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5篇)

时间:2019-05-14 13:5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凸显,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文化自身的落后性。重建一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农村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必要性、机遇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了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1234”对策。

农村文化重建,是以改造农民核心文化价值为落脚点,运用继承、扬弃和创新的方法,对当前同时作用于农村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寻求它们的和谐结合点,培育我国农村文化新的核心价值取向,重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和谐文化,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文化重建的必要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处于封建意识和自然经济的束缚下,对精华和糟粕缺乏判断能力,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一并涌进,由于对现代和传统、城市和农村、东方和西方三对文化缺乏统筹和协调,任其自生自灭,各自作用,逐渐形成了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开放与保守、求新与守旧、繁荣与无序等多对矛盾并存的现代农村多元文化共存体。

其突出特征表现在:(1)封闭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自我封闭,盲目排外,缺乏开放的胸怀、竞争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2)保守性:为人处事小心翼翼,凡是讲究惯例,缺乏创新意识,做人守旧,做事循章,视野狭窄,墨守陈规,缺乏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3)冷漠性:农民之间缺乏团结力和凝聚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自身以外的事十分冷漠。(4)被动性:听天由命的思想根深蒂固,主动要求发展意识差,对信息接受能力差,反应不灵敏,不能及时主动地捕捉市场信息,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5)封建性:宗教手段历来是统治阶级迷惑和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他们利用宗教的手段,大力鼓吹命运论,让人民相信统治和被统治都是上天(或上帝)赋予的与生俱来的职责,造成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的不断泛滥。(6)等级性:逆来顺受,懦弱盲从,缺乏民主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三纲五伦、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7)落后性: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对新思想、新观念反应滞后,制约着农民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8)缺乏民主:重宗族、尊祖宗、尚人伦、讲忠孝,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9)市场意识淡薄: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经营思路,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勇担风险、敢于竞争的精神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上所述,我国当前农村文化不仅文化主体内部各项矛盾十分突出,它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对农村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建,建设一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农村文化重建的外在机遇分析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日益关注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进一步向农村倾斜,投入不断加大,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各级文化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新的建设发展目标。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也十分积极踊跃。全国文化建设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氛围,为农村文化重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二)日益完善的发展环境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市场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市场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自主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为农村文化重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条件。其次,随着我国的文化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各种关于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相继推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为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农民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一些新兴的农村文化产业,比如特色旅游业等,逐渐崭露头角,虽然和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但是,农民经济意识的萌发和社会对农村文化的关注,无疑是农村文化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开端。第四,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农村培育了不少的文化队伍,也使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向下延伸,呈现出农村文化日益繁荣的良好趋势。第五,很多落后的文化习俗逐渐被先进文化所取代,如许多祠堂、庙堂都被改造成阅览室或村民俱乐部,成为农村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逐渐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三)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为农村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和经济后盾。另外,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须以共同的文化基础为纽带和动力,强化文化对农民统一行动的凝聚力和组织力,营造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使发展成为全体农民的共识,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文化建设总目标的制定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发展总体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步骤,为农村文化重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重建先进的新农村和谐文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同时,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地,我国当前文化(包括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都是对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其核心文化价值观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农村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农村文化重建,改革传统农村文化核心观,是实现我国当前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农村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分析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农村文化遭受了各种文化的侵袭和破坏,核心价值不断受到撼动,逐渐与当前农民进步和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但是,我国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自身许多内在的特点都为重建提供了可能。

(一)民族性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根植于农村,是我国漫长的农村发展历程中各种经验和智慧的不断积淀,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为农村文化重建提供了基本内容。

(二)可塑性

我国传统农村文化博大精深,以“以和为贵”的最高原则的价值讲究各种要素的和谐相处,协调统一,这个特点成就了农村文化包容海纳的宽容性。必须加强引导,使农村文化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精髓进行融合和改造,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目的。

(三)求同性

即讲究文化的同一性。我国传统农村文化追求人民自觉遵守统一的道德准则条件下的社会内在和谐,讲究最终各种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大同”。农村文化重建,要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协调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求同存异,扬弃创新,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农民进步和农村发展需求的农村文化。

(四)人文性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文主义精神,以儒家的人文思想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为代表,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和自身的超脱。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借助人文主义精神对农民的深刻影响,加强各种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确保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农村文化重建切实为农民素质提升服务。

四、农村文化重建的“1234”对策

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发展总体目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农村文化重建的战略规划、工作思路和基本模式。要坚持“一个核心”,即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二个特色”,即中国特色和农村特色;统筹“三对关系”,即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把握“四个原则”,即坚持民族主体、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的原则,最终实现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和我国和谐农村建设的目的。

(一)把握一个核心

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必须坚持传统民族文化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核心地位。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虽然经历了各种文化的不断侵袭,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是全国人民的巨大财富。数千年,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儿女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内涵和神奇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文化铺天盖地而来,许多农村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有的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通过保护与培育来刺激传统文化的内生,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就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使我国农村文化发扬鲜明特色的文化韵味。

(二)抓住二个特色

抓住中国特色,是坚持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阔步发展的今天,我们首先要树立对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强大自信心,在立足国情、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坦然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力求做到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全球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要大力发展农村传统民族文化产业,树立农村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农村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次,要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包容海纳的特性,取法先进的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求同存异、扬优弃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和伦理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文化。

抓住农村特色,是农村文化重建的基本要求。必须认清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内在区别,摆脱以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文化的粗放式方法,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是否符合农民需求,是否促进和谐农村建设为标准衡量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必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文化重建为了农民,文化重建依靠农民,文化重建成果由农民共享的总体原则,建设区别于城市的、符合农民精神需求的农村文化。

(三)统筹三对关系

在受到各种文化侵袭时,选择意识和创造意识不强,没有对各种文化进行统筹协调,扬精弃糟,而是盲目发展、泥沙俱下、囫囵吞枣,这是我国农村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农村文化重建的关键是把握文化主流,按照继承、扬弃和创新的总体思路,统筹协调现代和传统、城市和农村、东方和西方三对文化关系,把农村文化建立在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上。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扬弃是去糟求精的手段,创新是辨证地扬弃,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农村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

1、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

传统是文化之本。在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时,首先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注意继承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力求更大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善于吸收和借鉴现代优秀文化成果,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农村传统文化,激发农民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三,要积极规划农村文化建设,倡导文明新风,普及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严禁不良文化流入农村,禁止其在农村泛滥。

2、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只有产生于农村,并最终服务于农村,才能体现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益扩大着它的文化影响,其文化地位日渐突出。90年代以后,在文化的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趋势下,城市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地位,并通过传媒、人口流动等途径对农村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农村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正确处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需要重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文化的全盘否定,把农村文化彻底推翻,完全按照城市文化的模式进行重建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农村文化重建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农村本土,立足农民需求和农村发展需要,寻求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和谐结合点,有选择地、有规划地推进城市文化反哺进程。

3、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而中国农村文化的根只有深深扎入中国国情的土地,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农村文化重建必须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包容海纳。民族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文化随市场经济破门而入,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外来文化的融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严重侵袭。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沉醉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一些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衰落。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工作不能闭关锁国、简单地将外来文化隔离起来,当然也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眼光,在加强引导前提下,坦然让不同民族、国家等之间的多种文化在相互冲突、碰撞、摩擦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四)把握四个原则

1、民族主体原则

民族主体原则回答了农村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农村文化重建的关键,是改造农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农村文化发展为符合我国农民进步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主流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相反,要坚持把传统民族文化作为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核心。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重建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提升,而不是推翻。要把握继承、扬弃和创新的原则,达到既进一步巩固农村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又对其落后的因素进行改造的目的。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民主和等级。我国农村传统文化讲究人伦,举世闻名的“三纲五伦”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在农民思想里根深蒂固。这个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对立。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在农民中大力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倡导民主精神,解放农民思想,提倡人人平等。

(2)和谐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和”的思想。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可见,和谐的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历史渊源,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和谐不等于被动接受,盲目妥协,而是要发扬创新的精神,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达到最高境界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精神传统,结合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文化。

(3)发展和竞争。竞争是发展的手段。当前市场经济条件,更加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只有积极主动融入竞争,才能在竞争中发现缺点,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帮助农民摆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缚,培养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精神,造就一大批敢于竞争、积极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新一代农民。

(4)封建和科学。封建迷信危害极大,是我国农民素质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农村文化重建的其中一个重大使命就是普及科技知识,强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意识,彻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民的毒害,提高全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5)重农和重商。重农轻商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先秦的韩非子甚至把商、工之民列为“五蠹”之一,这是小农自然经济结构在观念上的反映。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展为先,不管“农”还是“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发展。无可置疑,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是农业商业化,让农业进入市场,直接面对竞争,利用市场手段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因此,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培养农民的商业意识,使广大农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6)集体和个体。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强调“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思想的充分体现。但是,在强调人的个体地位的同时忽略了集体的利益,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开展农村文化重建,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人有责的观念,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中,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突出农民个体的因素,强调个体在集体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发展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要协调统一,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为国家和集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2、农民主体原则

农民主体原则回答了农村文化为谁重建的问题。农民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农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首要消费者,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农村文化重建应以农民素质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不仅要服务农民,更要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第一,按照市场的要求,完善有关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市场中独立人格。第二,强化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强化农村文化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和使用热情,培养自主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消费习惯,培育开放的文化市场,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3、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主导原则规定了农村文化重建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受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影响,我国政治干预经济具有长期历史遗传性,和当前现代化的市场竞争形成较大矛盾,不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当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开展农村文化重建,政府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认真学习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精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发展体制,解放生产力。

政府在农村文化重建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主要职能是:第一,加强宏观调控,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文化重建的目标。第二,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文化重建战略作用的重视,明确把农村文化重建纳入农民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制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的农村文化重建规划,加强监督,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第三,树立文化产业观念,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农村文化重建创造各方面条件。第四,加强对各项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农村文化重建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4、市场主体原则

市场主体原则回答了怎样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的问题。荀子很早就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它强调我们必须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也是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当前经济条件下,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体制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激活农村文化产业,提升农村文化综合竞争力,这是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自主依照市场规律发展。其次,改革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按照企业的模式运行和管理,激活发展活力。第三,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加速农村文化产业化,提高农村文化产品综合竞争力。

五、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工作思路

根据以上讨论,确定我国开展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制定发展规划、全面有序推进。

(一)提炼核心价值

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的消极和积极成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伟大战略,总结过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精髓,提炼和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符合农民素质提升需求的、鲜明的农村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形成树立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包括指导原则、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三方面。在提炼的过程中,关键要注意对传统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把握,以及对现代和传统、农村和城市、东方和西方三对文化的统筹协调。

(二)制定发展规划

提高对农村文化重建战略作用的认识,把农村文化重建纳入和谐农村建设总体战略中,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和农民素质提升实际需求,制定农村文化重建战略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把握民族主体、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原则,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牢牢把握农村文化重建为农民素质提升和和谐农村建设服务的方向。要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强化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推进农村文化重建顺利开展。

(三)全面有序推进

建立健全各项文化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管理和推进农村文化重建工作深入开展。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在继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良性发展;要改革文化发展体制,发挥市场作用,提升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提升农村文化竞争力;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农民行为和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法律普及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等,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构建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设立更多的法律诊所,来完善农村地区法律服务活动。

[关键词]农村法律服务;乡镇法律服务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65-02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概述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概念。农村法律服务,是指针对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为预防和解决涉农纠纷,维护其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法律事务需求所进行的法律活动。农村法律服务的服务主体包括:乡镇法律服务所、基层司法局、法律援助机构以及调解组织等,农村法律服务的服务活动包括:提供代理诉讼、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纠纷、解答法律咨询以及帮助书写法律文书等。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农村法律服务当时的主要功能是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性纠纷进行调解,并从事代写法律文书,解答基础性法律问题等一些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

(二)农村法律服务的特征。农村法律服务除了具有法律服务体系的一般属性,同时它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即涉农性:一是服务主体的涉农性,在农村地区进行法律服务的主体,包括农村基层的司法组织和城市的司法组织,但是,由于交通条件、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司法组织居多。二是服务对象的涉农性,农村法律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指那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群众,也就是说其户籍在农村或居住地在农村或主要经济活动在农村。三是服务内容的涉农性,农村法律服务的内容离不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相关的法律需求。四是服务目的的涉农性,解决农村地区的纠纷是农村法律服务的首要目的,农村地区矛盾纠纷能否及时有效的解决关系到农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村法律服务的功能。农村法律服务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预防、解决各种涉农纠纷,如预防功能中的公证机构,作为权威证明机构,可以保证公证证明的质量,大力促使当事人履行义务,解决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民调解组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农村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法律服务中。二是宣传法制和普及法律,体现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它是农村各项法律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日趋突出,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方面,农民因自身利益损害而发生诉讼的现象日夜增多。

二、我国农村法律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地域辽阔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在我国,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宪法,而依法治村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村”能够实现的前提之一是农民和农村各种组织能够获得良好的法律服务,乡镇司法所作为农村法律服务活动最常见主体,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外部结构混乱,乡镇法律服务所本是自主管理的社会团体,但是实践中,它往往与乡镇司法所“合署办公”,使得乡镇法律服务所受到乡镇司法机构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造成了职权不分,职责不明的混乱局面,这种现象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内部管理问题,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虽然国家司法部、各省司法厅也都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据调查大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没有自己内部的人员管理、服务和收益分配制度,从业人员管理松散,违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基层法律普及不到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外出流动的频率明显增加,他们通过对外界尤其是对大城市各种人文文化的接触和感知,维权意识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日夜加深,此时,农村基层的普法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的普法活动主要集中在政府相关机构散发宣传单页、村委会等组织通过广播宣传法律知识、地方电视台宣传以及一些“普法日”的现场宣传活动,这些普法活动没有事前系统的安排,机构与机构之间宣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也缺少实用性。目前由于多数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他们对文字性的宣传吸取有用性信息能力下降,所以各个机构之间的法律普及效率就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流动性大,加上农村的法律服务工作并没有引起国家有关机关的高度重视,所以政府对农村法律服务的财政支持也是相对比较有限的。

(三)农村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我国现行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和制度设置上,更多是方便了城市的法律需求,司法资源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律师、公证机构、仲裁机构的比例还很低,加上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发生纠纷后往往注重调解,很少有人会主动到城市去进行法律咨询,寻求法律帮助,这样就使得这些机构中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会接触到农村纠纷的案件。而我国目前那些在农村地区进行法律服务工作的工作者多数称之为“法律工作者”,他们多数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在处理农村纠纷时,更多的是抱有热心、责任心和生活常识去进行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专业指导。所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许多矛盾纠纷没有公平公正的加以处理,农民群众合法的权益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法律保护,使得一些农民群众开始不信任法律,最终也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

三、完善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合理措施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首先,法律服务以是否要求服务对象付出对价,可以分为市场型法律服务与公益型法律服务,目前,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市场型法律服务承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我国目前形势下,农村法律服务应体现整体上的公益性。其次,在构建农村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原则,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具体的来说,政府应积极的为农村法律服务的建设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最后,公益型法律服务组织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公益服务主体,包括法律援助机构、群众自治性法律服务部门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由司法局对法律服务组织的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控,确定业务范围,不以盈利为目的,仅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弥补成本和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满足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评价基层组织的法律服务工作是否成熟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民众的知晓程度,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思想、生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着手,使农民群众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守法律,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力求使每一位农民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真正做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另外,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要与我国当下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形势相关联,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加强普法工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针对性。一是普法内容上,在解读我国法律制度的同时,联系国际、国内形势,不仅让农民了解自己迫切需求的法律知识,更增加了解国家大事的兴趣,提高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在法制宣传教育时,法律工作者需要先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自己消化过滤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结合典型的案例,将其传达给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明白法律制度,了解法律精神。二是形式上,尽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送法下乡、法律咨询,还可以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现场授课、针对性辅导,或者利用现代化媒介,如手机、电脑、广播等,对农村基层组织,还可以在村务板报、墙报中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治、政务管理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设立更多服务农村的法律诊所。“诊所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主要是通过高校法学院提供经费、基金或个人捐款等开设,是美国政府主导的法律援助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法律诊所教育具有理论性和实务性的双重特点。另外,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学院学生对学校的传统理论课程表现出不满,他们渴望自己能够亲身观摩或经历一些真实的案件,以便学有所用,取长补短。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诊所教育模式,将法学院教育纳入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中,从而建立更多的高校法律诊所,充分的利用在校学生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本身的不足。

例如,2000年,北京大学就已经开设了诊所法律课程,建立了两个正式的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和社区法律诊所(2001年新设立的),据了解,截止2013年的12月,北京大学法律诊所为社会提供电话、信件咨询服务近万人次,法律援助案件260多件,案件胜诉率达90%以上。它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校内部设立的一些法律诊所,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成果,据此,我们期待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法律诊所,它不局限于一线发达城市的高校,像一些较偏远地区的高校也可以开设更多的法律诊所,其服务的区域除了城市,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兼顾广大农村地区。此外,在设立法律诊所的同时,我们必须面对一些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实际问题,提前做好必要的规划,例如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所以我们可以以乡镇或县为单位来开展工作,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免费的、专业的法律服务。

(责任编辑:桂杉杉)

第四篇:我国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研究及对策

我国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研究及对策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民朋友们在用自己的血汗创造社会财富,构筑国民经济基础的同时,却承受着不能承受之痛――假冒伪劣商品的坑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能力也在日益增强,国家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从生产资料到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用品,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是无孔不入。假冒伪劣商品仍旧泛滥,农民消费权益屡屡受损。一些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积极购买,加上政府治理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更加泛滥。假冒伪劣产品已经普及到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农资等各种产品,不仅扰乱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的生活以及工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先从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入手,分析假冒伪劣产品的现状及出现原因,再针对原因做出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希望农村消费者能够警醒,加入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列中来用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治理措施;假冒伪劣商品;成因

年来我国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农村全然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如天堂一般。假冒伪劣商品出现在农村的频率大大高于城市,有些制假贩假的行为甚至直接针对农村市场,这给广大农村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弱化了农村市场。农村市场日益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聚集区,农民作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消费群体,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及维权等方面的限制,还未能自觉参与到抵制假冒伪劣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在城市市场打假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村市场,打假工作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工业品市场,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影响了乡村的发展。

一、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规定,“假冒伪劣”包括四种情形:一是掺杂、掺假;二是以假充真;三是以次充好;四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在国际上假冒伪劣产品被视为是“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越来越猖獗,农村市场正在面临着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侵蚀,主要是衣服、食品、药品、家电、烟、酒、化妆品等,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假冒伪劣在我国呈现屡禁不止的态势,甚至在部分地区还相当猖獗。

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对农村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构成了特别大的伤害。长久以来,禁而不绝的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因为农村监管不严、人民法制意识不强导致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

二、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扰乱社会秩序,已经影响名优企业的信誉和生产销售,对人民的生活消费造成困扰,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之范围广法、手段诡谲、后果严重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

(一)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损害财产安全

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出现毒酒事件,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消费者中毒致残致死;春节期间,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假冒伪劣的烟花爆竹销往农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劣质电器、电线也是造成事故的“元凶”,造成火灾或是电到人;还有大量的变质变坏的小零食,一般都是农村的小孩子吃,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影响智力发育。

(二)给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农村生产关系到所有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如果农民在种子、化肥、农药等基础农资产品的消费上遭遇困难,而又因为维权困难而得不到彻底解决,长此以往下去只会让坑农害农行为越来越嚣张,最终威胁到的是农业生产安全。如在棉花羊毛中掺假,严重危机棉纺毛纺的发展,种子不发芽、农药不杀虫、化肥不促长造成农作物和粮食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农民甚至为此倾家荡产,有苦无处诉。

(三)给名优企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使名优企业的名誉受损

畅销的名优产品被假冒侵权是司空见惯的事实。市场上被假冒的产品都是一些质地优良,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好信誉的品牌产品,名优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辛苦创立的品牌形象受到损害。还有的地方出现打假主题错位现象,企业为了打假甚至出现频临倒闭的现象。例如曾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受到山西朔州假酒案的连累,销量下降了将近一般,多年来盈利的企业因此亏损。正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更有的甚至更超过了真品的销量使企业荣誉受损,销售量下降、效益滑坡、生产力闲置、工人下岗、合法企业频临倒闭。曾风靡一时的太阳牌锅巴现在已经是西边的太阳风光不再。假冒产品破坏了名优企业产品的形象,让消费者难辨真伪,望而生畏已经使名优企业的损失惨重,又为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引起的事故索赔和为捍卫自身荣誉的所进行的调查、诉讼、打假所支付的各类费用,又使企业在经济和精神方面不堪重负。如玉溪卷烟厂与假冒“红塔山”香烟每年在打假维权方面都耗资逾亿。

三、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分析

农民最受假冒伪劣商品的坑害,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是市场上最大的消费群体,还存在着诸多原因:

(一)农村消费者辨假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识假辩假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如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事件,很多的农村的父母是在铺天盖地的公告下才知道领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喝水的杯子也是没有任何标示的,还有一些没有通过药监局审核的不明药物每年都会大批量的运往农村。大多数农民不会联想到他们身体不健康是和假冒伪劣商品有关,而是听天由命,承受痛苦。

(二)农村的市场环境更适合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

农村是制假售假的重灾区,因为与城镇相比,农村市场更适合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打假的呼声越来越高。执法部门在城市也加大了打假的力度,使不法商家在城市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有越来越大的风险,往往是得不偿失。所以,很多不法商家就把在城市无立足之地假冒伪劣商品售像信息不灵的农村,以至于农村市场出现了品种繁多、数量庞大的假冒伪劣产品。

(三)执法监管不完善

1、市场法治不健全。目前在我国虽然制订了许多有关打假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有些法律法规制定的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如在《商品质量法》中缺少详细的追究责任的办法;对于举报假冒伪劣商品生产窝点的举报人的奖励办法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涉及。[1]这些问题都给制假售假者有可乘之机。

2、各种监管缺失。农村幅员广阔,点多线长,一些执法部门在农村根本没有设立。比如,监管机关只设在县级以上,基层监管缺乏,使得假冒伪劣产品认为天高皇帝远。更有些执法人员素质低下,为谋取个人利益,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给制假售假者通风报信,互相勾结,纵容包庇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甚至会直接参与制假售假等也增加了打击制假售假者的难度。

四、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对策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既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为市场经济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基础,也是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它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市场和投资环境的需要。[2]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后,政出多门等是造成农村市场“失管”的主要原因。出现了市场混乱互相推诿、多头管理先利益的现状。想要解决好这一根本原因,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民消费者的教育

1、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整体素质,使其对商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2、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文明健康、适度适量的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3、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生产消费所必须知道的常识。

4、加强消费者识假辩假和维权的能力。让农村消费者知道假冒伪劣商品为什么不能买,买了又该怎么办。不断提高他们的品质和维权意识。

5、让消费者了解假冒伪劣商品给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危害。

(二)完善农村商贸体系

1、建立健全农村市场长效的有效机制,实施农村市场监管机制。建议国家尽快完善农村市场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完善法律法规。依托已经建立各项打假的网络体系,发现查处违法行为,将假冒伪劣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产品安全社会监督,努力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

2、积极推进农村商品示范店的建设,合理布局农村的超市,努力打通商品从厂家到农村商家的关节,让农民在购买商品时有更大选择余地;对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准入严格把关,加强培训农村商品经营业主,增强他们辨别商品真伪的能力;建立和落实进货验收制度,严把关商品的进货、初核,确保合格产品走进农村市场。

3、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突出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肥料、农机具、农膜等违法经营行为,切实解决农牧民生产后顾之忧。[3]强化违法广告的查处,展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为重点内容的整治活动。

(三)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加大处罚力度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的行为的处罚有如隔靴搔痒,对制假售假的企业的处罚与其所获得利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根本起不到震慑的作用。正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的纵容,假冒伪劣商品才会在我国屡禁不绝,才使得制假售假的企业层出不穷,甚至有的企业更是屡犯不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加大对制假售假商品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制假售假商品的企业,一旦发现,不但要没收其非法所得,还要处以高额罚款,罚款的数额应足以使其破产,同时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另外,还可以设立“终身追究”,让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承担终身责任。无论何时何地,企业一旦被发现涉及假冒伪劣都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只有如此才能使制假售假的企业得不偿失,不敢以身试法。

(四)发挥舆论的监督,形成良好的打假风气

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树立典范,弘扬正气。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经营者的自律能力,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识假拒假,[4]进一步规范媒体行为,让其充分发挥群众“眼睛”的重要作用,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等各种形式对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曝光,警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打击制假售假道德嚣张气焰,把制假售假者当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全社会形成打假治劣的良好风气。

结束语

其实,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维权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努力,现阶段需要完善的是,让维权意识在农民群体中深入人心,并且主动提供消费行为的指导,让农民树立起正确消费观念,进而掌握维权的方法方式,打通农民维权的渠道,让农民维权不再困难。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公众认知度也越来越高,消费者主动维权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在农民这一最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中间,他们的维权意识还稍显陌生,维权还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年来,农民收入明显增幅,但农民在消费中的弱势地位却没能得以改善。农民的权益不能被忽视,农村更不应成为被“3・15”遗忘的角落。

>参考文献:

[1]曹涤环.假冒伪劣农资的新动向及其打假对策[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2)

[2]肖陆军.中国食品安全的迷惑与思考[A].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11年

[3]刘磊.浅议农村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7)

[4]丁志华,谢守祥.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5)

第五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占中国相当大地域范围的农村,其环境污染现状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发现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地区村庄进行相关调查并得拟写此篇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调查对象:

××污水处理厂,×××农贸交易市场以及当地村民。

调查方法:

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实地考察法、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

调查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涌现,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我利用闲暇时间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对和顺镇农村环境改善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 问题及建议

一、当地周边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该地区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统计,2009年保山市生猪出栏数达87.26万头、牛出栏数25.5万头、羊出栏

数88.4万只、禽出栏数965.64万只。许多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分辨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后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经过调查,我还发现,遇到下雨天,这些粪便经雨水冲刷后在村庄内四处横流,导致河流沟渠严重受到污染,而且对饮用水也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了村民的生活健康。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的最大使用国,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13年,该地区化肥使用量85万吨,农药使用量为2420吨。而化肥农药的使用,被农作物吸收的仅仅占极少一部分,大部分都经过雨水冲刷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生活污染现状

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据统计,该地区每人平均每天生产0.25公斤垃圾,那么一天下来将会产生425吨生活垃圾。而且目前,该地区城区的生活垃圾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土壤、水源和空气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破坏了环境,还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经过对该地区几处农贸市场的调查,我发现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对整个市场的运营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该地区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一)村民环保意识不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该地区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农民养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习惯,加上一些农村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环保意识差成为了制约农村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将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城市环境的治理上,忽略了农村环境的改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之后,缺乏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农村环保问题财政的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环保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三)基层组织实力不强

该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在人员、设备和制度方面都十分欠缺,除了集镇范围内由镇政府统一治理外,其他村庄的环境问题均得不到有效解决。虽然在一些地区设立了基层环保机构,但是这些组织大多属于空架子,并没有真正履行本该履行的环保职责。

三、加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乡镇政府需要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向村干部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认识到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引导村民改掉陈旧陋习,倡导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中来,充分调动村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针对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不足的情况,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需要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特殊,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所以,基层政府把农村环境问题提上日程,在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支持。

(三)强化环境管理,重点治理工业污染

对于乡镇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对乡镇企业集中建设,建立工业小区,确保集中处理污染。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及时予以取缔,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乡镇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强科技攻关,发展现代农业

在农村地区,为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必须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鑫农业,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朝着结构合理化、产品无公害方向发展。加强科技攻关,发展现代农业是控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

结论

环境保护是个长久问题,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农村地区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政府部

门、村民等必须齐心协力,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要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取得有效进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生,杨金田,张惠远.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之“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任务[J].环境保护,2007(12A):26-28.[2]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03):109-112.[3]吴安新.环境污染转移与我国农村耕地的保护[J].生产力研究,2010(03):56-58.[4]李江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3):68-70.[5]刘飞.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保护[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

下载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对策研究 常伟 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其中剩余劳动力将近2亿人,有6000多万人实现了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滞留在农村的有1亿多人。我国农村劳动......

    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晓红 作者简介:王晓红 性别:女 籍贯:贵州毕节 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院: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

    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与对策

    试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张 辉陈思谦 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低的现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

    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章从融资难的现状入手,分析导致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缓解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泽德 赵上帛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2期 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