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讲稿[样例5]

时间:2019-05-14 18:4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行学说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行学说讲稿》。

第一篇:五行学说讲稿

第三节 五行学说

这节课我们开始讲五行学说,咱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同学们通过五行学说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和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对五行学说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下节课讲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重要性

1、哲学意义上重要性:我们前面讲到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那么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我们知道,气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2、在中医学上的重要性:第一、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生理系统。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第二、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举例说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由来

“行”的解释:《说文》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尔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彳,小步也。亍,步止也。”

从“行”的字义我们可以看出来,行重在运动,强调的是物质之间不断的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一直处在动态的运动之中。这就启示我们认识五行学说要有动态变化的观点,要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那么,大家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是“五”行,而不是四行、六行呢?这个问题先给大家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个学说,它的基本思想,一、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的多样性。

三、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复杂的事物之间它们的统一性,确立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系统的观点。因此,现代的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论以区别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它也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引入到中医学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五行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一、有常识性的概念。最早在《尚书•洪范》里,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们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腊的医学叫空气、水、土和火,我们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承认世界是由这么几种物质材料所构成的。那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个五行,就常识性的基本物质材料的这个概念,具体物质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现在怎么样定义它呢?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其

一、确定五行是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世界的多样性,来阐述世界的本源。讲到这里,我们前面讲到气,天地本于一气,气本为一。气,一物两体,由一气,一而

二、分为阴和阳。那么阴阳和五行什么关系呢?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一气分阴阳,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其二五行的医学意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包括三个内涵。

一、它是物质概念,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体的物质概念而言。

二、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也就是说,用木、火、土、金、水它们的自身的表现的特有的属性,来用类比的方法,推及到人体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体、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属性加以归类,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这一点,将来我们下面在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到。它的性质,就是指的五行医学意义,指的事物属性来说的。

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观。总结五行医学意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总结上面的医学三个含义,我们最终把它归纳起来,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物质。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用它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属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定义,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定强调记住“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请大家注意,五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哲学的内涵,而是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是哲学和医学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从哲学上来说的呢,还是指具体医学上来说的呢,分清楚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比如,五行既属物质,又强调运动,又强调属性。什么情况下是指属性而言?什么情况下是指的物质而言? 二、五行的属性

第二个问题讲五行的属性。我们前面讲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质。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属性呢?第一、讲讲五行属性的概念。什么叫属性。注意,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个)是哲学,一个是逻辑学。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二、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逻辑上讲,用这个事物的属性、对象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事物进行进行逻辑分类。那么五行的属性是什么呢?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什么叫做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个事物属性的分类表,在学习中医的五行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这个表背下来,牢牢地记住,根据这个表来讲它的思想。我们这里选取这个表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取于《内经》。大家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说明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说明事物的性质,又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把天地人、世界万物所有的属性一分为五,囊括其中。从天、地、社会、人事乃至于国家制度,都囊括其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至于同学们将来看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表,各种各样的分类,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理解,不是看它这个分类哪一点不确切,而是看它这种思想,用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来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贵在于此,学习五行学说。那么这个表,所涉及到内容,是我们在医学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依此类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奠定了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生物哲学,研究生物现象里面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高度地评价中医五行学说。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来阐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复杂的因果树。那么说明生命现象的复杂因果关系,现代的、一个最好的西方学说叫超循环论。但是它所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达到五行学说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所阐述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五行学说,现在计算机的专家,清华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计算机上来表述。我们经常在讲生克制化,那个时候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科学结合到一起,变成了生物信息学,用生物信息学来表述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来说明事物的属性,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里面强调一个重点来类比,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过去我们叫援物比类,也叫取象比类,用逻辑学来说它属于类比思维。用性,那么肝决不是木,它俩不是等值的,木有这样的性质,类比说肝也有这样的性质,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俩决不等值,它们还有差异,但是贵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这一类定它具有木的属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的类比思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有丰富的创造力,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科学研究当中的科学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然,类比它仅仅是象,是类似,决不是判断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说和原型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它有它的长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长处。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也是如此。充分地利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考察事物,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基本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逻辑思维第一个培养起来,(是)类比的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那么类比思维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类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确定的一部分。我们来认识五行学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结论,不确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来继承它那种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用那个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通过这个表,应该念出这些思想,不仅仅是背下来。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我们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生克的规律,叫五行生克。第一个规律叫五行相生规律,五行相生。那么记住它的定义,记住它的具体的规律。什么叫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们中医学领域里面,念《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讲相生,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们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环境,仅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学科无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规范地表述,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仅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特定环境下,在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面,仅仅写“相生”这两个字,任何读这个书的人,都会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换了一个环境,大家注意,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义项。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在特定学科里面,它有不同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限定它在什么学科领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是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五行相生。那么相生的规律呢?我们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关系。相生的规律,叫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我们打出来一个示意图,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这是它相生的规律之一,它的次序。

二、它们之间的关系。任何两行之间,按照相生规律,都有一个母子关系。以木、火、土为例,木能生火,木对火而言为之母,火相对木而言为之子。那么火对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在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在相生关系当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两行相比较而言,看这个行,比如火,它对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对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以为子,也可以为母。这个关系你要非常熟的。

第二、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定义,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一、次序,叫以次相克,反复无穷。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违背了这个次序。这是一。第二、往复无穷,它是循环不已的。关系,五行之间相克,两行之间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记住一个特殊的术语,相克关系有个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谁抑制谁。比如,以水和火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较而言,它不同的比较,和不同行的比较,那么它可以是所胜,也可以是所不胜。所以中医学出现的这个特殊术语——所胜、所不胜的关系,是讲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讲两行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那么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胜,又可以是所不胜,只是看它和谁相比较而言。这一节课就到这里。

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

一、五行相乘。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

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

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木旺乘土,这个最经典的例子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地去读方剂的方解,古书的方解,认真思考方剂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这个思想读出来。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四、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什么样的科学观呢?它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有同还有异。相同的(是):其

一、确立了有机的整体观。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说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人三才一体,奠定了这个基础。而阴阳学说从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角度来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天地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的状态。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详细地论证了世界万物和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科学的整体观念。具体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为纲。我们看刚才那个表,有时间,有空间,有自然,有人体,从时空、自然和人体,以五行的属性为纲,将时空、自然和人体复杂的事物一分为五,分为五类,这是一。

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表述时空、自然、人体各类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这样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做出了贡献,只是在五行学说表现得更加突出。阴阳学说仅仅是两分法,而五行学说就是五分法。阴阳学说仅仅提到事物之间具有互根,相互联系,相互对立。而五行学说又进一步详细(地)阐明了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基础上它们有生克制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一用这个观点看世界,中医学认为世界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二看人,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具有生克制化这样复杂的关系。这是第一、进一步科学地、详细地论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基础。其

二、发展变化观。五行之间是不断的进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而且特点又是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就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它变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我们这里没有讲到乘侮胜复,仅仅讲正常的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的运动变化而且循环反复不断的运动,奠定了中医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问题,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其

三、联系作用的观点。五行生克制化,反应了五行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一种规律,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世界,来认识生命过程,来认识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思维方式,我们在这里称它为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记住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是什么呢?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中医学这个思维过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特别五行学说为我们建立个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看前面讲那个表的时候,事物的五行分类的时候讲,强调说以五行的属性,(用)事物类比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分类,分为五个系统,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说第一要观物,类比类比,那么首先要观察事物,观物,要取什么,要取这个物的形象。先观察,然后看,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类,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所观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复杂的现象一分为五。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就是运数,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叫求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确立的东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系统思维方式,它具体的过程,归纳起来叫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中医学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说明生命,说明健康,说明疾病,就是运用这样一个规律。比如,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先取其象,观物,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要看这个病人表现的异常生命现象,看他的象,状态,通过这个现象来取它的象。我们前面讲用五行分类,那些表现的正常、异常现象,分析它异常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看)它和谁象,分别纳入到五行那个五类里去。然后再找出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异常,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找出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求道,做出一个判断,辨证结论出来。比如,说肝脾不调,说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脾,那有肝气横逆的病理表现,根据这个表现,现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这个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它属于哪一类,它属于木类,我们才能判定肝气,肝气横逆。运数,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气横逆,木旺必克土,这是一个结果;

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仅仅是木旺克土呢,还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据这个象来决定。运数,掌握这个规律,仅仅根据这个象,客观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判断求道,仅仅是累及到脾,没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结论木旺克土,肝脾不调。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是五行学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比气所奠定起来的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所奠定的那个系统思维方式更加缜密,更加严密,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五行分类方法。我们前面讲过阴阳二分法,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个五分法。因此,在中医学理论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纳入到五行变成五志,虽然我们讲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来说明的时候,讲这个情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和五脏和五志相对应,它不说五脏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两个,目的就是为了纳入这个五行系统,符合这个五行分类方法。(那)个七,它既不属于两分法,那么又不属于五分法,那怎么办呢?把那两个人为地去掉,变成了五分法。五分法就比两分法,从分类学来说分类更加细致,使人们的认识从抽象进一步到做到具体。这就是在中医学领域里面常用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从逻辑学来说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两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前两者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和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这个科学(观)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来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都是举例子,基本问题:

一、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我们看前面事物五行分类的大表,把人体的结构分为五个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的五脏的结构系统,成为中医学的结构理论,系统的结构理论。所以中医学强调脏腑,奇恒之腑,脏腑经络是通过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经过类比来将人体的脏腑一分为五。那么脏和腑之间呢,脏和腑是以五脏为中心,有脏,有腑,有肢体官窍,就人体本身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的结构,形成了中医学的人体系统结构理论。

二、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这句话应该进一步限定。中医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为据来类比五脏系统,类比五脏,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注意,部分的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的说明生理功能。比如说,木曰曲直,用它来类比肝,来说明肝主疏泄这样的功能。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释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释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论据就不是那样充分了。(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样,因此,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们把那个主要都去掉,从最一般的规律来说,中医学建立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生理功能这个学说的时候是以五行属性为据的,在建立结构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据五行的属性,类比脏腑有这个特性,它就有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我们今天看它就是以这个为据论述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第三、这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讲五行的关系仅仅讲到生克制化这方面内容,五行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五行互藏这样一个概念。五行互藏,什么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比如,木行,木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还包含其他四行,就存在的关系还蕴含着其他四行的关系。咱们的中医学,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面表述得最详述,最详细,在《内经》五行互藏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却把这个概念论述得很清楚,引入到医学是张景岳明确提出来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提出五脏互藏的理论。那么生克制化再加上五脏互藏就是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个系统思维的整体观不是一个平面的,也不是个线性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思维。说五行生克制化,每一行还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还有其他四行,那么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关系,每一脏自己,每一行自己都体现出了生克制化的关系。一纵一横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呢?就像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系统专家评价中医学五行思维是一个球形的、网状的思维结构,(是)最科学最高明的思维结构。英国著名的生化专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里面作出了很好的评价。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书,连他们外国人的眼睛,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考察中国人的五行学说,说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常高明,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当然在本科生教学大纲中我们只能讲到,仅仅讲到生克制化,或者说仅仅讲到了一个平面的关系,还没有讲到一个立体的思维关系。五行互藏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一个概念。这个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讲,那么在研究生,博士生当中去进一步探讨去。现在咱们国内的研究思维科学的一些专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维模型,研究脑科学的专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克制化研究脑科学,研究人的思维模型。第四、它论证了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我们看原来那个表,上面讲过那个图表,五行事物分类的表,以五行的属性为例,和自然的各种现象,时空的现象类比起来,形成五个系统,旨在论证事物的统一性,论证人体环境的统一性。这是从五行学说来论证。气一元论,从天地人本原于气这个角度来论证天地人三才一体,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统一这样的一个观点,从矛盾对立的观点认识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那么自然、人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这个角度论证了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五行学说,以五行属性为据将自然现象和生命各种现象一分为五,分别纳入了木、火、土、金、水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生克制化这个规律来阐述了人体和自然之间同一系统和另外系统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科学的整体观念。

第二、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这一点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病理变化:

一、用五行来说明发病的规律叫主时发病。给出这个表——五脏和五时之间的关系,这个昼夜的关系,了解就可以了。那么主时发病,说肝病,春季易于发生肝病,因为肝和春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个就叫主时发病,以下依此类推,说肝病旺于春,那么心病旺于夏。除了一般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非主时发病。那就受什么呢?受五脏之间生克制化规律影响。一般规律就记住主时发病,就一般来说,肝病在春季容易发病,心(病)在夏季容易发病,肾(病)在冬季容易发病。为什么呢?在五行分类,它们属于同一系统,这就可以了。讲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即有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又有的不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中医看问题非常全面辩证,既讲一般规律,又讲在不同条件下还会有特殊规律。

二、用它来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疾病传变规律:一是按照相生规律来传变,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这样来传变。那么先母脏有病以后累及子脏就称之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传心,肾病传肝。肝火旺盛,这个人肯定出现心火上炎的表现,这是必然的,由相生规律所决定的;说肾有病,肾阴不足,肝阴一定不足,因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盗母气,说子脏有病必然累及母病,这从相生规律说,肝有病,肝火炽盛,肝气郁结,也可以损伤肾的阴液,也会损伤肾精。说心有病,心火炽盛同样也会出现肝火的改变,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规律,那么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就是按照相生规律传变的结果,称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克规律传变:

一、按照相乘的规律传变,二、按照相侮的规律传变。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传到脾,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金匮》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句话根据什么来的呢?理论依据就是按照相乘规律,只要有一脏出现太旺,它必然的结果,乘脾。太过的时候是这样,那么不及的时候呢?不及的时候,脾虚条件下肝也会表现为乘脾。那么肝太过可以出现,脾不及也可以出现,结果肝旺乘脾。相侮传变,正常情况下是金能够克木的,现在肝太旺,这个时候不仅金这个肺不能够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约,这种情况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这个著名的病理学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气虚的时候,肺本身功能虚的时候,虽然肝不旺,也会表现出来肺虚肝侮这样的一种状态。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过。最容易理解,乘,而难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时候。但是有一条必须记住,我们前面讲亢害承制菱形图,念这个菱形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旦发生相乘,任何一行,它最终结果乘侮同时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脏有病,一旦出现相乘,必然出现相侮,那就是说三脏同时发生关系。这个在病理上也反应出来整体的病理观。总的就是这个图,以肝为例,讲它和其他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旦有病以后,通过生克,就是相生关系传变,乘侮关系传变会导致哪些病理结果。第三、用五行学说来判定疾病的预后。

一、按照五脏的节律来判定预后,预测病情按照五行,牵涉到五运六气了,那么按照五行的年节律,春夏秋冬,就五行和五气之间的关系,一年的变化,那么始病,就是容易在什么时候发病,我们前面讲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来说判定病情的轻重按照旬节律来判定的;那么病危都是按照日节律,在一天当中木、火、土、金、水谁当令,二十四小时分开,来判定这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轻重呢?是以十日为计来看。用它们的五行所属,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判定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相生的病轻,而相克病重,按这个规律。引证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一句话,他说“始病则以岁月期之”,年节律期之,“病重则以旬期之”,以旬节律来判定病的重轻,说垂死则以旦暮计之”,这个垂危欲死,以日节律来判定。这一部分内容仅作一个概念的介绍。那么本科生仅仅知道主时发病的规律。一般来说那么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么冬季肾易有病,仅此而已。年节律,旬节律,日节律就涉及到五运六气一些基本常识,作为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希望在这个阶段能够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它对于我们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有好处的。中医学在判断病情发生发展规律,判断预后的时候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有理论依据的。那么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以五行学说为据,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判定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第二个,用它来预测疾病传变的顺逆和预后。一般来说,按照相生传变称之为顺传,称之为轻,吉,预后较好。相反,按照乘侮传变,叫逆传,病情比较重,就是预后不好,这仅仅是个一般规律。至于说顺传和逆传,这取自于《难经》。什么叫顺传和逆传?在不同的著作里面解释不同的病理发展传变过程当中,它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面是就相生乘侮传变而言,两者相比较而言,相生传变病情轻,预后好,称之为顺。反之,乘侮传变病情重,预后不良,称之为逆。在这里面注意是在相生传变和乘侮传变这样的特定的条件下,说顺传和逆传,它的概念是相生传变定义为顺,乘侮传变定义为逆。舍此条件,这个顺传和逆传的定义(是)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中文讲语言学讲语境,讲语用,在这个语言环境下,顺传和逆传的语用,它的功能,顺传表示它是相生传变,逆传表示到乘侮传变,离开这个语境不能这样表达。学中医难,学中文也难,中医的表现符号,表达的符号是中文,中文讲究语境、语用。那么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它的语用发生变化,就它的义项发生变化。

我们今天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将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全部讲完了。重点需要掌握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气的概念。气是肉眼难以看到的,不断运动的,精细的物质。运动是气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种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又表现为形与气,聚则有形,散则无形,表现为形气的运动状态,这个形气的互相转化,这个运动过程称之为气化。升降出入称之为气机。气、气化、气机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我们移植过来来说明生命问题。阴阳学说,阴阳是表示事物属性的一个概念,是指阴气和阳气的物质及其物质的属性,这样的一个概念,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五行学说是用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这三个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一)承认生命是物质的。

(二)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要遵循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奠定了中医学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就是根据气、阴阳五行学说所确立的自然观、医学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乃至于具体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论述医学的问题,从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于养生保健;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问题,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学理论。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理论本学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既有本门学科的术语,又有从气、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学说里面移植来(的)哲学术语。形式上是哲学术语,而内容上既有哲学的含义,又有医学本身的具体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含义。所以学习中医理论,无论学习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术语,必须搞清楚它它在什么层次上来说明问题,是站在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呢?还是站在生命科学讲具体生命过程问题来说明问题呢?这才能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清楚。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由于汉字具有多义性,而中医学必须用汉字这个语言符号来表达中医学的理论,因此也决定了中医科学术语的多义性。中医学的内容,语言很简练,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深邃。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就是任何一个概念术语义项的单一性,线性的关系。所以学习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逐步地建立起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好今天课就到这里。

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

诊断疾病。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2.推断病情:

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那么按照相生规律推断病情的发展规律,我们上一节讲到相生传变为顺,因此它的病情的预后为顺,生。这个生和死,死,不是死亡的死,是指逆而言的,预后病情向危重方向发展,而生是指的预后良好,称之为顺,生死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死亡的死。

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那么同学们就要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掌握五行的属性,那就又重新回到我们上一节讲到五行对事物属性分类那个大表。把那个记熟了,将来学习诊断学的时候就能正确地应用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和对疾病的发展趋向作出判断。

第四、我们讲五行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它应用非常广泛,在这里我们只讲两个问题,1.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什么来控制疾病的传变呢?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截断病理传变,控制疾病向前发展。比如,若肝有病,按照五行的生克规律,相乘的规律,肝有病一定要传到脾,那么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控制的时候,既要抑制肝,同时要保护脾,或者是可以直接判断到肝有病可能要传到脾,那么在脾病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事先扶助脾,提高脾的生理功能,使肝的病理变化不传到脾去,把这个治疗思想叫做控制疾病的传变。今后同学们在学习《金匮》的时候就会讲到有这么一句判断,它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有病,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必须要想到肝病必传脾,这是个必然的规律。为了控制肝病向脾传变,一、在治疗上要抑制肝。

二、预防性治疗,首先扶助脾的功能,要实脾。这个思想就是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控制疾病传变。中医学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截断疗法”,就是截断疾病向前发展。怎样控制它?防患于未然,那就是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来控制五脏系统疾病的发展,也体现出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2.确定治则和治法: 在这里仅选择目前为止临床常用的应用五行学说所确定治疗原则、常用的方法,举例而言,不是全部内容。

一、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规律所确定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那么什么叫“补母”呢?“补母”又称之为虚者补其母,“补母”的适应证是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又称作实者泻其子,它的适应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这个原则,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原则,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什么叫“补母”、“泻子”,它们的适应证是什么?两者都是母子的关系失调,而“补母”适用于虚证,“泻子”适用于实证。至于具体的例子,我们通过常用治法来理解它。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制定了具体应用五行学说调整脏腑关系的治疗方法。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几个方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就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第一、滋水涵木法。什么叫做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它的适应证是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的证候,它的特点是眩晕,五心烦热,腰酸膝软等等。这些症状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将来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再进一步熟记,这里要求同学们记住它的适应证是肾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这样的证候。肾属水,肝属木,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用五行的话说叫“水不生木”,根据这个原理所确定治法,中医学给它确定一个术语叫“滋水涵木法”。

二、益火补土法。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五行学说,心属火,脾属土,益火补土法的本义是指补心火而益脾土。这在历代的文献说得非常清楚。比如,将来同学们学方剂的时候,“人参归脾汤”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它就是益火补土法的一个代表方剂。过去的方书有专门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的,希望同学们将来在学到高年级的时候能够读一点方书的原著,看看古人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来阐述方剂的结构。

二、引申意义。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益火补土是指补肾火,(也就是)补命门,益脾土。按照第二个含义,也就是我们现行的含义,学术界公认的引申意义,益火补土是指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个方法。它的适应证是肾阳不足而脾阳不足的证候,或者是脾肾阳虚的证候。它既有肾虚的表现,又有阳虚外寒的表现,又有脾虚的表现。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益火补土,取这样的意义呢?这个意义源于命门学说,中医脏象学说将来还要讲一个命门学说,自从命门学说形成以后,强调命门含有真阴、真水、真阳、真火,我们今天认为命门的水火与肾阳、肾阴同义,只不过是强调它在生命之中的重要作用而已。根据这个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命门之火为人体脏腑伏火的根本。换言之,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命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这是

一、命门学说原理。第二个的理论依据,中医有句最经典的判断,叫做“久病必穷肾”,说任何疾病,不论是从哪一脏开始,五脏系统的疾病最终都要归结到肾。基于上述,那么现在认为补火生土,强调的是补肾阳而温脾土。因此,我们现在临床所习用的益火补土法实际上把它换个说法就是补肾阳而温脾阳,实际是温补脾肾。这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可以单独补肾,补肾就可以补脾,在脾阳虚的时候也必须是在中期以后到末期,那么必然要累及到肾,肾阳虚。在这时可以单独滋肾阳,也可以脾肾双补,达到益火补土的作用。这就是用两种学说来解释益火补土法,这并不等于中医学的概念是(有)歧义的,不科学的。同样一个术语,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定义,可以出现不同的定义。用补心火而益脾土,临床也非常习用,这是它的本义用五行学说规定。那么中医学讲脏腑之间的关系又出现了命门学说,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强调肾在五脏系统的作用。根据这个学说益火补土的本义又发展了,反映出中医理论的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要求同学们益火补土这个概念只要求后者而不要求前者。

三、培土生金。培土生金法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气虚的证候。脾属土,肺属金,培土生金,调整脾肺之间的关系,按照相生关系来调节它,这个也是临床非常习用的。比如,肺炎,肺久病咳嗽,有的人大便溏薄,越大便溏薄它咳喘越厉害,那么有经验的医生,不治咳,而治泻,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泻子则喘愈,这在古书上、临床医案上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方法。那么这个医生当用这种方法来治疗的时候,他头脑里反映出来就是用五行相生的规律调整脾和肺的这样一个关系,我们把它(的)方法归纳起来那就叫培土生金,用脏腑的话说那就(是)补脾益肺。那就是说补脾益肺和培土生金同义,一个是从五行的概念来说的,一个从脏腑的概念来说的。

四、金水相生法,这个是现在常用,也是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的。金水相生法是肺肾阴液共同来补益的一种方法,注意,不是说金能生水,不是补肺阴而生肾阴,所以我们定义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液而治疗肺肾阴虚证候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肺肾阴虚,或者是肺阴虚的中后期。就是肺阴虚证必须是中期以后,或者是肺肾阴虚,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金水相生的方法,这是它的本义。第二、现在常用的我们所说的金水相生法是滋肾阴而补肺阴。它的代表方剂,比如“百合固金丸”,那为什么来这样定义呢?引申到这样一个意义呢?前面我们讲的益火补土,根据命门学说来的。这个也是同样前面曾经讲过一句,“命门真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久病必穷肾”,“肺阴虚必然导致肾阴虚”,而导致肾阴虚的时候,根据“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这个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时候,不是补肺阴而滋肾阴,反过来而是把治疗重点放在滋肾阴而益肺阴。这个思想在金水相生法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本义和它的引申义,那么刚才举了个“百合固金丸”,大家将来在学习方剂的时候可以看补肺汤。补肺汤是肺气虚典型的代表方剂,为什么用补肾药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的时候认真去读这个方子的方解,来体会金水相生法这两个含义。下面我们讲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治疗原则是八个字,记住就可以了,叫“抑强扶弱,分清主次”。相乘相克规律表现为乘侮的病理变化,有强也有弱。基本原则叫抑强扶弱,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孰轻孰重,在抑强扶弱的同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抑强,就是抑其克者之强,上面那个木旺克土,抑强,泻肝,属肝;扶弱,扶其被克者之弱,肝旺必克脾,在调整肝脾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叫既抑制肝还要扶助脾,抑强扶弱。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必须分清是肝旺为主呢还是脾虚为主呢?分清主次来正确进行调节,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所制定的常用(的)方法,以下介绍四种:

一、抑木扶土。就是疏肝健脾这样一种方法,把它转化为脏腑的概念,疏肝健脾法就是抑制肝木而扶脾土这样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只要求同学们掌握肝郁脾虚,就是肝失疏泄而导致脾气虚弱这样一种状况,肝旺脾虚这样一个状态。仅仅掌握到这个程度。

二、培土制水。脾属土,这个水是肾属水,调整脾肾之间的关系,土能克水。那么培土制水法是温润脾阳,或者是温肾健脾而治疗水湿泛滥证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脾虚乃至脾肾两虚而出现水肿这样的证候,那么先就把它限定到这个程度,调整脾和肾之间的关系。

三、佐金平木。又是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金能够克木,肺属金,肝属木,是调整肝和肺之间的关系,这个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佐金平木法呢?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而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木火刑金。木火刑金按照五行的本义应该是肝火炽盛,肝火犯肺,是相侮的传变。那么在正常情况下肺金能够抑制肝木,在病理情况下可以是由肺金传到肝,也可以由肝反侮肺。这个佐金平木法应用的原理就是木和金之间反侮的作用,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佐金平木法,它调整(的)是肝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本科生教学(的)各门课程当中一个典型的,我们这里讲叫木火刑金,那么在《诊断学》里面讲叫肝火犯肺证,将来在《内科学》里面讲咳嗽的时候,肺热咳嗽有一个证候,叫肝火犯肺证,它使用的方法,用五行的话说就叫做佐金平木。这是从相侮来考虑的。最后一个,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应用五行确定的治疗方法当中最难的一个,叫泻南补北法。我们前面曾经讲过,五方,南、北,北属于水行,南属于火行,那么脏腑,水和火是指的心和肾之间的关系,泻南补北法是调整心肾的关系。那么什么叫做泻南补北法呢?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而滋肾水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心肾不交证。水和火关系失调,中医学有一个名词,规定它的科学术语叫做“心肾不交”,也叫“水火不济”。那么在这里我们要求同学们心肾不交证,只掌握其中之一,叫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在心肾不交证当中(是)之一,而不是全部。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少阴热化证的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证,就是调整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的典型的经典的代表方剂。在后面脏象学说中我们还要进一步讲心肾不交,那个心肾不交是个完整的概念,在这里面,泻南补北法只限定于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也就是说这里的心肾不交证是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这样一个候,而不是心肾不交的全部。再强调一次,泻南补北法它是调整心肾之间的关系,但是仅调整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这个病理变化的状态,不是心肾之间的关系失调全部它都用泻南补北法。这就是从字面上看泻南补北,泻心火而补肾水,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应该包括心肾关系失调的全部的证候都可以使用。但是我们给它定义的时候,它的内涵和外延仅仅限定于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除此条件不能称之为泻南补北法。关于用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重点的内容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些。除此之外,用于针灸治疗,用于调节精神的情志,根据五志与五行的关系,那么将来在临床课中还要进一步讲,七情病的时候,老师还会进一步讲如何调整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用精神疗法,中医称之为活套疗法,人事疗法,来治疗疾病。在当前心身疾病治疗当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中医治疗疾病这类疾病,不仅仅是施加中药。这种方法其原理,就是根据五行五志的生克制化规律来调整人的精神状态。

到此为止,我们把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作用讲完了。要求同学们把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作为重点。它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掌握这三种学说怎样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自然观、医学观?怎样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学习这三种学说最重要之处。至于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它阐述中医学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的具体问题,这里只作一般的了解,因为在后续课程,还要进一步去讲授。

第二篇:五行学说[范文]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古人对自然界无数次的观察、而产生的自发的辩证。阴阳学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

就中医来讲,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具体我们人体的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说明。例如:男为阳,女为阴。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以组织结构对功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完美。

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证经验归纳出以“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深刻地描述出了人体各部门的相关性。“木火土金水”依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相生即:木—火—土—金—水—木:相克即:木—土—水—火—金—木。木代表的脏腑是肝与胆:火代表的是心与小肠:土代表脾与胃:金代表肺与大肠:水代表肾与膀胱。如下图所示: 肝与胆

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的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和迎风流泪,眼睛疲倦乏力,视力下降,贪睡而睡眠质量不高。肝火上炎则目赤。肝循环系统不畅,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经常眨巴眼。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活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身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也可发生抽搐。“爪为筋之余”爪和筋也有密切联系。肝血充足,则指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指甲软薄,没有光泽,甚至变形脆裂。在志为怒。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就可造成肝气郁结,表现为易怒、易发脾气,头痛、胸肋胀痛。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发,肝火太旺,则难与人相处。肝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酸性食物;面色通常暗青无光泽。

胆为六腑之一,胆的主要作用是储藏胆汁。胆汁为清静的液体,故胆被称为“中清之腑”胆病的主要表现为黄疸、肋痛、口苦、呕吐苦水等。

肝与胆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而且肝胆相连,发生疾病时常互相影响。

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功能正常时,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舌色紫暗无华。心火过旺,则舌尖红赤或口舌生疮;痰迷心窍时,可见舌强不语。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见口吃甚至失语等。

其华在面,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之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会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

在志为喜,主神志。心气亢胜就会出现喜笑不止,有事没事都爱笑,属非正常的笑。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果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病症,如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昏迷、喜笑不休等症。心脏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苦味的食物;面色有时会出现赤红色或紫红色。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输送来的饮食物,继续消化,分别清浊。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异常。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尖红痛,口腔糜烂,或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这种病理现象,叫做“心热于小肠”。脾与胃

脾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经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若脾循环系统虚弱,则难以调节食物的消化和养分的吸收,易于造成肠胃功能混乱,表现为大便不成形,甚至泻肚不止。胃火过盛,表现为便秘、牙根疼痛或口腔溃疡。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脾能正常的运化水骨精微,滋养全身,则食欲旺盛,肌肉丰满健壮,四肢有力,口唇红润。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异常感觉,甚至出现口臭。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

在志为思。脾胃不好的人,有事没事都易思虑,遇事易想不开,经常是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脾胃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甜味食物,面色通常萎黄无光泽。

脾与胃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有病可出现上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的任务。脾胃的作用在人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肺与大肠

肺主气。肺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的功能。此外,中医还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六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肺主肃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上逆便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状。

肺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肺有病时,常表现有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难,甚至鼻翼煽动。肺与声音有关,肺气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微,风寒犯肺,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肺痨病由于病邪的损害,或因肺气消耗过甚,可导致失音。

肺主皮毛。肺与皮肤肌表关系密切,肺卫之气充盛,则皮肤肌表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的侵袭;反之,则毛孔疏松,易受外邪侵袭,可发生自汗、盗汗和易于感冒。

在志为忧。肺功能不好,则易于产生悲忧型的情绪。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悲忧型情绪。肺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辛辣的食物;面色通常苍白无光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有病则影响排便,或燥结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痢脓血。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

肾与膀胱

肾是先天之根,主寿命,臧智。肾的强弱主要是父母遗传,肾亏者只要坚持长期调整肾的循环功能和基础两部分,完全可以健康、长寿。

肾主藏精。一是藏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二是藏五脏六腑之“精”

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其他重要生命活动。肾主水。肾是调节内水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与肾有关,为肾之上窍,肾气充足,则听觉正常;肾气虚衰,则耳鸣、耳聋。二阴指肛门与尿道,为肾之下窍,故大小便的排泄与肾有关,如肾气虚衰可导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沥不尽,尿频、尿急、遗尿、夜尿等症。肾阳不足可导致便秘,命门火衰可致黎明前腹泻等。

肾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又与脑有关,肾精充足,则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肾精不足,常出现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等症。另外,“齿为骨之余”,牙齿于骨有关,肾气虚衰,则牙齿易松动而脱落。

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常能反映肾气的盛衰。肾气旺盛,则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则毛发稀疏易脱落或变白无光泽。

在志为恐。肾功能不好的人,通常易胆怯怕事,以大惊小怪,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咸味食物,也就是口重。面色通常暗黑无光泽。

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如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

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有时与肾的疾病有关,如肾虚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失禁或遗尿;肾虚气化不及,则可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阴阳五行与五脏六腑间的关系

我们自然界的五行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我们人体的五行也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的关系是,肝好,心好;心好,脾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好。这叫年轻,健康,不得病。

它们有相生的关系,就有相克的关系,相克的关系是什么呢?

相克的关系是:肾功能不好,心脑血管就不好。肾是过滤的,肾有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球管过滤,肾小管重新吸收进血液里。如果肾功能不好,肾小球过滤不干净,就像一个漏勺一样,兜不住了,肾小管吸收进血液里。心脑血管功能下降,克回肺,又克回肝,肝不好又克回脾胃,肝功能不好的人,见油腻的东西,他就吃不下,最后又克回肾。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耐心看到这里的各位朋友,是不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是吗? 如果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告诉你,这就是小病。养病如养虎,病来如山到,病去如抽丝。

回过来看上图,一圈两圈克,这是亚健康;三圈四圈克,你不舒服,上医院检查,查不出来;五圈六圈克的时候,查出来了,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七圈八圈克,医院在给你做治疗,做化疗,做血液透吸;九圈再克的时候,医生说,回家吧,该吃什么吃什么,该喝什么喝什么;医生也不是万能的,对不对?十圈克的时候,就该交户口本了。

罗马有个哲学家,叫塞尼嘉,他说:人类不是自然死亡,而是慢性自杀!几乎99.9%的人都是因疾病死在病床上的。疾病是人类最大的克星!那么,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你体内成分之间适当的平衡,如果其中一项突出或不足,破坏了这种和谐,便会造成疾病。

这种情况我们吃什么呢?

我们有些朋友说了,我吃西药。是药三分毒,治标不治本。全球死于抗生素的人,有19万。

我吃中药。现在的中药,不是华佗时代的中药了,也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药了。首先,它采载季节脱节。芍药本该五月份采集,他偏要4月份挖出来,农民为了卖个好价钱!药效达不到。第二,它是农药化肥的结晶。现在的中药,都是种植的,要用农药杀虫,化肥催长。第三,要灌满肠。你灌满肠后,才能3% ~ 5%起作用。在加上没有时间熬中药。那么,我们吃什么呢?不用再苦苦寻觅,不用再听天由命。今天,我们将健康送到您的手中。

结束语

阴阳五行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理论,它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医整体论的思维特点。此脏损之,彼脏伤之。《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思念宝玉过度,心火伤肺金,她得了肺病;肺金伤肝木,她火气特别大;肝木伤脾土,她胃口不好;脾土伤肾水,她易疲劳;肾水伤心火,更加重了病情。

人生如达摩祖师脚踏芦苇过江,由此岸到达彼岸,处于沉浮之间、生死之间、祸福之间;人生也像一部车,只有懂得其性能,熟悉驾驶规则,才能防止车过早的损坏甚至报废.

第三篇:藏象学说 讲稿

留学生班《中医学》第三章 脏腑学说

讲稿

附三院

周颖芳

Hello, everyone!Today we’ll talk about the theory of viscera and bowels.I am from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my name is Zhou Yingfang.I know you have learnt Yin-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doctrines, which make it easier to understand what we’ll learn today.Objectives

After the learning of this chapter, you should master the concept of viscera and bowel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five zang-organs and the six fu-organs,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At the beginning of learning TCM, not only you, but also the Chinese students have the problem in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ing the theory of TCM, because it is re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I hope, from now on, you can make yourselves completely into the thin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st like the picture,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are two different ways, but their purposes are to deal with diseases and make human beings healthy.Let’s see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words of viscera, 藏象。Zang has two pronunciations, one is cang, which means hiding;another is zang, which means the internal organs.Xiang indicates the phenomena and shapes/forms.These two words together implicate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organs inside our body.The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CM.It consists of the study of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all the viscer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In Chinese medicine, each organ is a complex system which encompasses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material-anatomical body parts, mind-body-spirit connection, individual constitution, tissues, organ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This paradigm is the core of TCM.We divide th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body into three kinds: The first one is five zang-viscera, which includes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and kidney.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s to produce and store essential qi.Essential qi is composed of the congenital essential qi, and the qi from food and drink by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The second one is six fu-viscera, they are gallbladder, stomach, small intestine, large intestine, urinary bladder and san-jiao.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s receiving, transforming, and transporting food and water.If the passage way is not smooth, been obstructed, the person will feel distension in the stomach or the abdomen area.(The five zang-viscera store the essential qi but not discharge it, so they are full, but cannot be filled up.The six fu-viscera transform and digest the matter but do not store it, thus, they are filled, yet are not full.)

The third type is extraordinary fu-viscera.They are brain, marrow, bone, vessel, gallbladder and uterus.They are distinct from the fu-viscera in function.We’ll go into details later.The five zang-viscera 1.Heart The first content is heart.As we all known that the heart is located in the thorax and guarded externally by the pericardium.Let’s go in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rt.The heart has the function of circulating blood through the vessels to nourish the whole body.Maybe it’s easier to understand, because it is similar to that in western medicine.The blood circulation looks like a ring without break, but the normal circulation of blood in the vessels depends on both the heart and vessels.The vessels are the pathways of blood circulation and the heart is the motive power of blood circulation.Heart qi can promote the blood circulation, and transport the nourishment materials to the tissues and organs.The beat of the heart relies on the promoting and regulating function of the heart qi.Shen refers to the control of whole body function in a broad sense.Specifically the heart governs spiritual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s mental aspects, consciousness and thought.Maybe it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for you to understand.In modern medicine, spiritual activities are the function of the cerebrum, or the cerebrum’s reflection, related to, and experiences with objective things.In TCM, heart governs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organs and body orifices.The material basis of spiritual activities is blood.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if the function of governing spiritual activities is normal, one will be full of vitality, have a clear head, and be quick in both thought and response.But, in the pathological condition, the patient will be upset, have depressive psychosis and mania caused by phlegm-fire disturbing the heart, insomnia, frequent dreaming and palpitation.Here is an example, a person named Fan Jin in a novel of Qing dynasty, lived in poor, he had experienced the exams of more than 20 times, and all failed.Until nearly 60 years old, he got the former second degree candidate in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He was very very happy, and became mad.If we use TCM theory to explain it, it is because the overjoy emotion hurts the heart.In TCM, hear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weat.Sweat is derived from body fluid, and is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blood.There are sayings, such as blood and sweat share a common source, sweat is the fluid from the heart.In normal condition, sweat can moist the skin, while too much sweating may injury heart blood and heart qi.For example, hot environment, too much clothes, or excessive exercises may cause abnormal sweat.And the patient may feel palpitation and feeling of fear.A much more serious condition is known as depletion of yang resulting from profuse sweat, which leads to night sweating.The heart opens to the tongue and manifests on the face.In acupuncture, the large divergent collateral of the heart meridian goes up to the tongue and the face.These areas are rich in blood vessels.You all know a TCM practitioner often looks at the tongue and face, so as to help he/she to make diagnosis.It is said that the tongue is the sprout of the heart.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heart can be detected through changes in both color and luster of the face.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the heart functions are well, and the heart-blood is abundant, the face will be ruddy and lustrous, and the tongue will be light red and free in motion.In the pathological condition, the manifestations depend on the concrete reason.If the heart-blood is deficient, there will be a pallor complexion and pale tongue.If the heart blood is stagnated, purplish and dark complexion, echymoses or petechiae will appear.Dysfunction of heart in governing mental activities or spirit leads to stiff tongue, difficult in speaking, or aphasis.If the heart-fire is flaring up, there will be red tongue and carbuncles。

Hair is dependent upon the nourishment of blood, so it is said hair is the extension of blood.Pericardium It has the function of protecting the heart.In TCM, exogenous factors that invading the heart often first attack the pericardium.For example, febrile disease with high fever, coma, deep red tongue is known as “heat invading the pericardium” in TCM.2.Lung Governs Qi(1)Governs air breath “getting rid of the stale and taking in the fresh”(2)Governs Qi of the whole body Production of “pectoral qi”, which is composed of fresh air from nature inhaled by the lungs and essential qi from food, water, and stored in the thorax.Qi movement(ascent, descent, exit and entrance)of the whole body In charge of dispersing and descending The function of dispersing and descending involves the distribution of qi, blood, and body-fluid to the zang-fu organs, the muscles, skin and hair.Pathology: cough, difficulty in breathing;fullness of the chest, phlegm Smooth the water passages It means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functions of the lung qi have the function of smoothing and regulating the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and discharging of the water inside body.Discharge the metabolized water in the body in four processes: urine, sweat, respiration, and feces.“the lung is the upper source of water” Governs the skin and hair The skin and hair in this case, represent the entire surface of the body including skin, sweat gland pores, and hair.They acts as a barrier against the invasion of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The lung spreads defensive-qi to the body surface, “warms the tissues between the skin and muscles, replenishes the skin, nourishes the muscles, and regulates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the pores”.Pathology: aversion to cold, fever, nasal obstruction, nasal discharge, cough, or even difficult breathing.Opens to the nose Nose is the gate of the lung, and the passage for air enter and exit.Proper function of the lung-qi: clear, unobstructed nasal breathing, smelling Pathology: stuffy nose, running nose, sneezing, itching of the throat.3.Spleen Governs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ubstances:(1)food Function: digesting, absorbing and transporting nutritive substances Pathology: poor appetite, abdominal distention, diarrhea, lassitude, and emaciation(2)water Function: promotes water metabolism, moisten and nourish various tissues of the body, avoid retention of water, maintain water metabolism balance.Pathology: edema, phlegm-dampness syndrome, diarrhea Controls blood Function: controlling blood and circulating it within the vessels and prevents blood from extravasating.Pathology: bleeding Sends up essence “spleen qi is in charge of ascending”

Raising up Food Essence, raising up the Internal Organs Pathology: “sinking of the middle-jiao”

chronic diarrhea with proctoptosis uterine prolapse Dominates muscles and limbs Pathology: thin muscles, forceless, flaccid and atrophied limbs Opens to the mouth, manifests on the lips Appetite and taste Pathology: anorexia, tastelessness, or a sweet or sticky taste in the mouth, pale and lusterless lips 4.Liver Regulates the smooth flow of qi(1)Emotions Hypoactive: depression, sorrow, suspicion, sighing, and hypochondriac distress.Hyperactive: irritability, dizziness, vertigo, insomnia, and dream disturbed sleep.(2)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The ascent and desc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qi The normal secretion of bile Pathology: poor appetite, indigestion, belching, acid regurgitation, abdominal fullness, and diarrhea.(3)The smooth flow of qi and blood Maintaining normal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Pathology: distending pain in the hypochondrium, breast, or lower abdomen.qi is the commander of blood, qi stagn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blood stagnation----stabbing pain in the hypochondrium, abdominal masses, irregular menstruation, dysmenorrhea, and amenorrhea.Liver can smooth the flow of qi in the san-jiao to regulate water passages.Otherwise, edema or ascites may appear.The smooth flow of liver qi results in normal sexual function.Hypoactive: impotence and premature ejaculation, or amenorrhea or dysmenorrhea.Hyperactive:

males----over indulgence

in sexual activities,and spermatorrhea females----dreams

of

sexual

fantasies,an

early

menstrual cycle, or metrorrhagia Stores blood Function: storing blood and regulating the volume of blood in circulation.Pathology: liver blood deficiency----blurred vision, night blindness, contracture of muscles and tendons, and motor impairment.women----scanty amenorrhea Dominates tendons and manifests on the nails Pathology: numb and impaired movement of limbs, tremor or spasm.heat-evil----loss of fluids----convulsion, opisthotonos, clenched jaw “the nails are the excretion of the tendons”

Opens to the eyes 5.Kidney The kidneys store vital essence, and are in charge of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essence Kidney qi in growth,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and sexual function.Governs water metabolism

flow of menstrual blood

(1)in distributing body to nourish and moisten tissue(2)the discharge of utilized water by the tissue Governs the reception of Qi “the lungs govern respiration and the kidneys govern reception of qi” Kidneys dominate bone and manufacture marrow, which forms the brain and manifests in the hair.Pathology:

de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

weak or underdeveloped bone, delayed closure of the fontanel, weak bones in children Teeth are an extension of bone.The kidneys manufacture marrow, and the brain is the sea of marrow.The nourishment of hair comes from blood.The kidney stores vital essence which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blood.The kidneys open to the ears and have two yin parts.The hearing function of the ear depends on nourishment from kidney essence qi.The two yin parts of the kidneys are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yin(or the genitals and the anus).Six Fu-viscera

1.Gallbladder Six fu-viscera: hollow in structure, excrete bile to help digest food.Extraodinary fu-viscera: the bile stored in the gallbladder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essential qi with similar functions of the five zang-viscera.Function: store, concentrate and excrete bile In terms of mental state, it is in charge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Pathology: distending pain in the hypochondriac region, poor appetite, abdominal distension, loose stool, bitter taste in the mouth, vomiting yellow-green and bitter fluid, jaundice.2.Stomach Location: below the diaphragm Function:

(1)Reservoir of foodstuff “barn”, “sea of water and cereal”, “reservoir of foodstuff”(2)Descending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Along with the ascending function of the spleen The function of the whole digestive system Pathology: failure of descending of the stomach-qi may cause the adverse rising of the stomach-qi, marked by belching acid regurgitation, nausea, vomiting, hiccup, etc.3.Small Intestine Function:(1)Stores and digests food(2)Separates the clear from the turbid Pathology: fullness of the abdomen, pain of the abdomen, diarrhea, short of urine.4.Large Intestine

Function:

(1)Passes and eliminates waste(2)Governs body-fluid Pathology: constipation or loose stool, diarrhea 5.Urinary Bladder Function:(1)Stores urine(2)Discharges urine

The turbid fluid is formed after the water metabolism, and is transported downwards to the kidneys, where it turns into urine by the qi transformation of kidney.6.San-Jiao

The concept of San-Jiao has two meanings.First, it is one of the six Fu-organs and secondly, it represents the partition of human body, i.e.the generic term of the upper energizer, middle energizer and lower energizer.(1)San-Jiao of the six Fu-organs Function: passing through the original qi and water.San-Jiao is the route for the circulation of original qi and water.Original qi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qi of the human body, the motive power of human vital activities,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kidney.The distribution and excretion of the water inside the body are accomplished by the synergistic function of many organs, including lung, spleen and kidney, etc.But the normal circulation of water must be based on the channel function of San-Jiao.(2)Partition Meaning of San-Jiao

As the region, San-Jiao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e.the upper energizer, middle energizer and lower energizer.It includes the whole body from the head to the feet.Each energizer has its ow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nerally, the chest part above the diaphragm, include heart, lungs, head and face, is called upper energizer.Sometimes, the upper limbs are attributed to the upper energizer too.Upper energizer can disperse the defense qi, distribute the food essence and fluid, nourish and moisten the whole body.Middle energizer refers to the upper abdomen between the diaphragm and the umbilicus, which is consisted by the spleen and stomach.Middle energizer has the function of digesting,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food essence and fluid, and producing qi and blood as well.The part below the umbilicus is named lower energizer, which includes small intestine, large intestine, liver, kidneys, bladder and uterus and lower limbs as well.It has the function of discharging the residues and urine.Extraordinary Fu-Organs The extraordinary Fu-organs include brain, marrow, bone, vessels, gallbladder and uterus.Most of them have no internal-external relation with other organs and no attachment with the five elements, except gallbladder with liver, as one of the six Fu-organs.1.Brain Brain is form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marrow, and then it is called the sea of marrow.(1)Dominate Vital Activities and Spirits Brain is an organ that can produce recognition, emotions, will and behaviors, and it is also the key position of spirit activities.Physiology: full of spirit, clear consciousness, quick thinking, strong memory, clear language and normal emotions.Pathology: apathetic, slow reaction, memory deterioration, manic and irritability, and even coma.(2)Dominate Sense and Movement It means that the eyesight, hearing, speak and movement of the human body are related to the brain.Physiology: good eyesight, sharp hearing, keen sense of smell, normal sensation, light and powerful movement.Pathology: dim vision, loss of hearing, poor sense of smell, dull sensation, fatigue and even hemiplegia.2.Uterus(1)Controlling Menstruation Pathology: irregular

menstruation,such

as

amenorrhea, hypermenorrhea, hypomenorrhea, or metrorrhagia.Since women take blood as the fundament, and the heart controls blood, liver stores blood, spleen produces qi and blood, the menstrual bleeding and cycl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heart, liver and spleen.(2)Dominating Pregnancy The uterus gets the ability of pregnancy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menstrual bleeding.After the pregnancy, the uterus becomes a main organ for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fetus.Mutual Relations among the Five Zang-Organs(1)Heart and Lung

Both the heart and lungs are located above the diaphragm.The heart governs the blood and vessels, and the lungs control qi and respir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and lungs mainly manifests as the relation of qi and blood.(2)Heart and Spleen Heart governs blood and spleen generates blood.Heart can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spleen controls blood and prevents it from bleeding.The relation between heart and spleen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the production of blood and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3)Heart and Liver

Heart can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liver stores blood.Heart controls Shen, while liver governs free flow of qi and adjusts emotional activities.The relation between heart and liver is manifested on two aspects, blood circulation and emotional activities.(4)Heart and Kidney

Heart belongs to fire in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it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human body, so it is subordinated to yang.However, kidney belongs to water in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part of human body, and subordinated to yin.For the ascending-descending theory of water and fire, Yin-Yang as well, it’s good for those at the bottom to go upwards, and those on the top to go downwards.(5)Lung and Spleen

Lungs govern the respiration, and spleen can generate food essence by the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Lungs regulate water metabolism and spleen is also in charge of water metabolism.The relation between lungs and spleen mainly shows in two aspects, production of qi and water metabolism.(6)Lung and Liver

Lungs has descending functions and liver is characterized by dispersing.The relation between lungs and liver is mainly about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 movements.(7)Lung and Kidney

Lungs regulate waterways, and kidneys govern water.Lungs dominate respiration and kidneys govern the reception of qi.The relation between lungs and kidneys are mainly manifested by two aspects, water metabolism and respiration.(8)Liver and Spleen

Liver governs the free flow of qi and spleen has the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Liver stores blood and spleen can generate and control blood.The relation between liver and spleen is mainly manifested on two aspects,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blood regulation.(9)Liver and Kidney

Liver stores blood and kidney stores essence.Liver governs the free flow of qi and kidney is in charge of storage.For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liver belongs to the wood and kidney is attributed to water.They have mother-son relatio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er and kidney is mainly manifested on three aspects: essence and blood have a common sourc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toring and discharging, mutual nourishment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10)Spleen and Kidney

Spleen is the postnatal base of life, while kidney is the congenital foundation of human body.Spleen participates in the water metabolism by its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kidney governs water.The relation between spleen and kidney is mainly manifested on two aspects, postnatal and congenital bases, and water metabolism.Relations among the Six Fu-Organs The six Fu-organs include gallbladder, stomach, large intestine, small intestine, bladder and San-Jiao, all of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porting food and distributing fluids.The relations among the six Fu-organs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aspects of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food, distribution of fluid and discharge of residues.Relations among Zang-organs and Fu-organs(1)Heart and Small Intestine

Their rel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on the pathological aspect.If the heart has excessive fire, it will affect the small intestine along the meridians and scanty, red, painful or bloody urine occurs.If the small intestine has excessive heat, it also can influence heart by the upward flow of heat along the meridian and the symptoms include restlessness, red tongue and ulcers in the mouth and on the tongue.(2)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For the physiology, the descending of lung qi is helpful to the transpor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The normal transpor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can assist the descending of lung qi.For the pathology, if the lungs cannot descend, the fluid will not go downwards and there will be constipation.If there is excessive heat in the large intestine, the qi of Fu-organs will not be smooth, which is able to affect the descending of lungs with symptoms of fullness in the chest, cough and asthma.If the lung qi is deficient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is too weak to transport the residues, there will be constipation due to qi deficiency and difficulty in discharging feces.(3)Spleen and Stomach

Spleen and stomach accomplish the digestion,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food together to nourish the human body, so they are called the postnatal basis.The relation between spleen and stomach is mainly manifested on three aspects:-coordination of receiving and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harmony betwee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adjustment of dryness and dampness.(4)Liver and Gallbladder

The bile is derived from the liver and the storage and discharge of bile depend on the regulation of liver(free flow of qi).And the smooth discharging of bile is beneficial to the function of liver in governing free flow of qi.(5)Kidney and Bladder

Kidney is the Zang-organ of water and bladder is the Fu-organ of water.The function of bladder in storing and excreting urine depends on the qi transformation and controlling of kidney.

第四篇:爱爱医资源-火热学说(讲稿)

火热学说(讲稿)火热病机可以说是中医病机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病机之一,历代医家有关探讨火热病机的理论浩如烟海,形成了中医火热学说。

火热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中,对“火热”之邪的性质、特点以及致病机理进行了讨论。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将火热与四时五行五脏联系起来,体现了《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理论。《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其中涉及火热的即有十条:“诸热瞀疒契,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腑肿,疼疒皴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这十条把火热病邪的病理性质、致病特点概括得十分详细,成为火热学说的渊薮。

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火热病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例如唐代医家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时,发展、阐明了阴阳偏胜的机理,提出了“人火”、“龙火”的概念,成为后世“龙雷之火”及“引火归原法”之所本。

正式使火热学说成为一大学派的,当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刘完素以“主火论”著称,他把《内经》的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致病的范围进一步扩充,并在理论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论点,从而阐发了疾病发生、发展中火热病机的普遍性。并且刘完素提出了辛凉解表、表里双解等清热大法,突破了《伤寒论》注重辛温解表、以寒统热的局限,被后世称为寒凉派。金代张从正也非常重视火热病机,并在具体应用中有丰富经验,例如他首先明确指出消渴当从火论治,《儒门事亲·三消说当从火断》云:“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气之中,惟火能消物,„„(火)得其平则蒸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而津液竭焉。„„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则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而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而不已,则消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死矣。”

金元四大家中,倡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李杲,阐发了脾胃“阴火”致劳倦发热的机理,并且提出:“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引起后世争论不休。李氏以“升阳散火”之法来治疗脾胃元气虚损,“阴火”上乘之证,创“甘温除大热”之法。

朱丹溪则提出“相火论”。认为“凡动皆属火”,人体以相火为主,相火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表现,但相火妄动则为贼邪,所谓“相火,元气之贼”。此外,朱丹溪还将各种火证归纳为实火、虚火和郁火三类,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精辟之论。

后世医家进一步对“君火”、“相火”进行探讨,张景岳提出:“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实际上是强调将朱丹溪所论之生理相火与病理相火区分开来。赵献可则提出:“君火为阳火,可以直折;相火为龙 火,仅可温顺,导之归源。”提出对实火与虚阳浮越之证的不同治法。李中梓则着重从“水火互济”来论述火热病机,指出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是正常生理,如水不足而火旺,用六味丸壮水之源以制阳光;火不足而水盛,用八味丸益火之主以消阴翳。张景岳还总结了治内伤热病的法则:“治热之法,凡微热之气,宜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疏之、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

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是火热学说的集大成者,在其著作《医碥》中,何梦瑶博采众长,提出:“热生于火,火本于气,其理不外气乖与气郁两端。”其中阴阳偏胜,即属气乖;而气郁则更为普遍,何梦瑶谓:“郁未有不为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也。”因之提出治火热证治当“理气为先”。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崛起,是对外感温热证治的重大突破。温病医家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体系以及一系列温病方药,大大丰富了火热学说的内容。

一、火热学说理论概况(一)火热之邪的概念与特性

火,属五行之一,亦属六气之一。《尚书·洪范》说:“火曰炎上”;《易·说卦》称:“燥万物者,莫(火汉繁)乎火。”炎上和燥万物便成为火热基本特性。在四时之中,孟夏属火,还有君火、相火的区分:春分之后六十日,为君火之位,天气温暖;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为相火之位,天气炎热,如时令错乱君相之位不正,则易伤人。这些理论均被应用到医学中。

医学上,火有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张景岳指出:“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气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是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类经》)其中作为病邪之火,往往火热并称,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二者性质相似,故合而论述。火热之邪性质和致病特征如图示:

火(热)邪性质和致病特征

火(热)邪性质 火性燔灼 火性炎上 伤津耗气

致病特征

全身或局部热象明显,伴舌红脉数等特征。

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如面红耳赤,口舌糜烂,齿龈肿痛等。

迫津外泄,汗出,渴饮,便结,尿少等气随津耗,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等。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易致肿疡 易扰心神

腐蚀血肉,发为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狂躁谵语等。

在六淫之中,火、暑均属热邪,其区别正如王孟英《温热经纬》指出:“暑独盛于夏令,火则四时皆 有。”因此,火热病机不限于时令,是一种广泛多发的病邪。

有关火热的名词,历来医家发挥颇多,介绍如下:

人火、龙火:是王冰在注解《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时提出来的,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艹热,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因此实际人火指一般火热之邪,可用苦寒直折,即“微者逆之”;龙火指病势较重之虚阳浮越,当“以火逐之”,即“甚者从之”之意,成为后世“引火归源”治法的理论依据。

君火、相火:本是运气学说的名词,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历来对此君火、相火的注释和理解最为复杂,不少医家均在借对二词的解释中确立自已的理论。王冰将“明”改为“名”,朱丹溪据此认为君火是五行配属之名,正常安静不见其象,如肾阴虚不能潜藏,动则表现为相火。相火又有寄于肝、胆、肾、三焦等的不同;相火是正常生理活动的源泉,同时又是“元气之贼”。张景岳则认为“君火以明”是主神明,他认为:“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属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属肾,而元阳蓄焉。”提出君火为心火,相火为肾火。他把朱丹溪概念混淆的相火区分为正常与病理的不同:正常相火温养人体,并无火热之象;如由于肾阴亏虚导致阴虚有热的证候,即表现为病理之相火。

龙雷之火:是朱丹溪对肝胆相火的命名,朱丹溪认为自然界之火有二:“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因而人体之相火也有寄居于肝(木)、肾(水)的不同。据此后人以龙雷之火指代肝胆相火。

少火、壮火: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因而少火是指人体正常的阳气,壮火是指过亢的阳气或辛热壮火之药物。

阴火:是李东垣独创的一个病理概念,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脾胃论》云:“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溜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

(二)火热疾病证治

1、实火:刘完素将《内经》病机十九条加以扩充,指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门必,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血蔑血汗,皆属于热;诸热瞀疒契,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月付肿疼疒皴,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目闰疒恝,暴病暴死,皆属于火。其所列五十多证,多为实火的表现。对实火之证,又可分外感、内伤。外感可因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刘完素提出可以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创制了辛凉解表、表里双解等法则,成为温病学派的源头;内伤则正如何梦瑶所言:“阴阳水火,原自和平,不寒不热,是谓正气。一有乖违,不无偏胜。《经》云:‘阳胜则热’。此为亢阳之火。”是阳偏胜导致的热象,亦即如朱丹溪所云“气有余便是火”。对于内伤实火,刘完素提倡用下法,下其里热。朱丹溪也指出可以“热者寒之”,以苦寒直折为正治,如云:“人壮气实,火盛癫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黄冰水之类。”他提出用大补丸(一味黄柏)、三补丸(黄连、黄芩、黄柏)治疗,是以清为补之意。此外,朱丹溪还善于对火热炽盛之证用反佐法:“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其法如于苦寒药中加入姜汁,或清热药用姜汁拌炒等。当然用寒凉清火亦不可过用,张景岳指出:“夫实热者,„„元气本无所伤,故可以苦寒折之,信手任心,何难之有?然当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过则必伤元气。”是为一戒。

2、虚火

张景岳谓:“虚火之病源有二,„„一曰阴虚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其中,阴虚发热最为多见,是阴不足阳相对偏盛导致的虚热证。朱丹溪《格致余论》指出:“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可也。”朱丹溪治疗虚火强调以降火为主,滋阴为辅,其意泻火即所以救阴,倡用知柏滋阴补肾。张景岳则更为强调“真阴”的作用和阴虚发热的普遍性,他说:“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虚火者真阴之亏也”。但他认为世人以苦寒为补阴,“非惟不能补阴,亦且善败真火”,“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即使传统补阴之六味丸也因“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而不喜用。对火热不甚者自制左归丸,“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作为治疗真阴肾水不足的主方。另外,阴虚发热还有另一种更为深重的情况为阴虚阳浮,盖阴为阳之根,如阴虚不能敛阳,则导致亢阳上浮而发热,治宜于滋阴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以引火归原。

至于张景岳所讲的“阳虚发热”之虚火,则是指元阳衰败,虚阳浮越的戴阳证,其实质并非真热,而是下真寒上假热证,治则宜温燥,何梦瑶谓:“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医碥·虚实寒热》)

3、郁火

实际上,绝对的邪实或正虚相对少见,更多的火热证多是虚实相兼,其重要的发病机理均是与郁有关。郁即气郁,气属阳,郁则容易化火化热,即使是实火或虚火,其病机中也多有气机郁滞的一面,因此何梦瑶提出:“郁未有不为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也。”

实际上,刘完素认为火热证的主要成因是“阳热怫郁”,就已指出了气机郁滞是火热成因的重要一环。他所讲的“六气皆从火化”,其寒、湿等病邪化热的机理便多是因阳气闭郁而化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更是由于情志不节,气机郁滞直接导致。另外,火热又可反而致郁,《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阳热易为郁结”,“病热极,甚则郁结,气血不能宣通。”腠理怫郁则发热;营卫受阻则生痈疡,津液失于宣行则化湿生痰,眩晕腹胀;血脉闭滞则血留止为瘀,为痛为肿;神机不运则谵狂癫痫;气机不通,阴阳不相顺接则四肢厥逆;脏腑升降失序则上为呕恶噎膈,下则二便不通;郁热伏火逼血妄行,则可出现斑疹、便血、吐血、衄血,最终都可伤阴劫液。总之,因郁生火,因火致郁,交相肆虐,皆以“怫郁”为关键。治疗上则指出:“郁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分别提出郁热在表,用辛凉如葱、豉、石膏、滑石等宣发;里热壅滞胃肠则寒下,用三一承气汤。表证已解,里热未结,则如《内经》云“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之说,以辛苦治之,如黄连解毒汤。其后朱丹溪又有“气有余便是火”和“气属阳,动作火”之论,其门人戴思恭谓:“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变常之谓火。”进一步揭示了“气→火”的病理机制,李东垣的“气虚发热”,实质也是郁火,对此何梦瑶指出,其证是“气不足,郁而成火”。《素问·调经论》曾记载:“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不行”与“不通”正是胃气热的原因。李东垣在《内经》理论上发展成劳倦伤脾说,他指出:“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升发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上升,郁滞化热,产生所谓“阴火”,所以李东垣虽称“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但其名方补中益气汤中却并无甘寒之品,而是在甘温除热中配用升麻、柴胡等升提发散之品,主要是取“火郁发之”之义,他还有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等都是针对阳气遏郁于脾胃的。

除了气虚而郁外,更多见的是痰、湿、饮、瘀、食等各种病理产物导致的郁火。《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郁滞则生热,治疗上当以解郁为先,对此赵献可提出用逍遥散为主方通治,谓:“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形容其法如“吹面不寒杨柳风”,“温风开,郁气即通畅”。(《医贯》)何梦瑶也认为郁火之治疗,“大要以理气为先。盖气滞则血亦滞,而饮食不行,痰湿停积,郁而成火。气行则数者皆行,故所重在气,不易之理也。”用药上指出“郁非辛热不开”(《医碥·郁》),可用火郁汤,升阳散火汤等辛散之剂以散火邪,不过亦要防其过于温燥。另外,对于痰食湿瘀等导致的郁火,在其轻浅时固可以治气为主,但如病势较深则只有祛除遏郁气机的病因,方能达到疏通气机,解除郁热的作用,对此应分别针对病因,采取化痰、燥湿、消食、祛瘀等方法。

情志不遂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化热,无疑也是郁火的一大成因,李杲说:“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元气耗损,则阴火内炽而发热。”又说:“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君不宁,化而为火。”(《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治疗上则更主要以理气为先,可用丹栀逍遥散等,注重加用开郁、安神等药物。

(三)五脏之火

从脏腑角度而言,五脏各有其不同特性,因此同为火热,如能结合五脏特点辨证论治,则认识可更深入。《素问·刺热篇》首先提出五脏热病的不同特点以及相应的针刺治法。宋代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了肝热、心热、肺热的不同治法。朱丹溪则明确提出:“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金匮钩玄》曰:“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谓君主,自焚则死矣。”

肝热(火)《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钱乙创泻青丸以治肝热,不但用山栀、大黄清热,而且根据“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特点,用羌活、防风泻肝,颇受后人推崇。由于肝主气机,因此各种情志不调导致的气滞化火尤为常见,后世医家对此论述甚多,如朱丹溪云:“由肝木气实火盛,或因怒气大逆,肝郁木盛,或因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盛生火,火盛肝急而痛。”对于肝火的治疗,清代医家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作了归纳:“一法曰清肝”;“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一法曰清金制木„„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心热(火)《素问·刺热篇》云:“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心之热证主要表现在神志症状和移热于小肠上,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指出:“夫心者,手少阴之经,与手太阳小肠之经相为表里。若忧愁思虑伤之,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云:“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提出用导赤散治之。此外,“心肾不交”也是导致心火上亢一种因素,严用和《济生方·遗浊》云:“肾藏精,藏精才不可伤。皆由不善卫生,喜怒劳逸,忧愁思虑,嗜欲过度,起居不常,遂至心火炎上而不息,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致也。”可见此证兼由肾虚而致,治则以滋肾为主,可用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或于滋肾阴中佐清心火之品。

肺热(火)

《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肺主皮毛,肺热以外感为多,由风寒入里化热或、燥热之邪入侵而致,分别解表清热诸法治之。如属内伤,多由木火刑金,肝火上炎所致,治疗上钱乙提出泻白散治之。肺阴虚火热之证亦多见,然正如《景岳全书·咳咯唾血证治》指出:“凡阴虚生火等证,多以真阴受伤,水亏而然。此所重在阴,不当在火。”故治疗上多用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滋阴为主,兼以清热。

肾热(火)《素问·刺热论》:“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肾之火热,多由阴虚所致,朱丹溪之相火论、张景岳之阴虚虚火,都是着重针对此证而述,具已见前。朱丹溪云:“房劳则火起于肾”(《格致余论》),提出补肾 水,降相火之大补阴丸,张景岳则强调治阴虚之火忌用苦寒,提出:“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则阳升而泉源不竭。”创左归丸以补阴精为主。

脾热(火)

《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朱丹溪《格致余论》云:“醉饱则火起于胃。”脾热多为胃热,钱乙提出以泻黄散“治脾热弄舌”,但方中重用石膏,实是清胃火之品。此外,李杲“脾胃论”提出“气虚发热”,其“气”主要是指脾胃中气,认为脾气下陷,阴火上乘是劳倦发热的病因,提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有人指出李东杲将脾胃劳倦之火名为“阴火”,是因脾为至阴而命名[1]。

二、火热学说临床应用

火热学说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自然是各种发热性疾病。中医火热学说对临床各种发热疾病具有极大的指导治疗作用,尤其是对各种非感染性的无名发热,具有明显的优势。临床常见和种种不明原因发热,西医学通常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等加以解释,由于病因不明,往往在治疗上束手无策,而善于运用中医火热学说则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除发热性疾病外,其他临床内外科疾病对火热学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火热证不但多见于外感疾病、急性病,许多慢性疾病也贯穿着火热病机,在早期多表现出实热证,中期往往由于痰、饮、瘀等病理产物停滞而出现郁热、痰热,后期正气受损常常表现为虚热,病深阴阳衰竭之际还可以出现戴阳、格阳等危证。试举各系统病证一二简介如下:

(一)消化系统疾病。火热学说在消化系统应用颇广,例如,火热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机之一。胃热(火)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证型,胃火冲激,迫血妄行,导致出血,治疗上采取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有人[2]用三黄泻心汤或黄芩汤加丹皮、紫珠草、侧柏叶、藕节炭;肝郁型则往往因肝郁化火,肝火犯胃导致的出血,治宜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有人[3]用柴胡、枳实、黄芩、牡丹皮、白芍、生地、龙胆草、栀子炭、甘草;脾虚除部分属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外,多见脾虚肝郁,实际上也导致血气滞血瘀化热而迫血妄行,治宜健脾疏肝,清热凉血,有单位[4]用四黄汤(黄芪、大黄、黄连、生地、甘草)为主治疗上消出血100例,结果止血有效90例,总有效率为90%,大便隐血转阴平均天数为3.1天;阴虚火旺导致的胃中虚热出血,治疗上则滋阴清热止血,多用玉女煎加减[5];瘀血阻胃,阻滞气机并化热动血则以活血化瘀止血,赖氏[2]用丹参饮或失笑散加大黄、三七粉、赤芍、延胡索治疗。总的来看,现代偏向于将上消化道出血分为5种类型,即胃热型、肝郁型、脾虚型、阴虚型及瘀血型。其中除脾虚中有一部分属虚寒外,实际上均与火热有关。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从中医角度看都与火热病机密切相关。以甲亢为例,有人[6]分三型论治:(1)胃火型,养阴清胃火,用养阴泻火汤(石膏、麦冬、花粉、乌梅、石莲肉、夏枯草、三黄、四物汤);(2)肝经实火型,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肝郁化热 型,疏肝清热,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32例治愈9例,总有效率93。75%。另有人[7]治疗81例,辨证分型为:(1)肝郁心热,治以疏肝理气,清心安神,药用:丹皮、栀子、柴胡、赤芍、当归、茯神、山药、生地、黄连、朱砂、玄胡索、炒香附、甘草等;(2)肝胃火旺,治以清泻肝胃。药用:龙胆草、黄芩、生栀子、生地、赤芍、生石膏、知母、花粉等。(3)心肾阴虚,治以养心益肾、滋阴清热,药用:生地、五味子、麦冬、天冬、玄参、丹参、太子参、当归、茯神、灸远志、柏子仁、枣仁、朱砂等。(4)痰气凝结,治以燥湿化痰、行气散结,药用:海藻、昆布、海带、半夏、陈皮、茯苓、贝母、炒枳壳、桔梗、郁金、当归、川芎等,共治81例,3个月内治愈29例,显效11例。综之,甲亢现代临床分型大致主要有:肝郁痰结、肝火亢盛或肝阳上亢、中焦蕴热胃火炽盛、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因此,甲亢责之肝气郁滞、化火伤阴是最常见的病机,如有瘿瘤,则多为痰浊所致,痰火互结。

(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从中医角度认识,神经精神疾病如癫痫、精神分裂、中风等多与火热有关。以中风为例,有人[ 8]认为中风辨证以痰、火、风、虚、瘀五方面,其中虚(肝肾阴虚和气虚)为本,而痰、火、风、瘀为标实,其中中风急性期以标实为主。以上诸因素都属火热或是导致火热产生的因素,全国中风协作组也将中风(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五型。这些都与中风急性期临床表现是吻合的。王永炎[9]将缺血性中风分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治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型,治以通腑化痰;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型,治以育阴熄风法。共治急性缺血性中风220例,结果痊愈90例,显著进步65例,进步38例,总有效率87.7%。吴银根[10]将出血性中风分为肝阳肝风型(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肝火肝风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热交阻型(用涤痰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风中经络型(用大秦艽汤加减)、肝肾虚衰型(分阴阳补肝肾),共治25例,存活17例,恶化1例,死亡7例。

(四)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乃至艾滋病,其表现都涉及火热,并且火热病机占较重要地位。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例,虽然SLE症状多端,但有人[11]认为SLE的种种病症都是心火所致。具体分型上,张志礼[12]将本病分为:(1)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型,药用生玳瑁、生地炭、银花炭、板蓝根、白茅根、花粉、丹皮、赤芍等;(2)气阴两虚型,药用沙参、石斛、党参、黄芪、黄精、白花蛇舌草等;(3)脾肾不足、气虚瘀滞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菟丝子、女贞子、草河车等。(4)脾虚肝郁、脉络阻隔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川朴、丹参、鸡血藤、首乌藤等。分单纯中药组、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共治412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88.5%,高于其余两组。有人[13]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凉血祛风、活血化瘀,自制狼疮丸(金银花、连翘、丹参、赤芍、蒲公英、白藓皮、桃仁、红花、蜈蚣等)治疗SLE306例,总有效率85%,无副作用,对部分患者可用狼疮丸代替激素的维持量。

三、火热学说现代研究

(一)火热证的实质研究

现代学者多采取给动物灌喂温热中药(如附子、肉桂、干姜等)制造热证动物模型,开展热证实质研究。热证现代研究概况,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能量代谢

候灿[14]在1964年提出:“寒”、“热”证可以看作是以热量不足或热量过剩为病因的一种机体典型反应状态。基础代谢率、红细胞糖酵解和氧利用率、ATP含量,T3、T4等的测定表明,热证时机体的物质代谢特别是分解代谢亢进,能量代谢增强,产热效应加强。

(2)病理学形态学改变

匡调元[15]1975年报道,大多数临床表现为热证的患者常见急性炎症以及动脉充血与出血等病变。

(3)神经系统

梁月华[16]等人以唾液量、血压、体温、心搏间隔、呼吸间隔等数值来衡量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并以Y值作为反映植物神经平衡状态的指数,如Y为正值,表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如为负值,则表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或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结果热证组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均为正值,且大多超过正常范围。谢竹藩[17]等从虚寒与虚热及虚热与实热患者尿中儿茶酚胺(CA)的比较中看出:虚寒与虚热同属虚证,但尿中CA的变化相反,虚寒者降低,虚热者升高;虚热与实热一虚一实,尿CA却都升高,仅程度不同,因此认为尿CA的排出量所表示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不反映病症的虚实,而与病症的寒热密切相关。

(4)前列腺素

谢竹藩等[18]人发现,虚寒组PGE2排出量低于对照组,而虚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虚寒组PGE2a明显增高,而虚热组无明显变化,PGE2 /PGE2a比值虚寒组明显低,而虚热组增高。

(二)清热法的现代研究

清热法又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热除湿、清热开窍等几类,其中清热药物多属苦寒。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酢之物,„„夫热盛非苦酢之物不解也。热在身中既不时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物,此如救火不以水也。”目前,大量药理作用证实,清热类中药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有的药物根据药敏试验单用或组方治疗感染性疾病,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从清热解毒药中提出的抗菌成分(如黄连、黄柏中的小蘖碱、鱼腥草中癸酰乙醛)抗感染效果不比抗菌素差。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口服后,血液中能达到有效抗疟浓度。(2)抗炎。清热类方药可抑制炎症渗出,抑制炎症介质合成和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且一般不抑制白细胞趋化,甚至促进趋化,因而不致削弱机体抗炎的屏障功能。(3)解热。清热类方药的解热作用与解表类相比,不同的是一般无明显出汗主要是降低体温中枢兴奋性,促进皮肤血管扩张散热,抑制产热代谢。(4)解毒。细菌释放病毒素是引起发热、组织损伤,机体代谢和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紊乱,削弱免疫功能的重要原因,实验证实,清热药具有解毒作用,拮抗内毒素,且口服给药能达到血药浓度,个别复方可达到与地塞米松相似的效果[19]。现认为大多数抗生素缺乏这种作用。(5)增强机体免疫。清热解毒方药能增强大、小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补体、溶菌酶活性,诱生 干扰素,改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此外,据研究,清热泻火药尚有降低中枢兴奋性并加强保护性抑制过程,使脑内5-羟色胺增多,稳定内环境等作用[20]。

参考文献:

[1] 李寿深,论东垣所创阴火为气虚之火,山东中医杂志,1987(3)8。[2] 赖祥林,广西中医药,1985,(1):7。[3] 李华佳,广西中医药,1985,(1):7。

[4] 兰州化学工业分司职工医院,中医杂志,1983,12:939。

[5] 上消化道出血证治(笔谈),中医杂志,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近况,1985;26(8):4。[6] 张俊文,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10。[7] 蒋珠玉,湖南中医药杂志,1987(7):29。[8] 黄柄山,吉林中医药,1986,(2):14。[9] 王永炎,等。辽宁中医杂志,1984,9(9):15。[10] 吴银根,湖南中医杂志,1986,(1):10。[11] 谭宗健,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3):19。[12] 张志礼,中医杂志,1989;(9):547。[13] 王仲英,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8):465。

[14] 候灿,八纲病理生理学基础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964(12):32。

[15] 重庆医学院新医病理研究小组,“八纲”之病理学基础初探,新医药学杂志,1975,(3):114。[16] 梁月华等,中医寒热本质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79,(12):705。

[17] 谢竹藩等,从虚证患者尿中儿茶酚胺量探讨病证的寒热,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647。[18] 谢竹藩等,从尿中儿茶酚胺及cAMP、cGMP的排出量探讨中医寒证、热证的本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651。

[19] 李鸣真等,中药“热毒清”注射液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科研资料选编》(武汉同济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986。

[20] 梁月华等,寒凉药温热药对中枢递质的影响(摘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2。

第五篇:建筑力学说课讲稿

《建筑力学》说案

一、课程介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群,通过广泛调研,本专业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其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而《建筑力学》就是此课程体系下的一门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教授学生一定的结构受力分析、结构验算的技能,从而胜任施工员、质量员、监理员等相关的岗位。我们培养的不是搬砖工,而是能够结合力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工程师。

(2)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将实际结构简化为理想模型,受力分析,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

为了更好的学习《建筑力学》这门课,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建筑材料》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又为后续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课程学习服务。

(4)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

1)有较明确的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 3)掌握应用平衡方程求解杆件及结构的平衡问题 4)掌握常见简单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常见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方法 6)掌握常见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力学问题能力 2)具有材料力学实验能力;(3)素质目标 1)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2)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3)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存在的问题:(1)学生基础薄弱,数理知识欠缺,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2)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

(3)对课程不感兴趣,并且认为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用处不大。

解决方法:(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难度适中,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2)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多种教法结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给学生树立信心,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设计的理念:为了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课程组和建筑施工企业围绕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共同开发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课程设计的思路:(1)课程教学实行讲练一体,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相融合。(2)实训教学以任务驱动,进行力学实验、现场参观。(3)开展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2、课程课时安排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门课程共64个学时,其中讲授学时48,实训学时16,实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思路。

3、课程重难点及对策

本课程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抽象理论公式的推导计算,复杂结构的分析对于高职学生难度大。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难于理解的内容,采用教、学、做合一,讲练结合教学,让学生自己分析推导。这样双管齐下让学生能掌握重点克服难点。

四、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现象引入,通过老师展示实际工程现象资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为何会有此现象产生,此类现象会对构件及结构带来什么影响。接着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具体讲解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后续实施实践教学,比如现场认知及动手实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最后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这样就能从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循序渐进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应用讲授、演示、案例教学、分组讨论、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讲授法——学习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 演示法——公式推导采用

案例教学法——分析工程案例体现的力学知识时采用

分组讨论法 ——学生讨论工程问题、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采用 讲练结合教学——结构构件受力分析、强度计算采用(2)教学手段

A、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 B、充分利用现场设备和场地条件 C、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条件 D、充分利用校外顶岗实习条件

E、结合力学课程特点,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3、教学设计实例

下面以“应力集中”教学内容为例,具体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组织:

导入新课——以广州海印斜拉桥一根钢索突然断裂为例,引发学生思考钢索断裂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不利后果,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结合现有知识,以及对工程结构的认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通过讨论,学生参与交流、分享观点,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

课堂讲授——对学生分析的结论进行总结及点评,系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应力集中产生的部位及如何避免产生应力集中。

成果评价——学生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先进行自评,评价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及总结,做好教后记。

根据学时的安排,会集中组织学生到现场观摩学习,实施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将课堂移动到现场,引导学生现场观察,结合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辨别应力集中可能出现的部位,加深认识和理解。

4、考核方式

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

五、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

教材,PPT,教学视频,网络资源。

2、教学团队

课程组共有教师5人,拥有双师素质教师3名,高级工程师职称1名,研究生2名,学历结构合理。

3、实训条件

现场教学——根据所学内容,集中安排现场教学,加强直观感受和认识,并且通过学生和现场工作人员交流,更直观的认识行业特点和岗位的工作性质。

实验室教学——正在逐步建设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力学实验条件,通过力学实验,加深对杆件受力的认识。

六、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在顶岗实习及工学结合岗位上,体现了良好的力学素养,能用力学知识去分析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受力情况,判断出危险部位,识读出图纸中结构布置不恰当的地方,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能够结合力学知识正确识读图纸,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得到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认可。

七、课程特色

1.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将传统的学科型内容转变为工程应用和基础理论型,加强了实训和实验教学内容。

2.合理设计实验、项目作业,“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3.体现力学为工程服务思想,让学生明确作为施工人员必须具备力学知识,也能解决施工中的力学问题。

八、改革思路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教法,任课教师潜心钻研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加强力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学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力学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并且学习效果较好,后续要加强力学实验室的额建设)

3、与企业结合共建实训基地,充分体现职业性(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实训过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提高实践能力。)

谢谢!刘娇 2016.5.21

下载五行学说讲稿[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行学说讲稿[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

    人生五行

    人生无形都说:思想改变命运。但在时间轴轮不停的转动下,往往是命运改变了我们的 思想!小时候想长大,长大了却在怀念儿时,思想在矛盾中成熟。每一个阶段都会 有不同程度的事情发生......

    五行教案

    一二、什么叫五行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甘誓》,《甘誓》为夏朝的遗留文献,但也不能排除五行一词在夏朝以前就已经产生并且经过长期运用。 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

    十二生肖五行对照表专题

    十二生肖五行对照表 六十甲子别五行图干支 五行 属相 1 甲子 金 鼠 2 乙丑 金 牛 3 丙寅 火 虎 4 丁卯 火 免 5 戊辰 木 龙 6 已巳 木 蛇7 庚午 土 马 8 辛未 土 羊 9 壬申......

    五行心诗歌

    金锋芒锐利,眩目耀眼,高贵的金,受人爱戴,洒脱的金,受人尊敬,愿你有颗金子般的心,永远熠熠生辉,闪动光芒。木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生机的木,充满阳光,坚实的木,活力永恒,愿你有颗木质地的心,永......

    施工工艺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一 )五行学说的实质五行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宇宙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

    五行五色食品

    五行五色食品 五行五色食品(食物),是五行五色美食堂借鉴中华民族医学典藏《黄帝内经》中的五行、五色、五脏相关理论,推出的一整套主要以五谷类、瓜果和蔬菜为原料,以调理五脏为......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定稿]

    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 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一)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现在上课了,同学们。我们讲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五个问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