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研农演讲(推荐)

时间:2019-05-14 17: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研农演讲(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研农演讲(推荐)》。

第一篇:张研农演讲(推荐)

发现我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格

今天想与同学们探讨一下:在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质?在今天办一份主流报纸,需要保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讲三点心得,与同学们共勉。

1.面对众声喧哗,打造恒定的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也是体制转型和现代化发种矛盾凸显期。做个“愤青”“愤青”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年轻人需要保公正不合理现批评能力,但属于同一个命要我们的新生一种建设性的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来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

展带来的各在互联网上相对容易,在恐怕在现社会合理性,持对社会不象的痛感和13亿中国人运共同体,需代同时成为力量,与党和政府一道,与全体公民一道,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以脚踏实地的理2.面对急功近利,磨炼沉稳的职业观。现代社会,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从业技能,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职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面对急剧变化的舆论场,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需要坚强的党性人民性,也需要才气灵气。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有很多名记者、名编辑、老报人。有的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记者,即使做领导了,还喜欢常年在基层奔波,以实践为课堂,拜人民为老师,视新闻为天职,这样的职业观,值得我们学习。

3.面对浮躁偏激,塑造大气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我们追踪网络帖文,但不能做网络帖文的印刷版;我们关注网民意见,但同时要为网民提供专业判断。办报和做人做事一样,都需一份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都要有一种大家气象、大家风范。

本文是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于2012年4月15日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第二篇:八荣八耻荣辱观农研中心演讲

文章标题:八荣八耻荣辱观农研中心演讲

大家好!我是来自农研中心的***,大家都知道,胡锦涛主席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中讲到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了人,人离不开劳动。劳动和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过去、未来,我们的自豪、希望,都在劳动之中。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认识一切,创造一切;也只有通过劳动,才实现人类的梦想。

一说到劳动,许多人都会想起那茫茫的田野,隆隆的机器,喧嚣的工地,深深的矿井,或者是荷锄的农民,擦汗的工友,砌墙的瓦匠,摇橹的船工。的确,他们从事的是“流汗的劳动”,是劳动者的生力军,令人赞叹,更令人尊敬。仔细想一想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其实都是劳动者。只不过我们劳动的对象不同,方式不同,工具不同,环境不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的论断。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战线的先进人物,像袁隆平、王选、麻晶利等等。因此,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同样的重要,也同样的光荣。[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劳动创造荣誉。大家知道我们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要从事的是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是一项纯公益性的事业,也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待遇不高。但是中心全体职工在郑春江主任的带领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多干事少怨言。为水稻能够在嘉荫大面积栽培,郑春江主任亲自主持《嘉荫水稻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的课题研究,他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带领课题组成员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让嘉荫人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农研中心的科技人员不断地在工作中创新,为保护我市生态环境不受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首先在蔬菜种植上,进行了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试验。试验具有挑战性更具有风险性,通过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如今已在蔬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调优种植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经多方位探索研究,引进了青贮玉米、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并在全市推广。我们的科技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劳动不但创造了荣誉,也创造了价值。

今年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周末,为建设和美化中心试验农场,中心领导与普通工作人员一道挥锹流汗,顶着烈日栽树。劳动的场面着实让人感动,在这里,大家挥汗如雨,共同劳动,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如今,云杉正在旺盛的生长,试验农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大地增添了绿色。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这个集体是个有朝气的集体,向上的集体,勤劳的集体,团结的集体,奉献的集体。无愧于省政府授予的“先进劳动模范集体”的称号。我们为我们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无比地自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毫不掩饰地讲,渴望劳动,为创造财富、创造新的生活而劳动,永远都是光荣的。

植保站是我们农业系统的先进单位,大家都知道,植保站是负责全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植物检疫、病虫测报的技术部门。在人手少,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情况下,工作起来不分节假日,田间地头是我们的,无论大棚内温度多高要进,无论虫情、病情发生在那里要亲临现场,病虫预测预报和试验项目在技术、时间上都要求非常严格和精密,为了数据精确,减少误差,往往是今天这个点明天那个点,常常是迎着朝阳走伴着月亮归。真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热天一身汗,四季不得闲”。尽管我们所做的事很普通,也很平常,但正是通过我们普普通通的劳动,保障了我市农业丰产丰收。辛勤的耕耘,使我们这个战斗的集体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可以说,我们的劳动是光荣的。

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许多默默无闻的人。牛刚,农研中心的办公室主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农研中心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是被他打理的井井有条。大家总能在双休日、节假日看到他来单位的身影。记得一年春节长假后的工作日,中心办公室室内温度极低,严重影响了大家工作。为了让同志们正常工作而不被冻坏,他马上联系供热部门给予帮助,又请来维修工及时维修。可是问题出在地沟里的一个阀门上。正值严冬,地沟又窄又潮湿,人只能爬着进去,这种情况下,牛刚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钻进了地沟,十几分钟后,他已满脸是汗满身是灰,暖气正常运行了。正是他十几分钟的辛勤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温暖。是的,劳动需要付出时间,付出体力,付出疲劳,付出辛苦。但是耕耘才有收获,付出才有回报。

时代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北京大学发表主题演讲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北京大学发表主题演讲

2009年11月30日

尊敬的周其凤校长、邵华泽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能够站在这个讲台,而且被主持人称为讲演,这对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北大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40多年前,我在一零一中学读书,与北大一河相隔,两墙之隔,那时候遥望着博雅塔,心里面一个感受是:向往。13年前,我送女儿来北大法律系读书,踏进燕园,就一个词感到北大:青春。今天,作为人民日报社的社长站在这个讲台,感受到来自北大110年和人民日报60年的双重压力,非常荣幸但很不轻松。

其实北大和人民日报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我们都有较长历史,体量庞大,都是各自领域的NO.1,“领头羊”,也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且我们还有人员的共享和资本的合作,人民日报有大批的北大校友,今天只来了其中一部分,在车上何崇元同志说,《环球时报》编辑部1/3是北大的学生,还有我们的老社长邵华泽同志,现在是北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他是我学哲学时的不见面的老师,办报时的手把手的老师。我们人民网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设立了奖学金。京华时报中,北大青鸟占了经营的半壁江山。北大还是人民日报的重点报道对象,在人民日报上北大的消息占了人民日报的很多头条,第一个消息是在建国初期,北京大学二三百个师生联名上书毛泽东要求反侵略,刚才我们送给周校长的报道集就集合了人民日报报道北大的一些版面。

(PPT演示)这是我们人民日报的北大人。

但是,我们互相之间的了解,似乎并不如互相之间的联系那么深。我们在北大作了个抽样调查,结果既让我们高兴,也让我们感到挫伤。高兴的是,大部分同学知道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挫伤的是,几乎没有人认真看过人民日报。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个结果,而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去想,为什么没能让大家来关注人民日报?

你们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将成为中国的社会栋梁,或成为管理中国人的中国人,如果你们都不了解人民日报,那我就对不起像邵院长这样的我们的老社长。所以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如果要回答“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那么首要的前提,就是要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

先请大家看几个版面。如果我不做说明,大家知道这就是人民日报吗?这是我们的抗震救灾特刊、奥运特刊、国庆特刊和一些日常版面。刚才这些版面,大幅的照片、疏朗的版式、醒目的标题、特色的报道,是不是跟你们心中的人民日报不太一样?

我再给大家念几个标题,《“雷”伤了群众信任》《辩证看待“火星文”》《我向省委书记“拍一砖”》。这样的词语,你们会想到是人民日报上的标题吗?

再来看我们的批评报道,比如《“被就业”是这样发生的》、《官员入股煤矿为何查而不处》、《万里长城为何屡遭侵犯》,比如刚刚发生的鹤岗矿难事件,我们人民日报跟踪还是非常及时的,热点事件追踪,比如南京“徐宝宝事件”,深度报道,比如《五问中国教育》,大家看看在内容上、标题上、选题上是不是还比较有锐气、有生气?

最能代表人民日报特点的是评论,在大家的印象中人民日报的评论都是字正腔圆,包括一丝不苟,这是人们对人民日报的印象。我们随便找两篇最近的评论员文章,国庆60周年的系列评论,大家看看那种不容置辩的口气是否已经变得娓娓道来?还有我们的大型政论任仲平文章,在网络上被200多个网站主动转载,这样的政论在表达上、在视野上是否有些变化?

这是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是在邵社长担任社长期间创立的,到现在为止整整16年,总共60篇,向任仲平同志问好,这里面有一段话:“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人类现代化的长距中,中国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再看人民时评栏目,这个“有锐气,有朝气”的评价,这不是人民日报自己说的,而是同行们说的。这是大家关注的“华南虎事件”,在华南虎照事件上,人民日报连续发了五篇时评,当时在网上广为转载,作者北大校友、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那一年被网上称为“打虎英雄”。

重大事件“躲猫猫”事件、“开胸验肺事件”等等,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热点,我们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应该说还是有锋芒的。所以说,人民日报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前提下,也应该说有不小的变化,有位网友发了一篇《请静下心来读一读人民日报》的博客文章说:“作为长期的读者,我感觉到了它的改变,它的改变的决心。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它,也应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相对于中央的要求、读者的期待、你们的期待、时代的变革和期望,这些变化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很希望我们的努力和变化能够让你们看到,也能够得到你们的认同。

下面想从三个方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们的这些变化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一张走过60年的传统大报,我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历史传统、时代环境和未来走向的。

一、从三个维度认识现在的人民日报(历史坐标、传播场域、国际格局)

1、历史坐标下的人民日报。

去年年初,针对人民日报创办“民主政治周刊”等版面上的调整,南方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评论,认为不必过度解读这件事情,因为“国家越来越开放,政治越来越有迹可查,人民日报的政治晴雨表功能也该淡化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民日报曾是政治“晴雨表”,人们习惯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字里行间,寻找政治讯息,揣度政策取向。比如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五版发了一个“小豆腐块”的文章,叫《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吗?》,当时被很多农民贴在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货物去赶集,因为报道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农民挑着农产品进城卖掉,不是“投机倒把”。

人民日报在历史上有过一言九鼎的地位。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让新的舆论格局“群雄并起”,人民日报不再是一枝独秀,社会也不再会一呼百应。甚至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人民日报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今年7月,我们新创刊的“社会新闻版”的年轻编辑,在“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征集新闻线索的帖子,结果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少部分是叫好:人民日报放下身段到网上来找线索;大部分是怀疑:人民日报报道这些吗?其中很多言辞还比较激烈。这让我们也很郁闷。

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人民日报的历史和现实。一方面,党中央机关报的独特地位,让我们有了独特的“话语权”,但并不是“传播权”,因为“说话”是单向的,而“传播”是双向的,所以北大叫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的舆论格局,因为极大的开放和包容性,而带来了极大的竞争性,任何媒体都不能置身其外。如果我们不能用好党中央机关报的政治优势,不能将这种“话语权”转化为传播力,“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积淀很深、积累很厚,积弊也不少。因为时代进步了,党中央与国家都在与时俱进,我们如果不做增量改革,不紧跟时代,那些积淀就会蜕变为包袱,转化为负资产。比如,我在人民网参加一次访谈时,就有网友将人民日报的文字称为“土星文”,新闻研究界也有一个说法叫“新华体”、“人民腔”,“新华体”指的是新华社,“人民腔”指的是人民日报。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在纷纭复杂的舆论场,仅仅有导向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没有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秉承的“主流话语体系”,就面临着被边缘化和空壳化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当然,在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我们也充满信心。这儿有一个小图表(PPT),反映的是各个报纸国庆社论的网络转载情况,人民日报社论的转载率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人民日报转载是174篇,远远高于其他媒体。

这可以说明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件中,在重要评论的影响力上,人民日报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在海内外读者看来,人民日报依然是中国社会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对于人民日报而言,政治“晴雨表”作用或许淡化了,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不遗余力地传播主流价值观,是人民日报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

2、传播场域中的人民日报。

讲到现在的传播场,先给大家讲一个小例子。前不久,我去参加人民日报社澳门分社的成立仪式,仪式还没结束,人民日报的手机报,就已经发出了信息,手机已经迅速成为了新兴的媒体终端。而实际上,在仪式开始的头几分钟,就已经有随行记者通过手机,把相关消息上传到自己的微博上进行了共享,微博成了全新的传播载体。

随着技术进步,我们看到各种新技术,把从电脑到手机甚至到身边的任何物件,都打造成了出其不意的媒体。在这样的时代,甚至连讨论互联网都显得有些过时了。

当然,互联网在舆论场中的重要性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去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第一次与网友在线交流。短短几分钟后,中国各大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在首页推出了这一信息。本来总书记是为人民日报成立60周年而来考察的,但总书记去人民网的这个新闻迅速遮蔽了这个原有主题,当然人民网也是60周年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感到人民网成了主角了,人民日报60周年反倒被人忽视了。“总书记在线与网民交流”成为举国甚至举世瞩目的新闻,两个小时之后,路透社就发出了述评,其后法新社、俄新社等多家外国媒体给予报道……这个细节生动地说明了新媒体的力量。

确实,信息技术的进步,让中国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是我们听你说,而是我们都在说,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打个比方,年轻人都喜欢去KTV唱歌,大家一起唱歌时,有一种人叫“麦霸”,拿着话筒,不管唱得好不好,什么歌都唱。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媒体场”,就好像是一个KTV包房,没有“麦霸”,“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网民人数是3.3亿,手机用户接近7亿,这是近10亿支麦克风啊!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是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所描绘的,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在这样的传播场域中,人民日报不能总是霸占着话筒却唱不出好听的歌,也不能光是干坐着听别人唱歌,而是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方面是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民日报自身发展的要求。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不同媒体的竞争,核心是舆论引导能力的竞争,是传播能力的竞争。紧跟时代、勇于变革、赢得受众,就是新的传播环境给人民日报的挑战和机遇。

3、国际格局中的人民日报。

(PPT展示)这张照片是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国际部考察时的照片,在这段话里面,总书记有一个最重要的说法,就是“新闻报道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与这种差距相对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渴望。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就是过去马克思所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有一组数字意味深长。到2008年1月份,共有来自54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378家新闻机构约700名记者在华常驻。这个数字与2002年相比,驻华外国新闻机构增加了100多家,记者人数翻了一番多。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中国的份量、中国的块头和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时代场景的切换,意味着我们新闻舆论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果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声音说话,如果在国际舆论场中没有响亮的中国声音,我们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就只能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

实际上,在六、七年前,人民日报内部还曾为“国际新闻能不能上一版”,进行过争论。而现在,我们有39个国外记者站(现在已改为分社),每天的20块版面中,有3块版专门报道国际内容,如“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坠崖身亡”、“民主党获得日本众院选举胜利”等国际新闻,也常常出现在“寸土寸金”的头版。《环球时报》也于今年推出了英文版,全面提高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

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自己的报纸”,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让许多中国人深受刺激的话。她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话虽刺耳,但说出了中国的问题: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 GDP 就可以的,它更需要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力量。在经济硬实力之外,我们必须铸就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体现自己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力。

在这方面,作为承担政治传播任务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责无旁贷。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主动意识,没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就很难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理应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责任。北大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人民日报要建成“国际一流媒体”,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决心一样,任重道远的前景,也一样。

把人民日报放在历史坐标、传播场域、国际格局这三个维度中去考察,能知道人民日报从哪儿来,现在在哪儿,更重要的是,也能明确我们将往哪儿去。接下来,和同学们说说第二个问题——

二、人民日报的发展变革。

概括地说,今天的人民日报将朝着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的方向努力。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二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

1、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去年两会结束时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我们报社的一名女记者站起来提问,自我介绍时说的是:“我是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她问的问题,也是来自“两会关注热点”、“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网上调查的。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而实际上,人民日报社也一直在按照总书记“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要求,进行着“全媒体传播”的探索。这其中,有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宣传;有人民网,重要官方网站;有环球时报,民间舆论重要载体,还有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等等。

人民日报社目前有20多种报刊,形成了一个“媒体方阵”,报纸除了刚才提到的《环球时报》、《京华时报》,还有《健康时报》、《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等,杂志有《环球人物》、《人民论坛》、《大地》等,我们还有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我们正在按照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积极整合报社的资源,形成合力。

以今年的国庆报道为例,我们组成了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环球时报、京华时报等共同搭建的立体报道平台,报与报呼应,报与网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人民日报,推出国庆特刊,60个版,市场反响很好,在报刊亭上卖出了超出标价的价格。人民网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直播报道国庆阅兵的盛况,还有让网友留言祝福祖国的专题页面等等。环球时报大量报道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中国发展成就的关注,并针对一些歪曲报道,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京华时报在街道上、胡同里抓细节、抓故事。党报、网络、都市报等不同特质的媒体在运行上形成互动和呼应。

大家可以看到,舆论引导新格局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也就是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所说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民日报必须构筑自己的媒体阵营,在面对不同受众的对象化传播中,实现自己的传播效果。

2、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源于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更源于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说时代发展的场景变了,从国家而言,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治国理政的思路更清晰了,比如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成为近年来新闻界改革创新的直接思想动因。人民日报这些年的变化,可以说本质上源于我们党我们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张背负深厚传统的报纸,如何实现传播观念的变革创新?

在今年的世界媒体峰会上,美联社社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姆·柯里在会前专程到人民日报社,我们谈了两个小时——他讲过这样一个“篮球比喻”:1984年,篮球界引入“三分球”规则,使得三分线外的小个子投手和篮下三秒区中的高个子球员变得同样重要,一个小小的改变,提升了整个运动。实际上,不是只有大的改变才能带来大的变化,小的改变也可以带来真正的创新。关键是需要找到那一个点。

对于媒体传播而言,也是如此。人民日报也在办报的实践当中,不断更新传播理念,力求寻找到这样的创新点。

在传播内容上,我们找到的点,在大家看来,就是“新闻规律”。在抓新闻上,突出了两条:一是新闻提速,二是新闻分析。用提速争取速度,用分析展现深度。推出“热点解读”、“人民时评”、“国际论坛”等一批栏目,对应读者的需求。

比如北大的新闻,“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实施方案推出第二天,11月10日,我们就刊发评论希望“实名推荐不要变成权力寻租”;在首批获得推荐资质中学名单公示第二天,11月17日,我们的文化新闻版进行了报道,并从“社会信任缺失”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北大此举遭到质疑;18日,我们的“人民时评”又刊发评论,呼吁给北大的教育改革多一点宽容,对这件事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

来北大,讲北大的事,大家感兴趣,正说明新闻“贴近性”的重要。实际上,在办报的过程中,也正是如此,有效引导舆论,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这些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媒体要注重新闻传播规律,并形成了在突发事件上“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20字方针,正是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对群众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作了积极探索。前不久发生的上海“钓鱼执法”,我们除了发布好事件动态新闻,还刊发三篇人民时评。又比如最近的“南京孕妇事件”、“足坛抓赌打假”、“牵尸要价事件”、“创业版泡沫”等热点新闻中,我们都在第一时间发言,表明态度和立场。在很多人看来,人民日报代表了中央的声音。对这些社会热点不回避、敢直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

在寻找创新点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只要我们能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时代脉搏,就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推动时代前进,赢得读者、获得尊重、产生影响。

了解了人民日报的历史坐标,了解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民日报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再来谈谈第三个问题——

三、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PPT)这张照片是人民日报人,大部分是“80”后,汶川地震改变了我对“80”后的看法,从担心到放心,从可气到可爱。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有社会责任、有职业精神、有专业素养、有开阔视野。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是要有一份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的。新闻这个职业,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没有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是不行的,要客观公正,要激浊扬清。说到专业素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媒体记者。新闻发生时,能够及时赶到现场,用手机短信给人民网传回短消息,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场照片,用DV拍下现场视频,用笔记本写下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无线网络传回。开阔的视野是与我们这个开放的时代相适应的。新闻报道时,要能够打开思路、打开视野,用鲜活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

当然,我们也需要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总之,我们需要年轻人,尤其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惟新的,北大走过了100多年,依然因为有在座的各位而青春洋溢。走过60年的人民日报,同样希望因为你们的加入激荡起青春的激情。

作为一个在人民日报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民日报人”,我无法像学者一样,不带感情色彩、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人民日报。我对人民日报的感情,也并不是因为我处在人民日报社社长的位置,它更源于我作为人民日报一员对人民日报社文化的深切认同。这种文化是包括邵社长在内的一代一代人民日报人共同铸就的。

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PPT图片)这是人民日报的生活,是你们那些在报社工作的师兄师姐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从燕园到金台园,你们会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样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热情,一样的学习机会和娱乐生活,甚至一样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这就是为什么你们这些学兄学姐们选择了人民日报,因为他们深知,将自己的未来与这张报纸联系在一起,将能够见证并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变革,无论这种变革多么艰辛多么漫长多么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它会有美好的前景,坚信它会在我们的参与中一天天接近。

欢迎你们到人民日报做客,欢迎你们到人民日报工作。谢谢大家。

第四篇: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作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作主旨演讲《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与创新追求》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希望同学们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下面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

一、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

见证历史发展,推动时代进步。

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在宽松、多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恐怕是你们的生存方式,你们不太看报,看报恐怕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你们对人民日报可能有一种印象,就是它很刻板。几年前,我们报社一个年轻编辑在网络论坛发帖征集报道线索,结果却被很多网友跟帖嘲笑、挖苦,让他“很受伤”。当然,没能让年轻读者了解人民日报,这是我们的失职。然而,如果这种习惯性的不屑,是因为不看、不了解,是否也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跟风心态呢?我觉得作为未来中国的栋梁和精英分子,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人民日报到底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办人民日报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近期发生在我们金台园中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大家也许可以初步了解一下人民日报。

近期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事件了。在这一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翻开4月11日各地的报纸,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几乎都在头版转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接下来的两篇评论员文章《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也同样影响巨大。

这三篇评论,是我们评论部主任带着两个“80后”年轻人,在两天之内拿出的。三篇评论员文章之外,我们还在头版的言论栏目“今日谈”中,连续刊发了8篇相关评论。如果说播发消息只是信息通报,那么这些评论,就是确定基调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统一全党全国思想认识、安定民心稳定大局的作用。这些报道和文章,既及时公开事态,又适时发表观点,显示了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新闻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应该能写进政治史、新闻史。人民日报在这一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很好地证明了,人民日报仍然是我国主流舆论的首席代表。

要介绍的第二件事,是一个好消息。明天(27日),在浦东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将要鸣锣上市。人民网总裁廖玒讲得好,也干得好,人民网这些年确实发展迅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报网融合”趋势之下,人民日报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大众化借助网络平台凝聚成可观的“文化价值”,这才会有资本市场的青睐。在得到网民的认同之后,又得到股民的认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民日报没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更不是无人喝彩、陷入边缘。

最近的人民日报一次外事活动,令人想到一位国外政要评价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你可以喜欢它,可以不喜欢它,可以赞成它,可以不赞成它,但你必须重视它,研究它。”人民日报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影响力考量确定的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在很多驻华使馆,人民日报订阅量很高。有的国外新闻机构驻华记者,要雇专人给他读人民日报。国外的许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以人民日报为观察和研究中国问题的文本和参照。可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人民日报是世界“打量”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人民日报的创新追求:

从单一到复合,从宣传到传播。

最近,报社国际部一位年轻编辑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分析了我们一篇国际评论的网络反响。她发现,在环球网的全文转载下,77%的读者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而微博一个知名账户以140字将该文编辑转载,打乱了说理逻辑,没有纳入关键语句,网友的反应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态度,跟帖半数是发泄不满,甚至有很多不理性、不文明的言论。这位年轻编辑提出,不能把微博这个阵地拱手他让,要主动出击,建立本报官方微博,推介优质作品。这份报告我让印成编委成员阅件,并开编委会专门进行讨论,会议决定在进行准备基础上推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一次社内编辑记者培训,有一场讨论同样对我们触动很大。也是一位年轻编辑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他举出了我们的“对手”:“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也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的确,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既要应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要迎接新兴媒体的挑战;既要参与国内舆论格局的变革,又要参加国际信息传播的竞争。对人民日报而言,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建立现代传播体系。

与构建传播新格局相对应的,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

听过年轻人的调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闻联播才能治愈。这个调侃说明,中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两个舆论场,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都会有失偏颇。2008年,我们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博)组建时,就提出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而打通这两个舆论场,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首当其冲。在这方面,人民日报近年来抓思想、抓深度的探索,最有代表性。

抓思想的突破口,是评论。去年7月,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部”署名,推出一组“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包括《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等,今年又推出“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引来强烈反

响。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形成社会共识,赢得社会理解、共鸣,已成为人民日报评论引领主流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的主要方式。

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批评人民日报不是一流而是二流报纸,因为它不谈理论不谈思想。我们感到如果不在为党立言上有强音,不出思想,不出观念,不出见解,就很难赢得人民日报作为党的言论机关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评论发展格局。这是我们评论发展的路线图:1980年办的今日谈;1989年办的人民论坛;2005年办了人民时评;2010年办了观点版。还有一直以来有着比较强的影响力的任仲平文章、人民日报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何振华文章等等,还有国际评论、文艺评论等各部门各版面的评论专栏。

以“寻找最大公约数”为宗旨的“任仲平文章”。李长春同志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曾风趣地说,要见见“任仲平同志”,向“任仲平同志”问好,其实,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在抓深度方面,近年来人民日报也有不少名牌栏目、代表作品。

几天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了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因此,有专家称,中国不少网民患上了所谓的“坏消息综合征”。

我们感到,为弱势群众张目,为社会良知呐喊,值得鼓励,但是,“偏好负面新闻”未必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真相有时也会在“坏消息效应”中迷失,“习惯性的质疑”可能会伤害推动社会前行的正面力量。这种社会情绪下更需要主流媒体的作为和担当。

由此,2011年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一个“求证”栏目,以严谨翔实的记者调查,聚焦新闻事件,对一些不实传闻给予澄清。比如最近的《哪些国家提供了免费医疗》,关于这个报道当时人民日报发挥驻外记者的作用,从而澄清“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传言;再比如《“月薪万元缴税6600元”说法不准确》,则在个税调整关键时期,为百姓算了细账,指出传言中的常识性错误。

在碎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深刻的思想——这是人民日报这些年来新闻探索的心得。我们的理论部有“六个为什么”、有“任理轩”文章,专业部门有以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代表的大型综述和各类民生的政策评述,栏目有“人民观察”,在座的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是这个栏目的“总设计师”,带有探索性质的。还有“热点解读”“政策解读”等一系列深度报道专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这些年也越来越多,仅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教育、就业等话题,就有《五问中国教育》,《谁在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等。

同时,舆论监督报道也是人民日报的亮色。这是近年来人民日报的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有《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追问“7·23”事故;《云南体育比赛为何乱象频出》独家披露体育比赛背后的利益驱动,直接促成了当地的专项整改„„《人民日报》从来就不是“幸福报”、“赞歌报”,人民日报老社长范长江对报社同仁说过这样的话:“人民日报应当是目光四射、机动灵敏的思想斗争工具。对于任何错误倾向不加批评,就没有尽到人民日报的责任。”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的同志没有失职。

人民日报在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追求,也可以表述为两句话“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

三、寄语与希望:

发现我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格。

今天来跟大家交流的最后一部分,想与同学们探讨一下:在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质?在今天办一份主流报纸,需要保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讲三点心得,与同学们共勉。

1.面对众声喧哗,打造恒定的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也是体制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凸显期。在互联网上做个“愤青”相对容易,“愤青”的存在恐怕在现在也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年轻人需要保持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的痛感和批评能力,但13亿中国人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的新生代同时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与党和政府一道,与全体公民一道,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以脚踏实地的理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来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

2.面对急功近利,磨炼沉稳的职业观。现代社会,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从业技能,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职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面对急剧变化的舆论场,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需要坚强的党性人民性,也需要才气灵气。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有很多名记者、名编辑、老报人。有的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记者,即使做领导了,还喜欢常年在基层奔波,以实践为课堂,拜人民为老师,视新闻为天职,这样的职业观,值得我们学习。

3.面对浮躁偏激,塑造大气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我们追踪网络帖文,但不能做网络帖文的印刷版;我们关注网民意见,但同时要为网民提供专业判断。办报和做人做事一样,都需一份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都要有一种大家气象、大家风范。

第五篇:农研中心事迹材料

农研中心事迹材料

树立正确荣辱观为农技推广作贡献

——农研中心普通人二三事

一个民族需要一个统一的灵魂,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在华夏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炎黄子孙用勤劳与智慧、胆识与勇气、团结和诚信,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世代相传的感人故事,鼓舞和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

曾记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孟母三迁为教子,岳母刺字表忠良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曾记得,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一个个舍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曾记得,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党的好干部焦玉录、孔繁森、牛玉儒的名字;曾记得,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有把青春献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18年的楷模麻晶丽。他们都拥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与典范。

众所周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对伟大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辟概括、提炼与升华,它不仅承继了优良传统,而且又将这一传统注入时代特色,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今天,我不想在这里歌颂那些英雄与楷模,作为农技推广战线的一名干部,我只想向大家说一说发生在我身边的普通人的平常事,或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令人振撼的壮举。但我要说,这些普通人身上同样拥有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美。他们用辛勤与汗水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用知识与智慧的火花点亮美好的未来,他们不善张扬,亦不善表白,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默默无闻的工作,释放着光和热,为我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争做着贡献。

张含生,关于他的事,农研中心干部职工都能说出几,可今天我要说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这样一事。去年月末,市直机关组织排球比赛,一次在与对方的一场拼杀中,他不小心扭伤了脚,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下了场的他,仍然惦记着对山农场的那块试验地的播种情况,就一瘸一拐地坐车去了对山。大家都知道,从公路到地里,要走一段陡峭的坡路,正常人都觉得很罢劲,何况他一个脚部受了伤的人,其当时的情景可想而知……第二天,大家见他受伤严重,就劝他,哪里你也别去了,赶快去医院吧,病耽误不得,工作的事还有我们大家。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只是脚崴了,小毛病不碍事。于是又同大伙一道去了嘉荫。几天后,该干的事干完了,他的脚脖子已经肿得如二大碗口粗,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原来是肌腱严重拉伤,已经断裂,整整缝了14针。谁都知道,肌肉拉伤断裂的滋味是怎样的难忍,可张含生为了他心爱的事业,他忍住了,做到了。

朱瑞玮,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字,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她热爱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为我市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广大农民亲切地誉为:我们的好老师。记得那是1998年7月末的一天下午,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闹得人都无精打采。位于我市北部的红星区大平台,一位农民打来电话,点名要找朱瑞玮。原来,这位农民自家种的40多晌大豆出了问题。接到电话后,她二话没说立即向领导作了汇报,请示马上组织人员出发去现地做技术鉴定。汽车颠簸在并不平坦的公路上,一走就是6个多小时,到达距红星区102公里的偏远林场库斯特已是满天繁星。当晚,稍事休整,第二天又早早地起来,吃完早餐上路了……当时,这里的路况极差,那真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没办法,汽车坐不了了,改坐四轮拖拉机,一路上的身体强烈振荡自不必说,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钟头,下拖拉机还要在蜿蜒崎岖的田间小路上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赶到目的地。看到农民朋友脸上那焦灼的神情,已经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朱瑞玮,顾不上疲劳与酷暑的难耐,一边擦拭脸上混着泥土淌下的汗珠,一边组织开展了紧张而有序的现地调查取证工作。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情况明了了,原来是所购买种子的不纯,导致了出苗不齐不壮。朱瑞玮和她的同事们笑了,这位农民也因能讨回公道舒展了紧锁的眉头,乐了。这就是朱瑞玮,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技推广战士。她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对农民兄弟满腔的爱,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提起宋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在我们农研中心是出了名。今年三十多岁的她,一直从事的是打字、复印工作。几年前,由于中心各科室还没有配备微机,单位所有打字的活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记得一次因材料急需上报,休息日,领导电话打到了她的家,她撂下电话就急匆匆地赶来了。临近中午,家中打来电话,她接听后一言未发就把电话挂了。当时,大家猜测,准是小俩口闹了别扭,也就没有问她。直到加班结束后,又有电话打来,才知道,年幼的孩子是感冒发烧39度多在哭喊着找妈妈。这就是宋平,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打字员。

类似这样的人和事,在我们农研中心还有许多许多。他们看起来很平凡,平凡的像一滴水,但我要说,一滴水同样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他们平凡的像一棵树,但我要说,一棵树同样可以根植大地,为大山增添绿色的生机。知荣辱,方显人之本色;明是非,方为中正之人。在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市上下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不需要那些口号似的豪言壮语,我们更无须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远大报复。

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在平凡工作中默默无闻的耕耘和无怨无悔的奉献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崇高的荣辱观,展示着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品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在“十一五”计划的美好开局之年,在伊春上下到处忙碌着经济转型的历史性关头,我们需要知荣辱、明是非,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像他们那样自觉中有着美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创业者和开拓者,我们需要那些更多的积极为全市的改革与发展,繁荣与稳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普通人。

下载张研农演讲(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研农演讲(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演讲张翰

    我今天演讲的并不是有很多历史事迹的名人,他只是现在80、90后喜欢的偶像。2007年他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本科班,2009年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成为内地新生代偶像。2010年再......

    《走吧,张小研》读后感

    《走吧,张小砚》读后感《走吧,张小砚》是一本游记,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简单的80后,曾是08年的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在09年的某一天,准备做汶川的回访工作,跟着自己的好友就上路了。可是......

    农商行竞聘演讲

    内外兼顾 合奏青春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我演讲的题目是:内外兼顾,合奏青春。今天我怀着沉甸甸的梦想与信念,为了继续推动我无比热爱的金融事业,我走上了......

    农研中心普通人事迹演讲稿

    农研中心普通人事迹演讲稿 树立正确荣辱观 为农技推广作贡献——农研中心普通人二三事 一个民族需要一个统一的灵魂,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在华夏5000年灿烂辉煌的......

    农研所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精神,在市农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结合本单......

    农研中心普通人事迹演讲稿

    农研中心普通人事迹演讲稿 树立正确荣辱观为农技推广作贡献——农研中心普通人二三事一个民族需要一个统一的灵魂,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在华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

    张作桓演讲

    大队委竞选演讲 济宁市明珠小学张作桓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4.4中队的张作桓,今天参加学校大队委的竞选,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感到非常自豪。 老师......

    七一演讲张艳丽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永远跟党走,党在我心中》,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们的党从成立到现在已有八十八年的历史,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