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用电管理中间层产权移交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81908
【发布文号】深府[1999]181号 【发布日期】1999-10-19 【生效日期】1999-10-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
用电管理中间层产权移交实施方案的通知
(1999年10月19日深府〔1999〕18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用电管理中间层产权移交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二届14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用电管理中间层产权移交实施方案
1998年我市完成了取消用电管理中间层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实现了用电统一抄表到户,但用电管理中间层的产权移交问题尚未解决。原属各用电管理中间层所有或管理的公共供电设施若不及时移交深圳供电局,供电部门就不能对用电设备进行统一、有效和系统的管理和更新,不利于整修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对用户的安全可靠供电。为了切实解决用电管理中间层问题,现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深圳实际,对我市用电管理中间层产权移交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一、工作组织
用电管理中间层资产移交工作由市取消用电管理中间层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发展局,办公室负责拟定工作计划交深圳供电局实施,并负责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协调、监督、管理及受理投拆,重大事件及时报告市政府。
二、二、产权移交范围
中间层供电设施按产权分界点不同,划分为两大类进行移交。
(一)公共住宅区多层楼宇及纯住宅高层楼宇以居民用户计费表出线点为产权分界点。分界点及其以上供电设施产权由深圳供电局接收。
(二)工业小区、商业楼宇、高层楼宇及属公共使用供电设施,以配电变压器低压支持物为产权分界点。分界点及其以上供电设施由深圳供电局接收,分界点以下供电设施仍由原物业管理单位管理(其中用户计费表产权由深圳供电局接收、管理)。
三、三、产权移交方式
由市、区、镇(街道办事处)等各级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供电设施一律无偿移交给深圳供电局。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兴建的供电设施,依其是否拥有产权和投资回收情况而定:
(一)投资已摊入单位建筑面积成本中,投资主体已不再拥有产权,则无偿移交给深圳供电局。
(二)具有充分依据(物业营销成本资料、供电设施投资凭证、购电支出和售电收入凭证等)证明投资主体拥有产权且投资已全部回收者,无偿移交给深圳供电局,投资尚未全部回收的,则有偿移交并由深圳供电局分五年偿还给原中间层单位。
无偿移交或有偿移交的认定及有偿移交的费用额度需经中介机构清产、核资、评估后,由交接双方协商而定(有偿移交的资产净值不计利息)。
已经报废或接近报废的供电资产和高能耗设备不在清理、评估和有偿移交范围之内。
四、四、产权移交的费用安排
(一)有偿移交的供电资产补偿费用,通过调整全市统一销售电价予以解决。
(二)按本方案所定新的产权分界点完成移交工作后,原中间层单位继续管理的配电设施维护和更新改造费用由市物价局在物业管理费中另行考虑。
(三)深圳供电局对新接收的供电资产中严重危及安全供电的陈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扩容所需资金,可由深圳供电局申请农网改造专项贷款。“电价调节准备金”,深圳供电局需每半年一次向市经发局和物价局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深圳供电局、各业主单位和中间层单位要以大局为重,紧密配合协调工作,尽快完成公共供电设施产权移交工作,实现市政府确定的取消用电管理中间层的任务,以确保我市良好的供电服务,进一步改善我市的经济环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81908
【发布文号】深府[1999]40号 【发布日期】1999-03-02 【生效日期】1999-03-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1999年3月2日深府〔1999〕40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深圳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方案
依法行政责任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行政管理和机关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若干意见》,做好我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依法行政责任制以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为指导,遵循合法原则和效率原则,坚持事实求是、依法行政与深圳实际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我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初期以建立和完善制度为主,全面建立责任制后重点要监督实施,落实责任。
二、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深圳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常务副市长李德成任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宋枝旺、市法制局郝珠江、市监察局张伟雄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负责人组成。
(二)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法制局,郝珠江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依法行政责任制的日常工作。
三、三、实施范围
依法行政责任制的实施范围为我市行使政府外部管理职能的各级行政机关。
由法律、法规授权或由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单位应建立和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制。
四、四、工作步骤
(一)学习、动员(1999年3月)
1.1999年3月上旬,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动员大会,宣读市政府《关于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若干意见》,由领导小组负责人作动员讲话,具体部署和安排建立责任制的工作。
2.3月中旬,由市法制局组织各部门考察有关单位建立和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开展的情况,学习和交流经验。
3.3月下旬,各单位要根据市依法行政责任制领导小组的要求成立本部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动员、学习和宣传工作。
(二)对照检查和调查研究(1999年4-5月)
1.单位自查。从1999年4月份开始,各单位根据依法行政责任制的标准和要求,对本部门依法行政的现状进行全面对照检查,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并于5月底前将对照检查情况和整改意见报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检查摸底。市地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单位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检查摸底,检查的主要内容有:(1)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问题;(2)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问题;(3)行政执法行为方面的问题;(4)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问题;(5)行政执法监督方面的问题。办公室根据摸底检查的情况指导各单位制定整改方案。
(三)整改和全面规范(1999年6月-12月)
从1999年6月开始,各单位根据依法行政责任制的标准和要求,在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整改,全面清理执法依据,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
(四)考评总结(2000年1-3月)
2000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市法制局和市监察局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制考评办法》,对各单位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
3月份,召开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总结大会,总结一年来全面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开展的情况,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
各级行政机关全面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后,应当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若干意见》中确立的标准和要求,把依法行政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要通过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我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促进依法治市。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04年11月26日 深府[2004]205号)
《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管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深发〔2004〕1号)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发〔2004〕7号)的精神,参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4〕3号)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科技研发资金是指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产业发展资金中用于支持科技研究开发与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包括原科技三项费用、软件产业发展资金)。
第三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主要用于:
(一)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等优化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环境的项目;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研发项目;
(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间试验与产业化项目;
(四)软科学研究项目;
(五)对外科技合作项目;
(六)技术标准规范研制项目;
(七)经市政府批准的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
第四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支持的对象是在深圳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科研、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承担我市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外地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科技研发资金不予扶持:
(一)知识产权有争议的项目;
(二)项目申请单位近两年内因违法被执法部门查处;
(三)项目申请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正在接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的调查。
第六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程序,遵循绩效原则、集中原则、放大原则、后评估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章 管理职责及分工
第七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是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部门,市财政主管部门是市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科技研发资金的监管部门。
第八条
(一)根据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科技发展规划,向市财政主管部门提出市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以及分项预算;
(二)编制资金决算;
(三)编制项目管理费预算,并具体管理项目管理费;
(四)组织项目预算的申报;
(五)编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考察、评审、招标;
(六)安排项目经费预算并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下达资金计划,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七)组织回收直接发放的无息借款,负责项目实施管理以及项目的绩效评估。
第九条 市财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一)审批市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审查市科技研发资金决算;
(二)审批项目管理费预算;
(三)参与重点扶持企业认定和重大项目的考察、评审工作;
(四)确定委托借款的金融机构,协助回收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发放的无息借款;
(五)会同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办理资金拨款;
(六)监督检查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负责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绩效评估结果;
(七)负责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其他市政府部门资金的申请和审批情况,向市计划主管部门和工业主管部门通报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申请和审批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和项目衔接,防止多头申报、审批。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
(一)编制项目预算;
(二)落实项目约定的匹配资金和其他配套条件;
(三)对项目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四)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有关财务报表。
第三章 开支范围、支持方式和支出结构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和项目管理费。
项目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仪器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支出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项目组成员,并按规定在项目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资助的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仪器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其他相关费用,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 项目管理费是指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部门为组织项目、开展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指南制定及项目管理过程发生的有关费用。包括项目指南论证、项目评审、招标、监理、验收、绩效评估、在媒体上发布信息、建设资金管理网络系统、项目审计、资金回收相关法律事务及与项目管理相关的费用,其总额不得超过市科技研发资金总额的2%,预算由市财政主管部门具体核定。
第十四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根据科技发展规划和具体项目类型、规模,采取有偿和无偿两种资助方式。具体包括无息借款、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天使资金配套、政策配套、再担保以及奖励等。
给予企业的无息借款与无偿资助之间的比例一般按6∶4的比例执行,具体可根据每年市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向做相应调整。无息借款的回收经费严格按照本办法进行管理,累积循环使用。
第十五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应当突出重点,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
市科技研发资金的60%以上应当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研发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项目。市科技研发资金的85%用于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
在市科技研发资金总额中,用于软件产业发展和回国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开展研发工作的资金应达到市政府有关规定的要求。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我市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按照重点企业筛选标准和条件,确定重点扶持企业名单。
第四章 资助条件与标准
第十六条 无息借款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方面的项目。
一般项目的无息借款不得超过500万元;对项目承担单位属重点扶持企业的,可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无息借款。无息借款的期限为1—2年。
第十七条 无息借款可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委托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发放;或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直接发放,但一般应有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
(一)对企业规模较大、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无息借款项目,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联合对项目情况和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并共同签署意见后,按规定程序直接发放无息借款;
(二)对企业规模偏小、存在一定风险的无息借款项目,可采取委托借款的方式发放无息借款。即委托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发放和回收无息借款。受委托单位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计算利息,利息由市科技研发资金结付,受委托单位不再向项目承担单位收取任何其它费用;
1.受委托单位应当对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委托管理项目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的委托管理项目,由受委托单位承担全部无息借款回收风险。通过受委托单位评估的委托管理项目占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确定的委托管理项目的比例不得低于30%;
2.对于受委托单位评估后认为存在一定风险,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支持的委托管理项目,仍由受委托单位承担全部无息借款回收风险。经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共同商定,市科技研发资金可通过再担保资金给予受委托单位呆帐补助。具体的呆帐补助金额由市财政主管部门、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考察评估后确定。市科技研发资金每年应按不少于总额5%的比例提取再担保资金。
(三)对存在一定风险,且受委托机构不愿接受呆帐补助,而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要支持的无息借款项目,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发放并承担回收责任。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跟踪评估、严密监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至少每半年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对项目进行检查评估,经与市财政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共同认定,确属于难以回收或不能回收的借款,可以按照有关呆坏帐的处理办法规定报市政府审定后予以减免。
无息借款呆帐认定标准另行制订。
第十八条 无偿资助的范围包括: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专有技术的研究开发;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及技术标准规范研制等方面的项目。
凡属由企业承担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专有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可给予无偿资助。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承担企业可分别采取小额资助、一般资助、重点资助等3种形式:
(一)对项目承担单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初创期企业,可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小额拨款资助;
(二)对项目承担单位属一般企业,成立时间1年以上,且同年内没有享受其它市政府资金资助,能够以自有资金至少按1∶1比例配套投入的,可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般拨款资助;
(三)对项目承担单位属重点扶持企业的,可给予不超过600万元的重点拨款资助。
技术标准规范研制补助按照《深圳市技术标准规范研制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贷款贴息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的项目。贴息资金以项目承担单位的实际已付利息作为依据确定贴息金额。一般项目的贴息金额不超过1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属重点企业的,一般可给予不超过300万元的利息补贴;对我市财政贡献特别巨大等特殊情况的单位不受此限制。
市科技研发资金每年安排一般不低于资金总量20%的资金用于贷款贴息。
第二十条 天使资金配套主要用于与符合政府导向的高新技术项目尤其是种子项再担保资金主要用于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的担保机构加大对科企业贡献奖励。根据重点企业实际纳税的地方分成金额从市科技研发对经推荐获得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和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进
第五章 申请和审批 目的创业投资机构投入的创投资金进行匹配投入方面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
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第二十二条
资金中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
行放大支持资金的项目,市科技研发资金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政策配套。
第二十四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申请和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同步,由市科技行政主管申请市科技研发资金,由项目单位按照《关于印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部门常年受理,集中分批审批;招标投标项目的申请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深府〔2004〕195号)的规定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科技计划项目,明确提出市科技研发资金使用申请,并提供以下基本资料:
(一)项目单位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上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以及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
(三)贷款贴息项目提供银行贷款合同和付息凭证;
(四)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二十六条 无息借款、无偿资助项目的审批程序是:
(一)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项目考察、评审和招标,市财政主管部门参与重点扶持项目的考察与评审工作;
(二)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资金安排的初步意见,以书面的形式连同企业的基本情况,项目考察、评审或招标的书面结果等资料报市财政主管部门;
(三)市财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无息借款和无偿资助项目单位名单和金额;
(四)拟资助项目名单经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共同签署之后向社会公示10天;
(五)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行文下达项目资金计划;
(六)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明确项目目标,市财政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市科技研发资金使用合同,明确资金使用计划;
(七)市财政主管部门凭项目合同和资金使用合同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委托借款采用简化程序,由受委托的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以下简称受托方)在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委托借款名单范围内自主选定委托借款企业并办理借款手续。受托方应将最终确定的借款企业名单报市科技和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贴息项目的审批程序是:
(一)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审核贴息金额;
(二)拟贴息项目名单向社会公示10天;
(三)市财政主管部门拨付贴息资金。
第六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项目承担单位取得的无偿资助采取专用帐户、封闭管理,市财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合同规定分期拨款,分批拨入项目承担单位的专用帐户。属一般资助的,项目承担单位按1∶1配套的资金必须与无偿资助资金一起封闭管理。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市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使用资金,并按合同的要求报送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超出或改变资金用途的,市财政主管部门可授权开户银行拒付。
第三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收到无偿资助,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项目完成后,形成固定资产部分,结转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未形成固定资产的其他开支,经项目验收后进行核销。
第三十一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未完成项目的结余无偿资助,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已完成并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的市科技研发资金用于购买设备和软件。所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十二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的结余无偿资助,用于补助单位研究与开发支出。
第三十三条
购设备和软件属政府采购范围的,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会同项目承担单位向政府采购部门申报采购,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在项目验收之前为政府所有;不属政府采购范围的实行报帐制。
第三十四条 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将剩余市科技研发资金归还原渠道,剩余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七章 监督与检查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送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在项目验收时,项目承担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市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并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送市财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单位除提供技术成果验收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
第三十七条
使用进行检查监督。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项目进行管理,并逐步建立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对项目经费支出绩效进行评估。市财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估。评估和考评结果将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以后申报项目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
对于非重点扶持的企业,在往年资助项目未评估之前先不予支持,待评估后再行决定。对于往年资助项目评估不合格的不予支持。
对于非重点扶持企业,经绩效评估确认从第一次享受无偿资助起三年内,企业绩效指标没有增长或增长不大的,市科技研发资金不再给予支持。
第三十八条 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监察部门聘请社会监督员,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市科技研发资金项加强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
目经费的行为,市财政主管部门、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项目、收回市科技研发资金、3年内不受理资金申请,将项目承担单位及责任人列入不诚信情况名单等措施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
关处理。
受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在项目和经费的评审、评估和审计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同项目承担单位串通作弊等行为的,取消其项目和经费的评审、评估和审计资格。社会中介机构提供虚假审计报告,造成市科技研发资金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参与评审、评估的咨询专家利用评审、评估的机会以权谋私或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取消咨询专家资格,并在媒体上公布;应追究责任的,按有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一条 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没有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审批资金有失公平、公正,或与相关人员串通、弄虚作假,骗取市科技研发资金给国家造成损失的,以及利用职务之便,搞吃拿卡要,收受他人财物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的同一项目每年只能向市政府部门申报一次资助。凡以相同项目多头申报、恶意套取政府资金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该单位所有项目的资助资格。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深圳市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深科〔1999〕6号)同时废止。
发布部门:深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4年11月26日 实施日期:2004年11月26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驻外省市自治区办事处暂行管理
【发布单位】81908
【发布文号】深府[1997]183号 【发布日期】1997-06-11 【生效日期】1997-06-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驻外省市
自治区办事处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深府(1997)183号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一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人民政府驻外省市自治区办事处暂行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驻外省市自治区办事处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驻外省、市、自治区办事处(以下简称驻外办事处)的综合职能,规范对驻外办事处的管理,把驻外办事处建成精干、高效、多能的政府工作机构,更好地为深圳市的政治、经济工作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市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经协办)受市政府委托,管理深圳市各驻外办事处。市经协办负责驻外办事处的人事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驻外办事处的业务联系和指导,支持驻外办事处的工作。驻外办事处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市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
第四条 第四条 驻外办事处应主动接受驻地党政有关部门的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驻外办事处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
第二章 性质和任务
第六条 第六条 驻外办事处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根据市政府授权行使其职权。
第七条 第七条 驻外办事处列入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范围,其人员编制以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复为准。
第八条 第八条 驻外办事处的主要任务:
(一)宣传介绍深圳市的发展情况,密切与驻地及周边地区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深圳与兄弟省市之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二)根据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决策目标的需要,及时、准确地提供驻地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要信息。
(三)协助做好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政务活动、专项考察和其他重要活动,以及深圳与内地间的对口扶持和经济协作等工作。
(四)管理深圳驻当地单位的党组织,建立健全深圳驻外单位的党委。切实抓好深圳驻当地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建立和健全基层党组织,做好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
(五)对深圳市在驻地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和办事机构进行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维护其合法权益,为深圳企业在驻地投资提供服务。掌握驻地企业的主要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六)做好接待服务工作。为深圳市党政机关及有关单位在当地开展政务、业务活动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方便。
(七)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管理制度
第一节 工作制度
第九条 第九条 驻外办事处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进行重大决策时,应注重民主化、科学化。
第十条 第十条 驻外办事处在处理政策性强、影响面较广和涉及到省市间关系的重大事情时,应事先报告市经协办,必要时可直接请示市有关领导。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实行驻外办事处领导外出报告制度。驻外办事处领导离开驻地三天以上时,要事先报告市经协办。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驻外办事处应按期进行半年工作小结和工作总结并书面报告市经协办。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建立工作联系制度。驻外办事处应建立与我市及驻地及市党政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互通情况。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经协办根据具体情况,每年组织召开一至两次驻外办事处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工作,交流经验。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驻外办事处应制定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修改、调整。驻外办事处要建立大事记,对发生的重大事情进行文字记载。
第二节 人事管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在编人员的调配(包括录用、交流、辞职、辞退),按《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审批权限按我市现行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在编人员的任免:驻外办事处主任、副主任的任免由市委审批;办事处正处级职务的任免,由办事处提名,市经协办考察审核,报市人事局审批;办事处副处级职务的任免,由办事处提名,市经协办审批,报市人事局备案;其中属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报市人事局审核后由市经协办任免。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的任免,由办事处审批,报市经协办备案。职务任免应符合职数要求。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在编人员的管理:驻外办事处主任、副主任由市委组织部管理;其他人员分别由市人事局和市经协办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非在编人员的聘用,由驻外办事处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按当地有关规定办理,并报市经协办备案。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驻外办事处工作人员按照深圳的有关规定,实行考核制度。市经协办负责组织实施驻外办事处人员考核工作。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驻外办事处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协办按照深圳的有关规定实施。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驻外办事处在编人员的离休、退休享受深圳市机关工作人员同等待遇。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驻外办事处为市财政一级拨款单位,其财务开支按深圳市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驻外办事处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并接受当地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各驻外办事处预算表送市经协办加具意见后报深圳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审批,重大项目的投资由市经协办加具意见后报深圳市计划局审批。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驻外办事处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按深圳市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经市经协办和有关部门审定后执行。聘用人员工资标准按市财政局规定,结合当地工资水平确定。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驻外办事处每季按规定向市财政局和市经协办报送财务报表。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建立驻外办事处的财务汇审制度。每年举行一次由市财政局、市经协办和各办事处参加的财务会审。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各办事处要在每年年终向市经协办报送本各项基建拨款及固定资产投资的使用情况,和年终决算报告。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实行驻外办事处主任离任审计制度。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驻外办事处的国有资产管理根据国家及我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驻外办事处在决定有关基本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工程装修等重大项目时,应按深圳有关工程招标的规定进行。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有较大物业的驻外办事处要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聘用专业人员管理。
第五节 附属单位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驻外办事处组建的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驻外办事处作为公司的主管单位负责公司领导班子和财务人员的任免,对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效益分配和财务情况实施监督,并为公司的经营提供服务。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驻外办事处招待所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深圳市领导或有关人员的接待服务工作,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驻外办事处对招待所的工作人员选聘要坚持择优录用的原则,要加强岗位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对驻外办事处附属单位的人事安排,应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各驻外办事处可依照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经协办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八月五日
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市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分工协作的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提高市民医疗保健水平,根据《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深发〔2009〕11号)、《关于印发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深府〔2009〕233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一)机构设置合理。
以社区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为依据,建设以一级医院、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同时将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其中,并根据我市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调整和优化现有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布局。到2011年,建成布局均衡、配置规范、功能适宜、运转协调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使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成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实施社区首诊的基础平台。在确保全覆盖的基础上,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居民就医更加便捷。
(二)标准规范统一。
完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加快解决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问题,加强全科医学队伍建设,充实适宜设备;制定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服务标准,推动适宜技术进社区,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到2011年,60%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到2015年,全面实现服务标准化、技术规范化,切实提高社区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需求。
(三)运转协调有序。
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向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以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等医疗服务为辅。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保证和建立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和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互动机制。到2011年,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承担全市门诊量的40%以上;到2015年达到50%左右,逐步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
二、推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一)优化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布局。
1.完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网络。实施《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2009—2015年)》,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调整、改造、新建一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2.实施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分类管理。根据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规模、服务范围、服务人口以及承担的服务功能等因素,将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分为三类。2011年前,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不同类别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人员配备、适宜设备、服务功能等标准,建立与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分类管理制度。(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负责)
(二)改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工作条件。
1.加快解决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问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使用。逐步提高政府办社康中心自有产权房的比例,进一步优化政府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购置自有产权业务用房的程序,在控制各区购置业务总面积和单面积最高限价的基础下,将购置责任落实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区政府,增强区政府统筹购置的主动性,提高购置审批效率。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供社康中心业务用房,既要抓好政府统筹,也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由市发展改革委、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负责)
2.规范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基本设备配置。到2011年,60%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达到适宜设备配置标准;到2015年,全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备达到按标准化配置。(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加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技术队伍建设。
1.按照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等部门《深圳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深卫规〔2008〕1号),每年招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150名—250名,加快推进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每个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经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建立规范化的全科医学队伍。重视社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护理水平。(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编办、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2.建立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服务的工作制度。政府举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内科、儿科、妇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受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前,未按照广东省《关于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意见》(粤卫〔2004〕93号)等规定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必须到所在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累计工作半年以上,每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鼓励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名中医建立工作室,为其提供诊疗服务条件。举办医院要通过有效调配人力资源,保证每周至少有两个半天有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专家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坐诊。(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3.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建立以岗位责任、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应与其完成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居民满意度挂钩,形成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人力资源保障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推进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化运作。
1.从2010年1月起,全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必须配齐国家基本药物和广东省补充基本药物,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具体办法按照《深圳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执行。(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财政委、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2.以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平台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主动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与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之间建立分工明确、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双方以团队责任制和分片包干、分级负责的形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修订《深圳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均等化水平。(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3.分类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实施分类管理,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配置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到2011年,全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达到中医药服务分类管理要求。(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4.加强社区健康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定和实施《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诊疗常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基本用药指南及处方集》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工作规范与服务标准》等规章制度,促进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一)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行属地一体化管理。
1.市级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公立医院不再举办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将其目前举办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移交给属地区政府公立医院举办,其人员编制、固定资产一并划转各区使用。各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协调和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区以区、街道为单元,将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集中交由一家二级或一级医院举办,由其承担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机构的职能,负责统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举办事务,实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集中式、一体化管理。(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财政委、编办、人力资源保障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2.完善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和绩效评估制度。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标准》。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任务完成情况、居民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定期的综合考核评估。市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区评估情况实施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整体管理及绩效评估结果。对于连续两年为最低等级且整改仍不达标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责令退出。(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财政委、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二)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经费补助方式。
1.建立与服务绩效量化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的财政补助办法,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落实,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标准化。(由市财政委、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2.举办医院要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财政委、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3.到2010年底,举办医院要实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与院本部相对独立管理,财务专账管理,经费独立核算。(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编办、人力资源保障局、财政委负责)
4.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举办社康中心,为民营资本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发展空间,非政府举办的社康中心应与政府举办的社康中心享受同等待遇。(由市发展改革委、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优质服务水平
(一)实施“弹性工作制”和发放“市民健康卡”。
1.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制”,由其根据服务区域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在确保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可采用白天“迟上晚下”及延长夜间工作时间等多种方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每周安排预防接种日不少于两天(至少含周末1天),更好地方便市民安排就医时间。(由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2.以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为基础平台,加快实施“市民健康卡”工程,为每个居民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提供一个识别号、发放一张“健康卡”,居民凭卡到医疗机构就诊和结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便捷性、连续性和系统性。2010年,争取“市民健康卡”覆盖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并实现与社会医疗保障“一卡通”对接;2011年覆盖至全市常住人口。(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人力资源保障局负责)
(二)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和“家庭病床”服务。
以居民自愿为原则,扩大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范围。到2011年,全市20%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到2015年开展此项服务的机构比例达到60%。开展“家庭病床”试点,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转入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家庭病床”,由社区医务人员指导开展康复治疗。2010年,将家庭病床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人力资源保障局负责)
(三)完善“双向转诊”规范和“社区首诊”引导机制。
1.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举办医院要按照《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管理试行办法》(深卫基妇发〔2008〕23号)的要求,与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落实人员、疏通病人交接环节、提高转诊效率,确保患者在转诊期间的安全。(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2.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收费水平低于广东省医疗服务最高限价标准20%的规定。严格执行《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参保人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首诊的政策,以及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符合规定的门诊费用30%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等规定。(由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四)推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1.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将深圳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目前挂靠在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建设成为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并通过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培
训基地、社区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2.在综合性教学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承担本院全科医学业务工作和全科医学实习生带教任务,成为连接基层医疗网络和区域医疗中心的业务平台。(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3.设立市全科医学研究学术组织,探索全科医学临床路径和适宜技术,开展全科医学工作研究,为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撑。(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负责)
五、加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继续把发展和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政策,促进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保障开展服务所需的人员、经费、业务用房和适宜设备,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健康保障需求。(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二)加强监督考核。
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行业监管和绩效考核,促进其实施规范化建设。加强人员资格和技术准入管理,防范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加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其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宣传推广力度,增进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了解,提高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信心。要向居民普及科学就医常识,引导居民转变就医观念,自觉选择到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首诊。(由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