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读卖新闻》:美国的“对华包围圈”前进一步
日本《读卖新闻》:美国的“对华包围圈”前进一步
【日本《读卖新闻》3月16日报道】题:美国的“对华包围圈”前进一步
美国奥巴马政府认为,对美日关系而言,日本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决定。
奥巴马政府对TPP高度重视,因为TPP机制有助于实现其第一任期时提出的“重视亚太”这一外交和安全政策。美国意欲在制定高透明度的贸易规则上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美企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对美国而言,TPP在两方面有利可图,一是撤销关税,这有利于农业和制造业,二是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领域的规则,从而惠及其所擅长的信息技术产业。美国认为,日本加入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TPP最大程度地发挥效果。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大国日本入伙将加大TPP成为地区贸易“标准规则”的确定性。而所针对的,正是被指不公正贸易横行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中国。
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在一场概述重视亚洲政策的演讲中发出警告:“来自中国的大规模网络攻击窃取商业情报和专利技术,对此,美国产业界开始表示严重担忧。”
多尼伦在演讲中强调,TPP将成为重视亚洲政策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举措。一名外交人士指出,“在目前的国情下,中国不好加入TPP”,而如果日本加入TPP包围网,中国也应该会听从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这正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多尼伦把TPP定位成和安全领域前线部署美军同等重要的举措。此外,对日本来说,加入TPP的意义之一是推动美国介入安全领域。
13日,美国国务院副助理国务卿詹姆斯·朱姆沃尔特在华盛顿的一场研讨会上致辞时强调:“日本要求美国继续介入亚洲事务。日本加入TPP是一项具有战略价值的举措。”
关于日本宣布加入TPP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5日在记者会上冷静地表示,10+3、10+6和TPP等现有或规划中的自贸安排均可作为实现亚太自贸区的可行途径。
不过,商务部长陈德铭8日就包括TPP在内的贸易谈判强调,谈判不能排除第三方,对剔除特定国家的动向表示警惕。中国准备关注TPP谈判的动向,同时推动进行中的日中韩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
东盟10国中已有新加坡、文莱、越南和马来西亚四国加入了TPP谈判,它们对日本参与表示欢迎。此外,泰国去年11月宣布将讨论参与谈判,菲律宾也正在考虑当中。东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追赶先行加入的四国。
不过,由于TPP原则上只接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因此尚未加入APEC的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担心被落下。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印尼现阶段也对加入TPP持消极态度。
韩国政府对安倍首相宣布加入TPP谈判不以为意。一名韩国政府人士15日对本报表示:“不认为韩国的出口产业会立即受到波及。”
可以认为,韩国处之泰然的原因是,美韩自贸协定已于去年3月生效,并且已和智利、秘鲁等参与TPP谈判的国家缔结了自贸协定。
第二篇:美国对华战略 学习心得
美国对华战略学习心得
环科1201 任钦凯
这几周我们学院就“美国对华战略”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学习相关内容,我对大国与大国之间的政治策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人常认为美国正在推行某种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围堵也好,西化分化也罢,总之不断投棋布子、谋篇布局。美国人自己说起来则常常自嘲:美国哪有什么战略?还不是各部门自行其是,总统一换,推倒重来。美国到底有没有战略似乎都成了一个问题。
美国这样的大国肯定有战略。不仅有,美国政府还最爱公布战略。比如国家安全方面基本每四年公布一次《国家安全战略》。各部门还有国防、军事、反恐、网络空间、阿巴地区等等各种战略报告。类似“重返亚太”这类战略,在各种官方讲话、文件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关于美国战略的问题实际上是这样两个:其一,美国政府的战略就是这些公布出来的“阳谋”吗?是否还有其他秘而不宣的阴谋?第二,美国政府的这些战略是一以贯之、行之有效,还是虎头蛇尾、自娱自乐?
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美国政治的几个特点:一是三权分立,政治主体多元化;二是决策较为开放透明;三是两党轮流执政。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大致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美国政府公布各项“阳谋”是真战略,一方面向选民交代本届政府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政府内部“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美国是一个比较难保密的国家,所以在战略层面要想形成什么惊天阴谋而不为外界所知不太容易。美国政府当然也有秘密行动,但是这种“阴谋”在局部的战术层面比较可行,在战略层面很难做到。
关于第二个问题,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极化现象,美国政府战略的连贯性相对较差。美国没办法像中国那样制定管几十年的“三步走”战略,连五年规划也做不了。就拿美国对华战略来说,每个新总统上台基本都要折腾一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再走向成熟。当然,美国战略讨论有其基本范围,两党虽然有各自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次序,比如民主党重价值观念、倾向多边主义;共和党重利益、重自由贸易,相对倾向单边主义,但这些不同都在美国战略的基本范围之内,可称之为“大稳定、小摇摆”。
现在,在中国媒体、网络甚至学界当中,常有人以某个“惊天大阴谋”来串联、解释美国的各种战略,以单一原因解释复杂现实,把本来未必有关系的各种事态联系起来。比如说美国的各种战争不是为了石油,就是瞄着欧元;美国的战略部署不是在地图上画圈圈,就是在大国间打楔子。这种“阴谋论”实际上是学术研究上非专业性的表现,是因为没能理解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以本民族为中心视角,夸大对手的敌意和能力,是人的常见心理偏差,美国对越南战争中北越意图的判断、对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政权能力的判断,都反映了这种认知偏差。今天在中美两国,对对方战略不合实际的判断都很普遍。作为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扭转这一局面,更准确地理解对方战略,其重要性不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综上所述,美国对华战略由相互配合的三个有机部分组成:保持并不断增强对华军事和地缘战略优势;通过全球化从内部控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上削弱中华民族主义,瓦解中国的民族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促进美国军事威慑下的中国的内部殖民化。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永远消灭拥有辽阔疆域的中国挑战美国的一切可能,以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三篇:高中材料作文:前进一步[模版]
高中材料作文:前进一步
高中材料作文:前进一步
材料: 一位斯巴达人对他的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800字议论文。
[写作指导]
从文题出发,审题后得出的话题是“短和长”。短可以指人生的缺陷,可以指生命的灾难和低谷;长可以指人生的优势,可以指生命的辉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人生的缺陷和不如意都可以成为人生的动力,成为攀登的阶梯。沿着这个构思,我们可以设置有缺陷的人物在别人的点拨下走出困境,也可以通过比喻,用具有“短”之特点的事物变成“长”的事物的过程来表现中心,也可以用自己或历史人物克服“短”而变成“长”的经历来表现主题。
例1 前进一步
曾经,一位斯巴达人对他的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说:“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无疑,母亲是睿智的: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应该再向前一步。
是啊,只要前进一步,剑就长了。这是一个值得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答案是这样的简单,只需前进一步,然而,在生活中能够做到主动前进的又有几人呢?
生活中,往往会有些琐屑小事让你忙不过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许这时你会认为不行了,受不了了,自己解决不了了,有着跟斯巴达人一样的感觉----“剑”不够长了。其实,上天赋予了每个人一把“剑”,而所有的“剑”其实并没有长短之差别,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的人使用起这把“剑”来是得心应手,而有的人却会觉得不够长呢?正如有的人在生活中能把日常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有的人却弄得杂乱无章,不知从何入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认为关键是态度。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缺乏“前进一步”的积极态度,面对困难总处于被动的状态。例如,有的同学在做数学作业时发现有难题,一时想不出来,便不想继续做下去了,认为自己的“剑”不够长,不能解决那些问题,于是就放着,不去理它,日长月久,所积累的难题也就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更感觉力不从心,越觉得自己的“剑”不够长。反之呢?如果当时这个同学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难题,有把它解答出来的决心,面对难题,前进一步,那么,即使他一时半会儿思考不出来,但通过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那么问题自然是能够解决的,经过思考、探讨,对知识的掌握久会更加牢固,长期坚持下去,渐渐地就会发现不懂的问题渐渐少了,掌握的知识渐渐多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人生漫漫,这一路上不可能总是平坦辽阔,它总会伴有坎坷、荆棘,朋友们,好好使用你手中的那把“剑”,面对困难、挫折时,千万不要气馁,后退。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鼓起勇气和信心,知难而进,前进一步,你的“剑”将会更长!
例2 前进一步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只有“前进一步”才能抓住成功。
我曾经面对过一张59分的试卷,也曾经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失望;我曾经在练骑自行车时摔得鼻青脸肿,也曾经不再相信奇迹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曾经独自过小溪上的独木桥,却痛快地洗了一个澡;也曾经绝望地认为上帝不曾眷顾过我,也许我只是上帝在困倦时造出的一个失败品。我不知道是不是出于一种自卑的心理,但我确实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如同一对陌路人。可笑的是,我却一直在追逐他,朝着那个我认为正确可事实上错误的方向追逐着他。
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成功,因此我根本无法想象我成功时的心情,也正因为这样,我深深陷入一种茫然的境界之中。黑暗的前方,伸手不见五指,无所适从。那一次次令我无助的失败中,蕴含着多少脆弱的泪水和无声的哀求啊!阴影中的我生命的影迹,那么沉重,那么伤感。
但是,现在,我终于知道只有前进一步才能成功。
我曾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一位斯巴达人对他的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想精确地刺到目标,靠的不全是剑,还有你自己啊!如果你懂得前进一步这个道理,那么你还会抱怨剑短吗?是的,前进是迈向成功的最为关键的过程。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前进一步”,一部辉煌史学著作辉映千古;史铁生在双腿残疾之后“前进一步”,地坛成了自己站立起来的精神家园;而海子在生活和精神陷入双重困境之后,没有前进一步,最后卧轨山海关,给中国诗歌留下了凄婉的绝唱。能够前进的人,必定真正地努力过。只有在他前进的时候,他才会明白成功的快乐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他的努力使成功触手可及。我相信:只要他曾经努力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儿,他也不再为失败而伤悲了。
是谁曾告诉过我:一个人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惊人成就,而惊人的成就背后,其实是不断前进的步伐与决心。
第四篇:日本对华ODA论文(最终版)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
课号: 课程名称: 改卷教师: 学号: 姓 名: 得 分:
日本对华ODA政策调整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学子,然而我对中日的关系的了解程度一如其他同学一般只是在一个层面上,前段时间愈演愈烈的钓鱼岛事件更是众所周知了。前日,老师出了几道题目让我们写论文,我选择了日本对华ODA政策调整,说实话,我不了解。所以近几日查了许多的资料,鉴于这几日所了解到的在此做个简单的介绍。
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中文的意思是“官方发展援助”,也称“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是一种二战后兴起的一种典型的经济外交模式,在多边外交中也受到广泛关注。
任何的援助都是有目的,正如一句话所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援助”的字面意思是一方对一方的帮助,而日本的贷款,中国是要还的。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泡沫时期,社会资金膨胀,收益率低,于是需要大量花钱,为多出的资金寻找出路,进行ODA政策,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有人水哦日本对华ODA不是援助,而是投资。日本对华ODA政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简单的说就是,战后中国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日本承诺经援协助中国经济建设,这是当时毛泽东、周恩来与日本首相换和外相大平正芳之间达成的“默契”。日本对华ODA是1979年12月5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时,正式向邓小平提出的,ODA分为无偿资金援助、低息贷款和技术援助三个方面。这一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施顺利。1990年之后,日本开始全面调整其对华援助政策,特别是2000年以后,日本对华ODA呈“线性递减”模式,并且屡屡提出停止对华ODA的想法。20年期间,日本共向中国提供了四次援助。这既为中日的外贸发展提供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80年代起,日本对华ODA政策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逐渐成为ODA 的最大受援助的国家之一,中国是获得日元贷款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在接受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方面中国更是保持在前几位的位置。ODA政策日益成为中日政治、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冷战后, 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的ODA的贷款部分明显减少。日本对华ODA的政策方针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1年,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召开了第一次中国国别援助研究会,提出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对华ODA 方针并确定了经济援助领域。1997年,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召开了第二次中国国别援助研究会,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新的援助方针。
1990年之后,日本开始全面调整其对华援助政策。日本在发表新的“政府开发援助大纲”中制定了四点政治原则。根据这一大纲,日本针对这一时期期的核试验首次发动了部分冻结无偿援助、缓谈日元贷款续签协议进程等制裁。2000年,日本开始大幅削减对华ODA额度,减幅每年在20%以上。
2003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政治面临僵局,日本开始对ODA提出异议,加上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把对华援助说成“朝贡外交”,是“日本外交的最大败笔”。按照他们的逻辑:日本花了这么多钱,中日关系也没好起来,中国媒体也不卖力宣传日本的援助,中国老百姓也不会因此感激日本,所以,对华ODA应该取消。
2004年起,取消对华ODA提到了台面上,日本首相小泉说:“对华援助到了该毕业的时候了”。更有人表示,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以后,中国就该从日本ODA的对象国中“毕业”了。
此后,中日财政部门开始展开协商,日本政府宣布,暂时冻结讨论新一对华日元贷款。对此,日方解释是,这是考虑到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导致日中关系恶化的现状而做出的决定。
2008年,日本取消了对华所有的贷款项目,只保留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日本提供的 ODA贷款主要被用于中国投资长、见效慢、收益少的基础性产业,这些贷款在国际借贷资金市场上是较难筹集到的,也是单纯依靠国内积累,数量上难以达到的资金。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名义GDP超过日本,迫于舆论压力的日本官员要求日本外务省修改援助方案,大幅削减对华ODA。2011年7月,日本政府就2012面向中国发放ODA金额展开讨论,初步确定数额合计42.5亿日元,是历年对华ODA金额最少的,这对中日两国来说,其象征意义已经远大于实际意义。
对于日本的贷款,有人说ODA是一种特殊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合作,这种背景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背景,还包括中日两国要和平友好的背景。因此中国总会有“战争索赔”的声音。然而对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日本官员曾表示,你们的国家领导人放弃了战争赔款,作为补偿,我们提供了低息贷款和资金援助。言外之意是说,双方就此扯平,中国不能再提赔偿的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经济援助淡出甚至推出历史舞台是迟早的事。毕竟外援是一种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它的作用只是助中国一臂之力。我们富强起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更快的发展。有专家说过:“一个真正强大、富裕的国家是不需要任何援助的,对必然会到来的停止经援国人应报以平常心。
第五篇:日本对华猖狂之我见
日本对华猖狂之我见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称呼日本为“小日本”,有种从心底的仇恨与蔑视;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从行动上抵制日本的产品?能从行动上勤奋踏实,在相关方面研究日本、超越日本?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明朝到近现代我国一直遭受日本的侵扰,尤其近现代我国遭受了日本的凌辱,给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今天,在许多方面日本对中国都是轻视、欺侮!这是为什么?我们曾经落后,这毋庸置疑,但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我们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落后甚至超越,日本不应该再小瞧我们,可现实为什么还小瞧我们,从汽车到影像器材,在中国的产品和其他地方的执行的不是同一标准,出现问题对消费者的态度执行的也不是同样的标准,可日本的产品在中国一样的畅销,日本人在中国旅游、投资等享受超国民待遇,怪不得日本人那么牛,日本对中国的态度那么强硬,原因找到了,是中国人给惯出来的。
中日钓鱼岛争端,在中国的反日游行中发生了打砸等极端事件,固然不对,但是发生争端后,日本的产品在中国仍然有较大的销量的事实实在不敢恭维。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许可有销售公司的存在(禁止不合国际准则,可以认可);二是国内的经营者还经营日本的产品,这些经营者不值得敬重;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人还买日本产品,这真有点两个人打架,其中有一个傻子,还在吵架的阶段,就给对手粮食、武器等装备,这样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可恶!
日本对华猖狂的另一个原因是背后有人的支持(不外乎是想看到有威胁的人吵起来减轻对其的威胁或者从中赚取适合其需要的东西),虽说国家之间不会有那么冲动,但这种因素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日本对华猖狂还有就是经济、历史等其他相对不重要的因素。
既然找到的原因,我们该在么做,我觉得做为消费者,我们必须全面抵制日货,除非不可替代,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买了日货是用来研究和超越,而不是使用,尤其是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更有导向性)更不能使用日货,至于打砸,我个人认为不是坏事!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和平,我们的国人能踏实工作,少些卖国贼、少些内斗!这样才能国泰民安、更加迅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