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时间:2019-05-14 11:1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第一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5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该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

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7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

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1.1 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与设计预期的差异及其机理;研发绿色建筑性能参数及针对使用者行为和满意度测试的大规模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以及多环境性能参数数据挖掘技术及反馈应用;研究基于长期运行能耗、环境性能参数数据(能耗、水耗、照度、温湿度、CO2浓度、PM2.5等)和使用者满意度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及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建立可量化、可考核、贯穿建筑全过程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并进行后评估实践及工程示范;对我国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或导则不少于2项。研制低成本、高精度、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建筑环境性能监测系统,使用者行为记录和满意度实时评测及反馈系统。建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和使用者 — 2 —

满意度量化评价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建立绿色建筑性能数据库系统,包含各类绿色建筑性能长期逐时运行数据(能耗、水耗、温湿度、照度、CO2浓度、PM2.5等数据不少于一年)、不少于20%使用者典型使用行为的量化调研和满意度反馈,建筑数量不少于100项,涵盖典型气候区;建立各地区、各功能类型绿色建筑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的基准线。选择不少于100项已建成的各类型绿色建筑开展后评估并提出改进策略,使其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发布我国目前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效果分析和未来发展规划报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2.1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全寿命期气候适应性优先和性能数据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研发适应中国建筑特点、典型气候特征和建筑使用模式的室内环境、建筑能耗统计和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标准体系;开发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典型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与新技术。建立建筑环境、能耗及碳排放计算方法。完成包括综合考

虑建筑使用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融合各专业的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工具。提出建筑环境预测、能耗分析和碳排放等方面绿色化规划设计新方法、技术标准(送审稿)和规程不少于10项。完成典型气候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绿色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高于75%,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3.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需求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定量给出建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研究适宜的围护结构方案,研究建筑混合通风技术,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究适宜的供暖空调末端方案:解决冬季供暖舒适性差的问题,给出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空调等需求的统一末端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分散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化霜、压比大范围变化下高效运行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满足冬夏共用的冷热源设备需求。

考核指标: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完成20项以上的住宅、学校、办公建筑示范工程,其中住宅不少于30户;提供一年以上的实时测试数据,全年供暖 — 4 —

通风空调用电量不超过20kWh/㎡,且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示范项目至少涵盖长江流域3个以上省市。研发出的适合于该区域的高效空气源热泵产品的季节能效比(SEER)不低于3.5,实现高效分散空气源热泵产品和新型末端装置的产业化,建立生产线3条以上。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4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藏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建筑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建筑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确保室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0℃;针对川西藏区等水电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西部炎热干燥地区资源和气候特点,研究夏季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策略。

考核指标:在藏区建成不少于8座三层以上的太阳能供暖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在不消耗任何常规电力的条件下,冬季室内最低温度不低于15℃;在川西藏区分别建成不少于6座示范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冬季累计耗电量不高于15kWh/㎡,室内温度不低于15℃;在西部炎热干燥地区分别完成不少于6座大型公建和10户以上居住建筑示范工程,在满足室内热舒适的条件下,夏季累计耗电量大型公建不超过10kWh/㎡,居住建筑不超过2kWh/㎡,提出可再

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方案并示范应用2项;以上所有示范建筑提供一年以上实时测试数据。完成上述相关产品的产业开发,并完成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上述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供暖空调能耗的约束值降低50%以上。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送审稿)、规范或导则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居住建筑室内通风策略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

研究内容: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研究,提出适宜于不同气候区居民的有效开窗关窗模式。调研实测住宅机械通风方式实际的通风换气量,过滤效果,过滤器清洗状况,二次污染情况,室内空气质量,风机能耗状况等。调研实测家庭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不同气候状况下的实际使用效果,冷热量回收率,风机电耗,过渡季实际的转换方式与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比较开窗通风+房间空气净化器和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收装置两种方式在室内颗粒物污染、VOC污染、SVOC污染、通风空调能耗诸方面的差异。对一批采用上述方式的居住建筑实际状况进行长年连续测试和分析。

考核指标:对全国10个以上不同地区的200户以上的住户室内开窗通风状况进行长期连续测试,完成测试分析报告。对全国3个以上地区的30户以上住户采用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 — 6 —

收方式的通风与室内状况进行深入测试,完成测试报告。完成对全国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应该采用的通风换气模式的指导报告,完成机械新风系统和房间空气过滤系统装置的性能指标和测试与评价方法。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1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建筑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源散发机理及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从微、介观层次揭示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机理,发展散发特性参数预测和调控方法,揭示环境参数对散发特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发展快速、准确、可满足不同层次和对象需求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完善相关室内材料和物品的污染物限值和检测相关标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标识体系。开展上述技术应用的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快速、准确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形成规模应用。制修订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特性检测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构建我国室内材料和物品等散发标识体系,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提出不少于5种建材产品的改进方案。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实施路线图及标准体系;研究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空调采暖系统调适、照明采光及隔声降噪等适宜技术;研究大型公共交通场站运行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研究既有大型交通场站的节能运行策略;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抗震、防火能力的提升改造技术、建筑物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基于性能导向的既有建筑监测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建立包含能效、环境、防灾等因素的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开展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能效、环境和防灾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既有建筑安全性能、能耗、室内环境等动态监测,建立相应的技术应用示范。不同建筑类型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每个示范工程应对改造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公共建筑改造后建筑能耗达到建筑能耗标准中的目标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交通场站建筑,提出其能耗评价指标体系。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编制导则或指南不少于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4.绿色建材

4.1 建筑围护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墙体和保温材料耐久性基础理论;开发节能 — 8 —

墙体材料部品化绿色制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外墙装饰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高效、高可靠节能玻璃工业制备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钢化玻璃幕墙自爆机理和风险诊断及控制技术;研究门窗系统及屋面材料的节能性能提升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不同环境下墙体和保温材料性能劣化机理;烧结墙体材料部品(240mm厚)传热系数≤0.30W/m2·K,非烧结墙体材料部品导热系数<0.12W/m·K;保温材料耐火等级达到A级,导热系数≤0.0025W/m·K。建立钢化玻璃自爆准则与风险诊断、无损在线检测方法并研制出相应设备,实现钢化玻璃自爆率低于0.003%;钢化真空玻璃制品U值≤0.5W/m2·K,高性能低成本中空玻璃U值≤0.8W/m2·K,并研制出工业自动化生产装备;门窗系统传热系数≤0.8W/m2·K,满足气密性指标。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5项,在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建成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包含以上所有产品),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5项且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4.2 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室内环境净化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蓄能及电

磁防护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环保型装饰装修一体化轻质建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装饰装修材料功能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全寿命期的建筑功能材料选材技术及绿色度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开发相应的环境净化建材产品,24h内抗菌性达到99%,在医院、学校等密闭环境建成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示范工程。无机盐相变材料循环寿命>2800次。实现装饰装修材料制备、服役过程的全绿色化以及施工安装的机械装配化;形成3D打印技术在功能一体化装饰装修系统施工过程的应用技术及核心装备,材料调湿控温且VOC达到零排放,在国内三个典型热工气候分区及“一带一路”地区分别建成示范工程。完成建筑功能材料环境影响数据库及选材软件。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图集等不少于6项,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4.3 地域性天然原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海绵城市透水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绿色混凝土的性能指标;研发磷石膏、膨润土、天然火山灰、风积沙、海砂等新型地 — 10 —

方资源制备绿色建材技术与示范;秸秆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建筑技术与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高效透水材料,透水速率≥2ml/min·cm2,滤水率≥95%,透水速率衰减率≤15%,在3个以上海绵城市试点地区示范应用不少于5万平方米。完成利用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开发不少于5种利用地方资源制备的新型绿色建材制品。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等不少于6项,建成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6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少于1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

5.1 高性能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高性能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及其在地震、风、环境振动、爆炸等不同类型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性态控制理论;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研究高性能结构体系灾变机理、性能化设计和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关键构件及节点的工作机理及其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健康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以全寿命期性能为目标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显著提高结构承载能力、耐久性能、使用性能、建造效率、防灾减灾能力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提出不少于5种包括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组合结构等高性能结构体系;完成不低于4种抗强台风和抗大地震、抗爆炸和抗连续倒塌结构技术,建立抗灾性能化设计方法;完成不少于4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完成不少于4套高效长寿命与可更换监测方法与设备;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标。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高性能钢结构高效连接和装配化安装技术;研究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精细化计算理论、全寿命期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钢结构体系防灾减灾、检测评价等关键技术;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高性能钢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出相应的高性能技术经济量化指标及评价方法,研发出不少于5种高性能结构体系。编制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及相应图集。完成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与传统钢结构相比,承载能力与延性指标提高15%。申请 — 12 —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性能的既有建筑鉴定评估方法,建立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指标及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远程监控和大数据技术的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数据平台;研究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减隔振和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工业建筑绿色高效围护结构体系及节能评价技术,研究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技术。开展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及高效绿色加固改造技术;建成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工业建筑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集成、存储、管理、挖掘等功能,包含10座以上工业建筑诊治数据,建立智能化检测监测及预警系统。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编制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技术导则、图集等不少于5部。完成结构加固、减隔振、寿命提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等不同工业行业有代表性的工程示范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建筑工业化

6.1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其基本结构性能,研究适合装配化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构件高效配筋设计理论;研究8度区混凝土装配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适应性问题与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及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

考核指标:提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提出混凝土结构装配化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6.2 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钢结构、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围护体系、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研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4类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并编制设计指南;制修订行业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8项(考虑不同技术体系、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共计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3 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及标准定额体系,研发工业化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功能部品及设备管线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关键部品库,研究建筑工业化施工标准化装配技术与工艺体系。

考核指标:提出系统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工业化建筑定额体系;提出建筑模块化设计的标准模数系列;完成工业化建筑关键部品、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程度达到75%以上;提出标准化装配施工工艺体系不少于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4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预制构件无损性库存与运输、高效吊装与安装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研发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及部品一体化集成生产、安装技术;研究建筑构件高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完成装配式建筑高效生产、建造技术体系及工装

系统各不少于1套;制修订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工法不少于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要考虑南北方、地震区等不同地区的多层、高层等类型,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现场用工量减少30%以上,现场建筑垃圾减少50%以上,现场非实体性材料投入减少50%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6.5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部品及构配件质量验收与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产品质量认证与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完善工业化建筑质量验收方法及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在全寿命期的性能与水平的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全产业链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及测算技术;研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机制;研发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

考核指标:提出工业化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提出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过程中节点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2项,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质量检测、产品认证与质量 — 16 —

验收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开发工业化建筑能耗统计识别技术,建立工业化建筑主要材料和部品碳排放清单;编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指南”;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评价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和建立工业化建筑评价系统,并用于评价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提出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完成工业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报告,并在不少于5个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城市示范应用。建立建筑工业化评价数据采集数据库和工业化建筑评价综合监管平台。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优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及低多层住宅、公共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从设计、部品及构配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质量验收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开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配套产品、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工具化吊装与支撑体系;研究开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规模化示范应用;研究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

考核指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专用技术体系不少于3类,提出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指南。在不少于2个预制装配式生产基地示范生产,在不少于2个城市示范应

用,完成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示范工程要考虑南北方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建筑产业相比,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不低于15%。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7.建筑信息化

7.1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的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分析设计软件与预制构件数据库;研发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部件计算机辅助加工(CAM)技术及生产管理系统;研发基于BIM的空间钢结构预拼装理论技术和自动监控系统;研发基于BIM模型和物联网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运输、智能虚拟安装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平台。

考核指标: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BIM平台技术及软件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CAD与CAM商品化软件各1套;建立预制构件数据库;完成空间钢结构拼装BIM模型和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基于BIM平台的预制装配建筑智能施工安装系统;以上软件、系统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效率提高20%,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10项,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其中预制装配式和钢结构示范项目至少各1个实现全过程BIM应用。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2 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绿色环保的施工全过程创新工艺;研究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定型化、产业化技术并开展示范;研究施工现场固废减排、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基于高效、节能、环保理念的现场施工装备及系统改造技术;研究施工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绿色施工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绿色施工监控管理平台;研究BIM与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中的集成应用技术及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新型绿色环保施工工法和操作规程不少于5项,形成临时设施标准化技术与产品体系;形成施工现场装备节能环保化改造技术不少于10项;完成不少于10个相应的示范工程;实现固体废弃物减排70%。形成基于BIM的精细化施工管理软件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3项;形成智慧建造集成应用系统,形成相应技术规范不少于5项;完成不少于20个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建立智慧建造综合应用示范与产业化基地不少于5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

申报要求

1.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含10个),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含30个)。

3.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他有示范应用、规模化应用指标、产业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地方共同出资支持。

4.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第二篇:先进轨道交通-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4 “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8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创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原则下的国际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战略方向形成包括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在内的成果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全局战略性骨干运输网络的高效能、综合性、一体化、可持续发展需求,并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支撑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全面实现。到2020年,我国要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及相关系统,时速120公里以上联合运输、时速160公里以上快捷货运和时速250公里以上高速货运成套装备,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因技术原因导致的运营安全事故率降低50%以上、单位周转量能耗水平国际领先、磁浮交通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的技术能力。

第三篇:2018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申报

2018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申报

来源丨 科技部发布丨 EaBIM_工号07 日前,科技部新发布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14个重点专项申报指南,截至目前已发布的2018年40个专项的指南内容,所有专项的项目课题数不超过836个,国拨总经费将近136.8亿元。

其中“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2亿元,拟安排7个技术方向,18项任务。7个技术方向为: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4.绿色建材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6.建筑工业化7.建筑信息化

其中建筑工业化技术方向研究内容为: 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程现场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与装备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平台与模架、塔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集成组装式平台系统,包括平台高承载力、模架复杂工况高适应性与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超高层建筑的现场工业化建造;研究开发成型钢筋的智能化加工与配送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成型钢筋的工业化加工,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研究开发与顶升模架一体化混凝土布料关键技术及装备,包括泵管与布料机的快装连接、混凝土布料机自动控制,提高现场混凝土浇筑效率和质量;研发用于设备与管线的模块化装配施工的装备与关键技术;研发适合于工程现场的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与3D打印技术,探索现代化的房屋建造方式。

考核指标:研制承载能力1000吨级的超高层智能化大型组装式集成平台系统、成型钢筋智能化加工成套装备(加工规格可达1200mm×600mm,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30%)、顶升模架一体混凝土布料大型装备(最大布料半径可达33m)、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各1套;形成相关产品、标准和工法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于8项以上现场工业化建筑施工项目。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

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

本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化等7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

总体目标为: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2017已经在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等7个方面,针对绿色建筑后评估、建筑规划设计新方法、建筑室内环境、近零能耗建筑、既有公共建筑高性能改造、绿色建材、高性能结构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等内容安排部署42个项目。2018,拟在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等7个方面,针对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市县规划设计技术、既有城市住区及工业区功能提升、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智能结构体系、立式工业建筑体系等内容安排18项任务。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总概算约3.2亿元,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对于企业牵头应用示范类和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对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求。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

1.1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大数据及数据获取机制构建

研究内容:从大规模实际采集数据出发,定量给出我国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实际状况。确定数据获取和表述的科学方法,并通过数据获取过程检验和完善。研究大规模数据的不同获取渠道,实现多渠道数据的相互校验;研究数据更新与共享机制,建立持续进行动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确认方法,形成我国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基础数据持续更新与共享机制。

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和完善的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建成持续采集和统计的建筑“四节一环保”数据平台,并实现与国家建筑节能主管部门数据平台的对接,实现稳定运行1年以上,形成动态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标准。大规模数据采集统计误差不超过10%,并给出误差分析的科学依据。数据层次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新建竣工建筑总量,建材使用量、建材生产过程能源消耗量,既有建筑拆除量,建筑用地使用状况的变化,既有建筑运行能耗状况、各类不同功能建筑分项用能状况、用水状况等。建成民用建筑实际状况数据库,并可持续稳定接收数据,实现可更新可共享;发布我国民用建筑实际状况系列报告,报告应对各项实际状况数据进行概括与分析。

1.2研究我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

研究内容:从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目标和对各类建筑的需求出发,结合我国的土地资源条件和建筑运行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控制,结合中外状况对比,确定我国未来城镇各类建筑的规模总量。从我国能源总量规划出发,综合协调工业、交通和建筑各领域用能平衡状况,确定我国未来建筑用能总量。基于建筑运行用能总量控制目标和未来城镇各类建筑的规模总量,确定我国城镇各类建筑用能强度上限,制订逐步实现建筑用能强度上限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

考核指标:给出我国未来各类民用建筑的规模上限和发展路线。建立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模型,包括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运行和拆除过程碳排放。根据我国能耗总量控制目标给出我国建筑运行耗能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我国建筑四个用能分项(北方采暖、公共建筑、城镇住宅、农村住宅)的强度控制目标和实施技术路线。将中国建筑用能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进行对比分析,并说明其差异。建立中国建筑用能的定量分析模型,定量规划中国建筑四个用能分项逐年用能总量和强度,以及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路线,并经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对四个用能分项的用能强度指标分别给出不少于10个已实现的实际案例,并以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具体规划作为案例对以上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及应用。提出我国室内环境营造的基本理念和技术途径,并针对给出不少于20个不同气候、不同建筑类型长期实测建筑运行能耗数据案例分析。

1.3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建筑节能设计用基础参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标准;研究建立建筑节能用室内、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和模拟分析气象数据;研究更新建筑热工设计、采暖通风与空调室外和室内设计计算参数;研究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的应用方法和模式,建立成套支持我国建筑节能相关标准建设和工程应用的基础数据;开发建立开放共享的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室内、室外设计计算参数能覆盖现有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满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建筑能耗预测研究,可支撑我国建筑节能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室外数据成果的覆盖面不少于我国1000个县级行政单位;室内数据应覆盖全部5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不少于20000组标准样本组。申请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编制建筑节能基础数据研究及应用技术导则不少于2部;标准数据成果在行业内实现公开发布,可在线查询、实时计算和更新。

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2.1城市新区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重点城市新区建设,研究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和规划设计的方法,研制绿色新区评价体系;提出我国城市新区人工环境与地区水系生态环境耦合的关键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城市新区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与操作步骤,研发城区组团内低碳生活的优化设计技术;研制城市新区碳排放核算、监测、模拟分析的智能化技术与工具;结合新区建设实践,系统开展城市新区不同形态类型规划设计的绿色评估,完成新区绿色技术的集成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衡量城市新区低碳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指标、评估方法、规划技术规程3部以上(送审稿)。针对实际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级新区,建立城市新区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形成城市新区规划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绿色低碳运行指标动态监测数据库,有效数据量超过1亿条,并结合本项目示范新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示范。完成《绿色城市新区规划评价体系》送审稿。完成2个以上城市新区建设规划设计,建立2个以上碳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城市新区示范项目。

2.2县域城镇规划设计优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县域城镇人居治理战略定位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县域城镇低碳规划的约束性标准,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引导的县域城镇战略行动模式及其考核评价体系;研究适合于县域技术水平的典型气候区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评价与监测的评估技术标准和预警方法体系;研究典型县域(人口密集区、风景旅游区等)低碳化发展的城镇布局模式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管控技术;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圈的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适宜于城镇低碳交通与能源设施的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研究县域城镇规划本土经验科学化的理论与方法,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与风貌,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设计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衡量县域城镇低碳发展战略定位的科学指标、评估方法、规划技术规程。开发不同气候区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2套以上。制定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县域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技术标准2套以上。编制以低碳为目标的县域城镇规划设计相关设计导则不少于3套。在西南山区、黄土高原、江南水乡等典型县域开展规划设计工程示范不少于 3 项,碳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3既有城市住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既有老旧城市住区的规划与美化更新、停车设施与浅层地下空间升级改造技术;研究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技术;既有城市住区能源系统升级改造技术;既有城市住区管网升级换代技术;既有城市住区海绵化升级改造技术;既有城市住区功能设施的智慧化和健康化升级改造技术;选择典型城市住区进行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住区更新与绿色建筑性能模拟工具6套;建立3套城市住区更新规划与建筑绿色化设计新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并编制导则或标准不少于3项;开展5个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区或健康城区示范,碳排放强度降低20%,健康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5个既有居住区环境品质和基础设施综合改造示范;完成5个地域性、文脉传承和气候适应优先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引导值降低10%,室内环境品质达到国际水平优级以上,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2.4既有城市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转型、环境安全、土地价值提升的诊断评估技术与策划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低影响开发、能源优化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信息化升级的绿色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工业区地下增层、共同管沟、停车设施等浅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升级改造技术及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的模式、绿色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选择典型工业区进行功能提升与改造技术集成与示范。

考核指标:提出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相应的策划、规划和设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形成导则或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项;研发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技术和评价诊断方法;申请/获得专利不少于5项,形成相关分析工具不少于3项;开展5个2平方公里规模以上绿色低碳工业区示范,碳排放强度降低20%;完成城市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改造示范工程5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引导值降低10%,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3.1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港口客运站、公路客运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适宜的室内环境设计参数、主要影响因素及规律,形成适用于公共交通枢纽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设计指标体系;研究不同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能耗构成特征和影响因素(包括建筑形式、围护结构、大空间采光照明和采暖空调系统、实时客流变化等),提出针对其特点的节能关键技术及运行调控方法;研究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高效空调末端应用、输配系统及能源系统整体优化解决方案;研发公共交通枢纽建筑降低空调末端能耗、输配能耗、冷热源能耗等关键技术设备,形成公共交通枢纽建筑的设计方法及工程示范。研发交通枢纽能耗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研究交通枢纽客流量实时监测装置,提出基于实时客流波动的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策略,通过示范工程的实际运行管理示范其建筑节能效果。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不同公共交通场站建筑能耗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公共交通枢纽建筑能耗数据库及综合监管平台;完成分布在不同气候区域的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新建项目示范工程,其中大型机场航站楼不少于4座、总建筑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高铁客站不少于8座、总建筑面积不低于80万平方米,地铁车站不少于100座;在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基础上,示范工程中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效比不低于3.0,比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降低15%以上;提供机场航站楼、高铁客站、地铁车站三种不同类型示范工程的室内环境及运行能耗实测数据,项目数不少于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5项,形成技术指南2项,形成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导则不少于5项。3.2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发光二极管(LED)与公共建筑有机结合的室内照明设计新方法及照明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LED照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检测及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解决LED高亮度特性在公共建筑室内照明应用的舒适度问题,完善照明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并在非视觉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动态光环境设计、评价方法,开发基于健康照明的LED照明产品,提出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光环境解决方案;研究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照明系统设计方法及其安全性、可靠性,开发相应的照明网络系统,并制订相关产品的应用技术指南;开展典型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与照明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并进行测试验证,开展我国绿色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模式研究,更好指导绿色公共建筑工作实践。

考核指标:构建LED照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体系,利用LED与建筑有机结合,最终提出相应的建筑室内照明设计新方法;建立人基动态光环境应用实施技术体系,提出基于非视觉效应的动态光环境设计、评价方法,获得软件著作权;完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的照明应用关键技术,提出照明系统设计评价方法;给出适用范围分析研究报告;提交相关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设计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并申请国际标准;建造完成商业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典型绿色公共建筑光环境提升与照明节能技术示范项目不少于5个,较现行照明节能标准实现节能60%以上,提出适宜我国绿色公共建筑的光环境提升技术应用模式。

3.3洁净空调厂房的节能设计与关键技术设备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器件生产、制药、医院手术室及动物实验房,研究同一洁净空间内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洁净等级要求的环境营造方法;研究部分风量运行下的洁净度与压差的保障情况,以及值班模式下降低风量运行的调控策略;研究洁净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化学、静电、拦截等过滤器的过滤机理及阻力特性,研发适应洁净室要求的低阻高效过滤器;研究保障洁净室洁净度和温湿度参数的高效空气处理方法,减少全年所需要的冷量和热量。研发洁净空调厂房能耗水平及保障效果的综合监测平台;制定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验收指标及能耗水平的相关标准;建立我国洁净空调厂房运行效果及能耗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洁净空调厂房的能耗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制定或修订洁净空调厂房行业规范、标准或设计指南/导则不少于4部(送审稿/报批稿);研制适用于洁净空调厂房的高性能系统或产品不少于6项;开发洁净空调厂房的数据监测平台1项,实现不同类型洁净空调厂房环境参数和关键设备能耗的实时监测;完成电子洁净厂房、制药厂房以及洁净手术室或实验动物房的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对这些示范工程进行不短于一年的运行监测,使改造后或新建的电子洁净厂房、制药厂房和医院洁净手术室或实验动物房能耗水平比同气候区相同等级洁净室能耗降低30%;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项。

3.4高污染散发类工业建筑环境保障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揭示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工业建筑的污染物特征和散发规律,建立运用高效通风控制高散发污染物的气流组织方式;研究高温余热、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迁移规律和非均匀场量分布特性,分析人体微环境对个体暴露的影响机理,建立高效低耗污染物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建筑典型污染物的通风系统能效提升原理和方法,从岗位环境、建筑环境和排放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关键技术及综合评价体系,研发污染物高效捕集、净化除尘及个体防护装备;建立工业建筑多因素作用下的综合节能技术体系,研究不同余热强度及气候区的工业建筑低能耗通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及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提出工业建筑运行能耗构成及节能措施。

考核指标:建立新型高效工业通风技术体系,提出完善的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指标,提出系统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模式,开发新型技术和装置,形成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保障和节能的设计、产品、运行产业链技术,建立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评价、检测体系。申请或完成专利20项,建设5种以上代表性行业的高污染散发工业建筑环境保障和节能示范工程,在满足现行环境标准的前提下,示范工程环境系统运行能耗降低20%以上,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4、绿色建材4.1水泥基高性能结构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设计、耐久性、本构关系及其构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超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结构体系,开发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高阻抗水泥基材料、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高强高韧蒸养水泥基材料及预制构件,并进行产业化示范和应用。

考核指标: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150MPa,抗折强度>25MPa,坍落扩展度≥650mm;超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减水率≥45%,降低混凝土粘度≥40%,28d混凝土收缩率比降低50%;地铁道床用高阻抗水泥基材料的56d电阻率≥5000Ω?m;高耐久水泥基修复材料界面粘结强度≥3MPa,延伸率增加≥50%;与普通蒸养混凝土相比,高强高韧蒸养混凝土折压比提高20%以上。形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建成相关示范生产线不少于5条,在装配式建筑、城市轨道交通、通讯等领域建立示范工程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4.2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高强度结构钢、耐火钢、耐候钢、不锈钢、高性能钢索等的应用体系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高效截面钢、纵向变截面钢板、轧制金属复合板、大直径高强耐候索等材料及结构构件性能、设计、制作等关键技术,开发配套的安装技术和相应构件生产线;研究开发与高性能结构钢配套的焊接、螺栓连接材料和相应的连接技术;完善高性能钢拉索预应力装配结构体系和技术;编制高性能结构钢应用技术标准、图集和设计软件;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确定高性能结构钢的相关性能参数和设计指标,提出构件设计方法;开发系列螺栓产品并建立其连接设计方法;提出高强度钢、耐火钢、不锈钢、轧制金属复合板、混合钢种截面等5种特殊钢材的配套焊接材料和焊接技术;开发适用跨度150m~300m的高性能钢拉索装配钢结构体系和100m以上高性能钢拉索装配式高耸结构,用钢量比普通钢结构节约3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送审稿)不少于5项;建设生产示范线2条;建成5项示范工程。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5.1智能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自感知、可恢复、自修复、自适应等智能结构体系,研发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无损伤可恢复构件、低损伤高性能构件、高耗能易更换构件;研究具有自适应耗能机制的减震结构体系,提出耗能减震与损伤控制机制、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高性能防灾减灾监测与控制一体化智能结构系统、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灾减灾结构系统;研究基于移动群智感知技术、视频监测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结构灾害破坏评价方法;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可恢复功能智能结构体系、混凝土微裂缝自修复功能结构体系、自适应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形成全寿命性能监测与控制一体化智能结构系统、物理和信息融合智能防灾减灾结构系统;形成不少于3套新型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混凝土微裂缝自修复功能结构体系、自适应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实现对0.1mm混凝土微裂缝的自修复;提出不少于2种智能结构灾害评价方法;编制相关技术标准2部;申请/获得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件;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2项。

5.2高效节地立式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研发适应于垂直运输和现代生产物流,具有节约占地、布局灵活、性能优越的绿色高效多层工业建筑结构体系;研究重载、动载及其耦合作用下多层工业建筑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发基于立式工业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围护结构体系;研究吊车系统和吊车荷载对多层厂房结构性能影响;研发多层工业厂房防灾结构体系与构造;研究绿色立式工业建筑综合性能指标;开展相关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绿色立式工业建筑设计系列技术;开发立式工业建筑节能环保围护结构及产品;提出相应的技术经济量化指标,与传统工业建筑相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编制相关技术标准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建设示范工程不少于3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6、建筑工业化6.1建筑工程现场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与装备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现场施工平台与模架、塔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集成组装式平台系统,包括平台高承载力、模架复杂工况高适应性与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超高层建筑的现场工业化建造;研究开发成型钢筋的智能化加工与配送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成型钢筋的工业化加工,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研究开发与顶升模架一体化混凝土布料关键技术及装备,包括泵管与布料机的快装连接、混凝土布料机自动控制,提高现场混凝土浇筑效率和质量;研发用于设备与管线的模块化装配施工的装备与关键技术;研发适合于工程现场的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与3D打印技术,探索现代化的房屋建造方式。

考核指标:研制承载能力1000吨级的超高层智能化大型组装式集成平台系统、成型钢筋智能化加工成套装备(加工规格可达1200mm×600mm,提高现场钢筋安装效率30%)、顶升模架一体混凝土布料大型装备(最大布料半径可达33m)、组装式大型3D打印设备各1套;形成相关产品、标准和工法6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应用于8项以上现场工业化建筑施工项目。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

7、建筑信息化7.1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建模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建立设施设备分类、编码标准以及模型交付标准;研究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成本精准控制和价值测量技术;研究以人员满意度为导向的环境性能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基于能耗、水耗与碳排放目标的前馈式绿色建筑运行管理技术;研究BIM与设备设施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系统等融合技术,集成绿色建筑运营数据,实现设备设施静态管理和运行性能智能控制,开发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优化集成平台,并开展工程应用示范,达到绿色建筑运营性能优化目标。

考核指标:形成绿色建筑运营的BIM建模和质量控制技术,达到模型轻量化率80%以上;形成面向既有绿色建筑的快速参数化建模技术,比传统建模方式提升效率30%以上;建立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行成本精准预测技术,编制绿色建筑全生命期成本测算指南,使运营成本下降15%以上;建立绿色建筑BIM运营应用价值测量技术体系,实现运营效益的数字化定量评价;编制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标准或导则3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建筑BIM运营优化管理平台,包含基于BIM智慧型物业管理系统等专业运维管理系统4套,编制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指南;开展20项以上的工程应用示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能耗比《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约束值降低不少于30%,室内环境用户满意度75%以上;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6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7.2建筑垃圾精准管控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垃圾定量预测模型及对应精准处置技术;研究建筑垃圾类型/体量天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技术与监测系统;研发建筑垃圾产生、运转、处理、资源化、再生产品应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技术;研究建筑垃圾安全风险、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体系及预警技术;开发建筑垃圾全过程管控平台,并开展城市级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建筑垃圾定量预测模型及对应精准处置的技术体系,完成5个典型工程的实施;建立建筑垃圾天地一体化快速识别技术体系与监测系统,识别精度高于90%;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区域内工程类建筑垃圾调配控制量占建筑垃圾产生量的95%以上;建立建筑垃圾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评估及预警技术体系;完成不少于2个地级以上典型城市的应用示范,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7项以上,编制相关国家/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指南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第四篇:中国工业化建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中国工业化建筑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

2016申报指南

节选自科技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末尾蓝色按钮“阅读原文”查看。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重点任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以项目形式落实,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本指南拟在7个方向部署相关项目开展研究,项目执行期3-5年。1.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1.1 基于实际运行效果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方法及应用示范研究内容:研究绿色建筑实际性能与设计预期的差异及其机理;研发绿色建筑性能参数及针对使用者行为和满意度测试的大规模监测、数据采集和评价系统,以及多环境性能参数数据挖掘技术及反馈应用;研究基于长期运行能耗、环境性能参数数据(能耗、水耗、照度、温湿度、CO2浓度、PM2.5等)和使用者满意度的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模型及方法,建立数据库系统;建立可量化、可考核、贯穿建筑全过程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并进行后评估实践及工程示范;对我国建筑相关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使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2.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2.1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气候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城镇居住建筑的全寿命期气候适应性优先和性能数据为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研发适应中国建筑特点、典型气候特征和建筑使用模式的室内环境、建筑能耗统计和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标准体系;开发新一代建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技术和工具;开展典型气候区和不同建筑类型的工程示范。3.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3.1 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研究内容:研究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需求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定量给出建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研究适宜的围护结构方案,研究建筑混合通风技术,建立适宜该地区的延长非采暖空调时间的热环境营造技术体系;研究适宜的供暖空调末端方案:解决冬季供暖舒适性差的问题,给出可满足冬季供暖、夏季空调等需求的统一末端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分散高效的空气源热泵化霜、压比大范围变化下高效运行等问题的关键技术,满足冬夏共用的冷热源设备需求。3.2 藏区、西北及高原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采暖空调新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藏区和西北高原地区建筑利用太阳能供暖和建筑围护结构蓄能技术,确保室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0℃;针对川西藏区等水电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研究空气源热泵供暖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西部炎热干燥地区资源和气候特点,研究夏季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同优化运行策略。3.3 居住建筑室内通风策略与室内空气质量营造研究内容:通过现场实测和理论研究,提出适宜于不同气候区居民的有效开窗关窗模式。调研实测住宅机械通风方式实际的通风换气量,过滤效果,过滤器清洗状况,二次污染情况,室内空气质量,风机能耗状况等。调研实测家庭用排风热回收装置不同气候状况下的实际使用效果,冷热量回收率,风机电耗,过渡季实际的转换方式与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比较开窗通风+房间空气净化器和机械通风+过滤器+排风热回收装置两种方式在室内颗粒物污染、VOC污染、SVOC污染、通风空调能耗诸方面的差异。对一批采用上述方式的居住建筑实际状况进行长年连续测试和分析。3.4 建筑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源散发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内容:从微、介观层次揭示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机理,发展散发特性参数预测和调控方法,揭示环境参数对散发特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发展快速、准确、可满足不同层次和对象需求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污染散发特性检测系列技术及装置。完善相关室内材料和物品的污染物限值和检测相关标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室内材料和物品VOCs、SVOCs散发标识体系。开展上述技术应用的工程示范。3.5 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实施路线图及标准体系;研究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空调采暖系统调适、照明采光及隔声降噪等适宜技术;研究大型公共交通场站运行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研究既有大型交通场站的节能运行策略;研究既有公共建筑抗震、防火能力的提升改造技术、建筑物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基于性能导向的既有建筑监测及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建立包含能效、环境、防灾等因素的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管理平台;开展既有公共建筑综合性能提升与改造的应用示范。4.绿色建材4.1 建筑围护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墙体和保温材料耐久性基础理论;开发节能墙体材料部品化绿色制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新型外墙装饰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高效、高可靠节能玻璃工业制备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钢化玻璃幕墙自爆机理和风险诊断及控制技术;研究门窗系统及屋面材料的节能性能提升技术。4.2 功能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室内环境净化材料关键技术;研究蓄能及电磁防护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环保型装饰装修一体化轻质建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建筑节能与装饰装修材料功能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基于全寿命期的建筑功能材料选材技术及绿色度评价体系。4.3 地域性天然原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研究海绵城市透水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地域性原材料制备绿色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绿色混凝土的性能指标;研发磷石膏、膨润土、天然火山灰、风积沙、海砂等新型地方资源制备绿色建材技术与示范;秸秆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建筑技术与示范。5.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5.1 高性能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新型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及其在地震、风、环境振动、爆炸等不同类型动力作用下的响应规律和性态控制理论;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精细化试验与仿真分析技术;研究高性能结构体系灾变机理、性能化设计和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关键构件及节点的工作机理及其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结构体系健康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以全寿命期性能为目标的高性能结构体系评价方法。5.2 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高性能钢结构高效连接和装配化安装技术;研究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精细化计算理论、全寿命期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高性能钢结构体系防灾减灾、检测评价等关键技术;进行工程示范。5.3 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性能的既有建筑鉴定评估方法,建立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指标及全寿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远程监控和大数据技术的既有工业建筑结构诊治数据平台;研究工业建筑结构加固改造、减隔振和寿命提升技术,研究工业建筑绿色高效围护结构体系及节能评价技术,研究存量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技术。开展工程示范。6.建筑工业化6.1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全寿命期工作机理及设计理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及其基本结构性能,研究适合装配化施工的混凝土结构构件高效配筋设计理论;研究8度区混凝土装配结构体系的工业化适应性问题与创新抗震设计理论及防连续倒塌设计理论。考核指标:提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体系与设计理论;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提出混凝土结构装配化结构防连续倒塌理论;制修订相关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6.2 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模块化钢结构、预制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竹木结构体系设计技术;研究装配式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其连接节点工作机理及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围护体系、构配件及部品的高效连接节点设计技术,研究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建筑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考核指标:完成4类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并编制设计指南;制修订行业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8项(考虑不同技术体系、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区),共计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6.3 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体系与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及标准定额体系,研发工业化建筑结构、围护结构、功能部品及设备管线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关键部品库,研究建筑工业化施工标准化装配技术与工艺体系。考核指标:提出系统的工业化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工业化建筑定额体系;提出建筑模块化设计的标准模数系列;完成工业化建筑关键部品、构件的模块化、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程度达到75%以上;提出标准化装配施工工艺体系不少于3项;制修订国家/行业相关标准(送审稿)规范不少于2项。6.4 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内容:研究大型预制构件无损性库存与运输、高效吊装与安装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关键节点连接高效施工及验收技术;研发建筑、结构、机电、装饰及部品一体化集成生产、安装技术;研究建筑构件高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工业化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考核指标:完成装配式建筑高效生产、建造技术体系及工装系统各不少于1套;制修订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工法不少于5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总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要考虑南北方、地震区等不同地区的多层、高层等类型,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现场用工量减少30%以上,现场建筑垃圾减少50%以上,现场非实体性材料投入减少50%以上。有关说明: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6.5 工业化建筑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工业化建筑部品及构配件质量验收与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产品质量认证与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连接节点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完善工业化建筑质量验收方法及标准体系。研究建立工业化建筑在全寿命期的性能与水平的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工业化建筑全产业链能耗及碳排放的监测及测算技术;研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机制;研发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数据采集信息系统及综合监管平台。考核指标:提出工业化建筑构配件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提出工业化建筑施工安装过程中节点质量检测与质量验收方法2项,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质量检测、产品认证与质量验收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3项,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开发工业化建筑能耗统计识别技术,建立工业化建筑主要材料和部品碳排放清单;编制“建筑工业化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指南”;制修订工业化建筑评价国家/行业标准(送审稿)和建立工业化建筑评价系统,并用于评价示范工程不少于5项,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提出工业化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系统,完成工业化建筑环境和经济综合效益分析报告,并在不少于5个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城市示范应用。建立建筑工业化评价数据采集数据库和工业化建筑评价综合监管平台。6.6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优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及低多层住宅、公共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从设计、部品及构配件生产、装配施工、装饰装修、质量验收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集成;开发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配套产品、智能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工具化吊装与支撑体系;研究开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规模化示范应用;研究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考核指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专用技术体系不少于3类,提出预制工厂的规划布局指南。在不少于2个预制装配式生产基地示范生产,在不少于2个城市示范应用,完成示范工程总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示范工程要考虑南北方不同地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要考虑不同功能类型,与传统建筑产业相比,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不低于15%。7.建筑信息化7.1 基于BIM的预制装配建筑体系应用技术研究内容:研发预制装配建筑产业化全过程的自主BIM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建筑分析设计软件与预制构件数据库;研发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部件计算机辅助加工(CAM)技术及生产管理系统;研发基于BIM的空间钢结构预拼装理论技术和自动监控系统;研发基于BIM模型和物联网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运输、智能虚拟安装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平台。7.2 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基于绿色环保的施工全过程创新工艺;研究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定型化、产业化技术并开展示范;研究施工现场固废减排、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基于高效、节能、环保理念的现场施工装备及系统改造技术;研究施工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与监测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绿色施工技术,建设基于物联网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绿色施工监控管理平台;研究BIM与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绿色施工与智慧建造中的集成应用技术及标准体系。

申报要求 1.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含10个),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数不超过30个(含30个)。3.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其他有示范应用、规模化应用指标、产业化特征明显的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地方共同出资支持。4.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第五篇: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的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2-05-03 【生效日期】2012-05-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的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现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的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O一二年五月三日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下简称示范平台)是指由法人单位建设和运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等公共服务,业绩突出、公信度高、服务面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平台。

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示范平台的认定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协助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所辖区内示范平台进行认定管理。

第四条 示范平台的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认定的示范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示范平台予以重点扶持。第二章 主要功能

第六条 示范平台具有多种服务功能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特色服务功能,具有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

(一)信息服务。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物流、管理等信息服务。

(二)技术服务。提供工业设计、解决方案、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信息化应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等服务。

(三)创业服务。为创业者和创办三年内的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项目策划、政务代理、创业场地等服务。

(四)培训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和创业等培训服务。

(五)融资服务。提供融资信息、组织开展投融资推介和对接、信用征集与评价等服务。第三章 认定条件

第七条 示范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及从事相关服务的资质或能力。运营两年以上,资产总额不低于300万元,财务收支状况良好,经营规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为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三)服务业绩突出。年服务中小企业100家以上,用户满意度在80%以上;近两年服务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在专业服务领域或区域内有一定的声誉和品牌影响力。

(四)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服务设施、仪器设备等;有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集聚服务机构5家以上。

(五)获得省级示范平台认定或国家部委、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相关认定。

(六)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服务流程、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收费要有相应的优惠规定,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或低收费服务要占到总服务量的20%以上;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服务目标。

(七)有健全的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主要负责人要诚信、守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从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的比例占80%以上。

属于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区域内的服务平台,上述

(一)、(三)和

(七)的条件可适度放宽。

第八条 示范平台应满足相关功能要求:

(一)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便于中小企业查询的、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在线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功能,线下年服务企业数量100家以上;年组织开展的相关服务活动4次以上。

(二)技术服务。具有组织技术服务资源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协同服务机制;具有专家库和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库等;具备条件的应开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与中小企业共享;年开展技术洽谈、项目推介和知识产权等服务活动4次以上。

(三)创业服务。具有较强的创业辅导能力,建有创业项目库、《创业指南》、创业服务热线等;开展相关政务代理服务;年开展创业项目洽谈、推介活动4次以上。

(四)培训服务。具有培训资质或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备案,具有远程培训能力,有完善的培训服务评价机制,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

(五)融资服务。年组织银企对接活动4次以上;年组织融资知识讲座4次以上;组织开展融资产品咨询、企业融资策划、推荐和融资代理等服务;建立融资超市。第四章 认定程序

第九条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负责本地区示范平台的推荐工作。第十条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对推荐的示范平台运营情况、服务业绩、满意度等进行测评,填写《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荐表》(见附件1),并附被推荐示范平台的申请材料,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一条 被推荐为示范平台的单位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报告(见附件2);

(二)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上一审计报告及服务收支情况的专项审计;

(四)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证明复印件(房产证、租赁合同);

(五)开展相关服务的证明材料(通知、照片、总结等);

(六)省级示范平台认定或国家部委、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相关认定的文件;

(七)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资质)、网站备案、许可证等证明(复印件);

(八)能够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和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声明。

第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及有关媒体公示15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评审合格的示范平台授予“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第十四条 示范平台的评审工作每年开展一次,具体时间按照当年申报工作通知要求进行。第五章 认定管理

第十五条 示范平台名单及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及有关媒体公布。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建立示范平台信息数据库,方便社会公众查询。

第十六条 示范平台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主动开展公益性服务,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每年将工作总结报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七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示范平台每三年复核一次。复核与申报同时进行,由示范平台将三年工作总结、上一审计报告和服务收支专项审计报告,以及《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运营情况测评表》(见附件3)报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测评后,填写测评情况及意见,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复核, 对合格的示范平台予以确认;对不合格的予以撤销。

第十八条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所辖区内示范平台的服务质量、服务收费情况以及服务满意度等进行定期检查,每年底将示范平台工作总结汇总报告和检查情况报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委托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专家不定期对示范平台的服务情况进行测评,结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公布。

第十九条 示范平台认定工作接受审计、监察部门和社会的监督。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平台的认定工作,并对省级及以上示范平台给予相应的扶持。

第二十一条 全国性行业协会可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