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琼府办〔2007〕6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重新修订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及《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18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劳动能力鉴定,是指从业人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劳动功能发生障碍,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确定其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第四条 省级和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分别建立由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第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我省有关劳动能力鉴定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二)制订本地区劳动能力鉴定规章制度并监督组织实施;
(三)聘请劳动能力鉴定医疗专家组成员;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有关政策业务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
(一)承办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授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和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考核和监督;
(三)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五)办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授权或者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第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GB/T16180-2006)和《职工非因工伤残或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执行。国家有新标准的,按新标准执行。
第二章 劳动能力鉴定受理范围
第八条第八条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驻琼的中央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省直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民政部门登记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或者从业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再次鉴定申请;
(四)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其他部门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九条第九条 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各市、县、自治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省农垦总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系统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三章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和申请
第十条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包括:
(一)因工负伤、患职业病从业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鉴定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
(二)因工负伤从业人员旧伤复发和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
(三)伤残从业人员需要安排康复的鉴定;
(四)伤残从业人员配置辅助器具的鉴定;
(五)伤亡从业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
(六)非因工伤、病从业人员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统称为申请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资格。申请人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应当出具相关材料证明申请人资格。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业人员因伤(病)在规定的医疗期满或者经治疗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申请人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按规定提供如下材料:
(一)《海南省因工伤残或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或者《海南省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三)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原始病历复印件、相关检查报告。属职业病的,需提供诊断证明;属精神病的,需提供最近五年专科治疗病历和诊断证明。
(四)因工伤残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需提交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五)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需提交上一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相关材料以及收到鉴定结论时间的证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予以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向申请人开具医疗技术鉴定介绍信。
对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四章 劳动能力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专家库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数量和专业类别,满足劳动能力鉴定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家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被鉴定人和用人单位均不得自行选择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及鉴定专家。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被鉴定人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开具的医学技术鉴定介绍信,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专家组的鉴定专家在接到医学技术鉴定委托后,要依据国家的鉴定标准结合申请人的伤病情况,及时、科学、公正地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技术鉴定。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作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
第五章 劳动能力鉴定及结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医学技术鉴定意见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申请人应当在完成医学技术鉴定后,及时将《申请表》及相关医疗资料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医疗资料的提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鉴定需要确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对被鉴定人的伤(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自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必要时可延长30日。由于申请人自身的原因造成鉴定延误的,按重新申请鉴定处理。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个人以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专家作出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以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评定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评定意见不一致时,应当以2/3以上与会人员的一致意见作为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到会人数不足应到会人数2/3时,不得作出鉴定结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级、海口市、三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规定受理范围的伤(病)残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予以确认。
其他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7―10级、因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本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直接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1―6级、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将申请表及申请人提供的全部原始资料报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一)对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二)对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再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病)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关人员和参加医学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鉴定专家弄虚作假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得再聘任,并向其所在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因病或者非因工伤残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同一工伤申请再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缴,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再次鉴定的结论发生改变的,鉴定费用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工伤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从工伤保险基金列支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按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于以下项目支出:
(一)劳动能力鉴定费;
(二)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医学检查费;
(三)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劳务费和交通费;
(四)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表、册、证、卡等印刷费;
(五)劳动能力鉴定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六)其他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费用。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年终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7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1〕54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琼府办〔2009〕69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重新修订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及《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18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劳动能力鉴定,是指从业人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劳动功能发生障碍,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确定其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省级和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分别建立由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我省有关劳动能力鉴定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二)制订本地区劳动能力鉴定规章制度并监督组织实施;
(三)聘请劳动能力鉴定医疗专家组成员;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有关政策业务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
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
(一)承办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授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和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考核和监督;
(三)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五)办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授权或者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GB/T16180-2006)和《职工非因工伤残或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执行。国家有新标准的,按新标准执行。
第二章 劳动能力鉴定受理范围
第八条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驻琼的中央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省直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民政部门登记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或者从业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再次鉴定申请;
(四)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其他部门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九条 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各市、县、自治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省农垦总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系统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三章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和申请
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包括:
(一)因工负伤、患职业病从业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鉴定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
(二)因工负伤从业人员旧伤复发和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
(三)伤残从业人员需要安排康复的鉴定;
(四)伤残从业人员配置辅助器具的鉴定;
(五)伤亡从业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
(六)非因工伤、病从业人员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统称为申请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资格。申请人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应当出具相关材料证明申请人资格。
第十二条 从业人员因伤(病)在规定的医疗期满或者经治疗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申请人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按规定提供如下材料:
(一)《海南省因工伤残或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或者《海南省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三)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原始病历复印件、相关检查报告。属职业病的,需提供诊断证明;属精神病的,需提供最近五年专科治疗病历和诊断证明。
(四)因工伤残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需提交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五)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需提交上一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相关材料以及收到鉴定结论时间的证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
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予以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向申请人开具医疗技术鉴定介绍信。
对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四章 劳动能力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专家库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数量和专业类别,满足劳动能力鉴定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家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被鉴定人和用人单位均不得自行选择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及鉴定专家。
第十七条 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被鉴定人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开具的医学技术鉴定介绍信,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第十八条 专家组的鉴定专家在接到医学技术鉴定委托后,要依据国家的鉴定标准结合申请人的伤病情况,及时、科学、公正地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技术鉴定。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作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
第五章 劳动能力鉴定及结论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医学技术鉴定意见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申请人应当在完成医学技术鉴定后,及时将《申请表》及相关医疗资料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医疗资料的提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鉴定需要确定。
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对被鉴定人的伤(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自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必要时可延长30日。由于申请人自身的原因造成鉴定延误的,按重新申请鉴定处理。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个人以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专家作出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以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评定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评定意见不一致时,应当以2/3以上与会人员的一致意见作为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到会人数不足应到会人数2/3时,不得作出鉴定结论。第二十二条 省级、海口市、三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规定受理范围的伤(病)残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予以确认。
其他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7—10级、因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本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直接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1—6级、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将申请表及申请人提供的全部原始资料报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一)对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二)对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再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病)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关人员和参加医学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七条 鉴定专家弄虚作假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得再聘任,并向其所在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因病或者非因工伤残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同一工伤申请再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缴,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再次鉴定的结论发生改变的,鉴定费用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工伤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从工伤保险基金列支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按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于以下项目支出:
(一)劳动能力鉴定费;
(二)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医学检查费;
(三)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劳务费和交通费;
(四)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表、册、证、卡等印刷费;
(五)劳动能力鉴定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六)其他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费用。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年终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7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1〕54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琼府办〔2008〕4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8〕46号 【发布日期】2008-04-11 【生效日期】2008-04-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琼府办〔2008〕4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督察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四月十一日
海南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本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推进全省城镇污水处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等招标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第四条第四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省发展与改革、财政、建设、国土环资、审计、监察等行政主管部门在政府规定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相关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 招 标
第五条第五条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一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招标人,统一组织招标。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施工、监理及重大设备材料采购招标,以市县为单位,由省里集中统一在指定的招投标中心组织实施,并接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政府投资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必须进入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实施。非政府投资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可由招标人依法自行组织实施。
招标人在组织招标和签订协议的过程中,对涉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事项的问题,应当及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六条第六条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招标应当依法公开招标。如不适宜公开招标的,应当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进行邀请招标。
第七条第七条 招标人应当在招标前拟定招标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一)招标项目名称;
(二)招标人;
(三)招标范围;
(四)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
(五)招标组织形式(自行招标或委托招标);
(六)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及审查办法;
(七)评标方法与主要标准(含评标细则);
(八)评标委员会的组成;
(九)开标场地的选择;
(十)招标时间及进度计划。
第八条第八条 招标人应当按照下列程序组织招标:
(一)编制招标方案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二)编制招标文件,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
(三)发放招标文件(实行资格预审的,只向预审合格的潜在投标人发放);
(四)组织项目考察、答疑等;
(五)组织开标、评标;
(六)确定中标人并发出中标通知书;
(七)公示中标结果有关事项;
(八)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九)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并报备案。
招标人委托招标代理机构组织招标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当遵守本办法有关招标人的规定。
第九条第九条 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项目主要工艺技术、设备水平、技术和经济指标的要求;
(二)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及审查标准;(勘察、设计招标要求投标人近三年累计合同业绩不低于标底且要求至少有一个单项合同不低于3万吨/日污水处理厂的业绩。施工招标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投标人拟投入的人员及机械设备进行要求。)
(三)投标报价的最高限价或报价范围;
(四)评标标准和方法;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以及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批准文件;
(六)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的要求与返还;投标保证金一般不得超过招标项目总投资的2%,最多不得超过80万元。
第十条第十条 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应当依法在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发布招标公告,并遵守本省有关招标信息发布的规定。
招标公告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招标项目概况;
(二)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三)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
(四)获取招标文件或者资格预审文件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应当向三个或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企业法人发出投标邀请书。投标邀请书应当载明本办法 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内容。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招标过程中对投标人的资格审查,一般采用资格预审方式。
确定采用资格预审方式的,招标人应当在资格预审文件中载明资格预审的条件、标准和方法。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原则上不少于7人。
招标人应当在资格预审后向预审合格的潜在投标人发出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告知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并向资格预审不合格的潜在投标人告知资格预审结果。
第三章 投 标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响应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业主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投标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有效存续的企业法人;
(二)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三)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为鼓励具有良好业绩、实力强、信誉好的专业化企业参与招标项目的投标竞争,勘察、设计、监理招标原则上必须选择市政或环保工程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施工招标原则上必须选择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含一级)以上资质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的施工单位。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两个以上企业法人可以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
以联合体名义投标的,应当在资格预审或投标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由所有成员的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联合投标协议,协议中应申明联合体成员对所有合同条款所承担的共同义务和各方独自承担的义务,所有联合体成员均承担连带责任;
(二)由所有联合体成员的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授权书,明确授权联合体中具备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一个成员作为牵头人,代表联合体联系、办理有关投标事宜,并负责特许经营协议实施阶段的主办、协调工作;
(三)招标文件或者资格预审文件所要求的联合体所有成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
第四章 开标、评标和定标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成员由招标人的代表和评标专家组成,人数为不少于7人的单数,其中技术、经济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招标人的代表不得多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应当在开标前从省内外评标专家库或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评标专家名册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评标委员会的招标人代表应当是熟悉招标项目有关技术、经济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并由招标人以书面形式上报监督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评标应当采用综合评估法,综合考虑工艺技术先进性、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性、运营管理经济性、财务评价及报价的合理性等因素,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具体评分细则招标人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编制报省水务局审批。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评标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对所有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符合性审查,只有通过符合性审查的投标人方可进入下一轮的评分。
(二)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的评分细则对所有通过符合性审查的投标单位进行评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评标委员会评标时发现投标文件存在下列重大偏差,不能响应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应当确定其为废标:
(一)不能满足完成投标项目的期限要求;
(二)附有招标人无法接受的条件;
(三)明显不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工艺技术、主要设备选型及档次、质量标准等;
(四)未按照招标文件要求递交投标保证金;
(五)报价表中的报价与商务标中的报价不一致或有多个不同的报价;
(六)不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实质性要求。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评标结束后,评标委员会应当向招标人提交书面评标报告,并按综合评分从高至低的排列顺序,向招标人推荐得分最高的三个中标候选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招标人应当在收到评标报告后15日内,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排序,确定中标人,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3日内,将有关中标结果的事项在省指定的信息网络上公示,公示期为7日。公示期内,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接到投诉,可以视具体情况书面通知招标人暂停签订合同等活动,并在7日内做出处理结果。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7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签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签订的合同条款应当与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保持一致,其中价格、建设标准、建设范围、运营指标、主要设备选型等不得与中标人的投标文件有实质性差别。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中标人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向业主缴纳不少于标底10%的履约保证金,如无故不缴纳,招标人有权废除其中标权,并与下一中标候选人签订合同。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中标人及项目公司应当履行投标文件承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不得擅自调换投标文件中承诺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技术人员,不得擅自更换投标文件中承诺的主要工艺设备。因出现特殊情况,确需调换投标文件中承诺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技术人员、更换投标文件中承诺使用的主要工艺设备的,应当经招标人书面同意,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备案。调换后的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技术人员的资格、业绩和信誉,或者更换后的主要工艺设备的性能、规格、档次、数量等均不得低于投标文件中承诺的条件。中标人违反上述规定的,招标人有权根据其情节轻重扣除或没收履约保证金。
第五章 监督检查及责任约束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业主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及时查处和纠正招标投标过程中的违法和不当行为。对参与项目监理、施工、设备及材料供应中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将其列入“不良行为”纪录,不准其参与我省污水处理项目的投标。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业主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规避招标或者不按照核准事项进行招标的行为,可以依法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安排。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财政财务活动实施管理和监督,并依法对其项目预算、决(结)算进行审查。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监察机关对参与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业主招标投标活动的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依纪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招标人或者中标人违反招标文件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特许经营项目业主招标的中标人在投标时已作出项目采用特定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承诺,或者中标人具备自行生产符合项目要求的货物的能力,或者具有与项目相适应的勘察、设计、施工资质等级的,其相应事项可以不招标。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政府投资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是指使用财政预算资金或纳入财政管理的政府财政贴息和补贴、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以及使用国债资金、政策性贷款、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项目。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试行)
人资【2012】第号目的规范公司劳动能力鉴定程序,维护公司和员工的合法权益。适用范围
公司本部及所属各单位。职责
3.1 人资部
负责归口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负责核实职工身份,协调各单位开展职工及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的有关事宜,办理相关手续。
3.2 各单位
根据公司规定,负责收集、整理、保存职工伤病的有关资料,建立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和工伤档案;组织本单位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公示。
3.3 各单位工会
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监督。管理内容和程序
4.1初次劳动能力鉴定
4.1.1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4.1.2劳动能力鉴定由所在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4.1.3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应提供资料:
4.1.3.1工伤认定决定
4.1.3.2申请人身份证明
4.1.3.3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及门诊、住院病历
4.1.3.4其他和鉴定有关的资料
4.1.4单位有权要求陪同被鉴定人进行医疗技术鉴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表》上规定的栏目明确填写是否要求陪同鉴定的意见。用人单位要求陪同鉴定的,应提供相关人员身份证明及单位介绍信。
4.1.5被鉴定人拒绝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陪同鉴定的,不予承认医疗技术鉴定意见。
4.2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
4.2.1 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4.2.2 申请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的申请人,应在做出前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领取劳动能力再次鉴定申请表,并按规定填写,提供相应资料。
4.2.3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4.2.4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疾病的劳动能力鉴定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按照本办法4.1、4.2规定的程序进行。
4.2.5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疾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时不需提交工伤认定证明;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时应提交被鉴定人和因工死亡职工关系的证明。
4.2.6已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初次鉴定达到伤残等级标准的,其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达到伤残等级的,费用由申请人负担。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
4.2.7已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包括直系亲属)或用人单位提出的再次鉴定或复查鉴定,其鉴定结论高于原等级的,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鉴定结论低于或者与原结论相同的,所需费用由申请人负担。
4.2.8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支出范围:用于工伤职工伤残等级鉴定以及工伤职工护理依赖程度鉴定;聘请医疗卫生专家的劳务费和交通费;劳动能力鉴定的场地和设施租赁费;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表、册、证、卡等印刷费;劳动能力鉴定的宣传费、培训费、会议费;其他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费用。5 主要风险与关键控制
5.1 主要风险
5.1.1 企业为及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导致工伤员工不能享受待遇。
5.1.2劳动能力鉴定不及时,员工未能办理伤残补助,导致企业增加经济负担。
5.2 关键控制
5.2.1 企业及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
5.2.2 及时申请鉴定劳动能力,确保员工及时认定伤残等级。引用标准、支持性文件
6.1 《工伤保险条例》
6.2 《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第五篇: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琼府办〔2007〕67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7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琼府办〔2007〕67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为了解决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矿山及选矿厂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开发利用水平低等影响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而推动我省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实施意见》(琼府〔2007〕22号)的部署,结合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其生产要素、选矿厂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骨干,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提升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矿业权设置科学合理,矿山企业产权明晰,矿区范围明确。按照一个矿床(矿体)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的要求,调整矿山采矿范围,合理确定开采规模,逐步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问题。整合后的矿山企业具有相应的资质条件,矿山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除了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山生产规模须达到市(县)矿产资源规划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外,其余矿山的生产规模应达到《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部分矿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08号)规定的最低标准。
(二)矿山及选矿厂的数量明显减少,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布局基本合理,“多、小、散、乱”的局面得到扭转。原则上整合后的矿业权及选矿厂数量要比整合前减少20%以上。
(三)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矿山的开采回采率及选矿厂的选矿回收率达到经批准的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得到妥善存放或二次开发利用。原则上整合后整合区域内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四)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选矿厂排污状况明显好转,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原则上整合后整合区域内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起数、矿山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三、整合的方法及任务
(一)打击非法采矿,创造整合条件。继续保持打击非法采矿的高压态势。对无证开采的矿山和无照经营的选矿厂坚决取缔;对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能源、开采加工工艺落后、技术设备陈旧的矿山及选矿厂,须限期淘汰、退出,依法予以关闭。被关闭、取缔的矿山及选矿厂,不参与整合。对已取缔、关闭的矿山,要做到 “不留人员,不留设备,不留建筑物,毁闭井硐”,并及时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为整合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统一要求,全面完成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查清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储量、资源开采现状及选矿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道采砂规划和有关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生产规模、服务年限与资源储量匹配的要求,科学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整合方案,合理设置矿业权,确定矿区最小采选规模,引导矿山企业向鼓励开采区聚集,在限制开采区收缩,从禁止开采区撤出,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使矿山布局基本合理。对禁采区内的矿山,要逐步关闭;对限制开采区内的,要逐步减少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数量,严格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对达不到最小采选规模的矿山及选矿厂,要责令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重点整合,方式多样。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选矿厂密集区。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鼓励和支持采选企业以大并小、以优并劣,促进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整合方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方式可以多样化:一是通过自愿投资入股、企业兼并、联合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手段对矿山企业进行重新整合;二是关闭整合区内的矿山,重新划定矿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将非原发证范围划入),通过市场机制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竞争出让,由竞得的单位或个人,组建新的符合资质条件和规模的矿山企业;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顺利进行。整合后矿山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一个采矿权人,只能保留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严禁出现一证多坑、非法挂靠等现象。整合后的选矿厂也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不得挂靠。
(四)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对整合后的矿山及选矿厂,各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依法办理有关手续。要严格审查编制的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按照规定的权限进行审批。整合前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新办矿山及整合后的矿山,必须符合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及其他有关证照。新办的选矿厂及整合后的选矿厂,必须具有合法的矿石来源,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矿业权和新建选矿厂。符合整合条件但拒不参加整合的矿山和选矿厂,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市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或纳入整合范围。
四、整合范围及重点
(一)整合范围。
主要包括:国有重点大矿周边地区;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矿山布点过密、生产规模过小等布局不合理地区;采选方法和技术设备落后,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差的矿山及选矿厂;选矿厂集聚区。
(二)整合重点。
1.文昌市及万宁市境内没有固定的合法矿石来源,或是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污染环境的锆钛砂矿选矿厂。
2.昌江县石碌矿区周边没有固定的合法矿石来源,或是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或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污染环境的铁矿选矿厂。
3.各市、县建筑用砂、石、粘土资源。重点包括南渡江、昌化江及万泉河的河道采砂,海口市建筑用玄武岩及砖瓦用粘土,三亚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琼海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玄武岩,儋州市建筑用花岗岩及玄武岩、砖瓦用粘土,澄迈县砖瓦用粘土,昌江县建筑用花岗岩。
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工作步骤。全省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
第一阶段(2007年7月底前),为制定方案阶段。各市县要依据省整合总体方案、市县矿产资源规划和相关规划,编制本市(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含具体矿区整合方案),万宁市、文昌市、昌江县还要编制选矿厂整合实施方案,并于7月30日前上报省政府。
第二阶段(2007年8月至2007年11月),为方案实施阶段。各市、县要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2007年矿山整合目标,其中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儋州市要完成本行政区内2个以上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其它市县要完成本行政区内1个以上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区的资源整合工作,万宁市、文昌市、昌江县还应完成本行政区内选矿厂的整合工作。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至12月),第一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检查验收阶段。
第四阶段(2008年1月至10月),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各市、县全部完成实施方案制定的各项任务。
第五阶段(2008年11月至12月),第二期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检查验收阶段。
(二)工作安排。
1.制定市县整合实施方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据本方案组织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本行政区内的矿山企业、无证采矿点和选矿厂进行全面清理,明确鼓励开采区、允许开采区、限制开采区以及禁止开采区,确定整合范围,并根据采矿权出让权限,制订本行政区内不同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在此基础上编制市县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目的意义;
(2)整合矿山目标、关闭矿山目标;
(3)分述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矿山名称,整合矿山名称,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安排;
(4)关闭矿山名称、生产规模、人员等,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关闭矿山的进度安排,关闭矿山后的具体措施,矿山复垦建议,复垦资金来源等;
(5)保障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要具体。
选矿厂整合实施方案参照上述内容编写。
2.方案实施。首先市(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批准的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含矿区整合方案),对方案确定关闭的矿山(选矿厂)实施关闭,并对被整合矿山(选矿厂)下达停产指令。然后通过公开方式确定整合后的主体,完成签订资产整合(处置)协议手续。整合后矿山(选矿厂)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选矿厂须编制生产技术改造设计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生产评价报告等相关资料,依法办理有关登记手续。当整合后矿山(选矿厂)生产系统改造完毕,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恢复生产。
3.检查验收。各市、县政府对当地整合工作分阶段进行自查,并向省政府提交自查报告。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全省整合工作分阶段进行检查验收,并及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报告,同时迎接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我省整合工作的联合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整合工作涉及资源分配、利益调整和社会稳定,政策性强、矛盾突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市、县政府是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整合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积极稳妥地推进整合工作;各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一定要加强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全省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整合后新成立矿山及选矿厂的审批和发证,加强对市县的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严格执法,确保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将整合工作情况及时报告给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予以通报。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部门组织审查市县整合方案。国土环境资源部门还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及选矿厂,依法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的矿山及选矿厂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及选矿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及选矿厂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电力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的用电监管,严禁向违法生产矿山供电和转供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国有矿山企业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健全制度、加强督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法规、规章和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省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各区县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山和选矿厂,落实到人。对工作不力、未完成整合工作任务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完成整合任务好的市、县,要总结推广经验,通报表彰;对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市、县,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暂停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