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申请建设留守儿童食堂餐厅与宿舍楼的报告
曹县普连集镇徐集小学
关于申请建设留守儿童食堂餐厅与宿舍楼的报告
县教育局领导:
随着大批农民工离开家乡,进城发展,外出打工,家中大部分留下的是正待教育的留守儿童和无力教育孩子的老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我校地处偏远,经济相对滞后,留守儿童较多。学校占地面积1409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专任教师16名,在校学生165人,其中留守儿童122人。我校服务半径5公里,自然村20个,人口2万多。学校规划合理,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气氛浓厚,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完善。
针对我校现状,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学期摸底调查重新建档,留守儿童建档齐全,留守儿童入学率、年巩固率均达100%。学校定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关爱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抚活动,真情关爱,实现“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建立健全老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家访制度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切实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
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好地教育成长环境,我们诚恳希望上级领导给我校投资建一餐厅与宿舍楼,共计50万。
曹县普连集镇徐集小学
2014.5
第二篇:留守儿童建设情况报告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情况报告
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我校留守儿童人数24人。留守儿童托管情况:隔代托管的23人,亲属托管的学生1人。
二、我校留守儿童项目实施情况:
1、迅速成立工作领导机构。
在工作上,我校一直都是高度重视,并因此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直接指导、落实留守儿童工作,使我们的留守儿童工作开展、实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保障。
2、积极进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投入专项资金22000元,建立配套功能室300平方米,包括:留守儿童活动室、电脑室、心理辅导室、图书阅览室等。添置设备:亲情电话一部、电视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图书等。
3、结合我校实际,积极进行留守儿童工作。
留守儿童中的大部分构成了 “家困生”、“学困生”。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不足的地方,就是家庭教育属隔代教育,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爷爷奶奶多不识字,不能监督孩子学习,也就没能形成有效、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待留守儿童,我校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帮扶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为学困生补课。另外,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密切关心和心理辅导。
我校积极开展歌咏、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
为了更好的做好工作,我校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和谈心等工作。尽可能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进行良性干预。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增强学生及家长的自信心,针对学习中,纪律上出现问题的学生随时家访,及时了解问题。我校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校长带领教师每月家访不少于2次,有集体家访、特殊情况及时家访两种方式,保持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三、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和管教,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困境,而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如下:
1、学习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是处于一般水平偏下。在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异,位于班级占少数。因家长观念,家庭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原因,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比较悲哀的一点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目的与理想比较茫然,从而导致缺乏学习主动性。
2、生活艰辛。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年纪较大,他们很多人除了要自己做饭洗衣服之外,有时候还得帮助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些农活。如果留守儿童生病了,一般也只会到本村的药店拿点药吃,或者由监护人提供一点土方子,遇到大病,经常就会出现问题,经济条件不允许,不敢去大医院,一拖再拖。
3、性格缺陷。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4、观念与价值扭曲。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5、社会治安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出门在外,监护人管不好或管不到,甚
至有不管的现象,而儿童的可塑性极强,极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四、我校今后的留守儿童工作安排
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实际: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由于家长经常更换手机号码,阻碍联络速度,应及时更新家长的联络信息。
2、坚持定期家访,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积极做好家访工作,做好做细,让错误的苗头及时得以扼杀。
3、实行留守儿童“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班主任、老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具体活动如:近两年来开展的《弟子规》教程,重唱红色经典儿童歌曲,《识字歌》、《校园安全自护歌》、《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朗诵比赛等,成立写作、书法、绘画、歌咏、科技、阅读经典等兴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并有图片或文字资料存档。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特长,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从而营造起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对学校有一个认同感和亲近感。
5、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具体做法如上面的开展校园活动,还有法制安全课的介入,教师的良性的心理干预。
6、做好作业批改。由于长期出外打工,普遍家长对孩子的作业情况不闻不问,基本依赖老师的督促。我们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作业情况,让孩子知道原来还有父母家人对我那么关心。我们老师也会在作业后面进行鼓励性批语。特别是比较有鼓舞性的字眼,让家长第一时间获得孩子的学习情况。
7、多陪陪孩子,关心孩子的近况。晚清外交官曾纪泽说过,每天只要能抽一点时间来陪家人,陪孩子,这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我们孩子家长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不要因为挣钱,没时间,来作借口。建议家长们多挤出些时间来给孩子吧,孩子的未来才是最要紧的,千万别因为忙挣钱而忽略了孩子。
8、观念要转变。像一个家长说的,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麻烦老师管严点,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感谢你了。其实话是那么说,但这种把教育责任交给学校一方的观念就完全错误了。家庭教育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家庭方面没有做好,学校做再大努力也是徒劳。学校和家庭应该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总之,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的新问题,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他们,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发动多方力量,健全关爱机制,使他们享受到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第三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
“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
1、我校“留守儿童之家”设在学校综合楼二楼图书阅览室里,面积约90平方米,室内配备了电话1部、电视两台、VCD一台、长桌凳10套、书刊约1万册、报纸、报刊3-5种、一些常用的艺体器材、常用的生活用品等等。
2.实行了“一童一袋”,学校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进步成长记录袋.3、准备了20个档案盒,都贴上了侧封面,平时把一些上级文件、方案计划、活动图片、资料等分门别类,装入档案盒,便于查找。
4、成立了组织并明确分工,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总责,学校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少先队组织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并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
5.多形式加大宣传。学校利用宣传栏、展板、教育讲座、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宣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重要意义。广泛开展关爱行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6、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要求每位教师联系3—10名留守儿童,成为他们的“爱心爸爸”或“爱心妈妈”,学生之间实行 “爱心小伙伴”结对帮扶,做到“留守儿童”孤单了有人陪;困难了有人帮;生病了有人照顾;成绩差了有人辅导。
7、活动有安排。留守儿童之家活动按班级进行了合理的安排,要求值班负责人和值班教师认真负责,确保活动正常开展。
8、实行督查考核机制。学校对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过程进行了跟踪和结果的评比考核,作为奖优罚劣、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9、亲情电话免费打。亲情电话设在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提供给留守儿童、准留守儿童、孤儿及家庭困难的学生使用,要求先登记后拨打,亲情电话管理人员能妥善处理外来电话。
10、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在“家”上想点子,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道德品格培育、抓好健康文化熏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开展体质体能锻炼、培养独立合作能力, 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与留守妇女实践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郭祥花*
*郭祥花,女,1989.6.2生,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8统计一班,学号20080410030107电话***电子邮件958342720@qq.com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突出,此报告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基本情况主要原因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
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何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
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仅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为例,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扬眉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东部,距县城34公里,东与龙勾乡相接,南与大余、南康两县毗邻,西与长龙镇相交,北与上犹县交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5172亩,耕地面积7799.31亩,人平7分多的耕地,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岸田和浸水田,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大乡。2009年人平纯收入103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林区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有留守儿童644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404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4.2%,老人监护的有614人,占95.1%,寄养他人的有28人,占4.3%。独自一个生活的2人,占0.6 %。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林区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30%, 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大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甚至逃学缀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90%,有 32.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3%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6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吃得饱、穿得暖,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其实不然,正是这种有缺失的教育,养
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发生偷盗、打架等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里。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
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调查中我发现,伴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是“留守妇女”问题。如今,“留守村妇”,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话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从调查结果看,全国达4000至5000万之多。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有学者以“386199部队”形象比喻这一独特的社会群落:“38”指代妇女,“61”意为儿童,“99”(重阳节)代表老人
根据我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妇女分为3个类型:1,农业生产型,占84%;2,非农业生产型,占13%;3,家庭主妇型,占3%左右,其年龄在23岁到55岁之间。
“这些留守村妇,配角成主角,单肩挑全家,与丈夫长期分居,忍受无法表述的压力和孤单。繁重的农业劳动,承担赡养双方年长的父母与抚育幼小孩子的责任,从丈夫的身影下走出,成为独立支撑家庭的‘顶梁柱’。”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底,我镇劳动力总数15440人,女性劳动力6579人,就业人员11418人,富余劳动力4022人,其中:男2750人,女1272人。2009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4361人,留守妇女20
1人,占全乡女劳动力的3.1%。
(一)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42.8%的留守妇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57.2%的妇女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二)从年龄结构上看,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20岁到40岁,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相对来说年龄轻,身体壮,男主外外出务工,女主内照顾父母儿女,承担家务劳动和农活。
(三)从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来看,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经调查,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10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和养2头牛,而一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供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全部一肩挑。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一些顽固性的妇科病、关节炎久治不愈。
(二)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易导致感情危机。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三)家庭问题增多,对子女疏于教育。经调查,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且忙于家务劳动、农业生产,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监管,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多,导致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更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是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要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妇联要积极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成立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推动平安家庭建设, 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切实抓好妇女维权工作站建设。乡村两级要层层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确定专人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要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要抓好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并配合有关部门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检查。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
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新坝”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十好、“文明诚信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关键是促进外出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一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助他们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结合新坝实际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可以增强农民对抗农业生产困难的能力,减少一定的劳动强度。
(三)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主要是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政府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要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乡妇联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各级部门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乡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五)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和体育娱乐场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农村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场所中健康成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在医疗条件、报销比例上进一步调整,让农民尤其是老人、妇女能走进医院看得起病、看好病,真正发挥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1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
学;2006年07期
2赵红;罗建国;李作为;黄宣银;刘良;文红;钟昆;周碧英;徐锋;;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3王婧;钱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张辉;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理
论);2006年07期
5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J];农村经济;2000
年05期
6朱桂琴;;[J];天中学刊;2006年04期
7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
02期
8李柳红;李广贤;;[J];理论界;2005年S1期
9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婚姻危机[J].甘肃农业,2006,(11):.10梁秀丽 毛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
报,2007,(4):.11黄安丽.安徽农学通报,2007,(3):.
第五篇:关注留守儿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机会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由于这部分孩子大部分在10—16岁之间,这里面有大部分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质上的原因造成这部分孩子部分在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如下两种类型:
一、放纵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属于这种的。监护人通常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纪律涣散,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性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养成了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部分父母由于在外工作的原因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觉得自己长期在外,没时间照顾孩子,心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给予 ,行为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以致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部分“留守儿童” 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自卑、孤僻型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卑心理严重。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一个月或甚至几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视的感觉和强烈的自卑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性格较内向,少发言,常常不完成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持久等等。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亲情的缺乏导致的“情感饥饿”,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以上的诸多问题。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那么针对以上两种情况的“留守儿童”我们应怎么去办呢?我们应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是每个农村中小学一直关注,一直努力不懈在做的工作。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成立 “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校建立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机构。建立起了“爱心图书室”,开通了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并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我们着重强调了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写信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在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使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巴、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我国在外务工的农民有过亿人,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为2200万,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