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据腾讯与新浪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两大微博平台用户数据已分别达到3.2亿和4.25亿。同时,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也变化明显,一方面,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目前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则出现下滑: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博客/个人空间从64.4%降至62.1%。微博作为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微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的生成演变机制和传播格局,对中国网络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了微博,政务微博网站已发展成为政府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了解民意、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一、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
(一)政务微博成为政府互联网应用的新渠道
从2011年开始,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据2011年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政务微博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为50561个,较年初增长776%,其中党政机构微博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18203个。政务微博虽然发展比较快,但其总量相对还比较少。目前开通微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的总体比例还比较低,预计政务微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目前已开通微博的部委和地方政府正积极在为公众提供服务、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公安系统微博已经发展成为政务微博的领跑者,目前公安微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群效应,在维护社会稳定、案件侦破、改善警民关系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外交部“外交小灵通”精心打造“外交动态”、“外交小知识”、“外交史上的今天”等栏目,分类发布权威外交知识和信息,充分发挥了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平台的功能。“北京微博发布厅”在信息传达、民意沟通、发动动员等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微博发布厅”整合了北京市各大政府部门资源,除及时全面传达最新权威政令外,还直观地向市民展示工作进度和阶段效果;利于民意征集、调查工作展开;并可有效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全面宣传推广城市活动。
(二)政务微博发展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与政府工作的融合,政府网站成为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载体。政务微博中的机构微博已经成为继政府网站之外公开信息和发布新闻的新平台。微博一方面为政府信息的及时发布、快速传播有了更好的条件和平台;另一方面,一些热点事件信息不断聚焦,对政府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利用微博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如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于2010年6月开通其官方微博“成都发布”(http://weibo.com/xwfbc),受到了广大“粉丝”和媒体的较高关注。又如2011年9月新疆开通了“新疆政府信息公开”官方微博,主要发布来自新疆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主动公开的信息,以实时动态类和关注度高的信息为主,包括政务动态、通知公告、新闻发布会等信息,丰富了传播渠道。
(三)政务微博为政民互动提供了新途径
政务微博凭借其实时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成为政民沟通的重要平台,使政民之间的交流变成“零距离”,在疏通政民对话渠道、塑造政府亲民形象方面,政务微博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微博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等,通过政务微博发布动员救人、协助寻亲、召集献血、凝聚爱心等信息,这种官民互动方式,与政府及民众的救援努力一起形成了对此次事故进行善后处理的重要合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蔡奇在微博上公开征集“两会”建议带到会上,并在参加两会期间利用微博及时传递网友的声音,短短十余天,其征集建议微博转发和评论13000多条,蔡奇最终“海选”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意见50条带上今年全国两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像蔡奇这样通过微博征集网民意见的政府部门、代表、委员还有不少。
(四)微博成为网络舆情引导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媒介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张,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打破,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媒介渠道逐步转移到公众个体。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工具,它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微博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微博舆论场”。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的转向微博,而且目前公众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表达,已经由个案发展成为普遍的观念和意识。微博对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公众参与、社会生活带来的变革,无疑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政干部对微博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党政干部对微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发展趋势及信息化发展对执政能力的影响缺乏正确认识,有的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有的反应过度、防范过多。微博问政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使得政府和官员的言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增加了政府透明度。一旦官员出现言行不当,就会引来网友的迅速围观和拍砖,因此,有不少官员认为微博可能迅速传播自己的负面信息,不敢触及微博问政,畏难情绪较重。目前,微博已经成为舆情的主阵地,政府应对微博舆论的压力上升。2011年就出现了多起党政干部由于微博应用不当造成严重后果事件,给个人和政府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大部分党政干部对微博应用保持警惕态度,对微博这个新工具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这就造成部分官员害怕微博问政。
广大党政干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微博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阻挡,逃避和堵截微博舆论已经不切实际,如果大部分官员选择逃避,政府不能大张旗鼓的宣传政务微博,可能会导致政府失去微博话语权,加剧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分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负面舆论及网络谣言迅速积聚酿成严重后果。
(二)政务微博的功能和定位不明确
党政干部开通微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需进一步明确。目前开通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密切关系。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对政务微博并没有给出了统一界定,特别是党政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之间的定位和功能不清,各微博网站对政务微博的界定范围也存在差异,对政务微博特别是对公务人员微博的实名认证过程存在有一定漏洞。公众对政务微博的认识也还处于模糊状态,虽然目前有很多党政干部微博是对政府机构微博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现阶段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规范党政干部微博使用,容易让民众混淆党政干部的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对政府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务微博的运维机制不完善
微博问政作为新生事物,在日常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微博问政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健全。首先,对于如何发布信息、发布内容、发布流程,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方面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多人轮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其次,目前政务微博的命名存在不规范性,政府机构或公务人员微博的命名随意性比较大。有以机构名称全称命名的,有以简称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称加地方特点命名的,有的政务微博名称与机构名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公务人员的微博名称更是随心所欲,很多名称不符合公务员形象。虽然政务微博命名应具有亲民特性,但如果过于随意,会影响到其权威性,政务微博名称混乱现象不利于公众识别其真实性,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现实法规对微博管理相对滞后,既不能适应目前监管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其持续有序发展的要求。
(四)政务微博跟风现象严重
政务微博的发展在刚开始是滞后于微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但是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党政机构比较迅速的意识到微博这一新媒体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始使用微博,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还有很多政府部门的微博开通是一种跟风,并不是因为工作需求的主动开通使用。很多政务微博开通后,公众关注度低,即便是有些政务微博看似受众比较多,发文量大,但仔细分析这些微博的实际效果,发现其实际服务功能很少,之所以关注度高,是民众对政府和干部开通的微博好奇心高,对新事物的发展有比较高的期待,甚至存有看热闹的“围观”心态。目前政务微博的主要功能还是信息发布和互动,实际应用比较少,所以如果政务微博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提升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公众可能会对其失去兴趣,甚至对政务微博产生质疑,可能会重现目前部分政府网站不作为反遭质疑的现象,质量比较低的政务微博有可能会成为社会舆论的攻击对象。
(五)公务人员微博应用和应对能力不足
微博表达平台门槛较低、自由度较高、信息发布便捷,使得民众表达意见更为直接和情绪化。这种情绪化可能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少数人的激烈言论以及“网络水军”的介入,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增多,这些都是微博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缺陷。此外,表达意见者是否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一旦真实的民意受到扭曲或掩盖,则可能影响政务微博所起到的收集民意、判断舆情的作用。
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应对和承受能力还比较弱,与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微博问政面向社会大众、直面舆论监督,强调的是互动和对话。党政机构和干部与网民进行交流,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公众随时随地地关注。但是,部分官员不具备与网民对话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存在打官腔、说空话的现象。有的官员在微博上发表蹊跷言论、做出怪异行为,受到公众质疑和攻击,甚至被“人肉搜索”。有的政务微博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舆论视而不见,不主动解决微博舆论反映的突出问题。有些官员害怕与网民交流对话,关闭微博评论功能,招致网民质疑和炮轰。互动交流是微博问政的最基本形式,没有对话的微博问政,必然会失信于民。不善于用微博引导舆论,不善于与网民互动交流,会使党和政府面临群众对微博问政失去信任的风险。
三、政务微博发展对策
(一)创新工作理念,引导政务微博科学发展。目前微博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如果党政干部不了解、不使用微博,如何引导微博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通过堵截舆论的方式来管理微博,而是应该通过积极应对,鼓励党政机关开通使用微博。引导公安、工商、税务、交通、卫生、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政府部门开通使用微博,通过微博为民众提供服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促进政府职能转型。只有更多的党政机构和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才能有效的管理微博,才有可能形成微博健康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网络环境,有效扭转目前政府被动的舆论应对现状。
(二)强化统一管理,规范政务微博应用。目前政务微博还处于分散和无序发展状态,政府应引导政务微博向集中式、一站式方向发展。目前“北京发布”、“上海发布”等地方微博已经逐渐集中了本地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微博,在政府形象集中宣传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种集中主要是形式上的集中,在内容管理和实际应用还处于分散状态。同时应该强化政务微博认证机制,确保政务微博真实可靠。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新浪网、腾讯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建立严格统一的政务微博申请流程及实名认证标准。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政务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识别政务微博。此外,还应关注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政府微博的产生。规范党政干部使用微博,处理好网民身份和公职身份的关系,避免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混淆,不得发布危害公共利益和侵犯他人权益的信息。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政务微博长效发展机制。加强政务微博管理的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政务微博管理办法和相关细则,主要包括政务微博开通的审核登记、信息发布审核流程、民众提问反馈应答流程、使用指南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防止政务微博的短期做秀行为,促进政务微博的长效发展,将政务微博与政府网站和政府实体工作有机结合、整合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统一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统一互动信息处理,统一信息结果反馈,实现政务微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运作。开通政务微博的单位应该组织建立微博维护队伍,精心维护政务微博,保障微博内容的及时更新,积极回应公众提问,把握引导微博舆情。目前英国政府已经出台Twitter指南规范,以帮助公务人员使用Twitter。南京市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四)拓展功能应用,提升政务微博公共服务能力。微博为政府的电子化服务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政务微博与已有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政府信息系统与微博之间的信息共享。微博运营商应该加强对政府业务的理解与梳理,根据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实际和民众的需求,开发更强的微博应用功能,提高微博的服务能力。这不仅仅能促进政府更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同时对微博的发展也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五)重视舆情引导工作,优化微博信息环境。微博舆情应对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密切关注收集微博舆论,了解民情、民意,通过微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时政务微博应该充分发挥权威言论窗口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疏导舆论压力。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培养意见领袖,占领网络传播制高点,引导网络话题向良性方向发展,巩固网上主流舆论,改善优化微博的信息环境。通过倡导网站和网民营造绿色网络空间、号召各大网站签署抵制“网络水军”的自律公约、建立辟谣联盟机制等方式有序引导网络舆情,打击操控舆情微博推手行为。
(六)加强公务人员培训,提高微博应用能力。一是要加强对政务微博运维团队培训,明确信息发布管理的规则和流程。二是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政府官员网络互动沟通交流能力,掌握网络舆情应对技巧和方法,既要克服因官气太重而致微博言论多空话、套话,也要防止偏于油滑或者情绪化、偏激化表达,要学会个性化、人性化表达。三是加强公务人员心理培训,提高公务人员对微博等新媒体的驾驭能力。开设政务微博后,党政干部将更加贴近地接触民意,但很难保证舆论的完全理性,网络上出现一些抱怨、批评都很正常。由此,需要加强心理培训和疏导,使党政干部始终保持淡定、从容心态,尽量避免与网友激烈争辩,防止陷入舆论漩涡。对于网友带有一定情绪性和主观性的观点,可以通过适当的态度和方式与之沟通,尊重并努力理解和排解其不良情绪。
(七)建立政务微博监督、评估机制。应该把政府机构微博应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鼓励引导政府机构应用微博,规范党政干部使用微博,建立政务微博的运维绩效评价机制。同时应该积极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展政务微博评估工作,2011年底,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的政务微博评估报告的发布,通过宣传正面典型有力的引导了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政府应该鼓励类似的微博评估工作长期化、制度化,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实际可行的政务微博考核机制,促进政务微博健康可持续发展。(王益民 丁艺 胡红梅)
第二篇: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与对策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摘 要]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干部开通了微博,政务微博已发展成为政府信息公开、为民服务、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亟需根据互联网发展和政务公开的实际情况,采取七个举措来促进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政务微博;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
[中图分类号] D630.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据腾讯与新浪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两大微博平台用户数据已分别达到3.2亿和4.25亿。同时,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也变化明显,一方面,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目前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则出现下滑: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博客/个人空间从64.4%降至62.1%[1]。微博作为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微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的生成演变机制和传播格局,对中国网络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了微博,政务微博网站已发展成为政府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了解民意、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一、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
(一)政务微博成为政府互联网应用的新渠道
从2011年开始,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据2011年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中国政务微博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为50561个,较年初增长776%,其中党政机构微博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18203个[2]。政务微博虽然发展比较快,但其总量相对还比较少。目前开通微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的总体比例还比较低,预计政务微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目前已开通微博的部委和地方政府正积极在为公众提供服务、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公安系统微博已经发展成为政务微博的领跑者,目前公安微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群效应,在维护社会稳定、案件侦破、改善警民关系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外交部“外交小灵通”精心打造“外交动态”、“外交小知识”、“外交史上的今天”等栏目,分类发布权威外交知识和信息,充分发挥了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平台的功能。“北京微博发布厅”在信息传达、民意沟通、发动动员等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微博发布厅”整合了北京市各大政府部门资源,除及时全面传达最新权威政令外,还直观地向市民展示工作进度和阶段效果;利于民意征集、调查工作展开;并可有效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全面宣传推广城市活动。
(二)政务微博发展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与政府工作的融合,政府网站成为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载体。[3]政务微博中的机构微博已经成为继政府网站之外公开信息和发布新闻的新平台。微博一方面为政府信息的及时发布、快速传播有了更好的条件和平台;另一方面,一些热点事件信息不断聚焦,对政府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利用微博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如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于2010年6月开通其官方微博“成都发布”(http://weibo.com/xwfbc),受到了广大“粉丝”和媒体的较高关注。又如2011年9月新疆开通了“新疆政府信息公开”官方微博,主要发布来自新疆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主动公开的信息,以实时动态类和关注度高的信息为主,包括政务动态、通知公告、新闻发布会等信息,丰富了传播渠道。
(三)政务微博为政民互动提供了新途径
政务微博凭借其实时交互性强的特点正在成为政民沟通的重要平台,使政民之间的交流变成“零距离”,在疏通政民对话渠道、塑造政府亲民形象方面,政务微博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例如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微博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等,通过政务微博发布动员救人、协助寻亲、召集献血、凝聚爱心等信息,这种官民互动方式,与政府及民众的救援努力一起形成了对此次事故进行善后处理的重要合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蔡奇在微博上公开征集“两会”建议带到会上,并在参加两会期间利用微博及时传递网友的声音,短短十余天,其征集建议微博转发和评论13000多条,蔡奇最终“海选”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意见50条带上今年全国两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像蔡奇这样通过微博征集网民意见的政府部门、代表、委员还有不少。
(四)微博成为网络舆情引导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媒介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张,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打破,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媒介渠道逐步转移到公众个体。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工具,它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微博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微博舆论场”。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的转向微博,而且目前公众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表达,已经由个案发展成为普遍的观念和意识。微博对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公众参与、社会生活带来的变革,无疑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政干部对微博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党政干部对微博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发展趋势及信息化发展对执政能力的影响缺乏正确认识,有的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有的反应过度、防范过多。微博问政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使得政府和官员的言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增加了政府透明度。一旦官员出现言行不当,就会引来网友的迅速围观和拍砖,因此,有不少官员认为微博可能迅速传播自己的负面信息,不敢触及微博问政,畏难情绪较重。目前,微博已经成为舆情的主阵地,政府应对微博舆论的压力上升。2011年就出现了多起党政干部由于微博应用不当造成严重后果事件,给个人和政府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大部分党政干部对微博应用保持警惕态度,对微博这个新工具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这就造成部分官员害怕微博问政。
广大党政干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微博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阻挡,逃避和堵截微博舆论已经不切实际,如果大部分官员选择逃避,政府不能大张旗鼓的宣传政务微博,可能会导致政府失去微博话语权,加剧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分歧,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负面舆论及网络谣言迅速积聚酿成严重后果。
(二)政务微博的功能和定位不明确
党政干部开通微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需进一步明确。目前开通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密切关系。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对政务微博并没有给出了统一界定,特别是党政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之间的定位和功能不清,各微博网站对政务微博的界定范围也存在差异,对政务微博特别是对公务人员微博的实名认证过程存在有一定漏洞。公众对政务微博的认识也还处于模糊状态,虽然目前有很多党政干部微博是对政府机构微博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现阶段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规范党政干部微博使用,容易让民众混淆党政干部的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对政府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政务微博的运维机制不完善 微博问政作为新生事物,在日常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微博问政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健全。首先,对于如何发布信息、发布内容、发布流程,如何答复网民、引导舆论等方面都缺乏制度性规范。有的政务微博账户由多人轮流维护,造成信息混乱、观点矛盾。第二、目前政务微博的命名存在不规范性,政府机构或公务人员微博的命名随意性比较大。有以机构名称全称命名的,有以简称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称加地方特点命名的,有的政务微博名称与机构名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公务人员的微博名称更是随心所欲,很多名称不符合公务员形象。虽然政务微博命名应具有亲民特性,但如果过于随意,会影响到其权威性,政务微博名称混乱现象不利于公众识别其真实性,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现实法规对微博管理相对滞后,既不能适应目前监管的要求,也不能适应其持续有序发展的要求。
(四)政务微博跟风现象严重
政务微博的发展在刚开始是滞后于微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但是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党政机构比较迅速的意识到微博这一新媒体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始使用微博,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目前还有很多政府部门的微博开通是一种跟风,并不是因为工作需求的主动开通使用。很多政务微博开通后,公众关注度低,即便是有些政务微博看似受众比较多,发文量大,但仔细分析这些微博的实际效果,发现其实际服务功能很少,之所以关注度高,是民众对政府和干部开通的微博好奇心高,对新事物的发展有比较高的期待,甚至存有看热闹的“围观”心态。目前政务微博的主要功能还是信息发布和互动,实际应用比较少,所以如果政务微博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提升政务微博的服务功能,公众可能会对其失去兴趣,甚至对政务微博产生质疑,可能会重现目前部分政府网站不作为反遭质疑的现象,质量比较低的政务微博有可能会成为社会舆论的攻击对象。
(五)公务人员微博应用和应对能力不足 微博表达平台门槛较低、自由度较高、信息发布便捷,使得民众表达意见更为直接和情绪化。这种情绪化可能带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少数人的激烈言论以及“网络水军”的介入,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增多,这些都是微博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缺陷。此外,表达意见者是否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一旦真实的民意受到扭曲或掩盖,则可能影响政务微博所起到的收集民意、判断舆情的作用。
目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应对和承受能力还比较弱,与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微博问政面向社会大众、直面舆论监督,强调的是互动和对话。党政机构和干部与网民进行交流,其一言一行都受到公众随时随地地关注。但是,部分官员不具备与网民对话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存在打官腔、说空话的现象。有的官员在微博上发表蹊跷言论、做出怪异行为,受到公众质疑和攻击,甚至被“人肉搜索”。有的政务微博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舆论视而不见,不主动解决微博舆论反映的突出问题。有些官员害怕与网民交流对话,关闭微博评论功能,招致网民质疑和炮轰。互动交流是微博问政的最基本形式,没有对话的微博问政,必然会失信于民。不善于用微博引导舆论,不善于与网民互动交流,会使党和政府面临群众对微博问政失去信任的风险。
三、政务微博发展对策
(一)创新工作理念,引导政务微博科学发展
目前微博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阻挡,如果党政干部不了解、不使用微博,如何引导微博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通过堵截舆论的方式来管理微博,而是应该通过积极应对,鼓励党政机关开通使用微博。引导公安、工商、税务、交通、卫生、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政府部门开通使用微博,通过微博为民众提供服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促进政府职能转型。只有更多的党政机构和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才能有效的管理微博,才有可能形成微博健康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网络环境,有效扭转目前政府被动的舆论应对现状。
(二)强化统一管理,规范政务微博应用
目前政务微博还处于分散和无序发展状态,政府应引导政务微博向集中式、一站式方向发展。目前“北京发布”、“上海发布”等地方微博已经逐渐集中了本地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微博,在政府形象集中宣传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种集中主要是形式上的集中,在内容管理和实际应用还处于分散状态。同时应该强化政务微博认证机制,确保政务微博真实可靠。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新浪网、腾讯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相关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建立严格统一的政务微博申请流程及实名认证标准。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政务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识别政务微博。此外,还应关注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从源头上控制“虚假”政府微博的产生。规范党政干部使用微博,处理好网民身份和公职身份的关系,避免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混淆,不得发布危害公共利益和侵犯他人权益的信息。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政务微博长效发展机制
加强政务微博管理的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政务微博管理办法和相关细则,主要包括政务微博开通的审核登记、信息发布审核流程、民众提问反馈应答流程、使用指南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防止政务微博的短期做秀行为,促进政务微博的长效发展,将政务微博与政府网站和政府实体工作有机结合、整合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统一管理机构、统一信息发布审核机制,统一互动信息处理,统一信息结果反馈,实现政务微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运作。开通政务微博的单位应该组织建立微博维护队伍,精心维护政务微博,保障微博内容的及时更新,积极回应公众提问,把握引导微博舆情。目前英国政府已经出台Twitter指南规范,以帮助公务人员使用Twitter。南京市已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制定了《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四)拓展功能应用,提升政务微博公共服务能力
微博为政府的电子化服务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政务微博与已有电子政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政府信息系统与微博之间的信息共享。微博运营商应该加强对政府业务的理解与梳理,根据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实际和民众的需求,开发更强的微博应用功能,提高微博的服务能力。这不仅仅能促进政府更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同时对微博的发展也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五)重视舆情引导工作,优化微博信息环境
微博舆情应对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密切关注收集微博舆论,了解民情、民意,通过微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时政务微博应该充分发挥权威言论窗口作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疏导舆论压力。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积极培养意见领袖,占领网络传播制高点,引导网络话题向良性方向发展,巩固网上主流舆论,改善优化微博的信息环境。通过倡导网站和网民营造绿色网络空间、号召各大网站签署抵制“网络水军”的自律公约、建立辟谣联盟机制等方式有序引导网络舆情,打击操控舆情微博推手行为。
(六)加强公务人员培训,提高微博应用能力
一是要加强对政务微博运维团队培训,明确信息发布管理的规则和流程。二是要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政府官员网络互动沟通交流能力,掌握网络舆情应对技巧和方法,既要克服因官气太重而致微博言论多空话、套话,也要防止偏于油滑或者情绪化、偏激化表达,要学会个性化、人性化表达。三是加强公务人员心理培训,提高公务人员对微博等新媒体的驾驭能力。开设政务微博后,党政干部将更加贴近地接触民意,但很难保证舆论的完全理性,网络上出现一些抱怨、批评都很正常。由此,需要加强心理培训和疏导,使党政干部始终保持淡定、从容心态,尽量避免与网友激烈争辩,防止陷入舆论漩涡。对于网友带有一定情绪性和主观性的观点,可以通过适当的态度和方式与之沟通,尊重并努力理解和排解其不良情绪。
(七)建立政务微博监督、评估机制
应该把政府机构微博应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鼓励引导政府机构应用微博,规范党政干部使用微博,建立政务微博的运维绩效评价机制。同时应该积极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展政务微博评估工作,2011年底,由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的政务微博评估报告的发布,通过宣传正面典型有力的引导了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政府应该鼓励类似的微博评估工作长期化、制度化,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实际可行的政务微博考核机制,促进政务微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当前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当前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信息中心 崔学敬)发表于2011年11月《党政干部学刊》
【摘要】微博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在我国仅有两年的时间迅速吸引了4亿多用户,成为广大网民工作、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网络工具,同时政务微博也得以蓬勃发展,仅就新浪网2011.7.7日统计,就有8869个政务微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微博实现国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本文从微博的特点、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望为我国的政务微博发展和使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关键词】微博 政务微博 特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1-0051-03
一、微博是什么
微博就是微博客,是博客的精简化版本,是基于web2.0技术及人际关系间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其基本特点是只能记录片段化语言,只限140个字符,同时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是基于用户关系网络,即微博用户发布一条原始信息,不仅显示在自己的微博界面上,同时还显示在他的所有关注者(各个粉丝)的微博界面上,粉丝可以再转发到自己的粉丝微博中。在浏览帖子、转发帖子的过程中,粉丝可以对帖子直接进行评论和附加自己的转发内容。
二、微博的特点
一是门槛低,使用设备要求简单、便宜,同时对用户文化水平要求低,只要认识字一般都能发布信息。二是速度快,微博用户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发布帖子,同时帖子自动转发到其所有用户。7.23甬温线动车撞车事件,最初发布信息的是新浪网友“袁小芫”20:38分发出的微博信息。三是交互性强。微博交互手段多种多样,用户可以使用多种数字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地实现交互。既可用电脑交互,又可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操作(如手机、上网本、IPAD、平板电脑等)。四是集成度高。微博可以直接连接用户的博客、网站、邮箱、交往社区等。同时在博客、网站、邮箱、交往社区、IM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也可以一键进入微博,同时在它们页面上发布的信息可以直接自动同时发布到微博中。五是应用方式多样。微博可在电脑上使用。有两种方式:一是传统浏览器界面方式,二是微博电脑客户端界面方式。微博也可在移动终端上使用。在手机上使用微博,有以下五种方式:①手机短信方式,②手机彩信方式,③手机上网WAP浏览方式,④手机HTTP://WWW上网方式,⑤手机微博客户端程序方式。
三、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
(一)政务微博的定义
什么是政务微博,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结合众多政府部门及众多政府官员的微博,本人认为政务微博就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开设的主要用于倾听人民心声、诉求,排解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事件,从而进行网上知晓、网下解决问题的相关微博。
(二)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
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 2011.7.7日发布的《2011上半中国微博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7月6日,仅新浪微博上,政府机构微博数达4920个,政府官员微博数达3949个。其中,地域分布上,广东、山东、河北位居前三;职能部门上,公安部门微博以75%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行政级别上,县处级政府机构微博以53%居首位。官员政务微博的比例中,以政府和党委系统的官员微博占总数的前两位。官员微博的行政级别分布呈“金字塔”型,县处级官员微博的规模最大。
四、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微博命名混乱
目前微博命名总的来说处于自由、无序、随心所欲状态。政府机构或公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好命名,其所取的微博名字只要不与别人微博名重名即可通过审核,各微博运营商也基本上不加以规范、限制。政务微博名称中,有以机构名称全称命名的,有以简称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称加地方特点命名的,有的政务微博名称与机构名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公务人员自己的微博名称更是随心所欲,意马行空,叫什么的都有。政务微博名称混乱的结果是不利于用户识别,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用户无法查询和搜索,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
(二)政务微博的建立处于无序状态 无序状态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建与不建的问题。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务微博,建立与否没有限制,更没有考核的要求。目前建立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是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其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密切关系。那些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为了更好、更快、更高效地为服务对象服务、通过微博及时收集信息、发布服务信息和政务公开信息,使用短平快的微博可以大大减轻其劳动强度,这种性质的部门建立微博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如全国公安系统政务微博、宣传部门的微博、交通旅游、教育部门的微博就比较多。对于公务人员建立的私人政务微博,一般都与其拥有熟练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水平,同时又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有关。二是政务微博注册时,所选择的门户网站处于无序状态。目前我国公开向用户提供微博注册服务的门户网站有80多家,比较大的门户网站有新浪网、腾讯网、网易、人民网、CCTV网等等。政务微博在哪一个网站上都可以注册,没有限制。然而目前各个网站的微博是相互独立的,如腾讯网上的微博用户只能与腾讯网上的用户进行各种信息联通,与其他网站上的微博用户是物理隔离的,无法实现任何联系,无法实现政务微博向全体国民服务。同时一个部门的分支部门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政务微博,不利于政务微博的互联互通,不利于各部门信息的共享,更不利于统一管理和统一地对外提供服务。
(三)政务微博缺乏运行机制
目前的政务微博运行处于自发状态、无法可依状态,没有法律、纪律对其运行加以约束和限制。其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发布数量不均。二是对用户提出的评论、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复和解决。三是互动功能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微博的各种交互工具来完成应有的功能。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政务微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就无法完成向广大用户提供及时、可靠和的报务,同时也不利于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四)政务微博缺少必要的营销手段
缺少营销理念的后果是政务微博的粉丝数和关注对象数不足、发帖数量不足。发帖数量包括原创发帖、转发发帖和评价发帖等。发帖数量不足,将会直接导致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量不足,这不仅不会吸引更多的微博用户关注从而成为政务微博的粉丝,同时已经成为其粉丝的用户也会因为没有新的内容而取消关注,从而造成已有粉丝自然流失。有人认为政务微博以其政府特有的功能建立起来,好像没有关注其他用户的必要,这一认识也有不妥之处。政务微博只有充分关注别人的微博,才能及时知晓别的微博用户发帖内容,这是一个收集关注对象信息的好方法,这也是一个了解民情、倾听民众呼声、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政务微博关注的对象分为二类:一类是关注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相同部门的微博,及时获取同行的信息,充分借鉴经验、做法为自己所用,来改进本部门的工作。二是关注与自己所分管业务和行业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的微博。相应领域的意见领袖微博一般都拥有大量粉丝,具有深厚的相应领域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部分是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其言语和行为对其粉丝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政务微博只有充分关注自己分管领域的意见领袖微博,才能及时知晓行业动态、存在的问题,甚至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进本职工作的方式方法等。
政务微博粉丝数量不足。作为中国“政府微博第一人”云南红河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在个人微博里这样写到:“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正常情况下政务微博的粉丝是为了从政务微博上获得政务或服务方面的信息而主动加入的,但自然情况下增长缓慢。其实粉丝数量的多少无论对明星、普通人乃至政务微博都至关重要。阿里巴巴超级理查德说:“我的观点就是要积累粉丝。粉丝过百,相当于班级黑板报;粉丝过千,相当于学校布告栏;粉丝过万,相当于行业内刊;粉丝过十万,相当于时尚杂志;粉丝过百万,相当于地方电视台;粉丝过千万,相当于中央级报纸;粉丝过亿,相当于卫视;粉丝过十亿,就是全国性电视台。”可见粉丝数量的多少,微博的影响力是不同的。粉丝越多,影响力越大,说话越有权威和份量。客观地说,一般情况和条件下,政务微博粉丝数的多少不是至关重要的,政务微博不能以追求粉丝数为终极目的。然而粉丝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播报事态发展情况时,粉丝数的多少至关重要。粉丝数越多,政府的声音传达越迅速,便于争取主动权,是防止流言和谣言的最好办法。
五、规范政务微博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目前政务微博存在着上述四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大大削弱了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和作用,如何更好地建设政务微博、使用好政务微博,使其更好地为成为党和政府与国民和企业沟通的工具和手段?
(一)规范政务微博名称
不规范的政务微博名称,不仅影响其可信度,使广大用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不利于用户搜索加入,更谈不上为用户提供服务。规范化命名规则,本人建议采用如下格式:XX省XX市(厅)XX县(区)XX局(科);或者采用机构全称+二级机构+三级机构命名。如果是政务人员的私人微博,在上述命名规则后加姓名的方式。这样的政务微博命名好处是可信度高,直观明了,便于用户搜索加入。在注册时一定要进行认证,只有经过认证的微博,才有更高的可信度。目前有些表面上是政务微博的用户发布了一些不真实的政务信息,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政务微博经过认证,权威性、真实性才能得到保证。在政务微博简介栏目,一定加上本单位的简介、主要业务范围、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同时加上本部门的标志性建筑的照片作为形象标志(个人用户要加上自己的真实照片),以增加可信度。
(二)规范政务微博组织建设
由于目前各个微博门户网站是物理隔离的,不同网站上的微博用户原则上是不能通信的。如果同一部门的不同分支机构在不同门户网站上注册微博,将无法给用户提供完整的服务,同时部门之间的密切业务往来也被阻隔,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所以政务微博的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建议,同一部门的微博应该建立在同一微博门户网站上,按照当前各政府部门的自然组织结构建立微博结构,同时各部门之间添加链接,方便自己和用户从本部门向别的部门微博跨越。也可以用建立微博群的方法,一个大部门建立一个微博群,群中成员是本部门的二级机构,二级机构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群,其群内成员是其所分管的三级机构,三级机构所建立的微博群,其成员是自己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方便微博用户按机构名称逐层找到所需政务微博,同时也大大方便机构内部之间信息的上传下达。
(三)规范政务微博的运行机制
由于微博的发展仅就近两三年的事情,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也就是两年时间,制度建设和管理方法无法跟上,从而造成政务微博不能更有效地运行。
1、政务微博的定位 政务微博的定位问题在建立微博之时就应该明确下来的事情,但有些政务微博定位不明,出现跟风、赶时髦现象,没有太多关注本部门的功能、业务范围,从而造成既不能促进本部门业务、管理服务的提升,也无法满足广大微博用户的诉求。所以政务微博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政务微博,应该定位在如何利用这一先进的工具和管理手段来促进、改进、调整、梳理本部门的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利用政务微博更好更快地响应微博用户提出的各种诉求,根据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及时有效地公布各种政务信息。
2、管理条例。
管理条例应该明确本部门政务微博的的总负责人,明确信息发布的具体人,信息浏览、收集负责人,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发布时效、接收用户诉求的响应时效,既要有明确的责任,又要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英国是推动政府微博规范化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英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政府部门Twitter使用指南》,供各级政府部门参考。虽然这份指南不具有强制性,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该指南共有20页,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府微博管理及使用的方法,正文包括四个部分:使用Twitter的目的及评价方法;Twitter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有效管理和使用Twitter;推广Twitter。2011.6.27日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伍皓举例说,“平安红河”微博只要遇到需要反映的问题或求助,就马上会启动一套机制,真正去解决这些问题。
3、政务微博的用语机制。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影响,政府部门被称为各级衙门,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说话的用词、语气、语调明显具有官腔官调特征,霸气十足,这将会严重影响政务微博的作用和形象,不仅不会吸引更多用户成为其粉丝,就是已有的粉丝也会离开!没有粉丝的支持,政务微博就等于零。所以制定政务微博的用语机制十分重要。政务微博用语应该多用生活用语、网络用语、口语等,少用 “?”和“!”。
(四)制定切实可靠的营销手段
政务微博要想对其粉丝及全体网民乃至全体社会成员产生影响,其前提是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数,没有粉丝数一切无从谈起。那么怎么才能吸引更多的粉丝呢,可采取如下措施。
1、发布及时、准确、全面、高质量的政务信息。政府拥有对全体国民和企业以及所有社会成员产生全方位影响的重要管理、服务、监督信息,其中有的是统计信息、实时信息,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生产都有密切关系。政务微博只有准确、全面高质量地发布一定数量的政务信息,才能吸引广大用户前来观看并成为其粉丝,否则政务微博上信息少、陈旧、质量不高、不及时,必然不能吸引广大微博用户。
2、及时与粉丝互动。政务微博担负着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连接桥梁和工具作用,广大粉丝必然有众多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方面的各种问题通过微博向政府提问,甚至是建议和意见等一些参政议政的信息,政务微博只有及时与用户的诉求互动,才能使他们的问题得以解决,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促使全社会的更加和谐。用户的事情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好之后,用户得到心理满足,会对政府产生好感及好的评价和肯定,其定会向网上、网下亲朋好友宣传政务微博的作用,从而会增加政务微博的粉丝数量。粉丝与政务微博的互动,有多种方式,包括直接给政务微博发帖子、直接对话和对政务帖子进行评论等。
3、传统媒体宣传。发帖和互动是增加粉丝数的核心方法,但在传统媒体上对政务微博进行宣传也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的许多栏目都直接显示出其栏目微博地址的方法,以便于收看用户与其联系。政务微博也要在一定的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杂志、电视以及自己的网站上、博客上、门户网站上宣传自己的微博名称和地址,也可以直接采用做广告的方法,在相应的栏目、文章中嵌入自己的微博名称和地址。
4、吸收、重视本领域意见领袖的微博。网络上的所有用户没有级别、地位和财富的差别,所有用户一律平等。有的用户是用真实姓名,有的用户是用昵称,具有匿名性。无论是真实姓名还是昵称,其背后都是对应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句话,每一个帖子都是其真实心灵的写照。在自由、平等和开放的网络上要想成为某一领域、行业的意见领袖实属不易。这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帖、回帖、参与讨论,而且帖子数量众多和意见、建议质量高且被广大网络用户所接受,从而心悦诚服地跟随之而形成的。多数意见领袖基本上都是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行家里手,具有较高的威望和知名度,影响力深远。政务微博要多关注本行业的意见领袖,多转发他们的帖子,多与他们沟通、协作,让他们在自己的粉丝范围内多宣传政务微博,从而间接吸引其粉丝前来关注我们的政务微博,从而实现政务微博的粉丝数增加。(五)整合微博资源,实现政务微博用户访问的一站式报务 在微博的特点中我们提到微博具有集成性,即微博能整合博客(BLOG)、实时通讯工具(IM)、网站链接等,随着微博功能的拓展,微博将会逐渐增加文件传输、音频视频直播功能,这样一来微博将可以成为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中心。然而微博也有缺点:语言碎片化受140字的约束、无法实现复杂、高深信息的传达和表示,而且信息量大,新信息放在已有信息之前,从而造成信息“沉底”现象明显,从而失去关注。如何通过微博集成博客、政府网站、QQ及E-MAIL,使各种网络工具各司其责、扬长避短,协调发挥功能,使这些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要想讨论、传播复杂、深层次的问题,可以采用在博客上显示文章原文,在微博上显示其标题及摘要的方法,并加上链接。这样既发挥了微博信息发布快捷、面广的优点,吸引粉丝用户关注这篇文章,同时也发挥了博客便于发布深层次、大块头文章的优势,而且还增加了博客的访问量。然而博客文章也有“沉底”现象,不利于相对固定信息的长久显示和存放。对于那些相对来说长期不变的信息如部门职能、业务范围、规章制度、行业规范等信息,可以将其放置在政府网站上。这样一来,微博、博客、及政府网站各有分工、各有工作重点,三个信息工具协调发挥功能,从而确保政府部门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如公安机关,就是这样组织架构的。在微博上实现用户的意见、建议、咨询、反馈和处理结果的发布,而对于为什么有这样的处理结果,过程曲折、依据复杂等大块头文章,则在微博中无法说清楚、讲明白,可以写成文章将其放在博客中,用户可以从微博中直接进入博客中对应的处理过程文章一看究竟。而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可以从其对应的政务网站上去找到具体依据。
第四篇: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发展思考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发展思考
2013-8-7 15:16:00 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政务微博是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博。自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起,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政务微博已迅速发展成为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而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样作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优劣势,本文将对此做一个简要分析。
正面价值的探讨
政府微博可以促进行政职能转变
电子政务在推动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博的兴起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加深了政府微博的发展。微博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草根性很快发展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监督政府决策的重要平台,而政府也积极响应微博时代的来临,提高自身行政管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亲民形象。政府微博可以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政府微博可以改变政府的施政理念,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微博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同时政府微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公务人员的行政效率,公文水平。
部门官员齐上阵,亲和幽默来沟通
我国政务微博的主体由党政部门和党政官员两个部分组成。这种传播主体的构成,打破了以往政务传播中主体的模糊性和严肃性,显得亲切平等。作为政务微博传播主体的部门和官员们,利用微博可以征集民意、问政于民、倾听民声。为了贴合微博人际传播的特点,开设政务微博的部门和官员们往往采用亲和幽默的方式和网民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拉近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距离。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政务微博能为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免费的“智囊团”。
碎片化表达方式,网络体活泼用语
在海量的政务微博信息面前,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给传播主体带来了很大挑战。在140个字限制下的微博内容,观点杂乱、数量巨大,这就要求政务部门需要成了一套专门的政务微博管理体系来进行管理。此外,和传统媒体发布的政务信息不同,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往往采取活泼的网络体用语,淘宝体、咆哮体等另类的言语表达层出不穷。如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开设的政务微博“外交小灵通”就以一则淘宝体的招聘启事赢得了众多关注目光,体现了极高的亲和度。
裂变与集群共存
我国政务微博有着独特的集群性特征。集群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各部门纷纷开设政务微博,最终建立起了该地区的“微博群”,形成了政务微博的集群效应。突出代表有“成都发布”、“天津发布”等政务微博群。这些政务微博形成的微博群能够实现相互转发,达到良性互动,扩大传播的影响力。
政务微信形式新颖,采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
微博和微信的诞生,丰富了网络问政的方式,微信更是采用音频的方式与公众交流互动,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微信发言,固然需要大众化一点,甚至可能需要适当幽默一些或“萌”一点。那样会显得更亲近,更贴切,能够在网民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官方信息的传播。太刻板、打官腔,显然不会有“粉丝”。
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
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
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微信的优势还在于参与的熟人圈更多。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蔓延的正导向功能。
第五篇: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十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小企业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十五”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原有的国有、集体一统天下演化成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快速发展局面。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到2005年底,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登记企业805.7万户,包括:国有集体等内资企业350万户,外商投资企业26万户,私营企业430万户。此外,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登记个体工商户2463.9万户。个体私营企业在数量上构成了我国各类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成倍高于全国经济增速,非公经济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5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以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例。由于统计口径变化1,“十五”期间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概况应分为前两年和后3年。2002年全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企业单位数为172805户,与2000年154902户相比增长了11.22%;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59%(详见表1)。
表12002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工企业主要指标比“九五”末
增长
资源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增长率据其计算。
“十五”后3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继续稳健高速发展。就企业数量而言,呈现出“马鞍型”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年全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企业数量为19.42万户,2004年为27.33万户,2005年为26.38万户。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多数还是直线上升的,这说明企业平均规模有所扩大,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详见表2)。
表2“十五”后3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有国中小工企业主要指标一览
表
资源来源:1.2003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工交司;2.2004年数据转摘自《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信息快报》之八;3.2005年数据摘自《中国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信息快报》,2005年12月,国家统计局工交司。
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来看,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着三大矛盾:第一是宏观管理不协调的矛盾;第二是地区之间的“外部性”矛盾;第三是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与市场激烈竞争需要提高素质的矛盾。
从第一个方面看,中国长期存在的中小企业宏观管理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强化的表现就是不同的管理部门的存在和权力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就载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的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3现在的问题是,县以上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主管中小企业的部门正在逐步统一,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厅),而中央单位“多龙治水”的局面依然存在。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规划中小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于统筹使用相关资源,促进中小企业更快发展。
就第二方面矛盾而言,所谓“外部性”是指落后国家或地区资源不合理地被发达国家或地区使用所造成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人力资源由落后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所造成的“边缘化”现象。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到东部打工,客观上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由此所形成的“外部性”问题也很严重。一方面这些劳动力的成长费用都出自中西部,而东部地区没有负担费用,却能够使用,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也都记在东部的帐上;另一方面这些人即使在东部打工多年也还算外地人,临时的,得不到培训与提高,连子女上学都得不到安排,长此以往遗留问题不能解决,后患无穷。
关于第三方面。中国中小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基础低下,只能以低成本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种状况应采取措施尽快扭转,否则企业竞争能力难以很快提高,将弱化发展后劲,极大地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2.加速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为了更快地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针对以上3大矛盾,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议成立国务院直属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有的国家国会有中小企业委员会。而像中国这样急需要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却没有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如果及时设立这样一个部门,对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产生有利影响。
第二,要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促进中西部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安排好长期在东部打工者群体。特别是长期在东部务工经商的群体,要安排好对他们的培训,以提高文化知识技术水平。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子女入学问题。有突出贡献的要在职称评定、受奖等方面一视同仁。同时要解决好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要使他们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
第三,国家应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进企业微观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譬如,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基金,实行税前还贷,资助引进先进设备等。为了快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战略咨询,凡这样做了的各级政府机构可以视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还可以组织退休工程师、老教授等担任志愿者,无偿地为中小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服务等。
第四,从实际出发,对东中西部实行分类指导。根据中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针对各自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促进发展措施。总的来说,东部的重点措施应放在结构调整上,中西部应优化环境。东部结构调整重点应包括: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市场结构调整,重点开发国际市场;三是组织结构调整,要在继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大力开展专业化协作;四是技术结构调整,改造生产技术设备,采用新工艺,创造专利知识产权;五是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创造知名品牌;六是资本结构调整,改革家族和国有独资企业资本结构,发展股份制企业。中西部优化环境的重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要杜绝乱收费;二是降低进入门槛,使千家万户都有条件创办企业,特别要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季节性的生产、传统手工制作型生产等都可以开展,形成铺天盖地、遍地开花的局面,不设任何限制,能办什么企业就办什么企业,微型企业可以不登记,也可以不收税费,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办理。
第五,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各级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都应当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特别是规划中的措施,要从实际出发,能办
什么事就规划什么事,规划了的事就一定去做;规划措施要具体可行,避免一般性号召。在这方面要利用社会服务系统,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措施,都可以委托咨询机构做。
第六,大力培养人才。人才缺乏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就人才成长而言,实践的锻炼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国际上中小企业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将从事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纳入到普通教育,开办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学院;大量开办中等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学校,培养高级技术操作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十分重视业余培训,很多国家和地区成立中央一级的政府辅导委员会,由财政出资开展中小企业各种人才的业余培训。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但力度不大,蜻蜓点水对更快地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作用不大。人才资源丰富是中国的最大财富,有了好的经济体制,加之大力开展教育和培训,丰富的人才资源就可以如原子核似地裂变,发出更大的能量,这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来源:《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