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讲稿
我所讲的内容是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和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
首先,要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一个认知。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实验方法:填字组词 外显记忆:指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亦可称之为一类对提取自己觉知的过程。
实验方法:线索回忆
下面是正式内容:
1.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和达拉斯在实验(1981年)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并无多大影响。
马正平和杨治良(1991)研究了学习与测验时项目呈现方式的替换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实验采用中文双字词为材料控制两个自变量:一是学习和测验时的呈现方式,另一个是测验时的任务。当以视觉呈现刺激且以视觉方式进行测验时为呈现方式不变组,以听觉方式呈现刺激而使用视觉方式测验时为呈现方式变更组。测验时使用的两种任务分别为填字组词和线索回忆。研究结果发现,感觉道的改变对填字组词的间接测验有较大影响,产生了破坏作用,而对线索回忆基本不产生影响。
他们将实验做成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的看出呈现方式的改变都内隐记忆的影响较大。
控制学习与测验阶段刺激呈现方式的转换,会使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之间产生功能性的分离现象,即在间接测验中显示出明显的通道效应,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对于通道效应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影响,来论证出内隐记忆主要依赖刺激知觉信息加工。
2.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现象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
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也称倒摄干扰 retroactive interference)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陈世平与杨治良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在实验中,他们把单词作为自变量,加入了一些干扰词,再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测验时发现,外显记忆受到干扰严重,而内隐记忆受到的影响很小。
此外,个人的目的,情绪等主观情感,还有饥饿,疲劳,疼痛等身体原因也是干扰因素。
第二篇:基础心理学讲稿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
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基础理论: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2.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心理现象
对于心理现象的分类,只是为了便于研究、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心理现象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大脑不可能产生任何心理现象。拿感觉来说,人具备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和大脑感觉中枢,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取决于外部环境中的具体事物。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这种主观映象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本质上不同。客观现实是具体事物,而主观映象是精神现象。
心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心理反映带有主体的特点。例如,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产生不同的感受。3.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根据主体的需要、兴趣、任务等有选择地进行,人在反映中具有主动权。
人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还能根据实践的检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反映符合客观规律,并随时纠正错误的反映。这些都表现了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心理学概念的演变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来。Psyche意指“灵魂”,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究人类灵魂的学问。
“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多次的变化。
二、心理学的起源
艾宾浩斯说过:
心理学有一个长长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万物有灵论可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辨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三、心理学的发展(了解)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 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30)的《论灵魂》一书,是世界上 最早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 无独立的地位。
20世纪初,冯特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学的体系。但很快各个新的学派纷纷出 现,形成了十分激烈的学术之争。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在许 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中国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西方心理学 的传播有密切关系。
20世纪中国心理学十件大事。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综合化趋势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去研究心理问题。
2、实用化趋势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3、全球化趋势
心理学家面临的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必须抛开传统的派别之争和理论对抗,一切围绕实际问题展开。
4、本土化趋势
每个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趋势适合每个国家的心理学发展。
二 学派的分争(见 教材)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见 教材)
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优点:较真实。缺点:结果难以验证;难以精确分析;观察结果易 受无关因素影响等。
(二)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通过对其回答内容的分析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口头调查,即访谈法。书面调查,即问卷法。
(三)个案法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个别情况,推广应用这些结果或做出更概括性的结论时,应持谨慎态度。
(四)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
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2)自然实验法
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
以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为例。
自变量:用来引起被试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实验法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来研 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因变量)。即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 行观察的方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包括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和生殖腺,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相互支配的关系。
一、垂体腺
分为垂体前叶(垂体远部)和垂体后叶。
垂体前叶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二、肾上腺
位于肾脏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组成。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是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等。肾上腺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
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1.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不是反射。
2.反射弧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3.反馈
反射弧并不是单向的神经通路,效应器的效应活动会作为新的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再传向神经中枢,中枢对效应活动的质量予以“评价”,这一返回传递过程称反馈。正是反馈的作用,才使得人们对刺激的反应更完整、更精确。(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
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和性反射等),对维持生命、延续种族有重要意义。
但无条件反射难以使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有机体就形成了更高一级的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反射
肉
—— 流唾液(无条件反射)
铃声+ 肉
—— 流唾液
铃声
—— 流唾液(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意义
铃声已成为食物的信号,动物既已“认识”了铃声的信号意义,这就表明它已经有了心理活动。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饿鼠偶尔一次碰到杠杆,便吃到食物,以后经过多次重复,减少了盲目乱碰杠杆的次数,可直接去按压杠杆而得到食物。这就在杠杆与食物间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三)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的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属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止渴”属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为动物和人所共有。在这种反射系统的基础上,只能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如感知觉及萌芽状态的思维等。2.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反射系统,借助于这个系统的活动,人才能间接而概括地反映现实,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递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兴奋和抑制
中枢神经活动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神经细胞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进而引起或加强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
抑制是神经细胞由活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进而压抑或减弱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要一边思索,一边记笔记。这时负责智力活动的有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其它无关的大脑皮层区域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神经系统的活动总是时而兴奋,时而抑制,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二
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 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
* 分化抑制: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超限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这是保
护性抑制,避免脑细胞过度损耗。
(二)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当大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
围散布。(条件反射的泛化)
兴奋或抑制的集中:扩散过程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扩散下去,而是朝着原发点回拢来。
(条件反射的分化)
(三)相互诱导
一种神经过程引起另一种相反的神经过程增强的现象。
*负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引起抑制过程。*正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抑制的时候,在它的周围引起兴奋的过程。
例如:当我们聚精会神看书时,对教室外有人大声喊叫会听而不闻。
这是因为进行智力活动的皮层兴奋,诱导出相应听觉中枢的抑制(负诱导)。
(四)动力定型
如果一个人较稳定地从事某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常按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动力定型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出现,从而节省我们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技能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剥夺: 无聊和焦躁不安,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成绩不理想,幻觉。
三 感觉的种类(见 教材)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见教材)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见教材)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见教材)第五单元 知觉(见教材)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第四节 记 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见教材)
三、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记忆从识记开始。
*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
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2.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了遗忘规律。3.遗忘曲线
第二单元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形象记忆)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 直观形象性:
* 片断不稳定性:表象的形象不如知觉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表象是积累感性 知识的一种形式。
* 可操作性: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被放大、缩小和翻转,因此表象成了想像的素材。
* 概括性:表象的形象丢掉了事物的次要特征。表象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第三单元 三个记忆系统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一)瞬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定义
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1至几秒钟)。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象记忆,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2.瞬时记忆的特点
* 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 容量很大但保留时间很短。
* 如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即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过1秒钟便会消失。
(二)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定义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2.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的特点
* 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
*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
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
*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定义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2.长时记忆的特点 * 记忆容量无限。
* 记忆的编码为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有意回忆,意识不到。
* 遗忘的原因:自然衰退或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系列位置效应是干扰对记忆造成影响的典型例子。
1962年,默多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按一定顺序学习这些单词,然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最先学习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好,中间部分回忆成绩最差。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像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思维的定义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认识事物的。
感觉和知觉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但世界上还有许多不易或不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要认识它们,只有通过思维间接地反映。
如,医生难以直接感知到病人心肌缺血,但借助心电图描记的 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就能够间接地诊断出心肌缺血;人们在今天无法感知明天的天气变化,但气象学家根据各种预兆能够对未来的天气做出预测。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例如,树有不同的形状,人的思维不反映它们的具体形状而是反映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并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进而能认识各种各样的树。
思维的概括性使人们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增加了人们认识的深度。
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反映的结果。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将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二)抽象与概括
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据思维的形态分类
* 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过程。3~4岁儿童中多见,如 搭积木的过程,但成人遇到难题时也会有此表现。*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4~7岁儿童多以直观形象为支柱;建筑师等多以表象为支柱)
* 抽象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7岁后开始发展,到青年后期才具有发达的逻辑思维。
二、按照思维的方向分类:
* 辐合思维: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得出正确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当问题只
有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发生,故又称求同思 维。
* 发散思维:根据现有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
形式。又称求异思维。
三、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
* 再造性思维:通过学习、记忆等方式就可进行的思维活动,即只要照搬或沿 用别人的方法,就可解决问题。缺乏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一、概念的掌握 1.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比如“笔”有多种,但都是书写工具。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例如,“脊椎动物”的内涵是有生命、有脊椎,外延则包括一切有脊椎的动物。概念的内涵增加,它的外延就小了。
3.概念的等级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如“玫瑰花”是一个概念,“花”、“植物”、“生物”也是一个概念,它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4.概念的掌握(概念形成)
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难以进行实验研究。人工概念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一种概念。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研究概念的形成。
说明被试抓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排除了无关因素。如沛、泳等都叫00,都用“氵”作偏旁,概念“氵”与00建立起联系就说明形成了概念。
三、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作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掌握了英文有助于法文的学习。负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常会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2)原型启发的作用
受生活中事例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如瓦特受水开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的启发而发明蒸汽机。(3)思维定势的作用
思维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正常成人的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都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思维离不开语 言。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等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社会现象,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言语是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心理现象,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样交流的内容非常有限。
语言只有发挥交际工具的功能才有存在价值,所以,语言离不开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形式
四、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
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主管说话机能。
受损后的表现:说话迟钝费力,但发音器官没有毛病,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认字。(表达性失语)
2.言语听觉中枢
位于颞上回后部。
受损后的表现: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接受性失语)
3.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顶、枕交界处的角回,主管阅读。
受损后的表现:能看到字词,但不理解字词的含义。(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主管书写功能。
受损后的表现:其他运动功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
第五单元 想象
一、想象
1.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2.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并没有创造出新形象,是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范畴。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范畴。
二、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睡眠时做的梦等。(2)有意想象
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
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例如据小说的描述,人们想象出诸葛亮的形象;建筑工人据设计图纸想象出建筑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独立地创造出形象的想象。例如,作家在头脑中构思故事情节的过程,工程师在头脑中构想新建筑的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幻想
与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人们希望的寄托。科学的幻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例如,古人曾幻想腾云驾雾、展翅飞翔,推动后人创造了飞机。非科学的幻想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毫无实现的可能性,例如修练成仙、长生不老,这种幻想使人误入歧途。
第六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古老而难解的迷,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义: 从心理状态: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从心理内容:可用语言报告的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等。从行为水平:受意愿支配的动作和活动,与自动化动作相反。
从哲学层面: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不同角度的理解:
是一种觉知:如观察到老师刚理了头发。
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例如你可以选择性地注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进行最佳的判断和解释等。
是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 无意识行为:骑自行车时的自动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视而不见”现象。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研究
无意识包括大量被社会道德、伦理所不容许的观念、愿望、想法等。如果将人类的心理活动比作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的心理活动属于无意识,就像埋在水下的冰山大部。
四、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1.三种脑电波
α波: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 8~13 赫兹;波幅稍大。β波: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14~30 赫兹;波幅较小。△波:大脑处于睡眠状态;频率更低;波幅更大。2.睡眠两大时期
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分4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时期:
睡眠周期通常为90分钟,每晚重复几次。随着睡眠进行,深度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而快速动眼睡眠时间逐渐加长。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二)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三)催眠
1、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主动性反应减低:被催眠者不主动进行各种活动,而是按催眠师的暗示去
活动。
(2)暗示性增高:个体一旦进入催眠状态后,其暗示性就大大增高。例如,催
眠师暗示个体胳膊僵直,其胳膊就会变得像木条一样僵硬。
(3)知觉扭曲与幻觉:在催眠师的诱导下,个体会将一种物体说成是另一物体,或歪曲物体属性如甜东西尝起来是酸的。被催眠者还会出现幻觉,如果催眠师暗示在他面前有个人,他就会真的认为有个人在他面前。
(4)注意趋窄:当催眠师暗示周围声音均听不见而只能听见催眠师的声音,被
催眠者就会听不见周围的其他声音。
(5)催眠中的角色扮演:如果催眠师暗示个体是一个小孩,他就真的像变成小
孩一样,在言语、行为上表现出小孩的特点。
(6)旧记忆还原现象:进入催眠状态后,如果催眠师询问个体在清醒时记不得 的经历过的事情,他能清楚地讲述出来。
(7)催眠中经验失忆:指催眠师暗示个体在被催眠期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则其
在事后就会报告说自己什么也记不得了。
2、催眠的应用
* 心理治疗方面: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等。* 医学方面:控制疼痛、安慰剂效应等。* 犯罪侦破方面:测慌仪的应用等。
* 运动员训练方面:自我诱导、心像训练等。
(四)白日梦和幻想
1、什么是白日梦和幻想
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现为漫无目的的遐想。白日梦程度严重,就成了幻想。
2、白日梦和幻想的内容
成功和失败;攻击和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
第二单元 注意
一 注意的定义
一、定义
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性质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二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强度大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自己感兴趣的刺激易引起无意注意。2.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3.随意后注意
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注意的范围)
同一时间内,认知主体能清楚地注意到的认知对象的数量为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但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或减弱,这种现象叫注意起伏(注意动摇)。
*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 * 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 * 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 * 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与注意稳定相反的是注意分散(分心)。
注意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转移
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优良的注意品质)
注意分散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注意的对象。(不良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分配
1.注意分配(一心二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2.进行注意分配的条件
(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是非常熟练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2)所从事的活动之间应有内在的联系,但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第七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种类
1、据需要的起源
自然需要包括饮食、睡眠、配偶等需要,对维持生命、延续种族有重要意义。
社会需要是人特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包括交往、成就、赞美、求知等的需要,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2、据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指向物质产品,例如对生活用品、学习条件、交通和医疗的需要等。
精神需要指向各种精神产品,例如对文学艺术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阅读报刊杂志及看电影、电视的需要等。
* 激发功能:动机使人产生某种活动,如择食、择饮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的。* 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人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动
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
* 维持和调整功能:活动开始后,人们是否坚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
和调节。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1.动机的基础:需要 2.动机的外部原因:诱因
除了内部因素,有时外部刺激也会引起动机,从而激起某种行为。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3、行为产生的基本心理模式
个体的行为是由动机直接导致的,而动机可以主要由个体的需要所驱动,也可以主要由诱因所推动。一般情况下,动机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同一行为可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四)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机为主导动机;居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动机是辅助动机。
(五)动机与效果
好的动机产生积极效果,不良动机产生消极效果。
(六)动机的分类 1.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由个体生理需要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穿
衣、性欲等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如成就动机、权力动
机、兴趣、爱好等。2.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无意识动机:没有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3.据动机来源
内部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外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如为得到家长的奖励。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一 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由缺乏引起,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减弱。
生长性需要是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足,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得到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在有些人身上存在层次颠倒的现象。二 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1.反映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也反映了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 系。
2.将人的一切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都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决定的,忽视了 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一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1.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主体 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感觉、知觉和思
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2.从人的外部表现可观察到情绪变化,但观察不到认知活动过程。3.情绪情感会引起生理变化,但认知活动不会引起生理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
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即脑的活动过程。情感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
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等,代表 的是感情的内容。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3)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3.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2)情感通过情绪表达出来。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抚爱。
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成人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以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动机功能
人们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干某项工作的干劲大;消极情绪状态下则相反。
情绪情感可放大和增强内驱力提供的信号,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如缺水不一定使人产生喝水的行为,对缺水的恐惧可促使人饮水。
(三)组织功能
情绪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协调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起瓦解破坏作 用。
* 愉快情绪状态下,易记住带愉快色彩的材料。* 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和善,乐于助人,反之则相反。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其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如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
表情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1、基本情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似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之为詹姆斯—兰格理论。
2、基本观点
詹姆斯提出,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对这些变化(如内脏器官、骨骼肌活动等)的知觉便产生情绪。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个体就会产生愉快情绪;如果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情绪。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
二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1、基本情况
坎农在质疑情绪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情绪理论,后经弟子巴德的实验验证而得以完善和发展,故后人称这一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又称情绪的丘脑理论。
2、坎农对情绪学说的主要批评
(1)内脏器官活动同样的变化可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2)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的生理变化较缓慢,难以说明情绪瞬息多变的
事实。
(3)药物(如肾上腺素)能引起和某种情绪反应相同的身体变化,却不能产生
真正的情绪体验。
(4)情绪与生理状态有关,但不意味着没有明显生理信号就不能产生情绪,如
脊髓横断性损伤的动物。
3、理论模型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丘脑。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在丘脑加工信息并产生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三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基本情况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必须感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2、理论解释与模型
情绪既来自对机体的生理变化的感知,也来自对导致这些生理变化的情境的评价。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把情绪看作动机,他认为,内驱力在放大媒介的配合下才能成为强大动机,这种媒介就是情绪。情绪比内驱力灵活,可脱离内驱力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伊扎德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的分化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情绪的分化是进化的产物。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情绪情感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主客体关系的两极性导致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每种情感都可找到与它相对立的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固有特征可从4个维度进行度量:动力性、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这4个维度都有对立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见教材)
第五单元 意志 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们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目的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
权衡行动动机,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并做出行动决定。如某学生想买电脑,他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买,买什么电脑,通过什么途径买电脑并最终做出买电脑的决定。
但有时要达到的目的有多个,它们之间会发生冲突。意志行动常表现为趋向或回避某目标,根据意志行动的这一特点把心理冲突分成四类: * 双趋冲突 * 双避冲突 * 趋避冲突
* 多重趋避冲突(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强弱表现在两方面:既要坚定执行既定计划,又要制止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动机和行动。在此阶段,还要反复修改行动方案,包括审定自己的目标,检查行动方法和手段。3。意志品质
第九节 人格
第一单元 人格概述
中文人格一词来自日文,日文人格一词来自英文personality,personality 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指面具,即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
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包含着二层意思:
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即公开的自我; 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内在我与外在我)
一 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二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
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开放自然,有的人顽固自守,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谨慎等。整体性
人格里的各种特征并非简单堆积,而是依据一定的内容、秩序与规则有机组合起来的动力系统。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调控得当时,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就呈现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出现各 种心理冲突,严重时导致“人格分裂”。
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偶尔表现出的一时的心理特性不是人格特征。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例如性格外向的人,不仅在家中非常活跃,在班级里也表现得积极主动,不仅大学四年如此,即使毕业后若干年,这个特质依旧不变。功能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人格的烙印。面对挫折,有志者在失败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的辉煌;怯懦的人一蹶不振。(性格决定命运)。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是大脑的功能,人格的形成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一个人的人格必然还会反映出他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所受教育的影响。
第二单元 能力
一 能力概述 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主要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2.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⑴ 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⑵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⑶ 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能力可反映掌握知识的活动效率,学同样的东西,有的人快,有的人慢,表现出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能力和技能都在活动中体现,但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如打字的技能;而能力体现在如何获得这些技能。
能力包括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知识和技能不等于能力,只有可以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可以转化成能力,如掌握了乒乓球技能后,如果可很快学会羽毛球,那么他的运动能力很强。
有的人掌握很多知识,但知识不能用到生活中去,不能迁移,表现为“高分低能”。
* “第十名现象”
* 许多学业优异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缺乏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
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和技能,能力又能影响知识和技能获得的速度。
不能用知识多少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4.能力的分类
⑴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
才能:指多种能力的结合。一个有当教师才能的人,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流畅的
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天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的结合,使人可以独立地、创造
性地完成一些复杂的活动。(2)按能力的结构
一般能力:在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
等,即智力。
特殊能力:出现在某些专业性的活动中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
力等。
两者的关系: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中得到充分发展的某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的系统;一般能力是在种种特殊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智力。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即智力。操作能力: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如与人沟通的言语交往和言语感染力、组织
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4)按创造程度
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再造能力:是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二 能力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年,英国)
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和某特殊因素(s)。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不同的s因素。g因素就是智力。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美国)
能力由七种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 数字计算能力——数字速度与正确性 词的流畅性 ——语词联想速度与正确 语词理解能力——对字词的理解
机械记忆能力——对字词、数字和字母的记忆 推理能力 ——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
向及关系的能力
知觉速度 ——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并以此七种因素构造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他的这种设计最终被实验结果(包括他自己的)所推翻。
作相关系数的计算:r计-词=0.46,r计-言=0.38,r计-记=0.18,r言-词=0.51,r言-记=0.39,r言-推=0.54。说明这七种原始能力间有较高相关。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 构理论(美国)
智力是思考的表现,而思考包括思考的内容、操作及产物三个心理维度。(1)思维内容
图形类:如图形、形状或具体的东西等。
符号类:如标志、字母、数字、电话号码等。语义类:如“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行为类:那些非语言信息。(2)思维操作
认知:对事物的了解和发现。记忆:保持已有认识的信息。
聚敛思维:将全部信息引向最合理的答案。发散思维:沿多种方向去思考和探索。评价:做出定论。(3)思维产物
单元:信息最简单的组织方式,指一个图形、一个符号等。类别:按一般特性进行分类的能力。关系:事物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系统: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事物系统。
转换:从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转换到另一个事物。蕴含:寓意。
吉尔福特认为,进行智力操作时,可得出5(操作)×4(内容)×6(产物)=120 种组合。
智力由这120个智力因素组成,每种因素都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
第三单元 气质
一 气质的概述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如有的人心情急躁,易发脾气,不三思而后行;有的人冷静沉着,不轻易动肝火,遇事总要三思;有的人行动缓慢,语言缓慢乏力;有的人行动敏捷,语言流畅。这些体现出人气质特征的不同。
(二)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的比例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的气质类型。血液----多血质 粘液----粘液质 黄胆汁----胆汁质 黑胆汁----抑郁质
希波克拉底关于四种气质类型的学说,一直沿用至今。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他用四种体液来解释气质类型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认为,不同体型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矮胖型的人,外向而容易动感情;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强壮型的人介于两者之间。
血型说
古川竹二据血型把气质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A型气质:内向、保守、多疑、焦虑、缺乏果断性、易灰心 B型气质:外向、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好管闲事 O型气质: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坚强、积极进取 AB型气质:兼有A型和B型的特征
但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理论没有多少科学根据。生活中气质相同而血型不同的人或血型相同而气质不同的人并不少见。
激素说
激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在血中浓度极低,对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
伯曼把人分为:甲状腺型、垂体型、肾上腺型、性腺型,并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气质特点。(1)甲状腺型:
甲状腺分泌增多者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易动感情甚至感情迸发;甲状腺分泌减少者可能发生痴呆。(2)脑垂体型
脑垂体分泌增多者性情强硬、有自制力、喜欢思考、骨骼粗大、皮肤甚厚、早熟、生殖器发达。
脑垂体分泌减少者身材短小、脂肪多、肌肉萎弱、皮肤干燥、思想迟钝、缺乏自制力。
(垂体病变可累及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等)。(3)肾上腺型
肾上腺分泌增多者雄伟有力、精神健旺、皮肤深黑而干燥、毛发浓密、专横、好斗。肾上腺分泌减少者体力衰弱、反应迟缓。(4)性腺型
性腺分泌增多者常感不安、好色、具有攻击性。性腺分泌减少者则性的特征不显现,易同性恋,进攻行为少。
科学研究表明:激素对人的气质确有影响。例如,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发怒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但各内分泌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能简单地强调一、二个内分泌腺的作用;也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激素对气质的作用,因为神经系统控制着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影响气质活动。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基本过程,每个基本过程都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
神经活动的强度: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的强弱程度
神经活动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相对关系,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和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神经活动的灵活性:指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迭的速率,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性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有12种,但有些在生活中不存在。最后确定了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与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但真正属于 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太多,大多数人为中间型或混合型。
3、气质的特性 ⑴感受性和耐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耐受性是指神经系统能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感受性低的人,很强的刺激才能感觉到,因而耐受性高。(2)反应的敏捷性
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即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都反映了敏捷性。(3)可塑性
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4)情绪的兴奋性
指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有的人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低,有的人则相反。
如少年期兴奋强而抑制弱,表现出好动、敏捷、热情、急躁等特点;壮年期兴奋与抑制平衡,表现为坚毅、机智、活泼、深刻;老年期兴奋弱而抑制强,表现为沉着、安静、坚定、冷淡、迟缓。(5)指向性 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还是常指向于内,常指向于外者为外向,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1)胆汁质
胆汁质神经过程特征是强但不平衡。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能忍受强刺激,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2)多血质
多血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和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行为外向;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
(3)粘液质
黏液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实,循规蹈矩;注意力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水浒传》中的林冲
(4)抑郁质
神经过程特点是弱,兴奋过程更弱。
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注意到的事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第四单元 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对性格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人对现实的态度就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对各种有关事物产生一定的看法,作出一定的选择,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性格的表现。例如,“守株待兔”反映了一个人懒惰、愚顽的性格特点。
(2)性格有个别差异,但性格又是较稳定的,那种偶然的表现不能构成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偶然表现出胆怯,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性格必须是经常出现的、习惯化的、从本质上最能代表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那些态度和行为特征。(2)性格有个别差异,但性格又是较稳定的,那种偶然的表现不能构成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偶然表现出胆怯,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性格必须是经常出现的、习惯化的、从本质上最能代表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那些态度和行为特征。
(3)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 性格是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受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的评判,有好坏之分。
* 性格对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性格的发展规定了能力和气质的发展,影响着能力和气质的表现。“勤能补拙”就说明性格对能力有巨大作用。
二、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静态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
即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学习和工作、对自己的态度特征。积极的表现为:爱祖国,爱集体,乐于助人,诚恳,正直,认真细心,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勇于自我批评。消极的表现为:不关心社会与集体,没有社会公德,为人冷漠、自私、虚伪,马虎粗心,拈轻怕重,骄傲自大,自自以为是等。(2)性格的意志特征
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良好的意志特征是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有毅力,自制力强等。
不良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流,易受暗示,固执己见,任性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情绪对一个人活动的影响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良好的情绪特征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常处于积极乐观的心境状态。
不良的情绪特征是事无大小都易引起情绪反应,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差,情绪波动,心境易消极悲观。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观察迟钝 思维方面:有人善于分析抽象,有人善于综合概括 记忆方面:有的人过目成诵,有的人需反复记忆 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丰富,有的人想象贫乏
2、性格的动态结构特征
* 各种性格特征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 性格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场合,有时以某个侧面表现出来,有时又以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来。* 性格具有可塑性。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 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 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 气质不涉及社会评价,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社会评价,有好坏善恶之分。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1、本我
包括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只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是“原始的人”。
2、超我
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将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化而来,主要是监督、批判、管束自己的行为,它遵循“道德原则”,追求完美,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是“道德的人”。
3、自我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部分,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现实原则”,是“现实的人”。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维持平衡,心理就正常;失去平衡,导致心理失常。
二、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容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将许多人共有的特质和只属于某个人的特质区分开,即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
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如中华民族的勤劳、法兰西民族的浪漫等。
2、个人特质
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体间的人格差异。依照在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慧、内向、抑郁等是她的中心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除了他亲近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
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但在母亲面前很顺从,顺从为其次要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
(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如乐群性是根源特质,一个人身上乐群性的量影响他的各个方面,如朋友的多寡、与什么人交朋友、交往的技能等。乐群性这一特质的外部表现是表面特质。每种表面特质都来自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再如大胆、独立和坚韧等是表面特质,其共同的根源特质是独立性。
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内外倾----内、外倾的差异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据这一模型编制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量表。该量表包括四个量表:E(内外倾量表),N(情绪稳定性量表),P(精神质量表),L(效度量表)。
4、人格五因素模型
传统上有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人格研究取向。这些取向的共同目标是构建—个可描述和解释人格特点的人格模型。从弗洛伊德到卡特尔,他们的理论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性质很不同,一致性很小,未取得共识。但近十年来,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被许多研究证实,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模型。
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 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
(A)和认真性(C)。
根据五个特质的起始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人格的海洋。
五因素模型表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望从五个人格因素上加以说明,此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篇:说课讲稿(营销心理学)
《营销心理学》说课
各位专家上午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营销心理学》,它是我系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而能够客观、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市场营销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进行营销心理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包括6个部分。
一、首先来了解一下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综合性科学,是系统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科学,是心理学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本课程的研究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说或概念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商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及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掌握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能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解决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心理对策,形成营销思想和各种技能,并能自如地运用于营销活动中,从而为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即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对前修课程《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后续课程《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课程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接下来谈谈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较好掌握营销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营销心理的规律,掌握营销心理策略,提高创造性能力,具备市场调研、分析、开拓市场的本领,能够在现代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保险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市场调查、贸易谈判、商务推销、公关、商务代表、商务经理等岗位工作,成为服务于各类企业营销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具体目标分为一下三个目标:知识、素质、能力目标。
三、接下来是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需要有针对性,本课程的目标学生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家都知道高职高专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薄弱,被动式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但他们喜欢创新愿意接受新事物。所以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尽力要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掌握营销心理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从而提升学生营销技能。
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是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想,主要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导入新课提出重点,让学生了解课程任务目标;其次通过老师课程讲授并操作演练,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再次,通过学生互动,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拓宽思路,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延伸拓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表格显示的是本课程的课程内容,本课程一共13个专题,58个学时,其中蓝色标志专题为重难点专题。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运用练习更紧密更直接。包括:消费者的动机与消费行为,消费者的个性心理,商品与消费心理,价格与消费心理,广告与消费心理。
本课程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学生对纯理论不太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服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情境化教学为手段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
一下是根据课程的重难点设计了4个学习情景,包括:消费者心理(重点、关键点),商品心理,价格心理,促销心理。也只有通过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设计满足需求的产品,进而才能进行商品定价,以及商品的营销。
每个情景对应了相应任务。例如:消费者心理这个学习情景的任务就是1.消费心理资料收集与分析 2.购买决策及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案例收集并分析3.分析某一商品营销的效果4.为某一商品营销进行店面选址、店面设计,并分析对消费者影响的效果。
下面是一节课设计:以“消费者购买决策”课堂设计为例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了解购买决策的内容和类型。以及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消费者的洞察力。再则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及购买决策的内容和类型。教学途径: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本次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的过程根据时间段来划分,为3个环节。首先是通过小组讨论导入课堂(10分钟),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自己平时买大件东西时是如何考虑的,然后点名发言,再导入消费者决策课程。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主导部分(25分钟),主要是通过老师教授传递理论知识,讲授消费者决策的含义,消费者决策的内容:为什么买、买什么、怎么买,消费者购买决策类型:惯常决策、有限决策、广泛决策。最后环节是小结及作用布置(5分钟)
老师引导回顾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归纳的方式。再一次强化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记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怎样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能复习知识要点。
四、接下来说课的第四部分是教学方法与考核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元化,但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教师教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四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贯穿在教学始末,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运用案例教授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讲授。本课程属于理论性课程所以大多数时间教师主要以讲授、讲解、讲读的方式为主,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组织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针对目前市场营销的发展动态和敏感问题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摸拟。模拟各类市场,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下面是教学的一般过程,首先是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内容讲解:告诉学生为何做、怎么做;再次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做;最后是情景实训: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过程性成绩及终结考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10%包括:依据平时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纪律情况打分;过程性成绩占40%:主要是根据小组作业打分。终结考核占50%,主要根据期末笔试及情景考试打分。考核的目标是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及格。
五、教材使用与教学资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王永主编的《营销心理学实用教程》(第二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在2014年9月出版。教材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的实用教材。教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较为紧密,注重案例学习。与此同时,还大量参考了其他教材,如单凤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营销心理学》等。
目前拥有的教学资源,主要四个方面
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有汽车营销实训室、营销综合实训室、营销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室。例如汽车营销实训室。内设有接待区、汽车整车展示区、精品及附属产品展示区、保险与理赔区等。满足学生锻炼销售技能的情景教学场所。
其次是校外实训基地,包括重庆同成置业顾问有限公司、重庆九鼎房地产有限公司、重庆东风南方汽车销售公司等。通过与企业合作,达到三赢的效果,首先企业通过接受学生参与实习能减少员工成本,其次学校把学生送去企业锻炼能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最后是信息网络教学资源,有房地产销售流程视频、样板房视频、汽车构造、汽车介绍、汽车营销技能大赛等教学片,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能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在课程中还要运用网络资源,如中国市场学会、cmc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等。我建议学生关注这些营销相关的权威网站,教材一般滞后于网络,学生通过关注网站了解行业内最新动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六、改革思路
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本课程师资队伍,强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在企业聘请营销专业人员来学校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库,积极编制本课程的专业教材,加强网络学习资源运用,完善远程教学功能;加强学习与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实习实训的内容与质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身边的心理学(趣味心理学讲稿)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很欢迎,也很感谢大家参加本期心理委员培训。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了解心理学吗?当你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的时候,你脑子里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或问题、画面?
心理学对我们很多同学来说,就像有人害单相思的那种感觉,对她似乎那么的熟悉而又那么的陌生,是那么的琢磨不透,所以我们很多男生经常说女孩心,海底针,看不透。
心理学,或者说心理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心理学。今天,作为心理委员的培训的开场讲座,我们就感性的谈谈我们身边的心理学。比如,大学校园里的谎言问题,各位听听看,你占了几条(关于男生的谎言:1.明天我再也不玩游戏了;我一定要及时洗袜子和内裤;我再也不看小电影了;关于女生的常见谎言:1.我一定要减肥,有些女生挺有意思的,她一边大口大口的吃东西,吃了一碗又一碗,或者买零食,大包小包买一大堆,同时嘴里还不停的说我一定要减肥,一定要减下去)。
请问,诸位,这几条里面,你们占有几条,举下手看看呢?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所谓的自欺欺人的谎言呢?这些问题反应了同学们的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是吧,这是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在我们身边的心理学问题实在是很多,比如大学生讲脏话问题,在校园里逛,随时都能听到,上厕所随时都能看到,当然女厕所里有没有,我不得而知,虽然曾经有过走错厕所的时候;还比如,大学生抽烟问题,包括很多的女大学生的抽烟问题,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她们往往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这可是你们说的、后悔心理(我们经常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这样的话)、面子问题(有些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梦的分析,等等,无处不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心理现象背后,都有一些重要的心理学规律与原理。那么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我们身边的这些心理学现象。
一、讲脏话的心理学问题
一、讲脏话的心理学意义
对于说脏话这个事,谁都干过。是吧,说不定,在坐的同学中都有不少同学在来之前都骂过我们、或者你们的书记、辅导员了?有没有,请举下手呢?这个倒不重要,反正我没有听见,也就是说,不要当作面骂我就是了。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去思考过或研究过关于骂脏话的问题呢?比如,男性和女性,哪个骂人的频率更高?骂得更让人受不了?(你见过骂人骂得最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给大家模拟表演表演)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讲的脏话有哪些特点?我们为什么会讲脏话?有何心理学含义? 讲脏话似乎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都学会了讲脏话,而且,还觉得讲脏话粗话很刺激,好玩。曹先生说,有一次是儿子写完作业,给同学打电话交流,他听儿子和同学正说得高兴,无意中爆出一句:“你个傻×,早跟你说过,你又忘记!然后哈哈大学”,把这孩子他爹给愣住了,想一想后自言自语到,我好像没有这样训过这小子啊;又有一次,他带儿子上街,看到他们班的一同学戴了一顶牛仔帽,儿子出其不意地来了句“我×,你这个样子太酷了!”。这次,他爹更是惊讶,完全不相信这出自于一个几岁的小学生的嘴巴。他爹暗地想,虽然我平时也讲脏话,但好像没有在他面前这样讲过啊。
这样的粗话在我们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随处可见,甚至很多学生都不认为这是脏话了,习以为常了。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大学生都说过脏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脏话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使用对象的男女平等化;(2)发布平台的多样化:在大街、路上、厕所、网络到处可见;在一项长达10年的对脏话及其社会效应的研究中发现,作为一种脏话的发布平台,“男厕所中的涂鸦文字比女厕所中更耐人寻味,当然,女厕所的情况如何,这个只有女同学或者哪些喜欢去女厕所的偷窥癖们心里最清楚了(要不我们问问女同学,你们在女厕所里能看到那样一些脏话)。”另外,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演进,脏话的发布平台已由厕所转移到网络,年轻人在说脏话方面做到了“男女平等”。
那么,脏话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里有一个“脏话制造机”,其核心就是“边缘系统”,它是大脑中影响和控制情绪的重要部分,环绕在大脑两半球的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部分,将大脑中心的空腔——脑室包裹起来。
1885年,法国医生图雷特发现,一些边缘系统受损的人,会出现罕见的精神失调。这种疾病后来被命名为“图雷特综合征”。有的患者脸部抽搐,或发出清喉咙的怪声,还有10%~20%的患者则会出现“秽语癖”的症状,他们根本无法控制自己,脏话如溃堤的江水般滔滔不绝。有些老年痴呆患者也会乱讲话。
这就不难理解了——控制核心的构造平等,说脏话的频率自然平等。那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男性更爱说脏话”?露丝〃韦津利的分析是“男性咒骂大多在公共场合”。言下之意是,女人们说脏话的频率并不比男人低,只不过,女人们更喜欢在背地里捣鼓。说脏话的心理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讲脏话是一种情绪表达或宣泄。
有研究者指出,说脏话的一个好处在于:“当你说脏话的时候,你可以在象征层面上使用暴力,这样既达成了目的,又避免了伤害人身体——这是一种双赢策略。”比如,2004年10月,在电影《天下无贼》的发布会上,导演冯小刚吼向一位记者,“我他妈的真想抽你!”因为后者所在的媒体不久前曝光了冯小刚的家庭住址。通过谩骂,能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骂人者把污言秽语当作武器,被骂者则会在言语恐吓中变得气馁,肢体冲突因此得以避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比如每当期末考试完了后,很多平时不爱学习考不过的同学都会骂老师,MM死老师好变态啊,出的题这么难,MM监考老师….以此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我要提醒在座各位的同学是,我这不是在提倡或鼓励大家去讲脏话啊,不要听了今天的讲座后,你们下去不管是见到老师、还是同学,也不管男女老少,都讲脏话,还说是我们心理学老师讲的,脏话有好处,如果这样,我到时可真要骂人了。
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时刻注意我们的身份,不要肆无忌惮的随便乱讲脏话,尤其是不要随便讲一些具有严重侮辱性的、下流污秽性的粗话,而且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如果你讲的脏话太过于难听,或者让他人觉得存在严重的侮辱,可能导致冲突升级。因为有的时候,人们讲脏话不是宣泄情绪,而是恶意攻击侮辱别人。
比如2006年世界杯决赛上马特拉奇对齐达内的冲突?英国唇语专家杰西卡·里斯根据口型,认为马特拉奇说齐达内是“一个恐怖主义娼妓的儿子”。法国电视台解说员认为,马特拉齐对齐达内说的是“你是意大利养出来的一条忘恩负义的狗”。这句话激怒了整场比赛表现出色的齐达内,最终一头撞倒马特拉齐,也撞碎了自己再夺世界杯的希望。所以像这样的脏话,最好还是不要讲得为好。
2.当然有时候,脏话讲的适合场合,适度,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朋友或者一个团队间,“被许可(注意,是被团体所许可的)的脏话或粗话”甚至可以充当增进感情的纽带,使成员产生“我们是一伙儿的”认同感。为什么很多男生喜欢看亮剑,喜欢李云龙,因为那个家伙就爱讲脏话,满口的“他娘的、狗日的、老子”之类的口头禅。他让大家觉得这个人物塑造得更为实在,可信。这种方式对大多数男性并不陌生,比如朋友之间打牌,脏话无意间脱口而出的。还有人觉得这时说脏话可以让游戏更刺激,同时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一些国家也用“脏话”拉近国家间的距离,比如,澳大利亚旅游局最近的旅游宣传标语就是“你他妈的在哪里?(So where the blood hell are you?)”隐含的意思是让人快行动起来,到澳大利亚旅游。
脏话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今天不是鼓励各位说脏话,讲脏话,也必须得注意场合,分寸。有聪明的脏话,比如那些充当润滑剂的脏话;也有愚蠢的或者失控的,像那些发泄情绪的脏话,如果说你的脏话让对方感觉受到了严重的侮辱的话,会激怒对方,从而导致不良的后果。所以,对此,我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管好自己的嘴巴,或者用更容易让社会接受的方式表达你的情绪与不满。因为,我在校园里总是听到有些同学讲一些不敢入耳的脏话,包括女生。希望大家还是要尽可能的少讲脏话与粗话。
这是我们讲的身边的心理学的第一个话题。接下来的这个话题,可能大家更为熟悉了。
二、梦的心理学研究与分析
你做过梦吗?一个人一天晚上最多能做几次梦呢?梦具有预测作用吗? 睡眠周期
现代研究发现,睡眠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两种状态交替出现而组成。快相睡眠或快波睡眠。梦也在这个时期发生。
梦是什么?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梦都是欲望的满足;所有的这些被压抑的性的想法、其他冲突或愿望通常会被伪装成象征符号在梦中表现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很多时候做的梦很奇怪、荒唐、毫无逻辑。也就是说梦往往是通过象征的方法在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愿望,也即我们人类无意识的情感与愿望。例如梦见蛇,它可以象征内心恐惧着危险的事物、也可能象征着你内心潜伏着性欲冲动。有这样一个梦,你们看看它是什么意思?一个女大学生的梦,她恋爱了,并和其男朋友同居了,之后,就做了这样一个梦。…。
梦实际上有显梦与隐梦之分。像这些看起来妻异怪诞的、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梦就是隐梦,还有一类我们经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我们称为显梦。比如你白天看见了一个漂亮妹妹,于是你就做白日梦了想,她要是能做我女朋友,甚至做我老婆,这辈子为她做牛做马都值了,晚上你可能还会做这样的美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许仙,她变成了白蛇娘子在西湖断桥边寻找你,还深情的冲着你喊道:“相公,你到哪里去了?我找里找的好幸苦哟,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这是有关梦的含义与分类。
那么,梦到底有没有预测作用呢?如果有,我们怎么才能读懂那些稀奇古怪的梦境呢?
实际上,梦的预测作用这个提法本身,我认为是不很科学的提法。我们心理学家更关心的是人们所做的梦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而言,是不是具有重要的心理沟通意义或信号表达意义。因为,心理学家认为,梦是沟通我们无意识自我与意
识自我的很好的沟通渠道与平台,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愿望、冲突、欲望往往通过梦的形式加以表达或者传递。一般来讲,如果你总是经常做同一个梦,或同一类相似的梦,或者在经历某一些重要经历与事件后,总是做恐惧性噩梦的话,那么这些梦,可能就在告诉你,你内心深处的无意识自我与意识层面的现实自我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冲突了,现实的你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了。可能,同学们就要问,我们如何理解梦所表达的意思呢?今天我们就做一个实际的梦的分析,带领大家来认识认识我们的神奇的梦吧。
前面讲过,梦是往往是通过象征性的手段来表达我们无意识的愿望与欲望。因此,梦的分析就是要把梦中的意像、元素的象征意义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语言。这就像特工们破译敌人重要机密文件。这是科学的梦的解析的关键技巧与步骤。案例分析
梦者自述:“一个很传统的未婚女孩。
那天晚上她做了两个梦,12点迷迷糊糊做了第一个梦,地点是公共浴室,里面有很多人,男女都有,似乎是混合在一起的。我要去洗澡的话必须要让异性看到我的身体,很不好意思,很尴尬。不过我确实这样做了,好像也没有人注意到我。(类似的梦好像以前也做过,有点印象)。
第二个梦更为离奇,梦到自己怀孕了(未婚,没有男朋友),现在在外地工作,梦中情形是发生在家里。自己为这件事情感到很难堪,也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谁,隐约想起了大学的男朋友,不过心里知道肯定不会是他,因为很久很久没联系过了。好像肚子已经很大了,家里人并没有特别的表现。我内心很痛苦,生育的恐惧、世俗的眼光(说到这里感觉自己有些脸红了,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我想到了自己以后的生活,想到把孩子送给别人,甚至已经定好人选了。这个梦里就有很多的意象性元素,我们得逐个逐个的把她们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
1、男女混合的公共浴室,她到里面去洗澡,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同学说她是太寂寞了,她太无耻了——这是一个公共空间,一个有男有女的空间,一个可以袒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隐私的空间,一个可以获得关爱、呵护、温情并令人神清气爽的空间,一个客观上只有休息的时候才使用的空间。(看到裸体或被看到裸体的一个重要象征意义是内心隐私的泄密)
2.洗澡——指接受心理呵护、关爱、心理放松、心理成长的行为。3.怀孕(无性)——象征着内心自我或“新的自我”的成长或变化
4.把孩子送给别人——主动寻找这个可以接纳我的人,把自己交给别人。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有了人选。
这个梦经分析还原后的无意识文本:
第一片段:“我处在一个大家都可以获得心理成长的公共空间当中(譬如工作坊),这里有男有女,没有男女界限。我要获得关爱呵护的话,就必须在异性面前袒露自己内心的隐私和秘密,让别人看的很清楚。我觉得不好意思,很尴尬。不过我还是这样做了,似乎并没有引来他们的注意。” 第二片段:“一个新的自我快要诞生了,这是一个骨子里有些很躁动的因子的女孩,一个想去做一些冲动的事情的女孩,一个释放自己的女孩,尽管我现在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那个可以接纳我的具有父亲特质的人,不过我确信,这个人肯定不会是一个像我大学的男朋友那样的人。我的这种改变,家人
并没有觉察到。我觉得很痛苦:我担心没有一个可以接纳“新的自我”的人,我害怕自己内心这样一个自我的出现会让自己陷入不雅和显得出格!我以后该怎么办呢?我想我得主动把自己交给别人,似乎已经有了人选。我和我即将新生的自我一道,穿过那些熟悉的眼光,感到难堪,但却没有人注意到我,包括那些儿时的朋友。我努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改变,不让他们察觉出来,好像真的成功了耶!”--------引自四川成都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当然,今天只是带来大家对梦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而做了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分析,实际上,梦的分析是一项很复杂而且很专业的工作,需要把握很多基本的心理学原则以及梦者的其他信息。另外,我要提醒大家两点的是:梦中元素的象征意义并不唯一,同一个对象在不同人的梦中的心理学象征意义不一定完全是相同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其次,分析梦还需要了解梦者的相关基本信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还可能需要梦者进行自由联想等手段挖掘更多的相关信息后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解释,这样的分析与解释往往更为准确一些。
三、中国人的面子心理问题
你们爱面子吗?有没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请举下手呢?(我敢肯定,这样的人绝对不会举手,是吧。看来大家都是这样的人。这超乎我的意料之外,又在我的意料之中。)最初面子就是脸面的意思。面子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以下的具体的含义与表现形式: 1)面子含有自尊与尊重的意思,给别人面子实际上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与认可;比如有些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来听你讲课,是给你面子,你居然还要我们做作业,这就过分了啥。
2)2)面子含有虚荣的意思,说某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实际上是说某人虚荣与讲究。比如有些同学看见周围很多同学都用上高档的手机或化妆品之类的了,觉得自己用的还是一个山寨版的老年用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那种),觉得没有面子,于是,省吃俭用,哪怕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得把钱省下来去买一个像样一点的手机。还比如,有些同学,看到周围很多同学,尤其是一个寝室的其他同学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了,觉得自己也得抓紧找一个,不管长得像灰太狼还是喜洋洋,只要是异性,当然也有些人对同类比较感兴趣的,要不然觉得在他们面前多没有面子啊。
3)3)面子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讲排场,在中国城市与农村,结婚仪式往往非常隆重,花费很大,据说是为了讲面子,实际上是讲排场;4)4)面子表现为好大喜功,历史上的帝王封禅泰山以及众多的政绩工程,不无与面子有关;5)5)表现为处理人际交往的一种规则,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维护自己与别人的面子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潜在规则,打破这一潜规则就会将自身臵于团体之外。而且有面子、爱面子的心理又潜在影响人们的社交与礼仪,为了面子,我们往往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初次交往中会表现的非常谦让与彬彬有礼。
总体而言,面子是一柄双刃剑,面子为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面子带来了管理不善,社会治理以人治而不是法治等不良的影响。作为我们大学生,要正确认知与处理面子问题。
三、思维心理学
我们身边的心理现象实在是太多,涉及到心理的各个层面与领域。比如前面我们的这些心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认知、学习、认知思维里的有趣的心理现象也很多。比如就我们的思维心理学领域来讲,我们的认知思维能力往往也是很有局限性的,致使我们在解决一些,甚至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被难倒或出错。不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学的数学应用题,让大家来做做看。我敢肯定,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搞不定。
三个秀才赶考的问题。卖玩具问题。
一老头卖东西21元,成本是18元,有个小伙子买给了他100元,老头没零钱,于是去找邻居换了100元零钱,找给小伙子79元。后来,邻居发现是假币。老头又给邻居100元,请问老头赔了多少钱?
四、后悔心理研究: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关于,后悔,我想我们都可能遇到过后悔的事情,比如,你喜欢某个女生,但是没有勇气向她表白,结果被你身边的哥们搞定了,然后,多年后,你又得知,原来她对你是有意思的,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后悔。还比如说,你买彩票时选号,本身想选而没选的号,原来是头彩,兑奖后,你肯定会后悔死,后悔得捶胸顿足的。
目前,关于后悔的心理学研究,目前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影响我们后悔的心理因素也很多。比如,Kahneman & Tversky,1982:对比了作为和不作为情况下的遗憾。
投资者A考虑卖掉手头的股票,但没卖,结果发现如果卖了会多挣100万; 投资者B卖掉了股票,但发现,如果不卖会多挣100万; 哪个投资者感觉更差?B>A 投资者B更可能把自己的行为与现状—“不作为”相比较。人们因作为而产生的遗憾程度比因不作为而产生的遗憾程度大(Spranca,Minsk & Baron,1991)
决策者不只是注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一旦人们知道自己决策的结果,人们将把它与如若选择其它决策可能产生的结果加以比较,这一比较可能会引起某种感觉,如后悔或满意。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只能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身边的心理学也很多,都很意思。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找找相关的书籍看一看,研究研究。尤其是大家作为心理委员,我们就必须自己要了解心理学,了解我们自己常见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原理,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期的讲座中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谢谢各位。再见。
第五篇:心理学讲稿之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情绪情感的表达,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了解情绪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调节情绪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情绪情感的概念以及与认识的关系,情绪情感的分类,情绪与心理健康
教学难点: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3 具体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正因为情绪、情感的普遍存在,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为学者们所关注,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众多的学者逐步澄清了情绪情感的有关问题。这里,本章将讲述以下问题:
一、情绪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与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当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相一致时,人们就会接纳该事物,并会对其产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体和我们的需要不相一致时,就会对其产生否定的或消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化,由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人的需要不同。因此,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能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内心体验。同时,人们的信念、认知水平、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相同的事物也会引起不同的内心体验。情绪和个性的关系密切,人人都由有喜怒哀惧之情,这说明人类的情绪情感具有共性,但共性之中又有差异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民族传统、阶级利益、生活遭遇、价值观、个性特征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情绪情感也往往是不同的。人的情绪 1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情感不仅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而且稳定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也表现为个性差异。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却存在着一些差异。(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的强度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一)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映。认知是对事物逼真的反映,情绪则不同,它他是主观体验,其主观感受是喜、怒、哀、惧。
2.机体的变化不同。一般说来,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机体内部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机体外部表现,而且还有着明显的机体外部表现。
3.随意性不同。认识过程的随意性较强,人能够较为容易地发动或停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的随意性较差,对于它们的出现和消失以及出现时的强弱程度,人较难以控制。只有通过认识过程的参与,情绪情感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的联系 1.认识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没有认识就没有情绪情感,认识不同,情绪情感就不同,认知在情绪情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2.情绪情感对认识的影响
与认识活动无关的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有明显的干扰作用,不同性质的情绪情感状态对认识过程也会有明显的影响。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众多的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可以分为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既有泛文化性(生物性),也有社会性。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分类
(一)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分类
现代心理学则认为情绪有四种基本形式,它们是人类具有的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人类其它许多情绪多是在这些基本情绪的基上,通过它们不同的组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按情绪状态分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无特定对象,无指向性它往往不是针对某一具体事物所产生的特定情绪体验。人在某种心境下从事的活动都会染上一定的情绪色彩,因此,心境就象生活的一种基调。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引起心境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一,强烈的情绪或情感可以引起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心境状态,此种心境的形成也可以说是强烈情绪或情感的后效作用。其二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表象的再现也影响着人的心境状态的形成。其三,人的生理节律,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也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心境状态的形成。在影响人的心境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不仅可以战胜由重大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也可以使人战胜生理因素和自然环境对人的情绪所造成的影响。
心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境不仅使人的活动 3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效率较高,而且使人生活得更快乐,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学会做自己心境的主人,使自己经常处于良好的心境状态之中。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它具有情境性和爆发性,使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猛烈发作而产生的,引起激情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活中与个体需要有直接联系的重要事件。
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较高,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激情发生时,人往往很少考虑到事情的结果,以及行为时的适当合理的方法,表现为“感情用事”。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人处在激情状态下,常会扰乱肌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激情,特别是控制消极的激情。控制激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加强思想修养和意志力的锻炼,养成处理问题时冷静、理智的习惯。其二,在激情发生时,用合理的释放、升华、转移注意等方法控制和缓和激情的爆发。
3.应激
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紧张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恐惧性。在情绪发生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应激和激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具有爆发性,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应激与激情的区别在于,一方面激情的爆发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而应激则是在突然情况下瞬间暴发出来的;另一方面,激情中既有肯定的激情,又有否定的激情,而应激多是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有:一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二是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应激状态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在应激中,人的精力特别旺盛,思想特别迅速、灵活、精确,动作特别机敏、准确,从而使人能够更为有效地应付紧急情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应激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极度紧张和机体被高度激活,一些人出现明显的“意识狭窄”现象。表现为思维混乱,失去理智,动作的准确性大为降低。第二,无论何种应激状态,都能破坏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病菌侵袭。由应激引起的强大的机体能量如果不能够发泄出去,就会对机体造成一种内部伤害。所以在强烈的或经常的应激状态之中,人很容易患上严重疾病,甚至死亡。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应激状态的消极作用,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做到临危不惧,忙而不乱。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认识、经受的锻炼以及个性特点情况等都会对应激状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的社会性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高级的主观体验。与人类认识相结合的社会需要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人对真、善、美的需要,与此相应,情感从社会内容上来分,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三类。
(一)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对真理的热爱等。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反过来它又对认识过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其中,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理智感的低级形式,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基本动力。认识兴趣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理智感,它使人的认识活动更为稳定和深入,因而是促进认识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对真理的热爱是理智感的最高形式,它是人努力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强大动力。
总之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能够使人专心致志于认识活动之中,不为外在的名利得失所干扰,从而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无疑是已能够发现规律和进行创造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智感。
(二)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当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肯定的道德感;反之,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否定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个人进行道德行为的重要的内在力量。道德感有低级和高级两种水平。
(三)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具有明显的两个特征:一是具有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比快感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高超得多。二是具有倾向性的体验。美感会使人对引起美感的事物趋向于继续欣赏和体验,甚至会使人着迷、沉醉于美好的事物之中。
引起美感的事物有三类:一是自然界中美的事物,如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巍峨俊俏的高山,匀称健美的体形等。二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如优秀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作品。三是高尚的社会行为,如具有忠诚、宽厚、光明磊落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等高尚品质的行为。在由高尚行为引起的美感中,融入了道德感的成分。引起美感的事物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并且是内容美起决定作用。
美感不仅使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更加热爱生活,而且还能使人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更积极地投身于工作和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美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第三节 情绪健康和情绪调节
一、情绪健康与心理健康
情绪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情绪的异常变化往往使心理疾病的先兆,有人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快节奏、高风险和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和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的心理重负和挑战。其实,从1948年开始,人们即已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症状,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989年又添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
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以下特性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一是对现实的充分感知;二是健全的自我意识;三是自我控制能力;四是稳定而愉快的情绪;五是自尊和认可;六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标志:第一,能正确地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反应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第三,情绪反应的时间应随着客观情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第四,情绪反应的特点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二、不良情绪的调节
不良情绪有两大类:一类是那些过分强烈的情绪,另一类不良情绪是持续性的消极情绪。
(一)解决问题法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造成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次,对症下药,着手解决具体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以勇敢的精神来面对眼前的困境,用理智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解决问题时不怕失败,一次不成功,就再重来,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二)转移注意法
在引起不良情绪的问题中,有些是一时难以解决的,或者根本无法解决,应该运用转移注意法来调节不良情绪。在转移注意中,要运用意志努力,使自己尽 6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量远离不良情绪的情境,将注意转向能引起良好情绪的事物上,在转移注意时,新事物与原刺激情境的差别愈大,不良情绪愈容易得到调节。
(三)合理渲泄法
不良情绪会造成机体的高度紧张,合理的渲泄则能释放出机体内所积聚的能量,使机体如释重负,重新获得平衡,从而起到调节不良情绪的作用。合理的渲泄有多种途径:其一,针对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进行渲泄;其二,通过倾诉进行渲泄;其三,通过活动进行渲泄。
(四)语言调节法
语言既可以引起某种情绪反应,也能抑制某种情绪反应,所以在遇到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语言提示对调节不良情绪有一定作用。
三、情绪智力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略)本章思考题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完整情绪的构成。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的含义。
三、不良情绪的调节。
推荐阅读书目
1.斯托曼(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2.石秀印.情绪在儿童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学生品德形成新探[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艾森克(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Strongman(王力主译).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6.戈尔曼(耿文秀等译).EQ: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