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4: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的通知

河南大学文件

校发„2016‟78号

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

支持计划》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执行。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 1 — 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

河南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实践“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到本世纪中叶,学校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达到国家一流大学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支撑。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牵引,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以培养为主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兴校战略,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的杰出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尽快实现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层次与待遇

本计划将杰出人才分为以下4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 1.入选条件

— 2 —(1)师德高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公认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影响力,为所在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和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

(2)在职,身心健康。(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②“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③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教授(著名研究机构相当职位者)。2.相关待遇

除享受河南省全职引进院士相关待遇外,校内待遇从优。一次性提供安家费2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自然工程类2000-3000万元,人文社科类400-600万元;提供20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安排配偶、适龄子女就业,解决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可安排5-7人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须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配备工作用车和工作助手。

(二)第二层次 1.入选条件

(1)师德高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影响力,为所在专业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学

— 3 — 科带头人,取得突出的教学科研成果。

(2)在职,身心健康;人文社科类年龄不超过55周岁,自然工程类年龄不超过50周岁;特殊情况下,年龄可适当放宽。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或“外专千人计划”项目;

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③“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④“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⑤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终身副教授(著名研究机构相当职位者)。

2.相关待遇

年薪80万元;一次性提供安家费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自然工程类1000-2000万元,人文社科类200-400万元;提供17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安排配偶就业,解决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可安排3-5人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须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

(三)第三层次 1.入选条件

— 4 —(1)师德高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为所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学者或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取得较为突出的教学科研成果。

(2)在职,身心健康;人文社科类年龄不超过55周岁,自然工程类年龄不超过50周岁;特殊情况下,年龄可适当放宽。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②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③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④“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⑤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⑨河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⑩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副教授或助理教授(著名研究机构相当职位者)。

2.相关待遇

年薪60万元;一次性提供安家费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自

— 5 — 然工程类500-800万元,人文社科类150-200万元;提供14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安排配偶工作,解决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可安排2-3人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须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

(四)第四层次 1.入选条件

(1)师德高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有海外背景或是有潜力的青年才俊。

(2)在职,身心健康;人文社科类年龄不超过40周岁,自然工程类年龄不超过35周岁。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或在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著名研究机构)有3年以上(含3年)博士后研究经历,并取得优秀科研成绩;

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在我校规定的Top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至少10篇,并有较好的他引记录;

③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在SSCI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至少5篇,并在本学术领域产生了较大 — 6 — 影响。

2.相关待遇

年薪40万元;一次性提供安家费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自然工程类150-200万元,人文社科类50-100万元;提供12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安排配偶工作,解决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可安排1-2人的学术团队,团队成员须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

三、其它规定

(一)入选人才特区的非教授职称人员,学校内聘为教授。

(二)入选人才特区的人员,实行年薪制。聘期内超出协议规定任务的业绩,可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额外奖励。

(三)校内教师符合入选条件的,可申请进入相应层次人才特区。入选后享受相应层次的年薪和学术团队待遇,科研启动费减半,不享受其它待遇。

(四)同时符合多个层次入选条件的,待遇就高,不重复享受。

(五)入选人才特区的,须与学校签订聘期协议,首个聘期为5年。协议的制定和对人选的考核按《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管理办法》执行。

(六)其它未尽事宜,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商定。

四、附则

(一)有关“中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和“河南大学特聘教授”的政策在修订前仍按原文件执行。

(二)本计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附件: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管理办法

— 8 — 附件

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管理办法

一、设岗原则

根据我校实际,杰出人才特区在国家级、省级、校级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设立。

二、聘任程序

(一)个人申请

申请人可从河南大学人事处网站下载相关表格,按照要求填写完整后与所需材料一并提交设岗单位。

(二)设岗单位评审

1.初步审核申请人材料,并对申请人进行面试。

2.召开本单位学术委员会会议,就是否引进、岗位职级、岗位职责、引进层次、资助金额等提出初步意见。

3.召开单位党政联席会议,确定引进层次、聘任岗位、资助方案,并将候选人个人申请材料和单位初步意见上报人事处。

4.根据人才不同层次,制定科学、规范、可量化的聘期目标任务书,并报人事处审核。

(三)学校聘任

— 9 — 1.人事处根据设岗单位申报的材料,聘请校外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如有必要,可聘请外籍专家进行通讯评议。

2.根据通讯评议结果,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讨论表决。表决通过者,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3.特殊情况下,经主管校领导批准,人事处可召集有关专家对申请者进行评审,并报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4.人事处根据设岗单位制定的聘期目标任务书,制定《岗位聘任协议书》,明确聘期、工作条件、聘期内工作业绩要求,以及薪酬、科研启动费、安家费等。

5.学校与受聘人选签订《岗位聘任协议书》,并颁发聘书。

三、聘期

(一)人才特区特聘教授实行聘期制,一个聘期为5年。

(二)在聘期内,申请解除协议和调离的,经学校同意,并办理完结校内有关手续后(年薪按实际工作时间核算;未使用的科研启动费予以收回;安家费按照工作年限予以折抵;交回学校安排的住房),可办理离校手续。调离时,随同安排工作的配偶同时调离学校。其它未尽事宜,按协议处理。

四、考核

考核分为中期考核(聘任满3年)和届满考核(聘任满5年)。— 10 — 设岗单位根据聘任协议规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特区人才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考核程序如下:

(一)个人总结

特区人才对照《岗位聘任协议书》,对聘期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交书面报告。

(二)学校评议

原则上对特区人才实行校外同行专家评议制度,一般由5-7位同领域学术造诣高的知名专家对被考核人的聘期工作进行评议,给出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中期考核优秀和合格者,继续聘任;不合格者,解除聘任。解聘者可申请转聘其他岗位,或在解聘后的3个月内办理离校手续(调离时,随同安排工作的配偶须同时调离学校)。

(二)终期考核优秀者,一次性奖励年薪的5%,可续签下一个聘期;终期考核合格者,可续签下一个聘期;终期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聘,可申请转聘其他岗位,或在聘期结束后的3个月内办理离校手续(调离时,随同安排工作的配偶须同时调离学校)。

(三)人才特区特聘教授再次聘任时,原则上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特殊情况下不超过65周岁。

六、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主办:人事处

督办:校党政办公室 河南大学党政办公室 2016年4月15日印发

第二篇:陕西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高端人才储备,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构筑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根据《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陕发〔2016〕11号)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省高教系统人才竞争力,采取定期选拔、考核、动态调整的模式,选拔和支持一批研发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学术技术人才,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从2017年开始实施,每年评选一次,通过五年时间,重点支持属于省内领先、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学科专业人才后备力量,为进入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打好基础。

第四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范围为在省内高校全职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

第二章 评选原则和申报条件

第五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评选原则:

(一)坚持服务中心。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助推我省产业升级的强大动能,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引领作用,鼓励引导青年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主动服务我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坚持潜力优先。重点选拔和支持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项目研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专业特质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三)坚持择优选拔。在制定标准、选拔程序、确定人选等环节始终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以能力、潜力和业绩考察为重点,采取高校推荐和竞争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和推荐青年杰出人才,确保有较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坚持分类指导。兼顾不同层次高校人才队伍规模和学科、专业特长,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促进不同层次青年人才协调、均衡发展。

第六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申报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三)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所研究学科领域崭露头角,获得较高成就及荣誉称号,有较好发展潜力和一定的社会影响;

(四)具有较好的学术、专业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有志于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潜心研究,建功立业;

(五)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

(六)对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成果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破格选拔。

第三章 申报评选

第七条

评选工作由省委高教工委统一安排部署,由省委高教工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实施。

第八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评选程序:

(一)推荐申报。各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推荐本校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并对申报人进行评议、遴选,提出综合推荐意见并在学校公示后,报省委高教工委;

(二)专家评审。省委高教工委根据申报人学科专业随机抽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通过审阅申报材料、会议评审等方式,提出初步人选;

(三)综合评议。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均衡发展等要求,由省委高教工委审议确定最终入选名单;

(四)人选公布。入选优秀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名单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

第四章 支持服务

第九条

“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从资金支持、导师指导、专项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为入选的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资金支持。授予入选人才“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荣誉称号,并为其提供5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生活资助(视同政府奖金),相关高校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套支持;

(二)导师指导。由入选青年人才提出导师人选,报省委高教工委审核通过后,为导师颁发聘书,并组织与入选计划的青年人才进行“一对一”结对,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导师人选原则上应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导师所在高校应按照指导博士研究生同等条件兑现工作量;

(三)专项培训。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建设、科学研究方法、形势政策解读等为重点,定期举办面向本计划支持对象的专题培训;

(四)政策扶持。各高校应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给予入选青年人才适当倾斜。

第十条

在支持周期内,对创新能力突出、科研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青年杰出人才,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省(部)级重点人才项目。

第五章 考核管理

第十一条

各高校需与入选青年人才签订相关工作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合同需报省委高教工委备案。

第十二条

各高校应加强对获资助青年人才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工作,加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并按将考核结果报省委高教工委。

第十三条

省委高教工委将按适时对各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资金落实、支持保障、管理服务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六章 附则

本办法由省委高教工委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河南大学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河南大学文件

校发〔2006〕284号

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

办法(修订)》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因工作需要,学校对《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四日

—1— 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修 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设置与建设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措施,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并为其它学科建设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有利于提高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地;有利于更好地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提供后备力量。为规范和加强校级重点学科的管理,促进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设置原则与建设周期

第二条 校级重点学科设置的原则为:

1.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所规定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分设);

2.已经形成优秀学术群体并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3.国家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

4.设置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中应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一级学科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二级学科,应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有校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基地、中心)或实验室作为支撑;

—2— 6.已被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的,不再设置为校级重点学科。原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不再设置为校级重点学科。

第三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为三年。各校级重点学科都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国家和河南省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基础,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主要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环境和基础条件、经费使用、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三章 建设目标

第四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重点建设,使校级重点学科达到或基本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具体目标是:

1.结合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若干个有影响的优势学科群体,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校级重点学科达到一级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要求。

2.结合专业建设、硕士点与博士点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究基地建设,瞄准国内、国际学科前沿,承担高层次研究项目,创造出具有规模效应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学科特色,使校级重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第四章 管理方式

第五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遵循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实现目标的原则,实行学校、学院、学科点三级目标管理体

—3— 制和第一学术带头人负责制。

第六条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有关副校长和研究生院、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设备实验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校级重点学科总体发展的规划、校级重点学科政策和规章;筹集建设经费;统一组织校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布局、资金投入与评估,并通过政策引导、检查评估和拨款相结合的机制进行动态管理。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是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目标确立、计划执行、资源配置等日常工作,并对校级重点学科定期进行检查,协调解决各学科在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所在学院应建立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院长主管此项工作,具体负责组织本学院有关专家填写拟申报校级重点学科的材料和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责任书,帮助制订三年建设规划,监督实施建设规划,组织检查,上报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学校评估验收。

第八条 第一学术带头人要与学校签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正确估量本学科的发展潜力,广泛吸收学科成员参与制定和实施本学科具有效力和效益的整体规划;要组织指导并审查各研究方向制定的研究计划和各成员制定的个人研究计划,检查、评估各方向与成员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要组织指导本学科成员申报项目、发表成果、申报奖励(专 —4— 利),开展学术交流;要管好、用好本学科建设经费,确保本学科能够取得良好的整体工作绩效。

第五章 评 选

第九条 校级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学术梯队,其中,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含副教授)的教师不少于总人数的一半,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正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职称,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2.申报一级学科应有四个或四个以上明确的、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申报二级学科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确的、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相关稳定研究方向取得比较突出研究成果,取得过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研奖励,每个稳定研究方向须有一名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负责人;

3.有承担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已经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且有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

4.承担有本科专业或研究生专业教学任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较高,取得有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教学成果;

5.具有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

第十条 申报程序与评选方法:

—5— 1.根据上述第九条,各学院评选出本院拟申报的学科。拟申报的一级学科数量不限,拟申报的二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内不超过2个;

2.各申报学科须按要求认真填写《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申请表》,于规定时间内将申请表一式两份报至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逾期不再受理;

3.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学科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并将符合条件的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评审;

4.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将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的结果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确定并公布。

第六章 建设任务

第十一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切实妥善处理好新老学术带头人的交替,大力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委培、定向等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建设一支学风端正,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第十二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在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突出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努力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或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领域开展研究。建设期内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申报和承担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并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2.公开出版一批高质量的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

—6— 3.获得若干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

5.针对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状况每年面向全院师生定期作学术报告,以保持和追踪本学科的前沿;

6.根据自身实际,争取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任务,切实帮助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十三条 在建设期内,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切实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成果,定期向全院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评估活动。

第十四条 在建设期内,各重点学科所需要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要有显著增加。

第七章 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五条 学校每年为校级重点学科拨一定的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挪作他用。经费主要用于:

1.重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的购置; 2.信息网络的建立和运行; 3.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4.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和学术著作的出版;

5.重点学科建设检查、评估、验收及其日常办公费用。

—7— 第十六条 各学科负责人应于每学年年初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学院领导组负责人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建设经费开支须经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审批。

第八章 评估验收

第十七条 学校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领导组依照每个学科点签订的建设目标责任书,每年定期对各校级重点学科点的建设管理绩效进行检查评估。

第十八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点定期对目标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写出自评报告,并接受学校的评估。

第十九条 评估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第二十条 评估成绩不合格的,限期半年整改,重新接受评估,重新评估仍不合格的,撤销其校级重点学科资格。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校发〔2002〕207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负责解释。

主题词:学科建设

管理

办法

通知

河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6年12月4日印发

—8—

第四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5〕43号(2015年6月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为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特制定乡村教师(包括全国乡中心区、村庄学校教师,下同)支持计划。

一、重要意义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广大乡村教师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师德为先,以德化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合理规划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集中人财物资源,制订实施优惠倾斜政策,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加强乡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乡村教师短缺问题,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提升质量,提高待遇。立足国情,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加强培养补充,提升专业素质,提高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改革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乡村教师来源,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主要举措

(一)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乡村教师头脑,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关心教育乡村教师,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按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中央财政比照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给予适当支持。

(三)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继续给予综合奖补。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各地要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四)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五)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各地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六)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乡村优秀教师相对稳定。

(七)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要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教师培训时间和质量。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实施主体责任。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培训全过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建立支持学校、教师使用相关设备的激励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加强乡村学校音体美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八)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省(区、市)、县(市、区、旗)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各省级人民政府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评选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要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细化任务分工,分解责任,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要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承担责任。要着力改革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方面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成绩突出的基层教育部门,有关部门要加强总结、及时推广经验做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

(二)加强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渠道,重点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要制订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开展督导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及时通报督导情况并适时公布。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省、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要制订实施办法,把准支持重点,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将本计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请各省(区、市)于2015年底前,将本省(区、市)的实施办法报教育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篇:2018河南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018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中原千人计划”—中原学者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一)申请者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中国国籍,在河南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单位全职固定工作,且至少已工作一年以上;

(注:“至少已工作一年以上”指申报通知下发日之前,在省内单位全职工作已满一年。)

2.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精神;

3.2018年12月31日未满57周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

4.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5.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中,已取得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科技成果,并对本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

6.具备从事研究所必需的工作基础、实验条件以及研究团队等基本保障。

(二)申请者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河南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前两名完成人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名完成人;

(注:按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科学技术部令第2号1999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7〕55号)有关规定,省级科学技术奖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科学技术奖。部级科学技术奖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防、国家安全的特殊情况可设立的部级科学技术奖(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所属其他部门不再设立部级科学技术奖。)

3.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均不含子课题)〕的首席专家或主持人;

(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管理的重点项目,不包括联合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类别中的“重点支持项目”。)

4.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

(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指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科发基〔2017〕250号)中明确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

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正常运转的科技创新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以前批准认定的还未整合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不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不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5.国家级主要人才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获得者;

(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等仅指计划中的最高层次类别,不含青年类别的计划和项目。万人计划仅指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的“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教学名师”和“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从事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人才。)

6.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

二、申报材料

申请者需仔细阅读本指南,认真填报《中原学者申请书》,内容要完整、真实,文字描述要准确、客观,申请者要在“申请人承诺”栏中亲笔签字,同时按要求提供相关附件材料。申报材料不得填写任何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所有内容应可公开。

三、推荐要求

按《“中原学者”管理办法》要求,“中原学者”申报推荐分为“通过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和“由在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两种渠道。

(一)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

1.申请者所在工作单位隶属于省直部门的,通过省直主管部门推荐;其他单位分别通过所在地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科技主管部门和各国家级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管委会推荐。

2.申请者所在工作单位和主管部门,认真审查和审核申报材料,提出推荐意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申报材料由主管部门统一推荐上报。

(二)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

1.申请者可通过2名或2名以上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且至少有1名推荐人的研究领域与被推荐人的相同,推荐方为有效。研究领域以《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一级学科为准。

2.推荐人应认真审阅申报材料,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被推荐人的成就、贡献和学风道德进行评价,提出推荐意见。

3.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每每人最多可单独推荐2名申请者。(请申请者在邀请推荐人时予以说明。如果推荐人推荐人数超过2人,则全部视为无效推荐。)

四、申报程序

申报需通过在线申报和纸质材料报送两步完成。

(一)在线申报

1.申请者通过“河南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平台” 在线填报申报材料(包括《中原学者申请书》及相关附件)。

2.通过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的,由所在单位上传提交至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对审核通过的申报材料进行网上提交;由在豫的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的,由申请者上传所有材料后,直接确认提交。申报材料一经提交,将不允许修改。

3.在线填报、提交材料的时间为5月8日0时至6月7日24时,申报平台网址:http://xm.hnkjt.gov.cn。

(二)纸质材料报送

1.纸质申报材料通过在线系统导出PDF格式文档打印生成。《申请书》与附件材料一起装订成册,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2.《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一式3份,申请者、推荐部门或推荐人要在相应栏内签字、盖章。

3.申请材料通过单位和主管部门推荐的,由主管部门汇总后,统一报送;在豫两院院士和中原学者推荐的,由申请人直接报送。

4.受理时间:6月7日-8日。工作时间为上午8点30分至12点,下午15点至18点。

5.受理地点: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2号楼9层902房间(政六街与纬五路交汇处东南角)。通讯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政六街3号;邮政编码:450008。

6.请按时推荐上报,逾期不予受理。申报受理工作结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再修改、补充申报材料。

五、评审程序

整个评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受理公示及申报材料形式审查;

(二)组织专家评审;

(三)评审结果公示;

(四)报批和公布。

六、申报工作咨询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一)在线申报技术支持

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张德杨 0371-6583 1885 工作邮箱:hnskjxmsb@126.com

(二)纸质材料受理

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艾栋 0371-6599 5171 工作邮箱:hnkjpg@126.com

(三)政策咨询

省科技厅科技人才开发处:张延宏 0371-6595 6235 工作邮箱:kjtrcc@163.com

下载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