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 八年级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二框 以礼待人
第二框
以礼待人
【学习目标】
1、知道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懂得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3、培养学生的文明有礼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文明有礼的作用。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礼的含义是什么?答: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有哪些?答: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3、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答:①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语言文明;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导入新课】(展示故事)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思考:他悟出了什么?
教师明确: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引出课题《以礼待人》。【新课讲授】(一)礼的含义
活动一:阅读教材——识礼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礼是什么?
教师明确: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二)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活动二:情境讨论——文明有礼使人安身立命(学生阅读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你认为小岩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应如何改进?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讲述:1.到了就餐地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注意帮家长操心聚餐安排;朋友来了后,不主动打招呼,“眼睛没离开手机”,说明他不尊重客人;“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说明他不注意待客礼仪,请客人先吃菜;妈妈提醒他,他“很生气”,说明他不懂得以礼待人。正确做法是:客人来之前查看饮食安排、注意坐姿端正,客人来时主动与客人打招呼;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动筷子。2.如果我是一起就餐的客人,我会觉得小岩缺乏道德修养和交际能力,而且觉得他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可以找个借口早点离开,或者以后不参加这种有小岩参加的聚会。教师总结:文明有礼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所以,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活动三:情境体验——文明有礼促和谐(学生阅读教材P38“探究与分享”)思考:同学们说出了对文明小区的什么期望?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讲述:社区环境方面:垃圾应分类回收;机动车应注意低速行驶、不鸣笛;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矛盾。垃圾随意堆放会影响社区环境卫生;汽车在小区内任意行驶会给出行的居民带来危险、同时造成噪音扰民;不能合理地处理冲突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教师总结:文明礼貌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所以,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活动四:情境感受——文明有礼扬国威(展示材料)情境一: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思考:这个情境体现了什么?
第二篇:人教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以礼待人》学案设计
第二课时 第二节 以礼待人
导入:播放视频:三借芭蕉扇
过渡语:师徒借芭蕉扇的不同语气造成的结果也不同。这告诉我们与他人交往、打交道要讲究文明礼貌。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导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待人礼为先
1、出示两则材料,设问: 两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得出:礼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运用你的经验P37 小岩一家约朋友吃饭,在就餐前和就餐时,小岩的种种行为是否符合礼仪呢? 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应如何改进?
3、探究与分享P38 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对文明小区的期望
思考: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你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师图片展示小区的不文明行为,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总结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得出结论: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4、(1)近年来,少数中国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被国内外媒体曝光。(出示图片文字)
设问:对此,你想对这些人说什么?
总结得出: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2)观看视频《升旗仪式》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设问:观看视频,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总结得出: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小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并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礼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本活动意在让学生明白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引导学生认识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引导学生认识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国家的形象。教育我们要做到文明有礼,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
二、做文明有礼的人(如何践行礼)
1、播放视频《做文明人 讲文明话》
思考:从视频中,对人礼貌,我们首先应做到什么? 归纳:语言文明 播放视频《礼貌用语》
设问:除上述词语外,你还知道哪些礼貌用语?除使用礼貌用语外,语言文明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 总结得出:态度谦和 用语文明。
2、出示两组图片,根据图片师生共同得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不安宁。(1)分小组列举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图片展示
(2)进行“文明有礼,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总结得出: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小结: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学生观看并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认识,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引导学生认识,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引导学生认识,做文明有礼的人,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实践。课堂小结:带领学生按照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第三篇: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教学设计1
第四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黄玉清
资源作者: 黄玉清 作者单位: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学科名称: 政治 年级(模块)名称: 八 年级(模块)章节:第 二 单元(填单元名称)
第 4 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 2 框题:《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关键词(3~5个): 人格 肖像权 姓名权 侵权
教学目标
1、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明确法律维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不受侵犯。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会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3、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的义务。教学重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学难点
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的义务。教学手段 投影、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一组名人的配有名字的图片
提问:从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一个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是什么? 引出:肖像和姓名,肖像权和姓名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有肖像权
1、了解肖像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肖像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2)肖像的表现方式有哪些? 绘画(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
(3)肖像再现了个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所以,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2、活动一:讨论书本41页案例
案例: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
提问: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行使肖像权,具体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小结: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注意: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3、活动二:讨论案例“照片的**” 展示案例
情景1:李林,19岁,一天,她看到一家杂志社为《青春风采》杂志征集封面人物,便产生试一试的想法。便来到好友的影楼,让好友拍一张生活照。可好友认为拍一张写真艺术照更能展示她健美的身材、青春的风采,成功的机率会更大些。再说,既然是在影楼拍摄,怎么拍就该听摄影师的。这下,李林可苦恼了,既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但又怕得罪好友,不知如何是好。
提问:大家帮李林想想,她该怎么办?
情景2:李林想起了在法律课上老师讲过“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画像、照相或录像;制作他人的肖像,应当征得本人同意。”这是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肖像制作权。于是给好友讲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就拍了一张生活照。
情景3:李林拿到照片后,准备往杂志社寄。谁知,妈妈坚决反对,她不想女儿成为大家“浏览、谈论”的对象。母女意见产生了分歧,最后妈妈说:“你是我的女儿,作为妈妈,我有权处理你的相片,相片只能摆在家里。”提问:李林又一次陷入烦恼,你说她该怎么办?你同意妈妈的看法吗?
情景4:最后,李林将相片寄给杂志社,杂志社承诺,照片被录用者,将付给一定的报酬。一个月后,李林收到了照片被录用的1000元。提问:杂志社为什么付给李林报酬?
情景5:经历此事,李林深深感受到了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李林无意中在一本减肥杂志上看到自己的照片,并配有减肥广告,可自己对此事却全然不知。
提问:杂志社侵犯了李林的什么权利,为什么?李林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活动三:思考以下几个情景侵害公民什么权利?具体的侵权行为是什么?
情景1: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主持崔永元万万没想到,他在1996年主持的一个关于减肥话题的节目,被一个厂家擅自剪辑制成商业广告,在全国近百家电视台播放,并将他的照片制成广告招贴画随其减肥产品广为赠送散发,由此给他招致数不清的烦恼。情景2:可怜的“百变”小胖 情景3:美丽女孩的“变脸” 小结:
(1)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2(2)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41页)
①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②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 ③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
5、讨论书本42页“丽丽”的案例
6、请你判断下列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1).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通缉令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2).寻人启事上使用失踪者的肖像.(3).为宣传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4).公民在发现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时拍下当时的场面,作为向报刊和公安部门反映情况的依据.(5).本教师上本节课使用的若干人的照片。讲述陈某违反交通规则被王某拍照的案例 小结一些不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二、维护姓名权
1、活动四:情景剧场
情景1: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提问:什么是姓名?它有什么作用? 情景2:寿生渐渐的长大,18岁的他来到了省城读高中,他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提问: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
情景3: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大四时,他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为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
提问: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你身边还有哪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假如你是秦哲凯,你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2、姓名权相关知识小结
(1)姓名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它作为将人区别开来的文字符号,传达了一个特定的个性化意义,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2)姓名与其所指对象的联系如此紧密,一旦侵害其姓名,势必损害其人格,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
(3)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除外)
3、讨论书本42页“永明”的事例
4、活动五: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有哪些? 展示一些有关侵害他人姓名权的漫画 学生回答
小结三种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1)、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2)、盗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取不正当利益。(3)、冒用他人姓名,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5、讨论书本44页案例
6、活动六:关注生活
学生思考:利用带有摄像头的 手机在未经他人允许和知情的情况下拍照并保存,但未进行个人攻击及丑化等行为,算不算侵犯肖像权行为? 学生思考:借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战士的姓名往其家里寄钱或以他人名义帮助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算不算是侵犯公民的姓名权?是否违反了诚信做人的原则?
三、巩固练习判断、选择题
第四篇: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4.2《以礼待人》教案
《以礼待人》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懂得以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掌握文明有礼的表现,做到举止大方,态度诚恳,语言流畅。
二、评价任务
1、懂得文明的作用、2、知道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赶路青年向一老人问路:“喂!老头儿,到市政府还有多远?”老人翻了翻眼皮,半天才用拐杖点点地面,没好气地说:“还有500拐杖!”青年笑道:“路只有论里的,哪有论拐杖的?”老人说:“论礼(里),你该叫我一声老大爷。”一句话说得青年人满面通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二框 以礼待人(二)自主预习
1、填空
(1)礼体现一个人的、谦让、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仪表端庄、等方面。
(2)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
(3)文明有礼是一个人 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文明有礼体现。
(4)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
(5)诚恳、谦让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有助于人们,增进人们的,有利于形成 的社会。
(6)做文明有礼的人,要。做文明有礼的人,要。
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在社会生活中不断。
2、礼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是什么?
3、什么是文明礼貌?
4、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有哪些?)
5、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三)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待人礼为先 探究一:P26运用你的经验
小岩一家约朋友吃饭,在就餐前和就餐时,小岩的种种行为是否符合礼仪呢?(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如何改进?(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如何做?
提示:(1)抢先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玩手机;客人来了不主动打招呼;菜刚上齐,就拿起筷子夹菜等等,改进略。
(2)会觉得小岩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为人不够友善。会告诉他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探究二: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把垃圾分类后放入垃圾桶。小区内,机动车要低速行驶,不鸣笛。邻里之间应该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
(1)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这些行为给小区居民造成了哪些影响?(2)你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有哪些?
提示:(1)小区不文明行为:高空抛物、宠物随地大小便、消防通道堆放杂物、不爱护社区公共设施、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
(2)造成的影响:小区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小区环境,还会伤害邻里感情,特别是高空抛物、私占楼道堆积杂物等行为更是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小区里邻里团结友好,家庭和睦相处,敬老爱幼,互谅互让,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创建活动;讲究卫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爱护公物;等等。
拓展延伸:古代礼节的演变 探究三:看图片,话礼节
习近平主席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 三军仪仗队、举手礼、注目礼、举枪礼等。知识模块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探究一:程门立雪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音zuò)、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你如何评价杨时和游酢的行为? 提示:杨时和游酢诚恳求教的行为说明他们懂礼貌,讲礼仪,是文明有礼的人,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探究二:2012年,徐峥自导自演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推动泰国旅游业,因此受到了泰国女总理英拉的接见,但随即却被网友批评其不注重社交礼仪:“卷着衬衣袖子,敞着胸口”随意打扮,有损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有网友斥责徐峥虽然以《泰囧》创造了12亿票房的神话,但是,却在做人的最基本的礼仪上,输得一塌糊涂。
提示: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四、课堂小结: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不仅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五、评价内容
1、近年来,关于国人出游陋习的新闻屡见不鲜,如“XXX到此一游”、中国游客在法国卢浮宫水池泡脚……看到这些新闻,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无语”与“汗颜”。这是因为(C)
A.文明有礼仅仅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 B.文明有礼只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 C.文明有礼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形象 D.讲不讲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无关紧要
2.欧洲谚语“出自肺腑的语言,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强调了与人交往必须(B)A.语言文明 B.态度真诚 C.举止端庄 D.待人和气
3.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某专家就说话之道给出建议:急事、慢慢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这启示我们(A)
①说话要和气 ②谈吐要文雅 ③言语要真诚 ④态度要圆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快递员剐蹭轿车被扇耳光;保安劝离遛狗男子被打骨折……稍有冲突,就骂脏话、扇耳光、殴打人,简单粗暴处理,“得理不饶人”“无理赖三分”,小事情往往诱发了大矛盾。究其原因,是有些人忘却了(D)
①礼貌 ②宽容 ③友善 ④尊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所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有民主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趋势。
二、讲授新课:
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教师引导]请举例验证。[学生回答]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教师引导]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火车、轮船这类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讨论,火车和轮船在中国的出现,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不管正面的,负面的,都列举出来。[学生讨论]„„
回答一:人们出行速度加快,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回答二:商品流通的加快,可以促进商品生产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回案三: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商业的人增多,劳动力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回答四:火车的开通,改变了铁路沿线的经济结构,对原有的经济是一个冲击。
回答五:火车和轮船的开通,传达了新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回答六:火车的开通,也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回答七: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影响到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教师小结]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课本上郑观应的一段材料。在材料里,郑观应把铁路比作一个人身上的血脉。如果有铁路,则血脉流通,此人手足灵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铁路,则像一个人患了风痹之病,半身不遂,举动不灵。在这种情况下,连自身都顾不了,只能任人侮辱。同学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是主张商战固本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由此看来,铁路等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
[教师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板书]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里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只有二个,即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教师板书]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教师引导]介绍完照相后,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学生可能没有留声机的概念,需要教师介绍)
[教师过渡]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的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孙中山等人在发动辛亥革命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教师提问]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回答]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国民报》《游学译编》等。
[教师提问]这些报纸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发行量不是太大。
[教师讲述]《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月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
[教师引导]关于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教师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看民国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跪拜之礼。
[教师强调]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共学习了三个问题:“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请大家集体回答每一个大目下面的具体表现。(说明:指新的事物)
[学生回答]在第一目下,主要是火车、轮船和有线电报。在第二目下是照相、电影、报纸和出版。在第三目下是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内容写在相关目下)
课后反思: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