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执行救助制度(范文)

时间:2019-05-14 12:0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执行救助制度(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执行救助制度(范文)》。

第一篇: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执行救助制度(范文)

“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关于构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2010-03-29 01:40 “关于构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调研”课题组

“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

——关于构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 “关于构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调研”课题组[1]

【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执行救助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执行救助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执行实践的需求,不能及时充分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比较完备的司法服务和法律保障。要构建比较完善的执行救助制度,使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对执行救助制度进行改革,从完善立法、制度重构、程序规范、国家责任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构建 执行救助制度 分析与思考 全文共计12214字

前 引

当前,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了由追求社会稳定到追求社会和谐的重大转变,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其根本职责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它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力量,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素,司法救助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现行的司法救助制度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2]这里的司法救助的概念定义比较狭隘,仅仅将司法救助限定为诉讼费用的减、缓、免交,即司法活动中对弱势者给予的司法负担的豁免,没有将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上的便利、为困难者提供司法救济界定进来,尤其是没有将给予生活极度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或刑事被害人进行经济救助予以明确规定。对于前者的司法救助亦称诉讼救助。[3]于此的司法实践因为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也在各地轰轰烈烈的铺展开来;于此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多,其中有些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4],对深化和完善这种司法救助(诉讼救助)制度不无裨益。而与此相反的是,对于给予生活极度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或刑事被害人进行经济救助的制度,即执行救助制度[5],理论研究中却少有提及,虽然2007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同时提出要探索建立诉后司法救助制度,包括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和执行求助基金制度。而在此之前或是之后,亦有不少法院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的还取得了可喜的经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总体上来讲,关于我国的执行救助制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务,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6]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面临不少困难。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本课题组通过对现行执行救助制度缺陷的分析和评价,思考和探析寻求解决及完善执行救助制度的方法,以期对构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目前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现状剖析和基本评价

(一)执行救助制度概述及其现实意义

从前引中所述可理解,执行救助制度从广义上讲应当属于司法救助的范畴,对于它的研究和探讨离不开司法救助制度的范畴,不能孤立地和割裂来分析。

司法救助(Access to Justice)是世界各国目前普遍实行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也是社会民主和法制进步的表现。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Assistance Judiciaye,Armenrecht),有的学者称之为诉讼费用豁免制度(Intitution of Exemption from Costs),或用早先的术语来说叫“穷人规范”(Poor Law,Poor Persons Rules)。[7]司法救助是随着欧美市场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最早产生于英国。据考证,一种相当原始的获得司法程序上的公正的权利可追溯到15世纪的英格兰,苏格兰,还一度创立了穷人登记册,在册者若提起诉讼,则可免费得到法律顾问和代理人帮助。[8]对于穷人、弱者的诉讼救助,始终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对救助对象、范围、主体等作出具体规定,有力地保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所谓执行救助制度,以我国目前的理论和实践的主流观点,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案件中,对被执行人确实无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而申请执行人因遭受侵害而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或因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医疗费用、生活难以维持,或因受害致死给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生活困难属于急需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给予适当资金予以救济、补助的司法救助行为。[9]

现阶段,我们的这个社会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等不同方面的利益变动也进一步加剧,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异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10]对这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当然主要是申请执行人进行执行救助,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法律的保障,是我们执行工作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是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由以下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探析一下执行救助制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执行救助是我国公民实现公正和权益保障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困难群众特别的制度保护,法庭就容易变成诉讼技巧的竞技场,强者和弱者在形式正义面前就很难获得正义的平衡。”[11]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弱势群体,请不起律师、交不起的诉讼费,权利无法得到保护。即便是打赢了官司,也会因面对被执行人也是弱势群体,执行难以到位,权益实现不了,同样使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陷入困难。因此实行执行救助,不仅仅是帮助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而且要保证有理有据的弱势群体打得赢官司,更加重要的是要实现他们的权益。建立执行救助制度,有利于树立人民法院司法为民、亲民的良好形象,巩固和谐社会以民为本的坚强基石。

2、执行救助是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法律保障。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具有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等各种权利,国家权力机关虽制定了各种程序法和实体法予以保障,但因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民的经济收入有差异,还存在一部分公民因经济困难支付不起必要的法律费用、不能平等地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要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对这部分公民提供执行救助。执行救助制度是对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制度化的阐释。它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上的价值体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体现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实行执行救助,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对弱势群体实现执行救助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切实保护特困群体的利益,帮助实现他们的权益,就会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弱势群体的案件因得不到救助而上访,有时当事人采取各种办法甚至极端手段寻求问题的解决,致使大量涉诉信访案件及不稳定因素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救助,有利于平稳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执行救助制度是法制观念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客观结果。

从客观现实上使弱者能够抗衡强者,使劣势上升为均势,实现公平、正义的裁判,执行救助有助于加快人类社会迈向文明步伐,在胜诉的特困群众由于权利无法得“兑现”时,由法院发放救助金,这不但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人身、财产负有保护的责任,也体现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力。

(二)、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现状剖析和基本评价

我国执行救助制度起步较晚,虽然各地不少法院因本地执行工作的需要,对于此项制度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真正司法制度意义上讲,直到2007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才出台了《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探索建立诉后司法救助制度,包括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和执行救助基金制度。这个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基本确立。让有困难的当事人获得了执行救济,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司法实践一直先行[12],在不断地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而理论研究和立法构建却远远滞后于司法实践,前文已经述及:对于执行救助制度的研究,理论界少有涉及,立法构建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所以在看到该项制度基本确立的积极一面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了执行救助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一)立法的缺陷。到目前为止,只有最高法院的《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作为法律文件,对于执行救助制度偶有提及,而且是一个原则性意见,它可以说仅仅构筑了我国执行救助制的原则和框架,勉强算是目前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基础法律根据。除此之外,并无法律法规对于此项制度予以明确规定,致使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都难以全面对执行救助制度进行规范。

(二)制度的缺陷。执行救助的制度因立法的缺陷,在我国目前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各地虽有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却难有有效地制度构建,即使尝试中比较成功的山东高院和浙江高院的执行救助制度,差异也很大,实践中操作起来也没有可比性。

(三)程序的缺陷。《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仅对实施执行救助的程序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操作细则,操作程序不透明,不利于当事人进行执行救助。

(四)资金的困境。我国没有设立专项的执行救助基金,我国现阶段对诉讼费用管理上是贯彻“收支两条线”,由于财政拨给法院的办公经费仍然需诉讼费来弥补,执行救助与法院“自身的利益”之间常常存在着直接的冲突。在一些地方的法院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启动了执行救助和刑事被害人救助,但政府大多也只是拨付了一部分启动资金,大部分需要法院自筹和社会捐助,执行救助面临资金难筹的艰难困境。

二、域外执行救助制度的若干启示[13]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没有专门的执行救助制度,而涵盖其内容的司法救助制度是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包含司法救助内容的法律援助起源于英国。早在1424年,苏格兰的一项法规创立了穷人登记册,据此,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可以免费得到法律顾问和代理人的帮助。1495年,英格兰承认穷人享有免付诉讼费的权利, 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依据《最高法院章程》对不能支付民事诉讼费用的人给予法律援助。1903年,英格兰又对所诉刑事案件请求辩护人帮助的问题作了专门规定。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1948年,英国制定了《法律援助法》,是世界上法律援助最为完善的法律之一。

其二,民事诉讼费救助是随着欧美市场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早在1921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就开始了一项政府资助的诉讼费援助计划,此后英国、荷兰、新西兰、挪威等国家分别通过了诉讼费用援助法。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民事救助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对救助对象、范围、主体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日本对民事司法救助规定已经比较规范,日本司法救助主要是对其他诉讼费用,诉讼成本不属救助范围。

除以上之外,还有以下两种制度,对于我们也不无启示:

1、西方发达国家的“诉讼保险”制度。

诉讼保险制度最初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1885年法国社会自发形成了称为“司法互助基金”的组织,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帮助各个成员解决起诉或应诉时遇到的经济不足问题。此后法国又出现了“医疗纠纷基金”,即通过组织的力量获得法律帮助和经济帮助。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医疗纠纷基金”是现代诉讼保险制度的雏形。一战结束后,德国保险业还紧跟诉讼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将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机动车诉讼保险拓展到其他涉及经济纠纷的民事诉讼领域。在欧州诉讼保险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为德国,其次是法国,而最为落后的英国也于1974年正式启动了诉讼保险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保险是指投保人通过购买确定的险种(诉讼险),在自己与他人发生民事诉讼时,由保险公司通过理赔方式向投保人支付诉讼费用的保险制度。对诉讼保险的承保对象和投保范围,发达国家通常都包括法院费用和律师费用的保险。发达国家的诉讼保险制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1)可以保障公民的诉讼权;(2)能够减轻法律援助的压力;(3)有利于诉讼风险的社会转化。“对普通市民而言,通过推行个人保险来接近正义要远比法律援助更加切实可行。” 西方发达国家诉讼保险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的保险形式:①单独式诉讼保险;②附加式诉讼保险;③合作式诉讼保险。

2、法国“协商解决纠纷”机制。

《法国民法典》第2044条规定了协商解决纠纷机制。所谓协商,是指当事人之间经协商,在互相让步的基础上,所达成的结束其纠纷的协议。1991年以来,法国司法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创建了司法与法律处。司法与法律处由大审法官的负责人领导,其职责是保证司法贴近民众、预防犯罪、处理日常轻微犯罪和诉讼金额较小的民事案件、发展协商解决纠纷制度。同时司法与法律处也是对公众尤其是被害人提供法律救济的地方,接受他们法律救济请求,为他们提供帮助、资讯和咨询。法国1998年12月18日颁布的法律设置了协商司法制度,将法律援助扩展到法律程序前的协商程序中,赋予律师提起协商程序,而无须得到法官批准的权力。

以上这些制度从内容基本上全部可以说是诉讼救助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们构建执行救助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比如说救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一般都有比较完备的救助制度体系,司法救助规定已经比较规范,对救助对象、范围、主体等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诉讼保险”制度给我们构建救助制度的资金来源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解决思路;“协商解决纠纷”机制其实就是以另一种有别于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使纠纷不需进入到执行程序中去,而由当事人自觉履行,也就无须执行救助了。

域外最接近我国所说的执行救助制度或者说是相似的应当是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对因遭受犯罪损害又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使被害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的制度[14]。司法实践中我国一些地区法院所作的执行救助制度的探索亦是从给予刑事被害人尤其是一些急需救助的受害人补偿开始的,[15] 通过他们的试点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经验,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最高法院目前也肯定了这种作法,各地法院也在进一步推广试点。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通说有以下几种理论:国家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公平正义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理论[16] :

1、国家责任说

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都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为了使自己能够更美好,更安全地生活,每个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让渡出自己的部分权利形成一个组织即国家,国家通过比私人更强大的权力和力量来保障和护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既然国家垄断了使用暴力镇压犯罪和惩罚犯罪的权力,不允许私刑存在,不允许公民进行私力救济。[17] 国家必须切实保护公民的信赖利益和保证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国家就理所当然地应按照契约责任承担起相应的补偿责任。

2、社会福利说

现代文明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当某些国民生活陷于困境时或者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伤残、死亡以及带来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导致其生活贫困或无人供养时,国家给予其救助和援助。救助贫困人群,正是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政策。

3、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理论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世界,建立和谐社会主义一直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组织者。[18] 应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4、公平正义理念 博登海默教授说:“秩序,一如我们所见,所侧重的乃是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而正义所关注的却是法律规范和制度性安排的内容,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增进人类幸福与文明建设方面的价值。”[19] 实现正义,是遭受不幸民众的基本诉求,国家承担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责任,因而具有保障其实现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和执行救助制度,最高法院是分别提出的,对于此理论界和实务界意见也是不一的,课题组认为,从理论上探讨,可能前者与后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但是从执行实务的角度来讲,合在一起来考虑,可能更有利于构建具体的执行救助制度,同时也会方便实务中的操作。正是基于这个理由课题组将上述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依据列出作为构建执行救助制度的理论依据的借鉴。

三、构建和完善我国执行救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重构执行救助制度

正因为我国执行救助制度起步较晚,而且在理论依据上也少有研究,实践中更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其执行和实施起来面临很多困难,重构执行救助制度可以说是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个共识。

“没有救济的权利就不是权利”。[20] 执行救助制度的重构,应体现合法权益及时救济、弱势群体优先救助、公开、公正的原则,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根据我国现行执行救助制度的现状,需要在完善立法上提升层次,在制度构建上规定明确,在救助程序上规范严谨,在救助成本上体现国家责任,在实务适用上界定具体案件类型。

(一)完善立法

根据前述的域外资料表明,司法救助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不仅在其国家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作出有关司法救助的原则性规定,而且都制定了有专门的司法救助法,如英国有《法律援助法案》,加拿大有《法律援助法》,韩国也有《法律援助法》,等等,司法救助(在欧美国家被称为法律援助)的具体实施被纳入了高规格的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21] 执行救助工作同样如此,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而导致客观上出现不公,时代呼唤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高执行救助立法层次的重要性。课题组建议由全国人大对于执行救助进行专门立法,规范和约束执行救助工作,使执行救助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如果以目前的情况,全国人大专门立法有困难的话,可以采取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条例的形式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专门的司法解释对于执行救助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二)重构制度

近年来,各地法院积极探索建立执行救助制度,一些地区在执行救助制度的试行上还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例如,山东省三级法院在2006年开始设立执行救助制度,2006年共救助特困当事人1287人,救助金额达663.7万元。[22] 在此基础上,在前述立法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课题组建议积极重新构建全国统一的执行救助制度,制定出台执行救助制度具体实行的管理办法,对执行救助的适用条件、资金来源、发放数额、发放程序及管理和监督等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以保证执行救助制度的正常运作。

课题组认为,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适用执行救助的案件性质条件。

适用执行救助金的案件应主要为三大类案件:一是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劳动报酬或经济补偿案件;二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工伤、医疗事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三是其他不采取紧急救助措施,易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案件。这些案件有共同的特点: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申请执行人又极度贫困,无法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即双方都为特困群体,易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适用执行救助金的案件应严格限于第一、二类案件,对个别极特殊案件,才可以适用第三类的“其他”规定。

2、适用执行救助的案件的申请执行人的条件。

适用执行救助金的申请执行人必须为特困群体。那么,该如何界定特困群体呢?有些法院以申请执行人存在“特殊困难”、“生活困难”、“严重困难”为条件;有些法院以“生活贫困”、“无法正常生活”为条件;也有的法院以申请执行人“极度贫困”、“十分贫困”、“家庭经济困难”为条件。以上这些条件虽然表达了适用执行救助的申请执行人须为特困群体的意思,但这些概念都比较模糊,没有一个量化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有的法院采用了“无法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为条件来界定特困群体,要求申请执行人在提出适用执行救助金申请时要出具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相关证明材料。课题组认为,这一做法既为界定特困群体提供了一个量化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为防止少数申请执行人恶意骗取执行救助金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执行救助金的规范管理,值得各法院借鉴和学习。

3、适用执行救助的案件的被执行人的条件。

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是适用执行救助金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法院只需加大执行力度,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即可,就没有适用执行救助金的必要。当然,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应是实质上的无履行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申请执行人已无法或没有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及线索提供;另一方面法院已穷尽一切执行措施和方法,仍无法查寻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及线索。只要被执行人实质上确无履行能力,就符合了申请执行救助金的被执行人条件,在符合其他条件后,申请执行人就可以申请执行救助金。至于被执行人为何种主体、因何原因导致确无履行能力则在所不问。因为一旦对适用执行救助案件的被执行人条件作出过多的规定,那么就必将极大地缩小和限制可以申请执行救助案件的数量,就失去了实施执行救助制度的初衷。

4、行救助金的发放金额。对于执行救助金的发放金额,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取最高限额方式,规定每次发放金额不超过规定的最高限额。原则上每案每人只发放一次;另一种是采取按比例加最高限额方式,每次发放金额按申请执行标的额的比例发放,如30%,50%等,但每次发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高限额。以上两种发放方式相比较,课题组认为两种发放方式都有其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应当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案的实际情况决定适用更加合适的发放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发挥执行救助金的救助功能。

(三)程序规范

执行救助制度构建起来之后,更加重要的就是实际执行中的执行救助金的发放程序的规范问题,具体一点,一要规范,二要严谨,三要便捷。规范就是说执行救助金的发放程序要规定的明确而具体,可操作性较强;严谨是说执行发放程序一定要严格按照程序规定进行,便于监督和管理;便捷是指执行救助金的发放程序要方便申请人及时领取救助金。

从司法实践的经验来看,一般执行救助金的发放应按照申请执行人提出申请、案件承办人审查材料、合议庭合议、分管领导审批、会计部门统一发放、监察审计部门备案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申请执行人提出申请,应当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以口头形式提出,由案件承办人形成笔录申请人签字确认。在申请执行人提出申请时,应要求附有证明其无法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至少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申请执行人证明自身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证明材料,包括案件基本案情、家庭收支情况等;二是申请执行人所在地的村(居)委会、街道、乡镇出具的证明材料,包括申请执行人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及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等。

案件承办人审查材料,一方面要对申请执行人提出的申请及证明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有效进行审查;另一方面要将案件已穷尽一切执行措施和方法的调查材料整理附后,与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材料一并提交合议庭合议、分管领导审批和监察审计部门备案。

(四)国家责任

司法实践中,对执行救助金的资金来源上,有些法院采用了“三点”办法筹集执行救助金资金,即社会捐赠一点,法院筹集一点,财政拨付一点,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付为主,以社会捐赠、法院筹集为辅的执行救助金来源机制。这一机制相对于单纯依靠财政拨付而言,扩大了执行救助金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执行救助金的资金补充和对执行救助金制度的宣传,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执行救助金的救助功能。对执行救助金是否可以接受社会捐赠,有少数人存有异议,认为靠社会对执行救助金的捐赠,会使公众对法院审判和执行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影响法院的公信力和权威。课题组认为,执行救助金是对确有困难的申请执行人的一种执行救助行为,可以纳入司法援助范畴,也可以与社会基金接轨,接受社会对执行救助金的捐赠,可以丰富和扩大执行救助金的来源,增添执行救助金制度的活力,同时也增加了执行工作的宣传途径,加大社会对执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执行救助金完全可以接受社会的捐赠。

当然,执行救助制度应是一种“执行垫付制度”。申请执行人在得到执行救助金的救助后,法院将对案件继续加大执行力度。在被执行人恢复履行能力,案件得到执结后,法院可以从执行款中将支付的执行救助金予以扣除,补充到执行救助金中来,以保证执行救助金的循环利用。

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司法实践的经验,课题组认为,在现代法治国家,当事人依法获得司法保护乃是一项宪法权利,而保证经济确有困难者亦能有机会平等地利用司法程序在本质上则是一种国家责任。基于此理,现阶段,执行救助所导致的成本耗费仅由法院自身承担显然是不妥的,毕竟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并没有扶贫济困的专门义务。因此,在对法院的财政拨款中应有专门的执行救助经费,以体现国家责任,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结 语

执行救助制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是很长,在部分有条件的法院进行探索和试点以来,已有相当一批特困申请执行人得到了救助,初步发挥了执行救助的救助功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获得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执行救助制度的不完善和所面临的多方面的困境。解决其困境的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执行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特困申请执行人得到救助。执行救助制度在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将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美]《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卢梭:[法]《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徐宏:《国际民事司法协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肖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工作,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载《求是》,2007年第5期

6、赵钢、朱建敏:《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修订<民事诉讼法>为背景所进行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7、林凤章:《我国法律援助的困境分析》,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8、闵建生:《和谐社会背景下执行救助制度的建立》,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5期。

[1]本课题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申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2008年度调研项目课题,课题主持人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德明,课题组成员有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苏荣幸,民事审判第二庭审判员黄勇,执行局执行员陈疆伟,彭长征。

[2]详见2000年7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该规定于2005年4月5日由于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3]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与我国“ 司法救助”相对应的制度一般被称为“诉讼救助”,详见赵钢、朱建敏:《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修订<民事诉讼法>为背景所进行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4]赵钢、朱建敏:《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修订<民事诉讼法>为背景所进行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05年03期。

[5][6]闵建生:《和谐社会背景下执行救助制度的建立》,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5期。

对于新疆等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执行救助制度的起步就更晚了,据参加全区法院执行工作会议的课题组成员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苏荣幸讲,新疆高院2008年拟在全区法院进行司法救助制度工作的试点和推广,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课题组所在的克拉玛依市政法委在两级法院的呼吁下正在出台相关政策。

[7]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8]徐宏:《国际民事司法协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9]闵建生:《和谐社会背景下执行救助制度的建立》,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5期。

[10]马勇霞:《开展法律援助,共建和谐社会》,载《人民网》,2005年7月20日。

[11]肖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工作,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载《求是》,2007年第5期。

[12]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法院在进行执行救助制度的探索和实践,浙江、山东、北京、重庆等高级法院在本辖区内相继推广这种制度的试点,一些地区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亦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开始了有益的摸索。中国法院网、法制网等相关报道很多,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课题组所在的新疆克拉玛依市,市政法委已经拟出台《克拉玛依市司法救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两级法院正在对于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相信不久的将来,油城的申请人就会沐浴在司法的阳光下了。

[13]本节内容参见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徐宏:《国际民事司法协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相关内容。

[14][15][16][17][18][19]邓勇:《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构建之研究》,载《中国法律信息网》,2008年10月15日。

黎伟华:《让被害人沐浴司法阳光——青岛中院的先行与实践》,载《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5期。

邓勇:《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构建之研究》,载《中国法律信息网》,2008年10月15日。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马成福:《应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载中国法院网。

博登海默:[美]《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20]林凤章:《我国法律援助的困境分析》,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1]林凤章:《我国法律援助的困境分析》,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2]闫继勇:《我省解决执行难社会机制初步形成》,载山东法院网,2007年2月6日。

第二篇:司法救助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执行救助机制,有效利用司法救助基金,规范执行救助金发放工作,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我院执行工作及执行案件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社会执行救助机制是指申请执行人因人身、财产等受到侵害,生活极其困难无经济来源,生活极度困难且有需要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而被执行人又确无履行能力,经提出书面申请,由人民法院审核批准,向其发放一定数额救助金的制度。

二、本院依法设立司法救助基金,救助金的来源构成如下:

(一)政府拨付的启动资金;

(二)每年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

(三)各级民政部门的专项救济款;

(四)社会各界捐助资金;

(五)救助金孳息及孳息物。

司法救助基金发放后的差额,由县财政、本院按前款确定的比例及时补足。司法救助基金接受社会募捐。

司法救助基金存放于我院银行专用帐户。司法救助基金专款专用,禁止侵占、挪用。

四、本院受理的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执行救助金:

(一)道路交通、工伤、医疗事故或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申请执行人,生活极其困难,而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二)追索赡养、扶养、抚育费或抚恤金案件的申请执行人,生活极其困难,而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三)申请执行人为刑事案件受害人及受害人的赡养人、抚养人、扶养人,生活极其困难,而被执行人已被执行刑罚且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四)申请执行人为孤寡老人、孤儿、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特困户,生活极其困难,而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的;

(五)应提供执行救助的其他情形。

五、执行人员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应查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穷尽执行措施。

六、前条规定的“查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期限内必须通过下列调查以确认被执行人是否具有履行能力:

(一)根据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进行调查核实。

(二)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向其所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工作单位调查其家庭和财产状况;向其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房管部门或土管部门调查其房地产登记情况;向车辆管理部门调查其车辆登记情况。

(三)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向其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查企业登记情况和对外投资情况;向房管部门、土管部门调查其房地产登记情况;向人民银行调查其开户情况并对其登记的帐户进行查询;向车辆管理部门调查其车辆登记情况。

(四)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线索或案外人举报的,执行人员还应根据有关线索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执行措施:

1、在被执行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暂住地、工作单位、施工场所附近的金融机构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

2、在被执行人的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险机构查询被执行人的收入或养老金情况;

3、在税务部门查询被执行人的纳税及经营情况;

4、在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期货交易所查询被执行人的证券、期货持有及交易情况;

5、在保险公司查询被执行人的投保情况;

6、在住房公积金中心查询被执行人的住房公积金;

7、在建管部门查询被执行人在建项目的信息;

8、在房屋拆迁部门了解被执行人房屋拆迁和安置情况;

9、在财政部门查询被执行人可享受的各类财政补贴情况;

10、委托被执行人所在地法院,或者通过协助执行工作网络,或者在公安部门了解被执行人的下落和相关信息。

11、了解被执行人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情况;

12、其他需要执行调查的情况。

七、第五条所述的“穷尽执行措施”,是指执行人员经过按第六条规定的调查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并对拒不申报财产的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或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无法采取强制措施的,或者已调查核实的被执行人财产经强制执行仍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形。

八、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救助金的,应以书面形式向本院提出。

申请书应当载明执行案号、执行依据、执行情况和申请的请求、事实及理由,并附生效法律文书和证明材料。

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申请,由执行人员记入笔录。

九、本院收到执行救助金申请后,执行局应及时指派执行人员向被执行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乡镇、街道及其他公民进行调查,对申请的事实、理由及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全面核实。

十、调查后,由执行局长指定三名执行员集体评议相关案件是否已穷尽执行措施、被执行人是否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和申请人是否确实生活极其困难,并就是否发放执行救助金提出意见。评议应制作合议笔录。

评议认为申请理由不成立的,应作出不予发放执行救助金的决定,并制作书面决定、说明理由,经分管院长签发后送达申请人。

评议认为可以发放执行救助金的,应填制《发放执行救助金审批表》,写明案件执行情况、发放执行救助金的理由和数额,在报请执行局局长审核后,按第十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十一、本院成立司法救助金发放审核委员会,审核委员会成员由院党组指定。

主管执行工作的院领导担任审核委员会主任,并召集主持审核委员会会议,特殊情况也可委托执行局局长召集主持会议。

审核委员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决定事项,根据全体成员半数以上成员的意见作出决定。

十二、下列执行案件的执行救助金发放,须经司法救助金发放审核委员会审核决定:

(一)建议发放执行救助金的金额超过5000(含本数)元,或者虽未超过5000(不含本数)元、但超过500(不含本数)元、且占案件标的额60%以上的;

(二)申请执行人长期连续信访,为上级法院或者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关注的;

(三)现有证据无法证实申请执行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但案件影响较大,不发放执行救助金不利于社会稳定的;

(四)其他应当由司法救助金发放审核委员会审核决定的情形。

十三、院长及经其授权的主管院长可直接对下列执行救助金发放作出决定:

(一)发放金额不超过500(含本数)元的;

(二)发放金额500(不含本数)元以上、5000(不含本数)元以下,且占执行标的额不足20%的。

十四、司法救助金发放审核委员会就相关事宜的决定存在重大分歧的,审核委员会主任有权将该事宜提请院长办公会议复核作最终决定。

十五、对同意发放执行救助金的,由执行人员制作《发放执行救助金决定书》,载明执行案号、执行救助金的发放对象、理由和数额。

执行救助金申请人不得对本院不予发放或发放执行救助金的决定请求复议。

十六、本院决定发放执行救助金的,由执行救助金申请人持本院作出的《发放执行救助金决定书》及本人有效身份证明,从司法救助基金中拨付

执行救助金申请人领取执行救助金后出具的领款收据,执行人员应及时附卷。

十七、执行救助金发放后,如发现案件被执行人具备了履行能力,执行人员应当继续执行,从执行款中将已发放的执行救助金如数收回,补充司法救助基金。

十八、除涉及执行案件按规定提供执行救助金的以外,对特殊涉诉信访中的相关人员确需给予适当司法救助的,也可纳入司法救助基金支出,由立案庭和相关审判业务部门负责提出意见,参照本管理办法处理。

十九、本院每年初向县财政局报告上司法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监督。

本院定期接受县审计局对司法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二十、对侵占、挪用司法救助基金或者在司法救助基金发放过程中违法违纪的人员,由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本管理办法与上级法院日后制定颁发的相关规定相抵触时,以上级法院的规定为准。

十二、本管理办法自2010年9月20日起施行。

第三篇:司法救助制度

司法救助制度

为落实司法为民措施,彰显人民司法对广大群众的人文关怀,建立切实有效的司法救助僵工作机制,保障司法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依照本办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用的司法救助。

第二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

(一)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二)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

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

(四)因见义勇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

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近亲属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

(五)确实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减交诉讼费用;

(一)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

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

(二)属于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的;

(三)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

(四)确实需要减交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准予减交诉讼费用的,减交比例不得低于30%。

第四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缓交诉讼费用:

(一)追索社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

(二)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

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

(三)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

(四)确实需要缓交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应当在起诉时提交书面申请、足以证明其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因生活困难或追索基本生活费用申请免交、减交诉讼费用的,还应当提供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规定的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的证明。

第六条当事人提出司法救助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由立案庭庭长负责审查,并报法院院长审批。

第七条当事人申请缓交诉讼费用经审查符合本办法

第四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决定立案之前作出准予缓交的决定。

第八条人民法院对一方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对方当事人败诉的,诉讼费用由对方当事人负担;对方当事人胜诉的的可以视申请司法救助的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决定其减交、免交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的免交只适用于自然人。

二00七年五月一日

第四篇:让青春沐浴爱的阳光

让青春沐浴爱的阳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青春沐浴爱的阳光。青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青春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是平平淡淡中学生的一句问候,有时是和学生一起活动时优哉游哉的逍遥,有时是对已毕业学生一份思念的遐想,有时是一个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甜甜的无边无际的憧憬。于是,不断求证的梦,在充实繁忙的日子里,便汇集成一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季节,汇聚成一曲旋律悠扬的园丁乐章。

平淡无奇的世界曾使我感到孤寂和落寞,周而复始的生活节拍也曾让我倍感烦躁和困惑。但蓦然之间,我发现在天蓝风轻的春光中,在笑声四溢的校园里,那一道道行色匆匆的身影,正用青春送走霞光,用生命迎接黎明,用人间的大爱,书写着无怨无悔的红烛人生。看着他们,我常常想,是什么牵引着他们,让他们无怨无悔的度过无数个忙碌的清晨和黄昏,在孤独中摆渡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回忆往事时却还能那样的充实和平静?

是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鲜活生命的爱,对民族国家的爱,对希望和真理的爱…… 有人说,心中有爱的人永远不会老,因为爱,能让青春留步,让生命尽情的燃烧和绽放。

期待有那么一天,当我老了的时候,就像所有双鬓斑白的老教师一样,能够自豪的说:“我把我的爱和热情带到了这个世界,传给了许许多多的人,我的家人,朋友,更多的是我的学生们。”

于是,怀着美丽的梦想,带着无限的憧憬,我在由信念和渴望筑成的三尺讲台上,演绎人民教师的无悔人生。

从业之初,我每天欣喜的徜徉于教材与学生之间,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日思夜想,每一句话怎么说更准确,每一个知识点怎么阐述学生才更清楚,认真查阅各种相关资料,积极向师傅请教,每天忙碌却充实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最好的榜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精心耕作在生命的田野,对我就像慈祥的长辈对晚辈,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与关心,温暖而高尚。慢慢的,我了解到生活的目的不在于显耀和享受,而在于精神上的充实和事业上的成功。

教育的根是苦的,教育的果实却是甜的。每当我看着可爱的学生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听到那一句句热情地问候,这时一股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便充溢心头。于是心里一次又一次的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深知,踏上讲台,我就成了学生们最信任的人,我的肩上,便有了一份民族振兴的责任。

我非常欣赏《烈火青春》里面的这段话:让青春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用所有热情换回时间,让年轻的梦没有终点!我认为,只有让青春沐浴在爱的阳光中,青春的燃烧,才会光焰灿烂,亮丽永远。

我虽没有值得炫耀的特权,没有让人仰慕的地位,更没有优厚的待遇,但我会用我的青春和赤诚去谱就一曲“百年树人”的高歌。

所以我自豪着、快乐着,三尺讲台,是我无悔的选择,因为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温馨阳光房·让阳光沐浴生活

阳光房也称为玻璃房,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英文名字——winter garden,直译就是冬日花园的意思。阳光房就其用料及制造方法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是纯木结构的阳光房,二是纯钢结构的阳光房,三是铝幕墙结构的阳光房,四是钢铝结构的阳光房。

阳光房以亲近阳光为主,它连接着室内外的空间,因此既要和室外空间自然和谐,又与居室内的整体风格相吻合,达到过渡的作用。阳光房除了是放松、休憩的去处,也是最好的会客以及休闲区。在颜色上尽量使用浅色,而家具的选择也尽可能天然。

透明接触,和风雨亲近对话,是现代都市中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

下载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执行救助制度(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司法的阳光沐浴每一位申请人-执行救助制度(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沐浴爱的阳光

    让学生沐浴爱的阳光 当教师如品陈茶,第一口淡淡的苦,第二口淡淡的香,第三口淡淡的甜。这是我十多年来当教师的感觉。如今想来我无悔当初的选择。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句话肯......

    让心灵沐浴阳光(共5篇)

    让心灵沐浴阳光 ——阳光心态培养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陈彬洪园园 [活动准备] 1.回顾自己的阳光心态故事、言语。 2.搜集同学中间阳光心态的故事、锦言。 学生准备的过程,就......

    执行救助制度相关问题研究(汇编)

    执行救助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执行救助 机制 问题 探索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执行救助制度尚无法律明确规定而处于探索、无序状态,但各级人民法院在总结多年执行经验的基础......

    让阳光洒向每一棵苗

    让阳光洒向每一棵苗(大) 阳光中学建绿色校园育阳光学子(小) 合肥市阳光中学坐落在合肥市太湖路11号世纪阳光花园小区。地处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包公街道,邻近合肥市母亲河——淝河......

    江苏省司法救助制度[共五篇]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 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苏政法〔2014〕25号 各市委政法委、财政局、中级......

    浅谈我国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浅谈我国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 作者:王永东 王少华 出处:北大法律信息网 日期:2012年9月30日 早在二战以后,新西兰和欧美等国就出台了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日本甚至成立了......

    和谐社会下司法救助制度之浅谈

    司法救助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司法救助对构建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

    让爱的阳光沐浴每个学生

    让爱的阳光沐浴每个学生 爱 ,在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爱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在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他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