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中的称呼语

时间:2019-05-14 17: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话中的称呼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话中的称呼语》。

第一篇:讲话中的称呼语

讲话中的称呼语 文/李展 称呼是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在讲话稿中必不可少。恰当得体的称呼既是讲话者良好礼仪形象的展示,也是对与会者的尊重,起到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实现最佳讲话效果的作用。1.讲话中称呼语的种类 称呼一般包括尊称、平称和昵称等。讲话是一种公务活动,因此多使用尊称和平称,有时也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予以单独称谓。尊称能最大程度地表示出尊敬和礼貌,比如“尊敬的×××市长”“尊敬的×××总经理”.由于讲话者的身份一般都比较高,为了消除隔阂、拉近关系、显示平等,也常使用平称,比如“同志们”“朋友们”等。2.讲话中称呼语的位置 讲话中称呼语的运用比较灵活,但位置相对固定,一般使用在四个地方。一是开场,以表现礼仪和礼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形式,在讲话的开头用作开场白。所有讲话在开篇即用称呼语,其文面格式是顶格书写,后用冒号,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示下文的作用。四是行文涉及,无特殊意义。因提到某个人而对他进行称呼,这种称呼一般在语言叙述中出现,没有特殊意义。3.讲话中称呼语的使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场合,面对各国领导人,习近平使用的称呼语是“各位同事”.比如,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在开幕式、闭幕式上的致辞均采用这一称呼语。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使用“各位同事”,有时也会使用“各位同仁”,以表达问候和致意。在一些有重要人物出席的场合,除了泛称,还需要加上对某一个体的称呼。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习近平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演讲,他在开场白中使用的称呼语是“尊敬的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女士,尊敬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对出席开幕式的两位高级别人物单独致敬。在文面格式上,“尊敬的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女士”“尊敬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三者分别居左顶格,其后都使用冒号。称呼个体时,如果是多个人,一般按职务高低安排称呼的顺序,主要领导在前,次要领导在后,其后一般加上职务,比如“×××书记”“×××处长”“×××主任”“×××经理”或者“×××女士”“×××先生”等,这是一种高地位优先原则的称呼方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泛称,比如称呼“老师们、同学们”等。如果职务相同,可以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先称呼女性,“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称呼语就是按照这一原则排列的。当女士优先原则与高地位优先原则发生冲突时,应采用高地位优先原则。在很多场合,称呼个体,出于尊敬会把副职领导职务中的“副”字去掉,如,称呼王副市长为“王市长”.但在军队中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对副职的称呼一定要带上“副”字,不允许把副职当正职称呼。有时为了显示亲近、亲切,在与会者都熟悉的情况下,会省略领导的姓,只称呼其名,如称呼张晓庆书记为“晓庆书记”等。有时在讲话过程中的叙述语境下也会使用简称,即以姓氏加职务称谓的第一个字来称呼,如“张处”(张处长)、“刘局”(刘局长)。称呼语的使用看似小事,但在礼仪场合显得非常重要。称呼错误,可能引发很多负面效应。《廉政瞭望》2014年第4月号曾刊发《官场称呼的真讲究与“穷讲究”》,分析官场中的一些称呼,这对讲话中称呼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刊于《秘书》杂志2015年第5期。)(注:本文来源为《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

第二篇:英文书信中的称呼语及敬语

英文书信中的称呼语及敬语

随着与国外交流的增加,书信往来也随之剧增。如何正确运用英文书信的称呼语(Salutation)及敬语(The Complimentary Close)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称呼语(Salutation)

英文书信中的称呼语有多种形式:

1.在不知道收信人姓名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称呼方式:

Dear Sir(to a man if the name is unknown)

Dear Madam(to a woman whose name is unknown)

Dear Sir/Madam(to cover both sexes)

如果是寄往某公司的信还可用“Dear Sirs”。但注意不要写成“DearMadame”,Dear madame为法语,意为“夫人”,多与姓一起用,也不要用“Dear Mister”和“Dear Friend”作称呼语。

2.在知道收信人姓名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称呼方式:

Dear Mr Smith(for a man)

Dear Mrs Brown(for a married woman)

Dear Miss Jones(for a single woman)

Dear Ms Todd(Ms does not reveal the marital status of a woman)

下面以“Winston Smith”(温斯顿·史密斯)为例看一看几种称呼方式及其意义。

①“Dear Mr Smith”:用于以前有过联系的情况。

②“Dear Smith”:仅用于男性上司对他熟悉的下级的称谓。

③“Dear Winston”:用于彼此关系密切的情况。如果与Smith先生很熟悉,见面时就称呼他的名字,那么写信时也可这样称呼,否则不可。

在给女士写信时,称呼语的用法比对男士就更要复杂些了。如写信给“Jane Brown”女士,可能会有“Dear Miss Brown”、“Dear Mrs Brown”、“DearMs Brown”这几种情况。用哪种更合适,了解对方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记住按“收信人喜欢的方式称呼”这一原则。如果来信上的署名是“JaneBrown”,回信时称呼语就该写成“Dear Ms Brown”;如果署名为“Jane

Brown(Mrs)”,称呼语就该为“Dear Mrs Brown”。这是因为有的人比较正统,她们不愿别人把“夫人”、“小姐”这两个概念搞混,便在她们署名的后边注上(Mrs)或(Miss)以提示对方。

在亲属、亲友的信中常看到“My dear”、“My dearest”、“My darling”这样的称呼语。长辈给晚辈写信时,即使为同性别,也常用称呼语“My dear”。

二、敬语(The Complimentary Close)

敬语又称结束语,它是一种客套语,类似中文书信中的“谨上”,但英文书信中的敬语往往要与信中的称呼语相呼应。如果称呼语是“Dear Sir”或“Dear Madam”,敬语就该为“Yours faithfully”;如果称呼语是“Dear MrSmith”或“Dear Mrs Brown”敬语就该为“Yours

sincerely”。“Yours truly”、“Sincerely(yours)”、“Very truly yours”在美国英语中常见。而“Yours affec-tionately”、“Yours respectfully”现已不大使用了。

一般私人信件中敬语常用“Best wishes”,朋友间常用“Yours ever”,恋人、亲属间常用“love”做敬语。而今在女性朋友之间的信中也常见用“love”作敬语。“All my love”或“Yours fraternally”现已不用了。

第三篇: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摘 要: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语言,也是我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变革的整个过程,对我国的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民族之间的思维发展和文化心理都渗透到汉语中。汉语的称呼主要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产生于民主的发展之际,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称呼的方式可以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能够反映出汉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在各自法阵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汉语的发展包含了民族文化,同样汉语的称呼也制约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样的现象也是很多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解释。本文主要针对汉语称呼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汉民族文化,等级思想,官本观念,亲和观念

正文

一、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交流思想的媒介,它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还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要发展要必须以原有文化为基础,并通过语言来传承。因此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构成。所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生相伴,缺一不可。

(二)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

称呼语是从属于称谓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作为当面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哥哥、姐姐、爷爷、老师等。它作为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直接在言语交往中指称某人,是语言交际时首先要对听话者说的话,看似普通再简单不过,实则背后隐藏了大量的信息,即可反映交际双方在社会网络层级中特定位置,如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性别,同时还可表达出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透露二者情感关系、年龄差距、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承载着文化。其中亲属关系称呼语强调了汉民族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呼语则凸显了汉人的官本思想,虚拟亲属称呼语则体现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亲和的思想,凝结着浓郁的等级文化气息,却起着和谐均衡人际关系的作用。

(三)汉语称呼语的分类

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称呼语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各自的标准划分出了比较清晰的界限。曹炜在《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中将称呼语分为亲属称呼语,如爸爸、妈妈;社会称呼语,如女士,老师,王主任;姓名称呼语,如王明,李贵,3类。

指称语、称谓语,面称语、背称语,称呼语、招呼语等是李明洁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的分类。卫志强将其分为姓名、职业或职务名称、亲属称谓等。另外,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亲属称呼、姓名称呼、统称或通称(包括官职类)。

以上种种分类,有着自己的分类界限和确定范围,但不适合本文论述,笔者因行文、论述需要,根据社会标记功能将称呼语分为亲属关系称呼语、社会关系称呼语和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3大类,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应属于社会关系称呼语,但由于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称呼语中占的比重也很大,遂单成一类。在下文2、3、4章中对其定义、特点及所隐含的汉民族文化观念做详细论述,掌握称呼语的同时学习汉民族文化。

二、亲属关系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一)亲属关系称呼语

汉语亲属关系称呼语是对家族中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的亲属,根据血缘关系亲疏、辈分大小、年龄长幼、性别不同,给予的不同称呼。以父系为核心的家庭等级关系, 构成的汉语亲属称呼语系统,母系则为外亲旁属。关于长辈的称呼语有祖父、祖母、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母、姨妈、姨父,在长辈中以父系为尊。平辈的称呼语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弟弟、弟妹、妹妹、妹夫,以男性为尊。晚辈的称呼语有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外甥、外甥媳妇、外甥女、外甥女婿、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外孙女、外孙女婿。此外还有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等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称呼语。

在具体点说,就是父亲的父母我们称为祖父母,而母亲的父母我们称为外祖父母;儿子的子女称孙子、孙女,而女儿的子女则称外孙子、外孙女。父亲的兄妹称伯父、叔父、姑母;母亲的兄妹我们称则舅父、姨母。叔、伯父家的孩子我们称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有时略去“堂”字,直接称哥、弟、姐、妹。而姨表兄弟姐妹则多保留“表”字。

(二)亲属关系称呼语中的等级观念

汉民族亲属称呼语是一种十分精确的亲属称呼语系统,相对于其它语言来说数量多、区分精细、极具区别性。这是由其自身民族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国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均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等级习惯与秩序,表现在语言上,称呼语中,就形成了这层层宝塔似的亲属称呼语系统。不了解汉语亲属称呼语的文化内涵,肯定不能理解汉语的亲属世界。那么亲属关系是如何承载这种等级文化观念的,我们说汉民族亲属关系称呼语隐含着等级文化观念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被体现出来的,我们看下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

1.尊老敬长、长幼分明

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上上下下无不透漏着尊卑等级,长久以来,便形成了尊老敬长,长幼有序的华夏传统风尚,使得语言,汉民族称呼语也明显具有这样的特点,加之中国过去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是严重,上文我们也提到过,汉民族称呼语以父系家族为核心的家庭等级关系,构成的称呼语系统,其以男性为尊,在长辈中以父系为尊,在平辈中以兄长为尊,长兄如父,这尊老敬长、长幼有序的称呼语顺序便是其体现汉民族等级文化最有利的证明。

2.亲疏不同、内外有别

汉民族称呼语隐含着等级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亲疏不同、内外有别的特点上。我们知道汉语称呼语以父系家族为尊,母系则为外亲旁属,以此无论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都被划分的清清楚楚,并以此来判断血缘的远近、亲疏,这表现在称呼语上,就使得亲属关系称呼语体现出内外有别的特点。母系家族亲属往往加一个“外”字与父系家族亲属相别,如上文我们说过,父亲的父母我们称为祖父母、母亲的父母我们则称为外祖父母,叔、伯父家的孩子我们称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有时略去“堂”字,直接称哥、弟、姐、妹。而姨表兄弟姐妹则多保留“表”字。一个外字,一个表字,将距离拉开,看得出,在汉人心里母系亲属要比父系亲属关系远一层,血缘关系要淡一层,当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分不开,家族血脉多由儿子来传承。这便又是亲属称呼语隐含等级文化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了。而在其它民族称呼语中这种思想很少见,并不会靠着称呼语将其区分出来。在英语中“uncle”既有叔父、伯父的意思,又有舅父、姑父、姨夫的意思;“aunt”既是对姑、姨、婶的称呼,又是对伯母、舅母的称呼;“grandpa”即是祖父的称呼,也是对外祖父的称呼。

三、社会关系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社会是复杂的,人们的关系也是复杂,因此社会关系的称呼语比亲属关系称呼语更为复杂。而且汉民族称呼语,中国的社会关系称呼语,远远比其它语言称呼语复杂的多,且极具内涵。

(一)姓名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姓名称呼语与其它称呼语虽有所不同,但隶属于称呼语系统,也是人们运用最普遍的一种称呼语。在汉语中,姓名称呼语的组成一般是姓加名的形式,姓在前,名在后。对熟识且关系密切的人我们常直呼其名表亲切,但是对与陌生人、单位同事、或有一定地位的人我们称呼其名字的时候要加上姓氏,表示尊敬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或者有献媚、讨好、拉关系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里,直呼其名则表示尊敬,西方人崇尚平等、相互间没有隔阂的关系,纵使年轻也是可以直接称呼老年人姓名的。

中国人对姓名是极为重视的,姓氏代表着所属家族系统,对于汉人而言,不能选择,更改不了,即使换了个所谓其它的姓氏也改变不了身上流淌着家族姓氏的血。而“名”都是极具意义的,人们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含义,表达着自己的宿愿,对孩子以祝福,理想的寄托。或表达慕先贤之情,或结吉祥之意,或反映社会时代状况、或对美好生活向往。如给女孩子起名常用佳字,形容女子宁静美好,饱含着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平安、国庆、保国等又凝结了浓浓的时代韵味。

(二)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1.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官本文化观念

在受过几千年的封建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下的中国人,等级观念在其思想、行为上已根深蒂固,即使身处现代,社会关系交际中,官本观念也十分严重且极为突出,表现

在汉语称呼语中就会着重于突出“官位”“职务”,让称呼语与社会权势、地位相连,并向职务、职称、职业等方向延伸,所以,汉语称呼语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类偏好职务等身份的称呼语,且分的极细。形式为“姓+职称”。即使一个七品小吏也希望人们用姓氏+官职来称呼它,这是宗法等级文化观念、官本思想通过语言的体现,也是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极为有力的证明。

2.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尊师重教、珍爱生命的文化观念

中国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在称呼老师、校长等人上万万不能含糊,或是直接称呼“老师”、“校长”,或是在前面加上其姓氏,不可直接称其姓名。一个作为老师的人,即使不在学校,在邻里一般也会以老师称呼他,被人尊敬。这种称呼方式,在医院里也是很普遍的,如 “李医生”、“张护士”等,因为医生的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在汉人眼里是极为神圣的。其他行业中.如翻译、导游、司机有时也用“姓+职业名称”称呼。这些人回到邻里中.人们对他们的称呼则据习惯或不同的亲疏关系而定。或以小名相称.或以姓名相称.或仍以“姓+职业名称”称呼。

3.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与卑己尊人的文化观念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有着将自己一方贬低,降低身份,自谦的习惯,这样也会被视作礼貌。这种卑己尊人的文化体现在称呼语上就使得职务、职称、职业称呼语具有了这样的特点。流行称长不称副,把职业、职称往高里说的特点。通过抬高对方的地位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敬,也常常会获得对方的好感。值得说明的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观念,汉语中还出现了根据不同身份谦称自己的说法,如“在下、小弟、小可、不才、敝下、下官、末将、卑职、奴才、老朽、奴家、妾身、贫僧、贫道、老纳”等等。

(三)通用称呼语与其隐含文化观念

通用称呼语是从属于称呼语系统中那些可以用在不同身份、地位上的人身上作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作为当面招呼的名称。如先生、女士、老爷、太太等等。因为它具有普遍应用性,从而更能反映出所处时代的文化观念即社会情况。我们说语言就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是文化的载体,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新词的产生、旧词的停用、相同的词汇会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词汇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表达形同的意义,不用的词汇也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使用的。如新中国成立后,老爷、太太等通用称呼很少在被人们提及。

四、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与其隐含的文化观念

(一)虚拟亲属关系称呼

虚拟关系称呼语是指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对非亲属关系人士以亲属关系称呼,即把非亲属关系人士当成亲属看待,缩小心理距离,消防对方戒备,取得好感,俗称“套近乎”。如我们身处异地,需要问路时,会像称呼一个比自己大很多而比自己父亲略小几岁的男士为叔叔,使用亲属关系称呼语,而他和我们没有亲属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称他为先生,但是相比之下,前者更为亲切,而先生多作为通用称呼语用于正式场合。有学者将其表达为亲属关系称呼语的泛化。隶属于社会关系称呼语,因为行文需要,特单成一章论述。

(二)虚拟亲属关系称呼语隐含的亲和观念

使用虚拟亲属称呼语的人群里,中老年人、农村人居多,重视家族、亲属关系的中国传统意识深深的印刻在他们的血液里,举手投足之间,“重亲情,浓浓的人情味”已经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而作为年轻的一代、尤其长时间生活在城市的人不得不承认,他们难以习惯、也不愿意对一个陌生人使用亲属关系称呼语,家族观念也十分淡化。

结 论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所以产生的文化心理就会不一样。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习惯和称呼的运用上。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称呼显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并以此影响到了语言中的称呼以及称呼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曹 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江苏大学学报.2005-3 [6]李腊花.许之所.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J].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4 [7]杨春红.称呼语与语用距离[J].四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8]吴洁仪.李诚.试论汉语社交称呼语的类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9]陈汉初.亲属称谓语外延与外化的原因[J].潮俗丛谭.2005 [10]陈

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第四篇: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曹 炜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

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 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 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 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 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关键词] 称谓语;称呼语;界定;构成;类别;基本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6

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6211),男,上海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近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研究。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大爷、老大爷、大娘、老大娘、大妈、老大妈、老爹、大伯、老伯、大叔、老叔、大婶、老婶子、大嫂、老嫂 子、大哥、老哥、老兄、仁兄、大姐、妹子、大妹子、老 弟、贤弟、小弟弟、小妹妹、哥们、姐们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第二类还不能算是真正 的由亲属称谓语转化而来的泛称称谓语,因为它 们作了构词法上的较大幅度的变更和改造,增加 了一些标记性语素———这些语素起到了减弱或消 除亲属称谓特征的作用,是一种区别性标记特征。不过,大家在讨论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 谓语这类现象时均会将它们与“爷爷、奶奶”等一 视同仁,而且还以它们作为主要对象或典型代表, 甚至是惟一的对象或代表。

所有的亲属称谓语以及除此之外的所有社会 称谓语均表现出背称多于乃至大大多于面称的特 点,惟独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谓语却刚 好相反:面称称谓语反而多于背称称谓语,所有的 这类泛称称谓语均可作面称,但是有一些却不用 于背称,如“老叔、老兄、老哥、老婶子、老嫂子、大 妹子、老弟、贤弟”等。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罕见 的现象。

不少学者在讨论称谓语的时候将姓、名、姓名 也列为讨论范围,我们对此不敢苟同。我们以为, 姓、名、姓名只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 名称”,而不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应属于称呼语范畴,而不应属于称谓语范畴。因 此,我们将姓、名、姓名列为称呼语的一种类型在 称呼语部分展开讨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同亲属称谓 语相比,社会称谓语既存在相同的一面,也存在其 独特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1)同亲属称谓语一样,虽然个别类型的社

会称谓语背称同面称数量接近,但总体上来看,社 会称谓语中的背称要大大多于面称。(2)社会称谓语也大量存在兼跨背称、面称 两类的现象。(3)从语音形式来看,社会称谓语同亲属称

谓语一样,主要以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为主体。独特的一面是:(1)社会称谓语中不存在异名同指的现象, 但存在相同的称谓语而内涵大相径庭的现象。如 无论是中央书记处书记,还是省委书记,还是村党 支部书记,甚至是大、中学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 都叫“书记”;同样,国家主席,自治区政府主席, 县政协主席,一个百把人小单位的工会主席,都叫 “主席”;国家部委主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村委 会主任,一个村办小企业的办公室主任,都叫“主 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院长,江苏昆山石牌镇卫生院院长,都叫“院长” 等。一般须通过具体语境来准确把握上述这些称 谓语的内涵。

(2)亲属称谓语不能相互组合,构成一种复

合形式;而社会称谓语中绝大部分成员均可同一 些泛称称谓语“同志、先生”等组合,构成一种复 合形式,当然这种复合形式已不再是称谓语,而是 称呼语了。

三、称呼语的类别和构成

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

称。它包括上文论及的大量的面称称谓语,同时 也包括一些并不属于称谓语的单纯称呼语。

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1)亲属称呼

语,即前面讲的各种亲属面称称谓语。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伯伯、叔叔、姑妈、姨 妈、舅舅等;(2)社会称呼语,即前面讲的各种社

会面称称谓语。如:教授、老师、大夫、经理、营业 员、团长、科长、少校、博士、大爷、大妈、大哥、大 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小朋友、小鬼、壮士、淫 妇等;(3)姓名称呼语,这是纯粹的称呼语。如龚

穗丰、钱理、老蔡、小黄、秋娟、小芳、奇奇等。前两 者我们在讨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时候已 经涉及,这里就不再展开了。(一)姓名称呼语的构成

姓名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七种情况: 1.姓氏+名字。如:郭力、胡双宝、蔡镜浩、柏 丽洁、唐庆华、倪祥妍等。

2.“老”、“小”或“大”+姓氏。如: 老曹、小 王、小逢、大李、大张、大邢等。

3.姓氏。仅限于复姓。如:上官、申屠、诸葛、欧阳、司徒、皇甫等。

4.名字。一般限于双名,如: 大春、祥子、春 妮、维娟、玉兰等。至于单名一般只用于恋人间, 如:炜、英、兰、梅、芳、茜等。

5.重叠的单名。一般多用于称呼孩童,常见

于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如: 炜炜、奇奇、东东、芳 芳、兰兰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 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 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 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如关于父亲的姐妹的 亲属称谓,在普通话中永远是“姑母(背称)、姑妈(面称)”,不会随意变动,不然就会搞乱亲属称谓 系统,使人们不知所从。而至于父亲的姐妹的亲 属称呼,那就多了,可以称“姑妈”,也可以称“好 姑妈”,还可以称“我的好姑妈”,甚至可以称“我 的最最亲爱的好姑妈”,无论怎么称,都不会搞乱 亲属称谓系统。而除了“姑妈”这个称呼语是称 谓语之外,其他的形式均为称呼语,而不是称谓 语。

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 性,是一个社会的约定,全体成员都会自觉遵守, 都会自发使用;而称呼语中有一部分也具有社会 性、全民性———那是因为它们同时也是称谓语的 缘故,而那些不属于称谓语的称呼语则更多地带 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 化。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模式来讲,就是:称谓 语是语言的词汇,而称呼语是言语的词汇。3.我们认为,称谓语的典型代表是背称称谓 语,而面称称谓语则兼有了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特 性了。因此,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 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

五、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所谓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区域性问

题,无非就是关注一下,对同一种社会关系的称谓 表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是否不一样,怎 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解决这些问题,并不 需要太多的思考,去图书馆呆上几天,好好翻阅一 些介绍世界各国不同民俗、国内各个民族及各地 的独特民俗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里就将 我几天翻阅中所发现的两则有趣的有关称谓语(称呼语)的材料奉献给读者。

一则见于《世界民俗大观》:“在非洲的一些 国家里,人们视自己的父母为最可亲可信的人,因 而在对客人表示极大的尊敬时, 称客人为‘爸 爸’、‘妈妈’,而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在 东非一些国家中,这种称呼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 且在家庭成员中也使用,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 ‘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 12 ](p.288247.[ 7 ]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 Z].北京:商

务印书馆, 2000.[ 8 ]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9 ] 吴慧颖.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 J ].语文建

设, 1992,(12): 2138.[ 11 ] 潘之欣, 张迈曾.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2): 10-15.[ 12 ] 段宝林, 武振江.世界民俗大观[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89.[ 13 ] 方素梅.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M ].南宁:广西

民族出版社, 1996.(责任编辑 芮月英)__

第五篇:百姓的呼语

百姓的呼语

《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尊严》

湖北省浠水经济开发区南城管委会个别领导鲁金林、南岳村主任张新华勾结社会不法商组织操纵刑满释放人员乐四苕(张新华的叔弟)张某、岑某、马某等人聚结一起组织一般黑恶势力,在2010年8月9日上午八时后烟花巨响,本组村民闻讯赶到进行劝阻,而他们恶语拒绝,一意孤行前有小轿车引道,十几台大吨位卡车拉土在中间,后面还有小轿车压阵,象一群饿狼一样扑向我南岳村八组乐家大畈,捣毁稻禾,填土压青,侵食强占组上留下的子孙吃饭的命根田

下载讲话中的称呼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话中的称呼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口译中礼貌用语和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口译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烦的了。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下级给上级写信,可能客......

    英语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精选5篇)

    摘 要: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话语交际中,学习者并不能灵活使用英语称呼语达到其语言目的。因此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称呼语的语用功......

    领导人讲话中的战略思想

    领导人讲话中的战略思想之体会 听了赵益民老师的讲座,才知道领导人的讲话也可以如此简单、有趣、有用。没有听讲座前的你我可能认为领导人的讲话使枯燥的、空洞的,现在一场学......

    习近平讲话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习近平ꮲ词中蕴含的哲学原理8一( 1.“逢山开道,၇氼搭桥。” 背扯:2012年2月14日-习迱廳出席美囼副总统惜癳及国劣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 幠近平说指凲၇中羞䭜为世界䰊最大的......

    习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诗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 编辑 讲话情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的讲话 讲话原文: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

    习近平七一讲话中的引经据典

    习近平七一讲话中的引经据典 1.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讲话原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

    打称员

    打称员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1、 为顾客提供快速、准确、微笑、温馨的服务; 2、 熟记所有的商品计价代码,不看计价表格能正确地进行商品计价; 3、 每日变价后,检查电子磅秤中的价格......

    助理工程师工作总结(称)

    个 人 总 结 时光飞逝,从我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的工作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原来学习的知识理解,而且对以前书本中没有接触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有了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