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

时间:2019-05-13 19:5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

第一篇: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8〕78号 【发布日期】2008-06-06 【生效日期】2008-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

(琼府办〔2008〕78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六月六日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

为有效预防、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积极救助、妥善安置被解救的妇女儿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国办发〔2007〕6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标本兼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建设和谐海南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总体目标和战略措施

(一)总体目标。

健全反对拐卖妇女儿童(以下简称反拐)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身心伤害。

(二)战略措施。

1.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完善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反拐合作机制,保障本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资的办法,为实施工作计划提供经费保障。

3.强化对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残疾人的各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做好善后安置工作。

4.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治理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开展日常性反拐工作的同时,强化对重点地区的治理。

5.在挖掘现有机构和人员潜力基础上,加强反拐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尊重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意识,营造良好的反拐工作氛围。

7.建立全省反拐信息系统,为加强反拐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等。

8.加强省际合作,有效打击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联席会议制度。

1.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联席会议由以下部门和单位组成:省公安厅、省委宣传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发展与改革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交通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卫生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省工商局、民航海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省法制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扶贫办公室、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

省公安厅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省公安厅负责同志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处,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处处长担任,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

各市、县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相应的反拐工作机构。

2.主要职能。

(1)组织制定、实施、监督、评估《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跨地区、跨部门、跨机构、跨省(市、区)的反拐工作。

(2)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的反拐工作。

(3)指导和督促各市、县的反拐工作。

(4)协调和推动反拐工作的省际合作。

(5)组织各市县、各有关部门总结和交流反拐工作经验及相关成果。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1.开展反拐工作所需的经费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年度预算,由同级政府予以保障。

2.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三)促进有关法规、规章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我省相关反拐工作规章,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效实施。

四、工作措施和责任分工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1.工作目标。

完善相关工作规章,加大反拐宣传、培训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教育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实施《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反拐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2.工作措施和责任部门。

(1)完善相关工作规章,为加强预防、打击犯罪及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和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由省法制办公室负责,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反拐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提高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反拐和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3)在公安机关内部加强反拐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由省公安厅负责)。

(4)在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妇女儿童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省公安厅负责,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5)加强反拐工作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积极推广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推动反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二)建立健全预防犯罪机制。

1.工作目标。

在社区、拐卖妇女儿童易发场所和省际合作3个层面上,构建和完善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网络,努力降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发生率。到2012年底,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得到综合整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基本得到遏制。

2.工作措施。

(1)建立和推广以社区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基础,多部门、多机构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贯彻国家开发式扶贫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由省扶贫办公室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发展与改革厅、省农业厅、省妇联配合)

――鼓励和支持妇女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积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增强其维权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成员尤其是妇女自身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教育厅配合)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由省司法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其过早流入社会。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拐意识教育。(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配合)

――加强对易被拐卖人群的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帮助家庭贫困妇女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其生活能力的训练。积极利用现有救助管理机构和福利机构,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救助及安置工作。(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配合)

(2)加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预防犯罪工作,并做好监督检查,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办公室配合)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活动。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积极研究在劳务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省工商局配合)

――加强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码头、娱乐场所、旅店等场所的反拐宣传工作,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发生。(由省交通厅、民航海南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积极做好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的改造、监督和教育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由省司法厅、省公安厅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重点地区,组织跨部门、多机构共同参与的综合整治。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小组要将帮助易被拐卖人群和预防犯罪纳入各自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发展项目,既积极预防犯罪又提供个人发展机会。扶贫机构尽可能对目标人群实行项目倾斜。(由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省公安厅、省民政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省扶贫办公室配合)

(3)各地区之间尤其是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应相互支持,加强交流与合作。(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三)打击犯罪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

1.工作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现、侦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迅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到2012年底,侦破案件率比2007年明显提高。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以公安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机制。

――加强领导。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市县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由省公安厅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打击犯罪专项行动。(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坚持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买方市场”。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单位和使用童工的行为,取缔非法劳务介绍、婚姻介绍等中介机构以及非法网络中介。对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性交易及其他强迫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由省公安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总工会、省工商局、省民政厅配合)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各级反拐工作机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配合)

――建立信息系统,完善打击犯罪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机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妇联配合)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向执法机关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由省公安厅负责)

(四)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康复工作。

1.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提高被解救妇女儿童接受培训、救助、身心治疗等必要援助的比例,保护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隐私,积极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使大部分被解救妇女儿童获得必要救助,迅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2.工作措施。

(1)建立和完善政府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救助服务、中转康复和培训机构,并保障其人员和经费需求,确保更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得到基本救助或妥善安置。(由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配合)

――制订有关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总结推广经验。(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教育厅配合)

――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由省民政厅、共青团省委负责)

――组织高校、科研单位、福利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培训救助康复相关专业人才。(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卫生厅配合)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机构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由省卫生厅负责)

――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公安厅配合)

――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技能。(由省民政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社会关怀,帮助其顺利回归及融入社会。

――积极、妥善安置查找不到监护人的被解救儿童。(由省民政厅负责,省妇联配合)

――积极帮助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回归学校和适应新的生活。(由省教育厅负责,省民政厅配合)

――积极帮助不能或不愿意回原住地的受害妇女和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使其获得适宜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并在异地就业。(由省民政厅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配合)

――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和所在社区的工作,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区,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3)为回归社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切实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和维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由省民政厅负责,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4)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专门档案,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由省公安厅负责,省民政厅、省妇联配合)

(5)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由省卫生厅负责,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6)加强地区、部门和机构间在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方面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由省公安厅负责,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合)

(五)加强省际合作。

1.工作目标。

加强省际合作,加大打击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力度,提高打击效率,加强对被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的救助,有效遏制跨省犯罪。

2.工作措施。

(1)加强与外省的合作,采取总结和交流的方式,加强反拐省际的合作。(由省发展与改革厅负责,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司法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2)加强省际反拐警务合作。(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司法厅配合)。

(3)加强边防管理和出入境证件检查工作,打击非法偷越国境活动。(由省公安厅负责)。

(4)切实做好跨国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预防工作。

――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全省沿海地区群众对相关法律及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的了解,提高其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由省司法厅负责,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青团省委、省妇联配合)。

――加强对公安司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防范、处置跨国跨省拐卖妇女儿童的意识和能力。(由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负责)。

――加强对全省沿海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境外就业中介经营活动,促进劳动力合法、有序地流动。(由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负责,省公安厅、省交通厅配合)。

(5)做好反拐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工作,充分利用有关各种组织的资源和技术,借鉴其反拐经验和方法。加强省际交流,了解拐卖妇女儿童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加强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策略的研究。(由省公安厅负责,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省商务厅配合)。

五、实施和评估

(一)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计划的实施,各市县、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实施工作计划。

(二)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对工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

(三)本工作计划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为期5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

《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

(2008--2012年)》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以下简称反拐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康复为一体的长效机制。

第三条反拐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任务,加强协作配合,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实施综合治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第四条

部际联席会议由公安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综治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央、全国妇联等2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公安部为牵头单位,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公安部负责同志担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承担部际联席

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刑事侦查局局长兼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各省级、地市级、县级逐级建立反拐行动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和联络员名单报上一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五条在挖掘现有机构和人员潜力基础上,加强反拐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公安机关应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六条根据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预防、打击犯罪和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第七条反拐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备有关部门开展反拐工作所需经费,按照各部门工作职责、国家有关规定,分别列入各有关部门预算,由同级政府予以保障。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第八条

主要拐出地、拐入地、中转地省级反拐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就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预防和打击、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解救、遣送和安置等环节的协作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由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并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第三章

宣传工作

第九条宣传部门加大反拐宣传工作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反拐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营造反拐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第十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反拐意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一条新闻出版部门组织出版反拐题材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和互联网出版物等,提高群众防拐意识,加大反拐宣传力度。

第十二条广播电视部门采用新闻、访谈、专题、专栏等形式,普及反拐知识,交流康复措施,宣传反拐工作。

第十三条

文化部门鼓励和扶持创作反拐题材的文艺作品,组织文艺演出团体深入社区、农村宣传演出,提高群众反拐意识。

第十四条教育部将反拐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和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提高少年儿童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五条铁道、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人力资源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场所发放反拐宣传品,加强反拐宣传工作。

第十六条

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反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儿童防拐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章

防范工作

第十七条教育部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

第十八条

民政部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的救助安置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为贫困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九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扶贫部门针对贫困妇女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依法查处、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违法职业中介行为。

第二十条人口计生部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弓I导树立男女平等的新型生育观念;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减少非意愿妊娠;加强与公安机关有关人口信息的交流,协助做好反拐工作。

第二十一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专题教育培训,提高特殊群体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十二条

铁道和交通运输部门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拐意识,采取措施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二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犯和被劳教人员的教育和改造,减少和消除其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降低重新犯罪率。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把中介机构市场主体准入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中介机构,打击中介机构发布虚假劳务、虚假征婚广告等违法糯为。

第二十五条公安机关密切关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形势、特点和动向,加强人口管理、治安管理,防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五章

打击、解救工作

第二十六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打拐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形势,研究制定打防对策。同时,对相关警种民警加强反拐业务培训,提高其防范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业务能力。

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失踪人员和DNA等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升打击解救工作水平。

第二十八条公安机关加强对重特大和系列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督办、指导和协调,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打击整治行动。识,采取措施防止犯罪分子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二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犯和被劳教人员的教育和改造,减少和消除其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降低重新犯罪率。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把中介机构市场主体准入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中介机构,打击中介机构发布虚假劳务、虚假征婚广告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公安机关密切关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形势、特点和动向,加强人口管理、治安管理,防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五章打击、解救工作’

第二十六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打拐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形势,研究制定打防对策。同时,对相关警种民警加强反拐业务培训,提高其防范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业务能力。

第二十七条公安机关建立完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失踪人员和DNA等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升打击解救工作水平。

第二十八条公安机关加强对重特大和系列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的督办、指导和协调,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打击整治行动。

第二十九条公安机关健全举报制度,通过设立打拐热线、反拐信箱等方式,鼓励群众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广辟线索来源。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由居住地派出所建立专门档案,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和妇联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

第三十一条公安机关加强口岸边防检查和边境通道管理,严格出入境人员审查验证制度,加大对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境外人员的清查力度,及时发现涉外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线索,并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遣返和接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铁道、交通运输公安机关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的联系,及时掌握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动态,强化查缉堵截工作,提高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

第三十三条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加强沟通配合,坚持从重从快、公正高效的原则,依法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第三十四条

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服刑、劳教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鼓励坦白、检举、揭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从中发现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线索。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和使用童工行为。

第三十六条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娱乐场所等行业的监管,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容留、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色情服务的行为。

第六章

安置、救助和康复工作

第三十七条

民政部门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临时性救助服务,做好被拐妇女儿童的返乡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对不能及时返乡的妇女儿童,给予临时性救助或安置。

第三十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就业困难的被解救妇女和16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开展就业服务,并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就业扶持优惠政策。

第三十九条妇联组织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反拐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再次被拐卖。

第四十条卫生部加强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干预对策的研究,及时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十一条

司法行政部门所属法律援助机构优先受理涉及被解救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代理妇女儿童诉讼,提供非诉讼代理服务,总结推广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

第四十三条人口计生部门做好被解救妇女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七章

国际合作

第四十四条公安部统筹反拐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与配合,确保反拐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序开展。

第四十五条

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加强与联合国机构、政府间组织及有关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冒际组织资源、信息、技术和融资优势,争取国际援助,做好国际反拐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工作。

第四十六条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了解各国预防、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措施,借鉴国际反拐经验和理念,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我国反拐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八章

实施、监督和评估

第四十七条各省级反拐联席会议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贯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四十八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制定工作方案,经本级联席会议审定后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反拐工作情况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联席会议办公室报告。

第四十九条综治部门把反拐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围绕反拐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检查各项重点整治和治安防控措施的落实。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地区,实行领导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

第五十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成员单位《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开展一次阶段性评估,2012年底对《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地方各级反拐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对本地《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推动各项反拐工作的落实。

第五十一条本实施细则由反拐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团县委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共青团XX县委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通知》(国办发[2007]69号)精神、云南省贯彻《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实施意见、《XX州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实施意见(2008—2012年)》和《ZZ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积极参与预防和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教育和帮扶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各次全会精神,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参与打拐工作的积极性,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XX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反拐协调、保障机制,在XX县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积极宣传,最大限度提高广大妇女、青少年的反对拐卖意识;积 极动员和组织各级团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到救助和妥善安置被解救妇女儿童的工作中来,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遭受的身心伤害。

二、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

(一)组织机构

成立由团县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团委办公室相关人员、各乡(镇)团委书记、县直机关各团委书记、XX县城区各学校团委书记及少先队辅导员、企业(包含“两新”组织)团委书记为成员的XX县共青团系统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团县委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主要职能

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部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全县各级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反拐工作的安排部署。

二是积极参与、配合、推动与县级各部门间的反拐合作。三是在全县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片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建设和综合整治,提高妇女儿童的反拐意识和识别犯罪、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是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在全县开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拐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反拐和救助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五是充分利用共青团网络宣传平台,加强与各地、各级团组织反拐工作经验交流、信息共享、成果展示,积极推广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推动反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为全县反拐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生力军作用,结合当前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新格局,组织协调县、乡(镇)、村三级团组织以及学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立足岗位,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反拐宣传活动。乡(镇)团委应结合实际,利用街天、返乡潮、召开大会等人员集中的机会积极开展反拐宣传;各学校团委、少先队组织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反拐知识普及活动,反拐重点地区学校应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反拐宣传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全县反拐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协作,为全县反拐工作贡献力量

在全县统一部署开展反拐工作框架内,保持与县级各职能部门、单位之间的反拐工作信息畅通,加强沟通,及时掌握我县反拐工作最新进展,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开展反拐工作。

一是配合县政府法制办开展相关地方性政策和规章的 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全面展现全县拐卖妇女儿童现状,反映基层青少年诉求,为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配合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范围内做好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反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反拐工作的认识,提升社会对拐卖妇女儿童行为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三是充分调动全县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参与、配合县政法系统强化对拐卖拐骗流动人口、强迫流动人口劳动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残疾人的各类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大力普及反拐知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反拐队伍中来。

四是配合县综治维稳办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开展综合整治,督促乡(镇)、村团组织积极配合乡(镇)政府、社区组织、村(居)民小组做好预防拐卖妇女儿童工作。

五是配合县教育局做好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返学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为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返学提供帮助和关怀,各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要制定针对性的工作措施。

六是配合县民政局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及其所在社区的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共青团组织的积极性,做好被解救妇 女儿童回归家庭、重新融入社会的工作,在相关扶持项目中给予支持,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七是配合县卫生局开展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积极为卫生部门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提供便利条件。

八是加强同其它区域的合作,有效参与打击跨区域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增强合作。拐卖妇女儿童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事关全县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要牢固树立反拐工作 “一盘棋”思想,与各部门、各级团组织一道配合协作,形成反拐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责任落实,措施到位。结合相关要求,明确职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并加大对下属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加强联络,畅通信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报送有关工作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第四篇: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66号 【发布日期】2007-07-10 【生效日期】2007-07-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琼府办〔2007〕6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重新修订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日

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及《 海南经济特区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186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劳动能力鉴定,是指从业人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劳动功能发生障碍,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评残标准,确定其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第四条 省级和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分别建立由人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第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及我省有关劳动能力鉴定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

(二)制订本地区劳动能力鉴定规章制度并监督组织实施;

(三)聘请劳动能力鉴定医疗专家组成员;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有关政策业务培训、资格认定和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

(一)承办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二)根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授权,对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和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考核和监督;

(三)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文书、档案、印鉴;

(四)负责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五)办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授权或者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第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国家标准GB/T16180-2006)和《职工非因工伤残或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执行。国家有新标准的,按新标准执行。

第二章 劳动能力鉴定受理范围

第八条第八条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驻琼的中央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省直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在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民政部门登记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或者从业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再次鉴定申请;

(四)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其他部门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九条第九条 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范围:

(一)各市、县、自治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的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二)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第八条规定范围之外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三)省农垦总局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系统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第三章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和申请

第十条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范围包括:

(一)因工负伤、患职业病从业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鉴定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鉴定;

(二)因工负伤从业人员旧伤复发和延长停工留薪期的鉴定;

(三)伤残从业人员需要安排康复的鉴定;

(四)伤残从业人员配置辅助器具的鉴定;

(五)伤亡从业人员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

(六)非因工伤、病从业人员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统称为申请人)具有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资格。申请人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应当出具相关材料证明申请人资格。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从业人员因伤(病)在规定的医疗期满或者经治疗伤(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申请人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按规定提供如下材料:

(一)《海南省因工伤残或职业病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或者《海南省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三)申请鉴定从业人员的原始病历复印件、相关检查报告。属职业病的,需提供诊断证明;属精神病的,需提供最近五年专科治疗病历和诊断证明。

(四)因工伤残从业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需提交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工伤认定通知书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五)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需提交上一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相关材料以及收到鉴定结论时间的证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原件经验核后,应当退还当事人。

(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予以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向申请人开具医疗技术鉴定介绍信。

对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四章 劳动能力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要求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专家库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数量和专业类别,满足劳动能力鉴定的专业和技术要求。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家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指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被鉴定人和用人单位均不得自行选择进行医学技术鉴定的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及鉴定专家。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被鉴定人凭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开具的医学技术鉴定介绍信,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技术鉴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专家组的鉴定专家在接到医学技术鉴定委托后,要依据国家的鉴定标准结合申请人的伤病情况,及时、科学、公正地对被鉴定人进行医学技术鉴定。通过临床检查和诊断,作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

第五章 劳动能力鉴定及结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医学技术鉴定意见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

申请人应当在完成医学技术鉴定后,及时将《申请表》及相关医疗资料送达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相关医疗资料的提供,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鉴定需要确定。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学技术鉴定意见对被鉴定人的伤(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自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必要时可延长30日。由于申请人自身的原因造成鉴定延误的,按重新申请鉴定处理。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个人以及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专家作出的医学技术鉴定意见以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评定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评定意见不一致时,应当以2/3以上与会人员的一致意见作为鉴定结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到会人数不足应到会人数2/3时,不得作出鉴定结论。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省级、海口市、三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规定受理范围的伤(病)残人员的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予以确认。

其他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7―10级、因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本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直接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为劳动功能障碍伤残等级1―6级、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将申请表及申请人提供的全部原始资料报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一)对各市、县、自治县、农垦、洋浦经济开发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二)对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

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再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或其直系亲属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病)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关人员和参加医学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劳动能力鉴定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鉴定专家弄虚作假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得再聘任,并向其所在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从业人员被认定为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因病或者非因工伤残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所需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同一工伤申请再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缴,再次鉴定结论与初次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再次鉴定的结论发生改变的,鉴定费用按照前款规定执行。

工伤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伤残等级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的收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从工伤保险基金列支的劳动能力鉴定费用,按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于以下项目支出:

(一)劳动能力鉴定费;

(二)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医学检查费;

(三)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劳务费和交通费;

(四)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表、册、证、卡等印刷费;

(五)劳动能力鉴定的宣传、培训等费用;

(六)其他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的费用。

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年终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7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南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琼府办〔2001〕54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反对和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的新闻报道伦理

反对和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的新闻报道伦理

拐卖人口已经成为仅次于走私军火、贩卖毒品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妇女、儿童是世界各国重点保护的对象,他们一旦被拐卖,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身心健康受到摧残,家庭将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由于年龄、自救知识的缺乏、语言不通、身上没带现金等,往往很难逃跑,处于极度无助的状态,因此,国家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媒体在报道拐卖妇女儿童的事件中要遵守“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报道原则,不得随意披露被拐卖人员的隐私,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一、“打拐”新闻报道

1、打拐新闻产生的背景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最有利可图的犯罪之一,年利润仅次于毒品和军火贩卖业,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数量惊人,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

关于打拐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个媒体,而这些新闻由于过程曲折、引人入胜,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往往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

2、什么是拐卖人口?

以剥削为目的,通过威胁或使用暴力,或通过其他形式的强硬手段,如诱拐、欺诈、欺骗、滥用权力或利用脆弱境况、或通过给予或接受酬金或好处,以得到有权控制另一个人的同意等手段招募、运送、转移、窝藏或容留人员。

拐卖人口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一直是司法机关严厉打击的对象。

3、拐卖人口的特点:

在拐卖人口活动中,往往是团伙犯罪,分工合作,进行一条龙式操作,手段隐蔽、狡猾、凶残,通常是利诱与威逼相结合,且屡禁不止,时有反复;抓捕后,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作伪证,串供、翻供,给定罪量刑带来一定困难。

二、“打拐”新闻报道类型

1、报道公安机关的破案过程,为公安机关进行宣传;

2、普及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法律知识;

3、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学术探讨,包括现状、原因、特点、法律难点等分析;

4、针对“打拐” 的各国联合活动及会议进行及时报道;

5、用类似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个别妇女儿童的命运;

6、媒体利用自身影响力,配合公安机关找寻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家人,积极寻找破案线索;

7、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揭露收买被拐卖婴儿事件黑幕等;

8、追踪报道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回归生活;

9、培养广大妇女儿童的反拐卖意识,普及反拐卖的知识;

10、关注被解救妇女的新生活。

三、“打拐”新闻报道的特点

1、注重可读性。打拐新闻因其题材的特殊性、事件的曲折性,天然具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力量。而各大媒体记者在标题和行文上,用煽情性语言、带有悬念的形式、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

2、突出人情味。人情味是“打拐新闻” 的另一显著特征。好的“打拐” 新闻或者令读者泪流满面,或者令读者拍案而起,为人贩子的卑劣行径所激怒。

3、报道形式的多样性。跟踪连续报道、专题报道、新闻故事、调查性新闻等形式都是打拐新闻经常的形式,有的甚至还采用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来写。

四、“打拐”报道存在的问题

1、对案件侦破的报道比重过大,被报道的主体是公安机关,而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是配角。报道没有真正贯彻以“受害者为中心”的原则。

2、有的记者凭自己的感觉写报道,对失去家人的亲属和被拐卖者的心理分析不到位。应该更多地倾听妇女和儿童的真实心声。

3、缺乏人文关怀精神,不注意保护被拐卖妇女儿童及其家人的隐私和肖像。

4、过分渲染暴力、色情的情节,造成对被拐卖者的“再度侵害”。

5、煽情报道。现在的打拐新闻越来越多地运用煽情主义的手法,通过渲染的手法、描写犯罪细节,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6、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对于被拐卖人口,我们不加区别地一律称之为“受害者”,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以他们缺乏自主性、被动的印象,而这些又会加深人们对他们的偏见。

大众传媒仍时常“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而“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对社会的贡献”。

7、报道不当。一些记者在报道打拐新闻时,极尽渲染之能事,详述人贩子的作案方法、过程,同时详细报道警察破案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其中的“技巧”作案,另一方面,犯罪分子也会根据警察的侦破方法,进行反侦查。报道不当很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8、报道范围狭窄,存在严重的模式化现象。很多报道中描写受害人都是模式化的语言,没有任何个性可言;同时,程式化地将打拐卖妇女的姓名、年龄、肖像、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等个人资料全部披露无遗;或者让被拐卖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悲惨的被拐卖经历,以此来教育别人。

9、缺乏从人权的角度报道。所谓人权,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10、没真正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没能真正了解被拐卖者的心路历程;没能真正解决好被解救妇女生存能力弱、安置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回归社会的妇女的边缘化的问题。

五、“打拐”新闻报道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1、贯彻“以受害人为中心”报道原则

(1)坚持正义精神,秉持良知,恪守公道,发挥舆论监督职能;(2)谴责拐卖行为,引导民众,启发社会,营造全民反拐、打拐氛围;(3)关爱受害群体,尊重受害人隐私,维护受害人权利,减少回归社会阻力,提高受害人生活质量;

(5)坚持从“政策、预防、起诉、保护、回归”等全方位的报道,形式客观,手法平衡,避免歧视受害群体;

(6)做好深度报道,探索拐卖成因,配合政府,构建防拐、反拐、打拐的有效长效机制。

2、审慎地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进行暗访和曝光。

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受教育的程度偏低,权利意识薄弱,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一旦记者通过隐性采访的手段将其没拐卖的遭遇披露出来,很容易造成对当事人的“再度伤害”,尤其是当其回归社会之后,不当的隐性采访和曝光会使当事人遭到周围人的讥笑和歧视,不利于其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

3、尊重当事人拒绝采访的权利

新闻媒体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的。记者有采访的职业权利,被采访对象有拒绝采访的个人权利。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如果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那么,记者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得强行采访,更不得偷拍偷录。

4、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隐私,是指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知悉的秘密。包括:(1)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住址、手机电话、肖像、收入、生理缺陷、残疾状况;(2)私人领域:卧室、病房、电话亭、休息室、身体的敏感部位;(3)个人私事:恋爱、婚姻、生育、避孕、堕胎、收养子女;(4)私人活动:家庭生活、夫妻性生活、私人日记、信函;隐私权,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两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不非法获得。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涉,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

5、防止新闻歧视

新闻传媒在报道中要加强自律,力求谨慎从事,掌握语言的分寸,少使用一些歧视性的语句,多体现一些人文关怀的精神,真正恪守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重塑新闻传媒良好的社会形象。

6、避免“煽情新闻”

煽情新闻被认为更能吸引读者。但赤裸裸地描述关于受害人被拐后的生活、大幅照片和镜头反映受害人被营救后亲人相见的场面,不但对受众造成侵权和伤害,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更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伤害。

7、防止“再度伤害”

一是在新闻中不使用受害人的姓名、肖像和其他能够辨认其本人的资料,避免使受害人名誉的受损,避免新闻报道影响其日常生活。

采写新闻时,不诱导受害人再次回忆以前的遭遇,不对其遭遇进行赤裸裸地描写,更不可渲染恐怖气氛,避免对被害者的又一次伤害。”

8、为消息来源保密

这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准则。

保护消息来源,能够帮助媒体揭露事实真相,提供有价值的新闻,满足公众知情权。只要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记者应该为消息来源保密。

9、新闻图片的伦理规范

一张精彩的新闻照片往往包含了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信息。照片以其特有的直观性,能给受众以现场感,形成视觉冲击力,真可谓“一图胜千言”。

当传播信息与人道主义两种相互竞争的价值观看起来都具合理性时,摄影记者需要诉诸于更普遍意义上的伦理原则:即履行作为一个人的责任。

10、切实维护被拐卖妇女儿童利益

国际社会保护儿童权利的四项基本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1)建立防拐意识,掌握防拐知识,提高防拐能力,受拐后如何寻找投诉机构和途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在积累大量法援案件的基础上,为打击、解救、安置受拐妇女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具体措施上,向国家和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严厉打击妇女儿童犯罪和犯罪嫌疑人的同时,使解救、安置被拐卖妇女儿童体现出更为人道,更为人性化的特点。

(3)直接为受拐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做好法律服务。

(4)协助提高受拐妇女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妇女儿童增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鼓励她们在案件处理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成长;(5)在获得救助后,再回报、救助他人。

六、媒体报道的伦理精神

(一)求是精神与报道真相

所谓“求是精神”,就是媒体组织与媒体人士,在新闻工作中应当秉承求真务实的伦理原则,客观真实地报道所发生的事件。尊重事实,无疑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伦理责任,也是媒体组织与媒体人士必须具有的第一伦理精神。

(二)正义精神与主持公道

秉承正义与公道,是新闻报道求真务实、客观全面这一原则之后的第二大原则。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在新闻传播中通过与民众的结合,发挥监督强者、揭露黑暗、弘扬正义的社会功能。CCTV揭露黑幕。

(三)勇敢精神与社会批评

新闻应秉承求实、正义、仁爱的原则与精神,所以社会也赋予了媒体组织及媒体人士应具有“勇敢”的精神,对社会丑恶或不公正现象展开批评与批判,从而促进社会生态的秩序化与文明化,应该允可“作为理智的力量”的公民“在权利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批评”。

(四)仁爱精神与恻隐之心

在及时、客观地报道与仁慈、恻隐的人类道德之间,在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在报道者与广大接受媒体信息的受众之间,蕴涵了复杂的伦理关系与深刻的道德冲突。记者的内心准则应该是能成为普遍规律的意志准则——良心在起作用,记者靠社会良知承担道德责任。如何安置被解救人员

1、如何预防拐卖;

2、民事权利的切实保障;

3、被拐卖妇女谋生能力,以及恢复被中断的学习的手段;

4、探讨其能否获得经济补偿以及精神赔偿问题;

5、拐卖儿童寻找家庭;

6、妇女儿童被解救后如何开始新的生活;

7、审理打拐案件中,审判人员是否建立起了牢固的社会性别意识,人权意识,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意识;

8、探索和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反拐宣传预防体系;

9、如何构建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康复服务模式和社会支持体系;

10、各级政府妇联协调工作以及在反拐行动中能进一步发挥的作用;

(五)自由精神与无伤原则

自由与独立的社会空间是媒体生存基本条件;而自由与独立,也是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伦理精神。自由未必导致“无法无天”,因为真正的自由是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以及权益为前提的。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并不能以“自由”名义侵犯被报道对象的权益,这些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

(六)诚信精神与杜绝欺骗

诚实居于一切道德规则之首。诚实就是讲真话,是传达真相的行为。西方曾有谚语说道:“谎言可以为你的目的服务一次,但只是一次。”信用是一种重要的伦理规范,若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好,会为自己赢得宝贵的无形财富,博得受众的尊敬。

(七)尚雅精神与庄重报道

媒体在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它所报道的内容和报道方式往往会在受众中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待问题严谨庄重的媒体,往往会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敬。而有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增加卖点,为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以被拐卖者的痛苦经历制作煽情性新闻,这是侵犯当事人隐私的行为。——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 王军

下载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南省反对拐卖妇女儿童工作计划(琼府办〔2008〕78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