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检产品优缺点
优点:从政府的角度看,实行食品免检制度,是对那些有初步证据证明其产品可靠的企业的一种肯定与嘉奖,是对那些企业标准达到或高于国家有关标准,产品质量保持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而实施的一种保护性举措。其出发点是激励企业诚信,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质量效益型的龙头、骨干企业。
从企业的角度理解,名牌是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卫冕“国家免检”桂冠,是企业的殊荣,是铸造企业名牌工程的坚强基石。在这块耀眼光环的策动下,企业应视产品质量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零缺陷管理,充分发挥“免检”这把商战利器,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创“百年老字号”。
弊端:一是免检制从制度体系上保护了不公平竞争。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免检产品因为享受“国家免检” 无须进行入市检查,可直接进入绿色通道,而非免检产品则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并在保证全检合格的前提下获得入市资格,这在无形之中为两种不同界定的产品设置了两套标准,人为制造了两条不同起跑线上的差别竞争,显然对免检产品以外的其它企业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不公平。
二是免检制掩盖了食品生产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因为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质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基于质量控制等各项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一旦为维护产品质量的成本投入与追求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个别企业在获得免检资格以后,就会以牺牲诚实守信为代价追逐目前利益,在“国家免检”的遮掩下,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这时,“免检”无疑就成了个别企业掺杂使假的保护伞,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是免检制容易造成对消费者的误导。企业享有的“免检”资格,可能只是一种产品。个别企业为了使同类产品享受“免检”待遇,借光造势,便会在广告宣传中弄虚作假,放大“免检”效应。免检的是产品,还是企业?由此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其危害作用更大。
四是免检制导致了行政监管部门的职能松懈。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是质量监督部门一项长期经常性工作,而产品免检制度放松了质监部门的监测职责。连续三个批次的产品抽检没问题,并不能代表其他批次的产品质量绝对可靠;加强对不同批次产品的随时抽查尤为必要,而一免三年不检查,显然是一种对食品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
事例 对免检制予以较多肯定的是政府和企业。全国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曾经对2006年7月以前具备有效免检资格的2152家免检企业进行调查(实际有 2041 家企业参加调查,参加调查率是95.2%,有效数据率是91.2%),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产品质量免检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该报告首先指出,免检企业呈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6项发展指标有大幅增长:2002-2005 年,全国免检企业产量年均增长26.0%,产值年均增长34.0%,销售额年均增长38.0%,利税额年均增长 56.0%,市场占有率年均增长21.0%,出口额年均增长 214.0%.接着,《调查报告》从四个方面积极评价了免检制的成效:(1)扶优扶强。通过免检制,推动了规模企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和树立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2)引导消费。全国免检企业获得免检后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年均增幅达到 21%;(3)促进出口。免检产品的出口额年均增长214.0%,被出口企业视为赢得国际信誉的金钥匙;(4)减负增效。全国免检企业获得免检资格后,2002-2005 年,累计减少监督检查4.1 万次,累计减少监督检查相关支出 36.4 亿元。每个企业平均每年减少监督抽查 6~8次,平均每年减少检查费用 44.5 万元。
质疑、批评声音触及免检制的绩效与合法性两个方面。对免检制绩效的否定评价主要是:(1)免检产品事实上不存在,因为产品质量保持长期稳定,如果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2)免检产品监督管理存在弊端。在免检期间,政府对免检产品实际上处于监管真空,而免检产品在免检期间完全可能出现让消费者无法放心的产品质量问题,至于免检产品有效期满之后重新申请、审查的机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3)免检制没有减少消费者的交易成本。政府为企业产品作担保而需承担的风险成本,以及政府审定免检产品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最终依然是由广大消费者承担;(4)免检制克服地方保护、减少企业负担的作用有限。《产品质量法》对产品抽查不得收费、国家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不得重复抽查的原则早有规定,但效果仍不明显,更何况国务院关于免检制的一纸决定;[21](5)政府因免检制而承受的担保风险,很有可能在免检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转为实际的危害,这就是对政府权威和信用的严重毁损,此毁损远比商家信用的毁损更具破坏性。
免检制的反对者并未停留在揭示“短板绩效”的层面上,他们还指出了免检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1)免检制在《产品质量法》上没有法律依据,国务院设立免检制的决定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据此出台的规章,都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抽查的规定;(2)产品免检实际上是政府的一种不作为,是国务院未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授权,而免除或减轻了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应尽职责;(3)免检制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可能不低于甚至高于同业大型企业的产品,但大型企业获免检几率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导致不公平竞争;(4)免检制有违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扶优扶强、评选免检产品,都是不正当地干预市场,而且,容易提供寻租空间、导致腐败;(5)免检制有悖经济学原理,是政府在为生产企业和产品提供经济担保,政府承担了企业本应承担的质量风险。前两项主要是在实定法层面上的合法律性(legality)疑问,后三项则是超越实定法,从公平竞争、有限政府和企业自担风险原则出发,拷问免检制的正当性(legitimacy,广义的合法性)。(这些合法性拷问尖锐有力,却也并非没有较真探讨之处。首先,公平竞争、有限政府、企业自担风险都只是原则而已,而任何原则都不可能具有普适的绝对意义。当后发展的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之时,政府是听任其与西方企业“公平竞争”呢、还是“扶优扶强”?当市场失灵知识已经通过西方经验在中国成为共识的情势下,中国政府还会奉“有限政府”原则为圭臬吗?当眼下的经济危机促使一些地方政府以政府信誉为中小企业贷款作担保以缓解融资难问题时,企业自担风险、政府不予介入的原则还是绝对的合法性评判标准吗?)免检并不意味着政府违法放弃监管和不作为。其理由是:(1)免检制是另一种监管形式,只是将监督的频次从通常的1年检查一次调整到3年检查一次;(2)免检证书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报告(一般检查的结论都会体现为这样一份报告),只不过免检证书要证明合格的产品范围从一个批次扩大到近3年生产的产品;(3)免检制没有完全弃绝检查,质检部门可以根据消费者举报、质量投诉等对免检产品企业进行审查;同时,国家质检总局每年都会对免检产品进行突击性国家监督抽查。
政府对数以亿万计的产品不可能全天候、全方位监控,那么,一个减少检查频次、集中由国家抽查的制度,就不能简单地以违反《产品质量法》、构成政府不作为和监管真空为由,否定其合法性。因为,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可能会形成无奈的、事实上的“检查不作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选择性执法”。
第二篇:产品优缺点
环保节能刷胶系统
这种环保界能刷胶系统有压力胶罐、毛刷、输送管组成,而系统压力来源于脚踏式的气囊,压力为,,优点
1.环保
据数据显示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都还在采用手工刷胶,胶粘剂放在胶罐或者碗里,仍然是用毛刷蘸胶手工刷胶,由于胶粘剂大多具有挥发性气体溶在其中,而这些气体都是对人体要害的化学物质,挥发出来不利于工人的身体健康,例如目前用量比较大的氯丁胶、聚氨酯胶、树脂胶、里面有很多的有害化学物质,而我们的这个环保节能刷胶系统采用密闭的容器盛装胶粘剂,用特制的胶液管输出胶粘剂,这就巧妙的解决了有害气体挥发的这一危害,使得气体挥发量减少到原来的5%左右,因此该环保节能刷胶系统有着不可比拟、难以替代的环保功能。2.节能
2.1
机器价格低
目前国外制鞋行业所用的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喷胶系统或者是喷胶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与国内资源条件、技术水平、职工素质、企业生产状况不相适应,它们大多成本昂贵,很多小型企业、刚刚起步的年轻发展中企业并不适合,而我们这种环保节能刷机系统价格很低,企业都能接受,而且使用效率与传统的上胶机相比效率较高。
2.2
省胶
与传统的用毛刷蘸胶相比,避免了胶液的滴落和挥发,而且不会因为胶长时间在毛刷上和碗里挥发而干造成的浪费。
2.3
无需消耗电能
3.效率高
与传统的手工刷胶相比,免去了伸手用刷子去胶罐蘸胶的麻烦,通过流量开关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胶的用量,通过改变对胶罐内所施加的压力的调节来控制出胶的流速,操作简单,效率极高。
4.胶的浓度稳定
传统的刷胶因为刷子所能蘸取得胶会随着刷胶路径的延长而减少,刷胶的效率不一,而且会随着胶粘剂裸露在空气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的挥发处气体,这一点来讲,胶粘剂的浓度也会有所改变。5.刷胶的质量
传统的手工刷胶在刷胶的过程中刚开始时毛刷末端胶粘剂比较饱满,慢慢的消耗直至刷完,工人师傅只能通过改变手上用力的大小、毛刷与被粘物之间的角度以及手移动刷子的速度来控制所刷胶膜的厚度,这样一来势必薄厚不一,刷胶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了,而我们这种环保节能刷胶器出胶管可以保持稳定的出胶速率,可以有效的提高刷胶质量,比较容易的满足工艺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对于提高皮革制品的质量也有重要意义。6.适用范围
首先可以运用在制鞋行业,其次可以广泛运用到箱包皮件、皮革服装、皮革装具等其他皮革制品和非皮革制品的生产领域,只要生产工艺当中需要刷胶均可采这种环保节能刷胶系统。
一方面由于产品规格小,结构简单,可以无限的改进和适用到其他需要刷胶的生产工艺当中,另一方面可以对任何结构复杂,构成奇特,大型机械不易施展的小部件、曲面进行刷胶粘合操作。
7.操作简单、灵活
现有的上胶机大多采用电动控制,出胶量不易精确控制,机型较大,不好移动,很不方便,而我们这种环保节能刷胶系统体积小,方便移动,可以灵活换刷子,减少浪费,保证刷胶效率,调节压力操作简单 8.保养成本极低
缺点 仍然是手工刷胶
2.用脚来提供动力,需要消耗工人体力,增加工人劳动强度,易于造成身体疲劳 3.相比于计算机控制的上胶系统来说不够精确
第三篇:免检产品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恩施州烟草公司烟叶免检产品大讨论活动
心得体会
----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打造“清江源”品牌烟叶免检产品国家烟草专卖局针对当前烟草行业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把“守住一条红线,提高三个水平,夯实两大基础”作为2014年烟叶工作的总体任务和要求。一是要在烟叶生产各个环节,严控生产总量,守住收购计划这条红线;二是要不断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烟叶质量技术水平;三是要努力夯实卷烟工业“第一车间”的建设基础,努力夯实广大烟农增收致富和烟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在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的背景下,xxx烟草公司在xxx系统烟叶战线开展了“打造烟叶免检产品”大讨论活动,以全面提升xxx烟叶原料保障水平,把“xxx”品牌烟叶打造成工商交接“免检产品”。
一、什么是烟叶免检 “烟叶免检”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内外在质量水平,提升烟叶在工业骨干卷烟品牌中的主导地位和工业企业满意度,从而达到烟叶工商交接质量免检。xxx烟草公司提出“xxx”烟叶免检产品核心指标为:全年烟叶调拨合格
率98%以上,工业企业对产品进行抽检,烟叶等级质量认可度达到100%。也就是说,烟叶免检是指烟叶质量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概念,它是以卷烟工业企业为需求导向的品质目标。就烟叶生产而言,烟叶免检是现代烟草农业题中应有之意,现代烟草农业通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烟草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烟叶生产,用现代手段管理烟草农业,用培养新型烟农发展烟叶生产,通过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提高烟草农业素质,提高烟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最终是为了提供能满足卷烟工业需求的高品质烟叶。
二、如何实现“xxx”品牌烟叶免检
打造“xxx”品牌烟叶工商交接“免检产品”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烟叶生产收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控入手,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把烟叶标准化生产、GAP管理、基层创优、精益生产、合作社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规范管理、过程控制、质量追溯,持续改进。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配套,改善烟叶生产装备水平基础设施是烟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只有完善产区基础设施配套,确保烟田、烟路、烟水、烟房、烟机等切实有效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地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从而真正意义上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GAP管理、精益化生
产等一系列工作。
2、合理布局烟叶生产种植区,优化烟农队伍结构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计划任务的压力,一些烟区存在行政力量驱动种烟、病害区连作、不适宜区种烟的现象,现在要借计划任务下调的契机,把烟叶种植布局由不适宜区向适宜区转移。同时现代化的烟叶生产必然要求烟叶生产的主体是现代化的烟农。当前xxx产区的烟农趋向老龄化,烟农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烟农文化程度偏低,习惯了传统的烟叶生产方式和旧有习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难以接受。我们要把烟叶合同向有意愿、有技术、有劳动力、有配套设施的烟农倾斜,培育一批稳定的现代化烟农队伍。
3、引导合作社自主经营,发挥合作社组织功能
烟叶专业合作社是“以烟为主、为烟服务”,覆盖烟叶基地单元的社团机构和经济组织,具有连接烟草公司与烟农的桥梁作用。积极扶持引导烟农合作社自主规范经营,通过合作社统一开展烟叶生产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采取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烟叶生产组织的现代化,从而解决当前烟叶生产劳动力不足、技术落实参差不齐的难题。
4、加强技术培训,培育新型烟农、烟技员队伍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烟叶种植主体和烟技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进
一步加强培训,培养一批年龄相对年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新型烟农,同时培养一批跟得上形势、愿意扎根基层的技术员队伍,确保先进适用技术的有人指导有人落实,着力提高烟叶种植水平。
5、规范生产收购管理,确保烟农利益
xxx烟叶产区即将临着“谁来种烟、谁来收烟”的难题。种烟比较效益降低,烟农队伍流失严重,特别是优秀烟叶种植主体的流失将会对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烟草产业造成很大打击。要规范烟叶生产收购流程,严格考核,实现烟叶公平、公正收购,切实保证烟农的经济利益。同时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吸引更多优秀技术人员扎根基层。
6、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科技兴烟
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把标准化生产、GAP管理、基层创优工作有机结合,以精益管理为抓手,大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落地生根,确保科技成果第一时间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今年重点抓好9个100%关键技术(漂湿育苗、配方施肥、硝酸钾、生物有机肥、发酵陪嫁土、适宜地区地膜烟栽培、井窖式移栽、病虫害综合防治、成熟采收推广比例均达到100%)的推广,有效提升我区的烟叶质量水平。
第四篇:产品的优缺点
3.3产品的优缺点 3.3.1产品的优点
(1)在发生正面碰撞或侧面碰撞的时候,及时收紧,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人“按”在座椅上。
(2)气囊式安全带增大的直径可以更有效地将乘客控制在适当的座椅位置上,有助于降低受伤危险。同时对头部和颈部提供额外支持。
(3)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或人已能受到气囊的保护时,在其内部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散发出去之前,安全带会在数秒内保持膨胀状态。即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而使人肋骨受伤。(4)气囊式安全带能把撞击能量分散到乘客身体的功能比传统安全带高五倍。
(5)气囊式安全带的舒适度同等或高于传统安全带,因为它使人感到有衬垫且更柔软。这个舒适因素可以促进提高后座安全带的使用率。这一安全带的研发旨在减少事故发生对后座乘客头部、颈部和胸的伤害,而后座乘客往往是更易受到伤害的儿童和老人。(6)检查更换方便。3.3.2产品的缺点
(1)需要定期检查进行诊断系统检查,有些繁琐。
(2)人为的大动作、大震荡可能会引发传感器的反应,气囊充气,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2)它有一定的使用时间,有效期满必须更换。
(3)如果车上的安全带带有预收紧功能,上车时一定要佩戴,如果未佩戴,一旦发生碰撞,不但受不到保护,反而会因为安全带产生回拉动作而增加受伤的可能性。
所有安全设备都是辅助性的,只有安全驾驶才是确保安全的最重要保障。
第五篇:免检制度
什么是国家免检产品?
产品质量长期稳定,企业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在本行业内排名前列,产品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标准要求,产品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3次以上监督检查均为合格,产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
实行免检制度。对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市场占有率高、企业标准达到或严于国家有关标准的,以及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可确定为免检产品。列为免检产品的目录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确定,定期向社会公告,并使用免检标志。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后,在免检有效期内,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什么是产品免检制度?
答:产品免检是指产品在免检有效期内免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产品免检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免检产品的审定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实施;产品免检申请的受理和审查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托授权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
2.开展免检产品种类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确定并公布。
3.产品列入开展免检种类目录的,生产企业可以自愿申请免检。
4.《产品免检证书》是企业依法获得产品免检的有效证明,由国家质检部门统一制作;产品免检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企业需要继续免检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5.产品“免检标志”是产品免检企业向社会明示的一种质量标志,其式样由国家质检部门统一规定;产品免检企业可以自愿采用。
6.免检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状况报告制度,重大事项变化报告制度,质量事故处理制度,用户和消费者的社会监督及后处理制度,虚报申请资料的处理制度等。
7.免检产品的保护制度:不得对在免检有效期内的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8.产品免检制度的禁止性规定:不得以非免检产品冒充免检产品,不得伪造免检证书或者免检标志,不得转让免检证书或者免检标志,不得擅自扩大免检证书或者免检标志的使用范围。
免检制度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扶优扶强,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同时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免检制度自2000年8月实施以来,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推动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方面发挥了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一是门槛低。按规定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连续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产品,就可确定为免检产品。二是完全靠企业自觉。一旦获得免检称号,其产品在三年内免于各地区、各部门各种形式的检查。事实证明,企业在趋利思想的支配下,自觉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三是处罚软弱。按照法规规定,免检产品在有效期内发生质量事故,也只是视情节责令生产企业限期整改、停止使用免检标志、收回免检证书、予以公告,并依法追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很明显,这些处罚措施,与免检产品所享受的特权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更为重要的是,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检查,本是质检部门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而“国家免检制度”的横空出世,相当于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赋予一些企业相当大的“豁免权”,这意味着,国家机关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职责,而国家职能部门根本没有为自我免除责任的权利。
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在免检有效期内,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这就意味着,免检产品的质量安全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责任履行,等同于让其处在严重失控的状态内——故而,国家免检制度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减弱了制度对于产品质量的震慑力。此其一。
没有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千百次的“真理”。对企业产品实施“免检”,表面上是对企业形象和信用的高度评价、产品质量的认可,实际上是质检部门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管权力。在免检的背后,有多少潜规则盛行?在很多时候,免检沦为了一种造假的底气牌。远的不说,国内乳品行业大面积出现的“涉毒”现象,与质检部门长期“免检”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实上,政府部门对于产品的检测和监测,即是监管职能履行对公共负责,又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品牌长期保持社会美誉度、持续成长形成有效竞争力的源动力。美国微软是国际知名品牌,但美国相关部门也从不因微软的品牌形象而放松对其质量的监管。此其二。
更重要的是,企业安全运行,企业品牌的质量保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太多的不可预知因素,具有某种不可控的“善变性”,或者因为突发的原因,或者由于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和贪腐,一个企业及其品牌就有可能毁于一旦。作为公共管理公权,政府不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进行“大包大揽”式的“信誉保证”,如果出现“问题”,会大大创伤公权力公信力。此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