宫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害得很厉害,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颐和园蜿蜒700余米的彩饰长廊,路面的砖,几年就要更换一次。

第四篇:试论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处理

试论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处理

因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村房屋以及宅基地的私自流转也日渐活跃,交易活跃的同时也会出现风险而导致纠纷。为正确地处理这些纠纷,本文着重将要探讨的是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的一些法律问题。首先从宅基地使用权之概念和特征入手。

一、宅基地使用权之概念和特征

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是指由自然人在依法取得的国家或者集体的宅基地上所享有的建造房屋、居住使用的权利。根据《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因此宅基地的所有权应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宅基地使用权人享有的是占有、使用宅基地的权利。

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土地使用权形式的一种,但确有其不同于其他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且实行“一户一宅”的制度

虽则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向城镇居民出售,但是我国相关的政策规定是明确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即作为城镇居民是无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因此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不流失,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而且根据“一户一宅”制,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在农村实践中,因分家、继承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一户多宅“现象的出现。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程序进行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农村村民建住宅,应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但如果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依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即任何人均不得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占用集体土地建房使用,而且宅基地使用权的批准必须经由县级人民政府。

(三)宅基地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流转

物权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即意味着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宅基地使用权是可以转让。但从城镇居民不能购买农村房屋的政策精神看,宅基地使用权即便在一定条件下可转让也是绝对不允许向城镇居民转让的。从目前农村实践来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转让宅基地使用权却是屡见不鲜,且存在已久,若直接禁止,则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中提到,对“一户多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由此可知,对“一户多宅“并非采取直接取缔的态度。

虽则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但是它与其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紧密联系。农村房屋,除了是通过审批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在该宅基地上用建造行为原始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之外,还可能是因出卖、赠与、继承等方式继受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而在继受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下,房屋所有权受让者中可能存在并未作为一户的成员参与宅基地的原始审批的情况。下文将对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之关系进行探讨,逐步明确在继受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前提下,宅基地使用权是否随之转移的问题。

二、宅基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之关系

由于并非原始取得农村房屋的所有权,因此大部分因法律原因而继受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人或已在本村或者他村申请新宅基地建造房屋;或已迁出为城镇居民,已常住在城镇;或未在本村申请过宅基地造房但已有其余非农村住宅性质的住房。在上述三种情形中,除未申请宅基地造房这种情形之外,其余两种情形下若使得房屋所有权人拥有宅基地使用权则似乎有违“一户一宅”制和宅基地使用权只能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原则。但即便在宅基地上建造的农村房屋也是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再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从中可以看出除了城镇居民明确不得买受农村住宅外,法律并没有禁止农村住宅因继承、赠与或者农村居民间协议等形式而转移所有权的规定。

因此在农村住宅所有权因农村居民间协议或继承、赠与等形式流转时,将因为宅基地使用权主体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限制、房屋所有权却无此限制而在主体上发生冲突,或因违背“一户一宅“制而发生冲突。但若在此时将房地分离,则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都会因无法发挥其实际权利的内涵而形同虚设,这也直接决定了要么“房随地走”,要么“地随房走”。假若“房随地走”,则不利于公民合法财产的保护;而假若“地随房走”,则会影响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宅基地的所有权行使产生妨碍。究竟该如何处理,笔者有以下见解:

1.若受让房屋所有权者系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且无申请过宅基地的,那么在房屋所有权已经转移时,宅基地使用权也应该一并转移,即“地随房走”。此种情形并无违反“一户一宅”制度,也无违背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仅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原则。

2.若受让房屋所有权者系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但已申请过宅基地的。该情况下,若“地随房走”,则意味着受让者成了“一户多宅”。笔者认为土地管理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应为管理性的强制性规定,而并非直接导致转让无效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因此虽“一户多宅”是应该规制的现象,但因内部流转并未直接侵害集体经济组织利益,故该现象应鼓励农户腾退多余宅基地,而非直接认定其对宅基地无使用权。因此在房屋所有权转移时,宅基地使用权应视为一并转移。

3.若受让房屋所有权者系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若宅基地使用权按“地随房走”处理,则违反了宅基地使用权仅限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原则,且与宅基地无偿划拨的福利性又相悖,损害了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切实利益。但因法律并无禁止该类型所有权转让的规定,故认定其转让无效太过武断。但若肯定受让者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则意味着不能排斥其对宅基地的使用。但笔者认为受让者可以占有宅基地并不代表其享有宅基地使用权,而是基于其所有权而肯定其事实上对宅基地进行使用的状态。

4.若受让房屋所有权者系城镇居民,因相关国家规定已明确城镇居民不得购置农村住宅,故笔者认为城镇居民通过购买、以租代买、以赠代卖等形式试图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均不能成为农村住宅的所有权人。所以这里城镇居民作为房屋所有权受让人指的主要是除买受行为之外的分家、继承等基于身份关系而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情形。因这种受让形式往往带有强烈的身份性质,此时若对其进行限制,不仅不利于公民对个人财产的合法处分,也与农村的普遍习俗不符。因此笔者认为城镇居民在此种情形下应该享有对农村住宅的所有权,而且其基于所有权可以继续对宅基地进行占有,但此处对宅基地的占有绝不等同于宅基地使用权。

在上文第三、四两种情形下,宅基地使用权并未随房屋所有权而转移,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除上文中提及的原因之外,笔者认为从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的角度出发,用益物权是从所有权权能中分离出来的单独存在于他人所有物之上的权利,其存在不须具备前提条件,而在这两种情形下,对宅基地的占有是以房屋所有权成立为前提条件的,不符合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的特征。因此只能在房屋存续期间,基于所有权承认其对宅基地的合法占有。那么,对宅基地占有的状态既然不是宅基地使用权又应如何定性呢?笔者倾向于将该种事实状态归于占有制度。

三、占有制度在宅基地流转中的适用

首先,必须明确一下占有的概念。占有是指人对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力。占有并非一项权利,而是指一种事实,因为占有制度的出现填补了所有权制度与他物权制度调整范围外的空白,它注重对事实的保护,特别可以对一些缺乏本权的占有进行调整,因此理论上也将其称为类物权制度。占有的构成有三个要件:一是占有须以物为客体;二是占有必须对物形成事实上的管理和控制;三是占有具有某种可为他人识别的外观。

笔者之所以将城镇居民、其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房屋所有权而占有宅基地的事实归于占有制度,主要是认为该种对宅基地的占有符合了占有的三个要件:此占有是以宅基地为客体,并因房屋的继续存在使得对房屋依附之宅基地事实上的控制,且该占有事实上是一种房必然依附于土地的可识别的自然外观。

以上两个类型的自然人因为宅基地使用权主体的限制均不可能是宅基地使用权人,但是享有农村住宅的所有权后必然导致对宅基地的现实占有,但这种对宅基地的占有在内涵上明显小于宅基地使用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内涵。虽则在占有制度中占有并非一项权利,即对宅基地的占有并未作为物权的一种进行保护,但是占有作为一种类物权,占有人还是可以享有以维护占有为目的的各种物上请求权,例如对侵害其合法占有的行为享有排除妨害的请求权。而且由于该两个类型的自然人对房屋所有权的享有,基于宅基地与其地上建筑不可分离保护的事实,在现实中,要在房屋继续存在期间对所有权进行保护,就必须应该对其占有宅基地的事实状态进行保护,否则房屋将成为“空中楼阁“,无任何现实意义。

但是,他们之所以可以取得占有仅仅是因为房地不能分离这一自然属性,纯属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因此该种占有是原始取得的占有,而这种原始取得的占有将是脆弱地依附于房屋的保有而存在着的。

正是因为该对宅基地的占有系基于房屋必然建于土地之上这一事实,而非依据原房屋所有权人对宅基地的使用权而产生的,因此这种占有并非永久性的,对宅基地的占有与房屋的存在与否紧密联系。一旦房屋全部损毁灭失,不仅意味着房屋所有权因损毁这一自然原因而消失,同样,因为没有房屋占据在土地之上,对宅基地也在事实上丧失了管理和控制,即对宅基地的占有发生了消灭。而此占有的丧失,即发生了宅基地所有权人收回完整的宅基地使用权的后果。

四、总结

笔者认为用以上方法去处理宅基地使用权,不仅使得农村村民的个人财产利益最有效的发挥,也是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使之不受损害。

第五篇:有关土地流转对农民经济影响(本站推荐)

有关土地流转对农民经济影响 1.1背景

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2005年农业部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是我国继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以来又一次土地流转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土地流转符合基本国情,符合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破解“三农”问题的实际和需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大部分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收人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已具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条件。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1.2目的和意义

农民收人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而土地又是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因此,以土地流转为切人点,探讨土地流转真正意义上的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从而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2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2.1样本的选取

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并于2010年6月出台了《雨城区新农村示范片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奖励和贴息实施办法》,“办法”提出:流转面积在100亩(含100甫)至500亩范围的.给予每亩150元的一次性奖励;流转面积在500亩(含5oo亩)以上的,给予每亩200元的一次性奖励:流转面积在1000亩(含10o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250元的一次性奖励。同时,对按上述规模实施土地流转并规范发展引导性产业的实行贷款贴息。雅安市雨城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雨城区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2546.67hm,比2o07年增加626.67hm2,增长32.64%。在土地流转面积中,绝大部份为荒山荒坡及林地等非耕地.面积达到198Ohm,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7%:耕地流转面积566.67hm.占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2_3%。占农村耕地总面积的8.1%,增长203.6%。我们选取了青元村、龙岗村、红星村等10个村,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3%。

2.2样本对象的基本特征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男性占56.3%,女性占43.7%。年龄主要集中在3565岁,其中,35—45岁占27.4%,4555岁占31.1%,55~65岁占16.2%。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58.1%,初中占32.4%‘,高中或中专占8.1%,高中以上占1.2%,整体调查对象学历水平偏低。年收人1OooO元以下占9-8%,10000~200O0元占43.2%,20000~40000元占35.5%.40000~60000元占10.1%,60000元以上占1.4%.可以看出年收入主要在10000~40000元之间.收入相对较低2.3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在调查的样本农户中90%以上都有自己的农业耕地面积.通过他们自己的耕地,就种地效益而肓有多数为略有盈亏约占38.8%,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农户的收益为负数,也就是自己贴本种地。“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的明确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定是前提,在此前提下对少数矛盾突出的村民小组依法进行调整完善,对于这一政策的实地实施,调套对象中的63.5%的农民都觉得实施该政策对土地承包具有积极作用。1988年《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有221人持赞成态度.约占74.7%。对于农地的所有权、农地的继脏权、农地的抵押权等问题的认识』二,承包权证书是由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合法使用农地的凭征,对于农地的继承权,有2l9人.约【‘74.0%的人认为子女应该是承包农地的俞法继,晟人.是继人的户口必须是本村镇.盘Il果不住本村镇,多数农民认为村集体廊当收回继承权住本村晕新分配承包农地的问题是决定它是否能作为抵押物的根本问题,住调查对象中,有21人认为是围家的.有95人认为是政府的,有125人认为是村集体的,也有55人认为农地是归为个人的,在农地是否能直接作为抵押物的问题上.177人持否定态度,约59.8%。综合来看,村民个人是无法将承包地作为抵押物的。98%的村民认为,那些整户已转为城镇户口的家庭应该把土地承包权交给集体重新分配。

3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

3.1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组成的情况

我们通过走访农户,发现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有以下一些方式(如表1所示):土地流转后,我们可以看到以种粮、种菜、种果树等依靠土地为主的务农入在减少,特别是以耕地种粮为主的收入从71.9%减少到58.8%,在以务农收入下降的同时.非农收入在渐渐的增长.特别是外出打工的比例从51.4%上升到76.2%。在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土地流转前主要以务农收入为主,而土地流转后在农户家庭收人中占重要比列的则是非农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农户的收人方式不再是单单依靠土地而取得。

3.2土地流转前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流转让农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收人来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的流转,农民手中的土地就相对减少了,为了弥补因土地流转而减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来源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种地、种菜、种果树等依靠土地为主的务农收人转向外出打工、增加副业等收入方式。随着土地流转的力度加大,农民收人来源的多样化也会成为一种趋势。

3.3土地流转前后家庭支出的变化

土地流转带来了农民收人的变化,相应的也会影响到农民家庭支出的变化。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的农民家庭支出的变见表表2通过以上的凋数据分析所知.土地流转前后的农民家庭支出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突出的是教育、老人赡养两项支出.在流转前后的变化都不是很大。由于土地的流转,农民不再单纯的依靠土地来生活,因此化肥、农药、薄膜等支出减少了很多,不过.农民自己掏腰包买粮买菜的支出也相对增加了。但是土地流转的平均价格相对于土地耕作的纯收入要高,同时,国家在针对农村教育和养老问题上提供了一些优惠福利政策。总体来讲农民的收入是增加的4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4.1土地流转的价格问题

土地流转过程中合理的流转价格对于保护流转双方特别是转出农民的利益、促进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我冈的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成熟都具有莺要意义。虽然有学者对农村承包经营土地林地流转价格评估已做了相关研究,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林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土地林地流转价格体系远未建立,不少人对土地林地流转价格的决定素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会遇到很多问题,找不到流转对象、流转价格不尽人意、乡(镇)村组管理干部不支持、没有合适的流转方、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等等都会影响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合法权

益和利益。在调查对象中,占55.4%的农民认为土地流转的价格不尽人意

4.2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土地的流转是造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的生活保障也有影响。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但是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医疗、生活、就业保障都是影响农民自身利益的关键所住时这也会造成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地区会涌现出更多的人外出务上。也会造成区域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外出务工所占的比列南流转前的51.4%增加到流转后的76.2%。这就说明,在土地流转后,大量的农民选择外出务上来维持或昔增加家庭收入。

4.3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明确、流转行为不规范

对于农民而言,农民认为土地归自己所有,¨I以自行处理,私租乱包的现象极为严蕈,在流转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土地流转都是口头约定.即使有书面合同.为条款多而且也不规范.内容简单,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有关赔偿损失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造成流转土地的农民利益受损。

4.4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

由于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加之中介匮乏,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没有专人管理土地流转的相关工作,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从而留下许多弊端,成为农村建设的不稳定凶素。

5对策和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农村土地流转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

5.1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重要环节.要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对农村的土地供求信息进行交流,按照市场需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的价格。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仲裁制度,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纠纷进行调查和仲裁。确保农民土地流转工作的公平、公正、合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5-2健全农民保障措施建

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自愿交出土地进人城镇的农户,应为其解决进城后的劳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应首先启动流转土地农民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流转给企业或业主的土地,政府应督促合同兑现,确保补偿到位.确需通过法律诉讼途径解决的,要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对修建水利设施、村级公路等公益事业建设流转的土地.应实行政府补贴与农民受益户承担相结合的办法,给予被占地农户补偿,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5.3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政府应当通过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推进土地流转。农民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积极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换、转进、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承包农户委托发包方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其承包地:积极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商企业、农业龙头食业、农民专业作礼、农业科技人员等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效箍农业.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

5.4完善和创新土地制度

创新农村集体用地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土地市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使集体土地使用权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同场交易,享受同等待遇,形成“国有、集体两种产权,同一市场,统一管理”的模式。同时,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要本着“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合理处理国家、集体、农民的三者利益关系。

下载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宅基地流转对住宅市场的不利影响分析[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地流转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可以细分为一下就几方面的影响: 一、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又包括对于农地资本投......

    对加强农村宅基地流转管理的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今......

    十八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十八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梁贤昱 张祥  2013-01-07 09:10:10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2012年第11、12期 期盼已久的党的十八大终于落下帷幕,它对房地产市场会有何影响,这是......

    粘虫灾害对国内玉米市场影响分析

    粘虫灾害对国内玉米市场影响分析 导语: 今年6月份以来,美国经历56年来最严重持续干旱,市场预期全球玉米供应重回到“紧平衡”状态,引发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攀升,成为国内玉米市场......

    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模版)

    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购房者预期、政府政策及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接着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

    浅析“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析“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浅析“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摘要:目前,限购令与房地产市场波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海口住宅房地产市场背景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及全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处于振荡期。据海南省建设局统计, 2009年第一季度,海南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

    2011年房地产政策对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及解决方法大全

    关于2011年房地产政策对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及解决方法 政策1. 2011年“国八条” 第一条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