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7:5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第一篇: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鲁迅先生虽然并非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并未作专门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为我们留下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宝贵论述,的真知灼见不但能给文学青年以教,也能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以启。

启示之一:不要让读书“变成苦 ”。

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讲功课„„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书拿到手,就道“我在读书了%” 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事了。———鲁迅《读书杂谈》

《读书杂谈》一文,是鲁迅在广州知用中学的演讲稿。由于是在学校的演讲,所以对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师以阅读教学为苦差,学生以阅读为苦事,并非自今日始,也并非 个别现象。其原因何在呢&是因为带了“利害关系”,是因为没有做到“随随便便”。读书成了职业的读书,而不是嗜好的读书。教师每教一篇文章,必定要条分缕析;学生每学一段文字,必完成思考题若干。课外阅读篇目也受到了指定,甚至哪些精读、哪些泛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此一来,学生不能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地读书,自然视阅读为畏途。读书于是也就沦为了“苦事”。应对策略:’、读书自主权适当下放。让学生自己选一些感兴趣的书读。!、灵活增删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可以于教材之外,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学生从中总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减轻阅读负担,多搞一些“零思考题阅读”或“不求甚解式阅读”。师生都不刻意追求其效果,吸收了多少是多少,而效果自在其中。学生一旦将“职业的读书”变成了“嗜好的读书”,就会出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理想效果———“他在每一天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 启示之二:不提倡“硬写”。“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 ———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做不出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普遍存在着“教师硬要学生写”与“学生硬着头皮写”的现象。教师硬要学生写,是为了完成作文教学的量化任务,提高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文的题材、体裁、题目、篇幅等限定得过死。!、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与速度要求,什么时候作,什)!时间范围内作好,都有规定。不作不由学生决定。一般带有强制措施,如:批评、扣分等。在这种况下,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写。他们 于压力,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只好在创作兴趣不浓、创作准备足、思维激活不够的状态下,搜肠肚,图解主题,拼凑素材,堆砌文,来应付交差。“硬写”是一种违背创作规律的 法。“硬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作兴趣丧失、创造激情泯灭;无病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概念化、式化的平庸之作、矫情之作、空洞作大量涌现。学生几乎都成了炮制文快餐的高手。应对策略:

!出题前作一些“可写性论证”,出无根基之题。尽量出那些学生感趣的、有生活积累的、有感可发、话可说的题目,少出偏题、难题、题。

"让学生充分占有材料,不写无备之文。只有生活经验丰富,头脑贮存大量信息的人,他的脑海里才出现浮想联翩、文思活跃的情况。一次作文前,都必须让学生作好材的搜集、整理工作。写议论文,要用上网、油印、口述、互相交流等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占有一些事例 据与道理论据;写散文,要给予足时间让学生针对文题“精骛八极,游万仞”,让一些尘封的记忆重现,一些被忽略了的细节发出光辉;写状物,作文前要组织或布置学生观 实景、实物或相关图片;写人记,要让学生在作文前对相关人物进“明察”与“暗访”,掌握第一手材。

“临阵磨枪”授写法。通常的法是为学生提供范文并作写法评。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写法菜单”,供学生参考选择。例如:写《春雨》一文,我们可以为学 生提供一份这样的写法菜单:、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写人记事;)、其它。有了这样一个写法提示,学生就不会面对文题,茫然不知所措了。

$营造良好的创作心境,激活创作情绪。例如:作文的时间最好要在文思通畅的上午;作文课不一定非要在教室里上,也可以安排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作文课前或课中不妨听一听 轻音乐;课前不要批评学生,制造压抑和紧张气氛;作文不一定要当堂完成,当有的学生实在写不出来,冥思苦想仍不见效时,可以允许他们暂时放一下,让文思在潜意识中酝酿,等到酝酿成熟后再写,课前可以作一些心理暗示,让学生放松心情、集中心神;写抒情散文前,教师还可以采用“播放歌曲”、“吟诵诗文”、“激情导入”等方式“煽情”„„ 启示之三:在比较中揣摩“应该这么写”和“不应那么写”。凡是已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应该那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好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的。你看哪,它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从鲁迅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作文教学的好方法:在比较中求进步,在差异中悟窍门。

(一)比较名家的原作与定稿。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稿与定稿的比较中,悟出一套选材的窍门。魏巍最初搜集了近三十个事例,但最后却只选择了三个事例。学生细加比较,深入 品味,自然就会明白,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再如:研究鲁迅手稿也可以让学生大获启发。这里仅举一例。《藤野先生》中,“„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原稿的 “精通”原为“熟识”。这一改有如下好处:作为与“时事”配搭的词语,“精通”比“熟识”更为贴切;更重要的是,“精通”二字用在这里,饶有讽刺与挖苦意味。

(二)比较拙作与佳作。目前,在我国,关于名家的原稿的资料,并不是很丰富,也不易查找。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将学生的习作与相同题材或相同写法的佳作进行比较。例如:在学生未读《白杨礼赞》之前,先布置学生写一篇《小草颂》,写后与《白杨礼 赞》进行比较,揣摩象征手法的运用与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事物的方法;又如:在学生未阅读《麦琪的礼物》的前提下,告诉学生故事梗概,让学生将它写成小小说,写后与《麦琪的 礼物》作比较,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对名作进行“笨拙化改写”,将改写之作与原作进行对比,看一看“不那样写”好不好,从而进一步体会“应该怎么写”。例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由以“我”的视角叙事改为以于勒的视角叙事。学生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视角的选择对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主旨的突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篇: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家、教育家,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一生中的著作极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教育关于语文的论述。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他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对于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方面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阅读教学观就是一个。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没有专门的论述,只能在他的文章中零星地显现,然而就是这零星地显现,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切实的帮助,特别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对于写作教学都有着巨大的不可估量指导作用。我们要以叶老的阅读教学观为理论指导,切实地解决当今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 键 词】:叶圣陶 阅读教学观 阅读 写作

叶圣陶(1894—1988),名绍君,字秉臣,后改字圣陶。我国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家庭教育。1906年,叶圣陶考入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元吴公立高等小学,一年后就越级考入新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由于家境贫寒,不能升学,1911年冬叶圣陶中学毕业,经人介绍到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任教,开始了他漫长的教育生涯。他先后在上海尚公小学、中国公学中学部、杭州第一师范、北京大学、上海立达中学、重庆中央国立戏剧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光华大学、华西大学等校任教,其教学活动层次之多,涉足之广,在我国现代教育家之中是很少见的。

叶老在他一生的漫长岁月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撰写了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书简、论文和专著达数百万字。他一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为弘扬我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现代教育的改革,以及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他自己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赢得了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叶老的阅读教学观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于革除当今语文教学的弊端有着高度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对解决当今语文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帮助。

1.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主张阅读与写作并重,他将阅读提升到与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并不是全为写作服务的,阅读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同时,他指出阅读教学再也不能继续搞注入式的逐句讲解了,学生要尽量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教师要通过对精读、略读和自由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避免逐句讲解带来的弊端,最后达到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阅读的理想境界。

阅读与写作并重是叶圣陶的一大贡献。在叶老的教育思想中曾多次提出阅读与写作是国文教学的两大目标。他在1932年发表的《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就曾指出,国文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必要?“我们的回答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一句话说,就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两项。” 自古至今人们都重写作轻阅读,以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为终极目标,然而正是这种重写作、轻阅读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阅读教学。“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略了的。” 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两项既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技能。阅读是学习写作理论、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方面,但阅读并不是全为写作服务的。叶圣陶明确指出:“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则偏而不全矣。”“所谓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

“阅读教学自有其重要性”。但是,在当今我国阅读教学中,广泛的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就是阅读教学要靠教师的逐句讲解,尤其是对于古文,很多时候教师逐句的翻译课文句子就是教学的全部课程了。过去和现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逐句讲解是有很多弊端的,很多时候教师都是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的。叶圣陶一直都在呼吁摒弃这种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叶老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4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逐句讲解目前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逐句讲解是最省力的法子。如果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作无知的、不会思考的、需要灌输知识、除了教师讲解就无法获得知识的个体,这种方法有时是很有成效的。目前我国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不可否认,这与逐句讲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叶老对这种逐句讲解深恶痛绝。他说:“我们也是从课室里坐过来的,所遇的教师也大半是只知讲演不知其他的人物„„一天总得听五时六时的讲演,这种倦怠深入骨髓,踢一场球,赛几回跑,是万万抵销不过来的;所以一听见某先生缺席,大家不由得拍手了。这种经验为现在一般青年所同具。试问在默默地听讲之中青年的生命被戕贼到何等的地步?。”

既然逐句讲解要不得,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叶老认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一桩,得靠学生和教师长期共同努力方能见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逐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叶老将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两个部分,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按照他的观点,精读指导分为三个部分:预习、讨论和历练。教师除了要指导精读还要指导略读,对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等一一进行指导。精读和略读要相互结合着进行指导,“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

5321 1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3页。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3页。3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97-498页。4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40页。5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74页。读才是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略了对略读的指导。在对精读和略读指导的基础上,教师要对自由阅读进行指导,要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文章书籍,在大量阅读中培养学生自己明澈的识别力,12.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在人的一生的发展中尤其的重要。如果你从小就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你的人生将是比别人深刻并有意义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的一生都不会孤独,因为书籍是你最好的朋友。所以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有责任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对精读的把握,对泛读的阐释和对自由阅读的指导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细细的品味和把握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观的精髓,吸取其营养,逐渐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法。

2.1对精读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所谓的精读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中的课文讲解,包括对古诗、古文、小说、散文等的解读。对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是反对“逐句讲解”的。叶老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2 而所谓的逐句讲解包括“﹙一﹚解释字词的意义,﹙二﹚说明成语典故的来历这两项预备工作;预备工作之后,﹙三﹚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便是主要工作了。”3 叶老并不认同逐句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甚至是反对。他认为需要逐句讲解,理论上必然要作以下几个假定:“﹙一﹚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二﹚假定学生无法考查那些成语典故的来历,﹙三﹚假定学生不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不然,何必由教师逐一讲解?﹙四﹚假定读书的目标只在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译得来,才算读懂了书。不然,何以把这一项认为主要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还有﹙五﹚,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读的东西。”4 老师的心里不一定意识到以上的假设,可是,如果课上只是逐句讲解,就不得不承认这几个假定的存在。而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这几个假定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逐句讲解的方式还是广泛存在的。特别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更是严重,教师一句一句的译,学生在下面听着,有几个聪明勤快的学生还会在书上记一记,可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竖着两个耳朵听,然后左耳听右耳冒。一篇课文译完,你再问其中一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就是记了的学生,可能还要翻看笔记。这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没有自己动天君。对于文章只是等待老师的讲解,1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4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40页。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44页。

4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44—245页。不自己动手翻查寻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课文讲授之前,启发调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就解决掉,不再绝对的依赖教师。

叶老认为对于精读的讲解,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而不是逐句讲解。对于精读的指导叶老分三个阶段:预习、讨论和历练。首先就需要学生的课前预习,翻查字词的意义,寻找成语典故的来源,并试着将文言文译成白话。当然,首先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如何检查学生预习的好不好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考问学生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教了《陈涉世家》之后,考问学生说:“陈胜是哪里人。”这样的考问就毫无意义。文章开头一句明明白白的写着“陈胜者阳城人也”。再者,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与瑕疵等,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解答的大致不错,那就真的读的“精”了,预习的很充分了。教师可以将学生能够理解的地方带过,把学生有疑问,难以理解的地方详细的讲解,并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上令学生讨论,由教师作主席、评判人和订正人。教师要在讨论时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所谓的“精读”,做完这些还没有结束,还应当历练,也就是叶老说的对精读指导的第三个阶段。当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吟诵。“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1 教师要使学生把吟诵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背诵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一项任务是要参读相关文章,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2 “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3 从另一方面看,高中和初中精读的文章加起来也不过四百篇罢了,如果六年时间只是死守着这四百篇是远远不够,教师应该从横向纵向等各个方面扩充学生的读书量。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叶老的教育思想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如何过渡到“不需要教”,这其中就有一个习惯的养成的问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辈子受益。教师指导课前预习,主持课上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外乎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一种自己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逐句讲解的出现,着重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养成。在指导方面多下功夫,减少逐句讲解的辛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求甚解”,哪里不清楚哪里不明白,都要一一的弄清楚。“对于一个词儿,一种句式,一句习语或成语,第一须明白它的意 12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37页。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630页。3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39页。义。第二须取许多例子,同样的与近似而实际不同的,互相比勘,来看出它的用法。”1 这才是彻底了解,这算得上“精读”了。

2.2对略读的启示

对于“精读”讲解指导只是教师给学生的“示例”,是学生阅读的一次“演练”。真正的目地是要学生将精读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术应用到略读中。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很少注重略读,除了课本里的文章篇目,学生很少有机会读其它的文章和书籍。其实与其说没有机会,不如说没有时间。现在高考当前,一切与高考无关的东西都要为高考让路,所以对于除了课本里的文章,学生很少有时间有机会去阅读其它的文章和书籍,教师更不曾去指导,打压还来不及呢!其实这种做法是与语文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学习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只看到了成绩,其实语文能力的检测一张卷子是远远不够的。你考的分数再高,可是你除了学习到卷子上的知识之外,似乎没有学习到其它的。这样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吃亏的,对于老师来说是很失败的。我们教育的目地不仅仅是考试,我们的学生也不是参加完高考之后就再也不用学习了。高考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是人生的全部。教育要公平,尤其是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不能让他们高考没考好,在高中三年还没学到对以后人生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书本上那几篇文章,更重要的还有对书本以外的文章的欣赏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2 叶老认为“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

3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忽视了略读。那么什么是略读呢?“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就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以熟能生巧,不需多费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4

从某个方面来说,精读就是为了略读做准备。所以我们在对课本进行详解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略读。自然,略读并不是除了课本以外,学生随便的找些文章和书籍来读,读的越多越好。略读最好全班用统一的教材,这样便于教师的指导。同时教材的选取要兼顾篇幅的长短,学生的兴趣,教育意义等多种因素,由教师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进行选择。略读的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在阅读以前教师要从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等方面给予指导。在现在学校里,学生课外时间有限,同时还要复习预习其它的科目,所以略读也要控制好时间,大约每 12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68页。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4页。3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4页。4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55—256页。天半个小时左右。坚持下来,除去放假,一个学期大约有六十个小时。这是在学校里,等到寒暑假学生就会有大量的时间供他们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样对于扩展学生的阅读,增长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基于语文这个科目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文章和书籍,因为只学习书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反复的咀嚼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再说只读这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内学习的篇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其它的文章和书籍,这对于学生将来的阅读是非常有帮助的。

2.3对自由阅读的启示

上过高中的同学大约都知道,在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是不允许学生读课外书的,不允许读任何的除了课本以外的书。我对此感触颇深,高中时每天都被各个科目弄的晕头转向,没有时间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可是,时间再紧,老师再怎么取缔,我还是会挤出一点时间偷偷地看的,比如课间、午休时间或晚上熄灯之后。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白天上课无精打采,瞌睡连连。其实现在想想,那时读课外书一部分原因是喜欢,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越是不让看,就越想看个究竟,再有就是教师剥夺我们看书的权利,这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我一直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实在很早之前,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指出来了,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思想上的囚犯,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叶老说:“取缔的办法实际上是无法彻底做到的。越是不准阅读的东西,越是想弄一本来看看,这是人之常情。”1 再者说,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可能全在你的监控下,一旦离开你的视线就很有可能阅读学校的“禁书”。并且,学生总有离开校园的那一天,总有不归你管的那一天,到那时他还不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该读,哪里不好。“学校当局取缔某些读物固然出于善意和苦衷,实际上只是个消极的不很有效的方法;积极有效的方法要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着眼;不采取缔的措置,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同时给予学生平正的通达的指导,使学生的识别力渐渐地趋向正确,趋向坚定。”2 所以在学校时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让学生知道哪些书好,好在哪里;哪些书不好,不好在哪里,培养学生的明澈的识别力。从根本上说,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可能在知识和经验上有着差异,可是在精神上是朋友。教师不应该在阅读上限制和约束学生,要像朋友那样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不是你压制和压迫的对象。更要的是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尊重,不能把我们喜恶强加到学生身上,我们不能做那种独断专横的君主,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对于好坏善恶的识别力,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叶老指出,“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果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 1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4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5页。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1 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书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要不得的。其实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断地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做出判断,所以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是对学生一生都受益的。

当然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不能不说的问题。学生要应付大量的繁多的科目,有着众多的习题、作业等等,还要每天预习复习。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但是每天阅读几页,坚持下来,时间一长,结果是非常可观的。这样可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在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读书了——纸质书。我们在中学时就培养学生这样的习惯,对于弘扬全民读书事业是大有帮助的。叶先生将课外读物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第二类是关于修养方面的书;第三类是供欣赏的书;第四类是供临时需要的书。”2 对于第一类和第四类读物,只要能够理解就可以了。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就不能只求理解了。第二类是书,目的在修养,是要躬行的。而第三类书籍,要欣赏,是可以反复的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在指导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读第二类和第三类书籍,不可以一目十行的看过,要细细的读细细的品味。读的时候要时时翻找工具书,养成查找各类工具书的习惯。并且,想到了什么,随时记下来,就是要做读书笔记。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不能限制和约束学生阅读的自由,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其明澈的识别力,让他们自己知道哪些书好,好在哪里;哪些书不好,为什么不好。这样即使将来毕业了,要学生自己选择他要读的书的时候,学生也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为学生做长远的打算。

3.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不仅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帮助有启示,还对写作教学有知道作用。在中学的语文教学里,写作总是被当作独立的教学内容。每周都有作文课,教师讲解写作方法,包括怎样审题,如何立意,什么样的题目能够吸引人,如何开头、发展、结尾等等,然后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练习。不能说这样做绝对没有用,但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不可能凭着教师的几堂课就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然而更多的时候是老师辛辛苦苦的讲了一个乃至几个学期,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提高。其实作文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当你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到了一定的阶段,你的作文水平自然就会上升就会提高。它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3 叶老指出,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都 1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8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79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31页。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独立的,二者是互不相关。可是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阅读读的好,才能写得好。试想,假如你什么都没有读过,什么都没有看过,只告诉你写作的方法,你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么?就好比只教你种田的方法而不给你种子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你积累够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叶老说:“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1 其实阅读和写作时一脉相通的。至今我还记得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作文写得评语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告诉我当我读的文章和书籍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我自然而然的就会写出好的作文,他鼓励我多读书。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积累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还能够借鉴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作者的叙述角度。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会在不自觉地情况下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吧!叶老在他的论述中指出:“阅读要得其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失误。”2 是的,一目十行跑马一样的读书,对于我们是没有益处的;唯有细细的品味,细细的琢磨,细细的揣测才对我们有益处才对写作有益处。所以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里,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学生多读书,读的多了自然写的出来。

在叶老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因而,无论是在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育研究方面都为我国的语文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师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以及他的阅读教学观,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已被广大教师广为传颂,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使我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思路,使我们对阅读教学有了全新认识。教育没有捷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算真正的掌握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教,认真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动脑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中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明澈的识别力,即使离开了校园和老师也能自己解决问题,这对以后的人生发展将有很大的帮助。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0页。

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32页。

参考书目:

1.崔相录.《中外教育名著评介》.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陈辽.《叶圣陶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4.庞旸.《叶圣陶和他的家人》.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版。5.叶至善.《中了头彩的婚姻》.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版。6.商金林.《叶圣陶年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7.陈辽.《叶圣陶传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8.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三篇: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重组知识结构,建立起语文课程体系,推进母语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发展奠定基础。论文通过对主题教学的了解,把握主题教学的内涵,并归纳出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学习,能够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主题教学,内涵,启示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研讨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公式化、机械化的现象,以致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主题教学。这是由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主题教学的提出,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把听说读写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重视民族文化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学语言、训思维、经营人性的目标。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所谓的“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具体地说,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

[1] 性教学。主题教学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促进生命成长的主题,它有着丰富而

深刻的内涵。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主题教学的具体要求

主题教学立足于语文教材,从课文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现状,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出发,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拓展迁移,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为关键,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确切的说就是要挖掘出的文章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把那些散乱的拓展材料串联起来,提炼升华,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要跳文章本抓主题,而是立足于课文,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取向,从课文的主题中挖掘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遵循“积累——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主题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完成由主题确立到创设主题教学情境到升华文章主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抓住主题,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身感悟。

教学时以课文为主体,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同时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多角度地把课文理解透彻。理解文本,首先要从文字入手,抓住文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成语、典故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蕴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体会课文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课外知识,加强与文本有关或相似的篇章阅读,对比阅读,找出文章主题的共鸣处,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把散乱的课外资源组合成课文主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得到整体的认识和升华。通过朗读从文章语言中提炼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课文中的感情读出来,并仔细体会,将酝酿在心底的感受表达出来。

主题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的特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角度诵读法;创设主题情境法;课堂对话法等。这样比起传统的教授法来要好得多。

(二)主题教学的特点

主题教学的特点是:一是丰富性;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丰富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强调积累。即从文章的主题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主题教学根据主题相同或相近,向着语文的广度拓展材料,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基础性

主题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教学目标上,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主题教学从基础出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根据主题教学自身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都有不同的要求发展性

主题教学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备学生”,并深入地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形成教学阶梯。

二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实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主题教学的理念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还主张让孩子们懂得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收集广告语、谚语、春联;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讨论社会的热点话题;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要将语文引

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立足课堂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场所,根据主题教学的这一理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文并紧密联系生活,着眼于“课堂即生活”,比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扮演各种角色进行采访,了解不同的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从而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思想去畅游语文世界,真正地将生活融入课堂,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名人发难,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常我们上课的时候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展开教学,内容机械化、公式化,老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初录音机,教师成了传声筒,漠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分为课前、课内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自学阶段,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对课文及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老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课内,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质疑,不问就要问,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有针对性。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主题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明白我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做到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文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就行了。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没有创造力老师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要明白语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要明白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交流的过程。

总之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材、课堂、教师方面的进行全面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3] 张微.“主题教学”—迈向语文教学更恢宏的境界[J].上海:基础教育,2007(02).

[4] 王晶.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8]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雷州市英利第二中学廖萍英***524251

第四篇:观《鲁迅》有感

观《鲁迅》有感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篇小说、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鲁迅》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始,是鲁迅在向同学们演讲。那慷慨激昂,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懂得:学生是知识阶级的预备军,并终将成为它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知识阶级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作出牺牲,社会的不断的进步,正是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的真正的知识阶级!演讲结束后,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你还是夜晚写作么?”“是的。”“为什么?”“因为白天比夜里更黑暗!”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啊!在同学们琅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先生缓缓里去了。

杨杏佛先生带他的儿子外出游玩时,遭到暗杀,杏佛先生用生命保护了儿子。在它的葬礼上,记者问鲁迅:“听说你也会面临和杏佛先生一样的危险?”鲁迅先生颇有感触:“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会流眼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听到这句话,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死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毕竟都是一条条生命啊,就这样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残忍。

先生是一位伟人,但是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开玩笑或讨论心得,这一点是我非常敬佩的。

鲁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实:为革命而奋斗。他把自己称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胜于一切,当然,这个“一切”包括生命,他认为,预期多活几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几年。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无私精神吗?

在电影的结尾,鲁迅先生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为什么还要等待呢?难道只有等到生命尽头才能懂得时间、生命的重要性么?

确实,时间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贵的,因为他们都不能重来。鲁迅的生命不只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中国革命。那么,你的呢?

第五篇: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 “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 “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故乡》里的少年闰土,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在这明丽的图景中,闰土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以传奇的手法极其简练而传神地勾画出少年英雄的形象,对这位活泼勇敢的少年朋友充满了热爱。他还能装弶捉小鸟雀,“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和闰土一样热情善良,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亲若一家子。来了远客,农家的孩子都来陪伴游戏。我们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钓到一大碗虾自己决不吃,照例全要送到客人嘴里,但当看到客人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却毫不客气地嘲笑起来。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去观赏社戏。孩子们看社戏。归航肚饿摆不动船,便打主意偷一点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着吃。鲁迅在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里,力透纸背地凸现了小伙伴的纯厚、诚挚、善良、机敏能干,这是江南水乡少年栩栩如生的童趣。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成年人所不及的特殊敏感。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在草木虫鸟中玩得乐此不疲。注目于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与菜花的“金黄”,聆听到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与“油蛉”的低唱,大自然是如此吸引儿童,在三味书屋读书却向往那杂草丛生的百草园。封建教育关住了孩子们的躯体,却关不住他们天真活泼的心灵。

三、鲁迅的儿童观

鲁迅不仅在作品里描绘了什么样的孩子是快乐的,在理性高度上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启蒙主义的深切呐喊,而且从思想的高度提出了理论主张。

(一)以注重未来为核心的儿童观

鲁迅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深刻指出了: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1](P295)一言以蔽之,国运兴衰,系于儿童。鲁迅痛恨过去的儿童教育,寄希望于未来:只有全新的儿童才能造就出全新的未来中国。“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2](P566)为未来的新中国,鲁迅呼吁:父母要千方百计地使“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3](P135—136)

(二)“幼者本位”的儿童观

鲁迅痛心地看到:“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4](P135)鲁迅认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5](P80)。“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凫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6](P35)由于鲁迅真切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在中国教育史上,鲁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幼者本位”的儿童教育观。“幼者本位”就是把儿童作为世界的中心,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幼者本位”的主张,是当时先进儿童教育思想的代表。它彻底否定了封建“杀子”文化,首次发现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在人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千百年来,中国的父子关系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鲁迅从整个人类生命延续的角度来考虑,认为每个人都只是生命延续的“中间物”而已,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鲁迅号召人们,“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要做“人”之父,就要求“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7](P135)。

四、对今天儿童教育的启示

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鲁迅的教育主张尊重了儿童的天性,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对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下我国儿童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特长教育,鼓励孩子参加各类特长班,互相攀比,甚至不少学校还大搞提前教育,学前班学小学的内容,小学学中学的内容,选用高一级教材,几乎占用了儿童所有的休息、娱乐时间,培养所谓的“超常儿童”,还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超跑线上”。看着幼儿园的孩子那稚嫩的小手用力握着笔,写所谓的家庭作业,真为我们的幼教感到痛心,幼儿的胳膊没有足够力量,写字的姿势大都不正确,不良的学习习惯就这样养成。兴趣班上多了,不少孩子反而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时代变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今天的孩子却不快乐了,没有了玩伴、没有了和自然的亲密接触、没有了美好自由的童年。各种教育美其名曰都是为孩子着想,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成人本位”的思想替代了“儿童本位”的思想,今天的儿童的父母不应该忏悔吗?

八十年前,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曾经仟悔他年轻时拆毁弟弟制作的风筝,摧残了儿童的天性。他写道:“偶尔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的儿童观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和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发展他们的智力,养成健全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教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的儿童才能做好明天的主人。

审视一番今天的儿童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上世纪初的批评于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感。

下载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的读写观对语文教学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三字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

    《钓鱼的启示》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占芳 师:“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是很不愿意放掉鱼的,从文中的......

    对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探讨

    对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探讨 【摘要】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 应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作文难写,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是因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习作水平低下。如何让学生喜欢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读写——语文教学的协奏曲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着力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熟练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是时代赋予语文作文教......

    观鲁迅故里有感

    鲁迅先生的故居,静静的坐落在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内。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四合院,虽是冬天,但是阳光射到这里,并不显清冷。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 一、鲁迅之初认识 对于鲁迅,我作为一个绍兴人,该是对他有着一份更亲切的情愫吧!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鲁迅是在小学课本上,那时听老师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 本学期,我的限选课选的是现当代文学,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各大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的文学社,同时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又进一步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