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博国际中学生对汉服及汉服运动的调查
关于中学生对汉服及汉服运动的调查
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 班级:高一(6)班 指导老师:王园园 课题组长:戴丽盈
成员:林初钿、洪瑞瑶、吴崇坚、杨智慧、林义 关于中学生对汉服及汉服运动的调查
【摘要】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自己的服装,民族的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与内涵的交织,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辨知。我们是汉族,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关键词】汉服,汉服运动,汉服复兴
1.研究背景
汉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服饰,汉族也不例外。在服饰上,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些民族的服饰,就可以想到是哪个民族,而看到汉服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脱口而出这是汉族服饰,只是说那是古装,更有甚者认为那是韩服或是和服。由此,我们小组就对汉服与汉服运动的普及程度做了调查研究。2.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来得知同学对汉服及汉服运动的认知程度,来决定汉服普及的该与否。3.研究内容 【何为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简史】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在未有考古实 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 是殷商时期。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呢,可以说是空前丰富的,也是在这一时期,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 仪的表现形式。
后又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的时期不断发展。
至清,满族为了便于维护和统治,提实行“剃发易服”,穿汉服的,束发的,重罪。后因汉族的抵制与斗争,清政府也做出了些让步,提出了十从十不从。
这一提出,虽是保留了汉服的一些特点,但是总体上来说,汉服在清的统治下消亡了。
但因汉服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还未灭绝。21 世纪初,人们开始 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开始了一场汉服运动。【服饰特点】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女士有齐腰襦裙、袄裙等。男士有玄端(礼仪场合穿着)、道袍、直裰、澜衫等。男女皆可穿着的有曲裾、直裾(在唐代,一时还有女子着男装的风气),其中道袍并不是只道士的服装,后在清政府的禁令中,从僧侣道士处保存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去一些寺庙,有出家人仍穿交领的缘故。
在外衣分类中,除了半臂,还有披风、褙子、斗篷、比甲、大氅……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汉服同袍复兴汉服的方式进而推广和复兴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
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民族借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族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国人开始反思我国之优秀文化,并举力保护继承。当是时,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开展而来
【可知汉服】
我们小组对于同学是否知道汉服与汉服运动,以及感想进行了调查。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一段,四个班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选不知道的人数远多于知道的人数,而经整理后的感想大多数都是“穿汉服很另类”,“没什么看法”或者是“什么鬼”。而对于穿汉服出门则更认为这是奇葩,脑残,杀马特。
【吾思吾感】
当我们在艳羡于和服、韩服有多美丽时;当我们看到为重大节日而穿上盛装时;当我们穿上时装;当我们穿上洋裙,我们可曾知道,我们有着自己的服饰——汉服。当我们穿上曲裾深衣,而你却说它来自扶桑,你可知道这有多么心痛。我们华夏,并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
汉服的回归,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穿上或天天穿汉服,更不是让其他民族都穿汉服,而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外在的直观表现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下一代年轻人不要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
华夏复兴,衣礼携行。你见过春风三月,盛装徜徉在花雨中的和姬,也知那唱遍了京畿道唤醒大韩民族的阿里郎。如今,为何当他们在节日里熟练穿上礼服,我们却丢了衣裳?
当人们跟风欢度圣诞,狂热与万圣节,又是否想起自己的上元和冬至?
让记忆苏醒,盼有一日传统文化不再被大众无差别分类为封建糟粕和守旧,归来的汉服不再被“笑问何处来”。华夏,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审美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改良汉服出现,有人会说:“都改成这样了还汉服呢?”汉服的改良适应了更多人的需求,也使汉服更加日常,少了好多惊讶的眼光,我希望惊讶的目光能最后变为了然,再穿上曲裾深衣,不会听到有人说,它来自扶桑。
第二篇:汉服调查问卷
汉服调查问卷
您好,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的调查!
1.您以前听说过汉服吗?
()
A有 B没有
2.您对汉服的看法是?()A很喜欢 B喜欢C一般 D讨厌E很讨厌(如选择D.E项 请附加原因:)
3.您觉得汉服文化(汉服作为一种华夏文化)应该收到保护吗?()
A应该 B不应该 C无所谓
4.您曾经见过汉服穿着吗?
()
A有 B没有
5.对于华夏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A 重视
B无视它
C无所谓
6.对于汉服,您是否曾经有过兴趣?
()
A有
B无
7.面对汉服中的汉族文化元素,您的认识是?
()
A较为欣赏 B单纯好看
C看不懂
8.与现代服装相比,您认为汉服是?
()
A有内涵
B过于繁琐
C都一样
9.您认为汉服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地位如何?()A更重要
B一样重要,都是文化遗产
C不值一提
10.如果要您为汉服宣传,您会采取的方式是?您认为汉族文化(包括汉服)值得宣传吗?
非常感谢您支持我们的调查。
第三篇:汉服调查问卷
缘衣承华汉服协会汉服市场调研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族并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我们也有美丽的衣裳,叫汉服!汉服,即汉民族服饰。您是否对电视古人物飘逸的服装感兴趣?以下是一份有关汉服的调查问卷,耽误您几钟分填写一下,感谢您的配合!★您对汉服的认识 ○仅仅知道 ○喜欢 ○发烧友 ○不喜欢
Q1:您的性别是 ○ 男 ○ 女
Q2:您的职业是 ○ 学生 ○上班族 ○个体营业 ○退休 ○下岗
Q3:您愿意花多少钱在汉服及其配饰上(包括首饰、鞋袜冠帽及各种小配件等)○ 300元以下 ○ 301—800元 ○ 801—1000元 ○ 1001—2000 ○ 2000以上
Q4:在你心里,三件套曲裾深衣价位是 ○ 300-400元 ○ 401—600元 ○ 601—800元 ○ 801元以上
Q5:在你心里,一件直裾深衣价位是 ○ 200-300元 ○ 301—400元 ○ 401—500元 ○ 501元以上
Q6:在你心里,一套襦裙价位是 ○ 80-100元 ○ 101-150元 ○ 151-200元 ○ 201-300元
Q7:在你心里,一套中衣价位是 ○ 50-100元 ○ 101—150元 ○ 151—200元 ○ 201元以上
Q8:你喜欢什么风格的汉服
□ 简单、淡雅、小清新,有少许手绘或刺绣的花草点缀 □ 撞色类的,视觉冲击感比较强烈,衣身有比较多的花纹
□ 纯色,比较朴素的,有一种厚重感,衣身或有暗纹,无需花纹点缀 Q9: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布料做汉服 □ 棉麻
□ 提花绸、织锦缎 □ 雪纺化纤
□ 真丝、香云纱等高档面料
Q10:如果你自己动手做汉服,你期望的价格是多少 ○ 100元以内 ○ 101-200元 ○ 201-300元 ○ 300元以上
Q11:定制一套汉服,你能接受的工期是 ○ 一周以内 ○ 两周以内 ○ 一个月以内 ○ 无所谓
Q12:如果要买汉服,您会选择在哪里购买汉服 □ 淘宝 □ 实体店 □ 找人定做 □ 自己做 □ 其他
Q13:对商家的汉服产品,你不能接受如下哪种情况 □ 微有瑕疵,不仔细看根本不能发现 □ 有点不合身
□ 衣服有很明显的做工问题 □ 布料质量差,感觉不舒服 □ 形制有问题
Q14:你喜欢哪种款式的汉服 □ 齐腰襦裙 □ 齐胸襦裙 □ 曲裾深衣 □ 直裾深衣 □ 道袍
Q15:对于汉服改造,你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第四篇:中学生关于汉服的研究
关于汉民族服饰的研究
1、你对韩服的了解程度_____
○1十分了解 ○2较了解 ○3不了解 ○4无所谓
2、古代汉民族服饰在现代的兴起代表了什么()A、民族文化的某种复兴 B、开了历史的倒车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3、古汉民族服饰的演变代表着整个民族的进步由繁到简,但你认为当初汉朝如此华丽的服饰代表了什么?()A、生产力的发达
B、古代王室的观念“先进” C、古代的股神思想颇为发达
4、你心中的汉服是怎样的?()A、高贵典雅 B、低调朴素 C、庸俗低级
5、你觉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推广汉服?()A、广告 B、讲座
C、Cosplay活动 D、展览 E、________
6、汉服的款式有哪些_____ ○1裙裳式 ○2深衣式 ○3长衫式 ○4褙子式 ○5______
7、平民家庭不能穿哪种颜色的汉服
○1本色麻布 ○2贵族黄 ○3粉红 ○4墨绿色
8、汉服的颜色代表了什么地位?
○1黄色_____
○2墨绿色_____
○3粉红______
9、汉服的制作的材料有哪些?
○1缎子 ○2丝绸 ○3麻布
10、汉服的起源是______
○1黄帝的正妃嫘祖,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 ○2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3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
善
11、汉服从什么时候流行起来?
○1一开始就有 ○2西周开始 ○3黄帝开始
12、古代汉民族服饰的具体含义你知道么?
13、你平时有接触汉服吗?
○1经常 ○2有 ○3较少 ○4几乎没有
14、如果相接触汉服,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
15、你认为汉服文化值不值得保留?
19、你认为汉服好不好看?
20、你认为汉服作为民族特色服装具有什么代表性?
第五篇:有关“汉服运动”的研究综述
有关“汉服运动”的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
“汉服运动”指的是以中国民间的部分汉族青年为主体,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在网络内外恢复“汉族传统服装”的运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出现传统复兴的新趋势,汉人意识到了自己在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民族服饰上的尴尬处境,进而对自己的民族身份自觉地产生了焦虑与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汉服运动便应运而生,由此招来社会各界如火如荼的讨论。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汉服运动”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目前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汉服的界定、特点、流变,“汉服运动”的原因、概况、影响及对“汉服运动”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缺少系统理论分析、研究思路狭窄、研究力度不够、学术支撑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汉服运动
民族认同 网路 文化复兴
一、引言
“汉服”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有着和中华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构建民族形象的支柱。现代社会,西方服装在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等方面全面普及,汉服已退出历史360多年,服饰文化的文脉被割断,服饰艺术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不断丧失。进入互联网时代,汉服的星火却因汉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燎原成了一场运动被迅速融入到“文化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宏大语境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一场方兴未艾的社会运动。服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最直接呈现的文化符号;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全球化语境下,抢救和研究“汉服”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汉服”的曝光率直线上升,“汉服”“汉服运动”在网络中已经是常用概念,甚至是一个热门话题。汉服运动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背景下复兴传统文化的服饰诉求。网络是汉服运动的发起地,也是最大的推动力。近来由于不少城市实体汉服店或与汉文化相关的文化机构、商业场所的应运而生,汉服运动也开始从网络上的热议更近一步地迈向公众的日常生活。与网上讨论如火如荼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于“汉服运动”微弱的关注度,对此现象投入的研究较少,相关的文献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之中。笔者在对相关网站、网页或论坛里有关“汉服”问题的讨论或言说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对仅有文献进行搜集阅读,作出以下简单的梳理,具体涉及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
二、研究背景
(一)概念界定
1、“汉服”
“汉服”一词在汉朝就被明确地提出,“汉服”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史•仪卫志》记载到:“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汉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1如今对于汉服的界定,有人认为特指汉代这一历史时期的服饰;有人认为指整个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有人认为“汉服”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可以称之为“华服”、“国服”。各界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比较同意以下说法:汉服的界定标准可表述为:“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 1张梦玥:《汉服略考》,《语文建设通讯》,转引自汉网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ID=58970&page=1.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2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3
2、“汉服运动”
根据汉服运动倡导者的界定,“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是通过汉服同袍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民国初年便有了倡导汉服的先声。章太炎是近代制汉服第一人;民国后,儒者夏震武先生束发深衣,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这是个人对汉服文化符号的认同与提倡。在官方,袁世凯任总统期间,祭天、祭孔也都是依照汉服衣制,不过未被时代所接纳。汉服再次出现于公众视野中是在2003年11月郑州市民王乐天身穿深衣汉服进行的街头展示。自此,汉服运动便慢慢发展起来。根据新时期汉服运动显现出来的特点,笔者较同意以下界定:“汉服运动”指的是以中国民间的部分汉族青年为主体,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在网络内外恢复“汉族传统服装”的运动。4
(二)汉服运动发展概况
2003 年11月郑州市民王乐天身穿深衣汉服进行的街头展示,新加坡《联合早报》率先做了报道,多家媒体转载,这被汉服爱好者视为现代“汉服运动”的开端。随后“汉服运动”逐渐兴起。“汉服运动”的兴起直接得益于互联网,它也是近年来中国网络中颇为火热的文化思潮,“汉服运动”的积极分子以年轻人为主,且以“网友”“网民”居多。他们自称“汉服爱好者”“汉友”或“汉服网友”,活跃在有关汉服的论坛、网页或网站上。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如“汉民族网”、“百度汉网吧”、“百度华夏吧”、“汉未央”、“汉韵唐魂论坛”、“中华民族服饰论坛”等等。网上的活动主要是建立相关网站,通过网络平台来推动“汉服复兴”。根据对其网页内容的浏览,其核心内容是:明确网站的宗旨、通过网络 2李婧伊
漫谈汉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复兴 3 韩星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
4王军
网络空间下的“汉服运动”:族裔认同及其限度[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01)4 张从兴.汉服重现街头[N].联合早报,2003-11-29(25).论坛讨论“汉服运动”、提供相关汉服的知识和资料、设计汉服、提供网外交流信息、汉服订购等。虽然“汉服运动”依托的主要是网络虚拟社区,不乏“网络口水之争”,但它的活动空间和影响早已超越了互联网,活跃于其中的“汉服爱好者”或“汉友”们已实实在在地结成了为数众多的亚文化社群,他们的活动从网络讨论进入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如身穿“汉服”,举行各种传统的“仪式”或参加游园、祭祀、聚会等活动。目前来看,“汉服运动”仍处于发轫阶段,在现实中的影响力还不够大,也未见过多的不良事件和消极的社会影响,政府也没有明显的干预意图,“汉服运动”不温不火地继续推进是可以预见的。
三、研究现状
(一)研究成果
学界对“汉服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投入了一定的关注力。从已经发表的一些论述汉服、国服的文章可以看到,服装专业、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正对该现象进行初步研究。具体分以下几个研究方面:
1、部分学者将重点放在“汉服”上。如服装工程学院讲师张建在《中国传统国服文化价值初探》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国服的秩序性、教育性、礼仪性及象征性;服装设计者朱河在《华夏衣冠,造物之美》一文中分析了汉服中的造物文化;美术学院李晰《汉服论》从汉服的品制、形成、汉服美与美术等方面详细剖析了汉服;鲍怀敏对汉服的特点与流行性进行了分析;付丽娜阐述了汉服的由来及款式特征;张军浪从汉服的审美层面分析了汉服的精神文化价值;史学界的张梦玥则特意考察了“汉服”的内涵及其流变。
2、部分学者研究了汉服运动兴起的原因。如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者王军在《网络空间下的“汉服运动”:族裔认同及其限度》一文中通过规范论、工具论和建构论视角透视了当下汉服运动的复兴;国际政治学和社会学界的学者则多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思考“汉服运动”。
3、部分学者看到了汉服运动积极的方面,发表文章支持此运动。如许海玉对话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提出《给汉服一个复兴的理由》;周衡在《论汉服的复兴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汉服运动并提出了反思与展望;徐文智从寻找文化认同的角度提出《让汉服成为现代人的盛装礼服》;哨井风《崇尚汉服的背后》赞扬了汉服实践者的民族情怀。
4、部分学者文章中提出了质疑的声音,如陈四四《行走在挑剔的眼光中》阐述了对穿汉服抱有的怀疑态度;廖宝平《对复兴汉服的焦虑》以冷观的眼神看待汉服运动;王前海《看朱忽成碧》一文中也对汉服运动表示出了忧虑。
5、部分学者以冷静、理性的眼光看待汉服运动,从汉服运动的积极与消极方面均作出了思考,如熊建军《论汉服运功》阐明了汉服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地位与现状;陈英《关于当代复兴汉服的思考》探讨汉服复兴的现象及积极意义,对汉服复兴的原因、思路和方式提出了建议。
(二)争论焦点
目前对汉服运动研究的争论焦点,集中在怎样看待汉服运动,如应不应该恢复汉服、恢复到何种程度、如何推陈出新等定位、定量、定性诸基础性问题,以及汉服运动是否会引发大汉族主义并影响汉族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处等深层次难题。从本质上来说,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对汉服运动利与弊的思考。
1、持质疑态度,聚焦于汉服运动的消极影响
从报导的情况来看,“汉服爱好者”们在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误解”,如:(1)被认为穿着“寿衣”上街,很不妥当,由此引起过官司;(2)被误解为拍电视剧或拍电影的专业或群众演员;(3)被误解为“穿越”或者是cosplay;(4)经常被误解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而“汉服”也往往被当成是和服或韩服。即使有知道这是汉服,但对日常生活中穿着打扮,依然感觉不可理解,认为无法接受。这些误解其实是人们对汉服运动现实层面的感性反对。此外,媒体报道中也随之出现了理性质疑的声音,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日报》2007年4月6日第011版编辑吕绍刚、闻白发表《三问汉服热》,采访有关专家后提出三大质疑:
(1)认为汉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赚取“眼球”,抢占商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是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惯用的策略,在这一思路下,文化并非“本位”,而只是经济收益的一个引子。5就“汉服运动”而言,我们可以明显觉察后面所蕴含的商业冲动和商机。譬如,一旦“汉服运动”深入推进的话,必 5 王军
网络空间下的“汉服运动”:族裔认同及其限度[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01)定引发“汉服”市场热,犹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会议后的“唐装热”。6从媒体报道和网络消息看,现在有一批服装行业的人员推动或关注“汉服运动”,有些网站也已经开始小规模售卖自己设计的“汉服”。
(2)认为汉服运是狭隘民族主义。作家余秋雨说“如果中国人都要穿‘汉服’,那就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之中;既然已经进入这个概念,那我要问:你们把五十几个少数民族放在哪里?”一些讨论者批评“汉服运动”中确实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情绪或“汉族中心主义”观念,担心它的蔓延有可能会对国内的民族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张跣在《“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中指出:“汉服运动的认同,是一种汉民族本位的认同。这样一种认同,完全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认同观。它不仅预先假设了汉民族血统的纯正性和非生成性,完全无视从古到今不曾停息的民族之间从血缘到文化(包括姓氏)的交流与融汇,而且完全无视各少数民族在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另外,张跣在文章中还指出:以汉服为标志的社会运动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体大思精,目标明确,既有现实的追求,又有远大的志向。所谓的汉服运动绝不是单纯的恢复汉服的运动,也不是什么弘扬传统文化的运动,而是一场全方位的、以兴汉为宗旨的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运动。第二、它结构谨严,思路清晰,“汉网”具有强烈的组织色彩和等级观念,至少有这样的倾向。第三、以汉网为代表的汉服运动的主要网站与其说是“文化交流的网站”,不如说是宣传站、组织部、活动厅。第四、网站上的内容设置具有强烈的 “战斗色彩”和“火药味”,一些汉服爱好者在网络上唯汉服独尊,攻击旗袍和新唐装,更有甚者进入民族领域,其攻击满族的激烈言行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反感。
(3)认为汉服运动是复古表演。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渐渐兴起,一些诸如读经、入私塾等原本不常见的现象,渐成“新时尚”,甚至还有人提议改公元纪年为“黄帝纪年”、将地名改为古地名。“这些举动只是文化表象、文化符号或文化载体等形式上的复古。”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认为,这些活动,其实更像是一场场“表演秀”。除了对以上问题的担忧而出现的反对,还有其他质疑 6 注释:此处的“唐装”不算汉服。唐装原指唐代的汉服,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清末指中式着装风格的服装,也即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这种服装事实上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现在人们看到的“唐装”,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装,而是借唐朝的名义并结合满清服饰“创新”出来的仿古服饰。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长衫和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不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上一直传承的服饰。的声音,如2006 年一次记者会上,时任文化部长的孙家正说 :“有些年青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搞不清楚什么服装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是对汉服作为文化符号有效性的质疑。
2、持支持态度,聚焦于汉服运动的积极影响
“汉服运动”更多的是支持的声音。它得到了不少名人包括一些大学教授、年轻知识分子、影视演员、服装设计师的支持、赞赏和鼓励。他们认为,汉服的意义决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简单,它历经了几千年,已经融入汉族人的血脉,成为汉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载物,是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外在表现,它体现着血脉里传承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民族厚重的文化根基,包含着汉族人民对天地自然的尊重,对人格理想的追求。汉族服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汉服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恢复汉服十分必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主体的汉族有着不应推却、也不能推却的责任。最早在网上开展“推广汉服计划”的汉网新闻发言人李敏辉认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们需要一面旗帜来引领我们,与断裂的历史文化相衔接。汉服就是这面旗帜,由汉服把现在文化与历史文化连接起来,使现代文化的根扎下去,我们的民族才能凝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才能实现复兴。复兴和复古的区别在于,复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而复古只有承前和继往,并没有传承的概念,我们要做的是把消失了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捡起来,并且把它发扬下去,找回汉民族的主体性。汉服不是复封建制度的古,也不是社会时尚复古风潮。它是为今天现代中国汉族群众而复兴的民族服饰,它将拥有和我国其他55个少数民族服饰相同的地位。汉服并非作为日常服装,而是在不同礼仪、文化、节日场合穿着,“它是穿在身上的文明,写在身上的历史,是文明进步的标志”7我们说复兴,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封建社会,而是通过汉服,复兴汉服所承载的文化精华,重塑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凝聚民心,重振民族精神。汉服运动是复兴的一个引子,由此引出的传统复兴、文化复兴、文明复兴,便是我们现在走出困境的复兴中华之路,这是汉服运动最重要的意义。
(三)存在问题
王雪莉
宋代服饰制度研究
2006年6月,第11页 “汉服运动”虽然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但是,笔者认为,学界目前对“汉服运动”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在“中国知网”上关于“汉服”“汉服运动”的论文,从93年到05年,每年有依稀一两篇文献,06年达到17篇,之后几年,一直都也不过有十多篇。从“读秀学术搜索”结果来看,关于“汉服运动”的资料,中文期刊有51篇,从06年到13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多是美术学院学报、艺术学院学报、服饰导刊、文艺生活等期刊中;相关报纸有10篇,从06到13年,一年两篇左右,集中在地方性报刊(如齐鲁晚报,上海文汇报)中,少见于全国性报纸中;相关文档有9篇;学位论文仅一篇。从研究的情况看,长期以来,有关汉服的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甚少涉猎,仅有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汉服原型简单概述以及当代工艺制作等方面,对“汉服运动”问题的厘清与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而关于“汉服运动”的原因,意义等系统、理论的研究文献还比较缺乏,只有少量文献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且大部分是服装专业、设计专业的学者所做论文,重点探讨了汉服的美学欣赏价值、汉服的流行性及其特点、服饰承载的文化价值、服饰的发展史、话语权等,对其他内容缺乏研究探讨。此外,作为一场“社会运动”,也应该有相关的社会运动理论或社会运动分析框架的文献来解释汉服运动,可关于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这是很大的不足。而关于汉服运动兴起的原因,之前的文献多从规范论、建构论与工具论的角度作出阐述,少数谈及文化认同的因素,也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没有做出具体阐述。
四、小结:研究趋势展望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服饰既是代表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同时也是维系其族群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纽带。我们说,语言奠定了民族生存的根本,服饰就成为构建民族形象的支柱。”8在外部流行趋势与内部需求两个共同合力作用形成的压力下,服饰,这个文化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词素,带着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延续与发扬的期望,很自然地被我们第一个推至前庭。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抢救和研究“汉服”具有重要意义。
从对网站、论坛的研究来看,关于网上的讨论,既有颇为严肃、认真的接近8 晏琦
透视汉服复兴现象下的中华民族服饰发展
[J].才智.2008(01)于学术性的讨论,也有不着边际或根据不足的议论。其中很多言论较为理性、冷静和具有深刻的思考,但也有因为网络论坛的“匿名性”特点而导致的在相互刺激中出现语言暴力化、言论狂热化或过激化,甚或沦为“口水仗”的情形。迄今为止,网络内外关于“汉服运动”的讨论主要涉及下列议题:汉服的界定问题;是否应该恢复汉服;如何恢复汉服;“汉服运动”是否会引发大汉族主义,并影响汉族与中国其他民族的共处;“汉服运动”的影响与未来走向;如何认识和理解“汉服运动”等。随着网上讨论及网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预见,对“汉服运动”的研究投入的关注度会加大,研究范围会更广,研究程度会更深入。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理性的眼光辨证看待此现象。“汉服运动”在汉服常识的普及及传统文化的宣扬上,确实有贡献,这是不容抹杀的。但它缺少强力的学术支持,没有相当的社会侧重,底子薄,时间短,后劲不足,很难规模化,群体化,多元化。“汉服运动”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多人更像是盲目的跟风者,并非以宣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目前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仅仅是因为汉服看上去很漂亮才积极地“投身到汉服复兴事业”里面来,不想了解这件衣服背后的礼仪文化,只是因为它好看才买了一大堆除了拍照之外基本不穿。这就造成了在意形式而忽略了精神实质的问题。诚然,传统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只能说是传统文化的“皮层”,而那些浩瀚典籍、那些血肉骨髓,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核”,如果一味专注于羽扇纶巾、津津乐道于峨冠博带,或者只是套上一件“汉服”放放风筝游游公园,这就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复兴”。此外,倡导者们透露出的一些心态,还是值得人们反思。汉服的复兴是因为看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因此反思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可见汉服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攀比或者是民族认同焦虑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产生了对汉服以及汉服背后的传统汉族文化需求,很容易走上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我们优秀传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感染力,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文化的反思。
可见,在“汉服运动”的路上,在研究“汉服运动”的进程中,我们还有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军 网络空间下的“汉服运动”:族裔认同及其限度 [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01)
2、周星 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 [J].开放时代.2008(03)
3、李晰近现代“汉服”相关学术研究概况分析 [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
4、张跣 “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4)
5、周攀 从“汉服运动”看跨文化比较的误区 [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6、晏琦 透视汉服复兴现象下的中华民族服饰发展 [J].才智.2008(01)
7、李晰,樊帆 现代化进程中研究“汉服”的意义 [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7)
8、王海健 由“唐装”所引发的对传统“汉服”特征及其恢复的思考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
9、刘晓萍 从汉服文化元素看民族服装的继承与创新 [J].艺海.2011(07)
10、许海玉 给“汉服”一个复兴的理由——对话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 [J].中国制衣.2007(11)
11、哨井风 崇尚“汉服”的背后 [J].浦东开发.2007(05)
12、王惠琴 “汉服”与“国服” [J].饰.2008(01)
13、杨金海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复兴 [J].贵州社会科学.2010(01)
14、熊建军 论汉服运动 [J].唐山学院学报.2011(02)
15、苏轻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 民族论坛,2005 年第 11 期
16、鲍怀敏,安继勇 汉服的特点与流行性分析 [J].济南纺织服装.2010(01)
17、陈英 关于当代汉服复兴的探讨 [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18、张志春 中国服饰文化[ M ] 第2版.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69-71.19、廖保平对复兴汉服的焦虑 [J].人民公安.2006(13)20、王蕾 从汉服风貌观现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运用 [J].天津纺织科技.2011(02)
21、胡珍 汉装,中国华彩 森林与人类,2006 年第12期
22、朱河,杨先艺 华夏衣冠,造物之美——浅析汉服中的造物文化 [J].美与时代(上).2011(09)
23、张君浪 从汉服的审美层面看汉服的精神文化价值 [J].才智.2009(28)
24、徐寅杰 汉服复兴之于公民社会建设的作用 [J].山东纺织经济.2010(06)
25、周衡,许云彤 论汉服的复兴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
26、韩星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