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2017年9月份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兑现补助申请有关
关于组织2017年9月份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兑现补助申请
有关事项的通知
合科〔2017〕100号
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的通知》(合政„2017‟62号)和《2017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合政办秘„2017‟68号)要求,我局定于2017年9月和11月分别组织开展一次自主创新政策兑现工作。现就9月份自主创新政策兑现补助申请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程序
申报单位登录合肥市科技局网站(www.xiexiebang.com),进入“合肥市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按系统指示要求填写申报表、《涉企项目基础信息录入表》,同时将所需附件材料以PDF格式上传到系统,在线打印纸质材料一式3份装订成册,报送属地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由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审核汇总后,将纸质材料一式2份,连同《2017年9月份政策兑现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1)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至市科技局各相关处室。
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申报单位需将在线打印的申报材料一式3份(胶装成册)报送属地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对申报材料按申报要求审核后,需行文将推荐的项目材料报送市科技局相关处室,报送的材料包括:推荐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和电子版),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材料各2份。
专利类项目,申报单位或个人需将在线打印的申报材料一式3份(装订成册)报送属地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对申报材料按申报要求审核(专利均需进行网上比对审核)后,需行文将推荐的项目材料报送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处,报送的材料包括:推荐函(1份),推荐项目清单(《县区专利定额资助审核表》(附件2)、《县区小微企业实用新型授权奖励审核表》(附件3))(纸质和电子版各1份),项目申报材料(各2份)。
网络填报技术支持:冯岚 65660193
二、申报时间和地点
申报单位:在线申报时间为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9月11日17:30关闭申报系统。申报单位或个人将纸质材料报送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11日,逾期不予受理。
各县(市)区、开发区:各县(市)区、开发区科技(经贸)局将申报材料审核汇总后,报送市科技局相关处室,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14日。
三、基本要求
申报单位必须纳入“合肥市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此次兑现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未申报的项目(专利类兑现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授权的专利)。
纸质申报材料包括:企事业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三证合一的提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在线打印的申报表和下列各条款要求的申报材料。
四、申报内容
(一)政策第5条。
申报“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的利息补贴及风险补偿”、“保险公司承保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费率补贴”,需由银行、保险公司、市科技局、保险经纪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保险经纪公司按市政府规定程序遴选确定。
1.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利息补贴。
申报条件:与我市合作开展科技小额贷的银行,银行可以为在本市营业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申报材料:
(1)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贷款利息补贴申报书;
(2)银行当年科技小额贷放款汇总表(可与创新贷汇总);(3)银行当年科技小额贷放款合同复印件;
(4)市科技局盖章的企业科技小额贷申请表复印件。2.保险公司承保科技小额贷款保证险保险费率补贴。
申报条件:保险公司可以为在本市营业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申报材料:
(1)保险公司当年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费率补贴申报书;(2)保险公司当年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汇总表;(3)保险公司当年科技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保单复印件;(4)市科技局盖章的企业科技小额贷申请表复印件。对外合作处:李志刚 联系电话:63538659
(二)政策第7条。1.创新贷利息补贴。
申报条件:与我市合作开展创新贷的银行,银行可以为在本市营业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申报材料:
(1)银行当年创新贷利息补贴申报书;
(2)银行当年创新贷放款汇总表(可含科技小额贷);(3)银行当年创新贷放款合同复印件;
(4)市科技局盖章的企业创新贷申请表复印件。2.创新贷担保费补贴。
申报条件:担保(保险)公司可以为在本市营业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申报材料:
(1)担保(保险)公司当年创新贷担保费率补贴申报书;(2)担保(保险)公司当年创新贷担保费汇总表;(3)担保(保险)公司当年创新贷担保材料复印件;(4)市科技局盖章的企业创新贷申请表复印件。对外合作处:李志刚 联系电话:63538659
(三)政策第8条。
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申报条件:
(1)当年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含到期重新认定的企业);(2)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产业化;(3)对同一领域的项目进行整合集成,形成高企发展产业集群,集群项目由多家高企共同承担,设置子项目,每家企业申请经费20万元。子项目经费直接拨付到各承担实施的企业。
申报材料:项目申报表、项目申报书、“借转补”项目企业绩效目标承诺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高新技术产业处:徐中林 联系电话:63538653 2.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
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是指列入《合肥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大科技专项及我市产业重点技术领域(详见附件4)范围内的研发类项目。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骨干企业;优先支持围绕高校优势学科凝练项目,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先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项目。(详见《合肥市关键技术重大研发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合科„2017‟92号)项目要有明确的研究开发内容和产业化目标及取得的科学创新成果,实施期为两年。产学研联合申请的项目需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资金安排、知识产权归属、法律责任等。项目申报书编制要科学合理,项目一经批准立项,技术和经济指标原则上不予调整。
项目研发投入中,项目承担单位投入不低于70%,市级补助资金不超过30%,补助资金安排在100-300万元/项。
申报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合肥市内注册的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一年以上,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同一项目当年通过其它渠道已申请或已获取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承担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未结题的单位不得申报。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申请当年不超过57周岁(按申请截止日计算,两院院士年龄不限);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项目承担单位职工,如非承担单位职工,需签订正式聘用合同,且合同期内在项目承担单位研发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同一项目负责人当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
申报材料:项目申报书、“借转补”项目企业绩效目标承诺书、企业相关资质证明、近三年科技研发活动及成果、以及经审计的3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等证明附件材料,单位法定代表人需签诚信承诺书。单位成立实际年限不足3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算。
高新技术产业处:陆晓冬 束晓芳 联系电话:63538653 农村与社会发展处:李君 联系电话:63538655
(四)政策第9条。
申报条件: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不重复享受。
申报材料: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文件。
(五)政策第10条。1.在站院士生活补助。
申报条件:对新建院士工作站三年期内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院士生活补助经费。
申报材料:院士工作站批文、院士及团队在肥工作情况(包括院士在肥工作时间、工作记录等)、重点项目研发情况及成效相关材料。
平台与奖励处:杨光 联系电话:63538657 2.千人计划资助。
申报条件:千人计划创业团队在肥创办的企业已获得合肥市政府天使投资基金或创业引导基金支持。
申报材料:
(1)千人计划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配套资金申请表;(2)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证明材料;
(3)获得合肥市政府天使投资基金或创业引导基金支持证明材料。(4)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对外合作处:李志刚 联系电话:63538659
(六)政策第13条。兑现金额及要求:
(1)对单位或个人当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每件给予单位(专利研发管理团队)或个人5000元奖励;对单位或个人当年获得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局专利授权后每件专利资助3万元,同一件专利不重复享受。
(2)对众创空间、孵化器内当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小微企业,每件给予单位1000元奖励。(3)对当年列入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4)对当年利用平台新增专利托管企业达到100家的专利服务机构,给予10万元奖励。
(5)对当年代理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的本市专利代理机构,给予每件1000元奖励。
企、事业单位获得单个发明授权奖励,其奖金须由企、事业单位全部奖励给专利研发与管理团队。
申报条件:
(1)专利申请地为本市区域内;(2)获得专利授权的以专利证书为准;
(3)缴纳年费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据的收费凭证为准。申报材料:
(1)发明专利定额资助: 中国发明专利:发明授权证书(含扉页)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核后退回);
外国发明专利:国外专利部门授权的专利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核后退回)。
个人申报发明专利资助的需提供专利权人身份证复印件。
(2)小微企业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实用新型授权证书(含扉页)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核后退回)。
(3)当年列入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当年度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批文、协议书。
(4)专利服务机构利用托管平台新增托管企业(专利)达到100家:机构营业执照、专利托管协议、托管服务清单。
(5)专利代理机构奖励:专利代理机构注册证、专利授权证书(含扉页)。知识产权处联系电话:63538654 联系人:条款(1)(2),万青 ;条款(3),王全 ;(4)(5),曹莉莉。
(七)政策第15条。申报条件:(1)企业购买无关联关系的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单项成果交易额达到500万元),并在肥转移转化;
(2)以工程项目、硬件设施等形式转移转化的,只按其技术交易价额给予补助。
申报材料:技术合同复印件,技术合同登记认定证明复印件,企业购买成果发票复印件,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无关联关系的声明。
平台与奖励处:杨光 联系电话:63538657
(八)政策第17条。
1.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奖补。申报条件:
(1)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包括科技部及其职能机构认定的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申报主体是获得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示范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或者考核评价优秀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
申报材料:
(1)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表;
(2)新认定文件(复印件)、考核评价优秀等次文件(复印件)。可同时享受本条款多项补助的企业,仅就高申报享受其中一项。
(3)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项目内容、建设情况等材料(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申报资料、工作总结及相关资料)。
对外合作处:李志刚 联系电话:63538659 2.来肥设立研发机构补助。申报条件:
(1)申报主体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市外企事业单位来肥设立的独立法人研发机构或境外机构来肥设立研发机构;
(2)实际投资额包括研发场地建设、研发设备、研发专家聘用费、劳务费等研发费用。
申报材料:
(1)外资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的批复文件或其他证明文件(复印件);(2)外资对该研发机构投资证明材料;(3)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外资(含市外)对该研发机构投资专项审计报告;
(4)研发机构的证照(复印件)、研发人员名单及证件(复印件);(5)研发机构工作介绍及成效证明。对外合作处:李志刚 联系电话:63538659
合肥市科技局
2017年9月1日
第二篇:2014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
2014年合肥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
合政[2014]62号
为推进自主创新,根据《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制定本政策。
一、资金安排和扶持范围
1.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和总量控制。
2.在本市区域内注册、纳税,且申请项目在本市范围内组织实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在肥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户籍或身份证在合肥的社会个人(仅限专利资助),均属于本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扶持政策
(一)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3.根据《合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立新兴产业增长源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承担的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二)天使基金。
4.根据《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对高端人才创办的企业及省科技团队备选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所创办企业给予优先扶持。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三)借转补。
5.根据《合肥市财政资金“借转补”管理办法(试行)》,支持我市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重大项目,并在本地产业化,给予其所获国家拨款额10%预拨专项资金
支持,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我市重点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研发项目,按单个项目研发费用一定比例给予预拨专项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医疗卫生科研项目。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四)科技金融产品。
6.设立科技保险基金。引入科技保险经纪公司与多家保险公司成立共保体,分担创新企业市场风险。鼓励创新企业和保险公司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对投保人优惠保险费率,政府给予保险公司保险费补贴。投保贷款保证保险的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由科技保险基金、银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参与科技保险的保险公司总保费达到200万元以上,政府给予其总保费规模10%的补贴,每家保险公司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投保科技研发类保险的企业,按实际支出保费的50%给予补贴,每家最高不超过20万元。
7.设立专利质押贷款引导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专利质押贷款方式融资,给予企业应支付贷款利息额的50%资金补贴,每个企业每年贴息额度不超过50万元。对开展专利评估的企业,给予评估费50%的补贴,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20万元。对开展专利质押的担保机构,给予担保机构专利质押贷款额3%补贴,同一机构每年最高补贴额不超过20万元。
8.设立高科技企业创新贷风险池资金。担保(保险)公司按照1:1配套,商业银行按照风险池资金10倍安排定向信贷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政府、担保(保险)公司、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承担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超出风险池部分由担保(保险)公司和银行按比例承担责任。
(五)事后奖补。
9.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或试点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10.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位)、国家专利金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
11.对下列企业购置用于研发的关键仪器设备,分别按其实际支出额的15%予以补助,单台仪器设备补助分别不超过200万元,单个企业补助分别不超过500万元。
(1)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3%以上,以技术为主的综合实力省内领先、行业一流的骨干企业;
(2)省外或境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我市企业设立的国家级应用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
(3)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12.对我市企业在境外设立、合办或收购研发机构的,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0%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13.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企业建设的国家级质检中心,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组织的运行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的,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14.对我市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在当年国家重点新产品中的排序分档确定的,排序1-10名的,每个补助100万元;排序11-30名的,每个补助60万元;排序30名以后的,每个补助30万元。国家重点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以统计部门为准,此条款由县区兑现。
15.对使用省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网登记仪器设备的租用单位,按租用仪器设备支出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16.符合我市平台管理要求,经市科技部门认定或备案的各类新建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给予50万元资助;对批准组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组建期满后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考核优秀的,给予每家100万元运行经费资助;安排100万元用于新建院士工作站和在站院士生活补助。围绕我市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助。
17.对各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使用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含公共服务场地),按50元/平方米给予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8.支持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若干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
19.对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当年技术登记合同交易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20.对单位和个人申报的发明专利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的,每件分别给予单位(专利研发管理团队)和个人1000元、500元奖励;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单位和个人,每件给予单位(专利研发管理团队)和个人5000元奖励。对单位和个人当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件以上,给予单位(专利研发管理团队)和个人5万元奖励;对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50件的企事业单位,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对当年代理我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300件、500件的专利代理机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奖励。
三、附则
21.本政策由市财政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解释。
22.本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不重复享受。对弄虚作假、骗取资金的,予以追回;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23.涉及县(市)区、开发区配套的政策资金,市财政兑现市级承担部分,县(市)区、开发区财政按比例配套承担。
24.市监察部门负责加强对各类政策执行监督。
25.本政策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
第三篇:颍上县科技创新政策兑现申请须知专题
颍上县科技创新政策兑现申请须知
(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认定(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一款)
1、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1)申报条件:列入省、市高新技术培育的企业。(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③列入培育名单的文件或其它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新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含复审、重新认定):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含复审、重新认定)。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3、新认定国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或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含新备案的省级科技型企业)。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或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含新备案的省级科技型企业)。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二款)
1、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上的企业或个人(1)申报条件:2016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上的企业或个人。
(2)项目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授权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③营业执照或个人身份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专利代理机构考核奖励(1)申报条件:2016代理申请发明专利50件以上,且三年内授权量达当年申请量30%以上的。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代理申请证明及授权证明
③营业执照及法人代表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3、新认定的国家及省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及贯标企业。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及省、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培育企业、贯标企业。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获批文件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4、省级专利金奖、优秀奖企业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获得省专利金奖、优秀奖的企业;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5、专利技术产业化企业
(1)申报条件:近年来实施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产业化破旧,产业化专利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专利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②上一财务报表(有资产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产品销售要有明细表。
③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6、专利质押贷款评估等费用及贷款行息补助。(1)申报条件:
①2016企业以专利权质押贷款方式融资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
②专利权质押合同已依法办理过专利权质押登记手续;质押期内专利权权属清晰、法律状态明确,无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③企业与银行签订贷款的合同已按约定履行完毕,在2016按期还本付息,不存在违约行为。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证明材料复印件(国家知识产权出具的专利权质押登记通知书);
③贷款合同书复印件(贷款合同、质押清单、担保合同等);
④专利评估相关材料复印件(评估报告、评估费支出凭证、发票等);
⑤企业已还本付息证明材料(贷款收款凭证、利息支付凭证及企业还款凭证)。
(三)发展科技创新平台(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三款)
1、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家级、省级运行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的。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文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本县企业在境外设立、合办或收购研发机构奖补。(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县企业在县域外设立、合办或收购研发机构的。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签订的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设立、合办或收购); ③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④固定资产投资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3、县外企业将研发中心迁入本县奖补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县外企业将研发中心迁入我县境内的。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研发中心入驻本县签订的合同书; ③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④固定资产投资发票(不含土地)。
(四)扶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四款)
1、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被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证书或文件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园区。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园区。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文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3、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专家大院。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专家大院。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文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4、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文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五)创建科技创新载体(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五款)
1、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星创空间。(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星创空间。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文件或证书原件与复印件(加盖公章)
2、科技企业孵化器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标准正工建设的科技孵化器及正在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在孵企业证明材料(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入驻协议书等)
③在孵企业毕业后在本县落户的证明材料(营业执照、入驻园区合同书或协议书)
3、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务型科技中介机构等。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新标准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务型科技中介机构。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认定文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六)鼓励“产学研用”合作(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六款)
1、鼓励企业的项目合作、联合攻关、课题招标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县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并产生合作经费的项目。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合作协议或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③产生的经费证明(发票、银行转帐凭证等)
2、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励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合作项目获得国家级、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励的。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合作协议
③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省、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奖补
10(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承担省、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企业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合作协议
③认定文件原件与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七)支持创新技术发展(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七款)
1、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科技项目奖补。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获得国家及省立项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立项文件原件与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科技进步奖奖补。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参与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企业及获得国家及省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参赛证明材料、获奖证明、获奖资金数额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公章)
(八)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颍政办[2017]34号文件第八款)
1、企业购买先进技术成果奖补。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企业购买先进技术成果,实际支出50万元以上的项目。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合同书原件及复印件 ③银行转帐凭证
2、转化科技成果奖补
(1)申报条件: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县内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入股、转让、授权使用等形式在颍上转移转化科学成果。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合作协议书
③银行转帐凭证等
(九)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奖补(颍政办[2017] 37号文件)
1、高层次人才政府补贴
(1)申报条件:2015-2016年与企业签订三年及以上服务期限合同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生活补贴。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人才标准证明材料或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③上一工资发放证明(工资花名册或银行转帐凭证)
④合同书
2、高层次人才工作经费
(1)申报条件:2015-2016年与企业签订三年及以上服务期限合同的高层次人才。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人才标准证明材料或学历证书原件与复印件 ③合同书
3、人才奖励(1)申报条件:
2015-2016年组织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并在本县内工作一年以上的企业、组织或个人。
(2)申报材料: ①项目申报表
②人才层次证明材料或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③合同书
④高层次人才工作一年以上的证明材料(含工资花名册、转帐凭证等)
(十)未尽事项,详见两文件规定。
第四篇: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
发布日期:2008-12-09 来源:
合肥市人民政府文件
合政〔2008〕13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印发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
(试 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着力把合肥打造成为推动全省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示范区,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皖发〔2008〕18号)和我市《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合发〔2008〕28号),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1.对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相关核心技术、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或重大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获得国家拨款的,给予国家拨款额50%、最高1000万元配套资助。
2.对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爆发性增长的新兴产业、规模巨大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和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建设,在资金支持上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对市外科技型企业来我市落户,投资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中产业链缺失环节或薄弱环节的,给予其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10%、最高500万元奖励。
具备上市条件的市外科技型企业总部迁至我市注册上市的,其上市募集资金的70%(1亿元以上)在我市投资的,给予500万元奖励。4.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创新咨询中心、军转民研发机构等,给予一次性50-5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30-300万元奖励。
对符合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认定省级上述机构,给予一次性20-200万元奖励;已认定并考核优秀的,给予一次性20-1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5.对新列入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万元、2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6.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创新型企业从认定之日起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7.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8.中央在肥科研院所实行转企改制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有关政策到期后,相应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2年内全额奖励企业。
9.对主持或主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主持或主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30-50万元奖励。10.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30-5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50万元; 对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20万元;对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对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奖励法定代表人10万元。
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10-20万元;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出口名牌商品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10万元。
二、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11.对在我市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国家和省批准的,给予国家、省拨款额50%、最高1000万元配套资助。
对获国家批准或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地,给予产业基地所在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100-1000万元资助,用于产业基地建设。
对创新型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12.在我市新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等,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按市场化运营的,根据服务绩效考核结果,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择优给予运营费用20%的资助。
13.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对联盟在攻克制约我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中取得显著成效、带动产业发展的,给予50-200万元奖励。
14.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的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或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且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专业技术服务成效显著的,给予50-200万元奖励。
15.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由企业购买或成果单位自行在我市首次实现产业化且成效显著的,给予20-200万元资助。购买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从项目获利起3年内,每年因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用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16.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在研发中使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及专业化协作网而发生的分析测试费用给予10-30%补贴。
17.国内外知名创新咨询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海外留学人员新创办创新咨询机构,在我市购、建自用办公用房的,酌情给予一次性资助;在我市设立的创新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孵化器,经省级认定的,比照享受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相关优惠政策。
18.对我市按市场化运营,独立从事信息业、咨询业和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根据服务绩效考核结果,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择优给予运营费用20%的资助。
19.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在孵企业,符合国家在孵企业条件的,所缴纳各项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
20.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效果显著并考核优秀的,给予20-100万元奖励。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 21.市政府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市创新资金”),用于落实本政策措施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及奖励等支出。从2008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5亿元。
22.设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企业。
23.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携带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的,给予企业注册资金50%、最高200万元资助。留学回国科技人员来我市创办企业,经论证认可的,给予企业同等额度资助。鼓励高校师生来我市创新创业,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类项目给予适当资助。
24.支持专利实施及产业化。对专利申请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对企业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给予每件5000元奖励;对发明专利在我市实现产业化且效益显著的给予50-200万元奖励。
对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的企业,给予20万元资助;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给予50万元奖励。
25.支持信息化建设。对列入国家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26.对我市列入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参与政府采购的给予优惠。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给予5%至10%的价格扣除;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给予自主创新产品总分值4%至10%的加分。对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要求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订购制度。
27.落户我市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未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后仍有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对新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28.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或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对新设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担保业务收入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三年内给予50%奖励。奖励资金用于补充企业风险准备金。
29.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因上市补交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出让相关税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拟上市公司上报上市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的上市辅导费用,给予50-100%的垫支,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后垫支的辅导费用全额收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及再融资(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按募集资金投资于我市项目资金总量的2‰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买“壳”上市、并把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按注册资金2‰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30.在“市创新资金”中安排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英才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
31.对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启动经费3-5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2万元。
32.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且年薪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个人创新创业。
33.对我市企业聘请国外知名科学家、高端技术专家和创新咨询专家,且每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一次性给予聘用费50%、最高50万元资助。
34.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中介服务的科技人员,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依据。评聘农业专业技术职务时,拥有品种权视同专利权。
35.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创新型企业,可比照执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
五、其他
36.本政策与市其他同类政策及皖发〔2008〕18号文件政策不重复享受。
37.本市以前出台的相关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与本政策不一致的,按本政策执行。
38.本政策措施由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办公室和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具体实施细则由市财政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39.本政策措施自下发之日起开始试行。
第五篇: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10-10-19
来源: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 2008 〕 17 号),结合合肥实际,特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一、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大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深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主要目标
到 2012 年,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到 2017 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后 5 年要达到以下目标:
——创新型产业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 900 亿元,年均增长 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8%。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5 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3 个。
——创新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 112 亿元,年均增长 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3 %。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000 家,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420 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 20 个和 16 个。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增强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使合肥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
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TFT-LCD)为龙头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整的高端平板显示产业链;用 5 ~ 10 年的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 TFT-LCD 研发和生产基地。到 2012 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新站区、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合肥京东方、芯硕半导体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围绕 TFT-LCD 及相关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三星电子、夏普、美国康宁等一批配套企业,引进更多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第六代 TFT-LCD 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和储备更高级别的 TFT-LED 核心技术,适时启动第八代 TFT-LCD 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开发亚微米级直写式光刻机、高性能 DSP 芯片等重点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
(2)新材料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塑料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为项目载体,以杰事杰、合肥乐凯、国风集团、开尔纳米、鎟 尼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在高强度工程塑料、超宽超薄塑料薄膜等细分领域的产品技术和规模优势,重点突破耐高温尼龙工程塑料技术、光学级聚酯薄膜在线涂布技术、纳米材料分散技术、特种薄膜拉伸技术等核心制造技术。鼓励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向下游产品延伸,通过引进战略伙伴、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更多的新材料领域争得主导地位。
(3)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光伏和生物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相关产业。
培育目标: 到 2012 年,全市环保节能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500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易能生物、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国祯环保、康拜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支持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能源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在低成本多晶硅提纯、太阳能电池制造及封装、生物质原料、催化热解和热解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控制系统及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优势,加快建设新能源产业化项目。围绕秸秆利用技术,重点攻克建筑用节能材料产业化的核心技术,着力解决秸秆收购、运输和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实施黑色和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精细化工等重大环保节能项目。
(4)软件产业集群
主攻方向: 以中文语音和应用软件为龙头的软件产业。
培育目标: 用 3 年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到 2012 年,全市软件产业生产规模达到 100 亿元。
依托载体: 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蜀山产业园为项目载体,以科大讯飞、科大恒星、继远电网、皖通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微软、思科、联发科技等研究机构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推进“合肥荣事达、海尔、长虹荣事达、欧力、尊贵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合肥通用所、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
主要措施: 依托美菱、荣事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在冰洗产品嫁接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家电核心制造技术,保持家电主导产品的技术领先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集成生产能力,逐步建立“大家电、大流通、大市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配套企业,加快家电压缩机制造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
3.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链规划、功能区选资、重大核心项目优先、关键配套项目跟进的高新产业导入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政府投入帮助企业收购优质资源的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力强的主机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引进关键集成部件项目;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创新源泉整合行动孵化初创型企业,实施创新优势提升行动培育成长型企业,实施创新产业聚集行动加速成熟型企业成为产业集聚核心。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 2012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 1000 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200 家。
2.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实体性产学研战略联盟,新建一批市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电集团 38 所、合工大联合江汽集团申报国家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科大讯飞、中科大、合肥微软技术中心申报国家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在肥建设区域性研发机构。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200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80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在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科研所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2012 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2200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 420 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 20 个、中国驰名商标 16 个。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显著提高创新型企业家数量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应用型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1.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围绕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才进行攻关,组建产业和技术创新团队。探索创新型教育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引进优质职教资源,组建合肥职业教育集团,打造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在肥高校调整办学思路,围绕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用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到 2012 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6 万人。
2.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结合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5 年内引进 500 名左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5 年内吸纳 1000 名左右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来肥创业服务。启动“ 121 ”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推进“ 511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消除人才引进特别是境外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
3.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市场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全面实行聘任制、任期制、经营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环境,增强创新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承载能力。
1.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服务水平。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到高新区发展,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实施,进一步提高研发机构密集度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度,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全面完成创新示范核心区 6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建成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技术交易网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培育形成服务外包、动漫、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特色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到 2012 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区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 5% 以上。
2.增强开发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各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创新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支持各开发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能力,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配套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园区。各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12 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60%,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值所占比重达到 80%。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建立完善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撑和服务创新活动。
1.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海外学者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扩大孵化器规模,完善孵化器功能。加强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建立特色孵化器,增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到 2012 年,市级以上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达 100 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超过 1000 家。
2.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服务、科技成果交易服务、科技评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各类要素市场,显著提升区域要素市场能级,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尽快扩大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规模,初步形成具有区域中心城市特点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到 2012 年,融资担保、风险投资、产业投资总规模达到 400 亿元以上。
3.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 6平方公里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规划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启动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中心及展览展示中心、创新研发孵化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建设,到 2012 年,基本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投融资、科技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七大平台。到 2012 年,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入库科技成果 5000 项、专家 3000 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总额达到 5 亿元以上。继续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深入推进大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保持合肥信息化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领先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肥围绕自主创新举办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申办各类国家级科技论坛、区域经济论坛等,继续办好庐州讲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加大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合肥和试验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资源的能力 , 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探索专利技术产业化新机制,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 , 促进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 ,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专利技术支撑。加强专利执法 ,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保护机制,规范知识产权交易秩序,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开展相关重点领域配套改革,突破自主创新体制机制障碍
在巩固和完善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消除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1.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组织架构,构建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大部门体制,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建立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合肥实行机构设置和人事配置扩大自主权试点。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省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管理监督机制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行政审批行为效能评估,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服务收费项目。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3.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要求,完善“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财税体制。推进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建立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公共财政支出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组织体系。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发展。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1.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激励政策,解决各领域科技项目多头管理等问题。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体制,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每年集中支持一批以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项目和以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2.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组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合肥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徽商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支持安徽村镇银行试点和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加快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体系,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市场,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的有效机制和信保贷联动机制,支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
2.加快金融资源集聚。大力实施“金融资源集聚”工程,完善政策优惠措施,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肥开设分支机构,不断增强金融集聚能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3.建立风险投资促进机制。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落实融资、税收、股权交易等配套政策,引进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各类投资机构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和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以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形式,集中更多的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海内外资本,转化为科技创业资本。积极争取资产证券化试点,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证券化,利用产权市场、证券市场等,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机制。
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创新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式,拓宽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国际主要创业板交易所、有影响的投资银行战略协作关系,实施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打造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合肥板块。开展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试点,支持高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高新区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5.强化政府创新投入。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建立合肥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本届政府任期内,市、县、区财政安排支持自主创新资金 60 亿元以上,集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6.建立推进金融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牵头,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和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金融创新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合肥金融改革开放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和发展规划。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经营管理类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制,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事业财政投入和监管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推动省部属科研院所改制,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化步伐。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重要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补充保险和政府投保制度,探索对创新人才以薪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试点。
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弹性编制”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科技绿卡”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优惠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完善人才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格局
1.创新土地管理模式。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和手段,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增强政府调控土地供应能力,优先保障创新型企业重点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研发服务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通过挂钩试点取得的用地指标允许在合肥市范围内跨县区使用。探索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和土地利益统筹分配的新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集体决策机制、项目规划优选机制、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度、“双向约束”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及格网地价管理机制。探索开发园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及滨湖新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制度及其他配套政策,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支撑新手段,建设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
3.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试行“先落实社保,后实施征地”,完善征地区片地价体系,建立征地补偿安置协调仲裁机构。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步骤
按照全省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总体要求,合肥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点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强力推进阶段(2008 年~ 2010 年)。今年内完成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进行动员部署等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和进展。
2.全面突破阶段(2011 年~ 2012 年)。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合肥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能力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
3.完善提升阶段(2013 年~ 2017 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制度比较完备、运行比较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合肥成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
五、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全面负责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与市创新办合署办公,并从市发改委、财政局、经委、科技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在省领导下,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顺利有序推进。加强与芜湖、蚌埠等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直有关部门支持。
3.分解细化任务。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工作计划,确定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涉及面大的重点改革事项,要组织力量展开调研,充分论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4.强化跟踪考核。建立跟踪评价制度,把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地区、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每年对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适时评估各项改革创新实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