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6:0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

对策研究

【摘要】 企业间的竞争表现在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的竞争,和其它的行业比较,在通信市场中客户经理是企业对外业务的代表,也是与客户关系的代表,客户经理的能力取决了这场竞争中的得失。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企业产品线出现了不断丰富的趋势,因为上述原因的不断发展,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得到直接影响,所以客户经理的绩效薪酬体系改革是目前企业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绩效薪酬管理是以发展客户经理为主要的绩效管理,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通信 运营商 集团客户 薪酬 绩效

一、简介

某省级通信运营商现有员工近5万人,人工成本由总部公司统一核定,总额相对固定。员工队伍构成较为复杂,即有长期合同制和短期合同制员工,也有派遣制员工,还有紧密型外包和经营型外包员工。在绩效薪酬方面,该公司执行总部公司统一制定的职级工资标准和绩效工资办法,员工的职级与岗位没有明确关联,重要岗位的员工不一定是高职级,高职级员工不一定在重要岗位,同岗不同酬现象非常突出。

二、客户经理绩效薪酬情况介绍

为激励一线集团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集团客户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该公司成立了集团客户事业部,实行营销成本、人工成本等成本切块管理,但是切块的人工成本总额也是相对固定的数值。集团客户业务执行谁发展谁维系的原则,员工的薪酬为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由员工的职级确定,绩效工资由员工绩效得分和绩效工资基数确定,绩效得分主要由员工负责的用户收入决定,绩效工资基数由切块人工成本总额除以员工绩效总得分按月确定。

三、存在问题

1、最大的问题是在切块人工成本总额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存在集团客户员工集体不作为时绩效工资不少得,整体大发展时绩效工资不多得的现象。按照绩效薪酬办法,工资总额和员工总数都是相对固定的,员工的绩效得分与绩效工资基数是成反比关系。因此,当集团客户业务整体业绩不好时,切块工资总额并不会有明显的减少,因而员工的绩效工资不会有明显的减少;反之,当集团客户业务整体业绩非常好时,切块工资总额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因而员工的绩效工资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2、员工绩效受季节波动影响巨大。由于用户通信消费行为具有季节波动的特性,而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特征的用户的季节波动系数有关较大的差异,因此,按照绩效考核办法,员工的绩效会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春节期间建筑行业的通信消费会急剧减少,而一些商业企业的通信消费会急剧增加。

3、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理论上讲,一个客户经理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而其每月能够新发展的用户也是有限的,而用户的自然离网是客观存在的,当员工负责的用户规模达到一定数量时,每月自然离网的用户会抵消掉其每月新发展的用户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达到了其个人负责用户规模的最高点。因此,这种营维一体化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未考虑员工的成长问题。由于员工的岗位职级与实际业绩没有关联,导致不管一名员工为公司的贡献有多大,其职级都不会得到晋升。在公司内,一名员工的岗位职级通常标志着他的地位,即使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但在公司内的地位没有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总之,当前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集团客户业务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真正地起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司集团客户业务发展的作用。

四、对策研究

从公司整体经营角度来看,发展新用户是实现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而新用户的获取尽管有多种方式,但都必须遵循一个收入成本系数的原则,即新用户的获取公司必须是有净利润的。

1、设置与集团客户业务收入相匹配的营销成本,替代总额相对固定的人工成本,将人工激励成本总额与集团客户业务总量紧密正相关,使一线员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得。

2、将用户发展与用户维系保有工作相分离,充分发挥集团客户经理的业务发展能力,将用户的维系保有工作交给公司专门的客户维系部门进行专业化服务。

3、集团客户经理职级动态化管理。将集团客户经理的岗位职级与其收入贡献及绩效考核结果相关联,为有能力、贡献大的集团客户经理打通成长通道。

五、总结

对公司管理者来说,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不仅要满足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备公平性的条件,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激励与全面薪酬体系的有机结合,切实实现企业吸引和留住员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好发展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吴志平,林志杨.领导者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实证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07)

[2] 顾建平,李占祥.团队情商管理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3] 王学敏.高绩效营销团队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09(12)

第二篇:某某公司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某公司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途径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某某公司薪酬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薪酬管理 考核 问题 分析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一个好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对组织发展起到很好激励作用,相反,一个不切实际的薪酬体系,不但对组织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相反,可能变成企业的另一个“心愁”。因此,组织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设计合理公平、可行性强的薪酬管理体系,从而使薪酬管理的激励效用最大化,并让企业的薪酬成本—收益比最小化,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争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某某公司是一家中型民营企业,公司在经历了初创阶段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公司在薪酬制度方面,却依然执行着公司最初成立时形成的标准,由于薪酬结构不合理、过于僵化,不能科学地体现每个岗位的价值,绩效工资没有与个人的工作绩效有机结合,基本上没有发挥它的激励功能。在考核方面,公司虽然有形成一定的考核制度,但这些考核指标本身设计就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量化,考核者很难掌握具体的标准,而且考核只是单向的,缺少沟通和反馈,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公司发展后逐步暴露出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互相扯皮、出工不出力、执行力下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和成熟,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彻底改变公司目前的困境,必须对公司进行全面改革,重新整理、规划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对薪酬制度和考核机制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建立与现代企业制

— 1 — 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对公司薪酬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和总结。

一、在薪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薪酬的不均衡,对内缺乏公平

公司目前的薪酬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个人职位、能力及工作表现的区别也没有在薪酬中体现,不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就是差距体现太小。部分工作出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甚至有部分员工因此而提出了离职。

(二)薪酬体系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公司薪酬制度实行固定统一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度,员工收入包括“本薪和奖金”两部分。首先,因固定的本薪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浮动的奖金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无法真正拉开工资差距。其次,因本薪部分遵循只升不降的的特征,浮动奖金比例偏低,造成薪酬制度缺少弹性的问题。再就是,所有的员工薪酬结构模式都一样,缺乏针对性,尤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部分技术岗位缺失了激励。

(三)绩效薪酬与业绩脱钩

这是公司目前较为突出且极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绩效薪酬差距过小,反映不出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

2、奖金作为浮动薪酬成为一个相对稳定或不变的数额,而更多地反映了等级和年资,浮而不动,使奖金成为形式主义,形成新一轮的平均主义,失去其设立的意义,没有充分发挥奖金的激励功能,致使员工态度比较消极、工作缺乏热情,长期效益的受损也就理所当然。

(四)考核制度不合理

公司现行的考核制度基本上属于传统形式的考核。考核内容以德、能、勤、绩等定性指标为主,没有根据考核职位的不同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分,内容基本上是整齐划一,违背了考核的客观性原则。主要表现在:(1)考核标准不明确或不规范,如考核指标不能被量化、与岗位脱节、过于复杂不能被测量等。(2)考核过程不规范,受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即以偏盖全;类己效应:对跟自

— 2 — 己的某一方面相类似的人有偏爱而给予较有利的评估;近因效应:不久前发生的事件影响较深,认为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或行为,当作被评者的一般特征,较久远的事则忘记或忽略了。考核过程中的种种缺陷大多来自考核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考绩的可信度与效度。不能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3)考核后没有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对员工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没有给予及时地肯定和纠正,导致员工不满。(4)考核指标和权重设计也不科学,各项考核指标所占的权重基本相同,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所占权得太小,没有突出重点,失去了以考核促进目标实现的意义。(5)定性考核标准太多,缺乏对考核指标量、质、期的具体描述和要求,容易在考核标准的理解上造成偏差,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和主观因素,加之大部分考核者主要是根据被考核者的印象来评价的,难以反映员工的真实业绩,导致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考核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途径解决薪酬问题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本着高效科学原则,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和机制创新。

(一)结合薪酬调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为了保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公司必须考虑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薪酬水平,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要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必须进行薪资调查,收集最新的数据。公司可以委托专业咨询机构或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且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特点确定公司总体薪资水平。根据公司目前的情况,薪资采取中档水平标准比较合适。

(二)建立并规范职位评价系统,确保薪酬内部公平

企业内部不同工作之间的薪酬比较是薪酬内部公平问题。只有公平合理的差距,使薪酬制度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才会保障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岗位评价和分析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岗位评价过程的需要注意的问题:(1)职

— 3 — 位评价应立足于岗位,职位评估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应从劳动的多样化角度设计报酬,依靠价值定待遇,是不同职务之见比较科学化、规范化,让员工相信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既有很强的说服力。(2)要对职位评价的基础及各项指标进行清晰的界定,避免引起员工的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以提高员工对职位间的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增强员工接受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力。(3)应尽量使评价过程透明,可引入评价委员会,适当吸收员工参与有关政策的讨论,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岗位评估工作中来,以便更好地反映员工利益,保证员工权利。(4)岗位评估的结果应该公开,使员工对岗位评估的结果产生认同。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绩效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 制定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就要保证其公平、有效。公平是实现报酬制度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获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会随之而来。如果公司未能建立可信度,那么员工对于报酬制度的信任感也将受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而有效是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能精确的测量业绩;(2)工资范围应足够大,以便拉开员工工资的距离,保正具有激励性;(3)清楚的定义工资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并能将业绩测量的结果与工资结构水平挂钩;(4)存在改进业绩的机会;(5)部门经理人员应由熟练技能设定业绩标准,并操作评估过程,而且经理与下属之间存在相互信任。

此外,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让员工参与标准的制定,通过讨论、沟通等形式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从而使组织为其制定的绩效目标更可观,更公正,更具接受性。在标准的制定上应该使指标明确并能被量化,但不易过于复杂,并应体现出岗位特点,应针对不同岗位设立不同标准。指标的选择是针对企业的职能及该部门对企业的战略支持而设定的、关键的、少而精的指标,可以确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业绩结合在一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

— 4 — 细分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指标确定要尽可能的予以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或标准化。对可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对非量化指标用程度来表示,从而避免出现主管偏差等问题。(2)在考核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评估者的主观性因素如第一印象,近期效应、晕轮效应等,(3)应注意沟通和反馈,可采用“PDCA”循环模式,及时发现评估考核过程中的失误及时纠正。(4)注意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多元化报酬结果的制定中,论贡献确定报酬,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四)引入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保证薪酬管理系统有效实施 引入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减少人为的错误操作行为,而员工监督是最好的监督,因为其利益的相关性,员工会十分负责,而薪酬沟通能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注意与员工沟通薪酬,让员工明白公司为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实际就是企业的薪酬制度应透明化。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薪酬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做法:(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和考核工作,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又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核定员工绩效薪酬,可以采取上级建议,各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上下级矛盾或过于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也可以使管理者从更高层次上审视员工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眼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2)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3)建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及时处理员工投诉。

(五)分层次进行薪酬支持,并注意薪酬支付的技巧

在薪酬支付上应注意满足层次需求,虽然目前我们说工作不仅仅为了工资待遇,但是工资作为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是硬道理。按照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能考虑更高的层次需求。薪酬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它在提供员工衣食住行的— 5 — 同时,也为员工发展个人业余爱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条件,此外薪酬还是成就的象征,员工常常把薪酬看成是企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欣赏。因此,在支付薪酬上,对收入较低的一般员工应用经济性的薪酬;而对于高层次人才,应该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结合起来,如果工资较高但是缺少培训和发展机会,仍然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性。从薪酬的支付时间上,应及时的发放工资和奖金。适当缩短建立工资的时间,有助于取得最佳激励效果。通常,频繁的小规模的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让员工有更多的意外的惊喜,也能增强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雪梅著:《薪酬的演变和发展及基本理论》,http:// www.xiexiebang.com,2006-3-8;

(2)刘军胜编著:《薪酬管理实务手册》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刘昕著:《薪酬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4)尹隆森、孙宗虎编著:《岗位评介与薪酬体系设计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版

(5)郑晓明编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6)李剑锋、杨海辰编著:《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版;(7)曾湘泉编著:《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届中日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研讨会;

(8)蔡而迅著:《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核心》,《经济师》,2001年第2期;

(9)孙军正著:《岗位、薪酬、绩效三位一体》,《人本》,2006.5第2期。

第三篇:某某公司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某公司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途径

摘要: 本文分析了某某公司薪酬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在薪

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一个好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对组织发展起到很好激励作用,相反,一个不切实际的薪酬体系,不但对组织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相反,可能变成企业的另一个“心愁”。因此,组织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设计合理公平、可行性强的薪酬管理体系,从而使薪酬管理的激励效用最大化,并让企业的薪酬成本—收益比最小化,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争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某某公司是一家中型民营企业,公司在经历了初创阶段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公司在薪酬制度方面,却依然执行着公司最初成立时形成的标准,由于薪酬结构不合理、过于僵化,不能科学地体现每个岗位的价值,绩效工资没有与个人的工作绩效有机结合,基本上没有发挥它的激励功能。在考核方面,公司虽然有形成一定的考核制度,但这些考核指标本身设计就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量化,考核者很难掌握具体的标准,而且考核只是单向的,缺少沟通和反馈,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公司发展后逐步暴露出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互相扯皮、出工不出力、执行力下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和成熟,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彻底改变公司目前的困境,必须对公司进行全面改革,重新整理、规划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对薪酬制度和考核机制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企业健

康、持续快速发展。

结合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对公司薪酬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和总结。

一、在薪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的不均衡,对内缺乏公平

公司目前的薪酬制度没有充分体现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个人职位、能力及工作表现的区别也没有在薪酬中体现,不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就是差距体现太小。部分工作出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甚至有部分员工因此而提出了离职。

(二)薪酬体系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公司薪酬制度实行固定统一的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度,员工收入包括“本薪和奖金”两部分。首先,因固定的本薪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浮动的奖金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无法真正拉开工资差距。其次,因本薪部分遵循只升不降的的特征,浮动奖金比例偏低,造成薪酬制度缺少弹性的问题。再就是,所有的员工薪酬结构模式都一样,缺乏针对性,尤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部分技术岗位缺失了激励。

(三)绩效薪酬与业绩脱钩

这是公司目前较为突出且极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绩效薪酬差距过小,反映不出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

2、奖金作为浮动薪酬成为一个相对稳定或不变的数额,而更多地反映了等级和年资,浮而不动,使奖金成为形式主义,形成新一轮的平均主义,失去其设立的意义,没有充分发挥奖金的激励功能,致使员工态度比较消极、工作缺乏热情,长期效益的受损也就理所当然。

(四)考核制度不合理

公司现行的考核制度基本上属于传统形式的考核。考核内容以德、能、勤、绩等定性指标为主,没有根据考核职位的不同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分,内容基本上是整齐划一,违背了考核的客观性原则。主要表现在:(1)考核标准不明确或不规范,如考核指标不能被量化、与岗位脱节、过于复杂不能被测量等。(2)考核过程不规范,受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即以偏盖全;类己效应:对跟自己的某一方面相类似的人有偏爱而给予较有利的评估;近因效应:不

久前发生的事件影响较深,认为这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或行为,当作被评者的一般特征,较久远的事则忘记或忽略了。考核过程中的种种缺陷大多来自考核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考绩的可信度与效度。不能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3)考核后没有及时的沟通与反馈,对员工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没有给予及时地肯定和纠正,导致员工不满。(4)考核指标和权重设计也不科学,各项考核指标所占的权重基本相同,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所占权得太小,没有突出重点,失去了以考核促进目标实现的意义。(5)定性考核标准太多,缺乏对考核指标量、质、期的具体描述和要求,容易在考核标准的理解上造成偏差,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和主观因素,加之大部分考核者主要是根据被考核者的印象来评价的,难以反映员工的真实业绩,导致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考核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途径解决薪酬问题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本着高效科学原则,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和机制创新。

(一)结合薪酬调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为了保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公司必须考虑本地区同行业相似规模的企业薪酬水平,以及本地区同行业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要确定合理的薪资水平,必须进行薪资调查,收集最新的数据。公司可以委托专业咨询机构或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且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特点确定公司总体薪资水平。根据公司目前的情况,薪资采取中档水平标准比较合适。

(二)建立并规范职位评价系统,确保薪酬内部公平

企业内部不同工作之间的薪酬比较是薪酬内部公平问题。只有公平合理的差距,使薪酬制度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才会保障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岗位评价和分析是现代企业薪酬设计的基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薪酬对内公平的关键所在。岗位评价过程的需要注意的问题:(1)职位评价应立足于岗位,职位评估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应从

劳动的多样化角度设计报酬,依靠价值定待遇,是不同职务之见比较科学化、规范化,让员工相信每个职位的价值都反映了该职位对公司的贡献,既有很强的说服力。(2)要对职位评价的基础及各项指标进行清晰的界定,避免引起员工的不信任和对偏袒、歧视的怀疑,以提高员工对职位间的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增强员工接受薪酬差距的心理承受力。(3)应尽量使评价过程透明,可引入评价委员会,适当吸收员工参与有关政策的讨论,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岗位评估工作中来,以便更好地反映员工利益,保证员工权利。(4)岗位评估的结果应该公开,使员工对岗位评估的结果产生认同。

(三)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绩效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 制定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现薪酬与绩效挂钩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就要保证其公平、有效。公平是实现报酬制度达到满足与激励目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于通过努力获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必须让他们相信与付出相应的报酬会随之而来。如果公司未能建立可信度,那么员工对于报酬制度的信任感也将受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大打折扣。而有效是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能精确的测量业绩;(2)工资范围应足够大,以便拉开员工工资的距离,保正具有激励性;(3)清楚的定义工资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并能将业绩测量的结果与工资结构水平挂钩;(4)存在改进业绩的机会;(5)部门经理人员应由熟练技能设定业绩标准,并操作评估过程,而且经理与下属之间存在相互信任。

此外,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让员工参与标准的制定,通过讨论、沟通等形式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从而使组织为其制定的绩效目标更可观,更公正,更具接受性。在标准的制定上应该使指标明确并能被量化,但不易过于复杂,并应体现出岗位特点,应针对不同岗位设立不同标准。指标的选择是针对企业的职能及该部门对企业的战略支持而设定的、关键的、少而精的指标,可以确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将绩效管理与员工的业绩结合在一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关键驱动因素,然后细分出子因素,从而确定各个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各岗位的关

键绩效指标。指标确定要尽可能的予以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或标准化。对可量化的指标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对非量化指标用程度来表示,从而避免出现主管偏差等问题。(2)在考核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评估者的主观性因素如第一印象,近期效应、晕轮效应等,(3)应注意沟通和反馈,可采用“PDCA”循环模式,及时发现评估考核过程中的失误及时纠正。(4)注意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多元化报酬结果的制定中,论贡献确定报酬,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四)引入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保证薪酬管理系统有效实施 引入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减少人为的错误操作行为,而员工监督是最好的监督,因为其利益的相关性,员工会十分负责,而薪酬沟通能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注意与员工沟通薪酬,让员工明白公司为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实际就是企业的薪酬制度应透明化。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薪酬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以下做法:(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和考核工作,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又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核定员工绩效薪酬,可以采取上级建议,各级核定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上下级矛盾或过于亲密引起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同时也可以使管理者从更高层次上审视员工绩效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减少有限视眼下对组织整体薪酬内部平衡的忽视。

(2)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3)建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及时处理员工投诉。

(五)分层次进行薪酬支持,并注意薪酬支付的技巧

在薪酬支付上应注意满足层次需求,虽然目前我们说工作不仅仅为了工资待遇,但是工资作为满足低层次需求的保障条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是硬道理。按照众所周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后,才能考虑更高的层次需求。薪酬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它在提供员工衣食住行的同时,也为员工发展个人业余爱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条件,此外薪酬还是成就的象征,员工常常把薪酬看成是企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欣赏。因此,在支付薪酬上,对收入较低的一般员工应用经济性的薪酬;而对于高层次人才,应该将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结合起来,如果工资较高但是缺少培训和发展机会,仍然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性。从薪酬的支付时间上,应及时的发放工资和奖金。适当缩短建立工资的时间,有助于取得最佳激励效果。通常,频繁的小规模的奖励会比大规模的奖励更为有效。减少常规定期的奖励,增加不定期的奖励,让员工有更多的意外的惊喜,也能增强激励效果。

第四篇: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和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和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摘 要] 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两驾马车”,及时发现和充分重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和方法,构建起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HR们的使命和责任。[关键词] 国有企业 薪酬分配 绩效考评 问题 解决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的两大核心——薪酬分配、绩效考评,一直为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所关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调动与激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为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大多数国有企业正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改革,认识清楚并着手解决薪酬分配、绩效考评以及其他方面中存在的痼疾,建立公平、公正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和制度体系。结合在企业工作七年多的工作体验,笔者在这里仅就国有企业中薪酬分配、绩效考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解决思路,以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企业经营者借鉴和思考。

一、薪酬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1.岗位等级工资制

国有企业的薪酬分配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岗位薪酬的构成元素如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奖金等,实际上只和职务等级挂钩,与具体工作的职责、工作特点、岗位的价值等无多大关联,企业各部门基本上都是按照同一级别(如行政管理级别和技术级别)采用统一的标准。如部门经理与部门经理、主管/主办与主管/主办之间、普通员工之间,助理工程师与助理工程师之间、工程师与工程师之间、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工程师之间,只要行政级别或职称级别相同,岗位薪酬基本相似。虽然经过薪酬调整和变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体制约束等因素的影响,薪酬制度在市场适应性、灵活度、激励性等方面仍然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2.平均主义

由于实质上是传统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度,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违背薪酬分配的内在公平性原则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平均主义。因为即使同一个职级的岗位,工作难度、工作负荷、责任、风险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在职级上处于同一级别的人员所拿的岗位工资与奖金是完全相同的。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首先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不利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对于某些岗位的管理及技术人员来说,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与风险,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3.薪酬通道狭窄,只有“当官才能发财”

员工的薪酬档次一般只有一个具体的数据或者1~2档,员工如果不升到管理岗位,工资、奖金一般就只能维持在一个大致固定的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但是管理岗位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刺激员工在自己专业领域发挥出出色的水平而不是让他们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大多数国企在这方面的激励措施却缺少,以致员工一心只想当“官”,忽视了专业技术上的上进,有的甚至荒废了自己的专业。4.岗位价值的市场适应性不足

在薪酬分配中,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确定不同的价值范围,再在这个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员工绩效表现和能力表现区分不同的个体价值。为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对企业每个岗位的价值进行科学、公正的薪酬价值评估。对企业现有岗位、职责和定位进行重新核定与评价,明确各岗位的相对重要性和价值,并参照外部数据,确定合理的薪酬幅度和上升空间。对关键岗位采取竞争性的薪酬水平(如采用75分位值或更高薪酬标准为基准),一般性岗位则采取一般的薪酬水平(如中位值25分位值为基准),在一定的范围内确定各类关键岗位的薪酬幅度和起伏空间,形成“薪酬阶梯”。同时建立统一的薪酬分配体系,保障各岗位薪酬的可比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使薪酬真正体现人才的价值,体现工作的绩效,起到激励作用。

二、绩效考评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性强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每年都会进行考评,最常见的就是每一名员工都要写工作鉴定、总结等,由于没有有效的考评组织,常常都流于形式。考评要素定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考评者主要凭直觉、印象、随意的观察以及凭简单的成绩记录对被考评者的工作情况做出评定,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因而很容易造成评定上的失误。

2.缺乏人性化,绩效考评是控制工具

这是将绩效考评从一个极端引入另一个极端,这些绩效考评方案的理论基础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麦戈雷格的“X理论”是吻合一致的,那就是认为员工作为普通的人都有懒惰心理;尽可能少工作、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求漠不关心、不喜欢承担责任;喜欢被人领着走等等。因此,这些员工与装备线上被检验的一件件产品没什么两样,所以,管理这些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必须对其加以奖励、惩罚、控制。绩效考评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控制、惩罚员工的有力工具或称之为“大棒”。这种绩效考评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绩效考评的发展功能,绩效考评单纯成为上级控制下级的工具,而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绩效发展,必定引起员工的反感与对抗,因此,这种绩效考评从长远来看,是注定要失败的。3.没有将工作业绩考评与综合考评分开

一般说来,员工考评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员工薪酬决策、员工选择(即如何晋升、淘汰员工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员工个人发展。结合不同的考评目的,考评应该分为不同类别。不同的类别应该有不同的考评要素。因此,应根据不同考评目的制订不同的考评要素。大多数企业的考评体系显得过于单一,使用同一类考评很难实现多种目的,就可能造成考评结果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发挥不了考评应用的重要作用,达不到考评目的。因此,适当地对考评体系分类是很有必要的,最常见的是“考评分开”,即工作业绩考评和员工综合考评分开,分别达到薪酬决策和员工选择与发展的不同目的。4.员工考评体系没有与公司考评体系的其他层次相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学把企业考评有关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如下表。

大多数国有企业现有的员工考评体系以第3、4层次水平为主,但在建立员工考评体系时应与第1、2层次的考评有一定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员工个体的努力方向不偏离整个企业或部门的目标,通过个体的努力实现总体目标。5.考评要素指标缺乏合理化

考评体系的指标标准由企业统一制定,没有顾及不同类别人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设计考评要素时,应当对企业人员进行分类,常见的可分为中层领导、事务管理、后勤保障类员工和技术/操作人员,对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考评要素和标准,使考评要素指标合理化。6.考评者、被考评者、人力资源部门、直线经理角色不明

员工考评的主体是考评者和被考评的员工,最常见的即上司和部下,二者的互动是考评的基本原则。企业现有的考评主要是由考评专项小组考评员工的。被考核人先提供书面工作总结,考评专项小组然后举行考核初次会议,熟悉考评制度、把握评分标准、安排考核计划、明确注意事项,接着考核专项小组再访谈了解被考核人的员工,从他们那里了解被考核人的工作表现,获得综合信息后再进行打分,最后汇总,算平均分。直线主管和下属在考评时没有进行面谈,而考评专项小组凭借几个员工给予他们的信息打分评价被考评的员工,由人力资源部门和考评专项小组取代直线主管负责该部门员工的考评,这样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是否真正了解该部门员工的工作和表现及其产生的考评结果的准确性都是受到怀疑的,另一方面,考评应有的对加强部门领导与部下沟通总结和改进工作绩效的作用也无法实现。因此,为了能够使考评达到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考评工作的组织者,它除了提供一些员工的人事资料记录外,更多地是扮演规则制定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同时接受员工的申诉,是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的裁判。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应是直接主管与下属的关系。只有直接主管才真正的了解自己下属的工作表现。当考评下级的任务被移交给其他人时,直接主管的管理和威信就可能受到削弱。考评的效果好坏与否主要在于部门领导与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这是企业各个管理者应该清楚的一个原则。

7.考评没有及时反映员工的绩效,考评周期过长

大多数国企考评是半年考评一次或者年底算总账。实际上,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考评应该加大考评频度,可以考虑季度考评。企业人力资源部人手够的话,可以实行月度考评,以更好的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好坏。这样,可以使考评更加及时、准确,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的作用将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8.考评结果只是用于绩效工资或奖金发放,而很少运用于培训、晋升、淘汰以及员工个人发展

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大多数国企的绩效考评结果还未能很好地运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没有与晋升淘汰很好的结合起来,致使员工对考评的重视度和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当然,国有企业中薪酬福利、绩效考评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之道。前面所述,只是笔者提出的一些思路,供大家借鉴。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为解决薪酬、绩效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岗位工作分析,做好岗位说明书。在瞬息万变的企业工作环境中,一个适当的工作分析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新的工作不断产生,旧的工作要重新设计。工作分析在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体系搭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企业编制定员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企业聘用和考核职工提供客观标准,而且为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和进行培训提供了客观基础,有利于员工明确努力方向,改善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做了工作分析,有了规范、实用的岗位说明书,进行科学的岗位薪酬评估,参照外部同行业薪酬数据,合理调节薪酬,使薪酬与工作业绩挂钩,真正体现人才的价值,起到激励作用,而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激发,必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 剑 叶向峰: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2]王 强 陈亦难 胡汉辉:人力资源管理十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3]张 锦:国有企业的薪酬和绩效考核路在何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2007年

[4]熊 坚 罗小华:HR高效管理的十大工具.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12月

第五篇: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绩效管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前沿课题,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如何科学建立以绩效考核为目的的公务员管理新模式是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各级在这方面相继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基础上,谈点对策。

一、当前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各级,特别是高层已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并相继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各地进展不一,在考核内容和模式上也不尽相同,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的模式比较笼统。对本部门的公务员进行考核,首先必须遵循《公务员法》,但是《公务员法》没有规定具体的考核标准,各级机关虽然制订了相关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但共同的缺点是内容含糊,可操作性不强:

(1)在考核内容上,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细化指标。公务员考核内容都以“德、能、勤、绩、廉”为评价标准,考核内容非常模糊笼统,如“德”和“廉”就很难评估,而且过于公式化,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的最终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基本依据主管人员和考核官员的主观判断。

(2)在考核层次上,没有考虑级别和部门差异,缺乏针对性。人员虽然都是国家公务员,但是各个部门、不同级别的人员工作职责不一样,所担负的责任不一样,考核的内容也应不一样。但目前基本都采用一样的标准进行考核,忽视了部门的差别、层级的差别、职务的差别,缺乏针对性。

(3)在考核时效上,以考核为主,日常考核不到位。虽然在开展绩效考核时,也强调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考核应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停留在年终的一次性考评上,而忽视了日常考核,致使考核依据不全,考核结果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缺乏权威性。

2、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不科学。绩效考核是否公平、科学、合理,考核指标的设置非常关键,从目前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来看,还很不科学,主要表现在:

(1)考核指标设置存在两级分化。要么过于简单,指标设置过粗,共性指标多,个性指标少,没有体现差别,易使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激励作用;要么过于复杂具体,指标体系庞大,落实起来难以操作,而且工作量大。

(2)考核指标设置上存在不公平和不合理性。由于的各个岗位工作职责不尽相同,在反映工作实绩的指标设置上就不一样,有的虽然考虑了这一点,但是存在不公平和不合理性,易量化的岗位指标较细、较严,不易量化的岗位指标较松、较模糊,带来事实的不公。

(3)定性考核指标与定量考核指标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公务员考核虽然明确强调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工作实际中,往往是单一的强调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使二者割裂开来,失去其互补性。比如,在年底绩效考核中会得出大量的定量数据,而这些数据只是简单的罗列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定性分析,这样得出的考核结论不仅会有偏差,也违背了公务员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

3、绩效考核的手段和形式相对单一。目前的绩效考核在手段和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还比较单一,变化不大,而且辐射面有限,主要表现在:

(1)在考核手段上,以手工考核为主,主观色彩较浓。由于缺乏统一的考核平台,目

前都基本采取人机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绝大部分基础性考核都以手工考核为主,计算机考核为辅,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主观色彩较浓。

(2)在考核设计上,一般注重内部考核,缺少外部参与。当前的绩效考核无论在指标设置上,还是在考核形式上,都只注重内部,以内部考核为主,缺少公众和纳税人的参与,考核结果不全面。

(3)在内部考核上,以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为主,干部群众参与度低。由于目前政府部门的考核往往以上级评定为主,由上级说了算,所以在开展绩效考核时,也大都采取以上级考核下级为主,围绕着上级的指挥棒转,下级只有被动服从和落实,在考核内容和指标设置上没有上下互动,难以引起干部的共鸣,致使干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4、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和功能作用发挥不足。绩效考核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对人员是否真的起到了激励作用,考核结果的运用非常重要,它本应成为人员奖惩、升迁的依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受到传统行政体制的制约,其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不到位。考核结果的反馈是绩效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互动的过程,也是检验整个考核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过程,所以不能走过场,更不能省略。而目前在对人员反馈考核结果时,有的只反映考核等次,有的只反映领导的评语,没有考虑被考核人的反应,有的甚至不反馈,被考核者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客体接受考核主体的单向评价。

(2)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不科学。有的仅作为人员等次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依据,有的仅作为年终发放奖金的依据,没有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的晋职、晋级和工资晋升以及考察学习、工作调动等方面结合起来,考核结果没有得到科学运用。

(3)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发挥不足。正因为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它的激励作用也非常有限,特别是只将考核结果作为等次评定的,优秀等次的有比例限制,不称职的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被考核者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次上,忽视了个人之间能力、实绩的差别,不能对人员的贡献大小予以准确的评价,这样就难以达到奖优罚劣的激励效果,使得考核激励功能弱化。

二、完善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基本对策

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绩效管理,更好地发挥它的激励作用,是摆在各级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绩效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创新绩效管理机制,增强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政府绩效管理要想真正有突破,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为绩效管理的顺利推行营造好的法律环境、体制环境和制度环境。开展公务员绩效管理同样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需要改革和完善,同时还需创新考核方式。

1、改革现有管理体制,为绩效管理提供环境支持。当前影响和制约开展公务员绩效管理的体制、机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公务员管理体制;一个是内部的管理体制。

(1)改革公务员的现行管理体制。公务员管理体制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范畴。要改善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上,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政务类公务员与事务类公务员相对分离的管理体制,对不同类型的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便于分类考核。

(2)改革的现行管理体制。目前既属“垂直”管理,又接受“双重”领导,这种管理体制不仅增加了运转成本,而且“人、财、物”的垂直管理,束缚了人员和基层的手脚,特别是没有“横向”交流,人员流动性很差,要提升没有位置,要改善待遇有政策限制,年年唱现歌,做现事,干部的工作激情不高,难以发挥更好的成效,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是建议实现两家合并。分税制实施十多年来,中央的调控能力已经增强,分税制的作用已逐渐弱化,当务之急是如何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服务经济,而从目前管理现状来看,不仅

两家管理水平不一,而且在管辖范围、所管税种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便于规范管理,又给纳税人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通过两家合并,既有利于增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调控能力,同时也为推行绩效管理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二是在“人、财、物”的管理上适当放权,为绩效管理的推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提供支持,特别是下级可制定更多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扩大绩效考核在结果运用上对干部的激励空间。过来“人、财、物”的决定权基本在上面,使用权又在下面,这种相对分离的管理现状看起来似乎很合理,实际上不利于基层对“人、财、物”的管理,特别是用于对干部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建议适当放权。三是建立“横向”交流机制,增加人员的进出通道。通过绩效管理,可将连续几年考核排名靠前又有能力的干部推荐到其他部门任职,多次考核不合格者可实行待岗或淘汰,其他部门的公务员也可参加的职位竞争,积极构建人才流动和循环机制,这样既有利于增加现有人员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同时也拓展了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

2、加强制度建设,为推进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公务员绩效管理除了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还需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从目前状况来看,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公务员制度主要有两个:

(1)要尽快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就是要探索对不同类型公务员的管理模式,其前提是要实现政务类公务员与事务类公务员的相对分离,并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证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的分别管理,改变当前这种“政事一体”的混合管理所呈现出的种种弊端。如对政务类公务员要严格按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可根据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部门特点,正确定位,搞好人员的角色划分。

(2)要将公务员绩效管理法制化。即国家必须通过强制手段,以法律的形式来推进公务员绩效管理。当前我国《公务员法》虽然规定了要对公务员实行考核,进行等次评定,但是很笼统、很模糊,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实施细则,如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考核体系、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基本要素做出详细的规定;探索建立专门的、独立的绩效考核机构,配备专业的考核人员,最好是能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证,以增强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3、创新考核手段,减少考核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创新考核手段就是要实现以人或人机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向以计算机考核为主的方式转变。过来的绩效考核基本以手工考核或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随着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的各项工作基本上都是依托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的,各项税收管理活动可进行全过程监控,工作的事务是可以记录与衡量的,各岗位具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工作有时间和质量标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是有条件的,这样既避免了考核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和人为的影响因素,又可以节省考核时间和人力,还可以体现计算机考核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且考核结果相对公正。重点是如何解决好“规范流程、遵章守制、落实责任、实施考核”相统一的问题。

(二)创新绩效考核内容,增强考核指标的科学性。绩效考核在内容和指标设置上要围绕“干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来制定,把握了这个原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不完善带来的不足。当前在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设计上还欠规范、欠科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和完善:

1、完善的岗责体系,为考核指标设定提供依据。岗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开展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设定考核指标的前提,只有每个岗位职责明确了,才能依据工作职责制定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可根据《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操作规程》的要求,围绕管理、税款征收、检查等方面,细化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并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

2、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减少定性考核指标的设置。作为考核的基础,没有量化考核肯定不行,考核指标的量化有助于考核工作的规范化,便于考核人员进行考核,也便

于被考人员比对,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当然,纯粹的量化考核也不行,有些岗位、有些工作既有定量的内容,也有定性的内容,这就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而且只有定性与定量考核的充分结合,才能使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突出岗位特点,注重个人工作实绩,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部门多,各岗位的职责不尽相同,既有公共部分,又有个性特点,在设置考核指标时,一定要突出岗位特点,合理安排做到共性考核指标和个性考核指标相结合,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只有坚持共性考核指标和个性考核指标的有机统一,才能既确保共同的工作、全局性的工作能够落实,又能确保本职工作、部门的工作能够完成。同时,在考核指标设置上要注重个人实绩,要把工作实绩摆在第一位,真正让实绩来评价干部。

(三)创新绩效考核形式,增强绩效考核的公信力。的公务员绩效考核除了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更新考核手段外,还需要创新考核形式,拓宽考核的辐射面,增强绩效考核的公信力。在创新绩效考核形式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增加群众考核的比重。一般而言,效率最高的就是来自上级的绩效考核,也是当前政府部门用得做多的考核形式,但是有其特殊性,既是“垂直”管理,又是“双重”领导,同时又面对广大纳税人,单纯依靠领导和上级考核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很可能形成“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状况,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增加群众考核的比重,让广大干部也成为考核的主体,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绩效考核,发挥他们对绩效考核的监督作用。

2、内部考核测评与外部意见相结合,保证考核结果的全面性。面临是广大纳税人,既要“收好税”,又要“服好务”是人员的职责和使命,所以对人员的绩效考核光有上级、同级和下级的参与还不完整,还需引入纳税人等服务对象和外界部门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把他们的意见纳入到绩效考核范围,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干部的工作实绩。

3、日常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结果的时效性。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客观、公正,在考核的频率和时间点的把握上也很关键,既要有平时既日常考核,也要有年终总结性的考核,要坚持平时考核和考核相结合,才能保证考核结果准确有效。日常考核可以按月、按季,也可按半年,主要考核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和造成的失误。年终考核是总结性考核,具有权威性,它必须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体现考核工作的持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通过年终考核形成考核意见,得出被考核者的考核结论。

(四)创新考核结果运用,增强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是公务员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绩效考核的目的所在、动力之源。考核结果运用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考核激励作用的发挥和绩效管理的成败。过来,在考核结果运用方面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发挥考核激励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和完善:

1、建立健全监督和反馈机制,增强绩效管理的互动性。绩效管理要求将考核情况和考核结果进行及时反馈,绩效反馈也即绩效面谈,是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间的一个沟通和互动的过程,既有利于被考核者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考核结果,存在的不足,便于考核者之间比对分析,使其改进和提高,同时也是被考核者对绩效管理过程的监督,使绩效管理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在进行公务员绩效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反馈机制,就反馈内容和反馈形式进行界定,在反馈内容上可重点考虑考核过程情况、整个考核结果情况及个人考核情况,听取被考核者的反馈意见,对考核工作进行跟踪和评估;同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民意测验、考核问责制,把考核反馈延伸到对考核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之中,拓宽干部的参与渠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拓宽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提高公务员参与绩效管理的能动性。建立健全公务员绩

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制度,是绩效管理价值实现、行为推动的根本保障,也是干部对绩效管理认不认同,感不感兴趣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可采取:一是考虑将部分奖金与考核结果挂钩,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二是对连续几年评分结果始终考前的可考虑授予“岗位标兵”、“岗位能手”、“工作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或在公务员年终考评时直接定为“优秀”等次,体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三是对考核靠前的或评分上升较快的,可以考虑优先给予参加相应培训和学习考察的机会,将干部的培养与自身的工作态度达成关联,使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以持续提升;四是可考虑将职务升迁、晋职晋级和绩效考核得分挂钩,使职务提升与工作实绩之间形成直接的关联关系;五是对考核靠后或居末者,要进行相应的问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通过以上结果的运用,要逐步形成一种竞争向上、争先创优的激励氛围,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所为、有其位;让无为者感到有压力,迫使其去想事、去做事,以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干部的潜力。

3、加强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虽然是“垂直”管理,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模式,再加上由于各地的发展状况、管理水平不同,要全系统“一盘棋”,自上而下设定相同的考核指标,按一个模式进行考核还不现实,所以还需走“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的路子,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进行配套和支持:

(1)可将共性指标结合岗位职责先行在中进行规范,并在绩效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权重,具体指标可由各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行设定,这样既保证了系统上下全局性工作的开展,又可充分发挥地方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考核工作的调控力度。

(2)适当下放权力,让下级特别是基层在绩效考核过和结果运用中有更多的操作空间,以进一步增强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在这方面除了前面所说的在“人、财、物”的管理权上适当下放外,还包括对干部子女、家属的关心和管理。

(3)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制度。一是建议取消公务员评优评先指标的制度设计,采取评先评优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先行确定评优指标的做法既不科学起不到激励作用,相反还容易产生矛盾等负面效应。因为公务员岗位不同,无法横向比较,按一定比例评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各单位各部门层层按比例分配评优指标,再优秀的部门与再差的部门都是一样的指标比例,导致评出来的“优秀”并不优秀的情况很普遍,评优失去了应有的激励效应不说,还可能打击那些真正优秀但由于指标限制而未被评上优秀的人的积极性,给各单位内部带来许多矛盾和弊端。二是要将考核结果与加薪、晋级挂钩,把考核结果作为人员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而不仅仅依靠年龄、资历去加薪、晋级。三是要制定配套政策,对那些业绩突出、品行良好的公务员不仅要加大物质激励,还要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激励,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公务员,要严格惩处力度,确保绩效考核不变味,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下载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通信运营商集团客户经理绩效薪酬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