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 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指导教师 系别/班级 姓名(学号)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日益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部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学者是将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对象进行“本体论”层面的分析,他们立足于私营企业主行为本身,探讨这个阶层的政治属性、政治参与的意义与限度、政治参与心态、参政方式、政治参与等问题,极少数研究从“方法论”这个层面出发,探讨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扩大,都深嵌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中。因而,加强“方法论”上的审视,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为“透镜”,分析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阶段特点和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毫无疑问,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是私营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壮大和国家权力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政治整合的视角出发,通过历史的方法分析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整合政策的变化,从中窥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的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比重大幅上升,已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一支生力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逐步调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日益加快。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选择。
但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有:一是审批难、周期长,制约“走出去”步伐。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着审批周期长、审批难度大、审批过程烦的问题突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需经发改部门和商务部门审批,特别是超亿美元的重大投资项目,发改部门逐级审批,一般需要耗费四个月以上的时间,要求提供的材料复杂,程序繁琐,企业反映很大,有些合作项目会直接因审批时效过长而导致失败。二是融资难、成本高,制约“走出去”规模。在境外投资中,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家政策性优惠贷款往往只对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感兴趣。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只能依靠商业银行贷款,造成“走出去”成本提高,限制发展规模。
20世纪80年代初,党虽然放开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私营经济的态度并不明朗,因而,私企在发展中受到严格限制。1980年中央“75号文件”明确规定“不准雇工”。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对于能否雇工、雇多少工的问题十分敏感。有经济学家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雇工7个人以下,赚了钱用于自己消费的,算个体户;雇工8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1]此后形成了所谓“七上八下”这种判定经济性质的简单逻辑。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张私营企业“准生证”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周折。针对由“个体户”向“公司老板”转型的个案申请,国务院还召开了专门会议,但由于政策所限无果而终,后来在党的总书记“让他先试办一下嘛”的口头支持下,“开办公司”才得到国务院的特例批准。而一些地方甚至出台政策,对私营企业采取限制发展的措施,点名批评“大队干部借集体名义入股办厂谋私利”等现象。
私营企业主模糊的政治身份与“自我保护”。随后,私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虽然得到了相应扩大,但是,党内外对私营企业主这个阶层抱谨慎态度,并未明确其政治属性。1983年1月,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对私营经济提出了“三不”政策,认为:“对超过规定雇请较多帮手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1987年中央“5号文件”的发布,虽然将原来的“三不”政策改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但是,仍然将私营企业视为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的“异己成分”。党的十三大报告虽然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但仍然认为,由于“私营经济存在雇佣劳动的经济成分„„不可避免地产生剥削和被剥削”,将私营企业主视为“鼓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的对象。在特殊而敏感的政治时期,党对私营企业主的防范更加严格,中央曾明确提出:“私营企业主同工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是全民党,在党的性质上不能有任何含糊。”由此可见,私营企业的阶级属性在非常时期仍然属于被防范的范畴。
为切实帮助个体私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各级工商部门将立足职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指导个体私营企业利用抵押、质押担保进行融资;允许股权出资,为个体私营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稳妥推动民间资本创办小额贷款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体私营企业的工商注册和抵押登记、出质登记信息查询服务,支持建立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将制定“微型企业”帮扶措施。3年内免除创业者有关收费。国家工商总局将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对中小企业标准进行科学界定和细分,结合修订《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个体私营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针对“微型企业”的扶持措施。鼓励、引导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自主创业,为其申请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提供免费的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并严格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创业人员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免费。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现象。
工商部门将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提供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质量,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做好政策咨询,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收费的规定。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加大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字号名称、注册商标和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维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坚决制止“三乱”现象,严禁利用年检验照进行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和搭车收费。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预防、警示、教育”的功能,对个体私营企业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当事人积极采取措施补救、没有产生危害后果的,以教育整改为主,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其经济处罚。对于生产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年检验照等方面要予以支持。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一百万户。像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这样的名字,现在已经经常出现在公共传媒上:四川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大连韩伟企业集团总裁韩伟、北京通用电子财务技术公司董事长王文京、海南龙腾企业集团总裁冼笃信、上海大生工贸董事长周福生等,可以信手拈来。
“让自己当一把老板!”现在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口号和报纸的副刊标题。在国企改革与转制、不少政府官员分流、大批国企职工下岗的背景下,新闻传媒经常讨论到民营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丰富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困难、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贡献率。
今天,中国的私营和民营经济发展似乎从未有过这么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情咨询专家预计,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再过10年,中国私营和民营经济比例将会从目前的30%提高到接近50%。
这个指标比一切前景判断都更令人鼓舞。
第二篇:下半年国家宏观政策取向
下半年国家宏观政策取向
王建平2010-09-19
摘 要: 在政策刺激及基数效应下,一季度经济增速创下近期高点。二季度,在主动性政策调控下,经济增
速回落。预测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总体将保持企稳向好的趋势,但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增大以及紧缩政策后续效应等因素,未来经济复苏仍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此前提下,国家宏观调控总体应延续“稳增长,调结构”的思路;同时,还应在保持经济增速和稳定价格水平之间找到平衡点。
关键词: 政策调控,经济运行,不确定性,货币政策
一、宏观政策总体应以“稳增长、调结构”为主导
1、根据当前政策的实施及影响进行灵活调整。今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逐步回稳的背景下,宏观调控开始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防止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总需求的政策,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价格上行压力仍然存在。由于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紧缩政策是否进行适当的灵活调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当前政策对总需求和通胀前景的影响。
2、短期政策将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调整。短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仍为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复苏势头良好,但各国刺激政策退出的不协调性、欧洲债务危机及欧盟财政紧缩政策等不确定因素,使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如果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我国出口恢复性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继续采取紧缩性政策调控价格腾出更大的空间。但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恶化,将很可能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一方面,会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风险;另一方面,也会改变目前我国实体经济过热的预期,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再次调整。
3、长期政策更加关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在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应对短期经济衰退的同时,也兼顾保持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政策逐渐由“保增长”向“稳增长、调结构”转变,更加强调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主线,优化投资方式、提高投资效率、促进自发性消费等,将成为我国中长期宏观政策的重点。其中,优化投资方式重点将从大规模基础投资领域向城镇化、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调整。提高投资效率重点是在制度层面,改变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融资发展。在技术层面,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自发性消费主要是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着手。
二、货币政策保持稳定,力度有所趋缓
央行在2010年5月10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看,经济增速回落和价格上涨压力的矛盾可能较为突出,继续通过数量型调控手段进行流动性管理,控制信贷规模、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力度可能会有所趋缓。
一是存款准备金仍有上调空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可以替代加息,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既可收缩货币,又可降低企业成本;中期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恢复流动性,是进退有序的调控手段。目前,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率都处于历史低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一定空间。
二是加息存在可能性,但幅度较小。加息压力来自通胀的加速上行,而阻力则来自经济的下行趋势。鉴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超过3%的调控线,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非对称的“姿态性”的加息,但幅度预计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全球处于政策退出的敏感期,加息政策的风险成本较大;此外,目前涨价因素主要
来自食品价格走高,其原因仍主要在于供给矛盾,而作为需求管理工具的利率,应对当前问题的作用有限。加息还可能加重企业负担,并可能导致国际热钱的涌入。
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是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完善、长期低工资和高储蓄率,使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扩大内需、加快消费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
从短期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是通过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等二次分配手段来提高消费能力,但从中长期看,推进结构性改革是重点:一是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实施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和工资定期正常增长机制;二是通过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来提高居民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重,如让农民享受到土地资产增值收益、企业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增值红利、加大所得税和财产税调节力度、加强国有垄断行业收入监督等。
四、保持就业市场稳定,着力解决供求结构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家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要完成今年初确定的就业目标,尤其是解决大学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还应围绕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及增加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009年上半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民工荒”的发生范围已从东部沿海蔓延到了内陆地区,缺工类型也从技工扩大到了普工,部分企业劳资关系趋于紧张,“自愿失业”倾向明显;同时,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匹配,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的转变难以适应产业升级步伐
加快的要求。下一阶段,应着力解决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配套政策,如,户籍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二是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适应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要求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着力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匹配问题。
五、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前政策效应已逐步显现,但房地产价格并未出现普遍显著的下降,正处在“量缩价滞”的僵持状态。较之于前几轮房地产调控,本轮调控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由国务院直接出台具体措施,由地方政府落实,并实行地方首长问责制,显示了中央决心。二是本次调控呈现差别化,即打击投机型、倾斜自住型、增加保障性住房。因此,刚性需求不会受影响,非全面的从紧,不会出现以前“一紧就死”的局面。此外,本次调控蕴含中央深层次考虑,就是要避免投资增长和中长期贷款增长导致的金融不稳定和经济“硬着陆”,这也突出本轮调控的核心是土地而非房价,中央和地方均不希望资产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破灭。
因此,今年下半年国家房地产调控仍以执行现有政策为主,总体方向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为缓解房地产收缩政策可能对投资造成的影响,国家可通过加强对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投入来解决。为缩短房地产市场观望期,国家可能督促地方政府抓紧出台调控细则,加大对囤房、囤地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供应量;同时,房地产政策也可能进行局部微调,进一步严格区分投机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对改善性住房政策可能有所松动。此外,国务院已将“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列入今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内容之一,但房产税改革牵涉面广,短期内实施可能性不大。
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战略新兴产业投入
应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内需驱动、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提升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在短期难以实现本质改善,扩大内需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并应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为首要目标。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存量在国内总固定资本存量中的占比较小,加快其发展不仅对促进国外产业升级、改善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有利,而且对保持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具有重大意义,加快对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因此,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国家应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投入、成果转化等加大投资力度。此外,国家将在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创造公平的准入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各种方式进行投资,不断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七、加快重点区域振兴发展,保持投资规模相对稳定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从长远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确保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要求;从短期看,是保持投资规模相对稳定的重要手段。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10余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和扶持政策,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多个区域振兴规划正在制定之中,涉及新疆、藏区、云南、成渝、京津冀、革命老区等区域,范围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下半年可能陆续出台。
八、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确保节能降耗目标完成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的最后一年,要完成4%以上节能减排目标才能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下降20%的目标。因此,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为确保节能降耗目标完成,我国下半年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
除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外,国家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政策重点: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支持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用能管理,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九、有序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把控价格调整节奏力度
有序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是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今年,国家已在新疆实施资源税改革试点,天然气、水资源等价格改革也在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工作已全面铺开。但考虑到资源价格改革对经济形势尤其是价格形势的影响,资源价格的调整会循序渐进,对力度和节奏会有所把控。
下半年,除继续落实和完善资源税改革外,国家政策将更加侧重于深化电力改革,简化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应关系和资源需求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第三篇:警察与国家的关系
警察与国家的关系
警察,作为每个国家的基本执法单位,在维护国家治安与社会稳定的方面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每一个国家都有相应的警察机构,由此可见,警察与国家关系之密切。警察的形式不尽相同,不过所起到的作用都大同小异,即维护国家机器基本的运转,可以说,警察的存在,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现在先浅谈一下警察的起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样的,人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有所需求,有需求而得不到所需求之物时,就有可能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而无论任何社会性质的社会,都有其基本矛盾的存在,如资本主义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有矛盾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冲突,有冲突则有可能会有犯罪,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犯罪的存在。而警察的出现就是由于犯罪的不断出现,人们迫切的希望可以有一个打击犯罪的机制,国家需要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部门而出现的,这就是警察出现之初。由此可见,警察是国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某一国家的灭亡,并不代表一个社会的灭亡,因此,如果抛开国家,仅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警察,可以看出,警察存在的意义是完全意义上的维护社会稳定,而不是根据某一国家的法律进行执法,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不依赖于国家的警察,既没有执行法律的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权利,如果这样,警察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警察与国家关系之密切。
同样的,警察也不能脱离国家的掌控,不能违背国家的需求,警察本身就是国家进行执法的工具之一,不可能存在一支完全意志自由的警察队伍,警察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则被国家管辖,所以当警察以最基层的管理者出现在大众眼中时,完全自觉不自觉的被打上了国家的标签。因此,警察以一种统治阶级的工具的立场而存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警察不仅仅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同样也是统治阶级的门面,因为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警察的数量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样,大部分国家的基本职能是由警察来完成的,比如身份证的办理,户口的建立,迁移等,警察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所以,警察也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存在。
对于我国来说,警察对于国家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是一个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高,但是由于发展的速度过快,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也渐渐出现,比如藏独,疆独事件,就是由于国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没有过于重视社会稳定而导致的,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不只需要经济上的强大,同样的,社会的稳定对于我国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应该由谁来维护社会稳定呢?毫无疑问的是警察。
综上所述,警察不能独立于国家而存在,同样的国家也需要警察来维护其社会稳定,这就是警察与国家的关系。
第四篇: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徐军旗
【摘要】: 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是否和谐。严重不和谐的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由于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员工罢工和集体辞职事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不可估计的损失,而且还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私营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受强资本弱劳工格局的影响,我国私营企业忽视了员工分享企业利润等劳动权利,导致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日趋凸现。妥善处理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促进我国私营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劳动关系的理论为支撑,结合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经验来探讨当前我国如何建立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劳动关系的概念和劳动关系理论,并以此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文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和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两部分主要是阐述本文的研究环境。文章第五部分是阐述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通过对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的研究,希望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能为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借鉴。文章第六部分是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这部分以HD公司为例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HD公司构建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做法和经验。文章最后论述了目前我国私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并且根据我国当前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从政府和私营企业两方面阐述我国私营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私营企业 劳动关系 三方协调机制 集体谈判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49.26;F276.5
【DOI】:CNKI:CDMD:2.2007.120424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9 第一章 绪论9-13 1.1 选题背景9 1.2 国内外劳动关系研究综述9-11 1.2.1 国外学者对劳动关系的研究10 1.2.2 我国学者对劳动关系的研究10-11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11-12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13
第二章 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理论13-27 2.1 劳动关系概述13-19 2.1.1 劳动关系的性质14-15 2.1.2 劳动关系的层次15 2.1.3 劳动关系的类型15-17 2.1.4 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17-19 2.2 劳动关系的理论来源19-21 2.2.1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20 2.2.2 卡尔·马克思的劳工运动理论20 2.2.3 韦布夫妇的劳工运动理论20-21 2.2.4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21 2.2.5 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21 2.3 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21-24 2.3.1 新古典学派22 2.3.2 新制度学派22-23 2.3.3 人力资源管理学派23 2.3.4 组织行为学派23 2.3.5 新马克思学派23-24 2.4 劳动关系理论的新发展24-27 2.4.1 邓洛普理论24-25 2.4.2 桑德沃理论25-27 第三章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27-33 3.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劳动关系27-28 3.1.1 企业劳动关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27-28 3.1.2 企业劳动关系单一化28 3.1.3 企业工会成摆设28 3.2 改革时期的企业劳动关系28-30 3.2.1 企业劳动关系契约化28-29 3.2.2 企业劳动关系主体清晰化29 3.2.3 企业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29-30 3.3 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30-33 3.3.1 企业劳动用工契约化30 3.3.2 企业劳动力的供求不平衡30-31 3.3.3 企业劳动争议问题突出31 3.3.4 企业劳动关系的法规不健全31-32 3.3.5 企业劳动关系逐渐国际化32-33 第四章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33-40 4.1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33-38
4.1.1 企业劳动关系主体法律意识淡薄33-34 4.1.2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失衡34-35 4.1.3 私营劳动合同不规范、签订率低35 4.1.4 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35-36 4.1.5 私营企业工资低、不按时发放36 4.1.6 私营企业社会保险水平低下36-37 4.1.7 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剧增37-38 4.1.8 企业工会组织虚无38 4.2 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分析38-40 4.2.1 私营企业主缺乏社会责任38-39 4.2.2 私营企业职工缺乏保护意识39 4.2.3 政府劳动管理部门监管乏力39-40 第五章 国际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模式和经验40-46 5.1 国际上劳动关系的协调模式40-43 5.1.1 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40-41 5.1.2 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41-42 5.1.3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式劳动关系调整模式42 5.1.4 三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比较42-43 5.2 国际上协调劳动关系的经验43-46 5.2.1 集体谈判机制43-44 5.2.2 三方协调机制44-45 5.2.3 员工参与管理机制45-46 第六章 HD公司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46-51 6.1 公司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46-47 6.1.1 提高劳动合同的覆盖率46-47 6.1.2 完善劳动合同的内容47 6.2 公司重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47-49 6.2.1 公司制定了员工培训制度47-48 6.2.2 公司建立了绩效考核和员工激励制度48 6.2.3 公司推行了员工持股制度48-49 6.3 公司积极推行员工参与决策的机制49-51 6.3.1 实行厂务公示制度49-50 6.3.2 公司实行建议奖励制度50-51 第七章 建立我国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51-60 7.1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51-52 7.1.1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51 7.1.2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51-52 7.2 建立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52-60
7.2.1 政府要加快劳动关系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53 7.2.2 政府要加强对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监察53-54 7.2.3 政府要完善私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54 7.2.4 政府应督促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54-55 7.2.5 落实并完善私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55-56 7.2.6 促进私营企业建立和完善三方协调机制56-58 7.2.7 私营企业要建立和健全内部制度规范劳动关系58 7.2.8 私营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58-60 参考文献60-62 后记62
第五篇: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我国沿海地区的水平之间差距日益拉大。东部地区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投资环境等方面要比少数民族地区优越,资金大批向东部流动,导致东西差距的日益扩大。当少数民族面临生活困苦、社会就业的时候会面临极大的心里不平衡,从而导致民族间的冲突产生。少数民族地区对资源占有一大部分,但从开发利用上来看还远没有从中获得足以使经济飞速发展的作用。这也是经济上的不平衡之一。
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关系重大。我国的少数民族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教育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与进入社会主义之前的时期有了极大的好转。民族矛盾得以缓和,但是民族问题依然是我国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我公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在转型期间,就难免会涉及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民族矛盾。民族矛盾一旦产生,如不及时解决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在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是需要伴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逐步解决的。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与社会发展总进程以及改造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是很多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各民族的人口、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是多样的。因此,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有长达2.2公里的陆地边境线,约有1.9万公里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沿线边境分布的135个县、旗、市辖区中,有107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在沿边境线居住的大约2200多万人口中,有近半数是少数民族。边疆少数民族与30多个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如果没有正确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的话,西方的反华势力与我国的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加以勾结,会对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巨大的威胁。第二,民族问题具有复杂性。民族问题经常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往往与宗教问题、城乡问题、地区问题交织在一起。例如我国的西藏问题。它是以十四**喇嘛为领导的,以宗教为指导的精神的一种分裂活动,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西藏流亡集团自1960年成立以来,已经有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来已基本适应了国际的环境,并集合西方现代政治体质及西藏过去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所谓的“流亡政府”。这就涉及到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另一个特点——国际性。我国有30多个跨界的民族,占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一多半,与别国的民族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在思想感情与民族心理上有着许多共同点,民族间往来频繁。在我国西藏,极少数的分裂分子无视历史,扭曲事实,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在国内制造骚乱暴动,破坏西藏的安定团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们和国际社会,制造所谓的“西藏问题”,企图使之国际化,这是我国各族人民所不能答应和容忍的。我国新时期的民族问题还具有长期性。我国的民族问题有一部分是历史的遗留问题,并且民族意识有时还在增强。民族利益的协调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民族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可以一下子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决定了民族问题还需要长期解决。民族问题还具有敏感性。民族间也许会由于风俗习惯不同,了解程度不深而造成不尊重对方的误会。“民族,宗教间无小事”说的正是民族问题的敏感性。民族问题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可以归结为这几个诱因。经济诱因是重要原因。政治诱因也是民族问题的诱因之一。在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压迫已被消灭。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一些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在,危害着我国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另外,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分子还在,国际反华势力还企图利用民族问题为突破口对我国进行颠覆、渗透、分裂活动。这些分裂活动有些以暴力事件的形式出现,暗杀、纵火、投毒、打砸抢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安定。文化思想诱因也是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生活环境等条件不同会导致某些方面的文化不同甚至会冲突,所以,在处理文化思想方面也会有矛盾。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对待我国的民族问题国家应该要做到一下几点才能使民族与国家关系更加稳定繁荣和昌盛。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 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使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受国家领导管理体制的绝对制约。但由于受到政治体制方面某些外部或内部条件的限制,民族自治常常难以得到完全贯彻落实,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加强完善和调整。
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制的重要手段。民族区域自治建设的目标是,使民族地区自治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尽量多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各重点高校可以适当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录取比例,重点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科技、管理人才,尽可能做到人才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工作,使其充分发挥才干。要多宣传对民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民族地区要有领导、有计划的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上级领导机关和综合部门挂职锻炼,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能。在少数民族中选拔培养高层干部,保证各民族在中央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发言人,切实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得以实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论文题目:论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班级: 嵌入式121 姓名: 姜鹏
学号: 124112010
评分标准:
1、论文中心思想明确。
2、结构完整,论据(论述)充分。
3、理论联系实际。
4、语言通顺、连贯、逻辑性强。
20分)得分: 50分)得分: 20分)得分: 10分)得分: 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