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红色旅游的优势及发展思路研究
浙江红色旅游的优势及发展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网站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
我省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交通、需求、机制等优势,必须把握“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开发和建设重要景点景区和线路,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一、发展红色旅游具有突出优势
我省是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的积极活动区域,革命遗址遗迹丰富,加之历史文化深厚,风景秀丽,经济发达,具有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投入不断增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日益深化,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游客人数较快增长,社会参与初显成效。
——革命遗存丰富奠定红色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浙江具有较长的革命传统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党领导的革命遗迹遍布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党史部门初步整理的重要革命遗迹及纪念设施有100多处。包含我省嘉兴南湖的沪浙红色旅游区,是《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温州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等5个红色旅游景区,列入国家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我省都保存着一批重要的革命遗址、遗迹和史实,如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永嘉楠溪江红十三军军部旧址、萧山衙前农民运动遗迹等重要革命遗存,以及梁柏台故居、刘英烈士陵园、徐英烈士故居及纪念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地方党领导人在杭州小车桥陆军监狱的斗争等。
——人文山水优势强化红色旅游发展的环境支持。浙江历史文化深厚,风景秀丽,富有“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誉,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同秀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烂的民俗风情相汇聚,形成了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嘉兴南湖既有烟雨奇景,又有古典园林精巧;宁波四明山生态奇特,梁弄古镇古韵浓厚;一江山岛海天风光壮美,观海、攀岩相得益彰;长兴古银杏长廊魅力独特,永嘉楠溪江风景宜人,等等。江南风景和革命历史文化相互结合,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海洋旅游相互促进,为发展红色旅游构建了一个潜力巨大、可持续开发的平台。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红色旅游发展的较大空间。我省经济增长迅速,2005年全省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067亿元,民间资金较多,政府财力有了较大增强,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需求结构正由物质生活为主,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提升,2000-2004年城乡居民旅游娱乐性支出分别增长2.2倍和1.4倍,越来越多的居民外出旅游度假,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旺盛需求。旅游业发展迅速,较早确立了到2010年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自2005年起实施30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匡算800多亿元,有利于改善住宿餐饮、商业购物等服务条件,增强旅游业配套能力。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基本形成,大大便利了境内外游客进出浙江。
——体制机制领先提供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我省体制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各类微观经济主体高度活跃,社会活力日益增强,民间资本投资文化社会事业的门槛不断降低,形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旅游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景区逐步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服务设施产权改革有序推进,积极推动社会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提供了重要产业体制支撑。红色旅游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成立了由省委领导任组长的“浙江省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政府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决策、规划以及贯彻落实工作。
当前,我省发展红色旅游还存在较多问题。发展红色旅游的认识有待深化,有的认为红色旅游仅仅是旅游促销的一种手段,有的忽视了周边人文山水资源开发,有的过分发展商业设施,破坏了革命遗址遗迹庄严肃穆的应有氛围。保护革命遗址遗迹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遗址遗迹因缺少资金,日益遭受风雨侵蚀、白蚁患害和人为破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损,有的甚至面临毁坏,一些保护较好的遗址遗迹也存在着消防、被盗等隐患,以及周边建设缺少统一规划的问题。发展红色旅游的机制有待强化,尚未形成发展红色旅游整体的规划机制,与大旅游的整合机制有待加强,市场营销机制较弱,景点景区表现手法陈旧,存在着重硬件、轻管理的倾向。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难点有待克服,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缺少必要的接待设施;有些从业人员只具备初中文化程度,历史文化了解肤浅;部分地区还存在着景点孤立分散和内容单薄的开发难点。
二、“十一五”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
发展红色旅游,必须积极贯彻实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深化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整理、研究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和史实,协调推进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建设。坚持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和提高开发管理水平。发展红色旅游,还要坚持突出社会效益,统筹协调,多方参与,深化主题,分类推进的原则。
我省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目标是,强化革命遗址遗迹和史实保护,把其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保护一批红色旅游重要景点,造就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整合优化若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景点景区和线路联动发展的红色旅游整体架构;完善有利于保护开发和发展红色旅游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促进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的稳定增长,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国8%左右,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旅游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形成红色旅游与大旅游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革命遗址遗迹和史实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重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展示和宣讲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修缮和整体保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遗迹,分期分批维修和保护列入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重要景点名录的革命遗迹及纪念设施,妥善保护其他重要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地、文献等。合理开发利用革命遗址遗迹所形成的山水、人文资源,防止项目开发中的建设性破坏,实现革命遗址遗迹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红色旅游发展的整体构架基本建立。南湖风景名胜区对全省红色旅游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台州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等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率先建成并有效运转。加快建设“上海—嘉兴—平阳”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配套完善11条红色旅游省级精品线路。统筹实施40个红色旅游重要景点建设项目,形成红色旅游景区线路结合、主次分明、定位明确、有序开发的整体架构。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到国家旅游景区3A级标准,其中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达到4A级标准。精品线路规范运行,重要景点建成开放。
——红色旅游市场开发和经营的体制机制富有活力。深化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经营体制等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形成政府组织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运作的多元化发展机制。规范政府投资,激励民间投资,一批以红色旅游为主业的品牌企业发挥骨干作用,一批红色旅游产业化项目投入使用,带动酒店、餐饮、客运、休闲娱乐、特色旅游商品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到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国8%左右,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
——参加红色旅游人数持续稳定增长。强化红色旅游主题,丰富红色旅游内容,着力提高浙江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吸引力。红色旅游加快融入大旅游体系,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和组团机制有效,以党员、先进分子、青少年为重点,大力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加红色旅游活动。政府资助、社会赞助和个人自费相结合,构筑不同群体参加红色旅游的长效机制。复合性、综合性强的红色旅游景区及线路,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吸引境外游客。重要景点常年开放,经典景区参观人数年平均增长25%左右,到2010年力争累计达到2000万人次。
2010年后,进一步促进红色旅游与旅游业整体发展的融合,全面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全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显著完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准显著提升,参观人数显著增加。红色旅游与生态、人文旅游的结合更加紧密,经典景区、精品线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加扩大。红色旅游资源的综合潜力得到深度开发,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红色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三、全面实施“71240”工程
根据浙江的革命历史地位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开天辟地,党的创立;英华浙江,烽火东南;纵横两浙,决胜山海”为浙江红色旅游建设发展的总体定位,强化红色旅游资源有序开发的导向。重点提升和建设7个经典景区,着力整合和推广12条精品线路,积极保护和培育40个重要景点,形成71240工程的总体格局。合理开发建设地方其他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全面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一)重点提升和建设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必须加强景区建设衔接,明确发展定位,突出主题和特色,增强综合功能,形成景区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格局。
1、南湖风景名胜区。主题定位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科学实施景区深度开发和建设方案,全面维修现有场馆设施,加快景区环境综合整理、配套景点建设。扩建部分场馆,全面提升接待能力。拓展红色旅游内容和特色景点,发展相关产业,增强景区的观光旅游和都市休闲功能,强化景区的辐射功能和带动效应。适当开辟浙江党史陈列场所,加大整体宣传我省革命历史的力度,便利游客加深对全省党史、革命史和特色旅游的全面了解,推动游客参加浙江深度游和精品游。
2、鲁迅故居及纪念馆。主题定位是“名士之乡、伟人故里”。深度推进鲁迅故里及纪念设施的综合开发和建设,形成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环境,清末民初绍兴市井生活风情和鲁迅作品人物场景,鲁迅文化研究3个展示区,以及绍兴传统商业区、旅游服务区2个区块。修缮周恩来祖居并丰富文物、史实陈列,加强与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东湖陶社、大通学堂徐社等重要景点的联动参观和游览,形成全面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和人文特色的红色旅游“绍兴板块”。
3、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主题定位是“三军海战、英雄丰碑”。改建扩建台州市区的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清理、修缮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的战场遗迹,完善战场标识说明等设施,增加陈列布展,修建环岛公路、游步道等交通配套设施。增设市区与一江山岛及大陈岛往返快速客轮,扩建客运码头、游客集散中心等设施,形成烈士陵园、登陆战纪念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各景点陆海联动的红色旅游景区。
4、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主题定位是“北上抗日、浙南红区”。突出红军挺进师和中共浙江省一大主题系列,重点开发建设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相对集中的凤卧、山门等区域,注重红色旅游资源与南雁荡山等自然风光结合,完善景区专项建设规划,加强与文成、泰顺、瑞安等地重要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协作,加快建成旅游资源集中、游览体系完整、内部交通顺畅的红色旅游景区。
5、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主题定位是“浙东古镇、抗日堡垒”。保护和建设梁弄古镇,提升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优势,加快抗日根据地旧址、遗迹的开发建设,修缮和保护重要革命遗址遗迹,加强红色旅游与生态、民俗旅游的整体宣传推广,增加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景区观光游览环境,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制定和完善整体旅游营销策略,加强与宁波、慈溪等重要红色旅游关联景点开发的协作,建设浙东地区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相结合的重要景区。
6、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主题定位是“抗战烽火、红色要津”。加强新四军苏浙军区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和研究,加快制定和实施景区专项建设规划,重点开发建设槐坎温塘、仰峰岕、白岘茅山等核心景点,完善交通和接待设施。进一步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拓展观光和休闲项目,加强与德清、安吉等地重要红色旅游关联景点开发的协作,建设成为浙北地区融革命文化、古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重要景区。
7、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主题定位是“游击浙南、浴血奋斗”。加快以红军创立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景区规划建设,全面修缮纪念建筑,新建讲解大厅等接待设施,提升文物保护和陈列布展水准,加强景区环境治理和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化红十三军历史研究,完善周边革命遗迹和纪念设施,加强与温州、仙居、乐清、永康、磐安等地相关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的协作,不断深化主题形象。强化与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融合,打造革命历史文化与浙南秀丽山水、特色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旅游景区。
(二)着力整合和推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根据资源、交通、市场等综合条件,整合和优化12条精品线路,强化干线特色,协调关联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形成干线带动景区,景区激活线路,红色旅游与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1、“党的诞生与红色浙江”之旅:上海—嘉兴—平阳。以上海为起点,连接南湖风景名胜区和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景区,属于国家级精品线路。配套游览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四明山浙东抗日根据地、永嘉楠溪江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经典景区,形成相关景区联动、红色浙江别具特色的国内重要旅游干线。这条线路的特点是,重温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的伟大历史,体会浙江军民的抗战风云,感受浙江人民当年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游览江南水乡,畅游四明山、楠溪江、南雁荡等风光秀丽的自然景区,领略山水浙江的独特魅力。
2、“名人故里”之旅:绍兴—诸暨—新昌。以参观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周恩来祖居为核心,连接诸暨俞秀松故居、新昌梁柏台故居等景点,贯穿绍兴水乡风情、山涧奇观、寺庙文化等特色游。这条线路的特点是,感受伟人成长历程,体会革命志士的风范和精神。游览国家4A级的诸暨五泄、新昌大佛寺风景名胜区,观光绍兴东湖、大禹陵、柯岩、安昌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名胜。
3、“一江山岛战史”之旅:台州椒江—一江山岛—大陈岛。以参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景区为核心,贯穿海岛胜景、海港灯火、海天一色、海鲜美味等观光休闲游。这条线路的特点是,全面参观了解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史,追怀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英烈,欣赏大陈岛海蚀和海积景观,体验一江山岛险峻环境,亲历海上旅行,跻身海港夜游,走海涂,尝海鲜,集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具有陆海联游的独特魅力。
4、“红色边区”之旅:平阳风卧—山门—南雁荡山。以参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景区为核心,连接南雁荡山风景区,毗邻南麂列岛。这条线路的特点是,亲身体验红军挺进师艰苦卓越的革命岁月,追怀革命先烈,重温北上抗战的豪迈气概,感怀中共浙江省委早期革命斗争的艰辛,享受山林野趣,领略南雁荡山、大海列岛等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
5、“四明山抗日堡垒”之旅:余姚梁弄镇—四明山景区。以游览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景区为重点,贯穿河姆渡文化遗址、森林公园、四明湖、山道古镇等观光休闲游。革命历史文化遗迹丰富,旧书店、苏区银行和兵工厂等保存完好,四明山景区山水交映,古镇风貌朴实独特,各种景观互相融合,形成了一条集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精品线路。
6、“红色要津”之旅:长兴槐坎—莫干山白云山馆—安吉姚家大院—孝丰。以参观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景区为核心,配套参观莫干山浙西特委、白云山馆国共领导人合作谈判旧址,安吉反顽自卫战指挥部旧址等景点,连接古地质公园、莫干山风景区、安吉生态游。这条线路的特点是,重现抗战时期苏浙军区的风貌,体验敌后苏区生活和抗战风云,观光古银杏长廊,饱览莫干山自然人文胜景,跻身于中国竹乡生态游和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观光游,体会浙北民居民俗休闲风情。
7、“浙南红军寻踪”之旅 :温州—永嘉五尺乡—楠溪江景区。以参观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景区为重点,连接江心屿景区、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了解浙南红军创建历程,体验红军游击作战的艰苦岁月,领略江心屿历史人文胜迹,饱览楠溪江的自然风光,感受浙南古村落文化,红绿结合,独具特色。
8、“英烈光辉”之旅:杭州云居山—萧山衙前—富阳受降镇—桐庐新合。以云居山烈士纪念馆及碑为重点,连接解放杭州纪念碑、钱塘江大桥、萧山衙前农运纪念馆、新四军金萧支队遗址陈列馆等景点。贯穿西湖风光,“三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条线路的特点是,展示浙江革命全景,感受钱塘江大桥抗战风云,参观侵浙日军洽降仪式旧址,追怀游击战士的抗战艰苦岁月。欣赏云居山、玉皇山和凤凰山风景,饱览富春山水风光,置身瑶琳仙境,体验农家乐和民俗游。
9、“星火燎原”之旅:丽水—松阳安岱后—遂昌王村口—龙泉—庆元。以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和新四军驻浙江办事处旧址为起点,安岱后和王村口革命遗址群为重点,连接住龙—宝溪系列革命旧址、斋郎战斗红军指挥部旧址等景点,贯穿瓯江上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畲族风情游。这条线路的特点是,参观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体味安岱后红色古寨特色,体验红军战斗历程,游览箬寮原始森林,饱览百山祖、凤阳山奇特风光,感受畲族文化,了解香菇历史,观光廊桥风景,集教育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
10、“浩然正气”之旅:金华—义乌—东阳—永康方岩—武义。以参观金华台湾义勇队和敌后抗日文化中心旧址为起点,连接施存统故居、陈望道故居、冯雪峰故居、日军侵华细菌战旧址、邵飘萍纪念馆、金佛庄纪念馆、刘英烈士陵园、徐英烈士故居及纪念馆等景点。贯穿名山、名城、名寺及古镇、古村、古建筑,兼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这条线路的特点是,感受全民抗战的英雄气概,追怀红色理论家和抗敌勇士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共浙江早期领导人的革命风范和战斗历程,铭记日军侵华暴行,游览江南典型古民居古村落,饱览双龙洞、方岩景区等浙中山水风光和人文胜迹,购买价廉物美的小商品。
11、“浙西红区”之旅:衢州—江山—常山—开化。以衢州六英烈纪念碑及馆为起点,连接常山芙蓉乡红军战斗遗迹、开化库坑中共闽浙赣省委和福岭山中共浙皖特委、浙皖军分区、红军医院和军服厂旧址等景点,贯穿多个著名风景区。这条线路的特点是,感受工农红军艰难的战斗岁月,体验军民团结抗战的英雄气概,追怀边区革命历程,探险江西苏区“红色贸易”之路,观光南宗孔庙,求索龙游石窟,饱览烂柯山、江郎山、古田山、三清山及钱江源的山水风光和自然胜景。
12、“海上游击”之旅:舟山定海—普陀—岱山。以舟山烈士陵园、大鱼山和登步岛战斗旧址为起点,连接桃花岛革命烈士陵园、东海工委旧址、金维映烈士故居等景点,贯穿海上佛国普陀山、避暑胜地朱家尖、东海渔港沈家门、东方大港宁波—舟山港。这条线路的特色是,追忆大鱼山血战、登步岛战斗中抗敌勇士的英雄事迹,感受海上革命风云,观光普陀山海天景色和寺庙景观,揽胜岱山蓬莱十景,饱览海岛风情,遍尝渔家海鲜,感怀现代化港口的快速崛起。
此外,结合各地一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独立的实际,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积极培育和建设环杭州湾地区的天目游击之旅、嘉善阻击战遗迹之旅,温台沿海地区的括苍山游击之旅、亭旁农民揭竿之旅,金衢丽地区的红色理论家故居之旅等,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形成精品线路带动特色线路,不同群体共享红色旅游愉悦的格局。
(三)积极保护和培育红色旅游重要景点
保护和培育40个红色旅游重要景点。这些重要景点未列入省红色旅游7个经典景区之中,相对比较分散,但意义重要、开发价值较高、多数位于12条精品线路之中。其中环杭州湾地区18个,温台沿海地区8个,金衢丽地区14个。加快重点文物、史实的修缮和保护,加强景点的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改进陈列布展方式,丰富游览内容,打造特色景点。
——环杭州湾地区(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宁波)着重保护和培育以下18个红色旅游景点:杭州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运纪念馆,桐乡乌镇茅盾故居,德清莫干山白云山馆国共领导人合作谈判旧址、浙西特委旧址,安吉反顽自卫战指挥部旧址(姚家大院),诸暨俞秀松烈士陵园及故居,新昌梁柏台故居及纪念亭、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成立旧址,舟山大鱼山烈士纪念碑,岱山金维映故居、东海工委旧址,慈溪浙东区党委成立旧址、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旧址,象山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王嘉谟烈士墓及故居、殷夫故居,奉化卓兰芳纪念馆。
——温台沿海地区(温州、台州)着重保护和培育以下8个红色旅游景点: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泰顺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及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瑞安浙南特委、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乐清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纪念馆,三门亭旁农民暴动旧址,温岭红十三军第二师革命烈士陵园及纪念馆,玉环潘心元烈士墓,仙居皤滩红十三军第三团旧址及纪念设施。
——金衢丽地区(金华、衢州、丽水)着重保护和培育以下14个红色旅游景点:金华台湾义勇队旧址,金东施存统故居,永康方岩刘英烈士陵园,武义徐英烈士故居及纪念馆,义乌陈望道故居、冯雪峰故居、日军侵华细菌战旧址,开化库坑闽浙赣省委旧址、福岭山浙皖特委旧址,丽水厦河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松阳安岱后革命遗址,遂昌王村口革命遗址群,龙泉住龙—宝溪系列革命旧址,庆元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旧址。
此外,各市县要根据党史、革命史研究成果,妥善保护当地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开发和培育市县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精心设计游览线路,着力扩大特色景点景区和线路的影响。
四、若干对策措施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的体制机制,做好规划衔接,发掘红色旅游的时代意义,融红色旅游和整个旅游业于一体,加强宣传推广,加快红色旅游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扩大宣传推广
深化红色旅游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发展红色旅游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强化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上来,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服务。
积极创新宣传方式。按照建设新时期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经济工程的要求,利用各种手段和工具,打造有效的红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统筹策划,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好红色旅游的系列宣传推广工作。鼓励把发展红色旅游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同消费结构提升相结合,同文艺创作相结合。引导、督促旅游企业增强红色旅游发展意识,切实作好红色旅游线路推广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对发展红色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统筹解决全省红色旅游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建议各市、县(区)相应成立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总体指导,形成发展合力。
建立红色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召集,沟通商议红色旅游发展工作,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的有关事项。不定期召开市县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以及各种专题会议,加强地方跨行政区域间的沟通交流和统筹协调,研究红色旅游发展的具体事项。以部门联席会议和市县协调会议为有效载体,促进各部门、各地区有机配合,形成齐心协力、整体联动、共同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
尽快设立红色旅游专项资金。为更好地推动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省级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争取“十一五”期间专项资金总额超过1亿元。省级专项资金主要是支持和引导,重点支持列入国家重点名录的项目、列入省红色旅游规划的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要景点的项目,并注重向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项目资金主要应以地方筹集为主,市县财政也要设立专项资金,对省重点资助的项目,要切实安排好配套资金。建立和完善政府资金监管机制,强化主管部门对项目方案的审核职责。完善和推广基本建设项目财政直接拨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较大的建设项目应实施中期评估,必要时依照法定程序对专项资金拨付进行调整。
积极鼓励社会参与。调动和发挥民间团体、个人的积极性,拓宽建设资金来源,促进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的建设经营。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民间捐资、捐工、捐献革命历史文物。引导旅游、客运、餐饮、酒店等企业,出资建设重要景点景区的接待、休闲、娱乐等配套商业性设施,规范经营秩序,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骨干旅行社积极参与我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市场推广和营销,创新旅行社与景点景区管理机构的合作机制,提升专业水准,降低运行成本,强化红色旅游发展的综合效益。
分类实施建设项目。根据目前我省红色旅游发展实际,将项目分成加快实施、争取实施、前期研究三种类型有序实施。加强项目管理,建立红色旅游发展建设项目数据库,加强对政府建设项目实施的监测和服务。应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项目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相关要求的红色旅游项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情况下,可优先列入省重点工程。全力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建设,简化项目审核、备案等程序,进一步改善项目建设环境,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矛盾,推动项目如期竣工和投入使用。
(四)强化教育培训,实施规范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开展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宣传和旅游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符合浙江实际情况的红色旅游培训教材,加强对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各地旅游部门根据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主题特色,精心编写和推广使用规范的导游词和解说词,有效提高红色旅游的质量。
切实加强对发展红色旅游的管理。积极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既符合新时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大力提高红色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和线路的监管,制定和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切实提高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快规划编制,推进区域合作
抓紧制定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深化主题,理顺思路,整合资源,明确重点,落实项目,切切实实把发展红色旅游工作落到实处。规划编制要强调科学性,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处理好与其他各方面规划的衔接,增强规划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指导作用。
加强省内各地以及和周边省市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推进资源共享,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打造和使用红色旅游主题品牌。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互动合作,建立和拓展省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整体内涵,强化主题形象,推动浙江红色旅游相融于长三角以及全国红色旅游的整体发展之中。
课题协调人:金兴盛
课题组组长:李岩益 卓勇良
课题组副组长:李跃进
课题组成员:黄建华 孙裕增 丁凯 黄良浩 周鸿飞
执 笔:孙裕增周鸿飞
第二篇: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0-01-06 20:4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31
1[摘 要] 黄冈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价值较高,在全国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浪潮中,黄冈红色旅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较晚,因此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对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黄冈第三产业的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冈 红色旅游 对策
红色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它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999年江西省先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很快被社会认同,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3年来红色旅游游客累计超过4亿人次,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7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43万人,红色旅游正越来越大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黄冈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40多万黄冈人民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成为当的重要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方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解放战争时期,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由守到攻的序幕,留下了以红安七里坪,刘邓大军高堂铺战斗指挥所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潭秋、董必武、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诞生了200多名开国将帅,其中红安有“两百个将军一个故乡”的美称,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军事家中,黄冈就有林彪,王树声和李先念三人。
在2005年确立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黄冈就有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入选,黄冈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黄冈就有麻城和红安名列其中。
由于黄冈经济较为落后,全市现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红色旅游,将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红色资源与黄冈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宗教资源,民俗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带动黄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革命圣地而言,黄冈红色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2004年10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罗清泉同志在罗田县主持召开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至此,黄冈红色旅游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借鉴了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先后和安徽、河南以及延安、广安开展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和横向交流,加强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结合,编制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黄冈大别山旅游事业发展专
项规划》,努力建设中国旅游先进城市,在《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红色旅游的线路的改造,景点的开发,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建设,旅游商品和旅游文化的扩展,以及红色旅游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必将为黄冈打造红色旅游名牌,实现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对红色旅游的认识不足,同时黄冈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相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较低,因此在红色旅游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促进黄冈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带动黄冈经济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建设落后
由于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红色景观是红色旅游的价值体现,其目的是为了使游客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从而身心受到愉悦和感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奋发努力的工作和学习,因此,红色旅游景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对于红色旅游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视野不够开阔,对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认识不足,加之各相关部门缺少配合,因此出现了景区乱收费,陈列方式落后,缺少互动和体现型产品,解说枯燥,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缺少住宿和特色产品的诸多问题,长此发展下去,必将影响游客数量和消费意愿,必将导致景区的影响力下降,威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协调合作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缺少协调合作,主要是指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缺少联系,本地区和相关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缺少整合,黄冈所辖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少合作,红色旅游各相关部门缺少共同服务的意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不是太高,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发展经验和商业运作不成熟,加之黄冈红色旅游与安徽,河南同属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与武汉,新县,信阳同属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如果各自为政,则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由于黄冈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在其所辖的各个县市,而且红色旅游是一个综合各个方面的旅游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各县市合作,加强同武汉城市圈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合作。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加之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阻挠,以及怎样建立领导机制还未确定,因此仍存在各部门不配合,各县市不合作,各省不通消息甚至抢夺资源的状况,如黄冈罗田和安徽金寨就在争夺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归属,不加强区域合作,将会形成服务不周到,景区之间恶性竞争,资源重复,单调,最终是每个景区都会受到损失。
3.不重视红色旅游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为老区人民造福,红色旅游当地的人民是红色旅游的推动力,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目的,但是在黄冈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法制不健全,没有长远规划等原因,不重视让当地人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对当地人民缺少红色文化的宣传,很少给予他们在红色旅游中就业的机会,不注意提高他们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服务意识,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又破坏了当地的文化,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由于扩建红色旅游区而与当地居民就征地补偿款造成纠纷,有的则由于红色旅游游客的增加造成当地物价和房价的上涨引起居民的不满,导致居民对红色旅游冷漠甚至发展对抗,这首先不合乎红色旅游的宗旨,不利于培养红色旅游的氛围和发展的源泉,不利于红色旅游的长久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4.红色旅游融资困难
红色旅游的开发是以资金为基础,虽然红色旅游追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只有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而红色
旅游的目的之一也是在开发中保护,而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加之红色旅游景点是事业编制,门票价格遵循薄利的原则,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缺乏红色旅游商业化运作经验,红色旅游开发时间较短,所以造成景区建设落后,旅游村次低,宣传手段单一,知名度低,如果不解决资金困难这一基础性的问题,那么黄冈红色旅游将会在全国红色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5.黄冈红色旅游缺少品牌和营销策略
品牌是红色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在红色旅游景区间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而营销则是如何发现,创造需求,如何推介自己,并使自己获得利润的学问。由于黄冈人才较少,红色旅游起步较晚,没有对红色旅游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的调研,墨守成规,不进行创新,加之资金不足,因此只是用书籍,新闻简单进行介绍,而没有专门的红色旅游网站和利用电视剧、电影进行宣传,没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聘请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专家学者进行红色旅游景点的营销和品牌的策划,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黄冈红色旅游无法形成固定的客源,无法形成低投入高利润的格局,无法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分的一席之地。
总之,黄冈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由于其没有把红色旅游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坚持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红色旅游的作用,目的,意义,没有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监督和法律保障,没有集思广益,以及受客观原因如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起步较晚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找准了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才能为科学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三、解决黄冈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
黄冈开发红色旅游,要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要遵循以人为本,坚持法制的原则;要遵循长远规划,坚持创新的原则;要遵循发展是为了保护,保护促进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黄冈红色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资金不足的对策
资金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要将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旅游公司经营红色旅游景区,建立联合招商投资的资本平台,同时认真进行市场细分,利用重大节日进行营销,以此来提高红色旅游收入。吸收国有,集体,社会资本进入,在税收,利润,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给予补助,贴息,小额贷款等金融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高等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公司,由此来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进行重要文物的修缮,要挖掘当地特色和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来留住游客,达到提高收入,缓解资金不足的目的。
2.加强协调合作
在黄冈市内,对于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联系的情况,可以建立黄冈市红色旅游协调小组,通过召集各有关县市的领导通过定期开会协商的办法解决,对于各部门缺乏联系,则可以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的办法,通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目标来加以解决,对于跨省的合作,则要通过省级联席会议和专线电话的方式解决,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黄冈孕育了三代中国佛教禅宗祖师和毕,李时珍,李四光三位大科学家,是熊十力、黄侃、闻一多、胡风、王亚南等的故乡,黄州的赤壁由于苏东坡的“两赋一词”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成为天下文人向往之地,黄冈特产有罗田板栗、英山茶叶、麻城老米酒、武穴酥糖、罗田茯苓、,麻城肉糕、福田河白菊,有各种各样独特的民俗,因此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特产吸引游客,用民俗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样即提高了旅游的层次,体现了服务的特色,满足
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其就业
3.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和营销
发展红色旅游,人才是保障,要在高校中建立旅游系,和高校开展合作,引进专门人才从事、品牌建设和营削策划,引进人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红色旅游科学,跨越式的发展,要搞好人才的待遇,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
进行品牌建设要吸收发展红色旅游成功地区的经验,要以服务为着力点,要做好导游的培训,开展星级导游评选活动,要注意景点建设的细节,注意使红色旅游景区和其定位相适应,要大力开发体验型产品,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使战争场景再现,还可以开展听红军歌,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请革命当事人现场说法,以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要抓住各种机会对外推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剧,电影,书籍,广播等媒介,树立“千里跃进,将军之乡”的品牌,吸引游客
4.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红色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就前提。要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进行红色旅游的规划,同时对破坏红色旅游设施,文物依照法律给予惩罚,禁止对旅游企业和旅行社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要加强法制和监督,保证红色旅游发展的各项规划落实,要注意社会的和谐,坚决避免和减少红色旅游给当地文化,社会和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尽可能多的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让他们支持红色旅游并能为红色旅游服务,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从红色旅游中获利,避免政府换届导致红色旅游发展不连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04年~2010年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12月
[2]《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黄冈市人民政府
[3]姚卿善: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8期
[4]陈晓强:论江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11期
[5]杨安宁 杨玉秀 杨志平: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例.市场论坛,2006年10期
[6]陈丽丽: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协调发展.农业科技和信息,2007年5期
第三篇:浙江桐庐乡村旅游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桐庐乡村旅游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特色建筑和文化风俗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桐庐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资源的时空组合条件优势明显,为其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桐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桐庐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分析,在分析现有发展的乡村旅游情况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字:乡村旅游桐庐优势分析发展对策
正文: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旅游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游客在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的这种自然风光秀美,青山环抱,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加之与城市相异的朴实农耕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桐庐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在欧洲已经有100年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对农民的经济作用;到了八九十年代乡村旅游对社区社会,经济影响和规划。营销成了研究重点,同时研究范围也从农场旅游为主扩大到其他旅游形式[1]。
国内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1995年卢云亭,刘军萍等编辑出版了《观光农业》文集,正式拉开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序幕。国内旅游主要从旅游地理,旅游开发方向出发,集中于概念,乡村旅游属性特征探讨,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和模式.二、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原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内容各有侧重。比较分析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的形成过程,对其成因及特征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区位。如何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一)森林公园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二)度假区(村)模式
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三)野营地模式
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但应大于公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四)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五)租赁农园模式 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六)休闲农场模式
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七)农业公园模式
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八)教育农园模式
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九)农村留学模式
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十)民俗文化村模式
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一)乡村俱乐部模式
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二、桐庐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富春江上游,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其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位于浙西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黄山国家旅游线路的中心区位,距离旅游文化名城杭州仅有90KM,离安徽黄山也只有250KM,又处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延伸带上,与杭州的山水文化紧密相连。一个地区要想经济较快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进入性,桐庐县在以往的经济发展已经在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2009年末,其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64.29公里,完成港湾式停靠站建设178个,公交候车亭建设65个,农村客运站11个。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桐庐的交通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为桐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2.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2.1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桐庐县旅游资源遍布全镇,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山水洞林俱全,特色突出,为游客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此外,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桐庐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集群性,其景点主要集中在桐君山、瑶琳仙境、严子钓鱼台、白云源为主的四个国家级风景区,提高了旅游资源的质量,对游客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2.2农业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桐庐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出产的“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茶为历代贡品,以“中国文化名茶”享誉内外;富春江鲥鱼、子陵鱼扬名古今;杨梅、蜜梨、板栗、柑桔、桃、李、枣、豆腐干、番薯干、青笋干等久负盛名。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闲暇之余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旅游以缓解自己过度紧张的神经。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人们去农村放松身心,感受田园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旅游市场的深层次开发。
3.现有的经济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近几年桐庐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工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桐庐的工业生产总值达到了303.08亿元,在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励骏大酒店、荣正财富广场、利时百货、桐庐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相继开工,这不仅拓展了桐庐的旅游产业链,而且增强了桐庐的旅游去吸引力。桐庐县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当地的旅游环境,增强了游客对当地旅游的信心。
4.广泛的客源市场
桐庐毗邻杭州,位于西湖景区的延伸线上,又是黄金旅游线的中心,杭州及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桐庐的旅游业具有辐射作用。此外,杭州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发达的经济、庞大的人口规模、便利的交通为桐庐提供了大量的中短途旅客。桐庐—上海高铁的开通,使长期处在快节奏中的上海人,有了去乡村旅游的欲望,开拓了桐庐的客源市场。上海作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桐庐与其接轨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有利于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
5.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
桐庐县内有畲、苗、土家、侗、蒙古、壮、满、回、藏、布依、高山、维吾尔、俄罗斯、瑶、白、佤、仫佬17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用他们独具特色的文化丰富了桐庐旅游资源的内涵。具有女性文化特色的女儿村,走向世界的桐庐剪纸,具有“浙江省新农村群众文化业务建设绣花鞋项目实验基地”之称的合村乡,以及各民族地区风俗节事的开展,都对久居都市,向往古朴生活的人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6.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了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桐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把桐庐建设成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政府除了政策引导之外,还给予巨大的资金支持,推进桐庐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其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1664.29公里,新建农村联网公路39公里,国、省道及县(乡)公路继续得到改善,桐庐综合码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富春江二桥扩建加固工程等项目建成竣工,这样不仅使桐庐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而且还加强了桐庐的可进入性。
三、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每一个发展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必不可少的部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吸引客源,存在缺陷的基础设施不仅会导致现有游客的不便,而且会减少游客再游的可能性。浙江目前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还存在可以改善的方面。
1.1修建公路和停车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驾游的群体,适宜的乡村公路成了必需。桐庐现有的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公路过于狭小,没有标准的路标,导致自驾游游客无法准确找到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没有停车场导致游客把车辆停在路边,又导致了道路的拥堵,后来的游客无法前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便。
桐庐政府或者由旅游目的地中的乡村旅游委员会等联合乡村旅游业的相关商家可以出资拓宽目的地的公路,修建停车场,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满足游客最基本的便利需求。
1.2修建公共厕所
人有“三急”,公厕看似不起眼却是相当重要的,而且是规范的旅游目的地的考核指标之一。目前的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没有很多清洁的公厕,造成了游客无法说出的尴尬。每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可以以村为单位,修建公共厕所,并使每个厕所的距离适当,在醒目处标明公厕的位置,方便游人寻找。而且村委会或相关行业委员会应当雇人专门打扫公厕,随时
保持公厕的干净整洁。
1.3集中进行垃圾、污水处理
在乡村旅游发展后,农家乐的兴起,导致很多农家乐的小饭店垃圾、污水的肆意排放,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浙江安吉的农家乐业主就合资修建了专门的污水处理管道,将污水引流,集中处理。并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每天定时收集、处理垃圾,十分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桐庐可以效仿安吉农家乐的做法,修建集中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中心,保护环境,并加强了目的地的形象建设,使干净、清洁的形象观念深入游客心理。
2.加强景区管理
2.1加强景区现有设施管理
相关资料表明,桐庐目前在景区现有设施的管理上还存在缺陷,很多供游人游览等竹楼、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老房子等都面临年久失修的危险。历史遗留建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融合了传统文化气息,是不可再造的。景区应加强现有设施的管理,定期对现有的设施进行检查,对于损坏的设施拨资进行维修。无法维修的设施应该及时再建或者购买等。
2.2加强景区安全管理
似乎在乡村旅游时游客被狗咬了、被猫抓了、被鸡啄了等动物的侵害都已经不是新闻了,在乡村被动物“欺负”好像是游客必须冒的“风险”。其实,这是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游客到达乡村旅游目的地,景区就有责任与义务保证游客的安全。鉴于目前安全管理工作的缺乏,日后景区管理部门应该在公共场合降低动物袭击游客的机会,在观赏家禽的游点也应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3.农家乐旅舍配套娱乐设施
农家乐的旅舍一般会成为游客住宿的首选,在乡村旅游中,白天游客可以参与各种体验活动,但乡村的晚上总是无聊的。因此开发与旅舍相配套的娱乐设施也成为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旅舍中,可以开发KTV、桥牌室等娱乐室供给游客进行娱乐活动。既可以增加农家旅舍的收入,又增加娱乐方式,吸引更多的客源。另外,结合乡村的特色,农家乐也可以准备一些烧烤的工具等,晚上进行篝火晚会,烧烤一些农家产品,绿色健康又十分惬意。让游客亲身参与烧烤和食物处理的过程可以增加游客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4.原生态发展
在桐庐乡村游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逐渐过上了像城市人那样的生活,乡风民俗文化逐渐淡化,农村固有特色泯灭;大规模的经营,使得有限的土资源供不应求,一些不法经营者便以假充真;更有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大拆大建,宾馆、饭店等都市化的建筑群越来越多,美丽的田园风光消失了,承载历史的古建筑也不见了,等意识到这些古朴的建筑是一大看点时,又开始了重建工程。城市化的氛围和人造景观,使得乡村游失去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乡村游的特色有两点:一是独有的田园风光,让游者感悟大自然;二是独有的农家文化,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乡土乐趣。因此,在开发资源时,要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5.重视文化的融入
桐庐县旅游起步较早,曾被誉为“全国县级旅游之冠”,从2002年发展至今已主要形成富春江、莪山、新合、合村等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乡镇村旅游;玉柱山寨、青源谷、瑶溪、神仙峰、纪龙山等户外拓展类旅游;蜂之语农业科技园、横村明大农庄、百江紫燕山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较好地结合了各地不同的优势资源,打造出一批农耕体验游、疗养度假游、团队拓展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游,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然而,当前桐庐乡村游缺乏的却是乡村旅游中最看重的文化。
在乡村游中,不单单要让游客体验到农家生活,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村民共同保护并不断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旅游局的人员应该进行村落的实地走访与考察,在古老的建筑及传统习俗还未被破坏时,就能发现它并将它保护起来;大力开发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按不同的节期举办节庆活动,这种具有浓郁的当地文化气息的活动更能吸引游客;做活民间文艺演出,例如越剧,越剧的故乡在嵊州,而越剧的摇篮却在桐庐。经过多年的发展,桐庐越剧已成为“江南戏曲舞台上的一颗明珠”,桐庐人听越剧,唱越剧已成为一种浓郁的地方文化,虽然在红灯笼外婆家天天都有上演,规模比较小,表演不精彩,这需要政府给与桐庐的越剧一个舞台展现风采;做精民间工艺品展销,比如绣花鞋、剪纸等。还可以在桐庐县中心建立一条特色街(类似河坊街),在这之前收集整理桐庐乡土习俗、民间小调、地方小吃、特产、特色工艺等,进行编排加工。
6.加大宣传力度
筹划、组织影响力更大的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线路,并向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进行推介,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需求;在交通要道、路口统一制作设置公益性广告牌,介绍可提供乡村游的地点、项目和联系电话;在确定宣传主题的基础上,为乡村制作精美的宣传画册,注意展现乡村的特色;邀请新闻媒体实地采风、制作专题片;要利用好强大的互联网这一工具,一方面,建设并完善乡村旅游网站,做好全面介绍乡村特色游项目,另一方面,深化与上海、杭州如十九楼论坛等的对接,打造网上商务平台,加大网络推荐力度。总之,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促进宣传,进一步提升了“桐庐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7.发展乡村旅游的“软环境”
优美的环境吸引顾客,优质的服务才能留住顾客。针对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业务不规范、服务技能水平较差的现状,桐庐当地政府应该利用旅游培训中心,每年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例如:加强农业知识培训,使得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和动植物知识,能回答游客提出的常见问题;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进行培训;以及培养从业人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职业道德。
8.开发多方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的开发如果单一的依靠自身的发展所得的资金进行景区建设,必定会造成前期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多方融资渠道。景区可以依靠政府投资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倾斜进行自身的发展。另外,景区也可以招商引资,让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的发展进行投资,以使前期的基础设施等建设可以正常的进行。而且,景区也可成立自治委员会,发动商家群众的力量,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公共资金,以解决前期企业链的问题。总之,景区应该开发尽可能多的融资渠道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以充足的资金保证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四篇:乡镇红色旅游发展思路与做法汇报
乡镇红色旅游发展思路与做法汇报
根据会议要求,我们立足我乡产业发展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现将我乡发展布局食用菌、果蔬种植精品旅游产业带的思路与做法汇报如下:
1、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融入文化提质乡村旅游。依托革命旧址,深度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参与型、娱乐型旅游项目和线路,使红色旅游更加鲜活生动,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一是对革命旧址进行规划再提升。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手段,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对红色内涵进行再丰富,再创作,编排红色歌曲和舞蹈、创作舞台实景剧、打造红色影视基地等增强群众对红色精神的深入理解。二是开发红色教育培训产品。面向中小学生等特定群体开展寓教于游的研学产品,如中小学生野外拓展训练营、红色夏令营、党员干部重走革命路教育活动等。三是做好红色旅游商品文章。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引导本乡特色产业与红色文化融合,与果蔬、民俗等元素结合成特色商品,带动产业发展。
二、以优势产业为载体,突出特色提质乡村旅游。
近年来,我乡食用菌、温棚瓜菜发展迅速,因此,我们计划以特色产业为载体,采取多种举措,促进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突出乡村特色,增加游客体验感。开展农家乐体验旅游,让游客充分体验果蔬种植活动,学习果蔬生产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开展健康食品旅游,对果蔬进行深度加工,制成特色果蔬,吸引游客。二是以“节”为媒,举办采摘节、农产品展等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播载体、媒体扩大宣传,持续招引游客。三是加强培训,增加村民内生动力。对村民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自治意识,自主推出更多有创意的体验活动,树立乡村旅游的良好形象。三、以创新宣传营销机制为抓手,强化服务提质乡村旅游。
一是开展革命旧址红色品牌创建。积极争创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成立红色旅游联盟,把全县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组团发展,构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游客互送的发展新格局等。二是美化乡村环境,提升村容村貌。通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绿化村庄,美化街道,鼓励引导各村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不断增添吸引游客的特色亮点。三是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公交、餐馆、旅店、公厕、停车场、垃圾桶、指引牌等,做好乡村旅游前期推介、强化餐饮等现场服务,确保游客舒心,群众增收致富。第五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