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口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营口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供热用热行为,维护热用户、供热企业、热源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辽宁省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是指利用热源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有偿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
供热企业,是指利用热源或者自产热能从事供热经营的单位。
热用户,是指有偿使用供热企业提供热能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进行城市供热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用热的单位及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营口市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是我市城市供热的行政主管部门,营口市供暖办公室为我市供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市供热监督管理工作。
各市(县)、区供热管理部门接受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及供热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
-1-
热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规划、环保、财政、民政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供热坚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统一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供热的监督管理,优先发展以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优化配臵供热资源,推广和采用建筑节能以及先进的供热方式、技术和装备,提高供热质量。
第二章 供热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规划、环保等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供热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编制供热专项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节能减排的原则,优先利用热电联产热能,发展集中供热。
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应当根据供热专项规划同时设计和敷设供热管道。
第七条 新建供热工程项目由建设单位按规定交纳供热工程配套费。供热工程配套费由市财政统一收取,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城市供热工程建设。
-2-
第八条 新建住宅区、公共建筑实行集中供热,不准建分散供热锅炉房。
对现有分散供热锅炉房,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环保部门逐步进行集中供热改造。
对市区内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又确需供热的,应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建设临时供热锅炉房。在集中供热管网到达该区域后,应拆除临时供热锅炉,并入集中供热管网。
第九条 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供热工程,应当符合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经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履行建设审批手续。
新建、改建、扩建供热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书面通知辖区供热管理部门。
第十条 凡涉及供热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热申请,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根据供热专项规划书面回复是否准予供热。
供热企业应当与建设单位签订供热合同,建设单位应当按供热合同进行建设,住宅小区二级管网、换热站由建
-3-
设单位出资建设。
第十一条 城市供热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严格执行国家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标准。选用的设备、材料、计量装臵等应当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配套建设的供热设施,应当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供热设施不具备供热条件的,有关部门不得验收该建设项目。
新建建筑和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必须按照规定安装供热计量装臵、室内温度调控装臵和供热系统调控装臵。
既有建筑的供热设施不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的,应当由市、区城市供热主管部门按照供热设施建设和改造计划,逐步进行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
第十二条 分散供热设施并入集中供热网的,应在热网安全运行一个采暖期后拆除。锅炉单台容量在十四兆瓦以上的,作为应急备用热源予以保留。
第十三条 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供热规划,确定供热企业的供热项目、供热范围,因规划调整或供热范围内热负荷与供热企业供热能力不相适应时,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整其供热范围,并按照规
-4-
定程序修改供热规划。
第十四条 供热企业应当在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供热范围内,接并新的热负荷及分散供热锅炉和弃管供热锅炉并网。
第十五条 供热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热企业移交供热设施工程资料。供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供热工程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供热设施包括热源厂和锅炉房、供热管网、换热站、泵站、阀门室(井)、计量器具、室内管道、散热器。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对供热设施的保修期为两个采暖期,保修期届满,经建设单位与供热企业验收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
居民住宅的室内采暖设施由房屋产权人维修、养护、更新。供热设施分界点为:未安装热计量表的以锁闭阀为界,已安装热计量表的以热计量表为界。已办理验收移交手续的,共用部位供热设施(包括锁闭阀、热计量表)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由供热企业负责,其费用纳入热费成本。非住宅热用户的供热设施管理责任,由供热、用热双方在
-5-
合同中约定。
保修期内及未办理验收移交手续的建筑,共用部位供热设施的维修由建设单位负责。
热用户与供热企业、建设单位对供热设施的维修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八条 供热设施责任人应履行维修、养护责任,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改造,保证供热设施安全、正常运行。
供热企业不得擅自转让、移交和放弃供热设施管理责任。
第十九条 供热期间供热设施发生故障,供热企业因抢修需要挖掘道路、占用公共场所的,可以在抢修供热设施的同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二十条 因工程建设确需改建、迁移、拆除供热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提出申请,经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
因城市建设需要,需拆迁城市供热区域锅炉房的,拆迁单位应当承担恢复供热区域供热的相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 在供热设施管理范围内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应采取防护措施,施工中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应及
-6-
时通知供热企业,并承担修复费用,赔偿经济损失;给相关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施工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 禁止下列损害供热设施或者影响使用功能的行为:
(一)在供热设施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爆破和其他有害作业;
(二)擅自将自建供热设施与公用供热设施相连接;
(三)依托锅炉房或者地上管网设备搭建构筑物和牵拉、吊装等承重作业;
(四)在地下管道上方建筑施工、堆放物料、植树;
(五)向供热管道地沟或者检查井内排放雨(雪)水、污水、倾倒垃圾等;
(六)将室内供热明管砌入建筑物或者隔墙内;
(七)其他损害供热设施或者影响使用功能的行为。
第四章 供热管理
第二十三条 供热企业应当具备法人资格,并取得供热资质,方可从事供热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我市供热期为当年11月1日零时至次年4月1日零时。市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供热时间。
-7-
第二十五条 供热期内,安装取暖设施的居民热用户的卧室、客厅温度不低于18℃,其他部位的温度应当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老旧热网改造未完成的区域,安装取暖设施的居民热用户的卧室、客厅温度不低于16℃。非居民热用户的供热温度标准、供热运行期限,由供热企业与其约定,并从其约定。
下列情况除外:
(一)热用户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室内供热设施影响供热效果的;
(二)因不可抗力造成供热企业无法正常供热的;
(三)热用户未采取正常保温措施的; 第二十六条 供热企业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正常、持续、稳定的供热;
(二)完善室温监测制度,及时处理供热投诉;
(三)及时检修、维护供热设施,保证供热设备正常运行;
(四)执行市政府规定的供热期限、室温和收费标准;
(五)接受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供热管理机构对其供热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四)供热设施抢修期间。
-8-
第二十七条 供热设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供热的,供热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修,及时告知热用户,并报告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时限进行抢修:
(一)一般事故,抢修时限6小时内;
(二)较大事故,抢修时限24小时内;
(三)重大事故,抢修时限48至72小时内。第二十八条 供热期内热用户室内温度低于规定标准的,热用户可向供热企业提出检测要求,供热企业应当入户检测温度。
热用户对供热企业检测结果有异议或者供热企业不予检测的,热用户可向市供热管理机构投诉,由市供热管理机构进行检测。
热用户对市供热管理机构的检测结果仍有异议的,可委托法定的计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达标的,检测费用由热用户承担,检测结果不达标的,检测费用由供热企业承担。
供热企业和市供热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配备测温人员。
供热温度达不到标准的,供热单位应当给予热用户赔
-9-
偿。温度检测及赔偿办法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建立城市供热质量保证金制度。供热企业在供热期前应当向市供热管理机构交纳供热质量保证金。经检测属供热企业责任造成热用户室温不达标,符合采暖费退还条件,但供热企业拒不退费的,热用户可向市供热管理机构申请,由市供热管理机构从供暖企业交纳的供热质量保证金中支付。
供热质量保证金的缴存与使用,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市政府制定供热应急预案,设立供热专项调节资金,应对供热突发事件,保证城市供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供热企业根据供热应急预案,储备必要的供热抢修物质,组建抢修队伍,出现供热突发事件,启用应急备用热源。
第三十一条 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对供热企业进行检查考评。对考核不达标的供热企业,给予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第三十二条 热用户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0-
(一)及时交纳采暖费;
(二)不得擅自开启和关闭供热阀门;
(三)不得擅自改动供热设施;
(四)不得排放、盗用供热设施循环热水和蒸汽;
(五)不得擅自挪动、改动控制阀门、热计量仪表及其附件;
(六)不得实施影响供热效果的其他行为。第三十三条 不需要供热的房屋,热用户应在当年9月30日前到供热企业办理暂停供热手续,由供热企业采取停止供热措施,如停供影响其它热用户正常采暖或共用供热设施安全运行的,不得办理暂停供热手续。
停止供热的房屋,热用户应当排空室内供热设施内的存水,采取措施保证室内给排水设施正常使用。因室温过低致使给排水管道冻裂或擅自开启分户阀,给供热企业或者相邻用户造成损失的,由该热用户承担赔偿责任。
新建建筑在供热设施保修期内不得办理暂停供热,本办法施行前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住宅建筑除外。
第三十四条 未计入房屋面积的阁楼、阳台、地下室、车库等不予供暖,如用户有用热需求的,应当向供热企业提出申请,在不影响热力平衡的情况下,由供热企业与热
-11-
用户签订协议,缴纳采暖费后方可供热。
第五章 采暖费收费管理
第三十五条 城市供热实行谁用热、谁交费的原则,由热用户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采暖费价格按市物价部门公布的标准执行,按建筑面积收费。
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逐步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价部门确定。
特殊结构建筑的采暖费收费标准,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价部门确定。
第三十六条 新建住宅建筑供热设施保修期内,未办理入住手续的房屋,由建设单位承担50%的采暖费(本办法施行前已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住宅建筑除外);已办理入住手续的房屋,由房屋买受人承担采暖费。
第三十七条 热用户应当在当年10月31日前向供热企业全额交纳采暖费,不按时交纳采暖费的用户,供热企业有权限供、缓供或者停止供热。
第三十八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采暖费收取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采暖费的收取对象为房屋产权所有人。房
-12-
屋产权人转让房屋的,由原热用户和现热用户一同到供热企业办理供热变更手续。
第四十条 供热企业收取采暖费应当出具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犯行为。未造成设施损坏但不停止侵害行为的,处2000元以下罚款;造成设施损坏的,除责令赔偿损失外,处赔偿费1至5倍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无资质、超越资质等级从事城市供热经营活动的,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办理相应资质手续,拒不改正的,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供热企业检修、维护、操作失职或管理不善,致使供热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稳定供热的,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
-13-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将经营的财产进行处臵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的,由市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供热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七条 城市供热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14-
第四十八条 大石桥市、盖州市、鲅鱼圈区供热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市政府2001年10月24日印发的《营口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营政发[2001]36号)、2002年9月6日印发的《营口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营政发[2002]41号)同时废止。
-15-
第二篇:营口市人民政府文件《营口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营口市人民政府文件
营政发[2001]36号
关于印发《营口市
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的通知
营口开发区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营口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业经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
二OO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营口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理,保障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中供热管理。第三条 市规划建设委员会是我市集中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集中供热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城市集中供热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定;
(二)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市区热力规划和供热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市区集中供热的规划方案;
(四)参与监督集中供热设施的施工、安装和运行。
(五)负责集中供热企业资质的初步审查;
(六)监督、检查供热经营活动;
(七)受理用户投诉,对供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第四条 城市供热建设计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经营、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 鼓励城市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限制、改造分散供热燃煤锅炉,应逐步推广热、电、冷联供。
第六条 市有关部门应按各自的职责,协同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搞好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集中供 热规划,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供热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集中供热规划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八条 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应当依据城市集中供热规划,同时设计和敷设供热管网。新建居民区、公用建筑和生产用热单位,应将集中供热设施纳入配套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第九条 单位和居民户用热,须向供热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查,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由供热单位按统一规划组织设计、施工。
第十条 供热工程的设计、施工由具有相应技术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参数应满足集中供热的要求。设计图纸经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其它开工手续。新建、改建、扩建锅炉房、换热站,必须经集中供热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办理其它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锅炉房和换热站,应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新材料。锅炉必须选用安全性能好、效率高,经劳动部门批准制造的定型产品。除尘和降噪设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标准。使用锅炉的单位必须按国家劳动部《锅炉使用登记办法》办理登记手续,未取得锅炉使用登记证的,不准投入运行。
第十二条 新建住宅小区室内供热必须实行分户控制,并逐步安装热量计量装置。设计图纸必须经过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审查同意,否则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各项建设手续。
第十三条 己建成的住宅小区,凡收费有问题的,原则上进行分户控制改造,并逐步安装热量计量装置;原分散供热的旧建筑物申请 接入集中供热网之前,由产权单位负责分户控制改造。
第十四条 建筑工程竣工时,供热单位应参加验收,对配套建设的供热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不准投入使用。集中供热设施必须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调试,调试后由供热单位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运营。竣工资料应于工程竣工后30日内移交供热单位存档。
第十五条 用户申请用热应按规定缴纳供热工程配套费。供热工程配套费收费标准由市物价、财政部门会同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制定。供热工程配套费由供热单位负责收取,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接受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
第十六条 用户交纳的供热工程配套费形成的集中供热设施属于公有资产,竣工后由国资、审计和市供热主管部门进行资产评估,按公有资产管理。供热单位应按规定提取设施折旧费,确保其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十七条 楼房内供暖主管道及楼梯间属楼内居民公用设施。楼房安装供热设施或分户控制改造时,居民户均应服从楼内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需要,不得阻止供热单位进行供热管道的安装。
第十八条 推行集中供热等清洁供热方式,不得再建分散的供热锅炉房。在烟尘控制区内,禁止批建单台7兆瓦(10蒸吨)以下的供热锅炉。对己建成使用的,应当限期停上使用。
在城市供热主管网达不到的地区,确需新建分散燃煤锅炉的,须经集中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审查同意后,方可到环保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章 设施管理
第十九条 蒸汽管线的产权界限以双方签订的《供、用蒸汽合同》确定的界限为准。
供热热水管线至用户墙外一米(含用户热力小室),产权属供热单位所有;用户墙外一米以内(含室内采暖设施),产权属房屋产权人所有。
由供热单位实行单户循环改造的,其楼梯间的供热设施产权归供热单位所有。锅炉房和换热站的房屋及设施,产权属供热单位所有。
供热设施建成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第二十条 室内供暖设施经安装单位保修一个供暖期后,由房屋产权人负责管理、维护。如需供热单位维修,维修费用由房屋产权人负担。用户室内供热设备需要检修或改造时,其设施上的装璜应无偿拆除。
房屋个人产权者的自管热力设施,要按照供热行业标准进行维修,凡达不到要求的,供热单位有权拒绝供热。
因室内供热系统严重老化,房屋产权人不及时更新改造,造成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安全问题或影响供热效果的,有房屋产权人负责。同时,供热单位有权停止对其供热。
热力小室以外的供暖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修、更新改造。第二十一条 用户应保护好室内供热设施、禁上下列行为:
(一)擅自改变热力管线管径、移动、增设管线或散热器;
(二)私自在供热设施上安装水嘴、淋浴器、换热器、排气阀等;
(三)擅自打开暖气阀门;
(四)改变用热性质及运行方式;
(五)擅自排放或取用供热管网蒸汽和热水;
(六)其他危害供、用热设施安全运行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用户停止用热,应做好室内管道的防寒保护,防止水管冻裂,否则由此引起的后果由用户负责。
第二十三条 凡在供热设施附近施工,可能影响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须事先征得供热主管部门和供热单位的同意,采取保护措施后,方可施工。
第二十四条 供热设施应严加保护,禁止下列行为:
(一)向热力管沟内排放雨水、污水、垃圾、工业废液及易燃、易爆的有机溶液等;
(二)擅自挪动、掀动、压埋热力标志;
(三)擅自开关热力管网阀门和仪表装置,损坏阀门铅封和锁裢;
(四)在距热力管道1.5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堆放物料、挖坑取土、种植、打桩埋杆、爆破作业;
(五)车辆碾压检查井、阀门井;
(六)其他可能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五条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必须按规定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取得集中供热资质后,方可从事经营。第二十六条 供热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劳动部颁发的《锅炉房安全管理规则》,锅炉房和换热站操作人员须按规定经职业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七条 锅炉房和换热站必须配置检测和调节供回水温度、压力,流量等设施,实行可靠的检测与调节,保证良好的水力工况。
第二十八条 热源单位供热管道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热源单位选型、出资安装和管理;供、用双方定时共同抄表。对计量发生争议时,可由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检测机构对计量器具进行检验。检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二十九条 热源单位和用热单位应按计划供热和用热,并签订《供用热合同》。城市集中供热坚持居民生活用热优先的原则。当居民生活用热和工业生产用热发生矛盾时,先保证居民生活用热。
热源单位锅炉等设备大修应提前3个月、小修应提前半个月通知用户。锅炉发生故障需临时停炉时,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用户损失,并在24小时内报告集中供热主管部门及工业生产总调度机构。用热单位超用热计划30%以上应提前5天,减少用热计划50%以上应提前3天通知热源单位。
第三十条 集中供热主管部门应对计量仪表进行定期抽查,保证公正计费。
第三十一条 生活供暖期为每年的11月5日至次年的4月5日,供暖时间为152天。在正常情况下,居室温度应不低于16℃、大厅不低于14℃、厨房不低于12℃。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允许供暖温 度低于上述标准:
㈠用户因装修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室内供热设施的; ㈡停水、停电、停汽造成供热中断的;
㈢热力设施正常的检修、抢修和供热试运行期间; ㈣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6℃时。
第三十二条 供热经营单位应按照建设部《城市集中供热企业资质标准》的规定,每半月对用户室温进行检测。检测户数不许少于供暖户数的3%;用户室温合格率不低于95%,检测结果要按月上报供热主管部门。
第三十三条 新增供热面积,供热经营单位应与房屋产权单位签订《供热工程合同》和《供热合同》,并按合同规定供热和用热。合同应明确规定供热时间、室内温度、收费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供热单位应当规范化服务,将服务的内容、标准、时间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三十四条 供暖经营单位的经营活动,由供热主管部门监督和考核。
第五章 收费管理
第三十五条 集中供热收费实行统一标准,由市物价、财政部门会同市供热主管部门制定。采取先收费后供热的原则,用户应在每年的4月5日至11月5日前将采暖费一次性交给供热经营单位。未交纳采暖费的用户不予供热。6月5日前交纳的,优惠5%;8月5日前交纳的,优惠3%;10月5日前缴纳的,优惠2%。第三十六条 凡由市财政负责拨付采暖费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其住宅采暖费由单位承担限额标准的80%,职工个人承担20%,超过限额部分由职工个人全部承担。其限额标准是:市级建筑面积143m2;县处级107 m2;科级95 m2;科级以下85 m2。
第三十七条 住房面积不足规定限额标准的,其个人交费的计算方法是:(现住房面积×收费标准)-(限额标准面积×收费标准×单位负担部分的百分比)=个人应缴采暖费。若现住房面积较小,其差为零或小于零,则可免除个人交费部分。
第三十八条 供热单位与用户对供热面积有争议的,二者可申请房屋产权管理部门会同房屋开发单位重新核定,以重新核实结果为准。
第三十九条 用户室内净高以3米为基数,不足3米的按3米计算。每超高30厘米,加收10%的采暖费和供热工程配套费。
第四十条 房屋建设单位在与供热单位签订新楼《供热工程合同》后,要先支付不低于全额50%的供热工程配套费,余下部分及当年采暖费应在新楼供热前30天一次性全额支付给供热单位。申请接入集中供热的旧楼房,其供热工程配套费和当年采暖费要向供热单位交纳后,方可签订合同,办理接入手续。
第四十一条 凡未按规定期限交纳供热工程配套费和采暖费的,按欠费额每日加收3‰的滞纳金。
第四十二条 建立城市供热专项调节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城市特困户的采暖费。城市特困户由市民政局认定,这类用户可部分或全部 减免采暖费。调节资金主要由市财政负责筹集。其数额不得低于全市应收采暖费总额的10%。
第四十三条 集中供热单位收费率低于70%时,税务、水、电等部门在有关问题上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扶持。具体按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冬季供暖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0]41号)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对已供热,而未售出的商品房、未按时回迁的动迁房,空闲期间的采暖费由房屋产权单位、动迁安置部门或有房屋使用权的用户负担。
第四十五条 供热期内,因供热经营单位责任未供热的,供热经营单位应向用户退还未供热期间的采暖费。
第四十六条 在供热期内,因供热经营单位责任室内温度长期达不到标准的,供热经营单位须向用户提供补偿,具体的补偿标准由市集中供热主管部门制定,情节严重的,用户有权终止当年供热合同。
第四十七条 用户换房或转让产权的,须由原用户和新用户一起到供热单位办理供热变更手续,否则,一切费用由房屋现用户承担;热用户如需停止供热,须在每年10月末前到供暖单位办理停供手续,否则,照常收费。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八条 对在城市集中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以及检举、揭发、制上破坏供热设施的单位和个人,由供热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第四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供热经营单位,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未按规定取得供热资质,擅自从事供热经营活动的,由供 热管理部门责令其按规定办理供热资质。经审查达不到供热资质 标准的,由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其将供热设施移交给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经营。
(二)供热设施不按期检修维护造成事故和损失的,由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由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处罚。
(三)因供热经营单位责任达不到用户室温合格率的,由供热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视情节轻重降低其采暖费收费标准。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供热资质。
第五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用户,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供热经营单位责令其 拆除并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情节严重的,停止供热。
(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不按期交纳采暖费的,停止供热。用户申请恢复供热的,应按交费时间每超过1天,加收应交采暖费3‰的滞纳金。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供热经营单位或供热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章行为,恢复原状,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由责任者负责赔偿。
第五十一条 用户不按本办法用热,给供热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由集中供热管理部门责令赔偿。
第五十二条 供热经营单位因操作失误,停止供热或降低压力、温度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的,由集中供热主管部门责令赔偿。
第五十三条 破坏供热设施或妨碍、阻挠集中供热管理人员执行公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集中供热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询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单位自备锅炉供热和利用工业余热供热的单位,应按供热主管部门的规定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规划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市政府下发的《营口市集中供热管理实施办法》(营政发[1992]26号)、《营口市采暖费收缴办法》(营政发[1997]21号)、《营口市采暖费收缴办法补充规定》(营政办发[1998]45号)、《营口市采暖费收缴暂行办法》(营政发[1999]3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
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规范供热与用热行为,维护热用户、热源单位、供热单位的合法权益,节约能源,促进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供热、用热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基本原则】
城市供热应当遵循统筹规划、优化配置、规范服务、依法监管的原则。
第四条【主管部门】
市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供热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市)、上街区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供热的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供热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城乡规划、财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价格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五条【鼓励条款】
鼓励热源单位、供热单位采用清洁能源,利用污染小、耗能低、运行安全的供热方式和设施。
鼓励、支持相关行业组织参与供热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宣传培训工作。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供热基础设施。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供热规划】
市、县(市)、上街区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发展改革、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城市供热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经批准的城市供热专项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新建、扩建、改建供热工程,应当符合供热专项规划。第七条【设施配套建设】
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需要实行城市供热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套建设供热设施。住宅供热设施的设计、施工应当符合分户控制的要求,并按照分户计量的技术要求预留分户计量设施的安装位置。
既有建筑供热系统不符合分户控制要求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由供热单位与热用户协商进行改造。
第八条【设施改建】
在供热区域内无供热系统的既有建筑,需要并入供热管网的,其二级网等供热系统和室内用热设施由房屋产权人出资,可委托供热单位或者其他有资质的单位施工安装。第九条【竣工验收】
供热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供热单位参与竣工验收,并自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资料及有关部门的验收意见,报市或者县(市)、上街区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供热单位应当查验是否具备供热条件,并按程序接收供热工程档案资料。
供热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第十条【保修责任】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设施保修期内的保修责任。
供热设施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不得低于2个供暖期。在保修期内因供热设施原因给热用户造成损失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保修期内未实施供热的,供热设施的保修期顺延。第十一条【施工配合和设施选址】
供热管网需要穿越单位、厂区或者宅院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必要的便利。
新建、改建、扩建热力站等供热设施应当与住宅保持安全距离,降低噪音,不得对环境产生干扰。
第十二条【计量管理符合节能标准】
供热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建筑节能要求改进技术装备,实施计量管理,并对供热系统进行监测、维护,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保证供热系统的运行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第三章
供热与用热
第十三条【特许经营与供用热合同】
城市供热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并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按照特许经营规定的范围运行。
热源单位与供热单位、供热单位与热用户应当分别签订供、用热合同。
第十四条【供热约定】
热源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参数,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调度运行,保证供热质量,不得擅自停止供热;因热源单位原因,造成供热单位和热用户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因突发事故等原因暂停供热的,热源单位应当及时报告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并及时公告。
第十五条【热源单位、供热单位义务】
供热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指导热用户正确使用供热设施;
(二)配备专业维修人员及维修设施(备),按照供热质量标准定期维修、养护供热设施;
(三)编制供热设施检修计划时应当避开供暖期,供暖期内抢修时应当尽量避免损坏其他设施;
(四)供暖期内,确需连续停止供热超过二十四小时的,应当提前两日通知,因管网爆裂等突发事件停止供热的,应当及时向热用户说明情况,按约定退还停供时间的相应热费;
(五)不得拒绝为具备供热条件的热用户供热;
(六)按照规定设置测温点并做好测温记录;
(七)建立并妥善保管热用户档案,及时处理热用户反映的问题。
热源单位应当遵守前款第(一)、(二)、(三)、(四)项规定。
第十六条 【供暖期和室温要求】
本市供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零时至次年3月15日零时。提前或者延长供热时间,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告。
在供暖期内,供热单位应当保证按照面积收费的热用户室内温度为18℃±2℃,热计量用户室内温度按合同约定。供热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七条 【室温达标和退费】
因供热单位原因,造成室内供热温度低于规定标准或者约定温度的,供热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热温度达到标准。供暖期内室内温度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或者约定温度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以双方确认的实际未达标天数向热用户核减热费。
供热单位向热用户退还热费的,应当在上一个供暖期结束后三个月内通知热用户并办理退费。
第十八条【热用户责任】
热用户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室内温度达不到标准的,由其自行承担责任:
(一)未采取正常保温措施的;
(二)改变房屋结构或者室内供热设施的;
(三)遮挡散热器影响供热效果的;
(四)擅自排放、取用供热系统内热能(水)的。
第十九条【测温争议】
热用户要求测温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测温。
对测温结果有争议的,热用户或者供热单位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第二十条【告知义务】
供热单位应当在供暖期前进行供热设施检修、充水试压,并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提前五日通知相关单位和热用户。
第二十一条【供热调节】
供热单位对供热系统统一调度,适时进行调节,以满足热用户的需求。
未经供热单位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调节、改变供热参数、运行方式等。
第二十二条【手续办理】
需要用热的,应当到供热单位办理用热手续。当年需要用热且符合供热条件的新增热用户,应当与供热单位在供暖期前签订协议,并办理完相关手续。
申请用热、停止或者恢复用热、增加或者减少用热面积的,热用户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当年四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到供热单位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热费交纳和申请停止用热】
热用户应当在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前预交热费,交纳天数为一个完整的供暖期。
逾期未交费的,供热单位在催缴无效后可以暂停供热,并按合同约定收取违约金。
既有建筑串联供热系统的热用户,如不需要供热的,可在非供暖期申请停止用热,供热单位采取停热措施时不得影响其他热用户的正常用热。如不申请停止用热的,视为事实用热,应当交纳热费。
第二十四条【供热价格和政府补贴】 热用户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热价交纳热费。
热价不足以补偿供热单位正常供热成本,又不能及时调整热价时,应当对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实行政府临时补贴。
因市人民政府调整供暖期增加的供热费用,由本级财政予以补贴。
第二十五条【热用户义务】
热用户应当按照规定交纳热费,并配合供热单位入户检测、检修。
第二十六条【热用户禁止行为】
热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拆改、连接、隔断供热设施;
(二)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者放水装置;
(三)私自从供热系统中取用热能(水)等改变热用途的行为;
(四)改动热计量及温控设施或者未交纳热费私自开启锁闭阀;
(五)改变系统布置、管道直径等供热用热方式;
(六)妨碍、阻挠供热单位抢修供热设施或者供热设施施工;
(七)其他损害供热设施或者影响供热用热的行为。
第四章
设施管理 第二十七条【管理、维护责任划分】
热源单位承担其投资建设的供热设施的改造、维修、养护;热源单位与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的改造、维修、养护责任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居民热用户户外供热设施和户内共用供热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维护、管理;居民热用户的户内非共用供热设施由热用户负责维护,需要更新改造的,更换供热设施的费用由热用户承担。
非居民热用户用热设施的管理、维护责任由供、用热双方约定。
第二十八条【供热设施保护】
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供热设施及其安全防护范围内,设置保护标志。供热单位应当进行巡查、维护、更新。
改装、拆除、迁移供热设施的,应当经供热单位同意并报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发生的有关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二十九条【安全范围内施工】
在供热设施安全范围内进行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热单位共同制定保护方案确保供热设施运行安全,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应当承担修复责任并赔偿损失。
第三十条【安全防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
供热设施及其安全防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修造建(构)筑物或者敷设管线;(二)挖坑、掘土、打桩;(三)爆破作业;(四)堆放垃圾、杂物或者危险废物;
(五)倾倒、排放腐蚀性物质;(六)其他影响供热设施安全的行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供热评价制度】
本市实行供热综合评价制度。市、县(市)、上街区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热源单位、供热单位履行责任和义务等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
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供热单位对热用户综合信息的收集、认定、录入等工作,建立诚信考评办法,并纳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十二条【管理责任和配合义务】
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供热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发生重大供热设施事故时,供热单位必须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实施入户抢修作业的,当地公安机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物业等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三条【问题处理】
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供热单位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供、用热过程中存在的纠纷和问题。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依法处理,供热单位和热用户应当协助调查和取证。
第三十四条【纠纷解决和救济途径】
热源单位、供热单位、热用户之间出现矛盾纠纷时,可以申请调解、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申请调解的,由市、县(市)、上街区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协调解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擅自从事供热经营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供热特许经营资格擅自从事供热经营活动的,由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三万元罚款。
第三十六条【热源单位、供热单位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热源单位、供热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超出特许经营范围经营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停止供热的;
(三)未按规定管理、养护供热设施的;
(四)未按规定时间供热的。
第三十七条【供热设施保护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千元罚款:
(一)擅自改装、拆除、迁移供热设施的;(二)在安全防护范围内挖坑、掘土、打桩;(三)在安全防护范围内爆破作业;
(四)在安全防护范围内堆放垃圾、杂物或者危险废物;
(五)在安全防护范围内倾倒、排放腐蚀性物质。第三十八条【热用户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热用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拆改、连接、隔断供热设施的;
(二)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者放水装置的;
(三)私自从供热系统中取用热能(水)等改变热用途的;
(四)改动热计量及温控设施或者未交纳热费私自开启锁闭阀的;
(五)改变系统布置、管道直径等供热用热方式的。
第三十九条【主管部门法律责任】
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规定制定供热专项规划的;
(二)未依法实施供热特许经营的;
(三)未建立健全供热综合评价制度,未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的;
(四)未按规定监督检查、处理投诉或者举报的;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术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是指由热源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提供用热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热源单位,是指为供热单位提供热能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供热单位,是指取得供热特许经营资格,利用热源单位提供或者自行生产的热能从事供热经营活动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热用户,是指消费供热单位热能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供热用热设施,包括热电厂、锅炉房、热力站、泵站、供热管网、阀门室(进户井)、热计量器具(热量表)、锁闭阀、温控装置、室内管道、散热器及附件等。
第四十一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
****年**月**日起施行。
第四篇:营口市市直国有企业监事会管理办法
营口市市直国有企业监事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市直国有企业的监督,健全市直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辽宁省省直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直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国有资本参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监事会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市直国有企业监事会(以下简称监事会)组成人员由市政府决定,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委派,代表市政府对市直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市国资委是监事会的管理机构,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及监事会成员的管理与考核。
第四条 监事会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企业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监事会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第二章 监事会职责与监督方式
第五条 监事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企业贯彻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检查企业财务,验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监督企业的经营效益、利润分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运营情况;
(四)监督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并对其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提出奖惩、任免建议;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监事会每年对企业定期检查1至2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企业进行专项检查。
第七条 监事会可以采取下列方式监督检查:
(一)听取企业负责人有关财务、资产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汇报,召开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查阅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与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核查企业的财务、资产状况,向职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要求企业负责人作出说明;
(四)向财政、工商、税务、审计、海关等有关部门和银行调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
第八条 监事会主席根据监督检查的需要,可以列席或者委派监事会其他成员列席企业有关下列事项的会议:
(一)重大筹资、融资、投资和每年财务预算、决算;
(二)重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变动;
(三)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分立、合并、解散、清算;
(四)企业及其所属重要部门、重要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的人事变动。
第九条 企业要定期、如实地向监事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并建立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及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通报制度。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监事会通报,征求监事会意见。
第十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政府应当依法支持监事会的工作,向监事会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企业应当配合监事会的工作,为监事会成员的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第十一条 监事会对企业监督检查后,应当作出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企业财务以及经营管理情况评价;
(二)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评价以及奖惩、任免建议;
(三)企业存在问题的处理建议;
(四)市政府要求报告或者监事会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监事不得向企业透露检查报告的内容。
第十二条 检查报告经监事会集体讨论,监事会主席签署意见,由市国资委呈报市政府。
监事对检查报告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检查报告中说明。
第十三条 市政府批复的检查报告,市国资委负责检查报告的催办、落实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 监事会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危及国有资产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侵害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监事会认为应当立即报告的其他紧急情况,应当及时向市国资委专项报告。
第十五条 监事会根据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的需要,经市国资委同意,可以聘请或要求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综合性或专题性审计或鉴证,费用由企业承担;可以调阅参与企业评估、审计事项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工作底稿和相关资料。
第十六条 监事会根据对企业监督检查的情况,经市国资委同意,可以建议市审计局依法对企业进行审计,涉及违法违纪的重大案件,建议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调查。
第十七条 监事会应当建立工作报告制度,每年向市国资委作出两次书面报告。对在监督检查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应及 时向市国资委报告。
第十八条 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所需费用由市财政专项拨付,市国资委统一列支。第三章 监事会的组成
第十九条 监事会由专职监事、兼职监事组成。
监事会设主席1人,监事若干人。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
监事会中专门从事监事工作的人员为专职监事;由有关部门委派的监事和企业职工代表担任的监事为兼职监事。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应为国家公务员。
监事会可以聘请必要的人员参与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条 由市国资委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及参股企业组建时,市国资委参与企业章程的制定,并根据出资比例,明确规定由市国资委委派的监事职数。
第二十一条 监事会主席人选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由市国资委提名,报市政府任命。监事会主席由副处级以上国家公务员担任,为专职人员,年龄在60周岁以下。
本办法实施前已被任命的企业监事会主席,参照本办法管理,享受所在企业主要负责人待遇。
专职监事由市国资委任命,应为科级以上国家公务员担任,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
有关部门选派的监事由部门推荐,市国资委批准。
企业职工代表监事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及财务负责人不得担任企业职工代表监事。
第二十二条 国有资本控股及参股企业根据企业章程的规定,由市国资委向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提出委派监事会主席或监事人选。监事会主席由监事会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
第二十三条 监事会主席应当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熟悉财务管理和经济工作。
监事会主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主持监事会会议;
(二)领导和组织监事会的日常和监督检查工作,对企业所发生的问题向企业负责人提出质询,并向市国资委报告;
(三)委派监事会人员列席企业有关会议;
(四)审定、签署监事会报告和其他重要文件;
(五)向市国资委提交监督检查报告;
(六)应当由监事会主席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四条 监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事业心与责任感;
(二)具有财务、会计、审计、金融、经济或组织人事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三)具备综合分析判断、文字撰写、沟通协调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坚持原则,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办事公道;
(五)具有与担任监事相适应的工作阅历;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五条 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有关部门选派的监事可以担任2至4家企业监事会的相应职务,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第二十六条 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有关部门选派的监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国资委予以更换:
(一)不履行监事职责;
(二)因本人身体或工作变动等原因不能担任监事;
(三)违犯法律法规或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四章 监事的职权与义务
第二十七条 监事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代表市国资委参加监事会会议,行使表决权;
(二)按照监事会工作安排,检查企业财务;
(三)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企业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向监事会提出罢免建议;
(四)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企业利益时,建议监事会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五)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企业章程的规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股东书面请求,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议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列席董事会会议,并代表市国资委发表意见,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
(七)在董事会不能履行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的职责时,建议监事会召集和主持临时股东会会议;
(八)建议监事会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九)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八条 监事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切实维护国有资产权益;
(二)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章程和监事会决议,对企业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
(三)遵守市国资委关于监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市国资委报告监事会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向市国资委汇报工作;
(四)不得泄露监事会会议情况和企业商业秘密;
(五)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企业财产;
(六)参加市国资委组织的相关培训,提高履行职责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七)市国资委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九条 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有关部门选派的监事实行回避原则,不得在其曾经管辖的行业、曾经工作过的企业或者其近亲属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企业监事会中任职。除担任监事外,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不得在任何企业兼职。
第三十条 监事会主席和专职监事、有关部门选派的监事不得接受企业的任何馈赠,不得参加由企业安排、组织或者支付费用的宴请、娱乐、旅游、出访等活动,不得在企业中为本人、亲友或他人牟取私利。
第三十一条 监事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企业承担。
第三十二条 监事会成员要正确处理履行监督职责与维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协调运转的关系,正确处理与监事会其它监事的关系。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三条 监事会成员在监督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作出贡献的,由市国资委给予奖励。
第三十四条 监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撤销监事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企业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隐匿不报或者严重失职的;
(二)与企业串通编造虚假检查报告的;
(三)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行为的。
第三十五条 企业发现监事会成员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行为时,有权向市国资委报告,也可直接向市政府报告。
第三十六条 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撤销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
(二)拒绝、无故拖延向监事会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等有关资料;
(三)隐匿、篡改、伪报重要情况和有关资料;
(四)阻碍监事会监督检查的其他行为。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营口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营口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防治扬尘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和《辽宁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本市行政区域内扬尘污染的防治与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建设工程施工、建筑物拆除、道路保洁、物料运输与堆存、采石取土、养护绿化等活动产生的松散颗粒物质对环境空气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四条 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市(县)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负责辖区内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管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城市市区建设施工及与建设施工有关的扬尘污染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公安、水利、财政、物价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市和市(县)区政府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建立扬尘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制度,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市和市(县)区政府应当建立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综合考评制度。
第七条 市环保部门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市(县)区环保部门应当根据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制定本辖区的扬尘污染防治具体方案,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扬尘污染防治总体方案,制定本部门的扬尘污染防治具体方案。
第八条 市和市(县)区环保部门应当建立扬尘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监测网络,定期公布扬尘污染状况的环境信息。
第九条 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信息共享制度,市和市(县)区环保部门以及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互通扬尘污染管理信息。
建立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环保、城管综合执法、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公用事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条 建立大气污染预警和应急管理制度。各职能部门、重点扬尘污染源责任者应当根据环保和气象部门发布的大气污染预警等级,采取有效的扬尘管理和控制应急措施。第十一条 鼓励支持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规范,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强自律管理。
第十二条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向环保部门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内容。
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且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的建设项目,审批部门不予审批,建设单位不准开工建设。
第十三条 产生扬尘污染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报排放扬尘污染物的种类、作业时间以及作业地点,制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度,采取防治措施,保证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扬尘排放标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应当明确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应当列入工程预算。
建设单位应当对施工期产生扬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施工期环境监理,环境监理单位应当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环境监理细则,发现扬尘污染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市政维修和养护工程、绿化建设和养护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报公用事业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环保部门依法征收建筑施工工地的扬尘排污费。
第十七条 建筑工程施工或从事与施工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对建筑物进行拆除或爆破作业时,应当采取洒水隔离、降尘等措施,五级或五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当停止房屋拆除或爆破作业;
(二)未完全拆除的建筑物或者停工超过一个月以上的,应当使用防尘网围挡建筑物;
(三)施工工地周围应当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市、市(县)区城区的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2.5米,乡(镇)的施工现场,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
(四)施工工地地面、车行道路应当进行硬化等降尘处理;
(五)易产生扬尘的土方工程等施工时,应当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当停止土方作业,作业区须覆盖防尘网;
(六)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48小时内未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设置临时堆放场并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
(七)运输车辆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地,不得使用空气压缩机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清理车辆、设备和物料尘埃;
(八)需使用混凝土的,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或者进行密闭搅拌并采取扬尘防治措施,严禁现场露天搅拌;
(九)施工现场应当设有排水沟和沉淀池,确保排水畅通和排放泥浆水经过沉淀,禁止将废水、泥浆直接排放到施工现场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道路及进出口周边的道路不得有泥土和建筑垃圾;
(十)闲置3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应当对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
(十一)对工程材料、砂石、土方等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应当密闭处理。在工地内堆放的,应当采取覆盖防尘网或者防尘布,定期采取喷洒粉尘抑制剂、洒水等措施;
(十二)在建筑物、构筑物上运送散装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的,应当采用密闭方式清运,禁止高空抛掷、扬撒;
(十三)拆迁施工单位应当在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后7日内,将建筑垃圾清运完毕,拆迁完毕应当平整场地,采取简易硬化、绿化等防尘措施;
(十四)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30日内,施工单位应当平整施工工地,并清除积土、堆物;
(十五)与建筑工程施工有关的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堆场、露天仓库等,应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采取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第十八条 道路与管线施工,除遵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进行管线敷设等需挖掘道路的工程,应当采取逐段施工的方式,封闭、围挡一段,施工一段,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道路原貌;
(二)城市主要道路、桥梁等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当对通行机动车辆的临时道路实施硬化、洒水和清扫,对已完工的部分保持清洁;
(三)施工机械在挖土、装土、堆土、路面切割、破碎等作业时,应当采取洒水、喷雾等措施;
(四)对已回填的沟槽,应当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
(五)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
第十九条 道路保洁作业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城市主要道路推广使用高压清洗车等机械化清扫冲刷方式;
(二)采用人工方式清扫道路的,应当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作业规范;
(三)路面破损的,应当采取防尘措施,及时修复;
(四)清疏下水道的污泥应当在当日清运,不得在道路上堆积。
第二十条 绿化建设和养护工程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气象部门发布大风警报、霾天气预警等扬尘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当停止平整土地、换土、原土过筛等作业;
(二)栽植行道树,挖掘的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对树穴和栽种土应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行道树栽植后,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的清运,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进行遮盖;
(三)3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绿化建设作业,应当在绿化用地周围设置不低于1.8米的硬质密闭围挡,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第二十一条 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产生扬尘污染。
第二十二条 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堆放物料或从事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贮存和装卸活动,应当遵守下列防尘规定:
(一)堆场的场坪、路面应当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
(二)堆场周边应当配备高于堆存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大型堆场应当配置车辆清洗专用设施;
(三)10吨以上(含10吨)锅炉的煤堆、灰堆和堆存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储煤场、沙石料储售场,应当采取密闭、封闭、挡风墙等防风抑尘措施,其他散流体物质的堆场应当采取苫盖、喷洒覆盖剂等措施;
(四)露天装卸物料应当采取洒水、喷淋等抑尘措施,密闭输送物料应当在装卸处配备吸尘、喷淋等设施。
(五)市区中心区域、居民区周围禁止设置新的物料堆放场;已有物料堆放场应当搬迁或者采取封闭等防尘措施。
第二十三条 扩大市区绿化和铺装面积,减少裸露面积。城市市区范围内的裸露泥地,由相关责任单位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一)单位范围内的裸露泥地,由所在单位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二)住宅小区内的裸露泥地,由业主委员会委托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三)河道沿线、市政道路、公共绿地的裸露泥地,由水利、公用事业部门负责绿化或者铺装;
(四)其他裸露泥地,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组织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第二十四条 矿山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工艺、设置除尘设施等措施,防治采矿场、排岩场的扬尘污染。对采矿场、排岩场的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及时清扫、洒水。排岩应当优先采取外围排岩、及时绿化的作业方式,作业时应当采取湿法喷淋等抑尘措施。尾矿库、排岩场应当采取喷洒覆盖剂、复垦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第二十五条 市和市(县)区政府根据扬尘污染防治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砂石、石灰石开采和加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防治扬尘污染规定的单位,各有关部门要将违法信息纳入信用数据交换平台,作为实施失信惩戒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与检查内容有关的资料,不得隐瞒、拒绝或者阻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造成扬尘污染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举报和投诉。
第二十九条 违反扬尘污染防治规定的,由环保、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和《辽宁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