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1: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幼儿园收费问题不仅已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对国内部分地区近三年来出台的幼儿园收费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当前幼儿园收费问题主要涉及政策适用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时间、退费处理、收费管理等六方面。不必讳言,当前各地幼儿园的收费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深入调研,以求不断完善。

【关键词】幼儿园;收费政策;合理性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天价幼儿园”开始在各地不断涌现,“幼儿园收费高于大学”这样的新闻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因此,有关幼儿园收费问题事实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园收费问题不仅成了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幼儿园收费的政策,旨在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行为,促使幼儿园收费更合理,以达到既能为家长所接受,又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目的。有鉴于此,笔者对国内部分地区近三年来出台的有关幼儿园收费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幼儿园的收费改革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收费政策的内容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查阅的资料来自福建、广东、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县(市、区)近3年来出台的共计57份关于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文件。

(二)政策内容

综合这57份关于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文件,我们发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政策适用的范围

即政策适用于哪些幼儿园。根据这些收费政策文件,幼儿园收费政策适用的对象包括辖区内的公办、民办幼儿园(部分地区将集体办幼儿园单列出来,多数地区将这类幼儿园归为公办园)。

2.收费项目

多数收费政策规定的项目为:保教费(含管理费、杂费)、代办费。广东省汕头市、云南省玉溪市除保教费、代办费外,还有借读费(或称择校费);有的地区(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河南省郑州市等)还有延长服务时间的收费规定。江苏省的许多县(市、区)、安徽省蚌埠市等则采用一费制,即只收取保教费。

3.收费标准

公办园的收费标准一般由当地教育局、财政局、物价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确定,民办园收费标准则通常根据办园成本确定。

4.收费时间

收费时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月收取保教费、代办费,一种是按学期收取保教费,按月收取代办费。

5.退费处理

各地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如果出现幼儿中途转学等特殊情况的退费处理方法。

6.收费管理

所有地区均要求幼儿园根据《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收费实行公示制度,各级政府教育、财政部门等对幼儿园收费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幼儿园收费政策内容分析

(一)政策适用范围分析

本研究所调查的各地幼儿园收费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适用范围基本上包括辖区内所有的公办、民办以及集体办幼儿园。所有地区都是按幼儿园的性质制定收费政策的。换言之,幼儿园的办园性质是各地制定幼儿园收费政策的基础。只有明确辖区内各所幼儿园的办园性质,收费政策的制定及指向的范围才具有实质意义。

随着我国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许多幼儿园的办园性质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许多地区由原来的公立幼儿园为主、私立幼儿园为辅的格局变为现在的教育部门办园、机关办园、军队办园、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所有制单位办园、社区办园、股份制幼儿园、民办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因此,要简单地区分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并非易事。对此,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界定幼儿园的办园性质,而各地政府往往为方便本地区的管理而赋予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以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二)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分析

从各地的收费政策来看,在收费项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称相同的收费项目其实内涵不完全相同。

保教费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收费项目,指根据成本分担原则向家长收取的由其分担的部分培养成本。仔细分析可知,各地收费政策中关于保教费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一种是考虑幼儿培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收取的,它既包括保育费、教育费,也包括管理费、杂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收费项目,采用“一费制”地区的“保教费”概念通常是指这种收费。另一种仅指保育、教育的费用,而诸如教材费等列在代办费中。

关于代办费,有的地区(如安徽省、湖南省)仅指伙食费,福建省则指伙食费、教育部门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必备的学具费、幼儿保健费和一次性收取的被褥餐具费(仅限半日、全托幼儿)等,〔1〕广西北海市则包括水电费、安全管理费、课外活动费及日常生活用品费用等,〔2〕有的地区(如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等)甚至包括了假期留园服务费等。

关于管理费、杂费,有的地区将此归入保教费内,有的地区则单列,而管理费、杂费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各地的幼儿园收费政策通常都没有作出非常清楚的界定或表述。

(三)政策规定的收费标准分析

1.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关于收费标准问题,除个别地区允许集体办幼儿园可以在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基础上实行下浮或采用与公办园不同的标准收费外,大多数地区均是按照公办园和民办园这两种分类分别规定收费标准的。公办园的收费标准主要由各地价格、财政和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财政拨款、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分类分级制定。民办园则主要根据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

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和民办园一样的办园成本。然而,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存在多种办园形式。复杂的办园形式使幼儿园的性质本身难以界定,因此,目前各地这种简单的以公办园、民办园两种性质为区分并以此来分别制定相应收费标准的做法显然是不尽合理的。此外,各地的收费标准也并非每年更新,而各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事实上每年都有所不同。因此,这样的收费标准能否适应幼儿园办园成本的变化,也是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在2006年便开始实行“一费制”的江苏省南京市,出现了60家公办幼儿园集体申请提价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办园成本核算不尽合理, 收费标准偏低,导致公办园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合理的办园成本的确定是关乎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核心问题,只有根据合理的办园成本核定的收费标准,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2.收费标准的上下限

笔者在分析各地收费标准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只对收费作出了上限规定。规定上限,目的在于控制幼儿园的高收费。而规定收费下限,则可以保证幼儿园最基本的运转与发展需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只有上限规定、没有下限规定的情况下,一些幼儿园为了不超过标准规定的上限,往往采取降低办园条件、压缩园所发展经费的方式降低办园成本,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各地应完善幼儿园收费标准,就收费的上下限都给出规定,既保证幼儿园不出现高收费,同时也保证幼儿园为提供起码的教育质量所需的经费支持。

3.收费标准的适用区域

适用区域即指所制定的收费标准适用的区域范围。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通常低于城市居民。如果收费标准适用于所辖区域内所有公办幼儿园,那么农村的乡镇幼儿园、村办幼儿园是否也按此标准收费?若都按此标准收费,农村家庭能否承担起这样的收费水平?如果不按此标准收费,农村幼儿园又该按什么标准来收费? 广东省潮州市发布的《关于幼儿园收费管理问题的通知》(潮价〔2009〕63号)文件中,不但制定了城区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还制定了镇中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但对于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未作出明确规定。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物价局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澄价〔2009〕29号)则规定区直各部门、各镇(街道)、村(居)集体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其收费标准可在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根据实际,按向上浮动为0、向下浮动不限的幅度由办学单位自行制定。江苏无锡市《关于调整无锡市区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通知》(锡价费〔2006〕143号、锡教规〔2006〕140号、锡财综〔2006〕18号)、安徽省宿州市的相关文件则将农村幼儿园也按等级分类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

虽然有些地区制定了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区均未区别城区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这样的收费政策并不能全面合理地解决所辖区域内所有幼儿园的收费问题。

(四)政策的执行与监督

关于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各地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幼儿园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即幼儿园在收费前必须到相关管理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实行亮证收费。其次,幼儿园采用收费公示制度。幼儿园在收费时,必须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等进行公示。最后,各地的政策文件均有相应条文规定要制定与健全收费管理制度,对幼儿园收费进行监督。

从文本文件看,各地的政策执行与监督似乎应该没有问题,但几乎都缺乏对执行不力现象的处罚规定。如果能够在政策中制定违反政策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也许政策的权威性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思考

(一)应对幼儿园办园性质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统一规定

在我国幼儿园现有办园体制多元的大背景下,部分幼儿园的办园性质确实存在难以简单确定的情况。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各种办园性质的幼儿园进行比较清晰的界定,即哪些幼儿园可以划入公办,哪些可以划入集体办,哪些可以划入民办。相关部门在制定收费标准时也应充分调研,尽量提供针对不同办园性质幼儿园制定的收费标准,既制定基本的收费标准,又给予幼儿园一定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收费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应统一收费项目及其内容规定

当前,由于国家还未制定全国性的幼儿园收费政策,因此,各地只能依据当地情况自主制定。这样产生的一个问题便是收费项目不统一,且名称相同的收费项目其具体内容也不一致。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充分调研,对幼儿园的收费项目及其内容规定加以规范。这样,各地在制定具体收费政策时才能做到有据可依,也才有可能切实解决收费项目混乱的问题,并可让各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作横向或纵向上的比较。

(三)应针对城市与农村分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各地应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制定有区别的标准。同时,要设置收费的上下限,要防止出现高收费现象,也要防止低价抢生源现象的产生。此外,各地需要对收费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制定合理的办园成本核算制度,管理部门要及时修订收费标准。

(四)应制定出违反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

处罚是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处罚的重要作用在于有效维护法律、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在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执行与监督中,应该有明确的违反各项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以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的威慑作用。

(五)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

目前,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巨大,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相关政策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仅体现在收费备案与收费公示两方面,并没有规定民办幼儿园到底应该收多少费用。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然而我国的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园,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于民办幼儿园在收费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收费的合理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应成为解决幼儿园高收费问题和低价争夺生源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相关部门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的管理。

第二篇:关于我国幼儿园高收费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浅析的论文

我国幼儿园收费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千百万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与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密切相关。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对儿童个人素质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我国幼儿园收费的现状

我国现存的幼儿园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公立幼儿园是指各级政府和单位所办的幼儿园,办园成本主要由政府和单位承担,教职工也纳入单位的人事和财政编制。民办幼儿园,又叫私立幼儿园,是指由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的幼儿园。目前这两类幼儿园的收费主要表现为两类。

(一)公立园学费相对较低,但附加费用较高

国内公办幼儿园有具体的收费标准,一般是由当地的物价部门、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常规来讲,级别不同,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例如一级园收费较高,二级园、三级园和无级类园收费则逐渐降低。而实验园、示范园等又可以在一级园的标准上上浮一定的百分比,或自行决定。在经济发展较缓的城市,公立幼儿园的各项收费加起来平均每月600-700元左右;而在发达城市,每月1000-2000元也是司空见惯。这些明码标价的费用,一般包括保育教育费、住宿费和代办服务性收费。

国内公立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有些公立园还是隶属于部队或某些单位的内部园,基本不对外招生,但其良好的设施和管理吸引家长,这就造成了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到一所优质的公立园,有的家长提前让孩子参加该园入园前的“亲子班,适应班”等抢占名额,有的家长则托关系、找路子为孩子报名。进入这些公立园多数还需家长缴纳一定数量的赞助费,虽然这不合法。这些“亲子班,适应班”的学费,家长托关系、找路子的人情费,以及各种巧立名目的赞助费等,都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二)民办(私立)园按市场定价,追逐利润

公立幼儿园的稀缺,给民办幼儿园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各地市对民办(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没有具体规定,而是让其根据自身成本自行制定,到物价部门备案后即可执行。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完全开放,办园经费投入方面实行的是“谁办园谁投钱”的原则。其收费包括保育费、伙食费、住宿费、特色教学费、兴趣班费等等。投资属性使一些民办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通过各种特色教学,收高价学费。在发达城市,条件较好的民办园月收费3000-4000元十分普遍,有的年收费甚至高达十多万元的天价。

二、我国幼儿园高收费的原因

幼儿园的学费偏高是众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我国政府每年都要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拨发大量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但是,对各类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有很大的差异。2011年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获得的教育经费所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1.23%。高等教育次之,占到22.04 %。而幼儿园教育,或者说学前教育所占比例最低,仅有2.24% o学前教育在我国属非义务教育范畴,然而它与同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相比,所获得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也不及十分之一。

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关注较多,致使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这种投入比当然有其历史原因。我国2007-2011年全国幼儿教育经费统计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幼儿经费逐年增长,但是它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在2007年至2010年始终维持在1.2%-1.7%之间,直到2011年才急剧上升到2.24%。而这一比例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偏低,如在巴西为5.1%,墨西哥8.9%,泰国16.4%。

我国幼儿园财政拨款不仅长期以来投入过少,而且还采取一种倾斜性拨款机制。长期以来,那些极为有限的财政拨款,被重点投向一些“示范园”、“优质园”等教育部门重点扶持的几所公立幼儿园,这更加剧了学前教育优秀资源的严重稀缺。

其次,学前教育过于市场化。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由于经费短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需要民间资金大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和法规支持幼儿园的市场化发展。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投资经营者获取利润,如果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过度依赖市场的自由发展,就会使市场中的个体盲目追求利润。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市场就处于这样一种混乱的局面,由此导致了今天的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在利润的诱惑下,开办幼儿教育的初衷,正在被逐渐地歪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己经成为宣传的口号,而获取较高利润成了最终目的。

三、我国幼儿园收费办法的改革建议

幼儿园高收费的问题不仅加重了市民的生活负担,也导致了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在目前国家财政无力实施免费教育的前提下,建立规范合理的幼儿园收费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扭转学前教育市场化的倾向,优先考虑贫困地区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性质,优化教育资源

幼儿园最初的创立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满足妇女就业的需求,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因而幼儿园的福利性非常明显。而在8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纷纷解体,托幼机构纷纷走向市场,福利性日益弱化,教育性日益受到重视。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兼具“教育性”和“社会公共福利性”。一方面,学前教育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可以解放家长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殊的双重性质体现了幼儿教育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性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教育财政总经费,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

(二)扭转学前市场化倾向,更多考虑公平问题

在当前的幼教改革中,我们需要对市场化有个清晰的认识。市场的逐利性、等价交换性与幼儿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等本质特征是相抵触的。政府弱化乃至放弃对学前教育担负的责任,将其全面推向市场,那么低收入人群的子女由于较弱的支付能力则无法享受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这样的后果只会加大城乡幼儿教育的差异,导致更大的教育不公平。事实上,在学前教育社会化的过程电“政府之手”应与市场化机制并存,政府在发挥导向、监管作用的同时,还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弥补。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幼儿教育市场的约束和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三)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学前教育虽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但却对其实施免费政策,由公共财政支持。例如丹麦、瑞典、法国、英国、巴西、墨西哥等等。在德国和美国,学前教育已被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国家已经明文规定,自5岁起幼儿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公共幼教机构担负起来。不难看出,学前教育义务化是大势所趋。就我国目前来说,这项工作的实施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国政府可以通过逐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使其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至少,在收费方面,应该像教育部官员所说的,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

总之,幼儿教育高收费问题的实质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政府应明确自身责任,重视幼儿教育,增加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供给。

第三篇:对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论文

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新的历史条件,给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如何纠正和防范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突出倾向

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关系的行为,概而言之,就是思想上背离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游离群众。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

(一)对群众尊重不够,思想上背离群众。主要呈现为三种现象:一是不能以“平等”之心看待群众。有的总认为群众是“大老粗”,眼光浅、见识短,视群众的纯朴憨厚为愚笨,把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群众看作是“刁民”,觉得群众胡搅蛮缠不讲理,打心眼里瞧不起群众。二是不能以“平民”之心接待群众。有的以“父母官”自封,总觉得自己比群众地位高,喜欢在群众面前打官腔、说官话,摆架子、抖威风,对群众的来访态度生硬,习惯于对群众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三是不能以“平常”之心对待群众。有的总以为自己站的高、看的远,遇事比群众高明,与群众“扯不到一块儿”,习惯于“我决定你执行”的工作模式,而群众反映的问题无关紧要,不善于听取群众意见,不乐意听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不能做到与群众“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心贴心”的真诚交流,甚至形成群众不上访不面对、不出事不交流的现象。

(二)与群众沟通不够,工作上远离群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决策前沟通不到位,群众不认同。有的热衷于“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调查工作不深入,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在定政策、作决策、上项目时,不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作法,导致工作决策与基层实际脱节,甚至触及到了群众利益问题而受到抵触。二是工作落实中沟通不到位,群众不支持。有的在执行法规政策、贯彻上级意图、推进预定项目等工作落实中,不注重与群众沟通,不建立基层上报情况的渠道,不开辟群众表达需求的空间,因不善于发动群众推动工作落实,缺少民意温和式参与的途径,既使上级对群众的思想脉搏难以准确把握、合理要求难以及时反映,也让群众丧失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不够公开、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导致一些群众因对工作不了解而不予以支持、甚至故意唱反调。三是难题处理后沟通不到位,群众不信任。有的在处理敏感性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等难题后,对群众有一种“戒备感”,信息不够公开,通报不够及时,而对群众的种种质疑,有的也不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善于解疑释惑、疏导情绪。这种防着群众、瞒着群众的遮遮掩掩行为,导致一些群众对党委、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

(三)给群众关心不够,生活上游离群众。主要凸现为三大行为:一是对群众合理诉求关注不够,“高高在上”刁难群众。有的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忘记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习惯于在群众面前“摆谱”,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理不睬,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故意刁难,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卡拿要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群众切身利益关切不够,“眼睛向上”疏远群众。有的热衷于溜须拍马、迎来送往,邀了这“官”请那“官”,吃了东家赶西家,一天到晚沉迷于吃喝玩乐,迷恋于高档酒楼,往返于歌厅舞池;而对群众切身利益置若罔闻,遇到群众牵肠挂肚的事不主动作为,而是消极应对,或打“太极拳”、“踢皮球”,能敷衍就敷衍、能搪塞就搪塞、能推诿就推诿、能躲避就躲避,或用行政手段、靠权力压制,“通不通、三分钟,时间一到龙卷风”,往往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三是对群众生活疾苦关怀不够,“一切至上”冷漠群众。有的不把基层群众当亲人,而把上级领导当“神”供,只亲近上级领导不亲近基层群众,只关心上级领导不关心基层群众,三天两头往领导家里钻,逢年过节加劲跑,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地接近上级领导,靠拉关系、走“后门”成为上级领导家里“座上宾”;而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很少到包括困难户、五保户在内的基层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高高挂起,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些领导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的种种作法,导致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成为“水火关系”。

二、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具体成因

纵观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表现,究其根源,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具体分析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认识偏位,名利思想占位。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忘记了群众这个“衣食父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丢掉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错误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成为脱离群众的思想前提。一是“官贵民卑”思想严重。有的总认为群众觉悟低,遇事喜欢无理取闹,往往提出一些难以满足的过高要求,是麻烦制造者、障碍设置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跟他们打交道没意思、风险大,导致遇到棘手问题不想接触群众、不愿接触群众、不敢接触群众。二是“上智下愚”思想严重。有的把市场经济错误地理解为能人经济,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认为只要与上层能人、精英搞好了关系,地方经济就能发展,群众就会得到实惠,从而把群众利益抛到九霄云外,热衷于傍“小阔佬”、结交“大老板”,陷入疲于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利之交。三是名利地位思想严重。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作决策时不是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而是热衷于提“立足于快、着眼于早、致力于超”等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口号,上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立竿见影的项目,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以此树立个人声誉和威望,为“升迁”捞取政治资本;有的不是用好手中公共权力为群众谋福祉,而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实惠,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把权力当做谋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的见到好处就像打篮球抢来抢去,碰到问题则像打乒乓球推来推去,把矛盾上交,将责任下推,惟恐自己挨“板子”、掉“乌纱”。凡此种种,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甚至出现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

(二)群众观点移位,工作方式错位。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化,群众感情淡漠,群众立场动摇,实际工作不问社情民意,只追求所谓“政绩”,导致工作方式错位。一是侧重于对上、忽视对下。有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以给上级交账为目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却不把群众放在心里,置难办的群众利益问题于脑后,根本不顾及群众的感受,这种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的工作方式,群众很反感。二是侧重于对内、忽视对外。有的对一些敏感问题和重要情况,只是在党内公开甚至只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公开,而把群众视为局外人,对群众或隐瞒、或掩盖,甚至以“官方的无语”应对社会上的“小道消息”,导致一些群众被传言谣言所惑、为杂音噪音所扰,从而出现以讹传讹、人云我云的现象。三是侧重于点上、忽视面上。有的认为深入联系点就是深入基层,慰问几个典型就是联系群众,精心培养“小盆景”,热衷打造“新闻点”,根本不注重面上的工作,导致对真正困苦的群众、复杂的问题、艰苦的地区、矛盾的焦点心中无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愿到经济发展好、工作亮点多的地方去,不愿到复杂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即使勉强去了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听半小时汇报,作大半天报告,因听不到群众的真话,看不到基层的实情,难以研究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际、有利于推进工作的政策举措。

(三)制度建设缺位,监督落实虚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方面,没有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把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难以全面形成鼓励、支持和维护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环境。一是规定尺度不够严明,实际操作难以把握。有的制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大都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因规定内容过于原则,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往往难以把握尺度。二是履行程序不够严格,实际落实难以到位。有的联系群众制度没明确“怎么联系”的问题,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实际履行过程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导致一些好听的制度放在嘴边、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中,成为“美丽的画饼”,遭遇“落实难”。三是督查考评不够严厉,实际执行难以奏效。有的对联系群众制度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目标考核手段太软,特别是群众对干部职务升降、人员去留的话语权被“边缘化”,以及存在失责不究、违责不罚的现象,导致建立的制度流于形式,最终沦为“牛栏关猫”成摆设。因制度约束力不强、激励性不够,加之执行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导致有的在执行有关群众政策上大打折扣,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在接待群众来访中不够热心,造成群众深感不理解而流露出不满情绪。

三、加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对策

保持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统筹考虑、标本兼治,思想教育是前提,转变作风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证。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在强化群众观念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就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一要坚持科学理论武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理论。要通过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坚持理论系统培训、建立学习评价体系等办法,激发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热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着力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自觉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切实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用个人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二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生命线”。加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对于我们党经受“四大考验”、抵御“四大危险”,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为民”教育,做到群众感情纯真,以心系群众的情怀温暖民心;加强“务实”教育,做到工作作风纯朴,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凝聚民心;加强“清廉”教育,做到为人处事纯净,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三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最为崇高的价值取向。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认识到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伤害群众是“最大罪孽”、服务群众是“最大责任”,而且要认识到顺应民意、尊重民权、化解民忧、维护民利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党性所需,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人本理念、“群众上访有理设定”的认识理念、“发展依靠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以敬畏之心面对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群众,以赤诚之心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二)改进工作方式,在转变干部作风上下功夫。群众工作既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使命,也是一门复杂的沟通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扎实的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保障。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党心民意的深切期盼,更是执政为民的根本遵循。要按照“八项规定”,注重改进工作方式,树立良好工作作风,恭恭敬敬向群众学习,勤勤恳恳为群众工作,忠心耿耿为群众服务。一要加大事务公开力度,坚持以民主的作风让民“参政”。要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财务、商务、服务“五务”公开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要推进“三重一大”、“三公”经费的阳光透明,实现从事前公开向全过程公开、定期公开向随时公开转变,不断提高政治、经济生活的透明度。要主动适应媒体社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记者发布会等途径发布信息,传达党的惠民政策;开设新闻中心、网站主页,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类社情民意信息,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或调整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重大项目、重要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决策要吸收群众参与,通过重大决策问计于群众、难题攻关借力于群众、检验成果求证于群众,着力聚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正能量。二要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以务实的作风为民服务。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把群众的事情抓在手上,通过建立联系点、蹲点工作等办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作出时间规定,促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研,并借助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对大量调研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客观、精确地反映当前的社会舆论和民意动向,努力倾听来自群众的真实声音,以调整工作部署;真情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积极探索服务承诺、结对帮扶、领导领衔、专项治理、挂牌督办、现场办公等破解难题方式,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要以“燕子垒窝”的韧劲、“水滴石穿”的恒劲、“抓铁留痕”的狠劲和“九牛爬坡”的拼劲,切实做到能办的事当场办、不拖,难办的事想法办、不等,该办的事坚决办、不推,务虚的事着实办、不空,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三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坚持以担当的作风帮民维权。在尊重群众民主权利,扩大群众在各项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同时,要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通过实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深化政风行风评议,建立电视、电台、报纸、网络联动机制,推广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微博问政,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方便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气有地方消;条件允许的,要建立政党网站、个人博客或组织领导干部与民众网络对话等方式,实现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快捷沟通,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表达、权利诉求、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机制,确保群众的意见有表达出来的通道,有向政府传递的管道,有最终得以解决的渠道。

(三)完善配套制度,在落实监督考核上下功夫。引导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按照“既有正面导向又有反向制约、既有激励措施又有惩处办法”的原则,逐步构建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配套制度体系。一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采取日常督查、季度总结、半年评估、年终评定的办法,把经常性检查监督和有针对性的抽查结合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规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的同时,要通过聘请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业代表、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等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基层群众监督的作用,以广泛的监督促进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规定持久落实。二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各级实绩考核办公室要建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个别座谈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动态考评;重点要把对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评价权交给群众,把是否获得群众认可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把群众口碑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眼睛向下、立足实际、埋头苦干、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客观、公正、透明地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把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好坏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奖励惩戒、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以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励和约束党员干部真正把密切联系群众规定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漠视民生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该澄清的要澄清,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对领导干部作风粗暴、滥用职权、与民争利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要让其掉“帽子”、挨“板子”、甚至进“笼子”。

第四篇: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 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 “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二、“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体制原因、人的本性问题、经济发展原因等等。现在高频率发生的腐败现象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制度里的国家,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一部分也要归结于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传 统文化。我国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无形中也影响到我们现代的社会,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机上影响到我们当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使他们更多一些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我国古代的经济就是一种官僚经济,官僚阶层的主要收入并不是薪俸,而是受贿所得,官员的腐败收入往往是官俸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十倍。古代官僚的这种显赫地位,优裕生活,做官动机时刻影响着普通人民,使他们的思想中增加了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而但他们走上了官员的位臵上时,心中那份腐败的渴望就会被释放。

二是我国古代官僚体制中对腐败防治机能的软弱与保护腐败行为机能的健全,影响到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对腐败的防治功能的不足与保护功能的滋长。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在我国的腐败问题难以治愈。我国自古就是一种人治的传统,凡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是可以真正监督皇帝的。腐败问题在每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来监督权利的运行。

(二)体制原因

法国政治活动家孟德斯鸠指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1945 年黄炎培先生问及中共如何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盛,其亡也忽”周期率的支配时,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答到:“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根据“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路,共和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采取了“依靠人民监督,注重干部自律”的方针,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多年以来,如果每个系统都充分发挥了效能,可以肯定地说,现今反腐败的任务不会如此沉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力、制约不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法规制度不健全。公共权力运用的规章的不健全甚至没有,使有些监督无法可依,事实上无法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第二,机构不健全。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机构,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长期建制不全或人员缺编,严重影响监督检查的开展。第三,体制不顺。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在行政首长或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强制性。第四,市场经济体制下厂长、经理及行政首长一人说了算的现状,无法兑现举报人不受责难与打击报复的承诺,极大影响了群众监督的有效实施。第五,舆论监督受政治气氛制约太强。现实中对高层领导干部及其子女腐败行为的揭露暴光难度较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如此,致使有些高层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陈希同、王宝森一案就是明证。第六,人大、政协的监督名声大,效能小。第七,对执政党的监督不力,而其要害又是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不 力。监督制约乏力的现状,已成为腐败现象产生、蔓延、久治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人的本性原因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弱点,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现代法治创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人格的不完善性,当外部环境约束软化或个体道德自律下降时,人性的弱点或人格的不完善性就会表现出来,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道德比较单一而言,目前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重道德标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部分人心理和人格的变异,对某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原先的道德标准溃败了,无是非感、无善恶感的心态得以蔓延,于是便演化成一幕幕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在把私欲的合理性确认下来并释放出来的同时,也就不能不面对欲壑难填、物欲横流的现实。当追求个人利益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道德领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泛滥,造成了严重后果,而当人格的不完善性随着附加权力的拥有和扩张,往往表现出吞噬道德甚至法律,导致人格畸形或权力腐败.因此人格本身的不完善正是腐败滋生的潜伏因素,当环境许可和道德观念薄弱时便出来作乱,使得一个原本正派廉洁的人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四)教育原因

人都是有欲望的,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在这种欲望面前,一部分人用公共道德、理想信念来约束自己,一部分人慑于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敢放纵自己的这种贪欲。这部分人都是有自制力的,正因为这样,没有让自己本性中的贪欲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我国政治腐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官员的自制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太低了。而这种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来赋予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时是非标准的教育,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如何来衡量是非,标准是什么;二是提高自制力的教育,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增强自制能力。但是我国偏偏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并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不见得。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年的时候总结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误,导致很多的政府官员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可以无视法纪,做出一些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腐败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我们分析的原因,对于“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应对。

(一)科学、合理配臵“一把手”权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只有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针对“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应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规范,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首先,权力要分散。即将“专权”变为“分权”,打破权力垄断,不要把“关键的、重要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领导班子的事大家办,一定要改变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没有真理”不正常现状。要形成“一把手”也只有一票的权力,要迅速改变当今“一把手”对大小事都有绝对否决权的不正常现象。领导班子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每个领导成员的权力和负责的事项,不交叉,不重叠,权限清楚。

(二)加强对“一把手”和民众的思想教育

首先, 强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敢于和善于监督一把手, 使一把手能自觉接受教育, 这 是健全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一把手监督的一切措施和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一把手这个内因发挥作用。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因此, 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 是强化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唤醒和强化一把手科学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手中权力;强化自律意识, 提高自控能力。同时上级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此外, 要增强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一把手的监督意识, 从外部减少监督的阻力。为此, 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普及监督意识, 尤其对监督职能部门人员,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 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最佳途径和经验方法, 做到敢于监督, 又善于监督, 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能够监督敢于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

(三)理顺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独立、权威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监督主体不依附于监督客体上。监督机构只接受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其他任何机关无权指挥、干涉监督机构的正常工作;监督机构的人事关系和人员待遇均独立于监督对象。目前我国的监督体制已 经严重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具体设想是:在合并现有三个廉政机关(纪委、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反贪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反腐案件侦办及其他监督事宜。一般说来,监督机构应该设臵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下,我国《宪法》第57 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确保其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充分行使职能,所设的最高国家监督机构应向全国人大负责,受其领导和监督。

政治腐败是阻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团大石,我们必须加以避免和克服,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这一重任也并非只是属于当权者,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只有全社会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腐败,同腐败作斗争,腐败才会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慢慢褪去甚至消失。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作者株洲醴陵市纪委纠风室主任)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正当法律程序:遏制腐败的屏障.人民检察 2008年第三期 【2】苏盾.腐败的双重根源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申大田、高学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腐败的原因.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戴永恒、徐照宏、刘新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入推进反 9 腐败进程.法制与经济.2008.08

【5】赵连章、杨玉武.滋生腐败现象的体制原因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三期

第五篇: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

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与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联系。而其中,中美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是两个对世界格局都有很大掌控权的大国间的复杂问题。历史发展以来,中美关系有一个一直变化的长远进程,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双面的动向,合作与竞争共存。经贸方面,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也有许多共性,但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分歧和矛盾,合作的基础与不和谐的因素分别从两方面影响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中美关系,合作,利益,竞争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1.古代清朝时期中美之间就有往来

1804年,美国“爱丽华号”商船来华,这是中美开始正式交往的源头。2.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①(1840 ——1899)清末英法联军侵华,而美国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美国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包括南北战争、西部开发等,这也是美国国家体制、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美国作为侵略者参与了一些事件,包括1844年逼迫中国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7年美国单独侵略台湾失败,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②(1899—1945)独立侵华时期到反日助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转变为主要侵略者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中国国民党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

③(1945----1949)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冷战对抗到关系正常化 ①(1949----1972)敌视和对抗

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所追求的人权、民主及社会形态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产生了冲突,影响了它的某些利益获取,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援助国民党而反对共产党,还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1954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 形势与政策论文

②1972--至今,走向正常,合作与不利因素并存

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中无法自拔;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而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美在综合地位上产生对等,两者都互相需要与对方的合作。

1970年,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9年,中国政治危机使中美关系又进入瓶颈阶段,中美关系在动荡中发展,直到2000年,美国通过了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的立法,对中美关系有了大的促进。21世纪以来,美国防长哈格尔上任后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推进了中美关系正常进展,而最近的“夫人外交”,即奥巴马夫人携女儿来华与彭丽媛相见,也是一种机智的外交手法。

2014年夫人外交

总结分析:中美两国的国力、在世界的话语权影响着两者的关系,不平衡时利益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抢夺即侵略,而当二者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后,在各方面的利益关联就会很大,需要合作才能共赢。而获取利益最大化就要牵扯到对双方间冲突等不和谐因素的利用。

二、中美关系的稳定因素

中美是不可能完全对立的,两者有基于利益、发展的合作基础,合作共赢是目前时代发展下双方最好的选择。

1、在全球化时代,美国与中国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两国合作空间不断扩展。

在当今时代,大国之间既有竞争的一面,更有合作的一面。是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合作伙伴。共赢是大国间外交最好的选择。右图为2008年6月17日,王岐山和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话期间,两国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形势与政策论文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美相互之间不断相互适应、正视对方的实力和利益,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持久稳定和发展。中国的既定方针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更不会威胁美国的安全;中国也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更不会搞对外扩张。

3、中美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已成为支撑中美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新点,2001至今,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7.4%, 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中美两国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到2010年2月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到58362个,美方实际投入达到了628.2亿美元。美国是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中国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1月底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各类投资超过45亿美元,投资范围广泛。经济利益间的联系是较为坚固的。

4、中美之间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机制。21世纪以来中美元首级、部长级互访顺利进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到胡锦涛,中美建交一直平稳发展,国际报道也极多,这些都促进了中美合作共赢局面。

三、中美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

1、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台军售,军事问题一直较为敏感,在军事关系方面中美发展也有一段历史,1980年美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被称为是中美军事关系的“破冰之旅”。此后中美军事关系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跌宕期”,一度因为1999年北约轰炸大使馆、2001年中国海南领空的“中美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9.11”事件后军事交流开始回暖。

2008年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而中断了中美军事交流和高层互访。

2009年10月24—11月3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访问美国。台湾问题和对台军售,是徐才厚访美的重要议题。徐才厚要求美方解决阻碍两国关系发展四大障碍。但在2010年又起波澜:2010年1月29日,美国公布价值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中国作出强烈反应:暂停中美两军计划内的相关互访交流安排;对参与售台武器的美国公司实施相关制裁;

台湾可以说是美国打出的一张牌,主要目的就在于制约中国发展,并且挑拨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关系,可以促进更多力量加入美国阵营,而这个问题的历史性导致其不会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对美国来说这种手法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低沉本方式。

2、中美船只对峙与美韩联合军演

2009年3月发生了南海“无瑕号”事件、5月黄海“胜利号”事件,6月中国海军一艘潜艇与美国一艘军舰携带的拖曳声呐相撞。杨洁篪在越南河内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坚决反对军演。(右图)

形势与政策论文

军演可以说又是美国利用矛盾制衡中国的一个手段,而且可以更多拉拢亚洲其他国家使他们与中国割裂。

3、经济与贸易

主要冲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与贸易问题上,4、人权问题

在人权问题上,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是正常的现象。讨论人权问题应持平等的态度,不能借人权问题向别国施压,更不能以此干涉别国的内政。时过境迁,现在中美之间谈人权问题和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大区别。现在很多美国人,包括国际社会,越来越肯定中国在人权事业上的进步。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部分,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但是应该不影响中美在其他问题上的合作。

四、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美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还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而且,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总体态势上看,目前关系较为平稳中美关系将会越来越深入,由于中美力量对比不断趋于均衡,中美关系必然面临彼此认知的变化,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深入了解对方。

总之就是竞争更激烈,合作也会加强,合作与竞争同步上升,小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大的格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大的格局。

一点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让我对时事政治了解不少,主要就是当今两大问题:中美关系与南海问题。大学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关注时事,并有自己的见解看法,有自己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课上为我们讲解了多方面的信息,很多生动形象的内容让我更容易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很感谢老师的辛苦。个人觉得,其实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很深层次的,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冰山一角,但我觉得无论怎样都应秉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对自己国家在应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上保持自信,不该轻易去抨击,从一些官方的做法中,其实我们解读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

形势与政策论文

以后我依然会多多关注时事,让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章景平:三十年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6月 牛军: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前途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储昭根:《从历史角度谈中美关系》

胡腾蛟:论文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消费导刊》,2007年第10期

Power by YOZOSOFT

下载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民事诉讼调解问题的几点思考研究与分析(精选5篇)

    对民事诉讼调解问题的几点思考 贾丽珍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法院就立足于调解处理民商事纠纷。此后,调......

    对太原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对太原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与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和针对问题解决的思考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出好点子,用好干部”是其本职所在,杜效林......

    对教育收费问题的几点认识

    教育收费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价格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价格监督等部门的检查,乱收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并末完全根治,乱收......

    关于对开学收费问题的自查报告

    塔城市第五小学关于对开学收费问题的自查报告塔城市第五小学 二00六年三月 塔城市第五小学关于对开学收费问题的 自 查 报 告 2006年3月1日,塔城市第五小学根据市教育局、市......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的少年,他们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生,也有少部分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

    对益阳节能降耗的分析与思考

    对益阳节能降耗的分析与思考 节能降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全社会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16%作为国民经济和社......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既有社会需求不足与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摘要;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大量劳动者和各方面专门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