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1年12月26日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7: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1年12月26日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1年12月26日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1年12月26日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把握规律

科学决 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

——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1年12月26日)

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这是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之后,召开的第一个环保专业领域的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展现了全国环保系统全力保障核与辐射安全的坚定决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保护“两会”精神

国务院刚刚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闭幕后,我们紧接着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环保大会原则上5年一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是年度工作会议,一般在每年的年初召开。这两个会议在时间上衔接得天衣无缝,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是不多见的,我们可把这两个会议称作全国环保的“两会”。

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意见》和《规划》为全面推进环保事业大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描绘了美好前景。明年是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年。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好环保“两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环保“两会”精神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新发展了全面推进环保事业的战略思想。李克强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阐述,是做好环保工作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度”,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如果只搞经济发展,不保护环境,很简单,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如果只保护环境,不搞经济发展,也简单,想怎样保护就怎样保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一方面,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绝不能动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也存在转型不够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状况,环境保护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护环境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在环境保护实践中,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科学认识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本定位。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环保工作的基本定位,这就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他指出,加强环境保护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推进环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他强调,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环保部门要增强宏观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讲话,赋予了环境保护事业新的时代使命、新的拓展领域和新的工作内涵。环保部门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环境保护优化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推动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第三,正式确立了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历史地位。当前,我们面临新的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探索环保新道路是实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的根本路径,这就是环保新道路的历史地位。探索环保新道路源于环保系统30多年的生动实践,自环保机构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不懈努力。环保系统离退休老同志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先行者,在职的广大干部职工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者。2008年,环保系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共识。同时,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又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提炼和归纳。今年,国务院出台的《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国务院发布的环保“十二五”规划,也是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规划。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对探索环保新道路再次予以强调和阐述。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不仅是环保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今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环保部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一五”时期,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受到人大常委会的一致认可。各地环保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四,着重把握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意见》和《规划》已对“十二五”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其中有两个重点,我再强调一下。一是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要善于“接地气”。人民群众是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诉求,广泛调动群众的力量,做到群防群控,环境保护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环保为民的理念,努力不欠新账,尽量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城乡污染防治和农村 环境整治,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二是节能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节能减排是推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根本措施。“十二五”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领域由工业和城镇延伸到交通和农村,完成减排任务的难度和压力更大,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要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继续强化三大减排措施,向结构减排要空间,向工程减排要潜力,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坚决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第五,发扬光大作为环保人核心价值取向的中国环保精神。中国环保精神就是新时期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积极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等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臵中,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中,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环境质量保障工作中,我们凝炼出“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为推动“十一五”环保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作风保证。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110个先进集体和56名先进个人,他们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现了中国环保精神。随着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32字环保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已成为全体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自觉精神追求。中国环保精神是我们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全体环保人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为进一步宣传环保精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期间,我部与解放军环保绿化委联合举办“环保惠民〃绿色跨越”大型中国环保主题文艺晚会。晚会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生活情景,既有声光电的融合,又有轻歌曼舞的美妙,是环境保护军民融合的力作。李克强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程观看晚会,对演出予以充分肯定,对晚会集中诠释的当代环保人探索前行、优化发展、心系民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要将环保精神熔铸在环保系统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进程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奋发有为,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深刻认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环保大会上专门强调了核安全问题。他指出,一桩大的核事故,不仅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掉整个核事业。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坚持安全至上,组织力量对我国核电进行全方位评估和论证,抓紧 编制核安全规划,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加强放射源管理,避免发生公共事件、祸及人民群众。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深刻领会做好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

第一,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人类利用核能不过短短几十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匆匆一瞬。但就在这几十年里,已经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教训。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前苏联带来沉重灾难;2011年发生的福岛核事故,对日本政局产生较大影响。迄今仅有的两起7级核事故,都引发了世界大国的政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核事故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政局动荡,主要在于核与辐射安全体现了国家机器的掌控能力,牵动了公众对国家安全的信心。尽管我国的体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样难以承受核与辐射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冲击。尤其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的历史阶段,更需要杜绝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在稳定中谋求发展。

第二,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必不可少,同时又面临着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问题,这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出发点。核能作为目前唯一可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对于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任何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都不能明显增加公众的风险,核能与核技术的开发利用也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监管,并妥善处理处臵放射性废物,促进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发展,既为当前和未来的能源供应增添保障,又使得生态环境安全免受放射性的危害。

第三,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核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对辐射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关心。总体而言,群众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是放心的,对我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是满意的。但必须看到,一起核事故就可能导致数百平方公里土地变成荒坟;一罐放射性废物的泄漏可能污染一条江河,断绝无数人的水源;一枚放射源的丢失可能引起若干人员遭受辐照伤害甚至死亡。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些威胁群众健康的潜在风险,就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危害。2009年7月,河南杞县发生钴-60放射源卡源事件,导致许多群众拖家带口外出避难。福岛核事故不仅引发日本民众的极大恐慌,甚至导致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抢盐风潮”。这些就是例证。如 果不能切实维护核与辐射安全,进而使广大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我们将无法向人民交代。

第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有效举措。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成为少数有核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博弈的焦点之一。对内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对外积极稳妥参与国际合作,既有助于提升有核国家的形象,也牵扯到一些核心利益。正因为如此,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曾在国际舞台的多个场合频繁道歉,反映了该国寻求谅解的迫切愿望。我国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大国,总机组数量和总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四,在建机组数量则是世界第一。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水平的高低,关系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发展空间,关系国家形象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核与辐射安全,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作出批示,也多次叮嘱我,一定要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广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者不辞劳苦、不计得失、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一是核设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始终将保障运行核电厂安全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正在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保持良好安全记录,在建的26台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各研究堆总体情况良好,未发生过重大运行事件。

二是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电磁辐射设施周围辐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来,我国辐射环境实时监测值一直处于本底水平。

三是监管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近三年来总投入近3.6亿元,重点支持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健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提高监测与应急能力。特别是,汶川地震后,积极争取资金3.12亿元,支持川甘陕三省灾后重建。

四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编制取得重大突破。在我部原有核与辐射安全司的基础上,今年9月中编办批准设立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一司、二司、三司,人员编制由2008年的38个增加到85个,增幅达1.2倍。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派 出机构编制由100个增加到331个,增幅达2.3倍。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编制由162个增加到600个,增幅达2.7倍。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广大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四、科学把握核与辐射安全的基本规律,转变传统理念、理清监管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相对于环境保护其他领域的工作,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必须深刻把握其特有规律,才能实施有效监管,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正确认识安全规律的可知性,树立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的坚定信心。今天是12月26日,113年前的这一天,居里夫人宣告发现了“镭”元素,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历史性跨越,再度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普遍真理,即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知和利用的。但时至今日,传统的观念在认识上仍然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核安全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不会出现问题,从而盲目乐观。抱有这种思想,工作就会麻痹大意,迟早会出问题。二是福岛核事故后,有人认为人类的道德水平和认知手段不能够有效驾驭核能,安全没有保障,这就犯了虚无主义的错误,导致对核事业前途没有信心,过于悲观。这两种思想都是不正确的,更是有害的,都应当摒弃。实际上,“核”并不可怕,按规律办事,核就是绵羊,可以为我所用;不按规律办事,它就是出笼猛虎,必然会伤人。对待核安全,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因噎废食。要树立信心,坚持以科学的方式、谨慎的态度开展工作,核与辐射安全就能够得到确保。

第二,正确处理安全保障与核事业发展的关系,努力除弊兴利。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文明成果,都是利弊共存。就核能与核技术利用而言,生产活动与安全问题总是如影随形、不可分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享受“核”带来的福利和便利的同时,又努力避免不可接受的安全风险。安全是商品,既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这就需要付出一定经济代价才能获得。在核安全方面,一定要舍得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安全水平。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公众对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福岛核事故后,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安全大于天”,要以压倒一切的态度予以重视。因此,在安全保障与核事业发展的矛盾中,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清工作思路,确保实现安全发展。

第三,正确对待人类认知的局限性,遵循纵深防御的根本原则。人类认知存在局限性,对于自然现象、规律乃至人类自身的行为,还有很多空白。必须 采取纵深防御的原则和多重保护的手段,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具体来说,在安全问题上,一定要做到有事没事,要当有事准备;一事多事,要当多事准备;小事大事,要当大事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要把细节考虑得更多一些,把情况设想得更复杂一些,把防御措施设计得更完善一些,把安全裕量打得更充足一些,这样做尽管会提高一定的成本,但从全局、从长远来看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第四,正确把握必然与偶然的关系,采取预防与缓解并重的应对措施。安全问题具有或然性,就是安全事故发生与否是概率问题,可高可低,但总会大于零。任何安全措施都只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而无法彻底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要做好源头防范,进一步提高安全功能的保障能力和可靠性,尽一切可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要做好应急处臵,一旦发生事故,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事故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要让群众健康免受侵害、让社会稳定免受干扰、让资源环境免受污染、让公私财产免受损失。

第五,正确理解安全问题的短板效应,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向全过程延伸。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任何活动、任何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安全问题。安全事故无孔不入,即使其他安全措施做得再好,一个细微不足都将成为短板,降低整个系统的安全水平。过去发生的许多震惊世界的安全事故,往往是一个螺丝、一个阀门上的疏忽或缺陷引发的。因此,必须从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着手,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在设计、制造、建造、运行、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加强监管,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建造监理、质量控制等所有领域与环节,弥补安全不足,强化安全保障。

总而言之,解决核与辐射安全问题,要在了解问题本质的前提下,把握其基本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上加强。所采取的措施既要符合宏观社会经济条件,又要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既要具备科学性,又要具备系统性。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

五、创新开展核与辐射安全工作,为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必须紧紧围绕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目标体系,努力健全我国核与辐射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核能和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为目标,进一步 增强核安全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应当从宏观战略层面入手,使核与辐射安全切实成为相关行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以安全保障优化经济发展。福岛核事故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新的核电项目。这为我们从宏观战略层面推动建立“安全优先”的决策机制打下基础。今年完成的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以及近期上报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为今后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创造了先机。我们要抓住机遇,落实好民用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提出的各项整改要求,实施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推动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树立权威,增强监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第二,以建立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为指引,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放射性污染既有沉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又面临新污染不断增加的压力。要按照第七次环保大会的要求,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新账与旧账的关系,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核工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放射性废物风险很大,有的还在流域上游或生态敏感区域,成为威胁环境安全的隐患。要下定决心,积极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减少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的安全风险,完成部分早期核设施退役;基本完成铀矿冶环境综合治理。同时,要大力建设与核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高效的废物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与核工业发展配套的中、低放废物处臵场。

第三,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为核心,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制度。从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完备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首先需要《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两部法律和《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八个条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法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仅剩下《核安全法》和《电磁辐射管理条例》尚未出台,还要继续加大力度,高水平制订这一部法律和一个条例,并推动早日出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作为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其制度体系还需要大量技术性、程序性和规范性的文件作为支撑保障。要加快制修订核安全部门规章和标准,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比较完善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体系。

第四,以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为保障,改进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核安全许可证管理,明确核电集团公司、业主公司、专业化公司的核安全责任。完善核燃料循环、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臵的管理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加强“三废”处臵经费筹措和使 用的管理,制定核设施退役管理办法。研究并制定废旧放射源和核技术利用废物处理处臵相关管理办法。推动核电集团研究建立核赔偿基金,设立第三方核责任险。研究建立高危放射源退役保证金制度。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各个层面间的经验交流和反馈制度。建立并完善良好核安全实践的激励制度。同时,要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快各级政府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应急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建立统一调度的核事故应急工程抢险队伍,充实应急物资及装备配臵。

第五,以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为导向,加强公众宣传和公众科普教育。让公众理解和支持核与辐射监管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加行业透明度。制定核设施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部门和营运单位信息发布的范围、责任。提高公众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等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在基础教育中增加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知识。建立长效的核安全教育宣传机制,满足公众对核安全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强公众对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的了解和信心,避免出现类似“抢盐风潮”、“杞人忧钴”等非理性的社会现象。完善核安全突发事件公共关系应对体系,及时权威发布相关信息,释疑解惑,消除不实信息的误导,维护社会稳定。

同志们,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过去几年里,我们的队伍经受住了考验,思想品质更加坚定,业务能力显著提高,工作成绩有目共睹。未来的一段时间,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将会进一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民群众也对核与辐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为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保护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周生贤在2009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周生贤部长在2009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2009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2009年1月12日)

新年伊始,我们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和环境形势,认真总结2008年工作进展,研究安排2009年重点任务。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在过去的一年,全国环保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各项职责,主要污染物减排、突发环境事件处理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下气力解决一批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完善环保体制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军委委员、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同志也发来了贺信,对于开好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08年环保工作进展

2008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保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环保系统成功夺取了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环境应急工作的重大胜利,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同时,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环保能力提升、环境经济政策、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较好地完成了2008年的各项重点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力行动的结果,是环保系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结果。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去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要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指出要重点搞好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海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在去年9月19日召开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严峻形势,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把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作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机遇,明确要求保持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李克强副总理强调,要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战略定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坚定了做好环保工作的信心。过去一年环境保护的又一件大事,就是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几代环保人多年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为推进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环评制度改革创新,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风云突变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出手快、招数硬,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出台后,特别是结合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迅速研究提出八项落实措施,并立即召开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及时调整改进环评工作,要求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 “两高一资”项目严格把关。2008年,我部对总投资4737亿元的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已批复的579个项目,通过落实 “以新带老”、“上大压小”和“区域削减”等措施,每年能够削减二氧化硫46.86万吨、化学需氧量3.84万吨,可以实现增产减污。

同时,围绕《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主体功能区划的编制,全力推进规划环评,主动为国家重大决策服务。大力推动上海杭州湾沿岸化工石化区、陕西煤化工集中区等区域规划开展环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是减排攻坚年。我们抓紧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及时建立完善减排计划审核备案、工程核查调度、数据会审考核及发布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针对2007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或运行不力的4个城市,实施了区域限批;针对脱硫设施未按要求建成投运的3个电力集团,实施了集团限批;针对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7家电厂,在全额追缴排污费的基础上扣减电价并处以5倍罚款。严格的考核问责引起了强烈反响,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责任追究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污染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山东、河北等地对未完成目标的市县主管领导给予了行政记过或撤职处理,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对减排工作进展不力的县区实施了区域限批。这些举措,有力地改变了一些地方行动迟滞的被动局面,催生了一批激励政策。广东和北京等省市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上海、宁夏、陕西等地通过以奖代补激励企业减排,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支持 2 重点治污项目建设。经过一年的攻坚,全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80万吨/日,超额完成2008年确定的1200万吨/日的任务;新增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8600万千瓦,是计划任务的2.9倍;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是计划任务的1.3倍;淘汰造纸、水泥、炼铁、炼焦、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落后产能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而且可以首次实现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受住严峻考验,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面对五十年未遇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坚决保障灾区群众饮水安全,并在第一时间派员赶赴灾区,紧急提供资金和应急物资,加强技术指导。灾区的环保工作者,忍受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伤痛,日夜排查环境隐患;兄弟省市环保部门的同志,不计个人安危、千里驰援排危抢险,牢牢坚守在余震频频的环境监测点,共同构筑了一道保障环境安全的坚固防线。面对紫坪铺水库饮水安全告急和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的险情,同志们发扬中国环保精神,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仅抗震救灾期间,环保系统就出动21万人(次),检查企业10万多家(次),督促整改重大环境隐患200多个,妥善应对了灾区 20余起次生环境事件,为抗震救灾工作夺取重大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展现了环保人履行职责、不辱使命的时代风采。按照中央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灾后重建的要求,我们还认真开展了灾区生态环境评估,参与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8月,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为兑现绿色奥运的郑重承诺,在十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加强调度,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联防联控,全面落实了各项保障措施,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天天达标,12天达到一级标准,圆满完成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同时,把奥运保障作为最大的环保“试验田”。这是继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后,进行的又一次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大集结,共同开展了环境科技大攻关,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环保财富。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积累的环境难题就一定能够得到攻克;只要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区域性环境污染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只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我国的环境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五)坚持典型引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有声有色。我们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把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2008年4月,淮河、海河等七项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截至2008年9月底,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八个流域完成污染治理投资510.2亿元,占总投资的34.8%,建成项目881个,占32.4%,在建项目960个,占35.4%。这些项目的投入运行,为降低污染负荷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山东省的南四湖、云南省的洱海在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中,成功探索了保护水环境的有效途径。辽宁省在辽河治理攻坚战 3 中,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和“铁石心肠”治理污染,辽河水质明显改善。去年9月和12月,我们先后在山东、云南两次召开水污染防治现场会,推广了流域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各地结合实际,相互借鉴,大胆实践,将休养生息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还开展了太湖、巢湖、三峡库区生态安全评价,全面启动了生态安全监测工作,为深化湖泊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国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调查,完成保护区划定与调整,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5万个,督促各地4600多个保护区落实整改措施,扎实推进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进一步维护了群众的饮水安全。

(六)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启动。十七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我国农村发展改革的崭新篇章,也带来了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去年7 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主要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去年安排5亿元支持700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各地投资近10亿元,受益农民达400余万。海南、广西等地也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农村环保活动。近20个省(区、市)完成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获得了近300万个有效调查数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部与中科院共同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合理布局产业、有效保护生态提供了依据。印发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圳等6个市(县)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浙江省安排6亿元补偿主要水系源头,生态补偿试点稳步推进。批准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组织评估41处,促进了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督促2500多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360家尾矿库实施整改,取缔关闭1851家尾矿库,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初步遏制了零散点源造成的生态破坏与退化。

(七)积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环境执法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针对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顽症,我们联合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七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进行了环境安全隐患百日专项督查,组织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专项检查。一年来,共出动190余万人(次),检查企业85万多家(次),立案查处1.5万家环境违法企业,挂牌督办3500余件,排查近9000项环境安全隐患,追究责任人100余人。不断加大后督察力度,重点督察了2005年以来全国各级挂牌督办的16000多件案件以及2007年整治的8000多家造纸企业,对621家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排污总量指标的造纸企业实行关闭,进一步巩固了整治成效。胡锦涛总书记牵挂的“锰三角”污染问题,经过湘、黔、渝三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集中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利益得到维护。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同时,积极探索跨省界联防治污、4 联动预警、联合处置机制,有效解决了苏皖浙太极洞风景名胜区等近十起环境纠纷,对及时化解区域水污染纠纷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确保了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运行核电厂安全日常审评和监督工作,在役核电厂未发生二级及以上的安全事件或事故,确保了核电厂的运行安全。加强在建核电厂和拟建核电厂项目监管与审评,确保了在建核电厂的建造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管理,对375家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对11000多家涉源单位进行了安全与防护情况排查,完成全国涉源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查颁发工作,提高了涉源单位安全水平。严格执行废弃放射源安全贮存制度,督促关停企业收贮废弃放射源约8000枚,及时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

在环境执法监察、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抗震救灾环境应急、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环保督查中心和核安全监督站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成立不久的环保督查中心,在体制不顺、装备不全、编制不足,以及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效,为完善环境监管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八)积极推动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和国际合作,环境保护的约束、引导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8年6月1日,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各地积极贯彻,吉林省出台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黑龙江、河南等省也正在抓紧制定水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为流域休养生息提供了法律保障。环境标准体系更加完善。首次发布了《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工业企业、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解决了长期困扰噪声监管工作的标准缺失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继续完善,我部提出的“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成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4万多条环保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成为金融机构遏制污染企业盲目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督促27家公司投入3.5亿元治理污染。同时,环境税的调研正在进行,特别是全国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湖南株洲率先赔付,绿色保险有了良好开端。各地也积极创新、勇于实践。江苏省开展了污染排放指标有偿分配和交易试点;重庆市环保与工商部门联合建立了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湖北省启动了武汉城市圈废电池回收网络建设,开创了电子废物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环境科技发展实现新跨越。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国家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建设开始启动,标志着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入了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新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丰富多彩,推进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抗震救灾环境应急、北京绿色奥运和改革开放30周年环保主题宣传活动取得成效。国际环境合作更加务实,陪同胡锦涛主席成功访问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中日环保合作;《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十年框架》正式签署,为两国环保合作搭建了长期稳固的平台;中俄环境合作从污染防治向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延伸,丰富了合作内容,也有利于增信释疑、减少摩擦。

(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基础工作稳步提升。环境保护投资大幅增长,2008年中央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去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21亿元支持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中央投资支持环保能力建设资金达到34亿元。两年来,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环保能力建设资金超过150亿元。项目实施后,将建成污染源监控中心363个,新增3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备执法车3900辆,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传输系统和3个数据分析平台,“ 废气靠闻、废水靠看、噪声靠听”的局面将大大改观。

为确保硬件发挥实效,我们同步推进软件建设。在环境保护部组建中,按照“职能要转变、方法要更新、重点要突出、效能要提高”的原则落实“三定”方案,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大干部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力度,拿出27个处长和14个副处长职位公开竞争,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同时,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增强了机关工作活力。地方机构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省增加环境监察执法编制1100 多名,为促进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全国环保大培训稳步推进,仅我部就开展流域治理、污染减排等业务培训超过100期;尤其是重点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培训,调训了近200名县市长,提高了他们领导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抗震救灾和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等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其中我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主任马宁和北京市环保局局长史捍民,以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我部污防司大气处受到了国家表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了中国环保精神。

(十)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进展顺利,指导当前谋划长远的作用初步显现。2008年是污染源普查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共同努力,着力抓好人员培训、入户调查、督促检查、技术核查、审核把关等五个环节,确保了普查工作进度,提高了普查的规范性。目前,已经完成了普查表填报、数据录入、普查表填报质量核查以及省级普查数据汇总工作等关键任务,共填报完成普查表约800万份,为摸清全国污染底数夯实了基础。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已基本完成,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环境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以及“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系统管理,综合整治;民生为本,分级推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战略方针,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为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理清“十二五”环保工作思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专项全面启动。为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项目的技术路线、考核指标、实施方案、资金安排等,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和论证方案。目前,水专项的33个项目、238个课题中,启动了21个项目、105个课题。力度空前的环保科技攻关,必将为全面解决我国水污染防治技术难题、带动环保产业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减排仍然不容乐观。由于企业利润下滑,部分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的压力加大,偷排漏排的风险增加,一些地方“两 高一资”企业有可能卷土重来,一些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也可能死灰复燃。这些都会削弱减排成果。二是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污染转移的压力还在增加,环境违法现象仍较为普遍,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全国环境质量状况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期待。三是环保系统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基础不牢、执法不严、能力不强、监管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很突出,特别是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工作能力很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环保部门廉政压力加大。近年来,随着地位提升,一些握有实权的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领导干部,经不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违纪违法案件呈明显上升态势,党风廉政工作和反腐倡廉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敢于面对压力,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当前的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党中央、国务院把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措施,表明了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定决心,也为环保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对当前经济和环境形势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冷静思考、坚定信心、沉着应对,积极研究探索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

二、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8年,世界经济千变万化,我国经济错综复杂。环保工作既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正在经受着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环保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大家普遍认识到,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环保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上个世纪70年代初,立足于工业化起步和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有所显现的现实,我们开始探索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新道路的探索中,环保事业不断发展,探索重点与时俱进,国家环保机构也实现了“三次跨越”。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的基础上,上个世纪80年代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体系,制定了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向环境管理要效益。进入90年代后,提出由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向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由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开始集中治理流域性区域性环境污染。步入“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 7 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积极实践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路子。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新道路的30年。三十年来,有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避免了环境悲剧的重演,超越了发达国家的环保老路,但也缴了一定的学费,总体上还呈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一些地方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30年的探索历程表明,新道路具有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和艰巨性的鲜明特点。长期性就是要按照实践永无止境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一代接一代环保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特征,找到特定阶段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整探索重点;针对性就是要敢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艰巨性就是要充分认识解决我国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环境问题的难度,不为任何困难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第一,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坚持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历史性转变是环保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指南。坚持历史性转变,必须加快推进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坚持环保规划先行,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相协调、相统一,以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积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环保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产生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效的根本方式,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是“防”亏“治”欠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甚至容易贻误保护环境的战机。高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环境治理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顽症需用猛药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在积重难返的环境状况面前,采取了最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推动了污染型产业向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的环境保护,在工业化初期起步,并一直伴随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尤为重要。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和环境形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不断解决困扰环保工作的难题。

第五,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是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史,强化环境管理机构能力,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是发达国家集中整治污染时期采取的有效管理方式。我国在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环境保护新道路是一个海纳百川、崇尚实践、高度开放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探索的道路上需要所有环保人前赴后继,永不停息。当前,新的探索已经起步,前进的路途坎坷不平。越 9 是身处逆境,越是形势复杂,越要无所畏惧,越要勇于创新。要以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给那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地方、单位、个人,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轻装上阵、纵横驰骋。要继承三十年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实践的伟大成果,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保护环境的有益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敢于实践,不断创新,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三、2009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至关重要。

今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扩大内需、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环评制度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积极防范环境风险,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我们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污染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2009年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的目标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2%和3%以上,新增削减二氧化硫190万吨、化学需氧量112万吨。

加快推进工程减排。治污设施是污染减排的工程技术保障。要坚持一手抓新建,一手抓运行。继续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尽快发挥减排效益。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建设。今年要确保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吨,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以上,新增20台(套)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同时,狠抓已投运的3亿多千瓦燃煤电厂脱硫机组、1300多座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和6000多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国家与省联网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重要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工程减排,新增削减化学需氧量75万吨、二氧化硫140万吨。

加快推进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是调整产业结构、削减污染负荷的有效措施。要加大力度督促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产能淘汰计划。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促进电力、水泥、钢铁、铁合金、焦炭、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今年要分别淘汰炼铁、炼钢、造纸、电力落后生产能力1000万吨、600万吨、50万吨和1500万千瓦。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将核查中已经关闭淘汰的企业、生产线、生产能力等定期向社会公告,接受监督。通过结构减排,新增削减化学需氧量37万吨、二氧化硫50万吨。

加快推进管理减排。监管是否到位是影响减排成效的重要因素。差距就是潜力,必须坚持向环境管理要效益。要抓紧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加快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尽快形成能力,促进减排责任的落实。要以电力、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强化排污许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减排核查核算制度,制定出台环境数据统计审核办法,增强减排数据的科学性。

同时,要针对污染减排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造纸、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推动一批企业技术升级。

第二,认真兑现七项承诺,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环评工作既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又要为控制“两高一资”借机扩张把好关口。要坚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一个转变”,即从过去单纯注重环境问题向综合关注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影响转变;处理好服务与把关、当前与长远、效率与质量、宏观与微观“四个关系”;兑现 “便民高效、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严格审批、强化验收”七项承诺,不断深化环评工作。

要做好服务,把好关口。做好服务,就是要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投资项目,加快审批,为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支持的项目开辟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把好关口,就是要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同时,对于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也要严格限制审批。

要拓宽领域,加强调控。着力强化项目环评,切实加强规划环评,积极探索战略环评。要抓紧启动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推动这些地区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选取投资、消费和外贸等领域的重大发展战略,探索战略环评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要加强环评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强化验收,全程监管。进一步理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体制,加快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现场督查机制。要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境监理工作,扭转“重审批轻监管”的被动局面。

第三,积小胜为大胜,加快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是中央新增投资支持的重点。加快实施规划项目,对扩内需保增长、完成重点流域规划任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好项目,关键在于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加大投入。要督促去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尽快落实、尽快开工、尽快建设,尽快形成实物量;要督促未建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储备新的项目,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的更大支持;要以加快项目实施带动规划实施,确保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制。争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考核评估暂行办法,组织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要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落实上下游污染防治责任。同时,要继续做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评价工作,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理方案,做到一湖一策。要推动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正常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开展典型调查,探索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的有效模式。要依法取缔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逐步健全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考核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总结推广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经验,继续完善保障机制,推进京津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让北京的蓝天白云继续保持下去。针对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灰霾天气等突出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环境管理政策,确保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要研究论证“十二五”氮氧化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防治措施。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水污染、颗粒物、噪声、餐饮业污染、生活垃圾与机动车尾气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做到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

第四,坚持“以奖促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

农村环保是大有作为的新领域,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已经确定的项目,确保一批村镇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做好今年的项目申报,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定实施《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着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工矿企业污染和土壤污染,12 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污染防治能力。开展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试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探索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农村特点的环境管理模式。

加大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建立完善评审机制,推动建设首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组织实施生态脆弱区保护试点。开展典型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发布 2008年省域评价报告。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和基础调查。继续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外来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管理。

第五,切实加强监管,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核电站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强化核安全审评和监督,确保在建核设施的建造质量和在役核设施的运行安全。要规范核安全设备的许可证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核设备制造质量。要加强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多还旧账,少欠新账。同时,我国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废物安全处置的瓶颈。要积极推动中低放废物处置场选址规划的报批及后续落实工作。要加强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安全监督管理。今年年底前,全面发放放射线装置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完成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竣工验收工作。要落实和完善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制度。要大力加强地市级机构建设,切实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预警应急监测及反核恐怖应急能力。

第六,坚持环保为民,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

环境执法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环保专项集中整治可以极大地震慑环境违法行为。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和污泥违法处置问题,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开展重点流域集中督查,加大对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对典型案件挂牌督办,确保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对整治不力的,要严格依法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借助社会舆论力量,达到查处一家、震慑一方、影响一片的效果。要拓展环境执法监督领域,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领域执法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加强生态旅游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环境监管,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合执法检查。要加大后督察力度。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既要有调查,又要有处理,更要跟踪督办,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要集中力量对挂牌督办企业、区域限批地区,以及重大环境事件和严重违法地区进行环保后督察,抓落实、见成效、树权威,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要落实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防预警措施,加强应急演练,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第七,用好已有成果,继续推进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今年是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的收官年,也是水专项由前期准备转入全面实施的第一年。污染源普查和战略研究的成果,凝聚着上百名院士、几千名专家和十几万环保人的心血。要充分运用得之不易的成果,认真谋划好“十二五”环保工作思路。要切实抓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发布阶段的各项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普查数据审核,把握普查数据的宏观可靠性。发布污染源普查公报,验收各地普查工作,表彰先进。特别是要推动各级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建设和成果开发应用,为推进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要抓紧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的收尾工作,在进一步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拿出有分量的综合研究报告,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尽快向国务院汇报,争取中央在适当时候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文件。

水专项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水污染防治能否实现重大突破。要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力争拿出突破性技术成果。作为建国以来中央财政支持环境领域力度最大的科技专项,今年将有11个项目、118个课题启动实施。要按照实施方案,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条件、配套资金,切实把重大项目组织好、实施好。要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和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第八,选准突破口,努力抓好环境科技、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

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以环境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以政策法制强化环境管理,以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以国际合作促进国内环保工作,不断强化环境科技、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要加快环保科技创新工程建设,集中力量优先开展总量控制等方面的科技攻关,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在全面评估现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各类环境基准的研究,科学合理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要大力推动环境卫星应用系统研究,加快国家环境卫星应用中心的建设,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立体的环境监测。

要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强化重点污染源、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等监督性监测工作,为日常环境执法监督提供依据;高度重视应急监测工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数据支持。要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科学性、规范性,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要抓住有利时机,配合有关部门出台环境经济政策,打好“组合拳”。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深化绿色证券。继续会同财政部门更新绿色采购清单,扩大产品种类,深化绿色采购。尽快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配合财政部 14 门研究环境税费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绿色税收。继续制定“双高”产品及工艺目录,深化绿色贸易。积极推动开展排污交易、生态补偿、重污染企业退出市场机制、工商注册登记环保联动的试点工作。

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推动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抓紧制定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认真组织环境保护法修改的研究论证工作。

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等重点、热点和焦点,全力做好环境宣传教育,表扬和宣传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典型,努力克服经济困境继续加强污染治理的企业典型,既拉动内需又发挥减排效益的工程典型;批评和曝光“两高一资”项目盲目抬头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而不用现象普遍的部门和单位,为环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继续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试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境保护。

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我国坚定不移地加强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继续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实施好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实施计划,努力拓展双边、多边以及区域合作领域,积极推动国际环境履约工作,争取发达国家资金支持额度不减少、技术转让力度不减弱,既提升国家形象,又进一步促进国内工作。

第九,狠抓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化,深化“五大建设”。

事实说明,环保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乐奉献、能战斗的队伍。当前,我部和各省级环保部门学习实践活动已经进入整改落实阶段,要按照部署切实抓好整改工作,着力解决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和环境改善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继续推进机关 “五大建设”向纵深发展。

要加强思想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实践者和贯彻落实的有力推动者。

要加强作风建设。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务实的态度和实干的作风来保证。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兴调查研究之风,务解决问题之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深入实际,靠前指挥,努力把环保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济企业之所困,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清理评比表彰达标活动的有关规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切实减轻 15 企业和基层环保部门的负担。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环评单位与环保部门脱钩,尽快建立公平公开、统一竞争的环评市场。

要加强组织建设。今年是省级机构的改革年。要按照转变职能、更新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特别是要对地市和县级环保机构改革加强指导。同时,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从组织、机构、人员上增强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

要加强业务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知识,适应机构职能的变化。继续深入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培训,扩大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培训覆盖面,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组织环境监察人员“大比武”,打造过硬的执法本领。积极配合中组部做好重点流域地区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环保培训,增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地方环保能力建设,改善基层环境监测、监察、辐射监管工作条件。

要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从严治部、从我做起的要求,认真执行各项工作规则,做到制度严密、程序规范、责任清晰、奖罚分明,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

随着地位上升,资金增多,环保部门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态势。要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着力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上下功夫,稳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深入剖析腐败问题的典型案例,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要建立完善以“六项权力”为重点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切实加强督察,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贪污受贿和截留、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等违法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姑息。

第十,做好“十一五”环保规划中期评估,及早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思路。

中期评估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促进规划实施、完善规划编制的关键环节,也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今年,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开展 “十一五”环保规划中期评估,通过全面评估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执行情况,准确把握规划进展,分析总结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两年加快规划实施的针对性措施,向国务院汇报评估结果,肯定先进、鞭策落后,督促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如期实现。在此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用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统领“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各方力量,积极研究环境保护新道路涉及的重大问题,丰富拓宽“十二五”环保规划思路和领域。要认真提炼、充分运用三大工程的丰硕成果,形成谋划编制思路、提高编制质量的宝贵财富,16 听取专家意见,汇集多种方案,汲取群众智慧,把宏观战略研究的对策性建议转化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任务和措施。要统筹考虑,科学研究“十二五”环保规划框架体系、目标指标体系、环保投入体系及政策法规体系,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要研究制定全国环境功能区划基本框架和编制思路,组织开展试点,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为在“十二五”规划中安排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控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1年1月13日)

今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向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加强综合治理,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这为我们开好会议和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今年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研究“十二五”环保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的5年。过去的5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我们化挑战为机遇,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建立健全区域流域联防联控新机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我们凝练成中国环保精神,环保队伍经受了考验。在这里,我代表部领导班子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战斗在一线的环保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一)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新思想新观点。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地方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并完善责任制,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等理念和主题,依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六五环境日等大事和热点,加强环保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二)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影响广泛深远。

减排责任考核得到落实。我们把10%的减排目标量化为削减二氧化硫673万吨、化学需氧量571万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省级政府和6家电力集团公司,各省级政府又将减排指标、减排工程和减排措施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单位。创造性地提出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的原则,摸索出一整套核查核算的有效办法,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严格考核问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污染减排工作模式。河北实施节能减排“双三十”工程,山西实行环保考核问责奖惩制,天津市每年都把污染减排列入市委工作。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十一五”,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宁夏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

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十一五”,充分发挥污染减排倒逼机制作用,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6860万吨、水泥3.3亿吨、焦炭9300万吨、造纸720万吨、酒精180万吨、味精30万吨、玻璃3800万重量箱。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9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5.1毫克/升,比2005年下降29%,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7%;全国城市空气环境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地级以上城市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明显提升,达79.6%。

(三)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2006年以来,我部与8个省(区)签订部省环保合作协议,推动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我部对不符合要求的813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等决定,涉及投资2.9万多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环保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共组织排查11.8万个建设项目,发现问题1.6万个,已整改10400多个。多次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措施,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组织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涉及15个省(区、市)的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相关成果已在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环境准入中得到应用。安徽、福建等省积极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甘肃省将治污减排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新建项目。从煤炭矿区到能源基地,从城市轨道到城际交通,从西南水系到跨界河流,从国家粮食安全到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环评在各个区域、众多领域正扎实推进。

国家环保标准的数量以每年100项的速度递增,填补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空白,完成了60余项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开展了1050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行国家环保标准达1300项,比“十五”期间新增502项。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实施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创新治理模式,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深入推进。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成为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创新政策举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抓手。截至2009年底,列入规划的治污项目完成64.9%,80.1%的断面水质达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团结奋战,松花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河北省在全省七大水系201个断面实行水质考核,并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江苏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山东省采取“治、用、保”方式,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2009年4月和7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休养生息”取得的成效。

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得以建立。为确保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名副其实的“绿色奥运”,我们探索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上海世博会两省一市、广州亚运会四省一区、环北京护城河三省两市一区等区域性环境执法督查,着力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机制。继“绿色奥运”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五)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乡镇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组织评估环保重点城市22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督促落实环保要求。编制发布《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提出到2015年,水质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地比例不低于90%,到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95%以上。编制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即将报国务院批准印发。

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金属污染是“十一五”凸显的重大环境问题。继2008年妥善处置多起密集发生的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后,我部联合国务院八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有力遏制了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力争到2015年,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结构,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年首次下达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胡锦涛总书记牵挂的“锰三角”污染问题,经过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集中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累计完成293万吨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治理。

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以来,针对重金属污染、造纸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065余万人次,检查企业446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停产治理企业5981家,限期治理企业6432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1.9万余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处置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我部组建应急中心,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全国约有1/3以上的省级环保部门成立了专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十一五”,共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12起,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特大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应急监测科学快捷,有效防范了次生环境灾害。

(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农村和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加强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2008年7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三年共安排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近80亿元,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确定2010~2012年共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亿元,从2010年开始,第一批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支持辽宁、江苏、浙江等8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出台《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各地积极探索,四川、陕西等地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生态保护深入开展。成立了由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发布“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全面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十一五”,全国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92处,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72%。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并丰富了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的职能和内涵。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1个国家生态县(市)。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一些生态功能重点省区不断强化生态安全保障,西藏自治区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工程,云南省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青海省大力加强三江源生态监测与保护。

(七)政策法制、环保规划、科技监测和国际合作亮点纷呈,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环保法规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循环经济法》制定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7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相继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法规性文件先后发布。辽宁、河南、重庆、广东、江西、海南、广西、新疆等省(区、市)法制建设不断创新,强化地方政府和相关主体的环保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日益显现。我部提出的“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成为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安全监管等政策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7000余条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10余家保险企业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550余家企业、2000余艘船舶相继投保。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十一五”共征收排污费847亿元。燃煤电厂脱硫实行每度电1.5分钱的加价政策,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快速提升,增加了10倍以上。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比例不断加大,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走向深入,“绿色税收”政策正在积极酝酿。北京实行财政补贴,淘汰黄标车15万多辆。湖北率先开展绿色电力调度。

“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评估顺利完成。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十一五”环保规划进行评估。国务院第99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评估结果汇报,认为“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五年环保规划。

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共有367项成果获得国家环保科技成果登记,17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化工、制药、冶金和化纤等行业多项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保科研能力加速壮大,已有10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成10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9个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中。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入了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新阶段。成立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科技委,在重大环境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15000多家企业实施自动监控,各级财政及企业年投入运行经费约6.6亿元。2009年7月1日起,向社会发布100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开展,5万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的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圆满结束。

国际环境合作成效明显。中美环境合作开拓了环境法等新的合作领域;中俄之间环境合作已从应对危机发展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阶段;中日韩部长会议关于电子废弃物的合作建议被三国首脑会议声明所采纳。我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斯德哥尔摩、汞等公约的谈判,切实履行已签订的公约。我国共计淘汰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分别达10万吨和11万吨,约占全球淘汰总量的50%以上,为保护臭氧层作出突出贡献。成功召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各次年会,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八)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发挥了指导当前谋划长远的重要作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国务院批准了污染源普查、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专项三大基础性工程。

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摸清了情况。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查清了主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以及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摸清了有毒有害污染物区域分布,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圆满完成。历时3年,经过深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共600多万字。去年1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利用。制定‘十二五’规划,要认真参考这份报告。《报告》可发发改委和有关部门。”12月20日,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召开研究成果应用座谈会,对研究提出的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个重大命题表示赞成,要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研究提出的意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认真吸收,转化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新举措和新政策。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进入攻坚阶段。已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中央财政经费32亿元已全部落实。部分项目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攻克了大中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念与成套关键技术、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体系等一批难题。

(九)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进展,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状况良好。“十一五”期末,我国共有运行核电机组13台,在建30台。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役核设施运行安全得到保障,未发生二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或事故,老旧核设施的延寿或退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核技术利用活动的管理日益规范,基本实现了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和回收的全过程管控。

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开展。高风险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中低放废液处理和处置取得进展,铀矿勘探和采冶过程中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关闭的铀矿山环境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十一五”期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

(十)软硬件建设协同推进,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央财政对环保工作的支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财政预算首次设立“211环境保护”科目,为政府环保投入稳步增长打下基础。“十一五”时期累计下达预算资金100.34亿元,是“十五”的4.71倍。全口径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是“十五”中央环保投资的近3倍。在我部直接参与安排项目中,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下达中央投资约290亿元,是“十五”的近7倍。各地不断完善环保投入机制。四川等省环保部门预算年增幅均高于上年GDP增幅,宁夏、山西等省区“十一五”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

环保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总投资149.59亿元,中央投资78.47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0亿元。启动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业务用房项目,第一阶段列入310个项目,下达投资6亿元。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共安排16.59亿元,配备环境执法车辆5128辆,执法仪器设备86351台套。环境监测能力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安排55.86亿元,支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及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运行。

环保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建立6个区域环保督查派出机构,扩建了6个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成立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2005年底相比,部机关内设机构增加3个,行政编制增加124名,司级领导职数增加12名;事业单位增加5个,事业编制增加874名;地方环保机构增加10%,人员增加14%。截至2009年底,全国环保系统共有12657个机构,从业人员达到18.8万人。尤其是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由34人增加到331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人员编制由100人增加到600人,到2012年中央本级监管人员将增加到1000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的机构和队伍也得到了加强。

机关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五大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部党组率先垂范,要求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政治信仰来追求、当作科学真理来坚持、当作行动指南来践行,48项整改任务全部落实到位。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部结合环保工作实际,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公开承诺、开展向田洪光同志学习、打赢污染减排决胜战主题实践活动和表彰先进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带动全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组织面向全国和环保系统的司局级干部公开选拔各1次,开展部机关处级干部竞争上岗3次,123名同志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司、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和实践锻炼力度,积极贯彻落实“百名挂职干部计划”。

过去的5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最深刻的体会是,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最突出的成绩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污染减排目标提前实现;最鲜明的共识是,努力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归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一是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从最顶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入手。

二是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关系民生保障和改善。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三是必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环境保护事关群众健康和福祉。必须秉持环保为民理念,为人民群众健康鞠躬尽瘁。

四是必须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打出多种政策手段的组合拳。统筹兼顾消费、投资、出口三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打出的组合拳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五是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给生态系统以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生机活力。

六是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和基本保证,只有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动力才会持久强劲。

二、“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今后5年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为我们做好“十二五”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5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做好环保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一是治污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治污减排指标在增加、潜力在减小,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存量,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常规环境污染因子恶化势头有所遏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的新期待有增无减,水、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非常复杂。三是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核安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安全压力不断加大,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四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随着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将承受更多国际压力。总之,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一)“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和环保优先,全面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要求,统筹协调总量削减、质量改善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一定比例,待全国人代会批准后实施。

实现这样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异常艰巨。根本要求和主要途径就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有所创新,加快实践,善于突破,取得实效。“十一五”环保工作已经证明,我们别无其它路径可以选择,唯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上奋力前行。

(二)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的社会,也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处于共同发展、共同变化、共同进步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和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人与自然关系要克服片面,走向全面;克服对立,走向和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的一时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化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改善环境就是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竭泽而渔”。只有科学把握规律,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行动、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是前提。采取一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抓紧行动起来,是关键。生态文明成在持久,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基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和可持续,是目的。

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来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新发展。

(三)探索环保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径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新路、不走老路,昭示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全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之所以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效果最好,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环保系统离退休老同志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先行者,在职的广大干部职工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者。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所谓“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所谓“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所谓“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要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随着不断深入,探索环保新道路必然会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国内外环保历程的两条教训,必须记取。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地方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环境保护路子越走越窄,难有作为。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第四,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要求。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探索环保新道路,既要深化认识、不断丰富,也要重视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推进,在实践中升华。探索环保新道路必须结合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来进行,使其更加具体化。每项工作的创新,每项难点的突破,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是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贡献。实践的力度越大,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成效越明显。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探索也永无止境。我们要继承30多年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有益经验,勇于创新,永不停滞,不动摇、不争论、不折腾,坚持不懈地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项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三、扎实做好2011年环保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年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抓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十二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开局。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筹备工作

1973年到2006年,国务院先后召开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集中宣示党和国家关于环保工作的重大理念和重大政策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事业发展。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也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强大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需要召开一次这样的大会,总结“十一五”以来环保工作的进展和经验,表彰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等基础性工程和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为召开此次大会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我们抓紧做好文件起草和筹备工作,在2011年择机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

为开好这次大会,国家将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现将征求意见稿提交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立足找准攻坚方向、解决突出问题,争取在困扰环保工作的机制体制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完善并发布“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抓紧构建“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要在总结“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环保规划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能力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

“十二五”环保规划已经部常务会议审议。要抓紧修改完善,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好沟通衔接,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规划报批。在规划中,要落实好以下要求: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落实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战略思想,在构建六大体系方面多下功夫。二是在规划内容上,要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放射性等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三是在规划指标上,要以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统筹考虑其他指标。四是在技术问题上,要充分研究论证。

(三)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李克强副总理明确要求,环保部门要牵头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我们要认真落实,积极谋划,深入研究,抓紧制定并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指标体系。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单纯追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忽视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无异于“空中楼阁”;片面考虑可操作性,忽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也可能“南辕北辙”。三是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自觉化、长效化,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继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四是分步实施和分段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分阶段实施,按每个阶段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考核。

(四)狠抓污染减排务求首战告捷

组织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核查和考核工作。对各地区、各单位污染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要算总账,落实奖惩措施。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追究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对减排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在“十二五”减排任务的分解上,要认真吸纳相关意见。在确保全国总体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十一五”减排进展、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以及各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

国家已经确定将四种主要污染物纳入“十二五”约束性指标,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要拟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企业集团的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具体减排任务和措施。加强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统筹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及其动态更新数据,研究确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基数,制定和完善四项减排指标的核查核算和考核办法。

今年,确定的减排任务是同2010年相比,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下降1.5%。考虑到“十二五”开局各地的投资冲动高涨,国际经济日趋回暖,以及需要时间部署新增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并严格执行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深入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化工行业氨氮处理、钢铁烧结机脱硫、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切实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有效稳定运行。

积极完善有利于减排的政策机制。研究出台非电行业脱硫、火电行业脱硝电价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和地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出台鼓励农业源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有机肥使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农产品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开展机动车排污费试点。

(五)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作用

积极开展规划环评。督促各地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加快推进水电开发、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加强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的统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推进成果应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工作,出台西部地区环评管理指导意见。

深化建设项目环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兼并重组。对化工石化类项目,坚持规划环评先行,优化项目布局,明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要求;对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人口密集地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石化项目,要特别慎重审批。对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精神,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水电行业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以规划环评为龙头,严把水电建设环评关。

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集中开展“两整治”(未批先建、未验投产)行动。深化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集中开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全力遏制化工行业环境事件高发势头。突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省(区、市)和部门,下大力气整治重点防控地区、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违法问题。抓紧出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推进重金属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和重金属污染自动监控的适用性检测工作。

继续推进化学品环境管理。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污染防治,推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完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信息系统。

(六)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

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考核。全面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工作,建立重点湖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示范。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系统防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加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分级管理工作,推进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管理。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七)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推进核安全经验反馈体系建设,始终将运行核设施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对新建、扩建核电站、研究堆及核燃料循环设施、核安全设备的安全审查和监管,加强对核材料、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放射源尤其是高危流动放射源的监管。推动老旧核设施退役和早期核活动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开展民用辐照装置退役和废源回收工作,推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促进铀矿冶和伴生放射性矿环境保护。

(八)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举措。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环境成效评估。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力度,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做好全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各项准备。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做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任务分解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减贫示范。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强化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监管。启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九)扎实做好政策法制、科技、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

推进环保立法进程。抓紧《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起草论证,继续推动自然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修订“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开征环境税的研究。抓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

引导环境科技创新。全力以赴抓好水专项科技攻关,推动大气、土壤和环境基准方面的专项研究,争取“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标准,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组织完成好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

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举措和成效,努力在引导社会舆论上迈出新步伐,在动员公众参与上取得新进展。

深化环保国际合作。组织好国合会年会及国合会20周年主题论坛活动,完成第五届国合会组建工作。继续推进多边、双边及区域国际合作,做好环境公约谈判和国内履约工作,稳步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

(十)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加强中央本级能力建设,着重加强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基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范畴,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成效。

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信息发布平台,考核“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温室气体、臭氧、灰霾等试点监测,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抓紧推动环境卫星后续星计划以及遥感监测工作。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提升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达标率。开展市、县级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示范建设,建立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库,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设“数字环保”工程,继续谋划推进重点信息项目,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增强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能力。

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机构编制能力建设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干部,推动干部交流轮岗。加强干部培训轮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实施“环保百名人才”工程,培养造就环保领域的领军人才。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形成学先进、找差距、作表率、振奋精神谋发展的好风气。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科学谋划,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以优异的环保工作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四篇: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全国节能减排

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层层落实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作力度。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继续增长。污染减排指标由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扩大到四项,增加氨氮、氮氧化物;减排领域由原来的工业与城镇,扩大到交通和农村。明确要求在消化增量的基础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绝对削减量占排放基数30%左右,任务非常艰巨。

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但氨氮排放量仅下降0.73%,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上升6.17%,与计划减排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差距很大。环境保护部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加大问责力度。抓紧组织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签订“十二五”减排目标责任书。修订完善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减排核查核算办法,对各地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报告国务院同意后,向社会公布,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二是分解总量指标,尽快落实减排任务。督导各地按照国家要求,合理确定本地区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减排任务,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责任。不允许突破控制指标,也不允许采取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方式平均分配减排指标。

三是总结经验,继续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各级环保部门全力配合有关部门,运用好减排倒逼机制,督促各地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排核查。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对重点案件

实行挂牌督办,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减排重点工程将列入到各地和主要集团公司减排目标责任书中。各级环保部门必须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环境监理,确保重点工程项目逐一落实。对不能按时完成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保证正常运行的地区或集团公司,将严格实行区域和行业环评文件限批,暂停审批除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建设项目。从严落实管理减排。推进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部分重点城市逐步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全面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强化车用燃油环保指标监管。强化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控,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国控企业名单。2012年底前,火电、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完成运行监控平台和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严肃查处生产运行记录、在线监测、减排台账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四是严格环评审批,有效控制新增排放。提高并严格执行火电、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地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排污总量跟踪监测和预警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

排放行业新建项目。环评过程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对环评文件未经审批即擅自开工、建设过程中擅自作出重大变更、未经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即擅自投产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是完善激励政策,健全长效机制。充分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来推进污染减排。深化环保收费改革,适当提高排污费收费标准。严格落实脱硫电价,尽快推动出台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交易。建立企业和地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有利于企业和公众参与减排的政策举措。

会后,环境保护部将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 延 东

(2008年11月6日)

同志们:

在全国人民喜迎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召开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深入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地方志事业发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传承和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关心和支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过30年不懈努力,地方志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已编修完成了数万种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部门志、行业志、专志、地情书,编纂了数千种地方综合年鉴、其他综合年鉴和专门年鉴,整理出版了数千种历代方志及相关研究成果,还有相当数量的方志理论与年鉴理论研究成果问世。这既是对我国国情地情持续开展的大规模的普遍调查,也是对各地自然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的综合研究,其成果群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在为领导机构科学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多年工作中,我国地方志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专家参与的工作体制,发展了历代方志官修制度的文化传统;二是形成了修志编鉴、地情资料库与服务开发为一体的工作格局,促进地方志事业逐步走上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加强了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使地方志工作进入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四是丰富和发展了方志基础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为方志学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增强了方志资源的经世致用功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平台,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六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精通方志业务的专兼职修志骨干队伍,为地方志事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七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志工作的开展,不仅历史上许多从未修志的地区出版了志书,而且还出版了使用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哈萨克文、锡伯文等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志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填补了历史空白,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交相辉映的特点;八是确立了在中国年鉴工作和年鉴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学科体系,全国地方志系统编纂出版的各种年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年鉴的内涵。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受到冲击和挑战,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有文化魅力。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全国第一阶段修志工作基本结束,第二阶段修志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第二轮修志工作谈几点意见:

第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推动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地方志工作条例》确立了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法律地位,是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第一部地方志工作的全国性法规。各地要切实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

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地要在地方志工作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进一步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所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以及广大修志工作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联系起来,从地方志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水平,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继续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是关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地方志作为为党为国为民立言的重要历史传承,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具有时间跨度长、内容全面丰富的特点,并有严格的体例和规范要求,需要汇集各方力量和专业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共同完成,不同于一般的研究论著。因此,确保地方志质量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了有效办法,各级方志工作机构一定要充分用好这笔财富。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总结第一轮修志的经验,查找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要继续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始终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努力编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

第三,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地方志编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人力、财力的综合支撑。各地要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切实加强领导,健全修志机构,把修志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必要投入,改善修志工作条件,改善志书收藏条件。要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一些业务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管理人才,熟悉地情、热爱和安心地方志工作的专业人员,吸引和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为修志工作提供智力支持。要关心

修志人员生活待遇,稳定修志队伍。对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要继续加强对方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全国开展新编地方志工作以来,编修的数万种文献资料,包括各种稿本、图片、音像、实物、调查采访资料,以及历朝历代编修的旧方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献资料体系。各级方志工作机构和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妥善管理、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要做好各种文献的分类、整理和归档工作,配备专门人员,把这些无价之宝保存在方志馆、地情文献中心,加强集中收藏管理工作。要加强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专门研究,重视方志资源的普查摸底,完善搜集上报资料的规章制度,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

多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对各地修志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提出了全国地方志工作发展规划和意见、建议,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今后,要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继续履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的职责,团结带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共同把地方志这项重要事业推向前进。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并将编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这是对指导小组的信任和肯定。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在继续做好第二轮修志的同时,完成好这项光荣的任务。

同志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1年12月26日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11年12月26日在第四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