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农村教育,培养国家人才
改革农村教育,培养国家人才
陆瑞华
(广西梧州市岑溪市水汶镇大卫小学 543204)
摘 要:现代教育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应致力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近20年来的现实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失当的现象未能得到改善,农村教育恶性下滑的局面未能得到遏制。然而十三大报告强调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而,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正视农村教育的现状,关心农村教育的命运。农村和农村教育看上去离主流社会很远,但实际上,在中国,没有比农村更主流的事;在教育系统,也没有比农村教育更主流的事了。要让农村教育摆脱教育恶性下滑的局面,响应国家的号召,培养国家型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农村教育改革。
关键词:改革 农村教育 教育 儿童 人才
经调查,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其一,农民生活负担沉重,不注重学前教育,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大;其二,农村教育忽略留守儿童,让他们成为被甩脱的一代;其三,教育理念不强,没有提升学校教育执行力。这些问题导致相当部分农村学生水平低下,远不及县城里接收良好学前教育的学生,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自愿退学外出打工或回家务农,一大批孩子将会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而成为怨天尤人、扰乱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教育应以农村教育为中心,因而改革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其方法如下:
一、改变农村现状,重视学前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学前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古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指的就是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将影响和制约着以后各个阶段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另外,普及学前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1990年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强调“为所有儿童,无论其背景和性别,提供教育机会”,“让儿童在一个支持性的、培养性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长大成人”。这个《宣言》,无疑为学前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性和政策性的根据。发达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之所以如此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概括分析主要有五大原因:
1、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回报率要比其他领域更高;
2、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起始阶段,加强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
3、学前教育对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早期开发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意义;
4、良好的学前教育网络对于妇女的解放,改善家庭生活与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5、加强学前教育有利于消除贫困,消除弱势群体世代“恶性循环”,为实现人的平等创造均衡的机会。
近年来,学前教育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收获是硕果累累,其包括:
1、济宁市全市就有有50所城区中小学与74所农村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他们每年安排1000名农村教师到城镇交流,2000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济宁鼓励建立教育示范县带动县域内教育均衡,缩小城乡学校的硬件差距,并启动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活动,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设,在全市学校间进行帮扶。2、2010年,太仓市把学前教育现代化建设列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投资约7900万元,按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建设好公办幼儿园,同时由政府出资,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农村公办幼儿园。太仓市的公办幼儿园比例持续上升,如今已经超过90%,并且幼儿园建设标准化、统一化,“入园难”随即消失。但寥寥几个真正重视学前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城市与我国全部的城市相比较,学前教育的重视又会有多少人承认呢?深入调查一些落后的城市就更加地明白,在农民里的教育,根本没有学前教育这个理念。认为农村教育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可。当然,作为现代的我们,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学前教育所具备的优点。要想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定要改革农村教育,重视学前教育。
二、留守儿童,应不再是被甩脱的一代。
20多年前,当民工潮在中国兴起的时候,面对大规模迁徙涌进大城市的打工一族,无论是专家,还是作家、记者、诗人,都曾用抒情的笔调歌颂着这场搞歌猛进的社会革命,都把农民到城市打工看作是农村摆脱固有命运、城市解决劳动力问题的一个机会。于是有了打工文学的奋斗抒情,然而很少人会想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甚至连打工者自己都不曾想到,问题会如此严重。
客观地说,留守,还是比较中性的说法。很多时候,“被留守”实际就是“被甩脱”。被甩脱的儿童作为一代年轻人,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因留守而缺少关爱、缺少教育。可怕的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被留守的他们带着问题出去了,留下了“没有二十岁”的乡村,他们留下的孩子又重复着他们的故事。
留守儿童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城市化虽然发展迅猛,可多数人仍生活在农村,多数孩子的身上仍贴着农村的标签,很难寄望“草样年华”中留守的一代,是有梦的一代。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而没有了梦想的5800万“被留守”的孩子,如何撑起一个强大的中国?专家言论并非耸人听闻:如果无视留守儿童,我们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考验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因为,他们虽然人数巨大,但他们力量微弱,他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寄望于别人的改变。很多人虽然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却缺乏切身体验,留守的生活离他们很远。越是这样,越考验着社会的良心,一个健康的社会无法甩下那贫瘠凋敝的一大半而独自高歌猛进。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一些孩子沉沦的命运。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到没有素养的无业游民,再到危害社会的乃至断送生命的青年。造成这些惨不忍睹的结果,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留守儿童没有得到重视,他们应接受的教育不能如期进行。如果,我们农村教育能够在各地政府的的关怀下,进行一些有用的措施,比如:
1、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2、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保证留守儿童入学率。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建立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学校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3、在县市及乡镇政府部门建立“留守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在各村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组。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儿童都要做到责任到人、监护到底、关爱到位。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
4、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高考(微博)制度,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等,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的教育门槛。
只有对农村教育进行上述改革,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真正实现“留守儿童再是被甩脱的一代”,为国家培养新一代人才。
三、提升学校教育执行力,认真落实教育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执行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执行力是团体组织或个体为有效完成某项目标而具有的技术和能力,其强弱关系着一个组织核心竞争力能否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教育相关部门都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而在教育中加强执行力成为业内的共识。教育工作要求有较强的贯彻执行力,才能够很快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从确立办学目的和办学特色开始。怎样将这些思想理念贯彻下去,成为农村教育成败的重要和关键因素。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课程教学与执行力。我国的素质教育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体现在课程改革上,随着教育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入,基础性课程日趋成熟和完善,课程执行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乃至普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如果说完善和调整课程是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的话,那么提高课程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方针,完成我国教育改革目的的重要手段。课程执行能力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课程执行力的强弱是关系着农村教育目的能否实现、办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
2、学校管理与执行力。在学校管理中,执行力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提升学校管理执行力的重点在于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标准,并且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标准,管理往往就容易流于形式,形成管理一言堂或者责任心差、管理混乱。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标准后,还要严格按制度标准执行相应的奖惩标准,才能将制度化管理真正在学校中落实下去。
3、办学目的与执行力。在教育中首先要确定办学目的,学校的办学目的要根据教育特征、创办者的教育思想、社会需求,同时与现实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条件有效结合,提出实事求是的发展步骤和策略。正确的办学目的加上切实的执行力,才能有效提高学校办学内涵,积累和提高社会认可程度,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学校的长久发展,就不会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
课程教学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校管理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师生能否安心教与学标准之一,办学目的是教师所进行的教学目的、更是学生收获知识所达到的水平。这都关系着农村教育能否赶上现代城市教育的步伐、能否达到真正改变过去教育响应国家的号召、能否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和实现他们的心中之梦想。只有提升学校教育执行力,完善学校各方面教育设施,关爱每一位儿童。
总之,农村教育不容乐观的状况是众所周知的,要让农村的孩子都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须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做到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留守儿童、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增加教学设备和提升学校教育执行力,才能解决农村现在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可以培养国家型人才的目的。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冯建军.生命与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张丰硕.谁可以成为有效教师[j].教书育人,2006,(2).[5]威瑞丰.学前教育的铲平性质与行政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08.
第二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我见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我见
丘北县树皮乡马恒小学 朱发兰
内容摘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给我县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局面,正如我校一些教师所说,现在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差不多了。但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才刚开始,农村教育面临许多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不断产生的情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处理好存在的这些问题,改革才不至于引发更多的新问题。那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要解决好什么问题呢?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
一、充分利用良好的学校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设备都比较滞后,特别是农村小学,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正常,学生住宿拥挤,条件差;室内教学缺少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缺少丰富多彩的视频情境教学引导,用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本教案,就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室外教育设备更加缺乏,有的学校有上百人的在校生,只有一个篮球场,没有阅览室、图书室和实验室,学校供学生课后锻炼发展的室外空间紧缺不足。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以来,我校的教育设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学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学生活动空间,运动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多组织各种友谊比赛活动,让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而且学生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活动内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会不断地沟通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消除误会,缓和矛盾,起到相互协作,相互了解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就能够找到更多的和谐音符,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有利。美国、日本的小学教育设施相当完善,室内配备有电视、多媒体教学设备,非常方便教学使用;他们不仅有室外篮球场,还有室内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等。有这些教育设施,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去充分历练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特长,小学生在学校的幸福指数高,学习轻松快乐。农村的一线教师,要借农村教育改革的春风,利用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抓好农村的教育教学管理。
二、成立家长委员会
教育是三位一体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承担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教育的责任其实全部推卸给学校。学生淘气违纪﹑大事小事,只要出了问题,为难老师,责怪学校。学校教育工作搞得好是应该,搞不好或是偶尔有失,不理智,不了解情况,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校长、老师职位难保,学校的很多工作由于怕这怕那无法进行,所以造成了像湖南郴州同行何海滨老师“挥刀自残”类似事件的发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参照国外的管理模式,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 校内外学生事务的联络管理呢?对于国内来说,绝大多数人可能只对国外大学的校董会略有耳闻,在这个组织里,会有少量的学生家长来担任董事,而他们也往往限于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普通学生的父母是与此职位无缘的。而德国中小学的家长委员会却绝非如此。它的领导者是通过民主选举的程序产生的,它的职责是:打通家长和教师、学校互动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的教学,捍卫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校争取更大的权益。举些有趣的例子。比如教师要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需要学生缴纳一定的费用,那么一定要提前给家长委员会打申请,由双方共同讨论决定。当然,由于事先的沟通积极,态度坦诚,出游活动的效果一般都会十分圆满,绝不可能发生家长因多收费而闹上门来的事故。当然,家长委员会也并非“一手遮天”,出于工作上客观公正的需要,教师中也要有“教师委员会”来与之制衡。我想,如果在我国的农村中小学,能够建立起办事处主任﹑村长﹑村主任﹑懂教育有威望的普通学生家长与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沟通的渠道的话,所谓择校费等种种教育乱收费,社会青年冲击扰乱学校的事情必也会少发生,变相体罚、令家长肉痛却不得不送礼的潜规则,想必也会烟消云散。现在,在打工势头强劲、留守儿童增多的这些年,成立家长委员会似乎显得越来越必要了。
三、党、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做好群众教育政策法规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我国现有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几年以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政府对这些法规的解释宣传力度不够,引发群众对法律法规理解错误,一旦发生校园事件,家长不能采取理智的行为来处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师生矛盾得不到合理解决,师生关系紧张。其次,发生学校教育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坚持教育政策法规规定的条款和立场,正确处理好教育事件,导致近年来有不少家长不问是非,不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的受教育情况,不问事件的起因,不论事件情节是轻是重,私闯学校敲诈学校,威胁老师,学校管理相当被动。2007年12有7日,安徽长丰某中学生因为迟到被班主任批评了几句,竟转身出去拿来砍刀,一刀砍断了班主任四根手指!2007年10月9日,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上课故意捣乱被班主任批评了几句,学生站起来就骂老师的娘,老师一怒之下甩了学生一耳光。结果学生家长请来一帮人,不但把该老师痛打了一顿,还要强行向该教师索赔二十四万元!因为学生家的村子是个大村,家长天天纠集人到学校闹事。县政府为了稳定,责令该教师赔偿了25000余元(学生耳旁刚好生有一瘤子,正好借机动手术要了3000多元,另外还要该教师赔偿了22000元),还把该教师送进公安局拘留了三天,这样才算平息下来。2007年4月,某小学一德育处主任因为严厉批评了一爬围墙外出上网的学生,结果该生回家叫来他舅舅,用钢管把这德育处主任的头打开了花。该主任住进了医院,可行凶者却啥事也没有。某校还有一个经典的笑话:一个学生在家生病了,其家长骂道:“你真是蠢啊,生病怎么不在学校生呢?„„”这些事件给教育时局带来思考的同时,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心灵创伤。现实的学生何以如此猖狂?死伤一两个学生,媒体轮番播报,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死伤一两个教师,媒体无声无息,平静得若无其事。现在的农村学校里,一些学生不要老师管,连许多家长也是这样,孩子是个宝,你不能拍也不能骂,更不能打了。而教师出于职责使然,又不能不管,于是就出现了校长向全校学生下跪,求学生不要捣乱认真学习的怪现状!这正常吗?许多老师或多或少因为管教学生出了问题而受批评受处罚甚至挨骂挨打后,心都寒了,他们都互相忠告:只要自己的这堂课不出大的问题,不管学生干什么,你千万不要去管!这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现在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你也不要去责怪这些老师不负责任,而是残酷的现实逼迫这些老师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法。只要是学生在学校里出了什么问题,老师就成了过街老鼠,从社会大众到新闻媒体,都是一片喊打声。对此种学校事件,有的地方政府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的地方政府处理时,还是一味责怪学校管理乏力,教师教育无方,没有站在正确坚定的立场上处理好事情,所以上述所述的家长敲诈行为才有恃无恐地发生。
曾经,学校被视为神圣的净土,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现在,农村学校成了一些家长肆意闯闹要钱的好地方,教师成了任何人都可以侮辱、谩骂、恐吓甚至殴打的最弱势的群体!如果哪个老师胆敢因为管教学生而打了一下学生,甚至是骂(批评)了一下学生,不管你是轻是重,也不管你是否好意,一定会遭到家长的围攻,一定会受到上级的处罚,甚至会成为新闻报导的重点。总之,老师打了学生,那一定是新闻;而学生打了老师,却是“默默无闻”。以人为本啊!学生是人,老师难道不是人吗?暂且不说教师心灵的受伤和失意,只以以小见大的担忧,此风不整,以鲁迅先生之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学校学生死亡事件,应该有法律规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法律规定来赔偿。只有这样,敲诈学校,威胁教师安全才会解除。
多年的教育管理,本人对学生不反思自己多次违纪,家长不问是非,凭听子女一面之词就闯入学校威胁教师的情况多有耳闻。面对此种问题,不及时教育就等于变相地放纵。一个有病在身的人,医生开处方就可以治好病。为什么一个有问题在身的学生,老师的合理批评教育处方就变成了“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呢?那只能说明传统价值崩溃,社会形态转移,家庭结构瓦解,没有敬畏感,没有责任感,享受、时尚和网络当道的今天,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传统真理已经淡化,什么是教育行为,什么是“体罚”行为,政府要多宣传,家长要正确理解,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把握好尺度,才不至于怕这怕那,否则 面对我国独生子女多,视男如龙,视女如凤的溺爱思想,将给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带来严峻的挑战局面。我国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党和政府有正确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在领导和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时,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宣传解释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引导和提高国民对教育政策的正确理解,提高认识。上级领导应该成为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主流使者。
四、教师待遇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里面,教师住宿条件差,住房拥挤,他们享受到的待遇,严格来说就只有包含几种补贴凑在一起的工资,这点工资还必须扣除年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教职工享受到的实际工资偏低。虽然国家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但是补助额偏低,如遇家庭事故、重病、买房或子女升学,给教职工生活带来很大压力。有的双职工家庭,工作数载,勤俭节约,积蓄还不够房钱首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教师的工作待遇偏低,有待改善提高。教师待遇偏低,长期得不到改善,酬劳等价得不到体现,将会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影响到国家的农村教育事业。
关于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命运的服务性行业,不以盈利为目的,无利可图。物价飞涨,生活成本提高,教师的待遇在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以后,仍然跟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教师工作以外的生活负担在加重,国家必须要承担责任,制定完善的制度,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在教育改革中,教师待遇要如何完善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武力革命成功的关键,“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改革,国家教育决策者要解放思想,抛弃不负责任的言论,投入财力,改善学校内部教师的住宿条件,满足教师基本的住宿需要,为教师安心从教提供校内物质条件,这样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实践的责任,政府承担提供物质条件的责任,减少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们就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校外,国家有必要针对教师这一特殊人群,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买房补贴、餐饮补贴、医疗补贴和继续教育补贴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待遇的改善,是农村综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由国家主导的国民教育,是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位置的体现,是党和政府把教师职业放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受人尊重的体现,更是党和政府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良好行为体现。
以上所述,伴随着我的农村教育改革之梦。我认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还面临许多未知因素,在把握好改革大方向的同时,确实需要做好以上配套方案,改革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三篇: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济南日报》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最近反复强调,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比如,中东产油国家,像沙特阿拉伯等,他们就是躺在上帝赋予他们的石油这样一个资源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比如,一些拉美国家,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比如像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
主创新能力强。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1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都比我国起步晚,但他们醒得早,技
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日本推出了高清晰度电视,并且向世界转播。这是当时的日本独家技术,日本很快制定自己的标准,梦想这样可以一举占领世界新一代电视的市场。但时过三年,1991年,美国突然宣布了数字式的高清晰度电视的标准。日本陷入被动,因为日本的产品是模拟式的高清晰度电视,是在现有的普通电视技术基础上渐进的创新,而美国的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是在原理上的重大创新,得益于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这等于说,日本的多年投资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前移到原始创新方面。所以,现在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什么叫标准,标准意味着完全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利润最大最丰厚的部分,当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因为产业结构重心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的分类看,低端的动力源,主要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等。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模式。中端的动力源,主要依赖资本投入的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这个阶段。高端的动力源,就是创新驱动,就是依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资源,掌握核心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拉动产业能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教育的目标。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社会的人才。第二,教育的使命。传统的教育使命是教授前人的知识,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教育的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则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教育权利。传统教育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教育过程。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教育的根本结果就是要使人获得广泛的生活经验、完整的生活概念。以上六条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
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拥有的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相当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还有专家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人们从学校中获取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职业和岗位迁移的速度。例如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就有8000多个原有的技术工种消失,同时,出现了6000多个新的技术工种。在人类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中,不但要求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对人的素质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主要是6种能力,即主动工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岗位转换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这些能力越来越成为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特别是要做出比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需要对真知执著不懈地追求,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现在社会大环境还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还比较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他们喜欢吃“快餐”,做事希望立竿见影。我们对大学生的创新毅力培养,就是要针对这种现象,着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在创新的道路上知难而进,不畏挫折,勇于冒尖,敢为人先。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
面对竞争,敢于创新的勇气。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很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德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不会团结,不能与别人合作。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大力倡导“以诚信守信为荣”的风尚,加强诚信品德教育,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现代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规范。要引导学生诚信立
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
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是很复杂的肌体,不同的部位掌管着不同的智能。一个发育正常的人,都具备这种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特别发达的智能,这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如果我们的教育在普遍发展学生各种智能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在某些方面具有创新的人才。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如果把聪明智慧用在这几方面,另外方面往往会出现缺陷,如果我们求全,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如果学生善良、诚实、忠厚和助人为乐,那就不在乎考试高分。学生是人,“人”是高山大海,“分数”只是小丘小溪;“人”是蓝天苍穹,成绩仅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评价机制的实质是解决好育人还是育分。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师和家长都不敢怠慢,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实践越来越早。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站在考试的跑道上,十几年如一日与考试作伴,孩子失去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田建国)
第四篇: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222
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改变农村的教学条件,而且使我们农村教师也同等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待遇。现在我校每班都有一台电视,我们每位老师都可以用模式二来辅助教学,也可以带着学生到远程教育室进行多媒体教学。下面我将谈谈我运用模式一和模式二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改变了以往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 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单
一、枯燥。老师拿着课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述课文,粉笔在黑板上“沙、沙、沙„„”的写着。学生在下面东一句西一句的记者听着、记者,百般无聊。特别是一些课本上讲的,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根本没见过,老师讲的再生动、有趣,都无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出现这些东西的形状。如:长城、高速路、兵马俑、恐龙„„这样,你的课讲的再生动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达到你要的效果。但现在有了模式一和模式二就不同了,在介绍这些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和电脑边听内容介绍边观看图,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课文所要讲的食物。例如,我在讲《长城》这课时,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城有多长、有多壮观,学生没有见过,再怎么读这些文字,都无法体会长城的长和壮观。但用了模式二教学,教学效果就不同了。通过幻灯片,边朗读边展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的长和壮观。让学生知道哪是碉堡,哪是垛子„„学生们不断的发出惊叹,从他们的惊叹声中你就可以知道你的这堂课成功了。这样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教学效果提高了。其次,模式一和模式二教学的运用,也一改过去满黑板是字的弊端。过去进行生字、词语教学时,教师都要在黑板上板书生字、词语,不够写又涂又擦,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弄得全身灰。现在用模式一和模式二教学就好了,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或幻灯片学习生字、词语。书写规范,又拼音,于书写,有组词,还有解释。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
工作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课题小组
一、立项依据:
本课题属常州工学院教学研究类课题----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课题中的一项分专业的课题,根据常工政(05)144号立项,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主要骨干教师承担。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发展特性,结合本省和本地区企业的行业状况,构建具有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格。建立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更高的培养目标和新的人才素质结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策略研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有益的业余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项目研究的内容:
1.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见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
2.本专业按学生知识,能力等评价办法;
本专业预备每组织本系资深专业老师出一份综合试卷,试题覆盖本重要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以此来考察学生该的知识能力掌握情况。关于学生能力的评价方法,本专业尝试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并和本开设的重要课程相关的课题,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撰写科技论文。这样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思考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增强学习动力,鼓励每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一次本地大型招聘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
3.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关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来传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电机电器等专业基础设立的一个新本科专业,它结合了电工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结合了强电和弱电,克服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适应性过弱等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都不断渗透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即实现专业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成为一个广为开设和深受欢迎的专业。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有自己的特色或鲜明特点,不能千篇一律或千面一孔。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主要为江苏省和常州市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并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根据我院情况,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我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之初,我们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素质,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1)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良好综合素质和一定发展潜力的,为21世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电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扎实的理论,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有关电气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生产管理和营销知识,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电气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供用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2)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基本理论的扎实,基本技能的高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优劣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三年来我们能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缜密设计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素质,重视能力”为原则,确定“2.5+1.0+0.5”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核心能力。加强基础就是突出加强高等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的教学,加强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拓宽专业就是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就业面;增强素质就是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的培养;重视能力就是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5+1.0+0.5”的培养模式,即2.5年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1年抓方向(在培养计划的三个方向中并在班级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选两个专业方向),0.5年抓特长(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自身爱好,在毕业设计题目中选题,并在毕业设计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专业技能和特长),4年一贯抓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毕业生调查和专业调查研究,近两年中,在PLC控制、单片机开发、计算机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多。为了提高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办出专业特色,加强择业优势,我们提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根据学校要求和市场情况,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能力。
1)以PLC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应用能力;
2)以微控制器(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能力,掌握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3)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在工业生产、设计与仿真、管理网络的运行维护技能和应用能力;
4)以供配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能力,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
以上4个核心能力中:
核心能力1是支撑PLC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工作,解决生产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核心能力2是支撑了单片机及仪器仪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核心能力3是支撑了现代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是当今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核心能力4是支撑了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作,是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掌握了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特点,并继续总结和发展。4.专业的培养计划;(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6级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模式和专业核心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规格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向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向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经验;向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及信息反馈;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广泛听取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培养计划,做到有创新,有特色,不简单模仿,逐年修订和完善。
制订教学计划体现如下4个原则:
(1)教学计划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条主线。理论教学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2)以4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组织相关能力培养课程群。
(3)删去简单易学的课程,增设所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课程,如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与触摸屏应用技术等课程。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设专业综合设计与实践,打通专业课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阶段安排科研实践
(一)和科研实践
(二),它是一咱科技设计,制作和创新实践,采用业余和集中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在教师指导下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每次集中二周时间进行完善和完成制作。
根据上述原则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总学时为247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1264学时,占47.9%,专业基础课学时为808学时,占35.6%,专业方向课学时为408学时,占15.5%,实践教学学时为44周。
5.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纲汇编)6.学习指导书。(见学习指导书)7.研究论文。(见佐证材料)
8.“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见专业调研报告)
9.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研----撰写“面对新时期工程技术岗位的特点确定本专业知识点,能力点和人才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见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报告)
10.围绕现有成果中的“四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总体结论研究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找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改革既是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形成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专业建设和创新品牌,共同推动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