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大学对华扩招 中国学生如何选择
从前留学海外是件难事,很少人能做到。我们那时候来美国读书,即便拿到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签证官还常刁难,以至于如何寻求签证都成了一门学问,叫“签经”。这个经是新兴学科,四书五经里都找不到的。
2010年,中国已经取代印度,成为在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生源国。2009-2010学年,中国赴美学生增长近30%,在美学生近12.8万。今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还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美方承诺对于中国学生的留学提供签证的各方面便利条件。由此可见,日后中国学生的选择会逐步拓宽,来美国留学将越来越容易,就如选择国内大学一样。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美国经济低迷,而中国很多家庭有条件送独生的孩子出来读书了。美国各大学甚至设立专门的招生人员,远赴中国招生,中国留学生一下子又成香饽饽了。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向中国学生“扩招”。在这种扩招之时,中国学生当作何选择呢?我想任何一个考虑留学的人,都应该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不要留学?
首先需要问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出来留学?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得到什么?在目前的生活阶段,这个选择对我是否合适?我的看法与一些批评“小留学生”的作者恰恰相反,我觉得要么早出去,要么别出去。我觉得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选择非常简单,因为到哪里不是重新开始?再说趁着年轻时候精力旺盛,一鼓作气把博士或者其他所需的学位拿下,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这一点和美国人没有可比性,他们五六十岁开始都可以,因为他的根就在这里,也无需考虑签证啊、以后的工作签证配额啊之类的问题,所以一切都很容易,但是很多方面的小问题,就可能拖中国人的后腿,使得我们人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比如很多人在等绿卡期间,没法换工作,只好忍气吞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法挑三拣四。美国社会很自由,但是对于美国人自己来说,更自由一点。所以我鼓励年轻人多出来读书。如果有留学的想法,那么最好趁早一点,本科后或者工作一两年后就出来。我当年在国内读完了研究生,然后又工作了好几年,又有了孩子,然后出国,换了各专业读,就觉得很累,劲头也不大。如果回头重来一次,我会选择本科后尽早出国读书,而不是拖到三十多岁。或者是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死了心别出去了,否则得不偿失。—— 当然,这只是我基于自身阅历的一点笼统看法。
很多人出去读书,是因不满现状。当然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你一味只想“离开什么”,但不知道“追求什么”,出来读书照样陷入茫然。最终决定我们人生道路宽度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和对于未来的认识。如果只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换个环境,未必就万事大吉,毕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另外,不同的人情况不一样,不要以同学为参照系,而应该以自己的现状为横轴,以未来的理想为纵轴,这样去画出自己的坐标来。有的人不出国,在国内已经有了好的事业和家庭基础,出国留学未必是个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周期比较长的博士学位。如果爱好做学问,不喜欢某个专业,仅仅因为好申请、好拿奖学金就来读,会读得很痛苦。另外,博士一般培养学者、教师,如果指望以后当教授,那么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博士经历之后,如果留在美国发展,还要等工作签证、绿卡、以及这一期间长达六七年等候终身教授评选的阶段。和这一切相比,不妨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适合这条路,会不会喜欢,还是利用国内现有条件,继续发展更为有利?当然,也可利用过去的经验化作财富,经过留学,实现职业的升华,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这种选择,不会有固定答案,大家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分析留学一切有形无形的损失和收益。
第二,要不要来美国留学?
美国人出国,很少说“出国”,而说去具体哪个国家,比如法国还是德国还是韩国,但是我们则笼统地说“出国”。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选择也已经很多,去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俄罗斯的各个地方都有,“出国”的标签已经过时,也毫无意义,因为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和生活等方面差距太大。
所以,大家应该想清楚,去美国是不是上佳选择?各个地方,尺有其短,寸有其长,例如,去英国学时比较短,一般很快就能拿到学位,但是多半情况下得自己筹资。去欧盟,可以体验文化的多元,还可轻松游历多个国家。我有朋友甚至说他周末的时候会跨越国境去打八十分。和这些地方相比,是不是来美国最适合自己呢?美国社会包容性比较强,且日后有移民的可能,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方面打算,比如你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你以后没可能连根拔起去另外一个国家生活一辈子,那么未必就得来美国。
来美国读书,一个人需要非常独立。除了平时的学习和课程安排需要各自计划之外,生活上也有很多困难,需要一步步克服。举个简单的例子,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很多欧洲国家不同,美国出门没车,寸步难行。来了之后得学会开车,你还得买车。另外,美国社会不会对新来的人区别对待,平时大家不把你当外人,但这说明他们只会用对待自己国民一样,甚至更苛刻的条件来要求你,比如你去申请信用卡,人家不会体谅你是外国人,在美国毫无信用记录,故而特别优惠,银行会对你一视同仁,你需要一切从头来,得依靠自己事先用那种小额储蓄式的“信用卡”,慢慢积累信用。诸如此类很多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需要做好思想准备。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一步步过来,遇到困难的也不止你一个,也无需因此而被吓阻。
第三,来美国留学要读什么专业?
一个最容易的答案是什么专业好申请?但很多时候,这问题短视,而且没多少实用价值。更为关键的是问题是:一生当中,我想做什么样的事情?这个问题,别人没有办法替代自己回答。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其它一切都水到渠成。
这一点或许很难回答,但或许很好回答。说很难,是因没有人能预见未来,一步到位地定好自己的目标,以后再作调整甚至再三调整是正常情况。说容易,是因为你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或者活动,能给你提供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和他人说的那种“可复制的成功”无关。人和人不一样。比如所有人都在说提升领导力,让人以为,在职场,好像只有做领导才行。有人根本不是这块料,跑到那样的位置上做得很累。人的才能和喜好本来就有差异。有人喜欢给人出谋划策,但是实施不行,那么他在顾问的位置上更开心。有的人喜欢推销一切,你让他在营销和销售的位置上他如鱼得水。聪明人的聪明,在于他们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行,哪些地方不行。
如果无法决定到底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以问一下自己:过了20年、30年后,我希望自己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很多选择看起来并不难,因为有些职业你可以一眼看到底,知道以后是什么样子。比如在美国高校当教授,你几乎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图景,精确到每一年,比如前面几年熬终身教授,熬到之后如何做研究,学术服务或者教学,这个是不是你喜欢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去看看做着同样职业的某些人,从他们身上去看这一行做下去是怎么回事。
更不要以“热门专业”为立足点,决定自己申请学校和专业的标准。当年,计算机热门,中国学生一窝蜂去读计算机,毕业后正好遇到网络泡沫。后来金融热门,大家又一窝蜂去读金融,结果毕业了正好遇到华尔街的冬天。如上所述,热门专业未必一定都适合你。套用肯尼迪的一句话:不要问你去什么热门专业,而要问什么专业里你会成为热门。
第四,选定来美国留学的专业后如何申请?
申请学校就好比公司包装上市,投资者看的是你包装出来的一个“故事”。人们希望看到你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是什么背景?这个背景经过我们这个专业的训练,是否有助于他(她)达成他的愿望?所以除了考出托福、GRE等等之外,应该在找人写推荐信,和自己的个人陈述上多下功夫。诚然,日后我们的志向、市场行情等等都有可能改变,但是一开始的基本想法,这个你可以有。你不但有,还要真心有,你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别指望别人能听。
申请美国学校,很多人是同时申请很多所,因为不知道到底哪个最终会录取自己。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从一开始就必须有条理,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按照截止日期,将各项工作倒推回
去。选好学校好,应该清楚地知道各个学校的要求,然后挨个去准备。此事也可利用技术手段,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申请文书等等。比如可以利用电子日历,记录各个学校的报名截止日期。利用Diigo等工具,储好各个专业申请的网址,标出其要求,甚至可以列出大的表格出来,好好管理。
以上一些仅作笼统建议,希望有助于各位家长和学生选择时的思考。总体上说,出来读书,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其一,另外也可借此机会,深入地接触一下不同的文化,后者对于我们的人生,一样大有价值。国与国之间,这种平民的接触和交流越多,就不会稀里糊涂地崇拜,也不会稀里糊涂地憎恨。最终可能有人入乡随俗落地生根。也有可能“因不熟悉而结婚,因熟悉而分手”,生活久了,知道了对方的弱点所在,对于别国,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终于有了清醒认识,继而灭绝了崇洋媚外之心,铁了心回国发展,我看也是一收获。
第二篇:美国大学法院如何录取中国学生
《美国大学法院如何录取中国学生》
主持人(杜颖):我们今天非常荣幸李本教授能够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给我们座谈,今天讲座呢主要是座谈的形式,正如题目上所讲,李本教授主要给我们将美国大学法院如何录取中国学生,因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李本教授,为什么让他讲这个题目。很多朋友都知道李本教授,是我们的老朋友,每年都来我们学院做一次演讲,这次呢,时间比较匆忙,我就抽出一个小时给大家作出这个演讲。为什么叫李本教授讲这个呢,除了李本教授有这个非常好的学术背景以外呢,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他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拿到了学位、他也是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曾经给(美国的)大法官David当过clerk(职员,秘书),(2:29)这在美国的大学大学的教授里面给美国最高法院做clerk的教授还是非常少的,李本教授做过这个工作,还有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他是我们华中科大的兼职教授以外还是景山中学的校友,所以他的中文非常棒,他是景山中学毕业的,所以今天我刚跟李本教授提了个要求让他尽量用中文讲,但如果他非常疲劳想用英文讲的话,我们也不反对。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难得来的两位客人,一位是武汉大学的张老师,一个事华中师范大学的李艳老师,大家掌声欢迎。如果大家想了解李本教授,大家可以上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网研究中心,他是那里的主任,你可以更多的看那里的资料。(3:42)我们不多做介绍了,我们把宝贵的时间呢留给制作的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同学。
李本: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华中科大和大家做交流,我今天下午3点半才到武汉,明天早上8点飞机到北京。来之前,易老师让我发言做演讲,我说我来不及准备,也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然后他给我安排,刚才进来才知道是什么题目。然后刚才吃饭谈到这个题目,我说其实我没有这个留学经验,正好周老师有这个经验,我觉得我不该发言,他应该发言,这是第一。第二是,我跟他们谈过,有时候在这里跟大家讲座不如有一些交流的机会。比方讲座然后几个人评议,到最后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如我们今天比较随意的交流。说三点,第一,我现在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当然这有点夸张。在哥大,他们情况比较好,他们每年有25个中文学生,所以他们有很多经验,当然有时候他们问我,比方说有几个学生说有一些学校他们怎么不知道。比方前几年,可能没人知道华中科大法学院的优秀,后来他们问我,我会笑笑告诉他们情况,他们会改改教词,可是今年我没看exfile,他们可能遗失问题,可偶尔有问题问我,可是我不一定会看exfile,我觉得我最重要的建议是,你要去美国不要太早去,意思是,美国好学校,像哥大这样的学校,基本都是希望学生有工作经验,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中国比较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申请到美国的学校的时候,可能他们刚刚大学毕业估计念研究生,他们对学生入学,可是我个人认为,同样的学生工作几年之后可能进更好的学校。那么,这个说实话对在武汉读书的学生有点不公平,因为美国最好的学校不但是哥大,他们介绍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事务所,然后尤其是国外的事务所,可能有5,6个是国内事务所,大部分都是国外事务所,为什么我说对武汉学生是不公平,外国所一般找的学生比较多的是上海,北京,这是第一。可是我觉得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碰到了经济危机之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现在找到工作很难,其实你不但要考虑能不能被最好的学校录取,还要考虑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因为大部分我们毕业生找工作还可以(8:00),当然不如以前,以前我们的毕业生都可以去外国所,现在不一定,现在很多就去中国所,可是碰到问题一般是来之前没有工作经验的,这个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这个也要考虑,如果你以后要当律师的话,那么外国所也好,中国所也好,如果你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他们找工作肯定不如有工作经验的,他们只看两种人,有工作经验的和没工作经验的,他们肯定是比较喜欢有工作经验的。
第三点,相信美国的法学院对LLm,如果有学生对GAD有兴趣,可以谈,可是GAD是非常难考上,那么你申请美国的LLm,当然英文是非常重要,这个重要性来自2个原因,一个是学校看你的托福分时越高越好,哥大对这个要求比较高,你们问我这个要求有多么高,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管这个。第二是,你去之后,很多人认为你录取之后可以绕过去,可是不一定是这样的,只是说,中国学生英文学分一般很行,可是,真的有来自其他国家学生真的很难通过,你花那么多钱去美国,然后不能通过真的有点可惜,美国的学校一些法学院他们不会因为你是来自国外,英语不是母语的话,不会对你有什么好的影响对不。好像哈佛对考试有点松,而我们哥大不会,我们的老师很友好也很严。如果你英文不行的话,就会在那边过不高兴的日子,杜老师可以告诉你在美国那边念olga是非常辛苦的。很多中国学生来美国之前老听说美国学生不用功(10:24)很轻松,可是我觉得到了法学院很多中国学生没有想到我们没工作就要学那么辛苦。还有一点,奖学金问题,美国学校都有一部分奖学金,可是奖学金也不会特别多,哥大每年几个,很多学校奖学金也不会是给全额,可能给你免1,2W块学费,可是中国费用还是非常贵,你说哥大跟这些学校的学费差不多,但是以每年百分之三到四的速度增长,差不多4.5W,不包括生活费,一年生活6.5W甚至7W,非常贵。当然你毕业以后在纽约能找到工作,一年17,18W应该是没问题吧。可是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以前,像在哈弗哥大这样好的学校的学生,差不多有把握找到好的工作,那么现在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工资不会像以前那么高。所以,这些也是一些新的判断,你分析这个问题。就是以前,你去的工作价钱非常高,可是工作之后可能找,像一些报告把这个钱,还利息贷款还进去。现在,我觉得没有以前那么简单。杜颖:刚才李本教授主要的核心观点是出国的是需要充分的准备,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语言上,现在美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它就业特别困难,不像以前,07年经济形势特别好,那么在05年我在哥大访问的时候,当年06年,刚刚毕业的哥大LLNI的这些学生,当时毕业以后就能拿到offer,事务所的offer是非常好的,年薪起薪是16w美元,就是说他足以caver掉你1年其实是10个月的学费,所以当时是非常诱人的,现在可能不像以前那样能够很顺利的拿到LOF的offer的,我们最近很多学生回来去中国所,也很好,只是工资不会那么高,一个大趋势是我们将来肯定是学成要回国的,那么回国呢,如果你最终要回国的时间也不会超出你的预期,就是你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的预期,李本教授也知道我们国内就业的压力也非常大,他们当时的竞争已经不像我们当时的竞争了,他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能你没有出国经历的话,将来在律师事务所找工作也是比较难的,在座的有这个想法的话,我倒是鼓励,虽然有李本教授说的那么困难,但是对你们这一代人说的话,当然去是非常好的,有点工作经验去是最好的,就是你要准备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怎样是最划算的,怎么样的路径对你是最合适的,这个是要你考虑的,最终的结果是你始终是要出去的,对你长远的发展是比较好的,我是这样想的。
李本:其实我觉得在外受益最大的人,一些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所是合伙人,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去美国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要听什么课,他们工作十几年,他们所要发展,知道需要学什么知识,不像你刚毕业过去什么课就随便选,所以我觉得你有工作经验之后可以弄清楚你要学什么,第二你可以考虑你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一群人过来研究一些(15:50)比较讲究的东西,他们回国以后知道这个市场会放掉的。
杜颖: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谈,刚讲过的就不要再问了?
学生提问:lon在美国读10个月,大概读完再去靠加州或者纽约州的bar的难度有多少?
李本:我觉得中国来的学生,就哥大而言,每年20多个人,只有1,2个不通过。
不多,不通过的学生有两种情况,1种是英文不行,另外一种是他们太聪明,他们把nearbar当做很好学的一种美国基本法,我告诉他们把这个考试,你考nearbar当做高考一样,你背好东西,他们要你怎么选你就怎么选,加州比这要难一点,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能通过。
杜颖:中国人一般考的都是纽约的bar,对我们比较合适,他们的出题思路跟我们中国的出题思路是相仿的,美国的学生都不太适应,而我们中国的学生相反比较适应这个思路,至于加州的bar对我们几乎是比较不可能的,因为美国人的通过率也是极低的,有谁通过了,说,有谁通过了这个就像中了大奖似的。李本:我觉得加州也超过了50% 杜颖:我觉得没有那么高,这个我也不权威。这个当时我在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当时这个律师就说加州的非常非常难,因为他们有很多州的bar。李本:最有意思的是那个谁好像一个学校的院长没有通过,他没有好好准备。他以前是纽约州的,后来搬过去,必须有哪个州的职业资格证。
杜颖:但是我和李本教授有共同一个观点就是说纽约州的bar不是那么难。
学生提问:在座各位很多都是法律硕士,本科学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的是法律,想问的是哥大对于这类的学生他的本科专业会不会对他的录取有影响? 李本:你们法律硕士是几年? 学生:三年
李本:第三年是学文章还是上课? 学生:有课
李本:我觉得美国的学校,我名曾经也有法律硕士的学生,可是相对要少一些。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就是,因为newbar的要求是好像你必须在本国学过3年的,我们曾经有几个学生也碰到过这个问题,有几个人是学校法律硕士是学2年;也有学三年的,第三年是没有课的。纽约州的要求的是必须有3年才能过的,不然你不能考。你可以先申请考,replay或者repeal。然后那种情况,去年有个人被批准可以考,因为他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呆过几年,他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觉得你是法律硕士,除非你 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呆过。因为美国学校就知道这些学校的排行榜,你是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他们就知道那个。可是你是北大清华的法律硕士,他们可能就不知道这个,他们就会怀疑这个会不会是Eragon。所以这个事实是存在的。前几年我们有一个学生有工作经验的被批准考,还有一个没有工作经验就没有被批准考。好想Eragon需要三年还有学分要求,你们可以查一下。中国,有的时间是不够的,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不知道美国其他学校怎么看,哥大对这一方面比较严。(23:30)
杜颖:对于法律硕士来讲呢,当时呢我们跟密苏苏里大学有合作项目,我们谈的时候,我们不倾向于法律硕士提前一年去,就是想你们修完三年课程再去考他们的bar。可能你提前去了,录取了,录取本身没问题,但是反而即使你毕业了也不能考他们的bar了。当然也有本科自学考试了,考了法律,他有两个学位,他以另外的学位考的法律硕士,去年我们密苏苏里项目派出了一个学生就是这种情况,他有两个学位,不会受这个限制。但是你不想考bar的话,那这种限制就是看各个学校的情况。李本教授讲,哥大的考虑可能还要多一些,当然你还可以多修一些学分来弥补这个不足,也看运气,运气很重要,有些人心里没底,考bar之前,像向发证的机构咨询他有没有资格,往往被打住了,有些人就不管这些,直接报名,结果就被批准考试了,所以这里含有运气的成分。这些就是要自己提前考虑好。
同学:刚才您谈到的工作经验很重要,我想问一下什么样的工作经验对于学校的申请有好处?是不是只有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才有好处。
李本:我觉得无所谓,有法律方面的工作经验就好,我个人不能代表哥大,哥大每年有上千来自中国的申请表,绝大部分看起来一样,都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法学院,后来在外国所工作,或者在中国海外大律师所。可是偶尔一个人也是好学校毕业的,然后在政府机关,法院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在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其他人看起来这个人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几个在大的国企工作,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前几年我们有两位在交易所里工作的,上海深圳的都有,特别有意思。投行的也有,政府机关等申请的不多,申请的机会还是有的。杜颖:李本教授刚才讲的是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我们职业的律师证在国内也分两种,一种是红本另外一种是蓝本子,我分不清楚。如果是企业内部的,他是另外一种颜色的本子,他是不能对外职业的一种,你们可以打听一下。李本教授刚才讲了如果是在企业里面特别是大的企业里面工作,做内部法律顾问的在录取的时候也不受歧视。
同学:好像对于美国的法律硕士学生他鼓励他毕业从事公益性工作,比方说去低收入团体工作的话,他有个贷款,只有好的学校才有这样的基金帮他们caver费用。对Lm的学生如果他们毕业后,没有这样的机会。
李本:你说的确实是这样的,比方你在做公益工作,你贷款可以免。有些特别的项目,比方针对中国学生,你在NGO什么的工作半年,到了9月时间有,可是过去这个时间就没有。这个贷款不来自学校来自第三方。也就是GAD学生享受待遇,但alan不享有。GAD更难考,因为ASO更难。每年都有中国学生直接从中国考上,大部分的中国人就是念GAD的,可能曾经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有一大批本科学的是理科,后来在美国念博士,博士没念完,工作一段时间,这样的非常多,现在每年都有一两位从中国考过去的,aso考的非常高,GAD就是ASO位置吧,就是你考的品种几乎是99%,几乎满分。这才是median。
杜颖:李本教授刚才讲了个asert,这是专门针对美国GAD的学生,他三年制的学生,纯粹是个逻辑性语言,英语考逻辑的一个题目,美国的GAD学生的录取就靠这个考试,还有你本科的成绩。所以他就看你两个还包括申请材料。我们也可以考,你asert成绩几乎满分才行,这才相当于他们的中等水平。非常非常难的。他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就放松点。所以这种考试几乎就是凤毛麟角,而且费用更高,但是贷款比较容易。而且奖学金比较好,美国GAD你能考上,他会想办法解决你的贷款问题,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同学:多大的LLM在专业成绩上的要求,另外一个就是读完LLM 之后如果你的分数是否可以视为学分转到GAD里面去。
李本:第一个问题,具体要求你可以查下我们的网站,我觉得要求比较高。托福105,4个部分都必须高于20几,自己可以去网上查查。第二个问题,我们一年250个LLM,全世界里面可以有3,4个转成GAD,意思必须学的特别好,转GAD的,中国学生占一半,有的其他国家学生不一定重视这个,中国学生比较重视这个,所以每年都有,就看分数怎么样了,还有这个经济问题,你转GAD的话,奖学金比较难拿到,好像没有奖学金,你直接进入GAD,第一年有奖学金。可是你是转成GAD,一般学校都愿意给奖学金,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做的,只有几个学校可以。(35:14)大部分学校不允许你从LLOONE转GAD,只有哥大还有其他几个学校可以,你可以查一下,这个就是我们的优势。
杜颖:我印象中别的学校好像也有LLOone能转GAD,是不是这样的?
李本:历史上有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可是最近没有了。也有人工作一两年在转成GAD。比方这个非常普遍,有的先挣一点钱再回来年GAD。你们能来哥大,我当然高兴。可是你别忘记了美国好的法学院有很多,有191个,然后好的学校比较多,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去纽约的著名事务所,你就得去好的学校。也有一些学校没那么贵,有的是哥大的费用的一半,所以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回中国的所干,你不一定要去贵的学校,你可以去那些费用低的学校。Missry2W3的学费相当于哥大的一半,生活费相当便宜,当然比中国贵。你去任何一个被批准的学校都可以考纽约的bar,不一定非要在纽约上才可以考纽约的bar。
同学:你觉得中国学生融入美国的外事办事所还有美国金融法律券务所最大的困难在哪儿? 李本: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语言方面。美国所现在有很多中国学生在美国学过法律的,拿着纽约bar,可是真的能够3更半夜的给重要的客户写一个menmer信件,而且没有任何错误的人,也还是少见的,语言在法律方面总是一个教养的,所以也有中国人在外国所当不少,可是真的英文水平非常非常高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语言重要,你看很多校友没什么不好,主要是他们在外国所干了4,5年,可是极小的一致带到hover,因为主要还是语言的问题。对外国所来说,开始年轻的时候无所谓,可是你已经成熟了后,我能不能让你一对一与客户谈,一对一写东西,我觉得这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说实话,会中文的美国人找工作比会英文的中国人找工作好找。这不是歧视,因为到最后很多东西由母语是英文的人才可以。所以你看非常多的中国人英文非常棒,而这样的人非常少。而且我们GAD学生是在本科学的英文。杜颖:我觉得这个涉及到一个非常大的矛盾,刚才李本教授说了他不赞成你们太早出去,这就有个问题,你想融入美国社会,尤其是语言方面,你不趁年轻时候学,年纪大了,再去学成长非常慢,我自己在美国呆的比较长的时间,是05年后到07年的三年里,我深切的感受是我没办法感受到自己是那个社会里的一份子,原因是年纪大了,世界观形成了,不太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对你们来讲李本教授说的我也同意,越早越好,那种时候你能更容易接受一种东西,最简单的例子,我在医幼读书的时候,很少有比我年纪大的,大家几乎都比我年纪小,包括LLM,但是大家一组织活动我就无法参加。当然一个人去玩,自己孩子也在。你觉得在哪个活动中你觉得很孤独,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你很难融入到那个环境里,这就是最大的难点,如果你无法融入到那个社会的话,你的语言,你的各方面是无法施展开的。你在律师事务所里做那个合伙人是更难的。李本:我觉得你学美国法律的话,最好还是 在美国,你不跟美国学生在一起上课的话,你就是得不到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培训,我觉得中国学生另外一个问题,尤其是哥大的,来到了哥大,他们的圈子离不开中国人的圈子,这个问题非常大,你来美国呆了一年,你所有的朋友都是中国人,英文没什么进步。不认识什么中国人。美国人都是说,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友好,可是我们的学生也忙,他们也不会主动来找你,你虽然可能跟中国相反,你来跟外国人来交往,很多人会照顾他,中国人很友好的。去美国,外国人特别多,我们的学生不会对你不好也不会因为你是中国来的我要去帮你忙(43:19),所以你要主动去认识那些美国人。不是美国人不友好,是他们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有的说话你小一点的学校,一年才50个学生,或者去一个没什么中国人的学校,也有好处,因为你可以认识更多的美国人,然后说实话你去一个小一点的法学院或是美国中部的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跨域的,你可能跟老师的交往更多。
杜颖:这个也要看每个人,如果你是特别开放的一个人,你融入会特别快。从这点我倒鼓励你们尽早出去。
李本:我觉得你工作两三年就差不多了,法学硕士,我觉得美国学校,本科毕业有点难,你硕士毕业也可以看,当然不如有点工作经验。
杜颖:我想问下,比方这个file到了您的手里,让您判断这个学生录取不录取,让您投一票,你会从哪些方面您会觉得这个学生这个方面强他可以录取?
李本:这个很难回答,因为这要看他英文水平如何,我觉得很多中国学生可能,因为中国没有这个system,这个personnalseve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写的代表自己,不要因为学校喜欢这么听,你不要找公司写,学校很容易看出来,学校每天看几千个申请表,所以你要自己认真写,而且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一些小问题,比方我们那,你自己的reasonal(46:35)里有些语法错误,觉得你怎么可能在自己的重要文件里有小错误,一些小错误也可能导致很重要的后果,你personnelseve里没有任何错误,而且像美国人写的一样,他们肯定会怀疑你请美国人看的,可是我觉得resonance就不应该有错误的。你能找到一个真正认识你的老师,而且请这个老师真的写推荐信是有效的,因为学校一般都知道,绝大部分中国老师告诉学生只签个字,所以推荐信不是那么重要,他们都小看了推荐信,推荐信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写的,可是如果一个推荐信,一个老师真的认识这个人,而且写的比较自信,肯定是有用的。在中国,也不一定是中国人,他会选取一个亲戚在最高人民法院,或一个亲戚是市委书记什么这样的人写呢,我觉得不如一个老师真的指导你去学习。而且我不告诉你我们的技巧,学生自己写的推荐信我们也比较容易看出来。当然这些问题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所以一方面推荐信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学校不是很重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现状;第二如果有一个真正认识你的人,那是有好处的。Personalseve推荐信,这对你非常重要。你可以考虑你为什么要去美国念书。而且我觉得在我们那儿,他比较喜欢那个推荐信,这个学生很有清晰的目的来做什么。而不是老师告诉你去该做什么,他自己很有想法,这是很有趣的。举个例,一个人在中国干了十年知识产权的律师,写了个申请律师事务,以前干这个,现在在prastic有什么问题,现在有些具体问题我想弄清楚,这个比较有说服力(49:35)。如果你说我从小对法律感兴趣,为了正义而奋斗,当然不是说不能录取,而是这个说服力不是那么明显。我开始对法律有认识的时候是,我小时每天上学走2公里,没鞋,这样的事情太多。我总开玩笑说,我要写一本书《怎么不穿鞋去美国学校》。我觉得你要写自己的,这个很重要,他们一天要看几百几千的申请表,如果这些申请表时非常有意思的,他们当然是比较高兴,因为好的学生特别多,而又好又有意思的学生不是那么多。申请表代表你们自己。有些人有些比较有意思的工作经验,真的是有用,前不久记得我们这里有个人,他在inter当法律顾问,后来被派到中东什么地方,干了几年,你说一个中国人在那边干了几年,真的非常有意思的经验,这对他的录取非常有用。
同学: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做一些项目,或是导师让参加一些项目,以及课余参加一些关于法律的项目(李本:这些当然是有用的。)。还有就是说LLM只有9到10个月的实习时间,那么实习之后那个工作于实习的经验是学校提供还是自己去找(李本:当然是自己去找。)
李本:好像按照美国移民法,我不是移民法的专家,可是你有毕业证,你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找OPT。你毕业后可以在那里停留一年时间,在那里工作。可是学校不会提供,大部分都是自己找。
(53:35)男 :他说的其实LLM可以上诊所,在美国的法律诊所,就是实践型的法律教学。我知道,比方说我认识一个人在哈弗读环境法,那么他就生成一种校外的诊所,就是到马赛诸赛州的环保局去工作,每天在那工作半天就可以拿到一个学分,每天愿意工作两个半天就可以拿到两个学分。那么就是由学校的老师和马赛诸赛州环保局的老师一块派去指导。李本:可是各个学校不一样。
男:这就要是你自己去研究,我总觉得,我碰到一个学生来问我,我托福考多少分,我能不能上美国什么学校,我听你拿这种问题问我,我一个个给你上网查去!你要自己上LC7网站,找到各种链接,然后做各种reserch。这个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你不要申请那么多学校,必有一款适合你。找到最适合你的学校,你要去哪个城市,你以后想干什么。这是你重新选择人生的一种机会。李本:这也是美国学校觉得你工作一段时间比较好的原因。你想想你为什么去美国。
男:这个跟大学生考研一样,本科找不到工作,考研吧,考研找不到工作,出国吧。人生不应该这样过的。多数人是这样的。
同学:我想问下李本教授您为什么会在法学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55:26)李本:因为我小时候每天要走2千米。我开始学中国感情史,我觉得你要研究中国,法学是个很好的研究角度。法律有两个方面,其实我当时我在考虑是不是要念个博士还是GAD,我觉得法学的优点是你可以做学问也可以做事,比如我法学毕业后,在法院呆过两年,后来在事务所呆过两年,现在偶尔有些项目我也可以做。所以我觉得,比如我当个教授,第一我可以通过法律看到中国的改变。第二是,我不是纯粹的学者,我还可以做其他,工作也是比较有意思的。法律,我们老师有些GAD,也是给您很多机会,什么都可以做,比较好。因为去美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上法学院,我们的看法,不是教你法律是怎么写的,而是教你如何分析问题。获得了毕业证,你做什么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有分析能力。去美国是不是这方面有那个,真的想做,中国的培养观念和美国真的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注重法条,理论性的东西多一些,你们的教育就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问题,我经常开美国侵权法的课,你时候这些事情有没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学生问我一个关于法律的问题,我经常回国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很自然的,我教这个课,当然比他们知道的多,可是我并不觉得我什么都要做,我经常有一些问题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找,然后明天给我们报道一下,这比较有意思。
(59:25)同学:陆老师说,在国外的同学,还是到国内事务所来找工作,那就 是在国外学到东西,像英美法这些国家的事务所做实物,一些事情。
陆老师:这个我觉得不论从你在律师事务所里做实务还是从法律研究里做学术,现在是世界大统,我们不论从那个角度讲,现在不像说英美法跟大陆法庭那样,我们以前学的那样,就是两条路,不是这样的。无论从律师业务还是学术道路上都需要,不然我去美国干嘛,我还不如去德国。
结束!
第三篇:美国对华战略 学习心得
美国对华战略学习心得
环科1201 任钦凯
这几周我们学院就“美国对华战略”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学习相关内容,我对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政治策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人常认为美国正在推行某种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围堵也好,西化分化也罢,总之不断投棋布子、谋篇布局。美国人自己说起来则常常自嘲:美国哪有什么战略?还不是各部门自行其是,总统一换,推倒重来。美国到底有没有战略似乎都成了一个问题。
美国这样的大国肯定有战略。不仅有,美国政府还最爱公布战略。比如国家安全方面基本每四年公布一次《国家安全战略》。各部门还有国防、军事、反恐、网络空间、阿巴地区等等各种战略报告。类似“重返亚太”这类战略,在各种官方讲话、文件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关于美国战略的问题实际上是这样两个:其一,美国政府的战略就是这些公布出来的“阳谋”吗?是否还有其他秘而不宣的阴谋?第二,美国政府的这些战略是一以贯之、行之有效,还是虎头蛇尾、自娱自乐?
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美国政治的几个特点:一是三权分立,政治主体多元化;二是决策较为开放透明;三是两党轮流执政。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美国政府公布各项“阳谋”是真战略,一方面向选民交代本届政府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政府内部“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美国是一个比较难保密的国家,所以在战略层面要想形成什么惊天阴谋而不为外界所知不太容易。美国政府当然也有秘密行动,但是这种“阴谋”在局部的战术层面比较可行,在战略层面很难做到。
关于第二个问题,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极化现象,美国政府战略的连贯性相对较差。美国没办法像中国那样制定管几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连五年规划也做不了。就拿美国对华战略来说,每个新总统上台基本都要折腾一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再走向成熟。当然,美国战略讨论有其基本范围,两党虽然有各自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次序,比如民主党重价值观念、倾向多边主义;共和党重利益、重自由贸易,相对倾向单边主义,但这些不同都在美国战略的基本范围之内,可称之为“大稳定、小摇摆”。
现在,在中国媒体、网络甚至学界当中,常有人以某个“惊天大阴谋”来串联、解释美国的各种战略,以单一原因解释复杂现实,把本来未必有关系的各种事态联系起来。比如说美国的各种战争不是为了石油,就是瞄着欧元;美国的战略部署不是在地图上画圈圈,就是在大国间打楔子。这种“阴谋论”实际上是学术研究上非专业性的表现,是因为没能理解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以本民族为中心视角,夸大对手的敌意和能力,是人的常见心理偏差,美国对越南战争中北越意图的判断、对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政权能力的判断,都反映了这种认知偏差。今天在中美两国,对对方战略不合实际的判断都很普遍。作为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扭转这一局面,更准确地理解对方战略,其重要性不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综上所述,美国对华战略由相互配合的三个有机部分组成:保持并不断增强对华军事和地缘战略优势;通过全球化从内部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上削弱中华民族主义,瓦解中国的民族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促进美国军事威慑下的中国的内部殖民化。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永远消灭拥有辽阔疆域的中国挑战美国的一切可能,以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四篇:大学扩招辩论赛
一、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
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工作,因此考上大学就等于拿了“铁饭碗”,就成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选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的录取比率达到70.8%,广东省的录取比率与2002年持平,陕西达到 56.47%,江苏为70%,江西为62%,湖北为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录取率都是比较大的。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 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 559.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62.98万人和103.18万人,增长25.63%和22.63%。研究生发展较快。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增加 3.74万人,增长22.65%。在学研究生5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27.41%。从数量上衡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界呼吁:应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
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
1.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目前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剧增,而教室、实验室乃至操场等教学及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据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对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不高,不是新书难以及时上架,就是上架的新书不见踪影。一些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在原本由一人或两人操作的实验位置上,现在要安排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部分实验课,有时不得不改为表演课。有不少研究生对住在校区外和同寝室人多(如4人)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 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6.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2001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其结果,原本由中学毕业生干的事情现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这样,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7.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三者间的能力档次已不是十分明显。另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研究生中“1/4时间挣钱,1/4时间谈恋爱,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搞专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
8.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大众化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优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但中国当前的情况不是如此。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正方: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浅谈大学扩招的利与弊
十年寒窗的读书生涯对于每一个学子来讲,都是想迈进大学的门槛,接受高等教育。只要不是死读书,不是书呆子,多受一点教育总比少一点好。因此,我觉得大学扩招利大于弊。
利有四个方面
一大学扩招可以提高高中毕业生的入学几率
新时期上了高中的学生,都有其奋斗目标。他们的家长不再是从前那种坐井观天的思想。只要他们的孩子读了高中,没有那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即使考不上大学,能用另外一种形式上大学也是愿意的。因而大学扩招这一良好政策出台,正好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他们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二、大学扩招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
社会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来源于大学各领域各学科的学生。大学开设多种学科,需要大量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大学扩招为这些学生敞开了继续学习之门,只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专业,学有所用,学而实习之。终究会有用武之地。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身到社会各个行业当中,对社会的发展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俗话说:小溪可汇成百川,百川之水可以滋润一方方水土。人的智慧之水何尝又不是如此?从而可以说大学扩招 能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大学扩招可以为某些怯场的考生创造机会
高中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心理素质难以述说。有些学生平常学习成绩不错,偏偏高考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以至考试没有正常发挥。如果用以前的考试制度,这样的学生只能一次定棰音,也就决定了他上大学的命运。鉴于此,新出台大学扩招制度给这样的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很多的事例证明,许多当年高考分数线以下的学生,正是借扩招的机会,在大学校园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正是这一次良好的机遇,这些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因而他们在大学里很勤奋也很出色。
四、大学扩招可以给学校创造发展的机遇
大学扩招带来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如新增教室、宿舍、教职工人员-----这些都需要资金。刚开始几年学校的资金可能出现困难。扩招的学生学费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等有了固定资产,后续的扩招生学费就不会投入这方面的建设。多招一些学生,学校可以创造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再来改善大学校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声誉出名了,学生自然来这里学知识。因此,这给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弊有四个方面
一、大学扩招,学校管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随着扩招学生的到来,新增加师生员工的加入,学校如果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来治理新环境,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时代在前进,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好的校园风气,和谐、民主的师生氛围,才会给新新类人儿营造新的天地。他们用青春的翅膀,在快乐的校园天空自由飞翔,这就需要大学扩招后提高管理体系。否则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故步自封。
二大学扩招会有少数劣质学生趁机迈进大学校门
大学扩招,敞开了校园之门。这给鱼龙混杂者创造了可乘之机。一旦这些劣质学生,重演不学无术的把戏。如考试作弊、英语等级考试的时候出钱请人代考、论文答辩抄袭别人作品等等。这些现象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为什么没有引起学校行政领导的注意和设立有效的措施呢?就是因为这种少数劣质学生,依仗家里有钱和权势,在大学校园为所欲为。少数领导不闻不问,以至败坏了学术风气。还有少数学生学习自由散漫,就因为捐了几个钱给学校,光荣栏上贴着他们的名字,他们在校园趾高气扬,让那些贫寒勤奋学习的学子们怎么安心读书?谁来关心大学校园贫困生的心灵?
三、大学扩招师资水平是否与时俱进
因为新学生的加入,给校园带来一道风景,也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学校只注重收入,不注重教师的素质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大学扩招师资水平与时俱进已迫在眉睫!
四、大学扩招缺乏合理的管理监督体系
大学扩招是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利弊两个方面。从近几年的大学扩招来看,出现一些新的困惑和矛盾。尤其教师教学随随便便,上课不规范,很多学生都这样反映。这种现象由谁来管?
大学扩招-背景
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直至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内地适龄青年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近些年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突现出来扩招将对中国现代
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有部分专家认为,大学扩招是中国政府作为刺激内需增加公众消费及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短期经济手段。专家认为,一是宏观社会需求,二是解决经济困境,三是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扩招政策的决策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短促,出台很仓促,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诸多问题早已经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综合研究的政策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心血来潮。从近期看,它作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成为政治经济全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是教育主动适应的直接体现;从深层次看,它与当前我国宏观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跨世纪教育适应全球变革的必然反映。
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录取百分比徘徊在个位数,到了80年代末变成百分之十几,而1999年扩招之后,录取比例达到百分之几十。1999年的高校扩招给无数考生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使得数百万人尝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滋味儿,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这一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第五篇: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解析
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解析
◆全政府对华战略意指美国政府试图统一步调,动员所有资源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 ◆该战略已获立法机构配合,也吸纳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将涉华事务作为部门资源优先配置方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阳
目录
目录.................................................................................................................................................1 导语.................................................................................................................................................1 1.全政府对华战略的形成............................................................................................................1 2.全政府对华战略的考量............................................................................................................2 3.越来越多机构加入这一战略当中............................................................................................3
导语 自 2017 年 12 月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称“大国竞争的时代已重新来临”以来,美国确定了中美两国战略竞争的基调,“全政府对华战略”逐渐成为华盛顿热词。
全政府对华战略意指美国政府试图统一步调,动员所有资源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该战略已获立法机构配合,也吸纳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将涉华事务作为部门资源优先配置方向。开启对华调查、出台对华限制政策的节奏随之明显加快。
1.全政府对华战略的形成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2018 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是反映美国政府战略思维的两份重要文件,清晰表明美国将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责中国和俄罗斯“挑战美国实力、影响力和利益,并试图削弱美国的安全和繁荣”;《2018 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而并非恐怖主义)是现在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注点”,并沿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措辞,称中国和俄罗斯为美国及其盟友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修正者和挑战者。
在上述两份文件从战略层面定义了华盛顿视角下的中美关系之后,美国国会接过接力棒,从法律层面将这一战略转化为操作方案。
2018 年 8 月由美国国会通过并生效的《2019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明确要求美国政府制定所谓“全政府对华战略”。该法案在文本中强调,美国国会声明,与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是美国的“首要优先项”,需要融合包括外交、经济、情报、执法和军事等多重国家力量,以保护和加强国家安全。
时隔不到一年,今年 5 月 20 日,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方针》,系统阐述全政府对华战略,标志着这一战略正式形成。
2.全政府对华战略的考量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方针》称中国对美国构成经济、价值观和安全三方面的挑战,表示美国认识到中美两国体制存在长期战略竞争,美国政府将采取“全政府”方式,包括国会、州和地方政府、私营部门、民间以及学术界。
方针声称为了更好应对中国,美国社会各界力量应与政府合作。此外,方针还称美国将积极与盟友合作,尤其是印太地区盟友,以寻求共同应对中国。显然,美国希望能够在国内进行反华动员,并在其盟友间建立一个反华联盟。
方针细化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的对华战略,表示对华策略要回归“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列举了美方将“坚持原则”的一些地方,包括“对冲中国叙事,抵制所谓中国削弱现有国际秩序的行为,根据中方实际行为进行回应,停止配合中国进行只有象征意义的活动”等。
这份文件回顾了美国政府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发布以来在对抗中国方面的种种措施,并再次阐释美国对于美中关系的定性和认识。概括来说,就是从美国视角来看,中国过去几十年里没有按照美国设想发展,因此美国必须调整对华战略。
由此可见,中美矛盾冲突升级,背后存在着美国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且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风险。
事实也表明,美国的不安情绪已转化为对抗行为,如经贸摩擦、打压中国驻美媒体,以及进行所谓科技脱钩等。可以预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相应激进措施。
3.越来越多机构加入这一战略当中 记者梳理发现,美国立法和行政分支内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加入到这一战略当中,涉华工作在各政府部门也吸引更多资源投入。
在立法分支,今年 5 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凯文·麦卡锡宣布成立众议院共和党“中国工作小组”,为众议院重要委员会中持对华相似态度的议员提供协调机制,但这一小组没有实际权力。麦卡锡在“中国工作小组”成立时说,这一小组“旨在加强国会应对来自中国的跨部门威胁的能力”。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美中委员会)是 2000 年在美国国会的要求下创立的一个委员会,其目的是监控、调查美中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对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并向国会进行报告。美中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在其 2019 年的报告中,美中委员会建议美国国会限制一些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股市,加强对大学研究工作的监管以防止学术间谍活动等。该委员会还建议美国国会采取措施确保从中国进口的药品和制药原料的安全。
在行政分支中,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安会)历来在中美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在国安会中主要负责对华政策的是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廷杰。波廷杰此前担任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驻华记者,对华态度相对强硬,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据称,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的不少强硬举措都与国安会有关。
美国国务院在中美摩擦中扮演十分显眼的角色,近年频频出台反华政策,包括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限制中国外交官、媒体记者在美正常工作,禁止部分中国学者、学生赴美,并威胁将中国企业从美国网络中清除等。
2018 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呼吁美国国防战略“紧急进行大幅度调整”以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现任国防部长埃斯珀在 7 月 8 日的一次表态中列出国防部今年十大工作目标,其中 俄罗斯有关的计划”,第七项是“让中国成为国防部焦点”。埃斯珀还发表题为《美国防部已做好准备应对中国》的署名文章称,美需建设一支与中国全面抗衡的军事力量,还将加强与印太地区盟国和伙伴国的关系。
司法部 2018 年 11 月 1 日启动所谓“中国计划”,力主加大对涉华案件的调查力度,以体现司法部应对中国威胁的战略优先。隶属美国司法部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 7 月 7 在华盛顿发表演讲时表示,联邦调查局“平均每 10 个小时就启动一项新的涉华反情报案件调查”,并且“在联邦调查局正在调查的 5000 个案件中,有一半与中国有关”。
美国国土安全部 7 月 24 日宣布在部内成立“中国工作组”。此外,美国国务院出台的限制中方人员的签证政策,也由国土安全部负责执行。
国会暨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则是由国会议员和行政分支官员联合组成的一个独立工作机制,创立于 2000 年 9 月,主要工作内容是“跟踪中国人权和法治状况,并向美国总统和国会出具报告”,对华立场较为负面,不少美国对华负面政策和立法背后都有这一委员会的影子。其现任联席主席之一是共和党鹰派反华参议员卢比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