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享教育资源 共绘均衡蓝图
解放思想敢为先
栉风沐雨写春秋
——2010学年度“公述民评”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为认真总结、评估我校一学年来的工作和发展情况,自觉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管理水平与工作绩效,现按余教[2011]104号文件意见,今天我代表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向大家作2010学年学校工作述职报告,题目是《解放思想敢为先 栉风沐雨写春秋》,请予评议。
2010学年,是我校历史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既是“十一五”师干训工作的总结之年,又是“十二五”师干训工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实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的丰收之年。
继去年二月教育局王标局长代表我市在全省教育局长会议上作了题为《创领雁工程品牌 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经验介绍,四月份我又在全省县(市)级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会议上作了《领雁工程 精彩在基层 希望在农村》的典型发言,六月份浙江省师干训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如此等等,使我校一举获得浙江省“十一五”师干训工作先进集体,也是我校第三次荣膺这一光荣称号。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和不懈努力再一次奏响了余姚师干训工作新思想、新模式、新高度的时代赞歌。
这是我们全校广大教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一年多来 “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成果。
此后,丽水市教育局局长亲自带领全市九个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和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校长)前来我校考察;杭州地区的富阳、临安等县(市、区)教育局和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校长)都先后前来我校作工作访问与交流。
今年5月5日,在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总结表彰会上,我市教育局王标局长作为县(市)区一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唯一代表,又作了题为《着眼内涵发展 增强教育软实力》的典型发言,专题介绍我市实施“领雁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在全省教育系统影响极大、好评如潮。对此,我校也被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破例直接推荐为浙江省实施“领雁工程”先进培训机构(全省仅六家)。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在切实履行学校发展目标,积极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十二五”期间师干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尤其是在总结、提升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后续管理与行为跟进”工作中,我们以“解放思想再跨越、转变作风再落实”学习实践主题活动为指南,以服务农村教育为宗旨,走进农村学校,走近农村教师。在整个工
程期间,先后组织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送教下乡”和学员课堂展示活动270多次,学员汇报课290多次,受训面遍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的一线教师,满意率达到95%以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了新时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再次践诺了: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的“立足小学,强化初中,服务高中,衔接幼教”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理念。
一年来,根据市教育局党委的统一组织与部署,我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在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的同时,带领班子同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等全会精神,并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和思想现状,重点研读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纪法规和廉政书籍。在局党委组织开展的读书思廉征文活动中,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边学边思,边思边悟,边悟边写,撰写了题为《清白做人平安一生》的体会文章,并荣获高中组一等。通过学习和反思,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校长只有经常学习,时刻思廉,身体力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筑牢反腐防线,真正做到修身养性、怀德自重、廉洁从政。
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努力坚持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伟大思想为指导,以读书引领施政,用行动践行诺言。在工作中虚心听取班子内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作用。特别是,实施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以来,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能结合本地实际,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针对我市农村教师的现状,实施了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心灵”为理念的培训策略。并在每次制定实施方案前,专门组织教师下基层,进课堂,认真听取农村一线领导和老师们的意见,再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供上级领导决策与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创造性地实践并总结了骨干教师培训“后续跟进”的教师教育新愿境,已经收到了明显效果,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为此,由我组织参与并主持的宁波教育学院白晓明院长的“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服务型培养范式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知行合一·三段培训”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探析》已经圆满完成,当前正在申报专家鉴定和成果评审工作,其结题报告已在“2010年中德学术研讨会——新形势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与培训模式”上交流发表。
去年8月至今,全市共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627人次,新教师上岗培训286人次,幼儿教师培训2550人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培训442人次,与其它单位联合举办的学科疑难问题培训等近10000人次。此外,还有学历教育班 8个,在读教师234人;中小学校长培训210人次,后备干部培训56人次,今年暑期又正式开办了余姚市首期幼儿园园长后备干部培训班,参训学员34名,力争在今年内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新教师培训、幼儿教师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都是在炎热的暑假里完成的,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为此,今年我们组织的新教师拓展培训——军训,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的免费、分层、按需培训项目,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宁波日报》、《余姚日报》和余姚电视台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作了专题报道。
在行政管理方面,多年来我们自觉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工作理念,并从我校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一个“制度至上,人文操作”的现代化管理新格局。我的行事风格是敢作敢为、勇于创新,“你办事,我挑担”,直面不良习气,甘于承担责任。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创设了学校行政二级管理的全新模式,建立了一月一次的校务会议制和一周一次的行政会议制,并分别作出月工作和周工作安排。尤其是在一月一次的校务会议上,先由中层各职能部门提出月工作计划,并在校务会议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再由中层各职能部门领导进行布置和落实。充分发挥了学校各处室、部门的职能作用和集体智慧,使学校的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透明、更加阳光,使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与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更加贴近、更加一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岗位工资调整中,尽管由于政策原因,我们个别教师也有感觉“吃亏”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大家都能顾全大局,互相体谅。
在民主理财方面,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职能部门办理,分管校长审核”的办事原则。自觉倡导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各部门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了钱办好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肯做“难人”,敢抓敢管;为了把学校的事情做好,我不怕得罪人;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我身先士卒,自觉遵守自己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承诺的“七项内容”。我的人生信念是:在现职岗位上,既要保证自己少犯错,也要保证我们这个团队里的其他同志少犯错。例如,我们学校对一些高档次的后备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班,都要安排两到三天的外出考察活动。对此,学校从不搞“一揽子”,而是让组班教师自行组织、自行联系,学校派人参与、协助。多年来,我们学校没有看到过一封由上级有关部门转来的举报信,也没有听到过一个举报电话,更没有发生过一件“暗箱操作”,违规办理的公务、商务事件。在这里,一要感谢上级领导关心与支持,还有学校各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严格把关,更要感谢广大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与真诚理解。
时至今日,我们学校始终把《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校务公开制度》挂在门口大厅的墙壁上,尽管可能已经成为形式,但至少说明我们坚持把“校务公开制度”放在心上,并给人以一种真实的警示与提醒。在培训收费方面坚持做到:按实申报,收支分开,政府买单,专款专用。去年底我校接受市教育局统一安排的制度性财务审计,从当时反馈的情况看,我们学校的财务工作和经济活动是规范的、透明的。以我们的责任和诚信还广大教工一个知情权和参与权。
此外,受市教育局党委、教育工会和局办公室等部门委托,一年来共承办“爱与责任”师德论坛等全市性活动五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共刊出“活动简报” 40多期,回收问卷调查600
余份,并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统计;编印“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主题活动成果汇编一本,余姚市校长(书记)“读书思廉”征文集一本;完成调研报告3篇,撰写省市各种会议材料9份,很好地完成了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工作和任务,得到了市局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回顾我校一学年来的工作实绩和发展概况,既感到责任重大,又觉得十分惭愧!今天的述职报告也有许多不足与不当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赐教!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一起努力,“解放思想再跨越、转变作风再落实”,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办学行为,增强服务意识,共创“十二五”期间教师、校长培训工作的新辉煌!
谢谢大家!
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
朱祖益2011年8月27日
第二篇:均衡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面对新实施的教育发展战略,以及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人力资源的任务,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一是要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政府教育发展改革的第一要务。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各级政府要以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按照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工作在各级党政工作中的权重,以政策为导向,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培训等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农村、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资源失衡的长效机制,把重点放在实现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上。
二是以制度化为手段破解教育公平难题。要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制度保证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要把享受优秀教育资源招生的操作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在招生、高校破格录取、以及奖学金授予等领域制定科学严密的资格认定标准,最大限度增加透明性。比如,在优质幼儿园入学上可以采用随机抽取家长,再蒙眼抽签录取的方式以保证每个儿童拥有的入学权利。还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让群众成为无处不在的监督者,严防浑水摸鱼的情况出现,以制度化为手段破解招生入学、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的难题,让政策真正惠及目标人群。
三是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大胆探索。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制定长效措施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从实际出发,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旧体制的框框,发扬勇于实践,敢于突破的改革精神,对热点领域重点改革。比如,在高考高校名额分配上,要对一些经济落后、基础教育条件较差的省份或地区适当进行倾斜和照顾。另外,探索建立农村生源大学生在贷款助学、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帮扶政策,实现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让农村孩子不至于因为教育资源的贫乏而失去参与竞争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要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倾斜。完成构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格局,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方能畅通社会阶层流动渠道,这也是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第三篇:关爱女童教育 共绘春蕾蓝图
关爱女童教育 共绘春蕾蓝图
蔡都三小加强女童教育的几点做法
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影响未来全民族的素质。要提高妇女素质,必须从女童教育抓起,因此关注女童教育,提高女童的入学率,是当今学校工作又一着力点,为此,我校采取下列措施,来保证女童教育的健康开展。
1、以成才教育,营造女童群体发展氛围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唤醒女童独立意识。通过开展《三理教育》对女童进行青春期指导,倡导女童珍爱生命,争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好女孩。同时,邀请社会杰出女性作“非常青春我做主”系列励志报告,邀请事业有成的女家长做国旗下演讲,通过杰出女性与成功女性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树立女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坚定信念,激励女生用崇高的理想鞭策自己,用美好的情操陶冶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勤奋学习,不畏艰辛,敢于竞争,追求上进。进一步激励女童求真、向善、内美。
2、以家校活动,拓展女童成长发展空间
一是采取学校家庭社区立体组合模式,将学生社团活动融合于家庭、社区、社会资源,指导女生参与社区爱心活动、交流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特别重视家访活动,按照要求把人最基本的情感、最基本的关爱,投向了我们的女童,尤其是有困难、有问题的女童。同时呼唤家长,引起共鸣,齐心协力,让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女童在更需要大人们呵护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关心,开展“同一蓝天下,爱心手拉手”
活动,使困难女童、问题女童在生活上,心灵上,精神上得到慰藉,促使其人格健全发展。
3、以课程建设,推动女童教育纵深发展
为了促进女童健康成长。我校征订了《省情.礼仪.心理健康综合知识》地方教材,内容包括青春期教育、形体礼仪、人际交往、自防自护等,每周开设一节课,指派专职教师上课,指导女童认识女性之美,追求女性之美,做到美丽保健,纠正心理偏差。
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女生健康人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设女生心理辅导中心、增设“心理咨询室”、开展“美丽女生”征文活动,激发女童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
4、以教法改革,促进女生全面发展
纠正“女孩不如男孩”的性别偏见,改革教法学法,实施因性施教,增强女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增添女生探究的勇气,提高女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智能和品行。比如:数学科组的老师根据女孩语言优势,从训练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入手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改变女生死记硬背数学定理的陋习。注意培养女生的质疑能力,养成探究习惯。
补充教材内容,提高女生“四自”(自强、自护、自理、自律)意识。学校以科组为单位,结合学科特点,把卓越女性的优秀事迹补充进教材,让女性教育女生。比如:思想品德科组向学生介绍活跃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女性精英,语文科组组织发掘语文教材女性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女性也是民族脊梁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国家振兴的生力军,从而帮助女童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正视男女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坚信,求真务实,就一定能够创新思路,深化女童教育的内涵,拓宽女它教育的途径,提高女童教育的水平,开创女童教育的新局面。
蔡都三小
2013.10
第四篇:承前启后 积极进取 共绘衡山教育新蓝图
承前启后,积极进取 共绘衡山农村义务教育新蓝图
同志们: 2013年人口普查,我县总人口442538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88024人,占总人口87.68%。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县域的教育发展,对全县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实行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免收学杂费,这一项举措被人们誉为政府的最大政绩。但这项工作在实施中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党政部门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各种问题也不断地积累。农村义务教育还
存在质量较差、师资不足、观念落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长期积累所形成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新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差距,对义务教育的影响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示资料和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委会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县城,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师资水平是直接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
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比较低,因此一般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大量往城里调,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正式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工资。在农村很多学校,基本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三)当前义务教育的财政问题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发生很大变化,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显示出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不足。
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转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本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县财政较为紧张。这使县财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提升、教育负债偿还滞后、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从银行贷款和私人贷款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
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
(四)农村学生辍学率高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且存在应试教育与读书无用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我县农村家长大多在外打工,形成大片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又缺乏教育方法,造成了这些学生的辍学根源。其次是应试教育在城市不断蔓延,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高校的比例较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到升学无望,对学习失去信心,部分学生纷纷辍学,加入了进城打工的大军。再加上现在高昂的学费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助长了农村的读书无用论。用于家庭贫困,支付不起教育费用,很多孩子也加入了辍学的行业。在应试教育和读书无用论的双重危害下,农村业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
二、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来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当落后,甚至可以说问题成堆,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差距不仅存在而且很大,甚至有某种扩大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机会方面。农村小学六年级阶段就有学生辍学;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主要发生在乡办中学。
第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义务教育“最大的实际”。近几年,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还是公用经费支出,其绝对数值的全面水平与城市水平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农村教师的队伍十分不稳定,而且城乡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素质存在着相当的差别。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非常缺乏,甚至有的村校还有危险校舍。进一步说,正是由于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义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其质量低下而无法与城市相比。
第三,教育管理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极不规范,教育效益低下。县乡教育行政主管的主要领导相当一部分是未接受专业的教育管理培训。这些人都缺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常常出现思想认识滞后于教育教学发展,出台制定的政策甚至不利于教育改革与创新。农村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普遍存在着行政命令盛行,粗糙随意有余,人本管理缺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降。
第四,培养目标方面。农村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社会实际。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应试化。由于农村学校中学术化、城市化的课程,农村学生毕业后如果考不进大学回乡后便处于种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的尴尬局面,根本没有培养出一代有技能的农村劳动者。
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实施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行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
(一)构建公平化的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正视县级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要从制度上保证中央、省、地市级政府的经费投入责任。要形成“分地区、分级负责”财政管理的制度。
(二)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1、建立教育过程中的最佳资源结构
即在保证一定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前提下,教育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最合理的构成关系。这是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在运用中达到最大效果的必要前提。
2、确立合理的办学规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以创建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对学校的投资,无论是农村或者是城市,占地面积、基础设施都达到均衡,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以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办学评估的标准。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要求制定出台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
“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要尽快达到要求。文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出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的根本要求。各县(市、区)要对本地办学条件低于基本要求的学校,制定限期改造计划,要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尽快使当地所有学校达到基本要求。重点是解决好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的改善。要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所需资金。要进一步调整省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要加强县级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投入。在校人数的多少,是反映学校规模大小的主要标志。办学规模合理,可以适当减少资源占用的消耗,降低培养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学校规模的适当扩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潜力,提高校舍和基地使用面积的占用率及图书、实验装备,尤其是人型精密仪器的利用率,也有利于物质技术装备的协作共用。
3、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教育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教育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效能和效率的最佳化,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达到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的目的。要求必须遵循教育领域的各种规
律和工作特点。比如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这就要求管理工作在人、财、物的使用方向上,充分体现为教学服务的鲜明特点。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4、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学制和办学模式改革,使培养出的农村少年儿童能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设置要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主,在适当年级,因地制宜地渗透技术或职业教育内容: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在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要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农村学生要适当参加农业劳动,学习农技知识。农村学校要进行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增设选修课的试验。选修课要创造条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本人的志向开设。农村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
(2)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防辍保稳促发展 农村的基础教育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民最关注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的实用性,而农村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农村各种实用人才。要对农村学校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使农村初中相对向城市集中,小学相对向城镇集中,学校实行寄宿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在城市上学的中
小学生平等对待。抓好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从而逐步消除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思想意识,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确保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
同志们!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全县人才计划的大方向 ,也关系到农民本身自己的命运 , 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共绘衡山农村义务教育新蓝图。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被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够不断完善,人才强县的梦想才会臻于现实。
2014年6月27日
第五篇: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要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好的优质的教育,让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3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全区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区内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学校布局有待改善。一些地区、乡镇只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除新建的一些私立学校外,公办农村学校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有所减少,很多学生到城里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上学了,造成一些学校超规模办学,二是农村学校布局有违国家教育部办学行为规范中关于“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不加重农民负担”的规定,将一些边远的村小或教学点撤除,归并到中心学校,一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照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2、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
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山区的中心学校没有教职工单人宿舍,几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学生寝室十分拥挤,政府集中采购的学生单人铁床,铺板的质量差,学校没有学生洗澡的地方,很多学生一个月不能洗上一次澡;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寄宿生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班主任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早晚自习,500多名寄宿生,由教师轮流担任生活老师,陪学生在寝室睡觉。
4、教师待遇不均衡。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班级之间分实验班、科技班、普通班,学校、班级被分成三等九级,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者也因这些人为造成的差别,导致劳动对象分配不公平。农村中学,招到的新生是经城里好学校挑选几次后剩下来的,城里的优秀生也被选进了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又被优中选优进了重点班。于是出现好学校能聘到好老师,招到好学生,年年先进;差学校配差领导,安排差老师,招差学生,与先进无缘。好学校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放在政府大厅向领导报告。农村教师的福利较差。据反映,绝大多数山区教师一年到头没有任何福利。为解决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2010年给农村学校安排了一批特岗老师,在艰苦环境工作了几年,新老师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人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这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由这些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相对要差,尽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家庭作业必须在家长或晚上到老师家里去辅导才能完成。农村学校的老师课时负担重,加上照顾寄宿,一日三餐、早晚自习、洗澡洗脸盖被等等,备课和批改作业全靠加班加点。
4、助长了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农村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送到城里,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留下来的都是家长抱着无所谓,或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择校风越来越盛,县城的学校因生源爆满伤脑筋,农村偏远的学校因生源不足头痛。各学校在按区域划片、按班规、班额招生后,由于择校生的原因,在开学前都要招一批收费生。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和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越收越离谱。
三、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校
际、班级差距,解决学生择校和学校借择校收取择校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对那些喜欢搞对策的学校、学校领导、个别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位置和作用,并引导他们从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3、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一要立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以各种理由从农村学校“借”来的老师,清退农村教师到城里支教的现象。据反映,目前从农村一所学校“借”到城里支教的老师达十几人多人,理由是这些县城人手不够。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这些“借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事多人少,就应该因事设编,给予增人增编,不能不顾工作需要而硬撑着不给编,所增人员可以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并及时补录新的老师,以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有人拿教师工资、没人干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招聘老师应采取“双向交流”的办法,做到有进有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优于城区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采取定向委培。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4、严格规范编班、补课、办班行为。一要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控制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二要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和按入学考试成绩编重点班,均衡配置平行班之间的生源质量;三要确保课堂教育质量,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办班补习;四要禁止学校以家长“自愿捐款”的借口收取择校费,并将查处收取择校费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由教育局督查室对收取择校费的监管查处工作实行问责。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城乡有别的教育发展战略,让更多的城镇人口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中学特别是高中或者中专教育,鼓励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大学教育,对于提高城乡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就业人口工资的边际作用将会十分显著,并进而达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