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林火生态与管理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林火生态与管理》
课程作业
题
目云南省森林火灾报告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
号
云南省森林火灾报告
作者
摘要:云南省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有森林面积1.43亿亩,复盖率24.9%,林木总蓄积量为9.8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云南地形极为复杂,气候呈“立体”分布,具有多种多样的小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气候类型,森林可燃物类型繁多,森林火灾发生多而复杂。进行云南森林研究,做好云南森林防火工作,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工程的实施,对西部大开发、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云南省森林情况、森林火灾情况、火灾原因、森林消防管理体制、森林火灾扑救、发展方向等进行初步简述。关键词:云南省;森林情况;森林火灾;管理体制;火灾原因;消防手段。云南省森林分布情况
云南是我国四大重点林区之一,针叶林分布最广,共有1亿亩以上,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4%。主要优势树种为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云杉、冷杉、栎类等,尤其是云南松和思茅松,复层异龄,林分密度大,高度易燃,形成树冠火,损失严重。云南松林易发生森林火灾,其燃烧值全部是由针叶有焰燃烧所贡献的,受害也很严重,这与其主要生长在土壤贫瘠的阳坡以及防火季节出现大量落叶有关。思茅松主要分布在思茅、临沧、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州。云南松和思茅松的挥发物主要是萜烯类成分,其中p一 蒎烯相对含量(云南松14.44%,思茅松41.68%)均高于a一蒎烯(云南松3.68%,思茅松9.72%),分子量较小的萜类化合物如单萜和倍半萜多为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遇明火极易引起火灾,后果严重。华山松是云南省主要造林树种,由于针叶油脂含量高,受森林火灾危害严重。华山松树皮厚度小、导热系数大、氧指数小,火烧时树皮对内部韧皮部和形成层活组织的保护作用有限,耐火性差。华山松凋落物和腐殖质含水率低,加之凋落物较细小、密实度大,一旦着火,燃烧时间较长,很可能引起腐殖质阴燃,由于阴燃持火力强且维持高温的时间较长,造成树干基部韧皮部、形成层细胞大范围死亡,从而造成大量树木死亡。
2云南近年重大森林火灾
云南省是一个火灾发生比较频繁的省份。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云南处于夏秋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加之春耕火源增多,这一时期是森林火灾的主要时期。2004年3月27日,云南省永平县曲硐镇三道河林区发生森林火灾,火势严重威胁了当地的森林、学校、通信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扑火救灾用 80多个小时。2006年3月8日上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突发森林 大火,过火面积133.3多公顷。2006年发生的“3·29”森林火灾,西起昆明安宁市,东跨昆明西山区,过火面积两万余亩,大火肆虐了10昼夜才被扑灭。该火烧迹地植物种类众多;具有多种西南林区典型的森林类型,如云南松林、地盘松林、天然阔叶林等。云南省森林火灾原因分析
3.1气候条件
云南省总体上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区,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在季节上分配极为不均。每年11月至次4月的冬春季为云南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冬春季干旱多发。云南省的干季,清晨多露雾,相对湿度较大,地被物湿润,加之日气温差大,清晨气温低,风速小,4~5 h以 后,增温
较快,风速变大,相对湿度减小,枯枝落叶等可燃物变干,极易引燃。3.2 人为破坏
云南省人口聚居的林区,历来有烧荒烧垦、烧灰积肥的习惯,如果在干季用火不慎,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荒火,进而毁烧林区。云南省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仅烧垦烧荒、烧灰积肥等就在50%以上。加之市民森林防火意识薄弱,随地乱扔未熄灭的烟头,而且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各县(区)指挥员和林火管理员防火业务培训少,工作能力不高,都是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云南省森林消防管理体制
4.1 总则
4.1.1为了切实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4.1.2云南省境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均须依照《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
4.1.3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4.1.4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并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和完善部门和林区各单位对政府负责的制度,实行部门和单位行政领导负责制。4.2 森林防火组织
4.2.1省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州、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人武部、驻军、武警等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由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并设专职副指挥长,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林业主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林区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职人员,建立森林防火指挥所,由乡、镇长任所长,办公室设在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本乡、镇的森林防火工作。林区的村公所或者办事处,建立森林防火指挥组,由村长、主任任组长,负责本村或者办事处管辖地域的森林防火工作。4.2.2 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认真履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的主要职责和下列各项职责:
(一)在森林防火期,以临战状态做好指挥和调度工作,协调各方关系,组织昼夜值班,掌握火情和工作动态,及时向上级指挥部和有关部门报告
(二)制定本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根据上级指示、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森林防火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4.2.3林区的国营林业局和林场、农场、牧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及机关、部队、铁路、交通、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建立森林防火组织,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做好本单位的森林防火和联防工作。
4.2.4在行政区域交界或者与重要的厂、场、矿、库、村毗连的林区,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关单位建立森林防火联防组织。按照“自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保护森林”的原则,确定关防区域,制定联防办法和措施,共同做好联防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4.2.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营林业局以及林场、农场(含华侨农、林场)、牧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森林防火期内可以在林区建立森林防火检查站,有权对入山的车辆和人员进行
防火安全检查。森林防火检查站的设置,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国营林业局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4.2.6 县、市和国营林业局、林场、农场(含华侨农、林场)、牧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集体林场,应当建立专业、半专业扑火队;林区的乡、镇、村和各单位,建立以民兵为骨干,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体的义务扑火队,并定期进行训练。
4.2.7州、市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应当根据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开展航空护林工作,加强武装森林警察部队的建设,逐步提高森林防火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4.2.8县、市和有林的乡、镇、村以及农场、牧场、国营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等单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护林员由县、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委任或者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委任。护林员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协助村民委员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依法制定保护森林的乡规民约并监督实施;
(二)森林防火期内,负责巡山护林和入山人员的管理工作;
(三)管理野外用火;
(四)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参加组织扑救火灾和调查火灾损失,协助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公安、林业等主管部门查处火灾案件。4.3 森林火灾的预防
4.3.1全省每年十二月至翌年六月为森林防火期,三月至四月为森林防火戒严期。州、市、县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可以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规定具体的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出现高火险天气时,可以划定森林防火戒严区,规定具体的森林防火戒严期,并向省人民政府备案。
4.3.2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森林防火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列入计划,纳入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审计、财政部门,负责对森林防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4.3.3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和有关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期实施。大面积成片造林(含飞机播种造林)、更新,必须把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列入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更新同步实施。其所需经费列入造林成本。未完成防火设施建设的项目,主管部门不予验收。4.3.4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对森林防火专用车辆、通信器材、灭火机具、望台、防火灭火设备制定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维修保养,保持完好状态,保证森林防火灭火需要。4.3.5森林防火期内,林区野外用火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烧灭积肥、烧荒烧垦、炼山造林、烧田地埂草、烧石灭、烧砖瓦、烧木炭等生产性用火,必须由用火者提出申请,由村公所、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和护林员逐块、逐窑检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核发生产用火许可证,报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备案。经批准进行生产用火的,必须有专人负责,事先开辟足够宽的防火隔离带,准备好扑火机具。对农事用火,应当规定统一的用火时间,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事后必须彻底熄灭余火。
(二)计划烧除和在林区及其周围进行实弹演习、爆破、勘察、施工等活动的,必须经县、市
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并制定防火措施,做好戒备工作,选择三级风以下的天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三)野外煮饭、烘烤食品、烤火取暖、吸烟,应当选择避风、近水的安全地点,采取安全措施,保证火灭人离。
(四)禁止使用枪械狩猎、夜间走路使用火把照明、烧山驱兽、烧蜂、玩火、上坟焚香烧纸、燃放鞭炮。
4.3.6森林防火期内,通过林区的列车,应当固定清炉地点,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严防闸瓦脱落引火灾。蒸汽机车还得安装防火罩。森林防火检查站的护林人员、林业公安干警、武装森林警察和森林经济民警,对驶入林区的车辆驾驶员和乘客,应当进行防火安全教育,不准乱丢烟头和其他火种。4.3.7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在森林防火戒严区严禁一切野外非生产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生产用火的,必须经地、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审核,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4.4 森林火灾的扑救
4.4.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公所、办事处、国营林业局、林场、农场、牧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或者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报告。接火情报告的单位,必须迅速组织人力扑救。对《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八种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地的地、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再立即报告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地、州、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对下列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告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一)地、州、市交界地区危险性大的森林火灾;
(二)过火面积十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
(三)省批准建设的人工林基地、飞机播种造林区的森林火灾;
(四)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火灾;
(五)需要省和其他地区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其他需要立即报告地、州、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森林火灾,由各地、州、市、县分别作出规定。
4.4.2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各形式的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义务扑火队、武装森林警察和森林经济民警部队、航空护林站接到扑火命令后,必须立即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公安消防队伍在必要时出动协助扑灭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时,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领导必须立即赶赴火场,负责指挥扑救。发生《条例》第二十二条的列的八种森林火灾和本实施办法4.4.1所列的五种森林火灾时,当地政府领导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领导成员,应当立即组成扑救火灾前线指挥部,实行临场统一指挥;一切扑火队伍必须严守纪律,服从统一指挥。火灾扑灭后,应当全面检查火场,彻底清除余火,并留足够人员监守,巡逻检查,严防复燃。经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得撤出监守人员。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孕妇参加。4.5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4.5.1 发生森林火灾、火警、荒火后,当地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应当及时组织公安、林业等部门,对
起火时间、地点、原因、肇事者,造成的损失和扑救情况等进行调查记栽,并将火灾逐起列表逐级上报。对《条例》第二十二条所列的八种森林火灾和4.4.1所列的五种森林火灾,由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于火灾扑灭后七天内书面专题报地、州、市和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4.5.2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按照森林火灾统计报告表的要求,进行森林火灾统计,及时按规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4.6 奖励与处罚
4.6.1对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4.6.2对违反法规定的进行处理。但当事人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先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云南省森林防火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各自的林火管理系统,因而大大提高了对林火的监测、信息传递和扑救指挥的能力,很多国内外研究学者致力于林火时空分布格局的研究,相关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涉及的研究区域也非常广泛,其研究方法是基于研究区域多年来的林火统计数据(包括林火发生及过火面积、扑灭时间、火点地理坐标、起火原因等),利用包括 SPSS、ArcGIS、Matlab、R、S—Plus、SAS等空间分析和数学统计分析工具,并使用遥感技术研究当地林火时空变化规律。我国在建立森林火灾扑救指挥系统方面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GIS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我国许多单位也进行了森林火灾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我国林火防火技术包括林火预测预报技术、林火阻隔技术、林火监测技术、林火通讯技术和林火扑救。5.1林火预测预报技术
目前,在林火预报研究中常采用的主导因子是降水量或干旱日数、可燃物的含水量、温度、相对湿度和风5个因素。一天之内火险高危时间一般在13:0O~15:00时,因而在这段时间内测定森林可燃物含水量能够更为准确的用作火险评估。舒立福等报道用动力学方法进行林火预报,将可燃物湿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入火源因素,与点火试验等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线性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等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模拟来进行林火预报,其准确性较高,可以预报火灾出现的时间、林火蔓延速度和林火强度等,是目前世界各国采用比较多的林火预报方法。温广玉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对着火样本和不着火样本进行了重新划分,训练一个神经网络包括用一系列的输例子和理想的输出作为训练“样本”,其二层感知器是在二维输入空间上用三条相交的直线,根据一定的训练算法对网络进行足够的训练,得到一个封闭区城以实现样本集的正确划分。但是,由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黑箱算法,其算法在选择上难以说明其原理,因而对于在林火预测预报上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对林火预测预报技术这一块的研究和使用上有很大的不足之处,为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测和预报方面的提高我们云南省对这方面的研究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5.2林火阻隔技术
林火阻隔网络是将自然的河滩、河流、裸地、池塘、水库、山脊,难燃的森林和人为阻火障碍物如铁路、公路、地道、防火沟、生土带、防火线、防火 林带、火烧清理林地、农田以及火烧清理迹地等,通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相互联结成封闭网状所形成的闭合网络系统,网络由大到小,先易后难,在网络中将所发生的林火尽量控制在最小网眼面积内。李世友等人对昆明地区春季野生绿色草本类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鼠麴草、毛连菜、千里光、一年蓬、水杨梅、珍珠菜、白三叶、三点金等40种植物形成的绿色草带具有防火、阻火的价值。李世友等人提出利用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的借鉴作用,并借鉴建筑避难层(间)加强林区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另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成首个生物防火隔离带,这对林业大省云南的森林防火工作将产生积极的作用。生物防火隔离带是一种较新的森林防火方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防火树种的选择、经营技术和防火机理上,为防止火灾蔓延而专门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可燃物区域。通过铲除林间通道两侧杂草,种植涵养水源丰富的扁竹根等植物,以达到阻止地表火蔓延的目的。目前,当地农户种植模式已由先前的甘蔗地和固定耕作模式向茶+林、农田+水域、茶+ 樟树转变,并形成天然防火屏障口。5.3林火监测技术
3S技术,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林火监测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森林防火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利用GIS的空间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能力,RS的大面积获取地物信息特征及GPS快速定位和获取数据准确的能力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以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GIS技术采用交会方法将林火的位置定位在地图上。GPS可以将队伍行进的路线和位置及时的传输到防火指挥地理信息系统之中,并通过GIS 准确地定位到地图之中,因而可以及时调整和纠正扑火行动的位置、方向和到达的目的地。梅蓉探讨了基于3S技术的森林防火C3I(指挥、通信、控制、情报)指挥自动化系统参考模型,实现火情信息的及时采集、传输、处理自动化,结合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协助指挥人员对火情进行科学的判断和调度处理,可将实时火场状态和扑救过程同时传递到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为指挥人员指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徐虹等人利用遥感、GIS技术,采用加权叠置法,将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报指数划分为没有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和极度危险5个等级。该预报模型更加准确的预测发生林火的可能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森林防火需求。5.4林火通讯技术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森林防火通讯技术已经基本实现地面通讯、地对空和空对空通讯。美国利用卫星通信和电子天线实现了覆盖全国,特别是偏远林区的通讯,可及时高效并迅速的监测火情。加拿大则形成了主要由地面站、微波通讯塔、防火基地、联络站、无人中继站、无线电通讯和空中飞机组成的林火通讯系统。完善的装备和通讯设施,让这些国家的森林防火力量形成了一个有序 的整体,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95年,云南省防火安全委员在昆明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出台了《云南省消防群防群治条例》、《云南省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管理规定》等法规,提高了防火部队建设和备战建设。邵剑飞在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消防产品监督制
度》,建立消防监督检查管理系统的总体模型,对利用面向对象规范的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利用互联网络实现消防产品网上验证服务的管理新思路,落实防火措施,实现全省对消防产品的统一管理,以技术进步推动云南省消防产品监督工作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在人力防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防火、灭火的效率。近年来,云南省立足自身省情,出台加强和改进 《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消防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云南省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云南省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和《云南省建筑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政府规章,为全面推动各州市消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依据,有力牵引和推进了全省消防事业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5.5林火扑救
直升飞机吊桶灭火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部分林区林火扑救的一种新型手段,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吊桶可以随时折叠和拆卸,拆卸较为方便,而且占用空间小、重量轻、易于搬运和携带。不过云南省山势较高、地形复杂,加上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云南省对该方法的使用还比较少。有待研究更实际、更科学、更能够适应云南省的林火扑救方法。杨旭东分析了大理市森林防火现状,提出要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使“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还要进一步强化火源管理,不要在林子里随便扔未燃尽的烟头,普及科学 防火、安全扑火常识。加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和巡山护林、快速扑火专业队伍和武警森林中队领导的建设,真正构筑起森林防火地方政府行政领导负全责的工作机制,加强林火扑救指挥系统建设。国家制订了《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扑救森林火灾技术》、《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森林火灾成因和森林资源损失调查方法》、《中国森林火灾编码》、《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森林防火嘹望台嘹望观测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为林火管理和扑救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6云南森林发展方向
6.1 发展目标任务
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提出林业发展目标任务。具体是:按照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要求,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系统稳定、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森林云南”,使林业在云南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6.2 长期目标
2011—2020年,是云南省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大见成效的关键阶段,同时使林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实力显著增强。云南省林业发展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6%,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全省林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林业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2021—2050年,是云南省林业建设的巩固提高完善阶段,在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森林可持续经营上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云南省林业发展长
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全省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和石漠化、沙化土地得到整治,适宜的土地全部绿化。全省实现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的目标,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产品供需平衡,全省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7结论
云南省森林覆盖率大,加之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其极易发生森林火灾。近年来,云南省把生态建设放在林业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工程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云南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建西南绿色屏障、创兴林富民大业、扬七彩云南文化,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生态系统更加完备、林业产业更加发达、森林文化更 加繁荣、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森林云南”。因此,做好森林防火灭火工作并继续研究新的防火措施对云南省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云南省森林防火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应继续努力开展火险天气、火险形势的科学研究和短期、中长期火险预测预报工作,逐步建立云南省林火预报系统;加强以防火林带网络和体系建设为主的生物防火建设,提高对初发火的阻隔能力;要尽快建立云南省森林火灾监测地面、航空和卫星监测一体化系统,就必须尽快完成全国卫星林火监测网络建设。加快微机辅助决策系统、GIS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建设的步伐,还要加强云南省防火通讯设备,先进的通讯设备,可加快森林火情的传递,为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加强航空飞机灭火和化学灭火的力度,实现扑火机具现代化,加强研究和开发高效的、多种适用于林区的灭火工具。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J].当代亚太,2008(4):7-25. [2]李德.四川省重点地区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EB/OL].2010·0I-28.
[4]刘洪廷.云南省森林火灾的特点、扑救方法和战术[J].森林防火,1997(4):24—25. [5]李光.云南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森林防火成功之路[J].森林防火,2002(3):9-11. [6]庄俊华.永平表彰扑火勇士IN].云南日报,2004—11—16.
[7]秦蒙林.武警大理州森林支队永平中队受表彰[N].春城晚报,2004—116. [8]周重要.云南大理突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2000多亩[N].地方要闻,2007—3—9. [9]罗成,尹定文.安宁笔架山起火,6钟头烧300亩[N].生活新报,2010—5—8. [10]霍增,刘洪诺.云南省森林火灾的持点[J].林业部西南航空护林,1987(1):12-14.
[11]郑怀兵。张南群,方彦,等.云南省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J].森林防火,2007(4):19—22.
[12]李世友,陈宏刚.昆明地区主要造林树种鲜枝叶的燃烧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148—151. [13]王革,柯玉鹏.昆明地区防火林带设计树种选择[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1):109-112. [14]耿树香,尹晓兵.思茅松树脂酸热异构反应的研究[J].木材加工,2011(6):58—60.
[15]郑华,张弘,李文良,等.景东地区云南松和思茅松挥发物组分含量的比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4):366—369.
[16]李世友,马爱丽。朱丽,等.华山松树干耐火性初步研究 [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2):105—107. [17]李世友,李小宁,李生红,等.3种针叶树种树皮的阻燃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2):192—197. [18]李世友,金贵军,周全,等.3种针叶树种树皮的抗火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4);6-9. [19]李世友,马长乐,袁俊杰,等.昆明地区4种外来植物对火的生态适应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268—274.
[20]陈德荣.临沧市“五个强化”抓实森林防火工作[J].云南林业。2013,34(2):45. [21]程前进.基于GIS的森林火灾扑救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第二篇:林火生态与管理实习报告(写写帮整理)
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林火生态与管理》
实习报告
姓 名: 阮 学 程
学 号: 20130651000 班 级: 消 防 13 指导老师: 李 * *
一、实习时间和地点
6月27日
西南林业大学后山6月28日
筇竹寺后山
7月2日
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后山 7月3日
安宁笔架山
二、实习目的
通过走访各个林区,进行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加深并掌握林火生态与管理的知识。结合地理位置,天气情况等信息对林火进行一定的预判,而不是通过理论知识纸上谈兵。
三、实习内容
第一点,城乡结合部森林火灾特点以及防火措施。城乡结合部森林责任大,收益小,地处市区与郊区交界处,发生火灾既可以蔓延郊区,也可以涉及市区,造成的危害与一般的森林火灾并不相同。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居多,以人为本管理难度较大,需要群防群治,联合设防。上坟祭祀、农事用火等野外火源是城乡结合部发生火灾的首要原因,特别是清明节与春节期间的燃烧稥纸,鞭炮等,为避免出现此种火灾,应采取一下措施。
1、强化值班调度,增强值班力量。
2、切实加强宣传,积极营造森林防火氛围。
3、加强火源监管巡查,重点部位责任到人。
第二点,计划烧除。计划烧除应当在秋冬春季低火险时段进行,烧除范围为距离林缘、山边50米以内的田间稻草、田埂草和林缘山边杂草。计划烧除,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用火日的森林火险等级3级以下(含3级),风力3级以下。
2、林缘山边防火隔离带宽度3米以上,清除杂草,枯枝落叶。一个申报单位l天时间烧除长度不得超过1000米(特殊的有组织烧除需单独报批)。
3、烧除当日要有乡干部2人以上,村干部2人以上在场,现场围守人员10人以上,围守人员为年龄20-55岁的健康男性。
4、围守人员必须带足柴刀、锄头、水桶、扑火树枝或打火把等扑火器具。
5、烧除用火时间应控制在上午11时之前,避开高火险时段。计划烧除过程中应结合地理位置信息,随机应变,不可想当然。
第三点,以火攻火。森林火灾中,大火往往难以控制,必要时候应当采取一 1 些措施,牺牲局部林带,保存整片林带,从而控制住整个火场。采取以火攻火的方法,应背靠依托带,结合地理位置信息,明确火势来向以及风向,辨明出是顺风火还是逆风火,以及上山火和下上火,安宁“3.29”火灾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依靠地理位置信息充分结合风向,达到控制火势的目的。
第四点,滇中森林地带的几类树种。油茶树,既是防火树种,也是不落叶树种,其树叶较厚,树冠浓密,并且不易燃烧,种在针叶林中。圣诞树,外来树种,蔓延生长速度极快,落叶密实,不容易发生地表火,具有一定防火作用。但是实地考察过后,其根系极少,扎地很浅,很容易倒地,由于其树冠浓密树枝较多,倒地后不容易处理,那么夏季干旱时候极容易发生火灾。综合而言,圣诞树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防火树种。杉木,潮湿地带极易生长,树皮薄,带枝落叶枯死,地表火足以烤死,但是其生长快,经济效益大,便于家具利用,因此应当及时处理其树干下的枯枝落叶。桉树,一种快速生长林木,算得上是耐火易燃树种,多种植于南方。虽然其树冠浓密,树皮容易凋落,容易发生树冠火,但是树干不容易烧死,并且容易恢复生长。
第五点,隔离带。森林防火隔离带设置要结合林地实际和地形,主风方向等情况开挖。开设森林防火隔离带应搞好三个结合:
1、森林防火隔离带设置要与防火道路结合。
2、森林防火隔离带开设要与生态旅游结合。
3、森林防火隔离带开设要与生产经营结合。此次在安宁“3.29”火灾现场当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山谷就是一个天然良好的隔离带。
第六点,林火生态与管理中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1、林区地带的高压电缆线布置。当林区发生火灾时,火势往往较大,这时候架空而过的电缆线就很有可能被烧断,特别是树冠火旺盛的时候。因此电缆线架空应该较高或者选择树木稀疏的位置,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在电缆线上裹上保护层。
2、枯枝落叶的清理。枯枝落叶应该定期或者按时清理,否则造成大量的可燃物积累,干旱季节引发森林火灾。此外腐朽的木材应该挖坑填埋,或者用沙土掩盖,因为腐朽木材容易发生阴燃,不易察觉。
第七点,林火扑救人员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打火人员不宜站在灌木丛茂密的地方,此类地方极其容易发生地表火并且火势迅猛。
2、打火人员不宜站在山谷底打火,此类地方不仅灌木丰富,并且地势低,四面环山,通风透气性差,容 2 易发生窒息。
3、打火人员在打火时候应密切关注林区主风方向,切不可在顺风一侧打火,充分结合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的位置区域。
四、实习总结
生态建设,林业是主体,保护森林资源防火是根本,做好林火生态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宣传难、扑救困难、火源管理难,是林火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林火防火工作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处理。其次,扑救林火的过程一定要结合当地天气预报以及地理位置信息,随机应变,不可照葫芦画瓢,不知变通。最后,林火工作要做到防消结合,人人参与,人人主动。通过此次实习后,对林火的管理以及预测,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而不是盲目的去管理。
第三篇:城市化与生态研究意义
3、研究意义
“江城”武汉市位于两江交汇之地,也是“百湖之城”,是我国内陆腹地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状况,一直处于迅猛稳健的发展势头中。在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同时,由于统筹考虑的不尽充分,整体规划的一些不足,以及人们环境生态意识的薄弱,给城市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城市化发展的水环境效应更是值得引起相关行政部门和广大市民的注意。基于这一背景,本实验项目将对汉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协调效应发展进行深入全面调查研究,揭示城市化与水环境的时空耦合关系及系列水环境生态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方案举措。
本实验项目研究的理论价值和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通过对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历程及其与水环境效应的各项研究建立针对武汉市的城市化与水环境效应研究理论,弥补中西部城市化与水环境效应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中西部城市化发展和生态协调提供一个相对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
(2)经济方面通过分析水环境效应反向推导出城市化发展的系列问题,为以后武汉1+8城市圈比翼齐飞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
(3)生态方面则可以客观反映武汉城市化的水环境效应,并为武汉市建设生态和谐的水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保护良性循环的水网生态区,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同时反映江河湖泊及湿地等对气候水文的积极影响。
(4)社会文化方面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武汉生态水网对城市文明建设和水域景观欣赏等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水环境效应的逐步改善能对社会文化进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参考文献苏黎兰 《武汉市环境现状的研究与哲学思考》 科教文汇2006 06
第四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五篇:《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杂志最新征稿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的一本以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技术市场、科技保密、成果宣传推介以及科技创新等科技发展相关内容为主的大型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5433/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6516,邮发代号:80-533,大16开本,月刊,本刊内容丰富,精美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最大发行量达2万册,依托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聚焦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创新,引导中国科技新发展,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努力打造一个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交流平台。杂志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与专业性于一体,被转载率及引用率较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读者遍布全国主要科研机构、政府、高等院校、学会/协会、图书馆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教授、博硕士生等科研人员及科技管理工作者。
主要栏目:
政策导向 高端访谈 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示 产品开发 技术应用 高校专题 交流园地 国际观察 知识产权 产业经济 区域发展 “三农”聚焦 可持续发展 科技产业化 创新大视野 科技动态 机构展示 专家文稿 会议通报热点探讨 科研交流 技术转移创新大视野
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篇幅在3000~8000字为宜。
2.格式要规范,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需要翻译成英文。详细请参照本刊网站上“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3.请务必注明作者详细的联系方式,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4.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文责自负,来稿必复,来稿不退,20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5.为保证质量,本刊对所有来稿送交相关专家、编委审阅,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
请按照以下格式整理您的文章:标题(20字以内)->作者->工作单位(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100字内详细)->联系方式(电话);
在线QQ:***56联系人:闫老师葛老师
随时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huatengqikan@126.com(请注明:投稿《xxx》杂志)
诚信为本,真诚为您服务!
专业打造完美,更快,更好,更放心!
本站所推荐期刊,均为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有多年各种期刊发表经验,对各种期刊会议要求把握准确。
成功率高,因本站原因 没有成功发表的稿件,给您保证全额退还一切费用。
———华腾期刊网 欢迎访问!联系:闫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