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徐晏

时间:2019-05-14 17: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徐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徐晏》。

第一篇: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徐晏

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

徐 晏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把握住创造力,就是把握住了先机。创造力是并非是个别人特有的天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而且创造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智力一般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发展的。想要掌握创造力,就要了解其影响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和动机。每个人都是拥有创造潜能的。相信,无论是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只要理清其关系,便可以对挖掘自身创造潜能起到深刻的作用。关键词:创造力;影响因素;创造潜能

前言: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知识及技术上的创造和发明。一个民族称雄于世界,依赖于一大批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一个人要成材,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现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材。人材的培养是现代社会最迫切的任务,对于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地挖掘出自身的创造潜力。

1.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1.1 知识基础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的创造活动总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其成果往往又会超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人们对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争议较大,目前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地基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同时高创造力又能改造、加工、联想各种知识,使之重新

—1—

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如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等人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即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约十年的时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

(2)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信息量不足,才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并形成富于想象力和独创性的策略。如果人们有现成的知识经验可以利用,则不会产生创造的欲望。如约翰逊(Johnson,1955)提出:“有创造力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忘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

(3)创造力与知识存在矛盾关系,即张力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可能对新问题形成新的假设和设想,拥有越高的创造力。但同时,固有的知识也容易使人形成思维定势,因而不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因此,知识和创造力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最大的创造力产生于中等程度的知识水平。如西蒙顿(Simonton, 1984)曾分析了个体的创造性成就和其所受的正规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他考察了出生于1450~1850年的三百多位著名人士,这些人曾是早期“天才之源”研究中的被试,其中包括伽利略、莫扎特、贝多芬等人。西蒙顿考察了这些人所受的正规教育的水平,并在档案分析(分析一些文献对每一个体的介绍)的基础上对这些人的杰出程度进行了量化,然后把杰出程度作为受教育程度的函数在坐标轴上进行描点,结果发现图形呈倒“U”曲线,并且,杰出程度的最高点处在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中等受教育程度段上,高于(包括研究生)或低于此水平则杰出程度较低。

1.2 智力水平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很复杂,综观已有的研究发现,其结论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中等的正相关,即高创造力的人至少拥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但高智力的人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高可低,但低智力的人其创造力一定低。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智力,它与智力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准。

1.3 人格特征

—2—

许多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人与一般人相比有着独特的人格特征,且这种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创造力人群中具有共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尝试困难复杂的学习任务;(2)独立性强,思维方式带有独创性和自由性,很少依附于权威;(3)喜欢质疑,经常对教师给出的答案进行提问,不会人云亦云;(4)对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有足够的自信,不轻易受他人影响,兴趣广泛,想象力丰富,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一旦确定目标则不达目的誓不罢休;(5)对于各种情境能灵活应对,富有幽默感和洞察力。当然,对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还并无定论,因此,在某些领域,如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可以在掌握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个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表现进行仔细的观察,深层次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性。

2.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外部因素——文化传统对创造力的影响

文化传统是历史构成的,是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构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素有四个方面:民族创造力的表现形态、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传统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以一种强大力量作用于现实和未来,现实的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创造力的发展。鉴于我国一千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落后状况,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批评,并指出传统文化对青年一代创造力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政治哲学,窒息了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先导,而自西汉董仲舒以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就成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思想,因循守旧成了人们言行的典范。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千多年来科举考试内容很少超出“四书五经”,学习方法一律是死记硬背。这种陈腐的哲学思想、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和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严重地阻碍着一个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这些观念已经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经过上千年的沉积,它的消极影响仍然不可低估。许多有识之士都对缺乏创新意识的现状提出了批评。

2.2 平均主义和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动机

—3—

在长期落后的小农经济中,“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的民族意识成为一个心理定势,压制着拔尖人材的成长,在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谁都不敢超出别人。平均主义的观念、中庸的意识不鼓励通过个人的奋斗超过别人,而是怂恿落后者去压制掠夺拔尖者,鼓吹不分青红皂白的“杀富济贫”。久之,人们求异思维的能力钝化了,个体创造的动机被扼杀了,而这两者恰恰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和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认识到了没有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就不会有整个民族的发展,没有个体对有差异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于是国家健全法制以保护个性,完善竞争机制,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现在,在否定平均主义和中庸观念上已经收效显著,但是坐井观天、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的心态依然流行,它正是中庸观念的余音,限制着民族创造力的发展。

2.3 忽视个性的文化取向妨碍了独立性人格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侧重群体的发展,忽视个性。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的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值臵于个体价值之上,迫使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和西方个人主义恶性发展的文化形态相比,这是我们民族道德品质优良的一面,但是它过分地贬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而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的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一个只知依附于别人的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的人,怎么可能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推陈出新、独树一臶呢?怎么能在科研中实现前无古人的创造?又怎么能在技术发明中跨上无以伦比的高度?现代文明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努力培养青年一代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格,为创造性人材的崛起奠定人格的基石。因此,要发展个体的创造力必须在民族文化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强化竞争机制,鼓励个人创造;必须重视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格特征。

3.国家科技战略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战略制约着人们创造的积极性,制约着教育对人材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从而规定着整个社会的创造型人材的性质、规模和方向。汤浅光朝关于世界科技史上科学中心转移的研究,证实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战略与社会上创造型人材成长的密切关系。

正确的科技战略是创造性人材涌现出来的关键和根本,正确的科技政策是创造型

—4—

人材的催生剂。一个国家的科技战略是通过科技政策来体现的,科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是人材。只有鼓励科学创造,才会调动人们创造的积极性,创造型人材才会涌现。一些学者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提出了以下几条促进创造型人材成长的措施:(1)大力宣传国家的科技战略思想,激发全民的创造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具有创造潜力的人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2)集中足够的人员、资金、设备、情报,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组织高水平的科研中心;(3)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使创造者获得丰厚的报酬,调动他们进行创造的积极性;(4)建立合理的人材管理制度,允许创造者根据自身的专长和爱好选择创造目标,允许各学派的出现和各种观点的争论。

4.提升个人创造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

4.1 富有创造力的灵感只赋予那些勤于钻研的人

灵感的出现是在解决问题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出现“顿悟”,使问题忽然迎刃而解。有人把灵感看成“天赐”,其实,“天才出于勤奋”。灵感是创造力的一个要素,而灵感的出现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人们运用这些知识时,其中潜伏着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现出来,可以解决更为广泛的问题。譬如,一块大石头挡住去路,有的人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头搬走。在另一种场合,如汽车陷入泥土里,同样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发明了新式起重机。

4.2 创造力来自不懈地追求创新的欲望

没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创造活动便不能进行,创新的欲望与对创造的不懈追求是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

4.3 顽强的意志是发挥创造力最宝贵的品格

在任何领域里,要想获得成功,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为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还表现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后的当机立断,能排除各种干扰,在挫折面前不回头,成绩面前不忘乎所以。

4.4 虚心好学使创造力更丰盈

虚心好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浅薄。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准确地学习内容,能从所学的内容中推演出新观念,并在与别人交谈或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和启发。

—5—

4.5 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来框架的突破与发展,否则便不成其为创造。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产生一种思想惰性,对他人超乎常规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责。要想做出成绩,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势、标新立异的思想品格。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创造发明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席尼〃萧尔.天才发明家:超级创造力训练.哈尔滨出版社:2003;[3]张庆林.Robert J.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海纳特.创造力.工人出版社:1986;[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6]大前研一.思考创新者:发现创业与创意的源头.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2009.—6—

第二篇: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姓名:陈鑫媛 学号:2010411203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陈鑫媛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2010411203)

摘要:

创造力人人都有,尤其孩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许多理论与实践表明: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1]因此,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由还给儿童,儿童须先有自由方能创造。

关键词:儿童 创造力 培养 影响因素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自于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潜能的核心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儿童阶段的创造潜能的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异常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独立的人格: 美国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独特性(对于某一问题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的能力)是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2]儿童要有独立自主精神,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认识及观点,自信而不盲从,自尊而不骄狂,尊重但不轻信他人,勇于向常规挑战,勇于并善于怀疑权威,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能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待寻常的事物。

(二)坚定的意志: 从创造的含义中可看出,“创造”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这正揭示了创造的本质。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对“旧东西”的“破坏”,“旧”既包含来自自身狭隘的思维定势的“旧”,也包含对固有信息的认知,期间必然会有坎坷、阻碍以及艰辛,这需要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既定的目标,百折不饶。[3]

(三)强烈的求知欲: 儿童只有对自己不知的,知之不多、知之不明的东西,保持旺盛的获取的欲望,才能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储备。

(四)已有的知识水平

创造活动是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解决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加涅(Gagne)认为,问题解决的内部条件就是问题解决者必须能够回忆先前已经学会的相关规则,即相关知识。[4]斯腾伯格认为知识在创造力中充当重要角色,“我们不可能对一无所知的事物产生新异观念。”他认为观念以被证明有用的方式进行扩展、修正、联结时,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了。[5]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在“专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中认为,专家之所以比新手能创造性地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是因为专家比新手拥有更为程序化了的知识和多而大的知识组块,以及策略性地使用知识,并且能够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表征。[6]我国学者董奇(1993)研究指出,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创造力与知识的量成正比关系。[7]因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尽可能地丰富充实儿童的知识经验。然而,一般认为,儿童的理解力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儿童只能做游戏,还没有能力进行知识性学习。这显然矮化了儿童知识性接受能力。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只要方法方式得当,儿童对那些高知识、高科技、高深的理论,以及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可。因此,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无须只给儿童讲解小猫小狗的童话和寓言。当然,在知识经验摄入时要考虑方式方法上对儿童的可接受性。

很多创造都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的,因此,知识水平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的创造力。

(五)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对创造力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智力水平低的人,创造性低;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性高。

(六)自由

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把自由还给儿童。而要实现这种自由,就是要保护儿童的需要、动机、兴趣,保护儿童的尊严,保护儿童的独到见解与独立人格。儿童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且要学会自我保护。只有学会自我保护,才能使自己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而有了真正的自由,才能拥有其他一切。

四.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保护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现实生活中,被成人无意识的扼杀的孩子的创造动机、兴趣、意识、精神等例子俯拾皆是。有相当多的成人不欣赏孩子的探索行为,有的甚至认为那是顽皮、淘气、故意破坏行为而斥责他们,这就扼杀了他们珍贵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相当多的成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创造与创新是可贵的,这就扼杀了他们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因此,当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时,我们千万不要用我们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而应该敏感的捕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加以正确、科学的引导。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想象和思索,以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芽的发展。

(二)激发儿童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教师首先要激发起儿童的兴趣,比如班里购置新的玩具,教师可以先自己操作,让儿童欣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兴趣一产生,儿童创造的动力就有了。另外,儿童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儿童产生创造性思维也会起到激励作用。因为教师的肯定不但能让进行创造的儿童增强自信心,了与创新,敢于创新,还能丰富其它儿童的想象,让每个儿童产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事物的欲望。

(三)为儿童创造却轻松、和谐的表现环境

创造型人才的产生对精神环境条件是有特殊要求的。就创造性的表现而言,当一个人感受到最大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其创造性表现的最为突出,最为充分。教师要为儿童创设轻松、融洽、健康、活跃的气氛,鼓励儿童大胆想象,乐于创造;鼓励儿童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也不必有所顾忌,使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教师懂得孩子探索、好奇的个性,恰当的给予肯定和理解,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四)充分利用感观积累创造素材

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是凭空而来的,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离不开形象的支持。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儿童创造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让儿童去看、摸、闻、听,在头 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的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条件和基础。

(五)让创造贯穿于日常生活

儿童对天空、对白云、对树影,甚至一个简单的原形都会闪现创造的火花,可以说儿童的创造力无时无刻不在。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密切注意孩子的一切活动,及时发现儿童的创造性,并加以肯定和指导。第六,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不同年龄的儿童知识经验是不同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注意有计划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只要我们注意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并能有意识的加以熏陶和引导,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一个能以灵活的头脑来面对现实生活的人,一个有理性、有个性、有高度想象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安庆科技,2006(2)[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3]余思慧.浅谈艺术设计中影响创造力的变量[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12):40 [4] [美]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王映学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187·

[5] 张景焕.创造力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J].教育研究, 1998(1): 54-5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技术出版社, 2000(8): 188-207· [7]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82-185·

第三篇: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

【原文出处】山东教育科研【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208【分 类 号】G31【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0302【 标 题】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 作 者】李如密/张金泉【作者简介】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教授;

张金泉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摘 要 题】域外教育【 正 文】

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学校教育加以比较,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的积淀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至深。下面我们将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于竞争的理解三个方面对中美社会文化中对于创造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比较。

(一)关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

1.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论文百事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本土上兴起了实用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学派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创业、开拓局面的要求,提倡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阶级观念,极力宣扬个人发展和获取“效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由于这一思想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以致迅速风靡资本主义各国,对美国社会更是影响至深。列宁曾评论说:“在最初的美国哲学,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注:《列宁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实用主义思想发展到今天,可简单地概括为这样三个原则:“(1)效用至上原则;(2)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事情的实效,在判定事情发展变化的优劣时,更多的是看它的结果,以“有用即真理”为指导思想。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地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更是一直鼓励它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和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即认为阴阳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离的,既无联系,更不会相互转化,这强调的是一种僵化、孤立的思想。这种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衍生物就是“对权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本”,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国人仍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书本,认为书本写的就是不变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对“大家”的言语观点过分地敬畏,“某某人说”成了我们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为忧矣!

综观两种哲学思想,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效用和变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则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对立的传统哲学思想必然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

1.美国社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社会公民都应有与人不同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的信条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提倡个性的社会文化必然推动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青少年的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美国的青少年勇于独出心裁的表现自我,也使得他们习惯于用那种“毫不受约束”的思维来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2.中国社会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最初是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提出来的。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孔子又曰:“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后来,“中庸”的思想也扩充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领域。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发展为两个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为人原则。然而它们共同强调的就是内敛以自保,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的态度。

“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个性的张扬,强调个人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则要求人们满足、安于现状,收敛个性以求得社会的认可。正如某学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的动机。”(注:张忠仁、苑景亮:《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会对“竞争”的理解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完善自身、开拓进取、谋求创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美国是一个富于竞争和提倡竞争的社会,失业、破产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这种社会压力迫使美国人不得不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选择。然而我国社会中关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思想在今天依然还有它的市场,这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进取心,抑制了人们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家庭观念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长对儿童发展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倾向。“有人对儿童在学校里造成不及格的原因作过研究,这种研究表明家长的重要性。”(注:《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153)下面我们将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为的认同三个角度对中美家庭的观念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关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

1、美国家庭在儿童独立意识培养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地负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美国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预儿童在生活中所做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选择,并在儿童作出决定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做,让儿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自觉中适用了卢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其次,美国的父母还认识到,儿童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还体现在物质的独立上。因而美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培养其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诸如洗碗、送报等方式自己赚钱,并独立支配这笔“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渐发展起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

2.在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问题上,许多中国父母往往背道而驰。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制”的作风,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长幼有序”就是针对儿童而来的,它的存在就决定了我国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父辈和子辈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附关系。这种“长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获得了新的“释义”,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行为——父母的选择便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银行”。这样以来,儿童从小到大始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附性。

从决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负责,是一种独立地、主动地思考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它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探究;而对父母的服从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它极易养成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

(二)关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国家庭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每一个很小的进步都会受到他们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做出选择并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不会轻易地灰心沮丧。

2.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却常常使儿童面对自卑。

首先,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其次,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创造。

(三)关于探索行为的认同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中美两国父母对儿童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美国父母对儿童所作的种种探索行为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儿童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儿童自己所进行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

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时的活动数量和种类上就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种富有冒险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与之“失之交臂”。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儿童培养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必然培养出不同品质的“人才”,正所谓?木直中绳,róu@①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劝学》)。下面我们将从教育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中美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比较。

(一)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

1.重视个性化和学生兴趣的美国学校教育理念。

首先,美国学校的教学环境极为宽松,孩子们整天生活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排位通常采用“U”型排位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互相讨论,也可以随便走动,这里没有死板的教条。课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的互相提问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则在这种提问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此外,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隐私,不公布成绩,也不排名。这样,美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少有压力,便于他们个人天性的充分展开。其次,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美国学生一入校,便得到学校据学生不同情况安排的课程表。“初中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约占50%”(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学生上课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自觉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学习的主动。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

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已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一切都在客观上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积极性,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

(二)关于课堂教学

1.重实践、重创造的美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面,美国学校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不要求死记硬背;课后作业一般很少且题目灵活,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无论是课上,还是作业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思维或特殊的能力就会得到奖励。

2.重知识、重灌输的中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中国的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创新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的教学完全瞄向了应试。教师教的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里面充满了需要死记硬背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脱离社会实际、古板的知识,却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医学家访美时,和美国的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为最好的学生,相异、相反,更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而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学生,所以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的几点启示

在上述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容,它们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便是笔者在综合比较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特别是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得到的关于我国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点启示。

(一)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启示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协调努力。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民主宽松、倡导个性发展的大环境;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区也要积极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来自家庭观念方面的启示

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

1.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特征:(1)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2)思维活动表现出发散性,也就是能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思维的灵活性,能从相同、相近、相异、相反诸般方式处理问题,宜正则正,宜反则反;(4)有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对事物易形成新颖的观念;(5)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常伴随较为鲜明的个性;(6)智商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要求中等以上;(7)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有明显的创造意识、创造意愿、渴望创造,以创造为乐。

2.在认识了创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培养创造能力需要这样的知识:(1)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知识方面要求逻辑上有必然的联系,前后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这样的知识必然有利于逻辑思维和流畅观念的形成;(2)这些知识应是以某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而这个框架要靠精确的知识来填充,这无疑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展开,保证思维结果的精确性;(3)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中应隐含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将其被动思考转化为习惯的主动思考,所以学习材料要善于“设疑”;(4)知识应广博、多样以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众所周知,思考的视角越宽,解答的途径就越广。当然,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广、博呢?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编制教材是个很好的尝试,小专题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绍,学生一旦对某一专题感兴趣,完全可以求助图书馆或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学习,以满足其好奇心,充实其求知心,开启其创造心!(5)此外,课程知识材料中应穿插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的榜样性材料,所谓“点将不如激将”。

3.配合课程知识的变化,教学亦应做出相应的改革:(1)笔者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之一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关键之二就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所以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真正的予孩子以“民主”,特别是“反驳”的权利;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或师生的相互讨论。(2)在提供平等、民主和时间的同时,要善于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创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探索过程,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加深的“疑难”解决中方能得到锻炼,它需要一种挑战性。(3)在具体问题处理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以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模式”得到充分的训练,进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宜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师生共同“探讨”的时间,但笔者认为“学生小组自由探讨”的方法成效不大,实践证明它要远远逊色于“师生共同讨论”。在这一模式下,“个别学习”也就提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以弥补知识量不足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概括的认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努力,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还是学校教育。而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宽松气氛”的营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车加柔

第四篇: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精)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_艺术论文

【 作 者】李如密/张金泉

【作者简介】李如密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主任,教授;

张金泉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级研究生 【摘 要 题】域外教育 【 正 文】

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也未给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带来多少骄人的成绩。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我国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对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学校教育加以比较,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文化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期望直接规定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的积淀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至深。下面我们将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于竞争的理解三个方面对中美社会文化中对于创造力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比较。

(一)关于占社会主流的传统哲学思想

1.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本土上兴起了实用主义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学派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创业、开拓局面的要求,提倡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阶级观念,极力宣扬个人发展和获取“效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由于这一思想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以致迅速风靡资本主义各国,对美国社会更是影响至深。列宁曾评论说:“在最初的美国哲学,最时髦的东西,可以说是‘实用主义’了……”。(注:《列宁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9)实用主义思想发展到今天,可简单地概括为这样三个原则:“(1)效用至上原则;(2)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的原则;(3)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在这三个原则的影响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事情的实效,在判定事情发展变化的优劣时,更多的是看它的结果,以“有用即真理”为指导思想。同时美国人也逐渐地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特别是近代以来,美国社会更是一直鼓励它的公民要具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敢于用一切方法来尝试解决一切问题。

2.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而不二”的哲学思想。

西汉董仲舒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三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而不二”的观念。他说:“天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为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阴和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人,或左或右。……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自代理”(《天道无二》)。即认为阴阳等相反之物是相互分离的,既无联系,更不会相互转化,这强调的是一种僵化、孤立的思想。这种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而不二”和“天道有常”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衍生物就是“对权威的迷信”,宁可固守,而不思变。这种思想的表现:一是“迷信书本”,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国人仍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书本,认为书本写的就是不变的真理——尊而奉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二是“迷信权威人物”,人们往往对“大家”的言语观点过分地敬畏,“某某人说”成了我们许多人以“理”服人的唯一尺度。思如斯,行如斯,堪为忧矣!

综观两种哲学思想,前者的“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效用和变通”,而“一而不二”注重的则是“孤立和固守”,如此对立的传统哲学思想必然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二)社会对“个性发展”的态度

1.美国社会的个人发展的思想。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强调每个社会公民都应有与人不同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是真正的自我。他们的信条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提倡个性的社会文化必然推动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的青少年的个性的扩张。而这个扩张的个性使得美国的青少年勇于独出心裁的表现自我,也使得他们习惯于用那种“毫不受约束”的思维来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2.中国社会的“中庸”思想及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最初是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提出来的。关于“中庸”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孔子又曰:“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中庸》)。后来,“中庸”的思想也扩充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领域。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发展为两个小分支:一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思想;一是“明哲保身”的为人原则。然而它们共同强调的就是内敛以自保,安于现状的不思进取的态度。

“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个性的张扬,强调个人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则要求人们满足、安于现状,收敛个性以求得社会的认可。正如某学者所言,“中庸思想扼杀了个体创造的动机。(注:张忠仁、”苑景亮:《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哲社版)2000(2),49~52)

(三)社会对“竞争”的理解

“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完善自身、开拓进取、谋求创新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美国是一个富于竞争和提倡竞争的社会,失业、破产随时可能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这种社会压力迫使美国人不得不在这种竞争中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选择。然而我国社会中关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旧思想在今天依然还有它的市场,这严重地打击了人们的进取心,抑制了人们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家庭观念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家长对儿童发展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倾向。“有人对儿童在学校里造成不及格的原因作过研究,这种研究表明家长的重要性。”(注:《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153)下面我们将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和探索行为的认同三个角度对中美家庭的观念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一)关于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

1、美国家庭在儿童独立意识培养问题上持积极的态度。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地负担起这一责任。“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美国儿童的父母认识到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家庭的父母往往很少干预儿童在生活中所做的决定,让他们自我分析、选择,并在儿童作出决定后便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做,让儿童在所做事情的后果中来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这在不自觉中适用了卢梭“自然后果”的教育原则。其次,美国的父母还认识到,儿童的独立意识不仅表现在精神上的独立,还体现在物质的独立上。因而美国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培养其独立的经济意识,让他们通过诸如洗碗、送报等方式自己赚钱,并独立支配这笔“财富”。这样,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逐渐发展起儿童依靠自我、自我决策、自我努力的独立意识。

2.在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问题上,许多中国父母往往背道而驰。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家长制”的作风,这有其历史渊源。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其中的“长幼有序”就是针对儿童而来的,它的存在就决定了我国父母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父辈和子辈的绝对服从和被服从的依附关系。这种“长幼有序”的思想在今天又获得了新的“释义”,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包办”行为——父母的选择便是孩子的决定。在物质方面,父母更是子女的“私家银行”。这样以来,儿童从小到大始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附性。

从决定的做出到后果的自我负责,是一种独立地、主动地思考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它有利于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探究;而对父母的服从只是一种被动的顺应,它极易养成儿童被动接受、懒于探索的不良习惯。

(二)关于自信心的建立

1.美国家庭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当孩子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每一个很小的进步都会受到他们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一方面有利于儿童做出选择并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儿童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不会轻易地灰心沮丧。

2.中国父母的一些做法却常常使儿童面对自卑。

首先,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其次,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创造。

(三)关于探索行为的认同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中美两国父母对儿童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行为”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美国父母对儿童所作的种种探索行为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儿童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父母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心中的“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而把儿童自己所进行的“探索活动”视做“胡闹”而加以制止。

这样,中美儿童在童年时的活动数量和种类上就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种富有冒险性和探索性的活动,中国儿童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与之“失之交臂”。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儿童培养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必然培养出不同品质的“人才”,正所谓?木直中绳,róu@①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óu@①使之然也”(《劝学》)。下面我们将从教育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中美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比较。

(一)关于学校的教育理念

1.重视个性化和学生兴趣的美国学校教育理念。

首先,美国学校的教学环境极为宽松,孩子们整天生活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排位通常采用“U”型排位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互相讨论,也可以随便走动,这里没有死板的教条。课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在师生的互相提问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则在这种提问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此外,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隐私,不公布成绩,也不排名。这样,美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少有压力,便于他们个人天性的充分展开。其次,美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发展。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美国学生一入校,便得到学校据学生不同情况安排的课程表。“初中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约占50%(注:”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教育》,(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4),138~142)。学生上课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自觉适应学校生活,掌握学习的主动。

2.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创新的中国应试教育。

在升学压力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转向了高考。高考在教育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学生的头脑充满了知识,已很难找到创新的“领地”。在学校制度方面,人为地将学校划为“重点校”“一般校”“垃圾校”;又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这一切都在客观上扼杀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创造的积极性,渐渐地熄灭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试教育也非智力教育,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人的智慧的开启!

(二)关于课堂教学

1.重实践、重创造的美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方面,美国学校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不要求死记硬背;课后作业一般很少且题目灵活,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无论是课上,还是作业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思维或特殊的能力就会得到奖励。

2.重知识、重灌输的中国课堂教学形式。

在中国的学校里,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后作业,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创新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堂的教学完全瞄向了应试。教师教的内容完全以“大纲”为依据,里面充满了需要死记硬背知识模块,苦涩而繁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那些脱离社会实际、古板的知识,却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丢在一边。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医学家访美时,和美国的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公民,而不以考高分为最好的学生,相异、相反,更注重学生特长的发挥。而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学生,所以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四、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比较的几点启示

在上述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和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内容,它们极大地制约着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便是笔者在综合比较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特别是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得到的关于我国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点启示。

(一)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启示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协调努力。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种民主宽松、倡导个性发展的大环境;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依附——社区也要积极为青少年的发展营造生动活泼的活动场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来自家庭观念方面的启示

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汉书·贾谊传》),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极为关键。首先,家长要破除传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其次,家长要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此外,家长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教育和心理理论,同时在创造发展方面尽力为儿童提供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启示

1.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特征:(1)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2)思维活动表现出发散性,也就是能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3)思维的灵活性,能从相同、相近、相异、相反诸般方式处理问题,宜正则正,宜反则反;(4)有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对事物易形成新颖的观念;(5)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常伴随较为鲜明的个性;(6)智商作为一个基础条件,要求中等以上;(7)最后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有明显的创造意识、创造意愿、渴望创造,以创造为乐。

2.在认识了创新型人才特征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培养创造能力需要这样的知识:(1)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知识方面要求逻辑上有必然的联系,前后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这样的知识必然有利于逻辑思维和流畅观念的形成;(2)这些知识应是以某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而这个框架要靠精确的知识来填充,这无疑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展开,保证思维结果的精确性;(3)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中应隐含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疑引疑”,将其被动思考转化为习惯的主动思考,所以学习材料要善于“设疑”;(4)知识应广博、多样以形成学生广阔的视野,众所周知,思考的视角越宽,解答的途径就越广。当然,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广、博呢?笔者认为以小专题的形式编制教材是个很好的尝试,小专题精而多,旨在概括介绍,学生一旦对某一专题感兴趣,完全可以求助图书馆或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学习,以满足其好奇心,充实其求知心,开启其创造心!(5)此外,课程知识材料中应穿插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愿的榜样性材料,所谓“点将不如激将”。

3.配合课程知识的变化,教学亦应做出相应的改革:(1)笔者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之一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关键之二就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所以具体到学校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的人际关系,真正的予孩子以“民主”,特别是“反驳”的权利;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老师的提问,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或师生的相互讨论。(2)在提供平等、民主和时间的同时,要善于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创造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探索过程,这种能力只有在不断加深的“疑难”解决中方能得到锻炼,它需要一种挑战性。(3)在具体问题处理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活动,使其智力活动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以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模式”得到充分的训练,进而形成一种“思维习惯”。(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宜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师生共同“探讨”的时间,但笔者认为“学生小组自由探讨”的方法成效不大,实践证明它要远远逊色于“师生共同讨论”。在这一模式下,“个别学习”也就提到了相应重要的位置,以弥补知识量不足的弊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概括的认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协同努力,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最有效的还是学校教育。而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意愿的形成”和“民主宽松气氛”的营造。

第五篇:教学效果影响因素

管理研究方法论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书

学 院: 题 目: 研究对象: 组 别: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指导教师:

二O一二 年 十 月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讨论报告

一.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是学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当然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是同教与学环节密切相关,教与学的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出假设

假设教师授课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变量定义

1.自变量: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的讲课水平是教师在讲课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课件、语言、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也跟老师的责任心有关,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互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介变量:学生学习兴趣

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3.因变量:教学效果

驾驭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学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课堂的 4.控制变量: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

教学设备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班级规模指的是上课的人数;座位安排前后左右安排,性别安插等情况;上课时间是上课的具体时间段及持续时间。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5.调节变量: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及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些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变量间的关系

在教学设备、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条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水平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随之提高,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影响,一般丰富的课程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 变量模型化

教师授课水平(IV)→ 学生学习兴趣(MV)→ 教学效果(DV)

↑ ↑ 课程内容(EMV)教学设备(CV)班级规模、座位安排 上课时间等

六.总结

授课水平较高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班级规模、座位安排、上课时间等;丰富的课程内容;较高的学习兴趣,能产生更好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徐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创造力影响因素——徐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文化及其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明确的价值观。是在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涵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准则和思想体系。企业文化主要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

    影响角色游戏因素

    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因素 一、角色游戏中要有主题 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不同之处,首先就在于有主题(反映在名称上)。所谓主题,就是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周围人们的生活与活动中的一......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

    大锻件热处理影响因素浅析

    大锻件热处理影响因素浅析 张功友 摘要:浅析大锻件热处理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大锻件热处理,影响因素。 一、前言 尽管大锻件与中小型零件的热处理基本原理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经济运行影响因素

    6.4.3热力系统的经济运行措施 热力系统方面影响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因素,大多数是可控制、可调整的,而且 在短期就可以收效。这是它与汽轮机本体通流部分对经济性的影响不同点。 (1......

    影响学风的因素

    影响学风的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学风建设的五个关键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学生因素 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

    员工福利的影响因素

    (1) 企业的影响因素 1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是影响员工福利较为宏观的因素。不同核心文化和战略会影响到企业的福利制度,并且对福利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以......

    印刷质量影响因素

    影响印刷工艺正常进行的因素很多,如印刷设备、油墨、纸张等。其中纸张本身及使用方面的诸多因素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很大,以下我们就此问题做一分析。纸张本身的原因1.纸张的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