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

时间:2019-05-14 16: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

第一篇: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

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

满怀着梦想和憧憬,我来到了港区这片沃土。初为人师,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和喜悦。经历了短暂的适应后,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吮吸教育的养分。听课、评课、备课、试讲、钢笔字、礼仪等培训接踵而至。每一次培训,每一次锻炼,我都倍感珍惜,总是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儿投入其中。在自身不断的努力和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收获了一个丰富而充满意义的2011。其实,有太多的东西想和大家分享,但是,此刻,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只有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归纳为一点,就是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打造适合他们的课堂,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一次走进真实课堂

说起这次讲课,相信它将会是我一生中都难以忘怀的一堂课。带着紧张和忐忑的心情,我迈进了港区一小的一间一年级教室。由于是第一次见面,我担心孩子们会拘束和不配合,所以,我在课前先跟孩子们做了简短的互动。“亲爱的小朋友们,听你们的李老师说,大家的平时表现可棒了,纪律好,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是不是?”孩子们天真而高兴地回答:“是的。”“那今天要不要继续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心里稍微有了一点儿底。毕竟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纪律比较难维持。此时,上课铃响起,我的思绪立即被拉了回来。“同学们,大家喜欢吃莲子吗?那你们去莲子生长的地方看过吗?今天啊,老师就带大家去美丽的荷塘看一看。“几句简短的导入语后,开始引导着学生读课文。按照原来的设计,只让学生们读前几行,结果,孩子们竟熟练地背诵下来了。一见到这情形,我顿时有点不知所措。最后,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孩子们已经把课文全部背诵了下来。

接着,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发生了。我引导孩子们看课文后有关荷叶的插图,问:“荷叶长得怎么样?“孩子们一脸的懵懂和迷惑。看得出来,他们是不怎么理解这个提问。可是,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本来,这一提问是为了引出诗歌前两行的朗读感情,学生们领会不了我的意思,我也只能自圆其说了。如此一来,这自然就破坏了我由看景进而生发感情的教学设计。

在课下的评课中,闫主任和同事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闫主任说:“比如,当学生不理解或是回答不出你的提问时,老师可以示范性地回答一下,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回答。在你提问荷叶长得怎么样时,孩子们显然没听懂,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可以这样说,多美的荷叶啊!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换句话来夸夸吗?这样,孩子们就容易接受多了。”同事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议,“给学生的评价语,如你读得不到位,能不能读得更好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这种评价和激励性话语都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到位’,‘能不能读得更好’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们积极性的压制,如果他们站起来读的话,无疑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还有一些环节的安排也不太合理。像出示过词语让学生们认读后,应该给他们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然后再开火车来检查。在抽查读课文是出现的读错字音,应该与后来让学生提出的难认字放一起作重点指导。

诸如上述种种问题,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有误吗?肯定不是,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慎重修改而确定的。那问题出现在哪里?我认真地总结了一下其中的经验教训。课堂,本应该是灵动的课堂,应体现以生为本,能够根据孩子们的突发情况随机应变,而不能惟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从。我的提问,乍一听上去,是没什么常识上的错误,但是,这种表述是孩子们能够接受的吗?过于成熟和理性的提问方式,怎么能让孩子们跟我产生“共鸣”?由此,不了解他们的语言密码、生活体验。任何所谓充分的课堂预设,恐怕都会是事倍功半的结局。

孩子,仍然还是那样一群天真无邪、聪明可爱的孩子,看你如何与他们沟通,如何设计一些贴近他们生活,易于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的问题,还有充满童趣的语言。要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点,就必须多接触、多了解这群孩子,掌握他们鲜活的语言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跟他们聊天、做游戏,培养和形成师生都能接受的语言密码和默契,这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的有效法宝。

与海校长交流课文朗读

经过了一星期的刻苦训练,我颇有自信地来到海校长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课文朗读情况。心想:“就算不是最优秀的,估计也应该差不了太多吧。”记得,海校长让我朗读了几篇颇具代表性的课文《雨点》《三个小伙伴》、《蘑菇该奖给谁》等,特别是一些情景对话类课文,我不仅要模仿孩子、老奶奶、老爷爷不同的声音,而且还得绘声绘色地读出小野猪、小熊、小袋鼠等小动物的声音。印象最深的就是模仿小熊的那一段场景。“云啊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我直接用自己平时不加修饰的声音读了下来,校长说:“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夸张点的朗读,如果融入动物角色去读,他们肯定非常喜欢。揣摩一下各种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声音。”我一听,觉得是挺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音色、声音粗细都是一定的,要变换起来谈何容易!我试着压低嗓门模仿起小熊,一遍不行,我又多读了好多遍。校长听了,说到:“感觉还是有些放不开,你可以回去多看看动画片,跟着模仿模仿。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很有帮助。现在,不提倡过多地讲解课文,作一些繁琐的分析,那么,老师的范读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朗读的训练,没有止境,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它是重点,也是难点,你们要很用心地练才行。”

听了海校长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也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下功夫去练。好的语文老师的课堂是充满魔力的,它不仅能吸引孩子们身临其境得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而且能让他们像咀嚼美食一样,尽情地享受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就像细细地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越品自然就越有滋味了。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对《雨点》的指导。课文的内容不多,就是几句简单的儿童诗,描述的是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大海,它们分别呈现了不同的状态——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节奏和感情呢?我有点把握不准。其实,节奏还好说,由睡觉到跳跃的转换,这是一个又静到动的变化过程,应该是越来越有动感了。至于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我也作了些许思考。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神奇,也许很自然的现象,在他们眼里,却是那么不可思议。

对于这首诗,海校长作了如下解读:“你看,小雨点就像人一样,到哪里都能很好的生存下去。课文告诉了孩子们要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可能对低年级的孩子,还不适合讲这么多,但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提前感知某些东西,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说完之后,海校长又范读了几遍。带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我也试着读了几遍,感觉真的比先前好多了。

回想海校长所做的朗读指导,它的依据是什么?立足点又是什么呢?梳理一下他的思路,我不难发现:指导的立足点就是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年龄特征和他们的心理特点。只有以孩子们的需要为出发点,时刻心中装有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接受力、理解力,才能打造出适合孩子和受孩子们欢迎的课堂,才能在朗读指导中,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和期待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课文应有的感情,让老师和孩子们之间不再有生硬的朗读指导,也不再有课文和孩子的距离感,让一切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让师生之间的共鸣不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

带着这份朗读的启示,我将不断尝试。也许要达到如上所说的朗读功底,我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不会放弃,并始终以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为我不断奋斗和前行的动力。因为,我信奉干国祥老师的话:“每朵花,都曾是生命向着一粒小小的种子,许下的一个郑重诺言;每一位长大了的卓越者,都是老师向着一个小小的孩子,许下的一个庄严承诺。”

著名的新教育媒体人李玉龙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生动的“猫吃辣椒”的故事。我想,这和我要寻找与孩子们的“共鸣”所传达的信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心系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和适合学生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能做到这些,相信,我与孩子们之间将共鸣不断,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将越来越融洽!

甄红丽 2012-02-01

第二篇: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学习动力

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学习动力

一个孩子,只有有了学习动力,他才会喜欢学习、努力学习,令老师和家长满意,最终学业有成,达到社会期许,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动力对于孩子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学习动力,或者已经有了学习动力的孩子,要怎么去呵护他的动力,让孩子持久地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取得好成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孩子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哪些方面:

第一、孩子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乐趣。

儿童学习的动力种类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来自学习的乐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儿童来讲,学习是他的本能,儿童是有学习欲望的,是能喜欢学习的,而且在学习知识当中也能满足他大脑的求知欲,这样她就会感到很快乐。有的孩子,老师还没有教他这些知识,他就去看去研究了,极富探索精神,学习动力比较足,他们有这种学习的动力,于是很容易就能完成老师和家长交给的学习任务。

我们再回顾世界上的一些大科学家,他们也是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然后去研究他的一些学习课题。特别是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都对所学的专业有无穷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来的。我看过一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介绍,知道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们的父母文化素养大多都很高,而且有超人的教育智慧。他们会呵护孩子的学习乐趣,让孩子能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最后获得学业的成功,研究出对人类有贡献的科技发明,获得世界最高奖项诺贝尔奖。

我们中国在教育上目的性太强,或者说过于功利,结果导致很多孩子的学习乐趣被毁坏。中国现行组织的教育教学,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每个层面都会扼杀孩子学习的本能,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欲望。孩子的学习乐趣是天生就有的。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家长不懂这里边的科学,于是操作下来就把孩子的乐趣给损坏了,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就容易产生厌学。有的孩子,虽然来自学习乐趣的这种动力现在已经遭到了破坏,但是只要老师和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这个学习动力还是可以恢复起来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还是要从孩子的学习乐趣着手,这是一个根本的方法。因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我们在学习上能给他找到乐趣,这样他就能获得动力。

本文由http:///jhlw/网编整理发布!

第三篇:寻找孩子心中的星星

唤醒孩子心中的星星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陂四中 徐敏兰 2012-01-08

印度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有责任心的代课教师如何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伊桑重塑学习的信心的故事。在学校老师和他得父母的眼里,伊桑是一个调皮,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分数倒数第一的“坏学生”,是个淘气包和惹祸精。后来美术代课老师尼康出现了。他用欢乐和乐观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让伊桑明白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超于别人的天赋。尼康老师通过沟通了解寻找到了伊桑身上的闪光点——绘画的天赋,并以此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在尼康老师的帮助下,伊桑不但能正常地读写,并在全校画画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从此他的笑容又出现了,各科成绩也得到提高。

纵观整部电影,不难发现同样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的教育现状与我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学生从小就负担着沉重的课业压力,分数至上,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甚至是父母的关爱,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当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父母和老师只是一味的加以指责,而不是寻找真正的原因,简单粗暴的归为贪玩和不认真,从而加剧了学生的各种心理生理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时也应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心理治疗师。试想如果现实生活中与伊桑有同样经历的孩子们都能遇到像尼康老师一样优秀的老师,能体谅理解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社会上就会少一些自暴自弃的孩子,而多一些在某个方面有天赋的人。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著作,了解自己的学生,积极与家长沟通,一同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各种生理上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对于一名合格的老师和治疗师来说,应认识到学生面临着困难,他们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与指导。在面对家长时,教师也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否认以及抱有错误的希望。教师应当让家长认识到如果接受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行为是可以得到改进。学生也必须通过老师的教育而接受上述事实与观点。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接受错误并练习有勇气接受这种不完美。教师应当

1善于识别并赞赏学生行为中所获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从而建立起更如牢固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行为给予积极反馈,从而使他们能形成更强的自信感与自我价值感。教师应该在所有时间里都对学生表现出无条件的爱与关怀。

教师还可以像电影中的尼康老师一样,学会创造适当的情境和条件,促进与学生的积极交流。尼康老师为了激励伊桑,建议学校举办绘画比赛,并创作了伊桑开心大笑的肖像画,表达了自己对伊桑的期望和鼓励。在绘画比赛中,家长的参与更拉近了父母和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理解沟通。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为伊桑构建了一个宽容的学习和社会环境,从而真正保证伊桑能开心的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当前时期的教师还具有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他们倾向于过多地干涉学生学习生活。当孩子疏忽了学习而去注意一些琐碎的事情时,以及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下,教师就会倾向于替代学生承担起体验的责任。而实际上,教师应该乐于分享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创设好学生喜欢并能合作完成的情景,然后允许学生可以自己去完成任务,使学生产生出一种能力感,否则这种自信感是无法教会的。一旦学生承担起自己去体验的责任后,教师就应该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去处理困难的情境。如果的确出现了问题,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找出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而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醒唤人的心灵。人是教育的中心问题,“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应当去关爱每个学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进步。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变得像电影结束时的伊桑一样聪明、能干和有灵性。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沉睡的星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用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星星,在现实生活的天空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第四篇:寻找“另类孩子”的优点(范文)

寻找“另类孩子”的优点

开学初,班中新转来一名幼儿,名字叫大宝。大宝个子很高,比一般中班的小朋友要高很多,长得也比较壮,但各项能力却一般。大宝到我们班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老师特别关注。两周以来,我一直对这个孩子喜欢不起来,因为我实在没有发现他的优点:哭的时候,张着大嘴,鼻涕口水一起流,顺势用袖子抹一下;笑的时候,必定跺脚,嗷嗷地叫几声;走的时候,半边身体似乎失重,晃晃悠悠;玩的时候,随心所欲的坐在地上;说话的时候,用最大的嗓门聊天,几乎隔壁班都能听到他在说什么。我有时会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他对自己无所顾忌的行为有没有丝毫地反思呢?

一天,爸爸迟迟不来接大宝,我带着大宝,确切地说,是大宝拉着我满操场转,他使劲地拽着我的手,在草坪里乱跑,嘴里哈哈地笑着,很多家长看到这一幕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在我几乎黔驴技穷时,他爸爸终于来了。大宝撒腿跑到大门口,我松口气,礼貌性地挥手再见。这时,大宝转回来,拉着我的手,使劲往大门口拽,嘴里大声地喊道:“爸爸,让老师和我一起回家吧,我喜欢老师陪我跑。”等待接孩子的小班家长羡慕地看着我和大宝。瞬间,我激动了起来,有一股感动从头到脚流下来,美美的,甜甜的。心想:大宝是一个善于发现、懂得欣赏的孩子,他短短两周就发现了老师的优点,让我满心欢喜。

第二天再见到大宝,发现他也蛮可爱的。细细想想,我期望每一名小朋友都如标准一样好是不可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一面,一厢情愿地希望不修边幅的孩子像绅士一样,本身就是错误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写到:“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所以“孩子是鞋,教育是脚”,美丽的公主穿水晶鞋,可爱的王子穿小皮鞋,大大咧咧的小矮人穿滑稽鞋,这都是童话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前,我从未按大宝量身定制过“一双鞋”,现在该思考大宝穿什么“鞋”了。

之后的时间,我认真观察大宝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善良,喜欢帮助他人,小朋友不小心掉在地上水彩笔,大宝会赶快跑过去帮着捡起来;他大方,不与他人争抢玩具,总是看着别人玩完之后自己再玩;他天真,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不会有任何的修饰。沉下心来后,我才发现自己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宝。为了帮助大宝尽快融入新集体,我组织了一次“夸一夸大宝”的教育活动,孩子们敏锐地发现了大宝的许多优点,纷纷发言,一开始大宝还哈哈地笑着听,后来就有些不好意思了。等孩子们把大宝的优点画下来制成小书送给他的时候,他没有了以往的豪迈表现,而是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用手把封面抹平,放进小柜子里。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尽量利用大宝的优点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得到同伴的赞誉,增强其自信心。我还把能力强的小朋友和大宝分在一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帮助大宝进步。短短的一个月过去了,大宝俨然成了这个班级的小主人,没有了刚来时的茫然和不适。

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这些都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只有这样才会赋予每个孩子成长的动力。(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

第五篇:共鸣与勾连,让记叙文内蕴丰厚

共鸣与勾连,让记叙文内蕴丰厚

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表达与交流。叶圣陶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自己诚实的话语,“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文学创作虽需经过艺术加工,但其根源在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对学生而言,生活愈充实,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必然愈加强烈。

紧张的生活节奏、狭窄的生活空间阻塞了学生从丰富生活中获取新鲜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缺少观察与感受生活的机会,丧失携着自由之心去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能力。教学最终是指向高考的。高三完全进入训练模式,学生也似乎认为自己无须关注纯粹的语文文本,更热衷于记忆答题范式。故而,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出现严重断裂,我们有必要找寻突破窘境之法,回归对作文的最初印象。

一、回归教材,采撷精华

教材是不属于高三的。必修、选修教材在学生们的脑中总是被轻易淡忘,更无须说那些曾在试卷上出现的各类文学类文本了。而无论是教材选文还是试题选文,简单来看,皆可看作样本,皆可视为话题,皆可归类为素材。那些大家笔下的散文、小说为何一旦包裹了试题的外衣,就被忽略它文字本身具有的精神内核了?显然,这是理应被摒弃的某种思维定势。

教材文本、试题文本、个性化阅读文本三个体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素材宝库,三者理当被勾连在一起。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任何学段都不再忽视语文学科的特别之处,即在文本的解读中汲取的绝非是生硬的知识内容,而是人文素养,是人性与时代的精魂。教材选文是基础,为语文素养奠基。学生每一个接触的文本皆可作为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文字世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乏内蕴丰富、文辞斐然的篇章。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月是故乡明”,《语文》(必修二)中的“向死而生”,《语文》(必修三)中的“底层的光芒”,皆有记人叙事的经典文本。学生在初识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仅仅将它们看作一个鉴赏解构的对象,学后便抛却,感受上也至多停留在仰视欣赏的阶段,未能与自我生活勾连并从中获得共鸣点。教师应挖掘教材文本与写作教学的相同之处,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唤醒记忆、重读文本,将教材由鉴赏对象升格为写作范式,拉近自我与教材文本的距离,并令其同自身体验碰撞出火花。

二、勾连生活,情动于中

当下高中生的阅读视野深受快餐文字侵蚀,多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陷入低幼的泥沼。学生大多从自己简单的生活模式、单一的交际状态中取材,选择的是自小学、初中以来习惯于操作的亲情、友情题材来立意,难免寡味。加之在习作中,又并未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加深对人情、人性的感悟,故文章大多平实,事件简单,情感疏淡。叶圣陶在《文艺谈三》中说:“真的文艺品有一种特质,就是‘浓厚的感情’。”体悟人情、人性,写出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情感方能赋予作品灵魂。“文生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懂得情感与文章面貌的关系,对于写好文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执着坚持运用自己的心思情感去写作,这是去依傍、避雷同的经验。

作文绝非生活的简单复刻,作文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选择、加工、改造,以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和升华,实现个体写作的个性化。随着写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并体会到写作即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借助文字把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过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写作心理规律,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真实、个性创意地表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写作心理需求。

生活体验并不会主动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想获得丰富的体验,除却主动投入、参与到生活之中,间接体验亦至关重要,手边的写作素材正待有心人捡拾。写作素材可以是具体的某一段文句,更可以是某一个立意。优质的立意在于是否能够时时体悟待人之心,关注处世之道,感受悲悯情怀。草根群体、生存状态、乡土情结、生命质量、精神空间等皆可作为文章素材。在教学中,必然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立意与素材的模板,为学生提供立意的方向,通过范文解读来指导模仿,刺激创新。成功的记叙文必然是立足生活真实,内蕴深厚广阔的。在学生有限的生命体验里,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必然存有最质朴的温馨片段。将自我个性化的动情点与经典文本的深广立意相勾连,必可拓深文字意境,丰厚习作内涵。

三、记录点滴,构建谱系

高中阶段,学生面对茫茫题海,已然缺乏静心阅读文学作品的闲情,若未能在高二以前积累一定程度的阅读量,或本身对阅读文字意兴缺乏,那么必然在写作时笔尖滞涩,无从写起。不少学生皆是空有观点,鲜少有效论据;或是空有立意,却无值得一写的事件。那些驾驭文字功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阅读广泛、情感细腻之人。针对高考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写出符合材料、架构清晰的文章,素材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以阅读为基础,以阅读促积累,定时定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采取推荐作家作品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与印发作品或优秀习作指导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写作积累可从身边使用的文本开始,要求学生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做到绝非单纯阅读,而是将阅读成果记录下来,构成体系。具体操作时,可按照素材原文、立意提炼、阅读体悟三个步骤解读原始文本素材,使其最终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素材。素材按照一定模式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考虑其覆盖范围的广度,是否涵盖了上述提到的人性人情、社会文化等多重层面。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喜好构建属于自己的谱系。

以“乡土”主题建立体系为例:

老屋

旧人

专题:我的乡土情结食物

游戏

风俗

„„

素材:教材文本(段落);名家名篇(段落);“我”的习作(段落)

立意:缅怀旧人旧事;慨叹成长烦恼;赞美风俗人情;感伤消逝文化„„

“乡土情结”是内涵深广的永恒主题,勾连古今情致,每个人存活于世,必牵绊一方水土。结合《语文》(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可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寻觅动情点,构建自己的“乡土”世界。课堂若能给予学生框架,学生必能构其筋骨血肉。

指导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回忆与感悟,创作出个性化的习作,模仿他人作品的立意行文,深入体味自己的生活。个体的特殊性根本体现在其个性的不同,记叙文的写作要做到将教学资源的领域延展到广阔的个体生活中,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取各种素材,积累个性化素材。回归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发现他人”,从自我意识上重视生活的艺术世界、道德行为、个体的日常交往,充分发挥自主性,突破传统罅隙的学校课程,才能真正张扬学生的个性,最终提升习作格调。

素材的发现与积累之路自然绝非一两节指导课即可令学生领会的,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总能感受到学生记忆的模糊与断层,缺乏将素材与主题勾连的自觉。素材的运用首先要发现,在此基础上领悟,最后善加利用,以求达成点睛之效。写作素材积累,终难一蹴而就,需在每一次的写作体验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琢磨。记叙文写作是素材积淀后的呈现,是有准备的表达。在个性化素材库中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明确立意,演绎加工。教师也需不断更新素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方向与方法的指导。当然,真正的写作内容来源定不是模式化和速成的,有思考的阅读,长时间的积累,诉诸笔端的,方是好文。教师即便在功利的应试背景下,也未尝不可葆有一种引领学生融入非功利语文世界的自觉,优秀的文本总会在身边,邂逅读者,等待品味。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校;215000)

练兵场

练兵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听到或看到的一句话触动。一句安慰、一句劝告、一句鼓励、一则名言......于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内心。请以“那句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练兵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应该还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愿望,你想改变外在的学习环境,或者改变自己,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以“这才是我喜欢的课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在600左右。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下载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述职报告 寻找与孩子共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叙事:帮孩子寻找快乐(精选5篇)

    “你的孩子又没完成作业?”刚一接听电话就传来了一股不满的声音,“我问她为什么不完成作业,她什么也不讲!”“我女儿每天都写作业,而且我都是按要求检查的!”我不由得开始回击。“......

    寻找家园 读书报告

    《寻找家园》 ------见过丑,才能欣赏美 书的封页是这样写的:“高尔泰,美学家,作家,画家。”我在读之前好奇,美学家是什么。在读完后这本著作后,我觉得,美学家是最符合他的定位。 高......

    述职报告与总结**

    个人述职报告和个人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述职报告与总结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可以谈经验、教训,都要求事实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述职报告可以借鉴总结的某......

    如何写年终总结与述职报告

    如何写年终总结与述职报告 1、总结的内容和材料。 写一篇总结要有具体的内容、充实的材料。既要有实践的情况反映,又要从实践过程中揭示问题的本质,做到有材料,有观点,有分析,有......

    中学校长述职报告与中学校长述职报告

    中学校长述职报告 我是中学校长,近年来,坐镇中学本部。充分利用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和信任,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建设,教育教学虽不能说名列全镇前茅,(比断中实在差那么一点点)但也位列全......

    述职报告与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与个人工作总结一、概念 述职报告是如实陈述本人在一定时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一种文书。所谓述职就是陈述职守,报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而不涉及与本职无关的事项。......

    心与心的共鸣——《第一次抱母亲》听后感

    爱的呼唤心的共鸣 ——许坤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听后感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管彩彩 当我听完许坤老师配乐朗读《第一次抱母亲》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徘徊许久的泪水不知不觉也跟......

    德育小故事《用心为孩子寻找快乐》

    用心为孩子寻找快乐 一件件事情仿佛还在昨天,可是三年级下学期已经悄悄结束了,这学期过得真是太快了。回头想一想,这半年里自己曾因生病和外出学习耽误了好多天的课程,对他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