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宏观经济】内保外贷中的资产转移隐忧
【全球宏观经济】内保外贷中的资产转移隐忧
内保外贷中的资产转移隐忧余永定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
明丨北大汇丰海上丝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摘要在目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可能会利用内保外贷的通道转移境内资产。比如以境外平台公司为借款主体,以境内资产作为抵押,向境内银行申请内保外贷,继而在债务违约的情况下,通过境内担保行对外履约,从而将境内反担保资产转移至境外。近日,因一笔内保外贷业务逾期,乐视在境内作为抵押的资产,被银行依法申请冻结。随着该事件的发酵,内保外贷业务渐为人知。事实上,近两年中资企业在境外的一些大手笔投资,其资金重要来源亦是内保外贷。内保外贷指什么?内保外贷是指:
境内总公司出面担保向境内银行申请开立担保函; 境内银行对境外银行出具保函;
境外银行凭收到的保函向境内总公司下属境外企业发放贷款;
贷款既可以是外币也可以是本币,既可以用于境内也可以用于境外。对在国际市场上信用评级低或仍没有企业信用评级的企业来说,内保外贷是一种简便快捷、低成本的融资工具。同时,内保外贷也给境内银行带来保函费。而境外银行可得到一笔低风险信贷资产。可谓实现“三赢”。内保外贷是受到企业和境内银行欢迎的一种融资方式。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内保外贷因顺应了近年来外汇监管由“控流入、扩流出”向“控流出、扩流入”的转变,而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政策支持。比如,2017年1月23日,央行下发特急文件《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9号文”)规定:“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内保外贷按20%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进一步放宽了境内企业从境外获得融资的限制,以往内保外贷需按全额计算。
但这一政策的有效性及在跨境资本流动中能否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则有待进一步观察。当下看来,企业非法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隐忧犹在。“9号文”新政初衷“9号文”是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框架文件,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中国并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资本跨境流动受到各种限制。例如,居民购买美元要受到每年不超过5万美元的额度限制;非居民只有在经过资格审核后,才能按规定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在兑换成人民币之后,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于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则是希望建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
资本管制和宏观审慎管理都是针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但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也不同。“9号文”所给出的基本管理手段是控制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央行对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数量规定了上限。但是,考虑到企业风险、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同,同“上限”相比较的跨境融资量不是实际的跨境融资量,而是在引入各种不同风险因子对实际跨境融资量加权后所得到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而“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则由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拥有的资本或净资产乘上“跨境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决定。监管当局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对上述两个系数进行调整。在系数给定情况下,微观个体的资本或净资产越大,当局所容许的跨境融资额度就越高,反之则反。在理论界一直有用宏观审慎管理代替资本管制的呼声。宏观审慎管理借鉴了微观审慎管理的不少经验教训,同时给微观主体的经济决策提供了较大空间。我们以为,虽然如此,宏观审慎管理本身存在很多局限性,不能取代资本管制。但在此我们不拟就这个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当前,我国的外汇监管政策似乎正由以前的“控流入、扩流出”向“控流出、扩流入”改变。央行“9号文”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境内市场主体特别是中资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自主性,丰富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境内企业从境外获得融资的限制。这种意图突出反映在“9号文”“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内保外贷按20%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这一规定中。而原先内保外贷业务需全额占用。内保外贷属于境内担保银行的对外担保,外管局对境内银行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实行余额管理,依据本外币合并的实收资本、营运资金、外汇净资产规模、上年度对外担保履约和对外担保合规情况、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情况、当年度业务发展计划、当年度国家国际收支状况和政策调控需要等指标按年度为银行核定余额指标。现在,将金融机构为客户办理的内保外贷按20%纳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相当于管控额度增加5倍。这一改变显然是旨在鼓励境内企业利用内保外贷,提高境外市场融资比例,减少对境内资本的依赖,引进境外资本,促进资金回流。外汇扩流入的有效性央行“9号文”政策有利于拓宽企业的境外融资渠道,促进资金回流,丰富境内市场的流动性,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是,这项外管新政策的有效性,还将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其原因在于:
一、在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趋势的情况下,客户会比较审慎地使用境外回流资金。
表面看来,客户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获得境外低成本资金回流境内,十分具有吸引力。但从市场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资金回流境内结汇人民币后,虽然享受了低利率的资金成本,却承担了未来到期后的汇率风险。在当前人民币汇率看跌的市场情况下,客户通常不会贸然采用回流资金的使用方式,除非客户在境内使用资金的币种要求本身就是美元(保函融资币种)。以某中资银行的境外分行为例,至2017年6月末,持有内保外贷业务项下超贷款20亿美元,客户资金使用用途全部为境外实际需求,并未出现回流境内现象。由此,因为客户使用境外回流资金的意愿存在不确定性,真正通过内保外贷回流境内的资金量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从目前情况来看,该政策对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有限。
二、在趋严的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推进内保外贷业务的积极性也受到制约。
虽然在内保外贷领域,外管局对商业银行的政策管控已经进一步放松(按20%纳入银行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此前该业务需全额占用),但是各商业银行在执行过程中对内保外贷业务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业务真实性审查把控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对内保外贷业务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确保资金用途的合理合法合规;二是完成保函履约率考核的需要,因为外管对于商业银行保函项下履约率有极其严格的考核要求,各商业银行对于客户内保外贷需求的审查也越来越严格;三是执行外管对于行业准入窗口指导的需要,根据外管的相关规定,限制内保外贷业务项下资金用于支持境外房地产、影视、酒店、体育、俱乐部等行业,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跨境资金需求审查愈加严格。
三、在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内保外贷获取融资的比例在逐步下降。
很多优质的中资跨国经营企业,不再依靠内保外贷方式,而是希望通过加快建立起境外企业的信用积分,尽快提高境外企业的外部评级,努力获得境外金融机构直接信用授信,或是通过自身积极有效的跨境抵押、担保方式,获得境外金融机构认可,从而获得低成本境外资金。
总体来说,央行9号文这项政策旨在进一步促进实力较强的中资企业拓展长期稳定的国际市场融资来源;但是,在经济偏弱、人民币总体走软的情况下,本次央行9号文新政策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此外,当市场发生逆转,人民币出现升值趋势,央行9号文也有可能被市场套利者反向利用。
即便央行和其他监管部门的各项措施,起到鼓励资本流入或回流的作用,这种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是值得讨论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持汇率稳定。每当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的时候,中国就对资本流动实行“严进宽出”政策;反之,就对资本流动实行 “严出宽进”政策。但这种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往往同当时的货币政策相矛盾。例如,当中国实行中性货币政策而美联储退出货币宽松政策时,就会出现人民币贬值压力。如果希望通过“严出宽进”政策,鼓励资本流入,中国就难于实行中性的货币政策。因而,结果要么是牺牲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么是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失效。非法资产转移隐忧据统计,2016年是中国资本海外投资最活跃的一年。全年披露的海外投资及并购交易达438笔,累计资金高达2158亿美元(约合1.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2015年增长148%。这当中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存在非法向境外转移资产的现象,有待深入研究。但是,根据中国国际收支统计中连续多年的巨额误差与遗漏和海外投资头寸标中的中国海外净资产增加和同累计经常项目顺差之间的庞大缺口,我们不得不怀疑非法转移资产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在目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可能会利用内保外贷的通道转移境内资产。这种操作方式通常是以境外平台公司(SPV)为借款主体,以境内资产作为抵押,向境内银行申请内保外贷,继而在债务违约的情况下,通过境内担保行对外履约,从而将境内反担保资产转移至境外。这种做法主要有三个风险点:一是非理性投资风险境内企业利用境内资产做担保,在境外获得融资并从事投资并购活动,如目的仅为资产转移,则一般会陷入不计成本的非理性投资,增加境内实体负担,竭尽其资源,最终导致衰败。这种情况如大规模发生,可能引发重大实体经济风险。二是跨境资本管理风险在内保外贷业务中,境外借款主体一旦发生违约事件,则境内担保银行将不得不动用自有资金进行跨境兑付。境内企业为了保全其境外资产,可能选择执行反担保措施,使表外风险转变为表内风险,导致资金大规模外流,这将严重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甚至诱发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同时,许多境内企业内保外贷业务的境外贷款银行是中资银行海外分行,在这种情况下中资银行将承担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国别转移风险三重风险。三是反洗钱合规风险某些境内企业可能通过虚假交易等手段,将境内的所获得非法收入,通过内保外贷转移至境外构筑资产,企图利用司法管辖权障碍,保护非法所得。境内银行或其境外分支机构如不能对此进行有效甄别,卷入洗钱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则可能受到监管机构的严厉惩处,造成经济和声誉的重大损失。
对于这些风险,从中资商业银行角度来说,要更加理性地开展内保外贷业务。由于国别和转移风险(country and transfer risk)存在,银行在评估偿债能力时,不能仅看重借款人在境内的资本实力和反担保能力,而要注重境外第一还款来源,包括投资并购标的公司或资产的现金流等。对于举债规模和境外资产价值及经营现金流不匹配的,要十分谨慎。例如,国内某大企业收购海外酒店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其资金来源85%以上是通过内保外贷方式筹集,而且贷款期限短于五年。该酒店每年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与其每年的利息负担相当,勉强维持利息保障倍数为1。对于贷款本金,在酒店资产及时变现前,必须通过再融资或集团内部借款的方式筹措。受境外融资环境变化和跨境资本管制的影响,两者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第二篇:中国银行内保外贷
内保外贷
产品名称
内保外贷
产品说明
中国“走出去”企业在德国设立的子公司因生产、经营等方面资金需求,需要获得银行授信支持,可在中国银行在中国的境内分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开立的以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或保函提供担保的前提下,由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向“走出去”企业境外子公司进行融资。
产品特点
1.解决“走出去”企业在德国设立的子公司的融资需要:实力较强的境内企业客户,其德国子公司的实力可能较弱或不具备独立在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直接取得融资授信的条件,可通过 “内保外贷”方式,解决德国子公司的融资需要;
2.简便快捷:通过担保方式来支持的融资申请,贷款额度审批快捷,操作简便。
利率
按照中国银行贷款利率管理规定执行。
相关费用
各项收费均通过合同约定。
适用客户
适用于中德两地母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从事商贸等活动需取得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融资的企业客户。
办理条件
1.借款人应是依法核准登记的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等,拥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
2.取得合格的备用信用证或担保保函;
3.借款人在中国银行开有账户;
4.符合中国银行有关贷款政策的其他要求。
提交材料
1.借款申请书;
2.企业法人代表证明书或授权委托书,董事会决议及公司章程;
3.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4.借款人近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近期财务报表;
5.中国银行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证明等。
办理流程
1.申请人与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公司业务部门联系,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上述材料;
2.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对借款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3.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与相关中国银行的中国境内分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联系,出具贷款意向书;
4.收到中国银行中国境内分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开具的合格的备用信用证或担保保函;
5.审核通过后,双方签署《贷款协议》;
6.借款人在中国银行开立贷款账户,提取贷款。
图示内保外贷
保函概述
保函又称“担保”,是中国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出的、保证申请人或被担保人履行与受益人签定的合同项下义务的书面承诺。
保函的种类很多,用途十分广泛,可适用于商品、劳务、技术贸易,工程项目承包、承建,物资进出口报关,向金融机构融资,大型成套设备租赁,诉讼保全,各种合同义务的履行等领域。
中国银行的保函业务优势
保函是中国银行的传统优势产品,中国银行能够为企业全球发展提供多语种、多币别的保函业务服务。我们的优势体现在:
1.卓越的国际信誉
2.发达的国内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络
3.优秀的保函业务团队
4.丰富的保函业务经验
5.多样化的保函业务产品
开立保函的一般流程
1.保函审核及开出
(1)银行对客户资格、基础交易、相关材料进行审查。
(2)银行对客户的保证金或授信额度等进行落实。
(3)银行审核保函的书面申请及保函格式。
(4)保函开出。
2.保函收费
保函开出后根据总行有关规定确定收费原则和费率对保函进行收费。
3.保函修改
根据被担保人和受益人的需要修改保函条款,如延长保函效期等。
4.保函付款/赔付
在保函效期内一旦发生受益人索赔的情况,及时通知申请人,经担保行审核索赔单据并确认与保函索赔条款的要求相符后即履行付款责任。
5.保函后期管理
(1)根据客户的重大情况变化,对客户档案进行动态维护。
(2)对保函业务档案进行集中保管、及时清查,确保业务档案真实反映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3)在确保我行担保责任全部解除后对保函进行撤销,并可恢复保函申请人相应的授信额度或退还相应保证金。
第三篇:内保外贷详细介绍材料[模版]
内保外贷
这里的保函是指融资性保函。
内保外贷是指由企业内部的总公司给银行担保,银行在外部给企业解决贷款问题。担保形式为:在额度内,由境内的银行开出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为境内企业的境外公司提供融资担保,无须逐笔审批,和以往的融资型担保相比,大大缩短了业务流程。
内保外贷分两部分:一是“内保”,二是“外贷”。“内保”就境内企业是向境内分行申请开立担保函,由境内分行出具融资性担保函给离岸中心;“外贷”即由离岸中心凭收到的保函向境外企业发放贷款。
假设国内的公司,A公司在海外一个子公司是B公司,因为自身经营,比如参与国际间的贸易竞争需要贸易融资额度或者企业周转需要流动资金贷款,急需要银行的授信支持,但是因为B公司在海外成立时间较短,或者海外银行对B公司有“规模”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得到海外授信的难度比较大。而A公司跟某银行境内分行合作情况良好,且有授信的支持。在这样背景下,通过某银行的“内保外贷”业务就可以解决。
由境内企业向某银行境内分行申请开立融资性担保函,然后由某境内分行出具该担保函给离岸中心,由离岸中心提供授信给海外公司,解决了客户的需求。
这里面有四个当事人,担保人指某银行境内分行,被担保人是境外企业,受益人就是指提供授信的机构,即离岸中心,反担保人就是担保人的国内母公司,或者具有其他担保资质的企业或者机构。
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内保外贷业务中的境外借款主体-境外企业必须要有中资法人背景,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个人在国内有一个公司,同时我在香港也注册了一个公司,如果说香港公司是以我个人直接投资的,算不算中资法人背景?不算。但是如果说香港公司是由国内公司直接投资成立的,这样就具备了中资法人背景。如果说我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一家公司,新加坡公司又在香港投资成立香港公司,那这样香港公司是不是具有中资法人背景?答案是没有。就是说借款的主体的股东方至少有一方是中国企业,这样的政策是为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海外,而对于自然人走出海外,目前政策尚未明朗,关于“内保外贷”业务,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这一点
内保外贷业务对客户会带来什么好处呢?首先企业不需要前往外管局的审批,借助境内公司实力支持境外公司的发展,有效为海外企业提供支持,同时我们离岸中心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同一银行来操作,审批比较快,手续比较方便,便于我们海外企业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介绍完“内保外贷”业务之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外保内贷”业务,假如香港公司A在国内子公司B,B公司因项目建设急需要人民币的贷款,但是这个公司在香港有大量外币存款,“有钱却进不来”,怎么办?假设英属维京群岛另外一个公司A,在海外有大量存款,但是到国内投资的审批需要一定时间,而国内子公司B公司的资金需求很紧迫,又怎么办?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外保内贷”这样的业务可为企业解决困难。就是由境外企业通过境外资金作为担保向交行离岸中心申请开立担保函,由交行离岸中心出具融资担保函给交行境内分行,而交行境内分行在收到此担保函后,就可以为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授信。通过这样的业务,可以带来如下的优势:可以借助境外公司的实力支持境内公司的发展,境外公司的资金在享有较高收益的情况下,作为境内授信的担保条件。境外资金无须汇入到国内,免除资金退出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所有相关业务均在交通银行一家银行之内操作,手续简便。
那么大家会问是不是所有的客户只要海外有资金均都可以作为“外保内贷”业务?外保内贷业务目前仅限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比例需要超过25%;如果需要履约,境内企业需要满足“投注差”的条件。
通过离岸业务,企业可以发展跨国业务,提升企业形象,扩展海外反投资,实现境内外业务联动,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同时方便国际贸易,避免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及全球化便捷融资,有效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三种模式
“内保外贷”在具体操作时有3种模式。
第一种,境内母公司为银行提供反担保。即境外子公司(借款公司)的境内母公司通过给银行提供反担保,向银行申请保函额度,从而最终担保子公司在境外取得贷款授信。
在这种操作模式中,母公司申请保函额度的方式可以为现金质押、财产抵押、权利质押及信用授信。母公司限于担保子公司融资性活动,同时母公司的反担保需符合银行的其他规定(一般银行有详细说明)。
第二种,银行为境外公司向境外合作银行的借款提供担保。
在这种模式中,银行提供对外担保可以为保函、备用信用证等形式。而且,银行与境外合作银行需就保函及备用信用证的具体条款达成一致。
第三种,境外合作银行对境外公司提供授信。
这种模式中,境外合作银行根据境内银行的资信状况和境内母公司对境外公司的参股比例来确定对境外公司的授信额度。境外合作银行与境外公司确定贷款利率报价,同时境外公司需在境外合作银行处开立账户。
企业应具备三种条件
在办理“内保外贷”业务时,境外企业应具备三种条件。
其一,境外企业已在境外依法注册,包括境内机构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和参股企业。
其二,境外企业已向外汇局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其三,被担保人为境外贸易型企业的,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10%;被担保人为境外非贸易型企业的,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5%。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内保外贷”业务中,境外借款主体——境外企业必须要有中资法人背景。
第四篇:内保外贷操作流程
内保外贷操作流程
一、内保外贷定义
“内保外贷”,是指境内银行在预先获准的对外担保额度内,为境内企业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或参股企业(下称“境外投资企业”)提供担保,由境外银行给境外投资企业发放相应贷款。境外为贸易型企业的,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10%;境外为非贸易型企业的,其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5%,贷款用途主要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股本贷款、贸易融资等。
二、操作流程
注:申请人指境内母公司;
借款人指境外子公司或投资参股公司; 担保人指境内银行; 受益人指境外银行
(1)、向商务部申请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或参股公司并向外管局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申请人所取得的相关资料:
1.境外投资企业在境外的注册证书、商务登记证 ; 2.商务部的境外投资批准证书 ;
3.外管局关于公司境外投资外汇来源审查意见的批复和境外投 资外汇登记证。
(2)、借款人在受益人处开立帐户提供资料。境外借款人需要向受益人提供的资料: 1.商业登记证; 2.注册证书; 3.公司章程;
4.境内申请人即母公司的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其股东身份证明文件等)。
(3)、申请人向担保人申请开立融资性保函或备用信用证。申请人向担保人提供资料清单如下:
1.开立对外保函/备用信用证申请书/申请人承诺书; 2.开立对外保函/备用信用证协议;
3.保证金入帐凭条或不同担保方式下抵押、担保合同; 4.经审计的境内企业与境外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5.境外投资企业在境外的注册证书、商务登记证; 6.商务部的境外投资批准证书;
7.外管局关于公司境外投资外汇来源审查意见的批复和境外投资外汇登记;
8.与受益人签定的贷款(融资)合同意向书。(4)、担保人为申请人向其总行申请内保外贷额度。
担保人向其总行申请占用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需要提交的资料 《关于为XXX(境外投资企业)开立XXX(担保方式)融资性对外担保的请示》
(5)、总行批复同意占用对外担保余额指标。总行批复文件:《关于XX分行为XXX公司开立融资性保函占用融资性对外担保额度的批复》
(6)、担保人在完成单笔保函/备用证内部审批流程后向受益人
开立融资性保函/备用证。
(7)、在借款人向受益人申请贷款后,由受益人向其提供贷款或其它融资。
(8)、担保人向外管局办理对外担保登记手续。
第五篇:农业银行内保外贷 产品介绍
农业银行内保外贷 产品介绍
内保外贷业务,即农业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涉外担保业务,是指在境内企业(申请人)向农业银行出具无条件、不可撤销反担保的前提下,由农业银行境内分行为该企业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借款人)或参股企业向农业银行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行等(受益人)开立保函或备用信用证,由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融资的业务。
产品特点
内保外贷主要是为支持境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促进投资便利化,有效解决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为农业银行核准一定额度,在额度内,农业银行为内保外贷业务提供的涉外担保无须再逐笔向国家外管部门报批,程序相对简单、快捷。
办理条件
1.申请人(境内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资信状况良好,具有充足的反担保能力;
(2)具有农业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或出具全额保证金;
(3)符合融资类保函申请人的基本条件;
(4)愿意为借款人融资向农业银行提供无条件且不可撤消的反担保;
2.借款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关于境内机构涉外担保的有关规定;
(2)如为境外贸易型企业,净资产与总资产比例不得低于10%;如为境外非贸易型企业,净资产与总资产比例不得低于15%;
(3)已在境外依法注册;
(4)已向外汇局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5)借款人不得为亏损企业;
(6)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
(7)农业银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业务流程
申请人向农业银行境内分行申请开立保函,农业银行境内分行审查申请人资信情况、被担保人的基本状况及反担保落实情况,农业银行境内分行向受益人开具保函或备用信用证,农业银行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