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内容摘要:
论文 摘要:性别歧视是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从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对我固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性别歧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 参考。
论文 摘要:性别歧视是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从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对我固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性别歧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 参考。
论文关键词:性别歧视就业市场传统文化
一、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而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就业比重仅占总就业人数的37.8%,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率,且低于女性的 自然 人口比。在失业率方面,全国实际失业人口中女性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失业率。2003年男性失业者下岗的占37.7%.女性失业者中下岗的占42.1%。另外,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对歧视女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根据我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资料,在一些服务业的一线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术行业中.该比例为74%左右。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国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
1. 企业 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性别歧视产生的 经济 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讲,在女性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由于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女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会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收益,倾向于选择雇用男性就业。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使使用资源的成本降到最低,企业必定会对男女预期成本进行比较.比较之下。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理性“雇主的决策。虽然国家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在雇佣方面存在性别歧视,但这是对所有的用人企业而盲的,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即使其不这么做,通常也不会受到惩处或遭受损失。所以每个用人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承担因为女性生育问题或体力差别给本单位所带来额外成本,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
2,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传统文化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前市场歧视和市场中歧视两方面;所谓前市场歧视指在就业未进入市场前就存在的歧视;市场中歧视(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指就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受的歧视。前市场歧视主要表现在 教育 投资上。在我国,尤其是在 农村,赡养父母的责任基本由儿子承担。父母(家庭)更愿意在儿子身上进行教育投资。他们将受教育的机会给男性而不是女性,其结果是降低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 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者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获得技能的机会少于男性,因而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业比较困难。
假定雇主对女性劳动者存在个人偏见,认为女性是不如男性的.在相同条件下不愿意雇佣女性劳动者,只有在女性劳动者的薪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雇佣她们。其具体表现就是在同一行业的同一职位中女性的工资低于其男性同事。雇主偏见的另一表现就是女性劳动者即使被雇佣.在同样条件下.男性培训进修以及升职的机会更大一些。
第二篇: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创伤情绪危机干预
社102班19号李智丹
一、问题概况:
我的一个朋友,性别女,年龄22,,她是有他爷爷带大的,从小跟爷爷一起生活,常年与父母分开,跟爷爷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她大一的时候,爷爷突然去世了,她在四天后才接到消息,刚开始不相信,很着急,给父母打电话确认了这个噩耗,她当场痛哭,她很难受,很自责,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爷爷,爷爷对她那么好,说好了她毕业了就带爷爷过好生活,可是也要早走了,她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情绪一直处于悲伤地状态,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很长时间都没恢复过来,课上听到老人的事例她会哭,在街上看到老人她会哭,只要能让她想起爷爷的东西都能让她痛哭。
二、危机干预:
1、明确问题:
情绪问题:长期处于悲伤地情绪之中,悲痛
认知问题:对爷爷一直有自责,觉得没完成答应爷爷的事很后悔,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2、确保受害者的安全:保证受害者不会因为亲人离世的悲痛和愧疚,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3、与受害者沟通、交流,积极、无条件的接纳受害者。
认真倾听,鼓励受害者感情宣泄。让受害者把悲痛的情绪都发泄出来。
4、启发引导,找到变通的方式。找个方式转变受害者认知,如:让受害者回忆爷爷生前对他的期望,最希望自己做什么,让她知道爷爷最希望的是她开开心心的幸福生活下去。
也可以让她给爷爷写一封信,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到爷爷的墓前读给爷爷听等
找到可以让她发泄自己的情绪,找到方向,尽快放下爷爷离世产生的负面东西。
5、制定计划
让她制定一个适合她自己的生活,学习计划,让自己忙碌起来,减少对爷爷的挂念
6、获得承诺
让她答应我不做伤害自己的事;尽量做到计划里的事;每次想哭的时候就给爷爷写一封信,并读出来。
使用以上的方式,让她尽早从爷爷去世的阴影里走出来,找到生活、学习的兴趣,不要影响以后的生活。
第三篇:浅谈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中文系
黄梦云 指导教师
宋慧勋
摘 要
在如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广告借助各种传媒,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性别歧视这一问题在广告界呈现出一种过度扩大化的趋势。现代社会中广告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针对广告中大量的以女性为主要看点的现象,本文主要选取电视广告来加以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些认为广告大量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希望借此硬起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广告;女性形象;性别歧视
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On Sexism in advertising
ABSTRACT
In today's commodity economy, advertising through various media,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obtain information essential one.The problem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showing a trend of over-expansion.Modern society is full of ads all the time our field of vision.For a lot of advertising to women as the main Aspect of the phenomenon, this paper select the TV ad to be analyzed.Based on the number of ads that a lot of ideas of sex discrimination summarize, analyze its causes, effects brought abou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hoping to harden more social concerns, thus changing the advertising of women stereotypes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diversification.KEY WORDS: advertising;images of women;gender discrimination
II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前言„„„„„„„„„„„„„„„„„„„„„„„„„1
一、广告中性别歧视的含义„„„„„„„„„„„„„„„2
(一)广告中性别歧视的概念„„„„„„„„„„„„
2(二)如何界定广告中的女性性别歧视„„„„„„„„ 2
(三)广告中女性形象的重要性„„„„„„„„„„„3
二、性别歧视现象在广告作品中的体现……………………….4
(一)广告中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4
(二)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媚态”与“变形”„„„„„„5
(三)“看与被看”理论„„„„„„„„„„„„„„5
三、广告作品中存在性别歧视原因的分析„„„„„„„„.6
(一)历史文化原因„„„„„„„„„„„„„„„„6
(二)现代商业社会价值的影响„„„„„„„„„„„„6
(三)广告作品本身的设计不足„„„„„„„„„„„„7
(四)对媒体监管力度的薄弱„„„„„„„„„„„„„7
四、广告作品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负面影„„„„„„„.8
(一)对女性自身的影响„„„„„„„„„„„„„„„8
(二)对男性的影响„„„„„„„„„„„„„„„„9
(三)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 „„„„„„„„„„„„„9
五、对于减少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策„„„„„„„„„10
(一)女性自身社会职业及地位的提升„„„„„„„„10
(二)广告业内人士的努力„„„„„„„„„„„„„10
(三)健全广告法律法规并加强政府监管„„„„„„„„12 结论…………………………………………………………………14 谢辞…………………………………………………………………15 参考文献……………………………………………………………16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前 言
这是个商品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商品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这已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递,它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商品广告往往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做,它包含和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调查表明: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由女性做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为什么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如此模式化?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
探讨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是商品广告文化研究问题中有其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或两性文化研究的课题。本课题将通过对广告内容,创意等的剖析,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社会历史背景,消费者心理等各个方面探讨电视广告中女性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一、广告中性别歧视的含义
(一)广告中性别歧视的概念
提到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要解释一下“性别歧视”的含义。“性别歧视”是最常见的歧视形式之一,主要分两类:直接性别歧视与非直接性别歧视。直接性别歧视指的是一种性别的人,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所获得的待遇,因性别而差于另一种性别的人;非直接性别歧视指一条明显中性规则对一种性别的大部分人产生不利影响,但并未对另一性别的人产生此类影响并且此规则在这些情况中十分不合理,简单来讲就是对某一性别群体不公正或有差别地对待。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广告作品当中存在的一些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如何界定广告中的女性性别歧视
现代广告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过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性别不平等的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些广告“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地出现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就会对本处于边缘状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起到压制、约束和监控的作用,从而使男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逐渐模糊,将整个社会纳入到男权文化体系之中,使女性话语愈来愈弱化。”1
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现,除了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外,还可以有丰富的角色。但是,我国自古以来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将女性的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和体型上,以及将女性的智力限定在追求时尚、爱情和物质享受上。这是对女性整体的贬低,也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所以,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直接”地表现了现实,但是这些形象中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以表现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即男权文化通过传媒参与并完成对女 1 引自鲍海波《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性形象的刻板化塑造。
(三)广告中女性形象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从广告入手来分析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呢?我认为,广告在现在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纸质媒介而言,广告与新闻、专副刊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在广播电视中,广告同样与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由此可见广告在大众传媒上所占的比重与分量。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广告越来越强劲,对广告的研究构成了对大众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广告不仅是在提供产品信息,也在渗透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比“新闻导向”更见功效。目前媒体广告中女性形象占有很高的比例,护肤品、化妆品、厨房用品、洗涤用品的广告几乎无一例外的由女性做主角,甚至汽车、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做是男人世界里德商品也往往出现女性的身影。女性形象占据着广告中的主体地位,在广告性别形象中,似乎有了“女尊男卑”这一特征。然而,深入分析这些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会发现这些广告形象角色单一,模式固定,渗透在其中的价值取向带有一定性别歧视的色彩。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二、性别歧视现象在广告作品中的体现
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广告中表现的男性科技工作者是女性的两倍,而在现实生活中,在这一领域男性仅仅是女性的1.21倍。这种差别的夸大,正是男权社会的强大足以导致广告创意者无视甚至歪曲事实的表现。另外,统计数字显示,广告中,出现在家庭中做家务的女性有26.8%,而同样在家庭中做家务的男性却仅仅为5.3%。2
这些调查表明将广告中的女性角色限定于封闭的家庭中,否定其社会作用;男性限定于社会,不鼓励其家庭责任。其实,这种女性角色的片面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限定了男性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一)广告中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
在我国各类从业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接近40%,在美国,超过一半的妇女从事着全日制工作。大约三分之二的妇女加入了劳动力大军。《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报告》表明:在众多女性角色中,66.9%的女性角色职业不明,在能辨明职业的女性中,51.5%是家庭妇女。媒体对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形象描绘是过时的,片面的。媒体广告中女性形象自7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除了传统的家庭角色,对女性在社会中其他角色形象的展示寥寥无几。
“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合情合理地深入人心,男人是赚钱养家的,女人是做家务,相夫教子的,这就是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角色的规范和要求。广告中的女性们忙碌于洗衣机前、煤气灶前、菜市场上,而男性大多数则惬意舒适地端坐在沙发上、饭桌前,享受着劳动成果。我们听到的是“早一支,晚一支,妈妈做饭我爱吃。”(某口服液广告)、“XX洗衣机,献给妈妈的爱”(某洗衣机广告)、“没有油烟味,只有女人味”(某抽油烟机广告),等等。这些都是对女性陈腐形象的定位。
引自金丽娜《电视广告:在塑造中刻板女性形象》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二)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媚态”与“变形”
除了传统的妇女形象,广告中女性的“媚态”与“变形”是一个很重要的的方面。现代广告中让人很不舒服的一点就是所有女人都在献媚。很多电视广告着意强调和凸显经过商品包装的女人婀娜的身段、光滑的肌肤、丰满的胸部和迷人的大腿。由此可见,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媚态”与被访者崇尚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千篇一律的媚态抽掉了千姿百态的个性,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模式化为“献媚”,这时的女性形象不是鲜明的“这一个”,而变成了商品的符号,表达了商家讨好受众对经济利益的诉求。而其中对女性人格的贬损被通常用来赞美女性的媚气所掩盖了。
关于“变形”,指身体的某些部位被“放大”、被肢解。就是把女性某一方面的特征(生理特征)拉的特别变形,成为一点,并且夸张表现。个别广告采用一些摄影表现手法来突出女性局部特征,丰富的人的内涵在这里被抽掉了,丰富的价值也被湮没了。
(三)“看与被看”理论
在这里还要提到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英国艺术家约翰·伯格在《看的方法》一书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提出的“被看的女人”这一观点。他在书中说道“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女性自身的鉴定者是男性,被鉴定的女性。这样她就成为一个对象——主要是一个视觉对象,一道风景。”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含有性感元素的广告是同时做给男性和女性看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男人是性感广告鉴赏的主体,而广告中的女人则成了被鉴赏的客体,现实中的女人却在看着她们被鉴赏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塑造自己。也就是说,男性看性感广告得到某种心理和视觉上的满足,而女性看性感广告则关系她们是怎样“被看”的。所以她们对于性别歧视并没有很敏感的认知。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三、广告作品中存在性别歧视原因的分析
(一)历史文化原因
历史沿袭下来的性别歧视观念和性别态度及行为方式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宰地位一直延续着,封建礼教维护的是男人的权利和需要,并且束缚女性,使其处于从属地位。在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中国千年的历史更可以说是部男人的历史,其间女人的痕迹少之又少,就我国国内通行的历史课本来看,被记载的女性仅有12人,而男性则有490人,尤其是中国的史书《二十四史》更是男性的活动史,没有女性的地位。这种传统的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夫尊妻荣的性别刻板定型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被传承接受下来,为人类社会播下了性别刻板印象的火种。虽然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相比以前提高改善了很多,但是许多广告以及影视作品中还是会不自觉地渗透着“女性是男人的附属”价值观。
(二)现代商业社会价值的影响
受到历史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意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传统的角色定性。现在,女性角色回归传统的趋势已成为广告中角色定型或模式化的社会基础,并演化为广告制作者的自觉追求。广告制作者要达到销售的目的,就必须激活受众潜在的心理需求。
几乎大部分受众会赞同一些观念:男人需要一个好妻子,女人需要漂亮的容貌和身材。于是,女性角色被刻板地定性在广告中。因此基于这种“大多数”受众的心理需求,广告商为了推销产品,在广告作品中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先推销了这种角色模式,使得刻板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受众的观念,反过来导致商家使用更多的女性刻板印象,因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三)广告作品本身的设计不足
在众多的广告作品中,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我所认为的优秀的作品指的是那些本身的设计很新颖,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并且给受众传达的价值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例如早期的一则电视广告,讲的是一年轻妈妈给孩子洗小脚丫,嘴里在给孩子念叨着小鸭子的故事,哄孩子入睡。孩子看到了妈妈给婆婆洗脚,于是也端来洗脚盆,望着妈妈诧异的表情,稚嫩地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这则雕牌洗衣粉做的广告虽然时隔已久,但是我一直觉得它是很优秀的,它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美德,孝顺,且体现了父母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
但是也有一些广告并没有什么创意,只是单纯的推销产品,例如一则急支糖浆的广告,一个女人在野外奔跑,边跑边喊“为什么追我”,后面有一只老虎凶神恶煞地追这个女人,并喊着“我要急支糖浆”。我一直觉得这则广告让人很不知所谓,并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对媒体监管力度的薄弱
当广告中出现性别歧视现象时,很少看到过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或者是处罚条例。我国《广告法》等法规中明确规定,广告中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然而,法规中没有关于“性别歧视”具体表现的相关阐述和惩罚原则,以至于公众很难在法律层面做出判断,因此,并不见有什么广告因为存在性别歧视而被告上法庭的。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四、广告作品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的负面影响
(一)对女性自身的影响
广告中所体现的女性价值大多数是外在美。在短短的几秒中要想表现女性内在就显得稍微困难一些,因此在无形之中女性的丰富内涵、潜在能力等往往会被忽略掉。广告作品传递的这种观念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朝着同一种模式去发展。例如广告中的模特一般都是身材或面容姣好,使得很多女性热衷于瘦身,美容,整形等等。广告大力宣扬“性感”或者“纯情”的女性性格形象,也是对女性形象的束缚。
基于上述模式化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广告中所谓美的标准。女性受众为了迎合这种标准,接受化妆,美容,瘦身,甚至整形。这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审美观,在这个基础上也大大影响了她们的消费观。商家塑造的标准成为了女性的自觉追求。这就偏离了女性美的真正含义。
广告定义给她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赢得男性目光的追随。而她们对所选择的商品的满意与否似乎都是以男性对她们的评价为标准,愉悦女性成了她们存在的价值。广告也不断的跟女性重申、再三强调女性应该满足于按照男性的审美需求来塑造自己,甚至于隐含了女性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愉悦男性也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女人会失败,尤其是爱情上,似乎所有的女人都该以自己的外貌来衡量自己,所有的男人最在乎的都是女人的外貌。例如旁氏美白霜的一个名为七天寻回真爱的系列广告,广告中女子用了旁氏美白霜后赢回了失去的男友,看完这个广告后让人觉得广告中的那个男人三心两意不说,还以貌取人,而广告却竭力的表现他深情和浪子回头的一面。广告中的女人是那种人们心目中典型的传统女性,男友出轨却苦苦等着他回头,为留住他去改变形象。广告无意的将人们的思维引向了误区,似乎女性只有保持自己的外在美丽才能守住真爱。另外,广告将女性定性为一个永远被动守候的人,而不是具有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的独立与魄力。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二)对男性的影响
对男性而言,广告在吹捧男性的权利的同时也给男性压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日前在网络上曝出的一则楼盘打出的广告语“你可以不买房——除非你摆平丈母娘”,霎时间这则广告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引起博友们的热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代社会男性的压力之大。他们必须撑起家里所有的负担,担负起整个社会的责任。
(三)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
对青少年和儿童而言,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社会阅历,思想可塑性特别强,广告传递的错误信息会误导他们的心理,让他们自小养成歧视女性的歪曲认知,传承这种思想,将女性形象的残缺性不断扩大化,从而更进一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广告中,爸爸与儿子为妈妈拍摄DV,妈妈使用该产品做饭,爸爸与儿子享用,儿子给妈妈颁发金牌。这则广告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广告中女性满足家人即男性的需要,而男性作为不仅是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对女性的评论者。而广告中儿子为妈妈颁发的金牌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肯定性评价,评价的标准恰恰是基于女性是否很好的履行了家务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性别角色定型。这样的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男性儿童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
另外还有一些广告,误导儿童的审美,玉兰油曾做过一则广告:年轻女性在海滩休闲,脱去外套后发现自己的皮肤被晒黑,被一个小男孩嘲讽为熊猫手,使用该产品后改变了肤色。女主角在这些镜头中不仅作为观赏对象和性挑逗对象出现,同时,广告中出现的小男孩已经开始对女性外貌进行评价和嘲讽,认为女性必须保持皮肤的白皙,这已经对儿童造成性别观念上的一些的误导。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五、对于减少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策
(一)、女性自身社会职业及地位的提升
职业地位的改观能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带来传媒形象的根本改善。女性职业的多元化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女性同男性劳动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协调两性关系。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专长,只有在社会劳动分工中平等劳动,才能够实现地位平等。
1995年中国女性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统计,中国女性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为:在报业,女性占全部记者、编辑的27.5%,在广播电视业,女性占37.3%,在通讯社,女性为29.2%。即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到媒体岗位上来,这个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男性从业者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虽然通过电视广告夸大了从业人员比例,但是这种差距在实际社会中是存在的。只有女性不断努力争取在各个行业占有普一席之地,那么套在女性头上的“贤妻良母”刻板印象才能够从本质上加以改善。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并且进人一些从来被认为是男人世界的领域;社会也给予妇女更多的机会追求更高的目标。工作勤奋,视事业为生活,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追求独立自主,把“不依赖男性生存”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在家庭内承担着和男方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家庭外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关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
(二)、广告业内人士的努力
作为广告的创作者,要有敏感的性别意识,在创意制作过程中,必须避开性别歧视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的是内在美,能够体现女性的社会价值。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策划出优秀的创意广告,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几种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上文中所说的“贤妻良母”型就是一个典型的类型。“汰渍”洗衣粉广告中清一色的家庭主妇向受众介绍其强效洗涤功能;金龙鱼色拉油广告中安排厨房中出现一个漂亮的主妇为代言人;“太太”牌抽油烟机“没有油烟味,只有女人味”。这暗示着女性在家里自然或理当是家务料理者的刻板印象。现代一些广告中对此已经大有改善,在一些洗衣粉、洗洁精等广告中慢慢淡化了女性做家务的现象,更多的是通过夫妻共同参与家庭劳动的画面来体现“家”的温馨。奶粉广告中也有了“父亲”这一形象的出现,体现出广告策划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改善。
关于女性的被看的这一广告类型,在广告中也占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例如步步高电子词典广告,广告的内容是女主角在室内舞台中央随音乐跳舞,其穿着突出身体性特征,伴以多个性感部位的特写和挑逗的面部表情,只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手拿产品进行推介。其实在这个广告中,女主角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与所需要推介的产品无关,纯粹只是为了吸引观众或引发欲望。相反,联合利华旗下的多芬系列产品曾推出它所谓的“宣扬真实之美的广告”,广告中的女性有浑身皱纹的老婆婆,也有相貌丑陋的女人,广告表现了女人的本色风采,而非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美女形象。美国广告界的女强人琳达·卡普兰·塞勒针对这个突破说:“普通女人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现在在,将来也在。我很高兴看到广告中不再给我们规定出任何人都达不到的标准。”
关于女性作为附属商品的广告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告中的“香车美女”传统。面貌姣好、穿着性感的女性与尊贵的车一起成为成功男士的标志。无独有偶,“太太口服液”广告几乎在重复着这种男女性别模式:一对情侣做在一起吃荔枝,女孩一边剥荔枝一边撒娇地问男的:“现在的我漂亮还是从前的我漂亮?”男的回答:“以前的你就像„„这个,”边说边拿起一枚果肉枯黄的荔枝:“干瘪枯黄。”女孩一脸不高兴。男孩话锋一转:“不过现在的你呢?„„”他又拿起一枚饱满鲜亮的荔枝,望着洁白晶莹的果肉说:“就像这个,又嫩又滑,怎么看也看不够。”女孩于是转怒为喜,甜甜地笑说:“这都是太太口服液的功劳。”俩人相拥而笑,做无比幸福状。这位女性的悲喜、她的自信建立在男性的认同上,只有男性的认同才具有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权威性与可信性。更有甚者,用荔枝来比拟女性,其深层含义是:女性就像是荔枝,是满足男性生理需要的。她的价值或许比荔枝高一些,但是本质上相同,都可以通过金钱得到。这就需要广告策划中坚决剔除这些没有积极影响意义的内容,争取在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一些积极的价值观或者正确的认知。
因创意而出众的广告不胜枚举,百年润发电视广告品牌形象的独特定位、商业性和文化气质的完美结合,以及给人心灵的震撼,堪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之作。“青丝秀发,缘系百年” 这不仅是“百发润发”的一句广告语,更是一种意境、一种美好情感的凝聚。在京剧的音乐背景下,周润发百年润发广告篇给观众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分别和结合都借助于周润发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了出来:爱慕状、微笑状、焦灼状、欣喜状。而白头偕老的情愫是借助于男主人公周润发一往情深地给“发妻”洗头浇水的镜头表现出来的。经典广告和影视作品一样,时隔多久还是让人回味无穷。1999年播出的雕牌洗衣粉的广告通过“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和“雕牌洗衣粉,只用一点点就能洗好多好多衣服”的简单诉求,突出了商品浓浓的人文情怀和价格实惠的特点。广告一出,催人泪下,特别是在工薪阶层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雕牌洗衣粉从困难群体出发,不再单纯地介绍产品性能和招揽消费者,而是充满民族气息和对消费者的关爱、忠诚与人文诉求。
(三)、健全广告法律法规并加强政府监管
广告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同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公共生活走向法制化,广告传媒活动在整体上无疑要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广告法》法规中没有关于“性别歧视”具体表现的相关阐述和惩罚原则,只有依据其他法规如《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目前,我国对媒体管理采取的是事前审查制与事后追惩制相结合的做法。政府和媒体都有自己的相关部门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在这种体制中,若能建立媒体的社会性别评估机制,从标准、指标、奖惩等方面着手,对于宣扬性别歧视、性别偏见以及存在着严重贬损妇女形象的广告进行审查与监督,采取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罚款、责令修改、停播、等办法,就必将为女性创造平等良好的社会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广告中性别观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类思想的进步。这一趋势不仅是促进两性平等、家庭和睦、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也为广告创意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广告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其实,做好女性广告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是如何正确面对。广告中存在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我们观察的不够,研究的不够,认识的不多,结果只能是剑走偏锋,使得女性在广告中表现刻板化,同质化。作为广告人,在创意制作过程中,必须规避性别歧视问题;广告监管机构,要对涉嫌性别歧视的广告作品严格审查,严惩含有性别歧视内容的广告;作为受众,也要对广告传达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辨识,不能妄下结论。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发展的广告环境。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谢
辞
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三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句号。
本论文设计在宋慧勋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论文初稿与定稿无不凝聚着宋慧勋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宋慧勋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在此向宋慧勋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三年中给予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我的各位室友,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赵静.浅析中国电视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02). [2]苗苗.现代广告中性别歧视的异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张馨予,胡大为.反思广告性别歧视现象[J].市场观察,2007(01). [4]陈相雨.性别歧视:电视广告中的文化暴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11). [5]张小磊.浅析广告中的性别歧视问题[J].东南传播,2006(09). [6]伍仁.广告拒绝性别歧视[J].广西党史,2006(03).
[7]章颖.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心理探究[J].新闻三昧,2005(08).
[8]廖云.广告性别歧视的批判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9]郭五林.电视广告性别歧视倾向的神话原型分析[J].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10]周本存.广告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兼与张振刚先生商榷[J]. 中国广告,1999(04).
[11]吴山.性别歧视广告惹麻烦[J].广告大观(综合版),1998(01).
[12]肖凭,文艳霞.解读征服女性消费心理的广告策略[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13]韩英.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14]王黎燕.广告对女性自我欣赏心理的利用[J].中国广告,2004(11). [15]何静.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南都学坛,2004(02). [16]陶东风.幸福生活的谎言与广告中的性别歧视[J].现代广告,2001(4)
[17]鲍海波.传媒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女性与传媒研究”之三[J].新闻知识,2003(5)[18]金丽娜.电视广告:在塑造中刻板女性形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7)[19] 宁中年,陈雪.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广告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20] 范晓慧,郑新民.广告媒介的女性主义研究与广告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7(3)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才市场逐步放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已
用原来的统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然而大学生就业前
景并不乐观,其中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广大学者们亦发出相应的种种声音,本文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出现原因、现状、消极影响以及消除措施进行了总结概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平等就业
随着人才市场逐步放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已用原来的统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给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中有限的工作岗位,以及社会中潜在的失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压力加大。在男性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女性在就业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一不争事实,也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2】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篇文献综述是从资料室以及期刊网上通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选取了2005年到2011年的30篇文献进行阅读研究,对目前我们存在的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现状、危害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总结整理。
(一)调查显示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用人单位各种理由的歧视,无法得到平等的就业权利和资格。
平等就业权是指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就业权利和资格,不因性别等因素而受限制;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在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任何人不得享有优惠待遇,也不得对任何人进行歧视;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就业条件,同等条件同样对待。【3】 然而现在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生或提高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大学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情况。【7】
判断劳动力市场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应遵循以下三点:一是以男女享有平等就
业权为法律依据;二是以具有相同的生产率的男女劳动者是否因其性别特征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为实质性标准,换言之,生产率的高低是否与性别特征必然相关;三是要求在求职、收人、人力资本投资、晋升、解雇及惩戒等方面发生事实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待。【10】
(二)对于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形成原因,学者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大学生自身进行剖析。
政治: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产业结构失衡带来就业示范;国家关于女性的生育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对女性的保护措施缺乏制度规定;经济:用人单位是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雇用女生的预期经济成本高于男生,而且女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一些能力需求;文化:传统父权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性别角色的固话印象,传统的性别观念造成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法律:我国有关就业歧视的立法抽象,缺少就业性别歧视的判断规则;高校: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自身: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落后、成就动机不足;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影响和性别歧视意识素质尚待提高。【6】
(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总体就业状况令人担忧,以上的因素使得性别歧视的现象也是尤为突出。在就业机会、薪酬高低、就业行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性别差异。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0年的9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495万人,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截止2007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有351万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103.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年平均增长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而2003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其中大学生群体内部的男女就业状况存在显著差异。【1】
女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入学比例不断提高,初次就业率存在很大差距;就业过程艰难,就业质量低于男性大学生;性别歧视现象明显,缺乏就业保障的现状。
【6】 其中许多学者从就业机会、薪酬高低、就业意愿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就业机会:全国妇联09年9月9日发布的“女
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会感受到性别歧视,而在工作中实际遭受的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可能还要多。薪酬高低: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几乎在每种职业上女性的工资都比男性低,最低的制造业工人中女性工资占男性工资的比重只有63%,最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这一比例也只有82%,可以看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性别差异显著。【1】 就业行业:就业分布结构方面表现出“男女分工不同”的鲜明特点,75%的女性在第三产业就业,而接近一半的男性在第二产业就业。【4】 其中科研单位对女生产生着更高的吸引力, 而女生对国营企业的关注度要低于男生。同时, 相对于男生来说, 女生在相对稳定的就业领域上, 聚焦程度要高于男生, 存在一定的扎堆现象。【7】
(四)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秩序公平合理,众多文献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搭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平台。
政府: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两性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以及加强就业的公共信息传播,消除传统的性别偏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增加;完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5】
高校:可以针对性的对女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作用,帮助女生就业;注重专业的合理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切实提高女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时效性。
【9】
用人单位:要转变思想,真正相信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要认识到女大学生是一支知识密集的伟大人力资源队伍,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6】
学生自身:既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又要充分利用自己性别的能力优势;调整心态、与时俱进,勇敢面对就业压力;合理定位,科学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女大学生新形象;转变观念,积极就业。
关于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机制提出:一是建立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就业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二是完善以生育保险制度为主的社会制度保障;三是贯彻以“社会性别主流化”观点为核心的文化制度保障。【3】
关于就业政策实现性别公正的路径选择提出:一是以性别需求为导向,实施
切实有效的就业性别保护政策;二是以转向立法为保障,建立专门受理就业性别歧视的机构;三是以性别分析为基础,完善就业公共政策的监测评估机制。【8】
(五)结语
就业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使女大学生能顺利毕业、充分就业,不仅能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会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越走越广。【11】
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更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实力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当今大学生仍备受这一问题的困扰,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
参考文献.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8-72.2.吉朝珑.《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平台的搭建》[J].河北学刊,2009,4:189-191.3.魏敏.《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社会性别解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2:27-31.4.方圣强.《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2010,4:157-160.5.胡永远,余素梅.《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比率的性别差异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1:88-92 6.吉朝珑,闫翅鲲.《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5:12-16.7.刘瑞清,朱考金.《就业意愿与性别歧视的关系分析》[J].问题探讨.50-53..杨清.《基于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政策反省》[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2:39-43.9.金晶.《社会性别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38-42.李春玲.《寻求平等就业机会》[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6:31-36.11.卢美芬.《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纠治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2-27.
第五篇:就业性别歧视
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就业性别歧视,在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首先提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指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尽管法律上规定禁止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但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还是普遍存在。
1.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1.1传统观念的影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或 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消极方面表现在对社会人群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严重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看法。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男尊女卑”,虽然这种观念早已为人们所摒弃,但不得不承认,不少人仍然认为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应该以家庭为主,认为女性在独立性等诸多方面上不如男性。应聘中,用人单位会以或明或暗的手段排挤女性应聘者,优先录取男性。不少女性自身也受传统性别观念禁锢,认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对事业成功诉求比较低,认为女性的归宿是家庭,成功的标准是经营好婚姻家庭。在几千年男权社会“从父、从夫、从子”的传统腐朽思想的潜移默化下,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根深蒂固,女性在求职中面临着比男性更高的门槛,遭遇着不公平的“性别级差”,而不少女性也在心理上把一切不公平的对待视为理所当然。今天,男女平等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陆续出台了许多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上的平等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
1.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原因
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劳动法》规定:女性在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对企业的贡献就是:(女性预期工作的时间-产假)×劳动生产率。假设男性与女性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那么男性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用人单位在利益最大化目的的驱使下,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劳动者。同时,女性在生理方面与男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能够从事的劳动强度远不如男性,女性在结婚生子后,注意力会分散到家庭,对事业的专注度会降低,用人单位出于避免因为女性的生育问题
和体力问题带来额外成本的目的而“舍女择男”,拒绝使用女性人才。
2.解决性别歧视的对策
2.1转变既有观念
1)转变企业与管理者的观念
女性具有耐心、坚韧的特性,而这正是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减少了好高骛远、好大喜功造成的被动,女性相对平和、细腻的性格使她们在处理问题时相对比较稳妥。女性天生就具备管理者的一些优势基因。女性在管理天赋上有许多优势特性,这是女性特有的气质属性,只要充分发挥,就能取得成功。女性领导风格学说认为,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女性通常比男性具有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洞察能力,女性的“第六感”明显优于男性,女性领导者大多以人为本,采用民主方式领导,与男性通常采用专制化领导形成互补,男性女性共同工作,能够弥补彼此的劣势,开阔眼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2)转变女性传统角色认定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认识维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的重要性,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实现男性女性社会地位的平等。社会要与时俱进,倡导男女平等的先进文化,摒弃“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观念,倡导新的“两性”文化,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改变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对女性的工作贡献给予高度的肯定。同时,学校教育应注重宣扬公正平等的“两性”观念,鼓励女性形成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品格;女性要在根本上摆脱“男尊女卑”的自卑心理,在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等各方面追求男女平等,女性应有与男性共同承担家务的观念,避免家务一手包办,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走出家庭,走进社会,规避与社会脱节的风险,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
2.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一方面,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立法层次与质量,严格执法的力度。立法部门需要加紧立法,出台具有实际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就业性别歧视相关的概念,对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行为予以严惩;执法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力度,建立反就业歧视监督机制,监督用人单位的行为,一经发现企业或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严惩不贷;同时,保障公民的监督权,是每个公民参与到打击就业歧视行为的浪潮中来,对举报企业或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公民行为,经查属实,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完善并创新法律救济途径,并通过宣传加强女性的维权意识,降低女性维权成本,让歧视行为付出代价。女性肩负人力资本再生产的重要任务,国家应尽快出台《女性生育保护法》,增加对女性生育成本的财政投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在社会运行层面上维护女性平等就业权利。
2.3积极寻求“第三部门”补救之道
政府不是万能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实现面面俱到,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女性维权意识的增强,用人单位不再明目张胆以性别为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就业性别歧视也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正向公平公正的方向走去,但由于性别歧视构成要件难以界定,隐形就业歧视“新花招”开始出现,而执法部门难以就用人单位的隐形歧视行为取证。因此,当市场和政府都无效或失灵的情况下,必须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寻求补救之道。所谓“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如俱乐部、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工会等。第三部门是一个与传统模式相异的全新组织形式,很多学者认为它可以实现与第一、第二部门互补互动,有效弥补市场与政府的不足。第三部门倡导民主平等,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行业,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建设性作用,能够为女性维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同时第三部门架起了政府与市场沟通的桥梁,能够有效避免企业与政府的尖锐冲突,有利于社会和谐。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做贡献的前提。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普遍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将女性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妨碍了女性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早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梦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问题迫在眉睫。
2012级易莎201221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