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军女兵进藏的难忘岁月
十八军女兵进藏的难忘岁月
十八军女兵进藏:最怕掉队 过冰河遭遇停经 2011-05-17 15:17 新华网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新华网拉萨5月17日电(记者李柯勇、刘娟、文涛)今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当年进军西藏的十八军女兵的故事,又重新被人提起。近日,新华社“进藏路上”采访小分队访问了几位老兵和相关人士,被他们用平淡的语气所讲述的故事所震撼!那些风中凋零的花朵
78岁的老干部陈良出了一本书,追述他上世纪50年代初随十八军进藏的往事。有个姑娘,大半个世纪后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中。
1951年3月的一天,陈良途经四川德格雀儿山,有个文工团小分队来慰问山间筑路的战士。正在演出时,忽然下起鹅毛大雪,白色的舞裙很快被打湿了,融化的雪水顺着舞者的发丝滴下来。
一阵急促的鼓点,一曲悠扬的冬不拉,一位身着维吾尔族服装的姑娘上场了。陈良记得,她是那么年轻,可能还不到20岁,稚气的脸上闪耀着青春健美的光彩,两眼炯炯传神。可是,刚旋转一会儿,她的动作忽然慢了下来,张着大口喘息,嘴唇变紫,随即昏倒在地。这是高山病发作的征兆,初到这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不能这么剧烈运动。
幸好,姑娘的病情缓解了,谁也没有料到还会发生更严重的情况。
暴雪不停地下。当晚,厚重的积雪压塌了一大片工房和帐篷,一死两伤,而死者就是那个跳维吾尔族舞的姑娘。我们把她从一米多深的积雪中挖出来时,她的胸部被一根木头击中,牙关紧闭,嘴角流出鲜血,脸色苍白。”陈良回忆,“生命是多么脆弱,一朵鲜艳的小花就这样凋谢了。” 大家含泪把这位小妹妹抬到附近的陵园安葬,站在墓前,人们还不知她的姓名,不知她家住何方…… 1950年初,党中央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此后近两年里,以十八军为主力的人民解放军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几个方向,向拉萨挺进。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那次穿越“世界屋脊”的漫长行军以历尽艰险、挑战人类生存极限而闻名。
很少有人知道,在那支“钢铁”队伍里,还行走着1100多名不那么“钢铁”的女兵,作为文工团员、医疗队员、机关文书,承担着和男人一样的建设任务。今年4月下旬,在重走解放军进藏路的途中,记者来到四川甘孜县机场旧址。在旁边一座小山顶上,看见一个小小的墓园,这里安葬的是9位女兵。家住附近的藏族老人白玛告诉记者,60年前,十八军官兵历时8个月,建成了这座高原机场。当时这些姑娘正在读中学,听说进军西藏,满腔热血地报名参军了。她们先是步行,后来坐船,又在大卡车尘土飞扬的后斗里颠簸了一个星期,才到达这里。
吃野菜,住土坡挖出的窑洞,这些原本娇小柔弱的女生和其他数万名建设者一起,在高原烈日风沙中变黑,变瘦,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即使再累,每天清晨她们总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欢快地冲出门,像男人们一样挥起沉重的锹镐。她们心中激荡着改天换地的美丽梦想。又是一场大雪折断了梦的翅膀。一孔窑洞被压塌了,里面的9个女兵无一幸免。她们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4岁,无论年龄还是体力,都本该是在妈妈身边撒娇的时候…… 翻过雪山,涉过长河,记者很想问一问古老的青藏高原:你是否也把这些脆弱而坚强、平凡而美丽的生灵收入了漫长的记忆?
那些难以抹去的记忆
今年4月底,魏均儒在成都参加了一次十八军进藏老兵聚会。女兵来了十几个,有的坐着轮椅。去年还来了几十个呢,现在都哪里去了?
“一个一个都没啦!”眼角掠过一丝感伤,这位把满头银发烫成时髦卷发的76岁老军人说,大家一起吃吃饭、拉拉家常、谈谈身体,没有人提到过去,“过去太苦了,现在日子挺好,多想想开心的事情。” 这些日渐苍老的女兵深埋心底的,究竟是怎样一些往事?记者设法打开她们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 “最怕的是掉队!”魏均儒说,“高原行军本来就消耗体力,女人比男人体力更弱。特别是爬雪山,到半山腰,男人们一个个都走到前面去了,我们累得恨不得就躺在那里。但是绝对不能坐下!在高原上,走几天也看不见一户人家,掉了队就是死路一条。” 那是一次生命竞赛,也是一次没有“性别分组”的竞赛。在那样的极端环境里,男人就是想照顾女人,也常常无能为力。在那个年代,女人把受到特别照顾看成“拖累集体”的耻辱,因此总是默默地忍受着。女人的经期,本是一个“隐私”话题。但是,不写出这一点,人们就无法理解进藏路上女兵们承受的艰难。1951年队伍离开昌都不久,十八军文工团女战士于德华来例假了。中午,一条大河横在面前。谁都知道,女人这种时候沾不得凉水,更何况是高山雪水。那种水冷到什么程度?脱掉鞋袜下到水中,脚底立即冻上小石头,这些石头还不能随便往下拔,一拔就会扯下一块肉来。站在岸边犹豫再三,17岁的于德华把心一横:“我不相信真有那么严重,我还年轻,身体好!”她扑通一声就跳下了河。
冰冷刺骨。她全身肉皮都在收紧,水里的大腿像被锯掉一般毫无知觉。咬着牙麻木地过了河,当晚她就停经了,一停就是几个月。数不清过了多少条河,终于到了拉萨,她经常头晕、腹痛,后来发现是卵巢囊肿,因为身体进了脏水。这样的经历,几乎是进藏女兵的集体记忆。
几个月不洗一次澡,甚至没法洗头和脸。女兵们身上糊满了汗渍、血渍。反复受凉落下的关节炎,死死地缠了她们一辈子。有的女兵在进军前怀孕了,途中受到损伤,导致流产,此后终身无法生育…… 由于显见的天然差别,进藏女兵的故事更令人感叹。她们的角色本来是女儿、妻子、母亲,本是最让人心软的群体,本该得到加倍的关爱,然而,她们超越了这一切,留给历史的只有一个形象--战士,一群更加坚韧、更令人敬重的战士。
那些蓬勃绵延的血脉
进藏女兵克服千难万险,终于随大部队到达拉萨。她们一放下背包,就拿起铁镐,和男兵一起,进行开荒生产。她们发挥女性的优势,和藏族群众唠家常,交朋友,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她们为藏族群众治病,表演节目,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被一些藏族老阿妈称赞为“文成公主”回来了。
进藏女兵除仍留在部队工作的外,相当一部分人因工作需要转到地方工作,西藏的各条战线都留下了这些开拓者的身影,她们为西藏的建设事业奉献着光和热。后来,她们中有的人调离了西藏,有的则留在了西藏。不管是走的还是没走的,对西藏的那份牵挂、那份关爱,伴随她们一生。
岁月悠悠。在女兵精神的感召下,后来又有不少女人前赴后继,沿着当年女兵们的足迹,演绎着进藏路上新的传奇故事。她的名字有点特别,让人一下就能记住--法国青。她很腼腆,一笑就泛起两朵秀美的红云。她有藏、汉两族血统,自幼在城市长大,刚从西藏昌都统战部下乡工作,平生第一次跟数百村民围着篝火跳锅庄,第一次被青稞酒醉倒在牧民家里。
提起6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时进藏的女兵们,她不太了解,只是“听说她们很苦。”这个“85后”女生还没有意识到,她已经融入了一首穿越两个世纪、浸透了血泪与柔情、交织着悲壮与豪迈的关于女人的动人史诗。
别看下乡还不到5个月,法国青已经跟八宿县邦达镇两个村的乡亲处得很融洽了。一开始,在牧民家里她住不惯。但很快,村民教会了她骑马、唱藏歌,两个小孩子跟她学汉语。她帮村民填写领取补贴款的表格,给村民讲法律课,村民都对她表示由衷的尊敬。
下乡生活让法国青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村民的认可给了她很大的成就感。这些天,她正精力充沛地东奔西跑,希望帮几户困难村民建起蔬菜大棚。
与法国青不同,在26岁离婚之前,阿珍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川藏线上当过养路工人,后来又到昌都汽车队食堂打杂,发油料,卖车票。上世纪80年代初,生活的变故深深刺激了这个女人。阿珍本身就有着汉藏结合的血统,此时,进藏女人一条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被唤醒了。
她当了5年“单身母亲”。那时她不识字,就让从小学放学回家的两个女儿当老师,教自己算数、写字。单位的废报纸,她每天都抱回家,用来练字,每张报纸正反面都写满了。在统计科登记名字,她就照着登记者的笔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我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多年后,她这样告诉记者,“自己拼,才能拼出一条人生路,不能依靠别人。” 开什么花,结什么果。20多年间,与西藏和平解放同龄的阿珍,从一个客车售票员成长为一名广受尊敬的企业家。川藏线上不少人都听说过,昌都顺康客运公司董事长阿珍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新企业,还收养了一群孤儿,把他们变为成家立业的男子汉。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进藏路上的女人总有些与众不同。艰难环境的锤炼,让她们拥有更加顽强的意志;辽阔草原的视野,让她们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蓝天白云的自由,让她们拥有更加乐观的天性。
青藏高原上,有无数动听的歌曲献给她们,最常见的比喻是“绽放的格桑花”。然而,一路走来,在那些五彩缤纷故事的背后,记者却仿佛听到了大地深沉的脉动。(责任编辑:赵栋)
第二篇:重走十八军进藏活动心得体会
重走十八军进藏活动心得体会
2016年6月24日,我参加了昌都市举办的“重走十八军进藏路线”徒步活动。早上7点40分,所有徒步人员到达集合地点,8:30分,徒步活动正式开始。经过几小时的徒步,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以下是我徒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昌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了解十八军进藏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通过瞻仰遗址遗迹,充分体验6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领略十八军的伟大革命精神,取得的丰功伟绩。在徒步行军、休整过程中,要组织党员干部唱响革命歌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继承革命遗志,争做合格党员,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中国梦,昌都梦。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阿布向徒步重走十八军进藏路领队授旗。据了解,此次重走十八军进藏路从昌都解放广场出发,全长10公里,终点为十八军进藏途径地达玛拉山。
以这种集亲身体验、革命教育于一体的纪念方式本人感触特别深刻。我们才走20公里,就已经全身乏力,遥想当年十八军忍受空气稀薄之苦,克服万水千山之险,真是自愧不如。革命先烈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贞不渝,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当前西藏取得的沧桑巨变,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援,更离不开无数为昌都解放、革命建设、发展进步、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贡献智慧、心血乃至生命的先烈和英雄们,他们是党的事业一面光辉旗帜。开展这样的活动,是对英雄的铭记,是对英雄精神的弘扬,是一次“忆苦思甜”的感恩教育课。
经过95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伟大成就集中体现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理解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要求党和人民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毛泽东同志曾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比作万里长征,指出新中国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到今天,我们又走完了第二步、第三步。展望未来,还要坚定地迈出第四步、第五步以至更多、更大的步伐。为此,党中央领导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因此,我们党隆重庆祝建党95周年,其要旨既是为了继往,更是为了开来。
党的历程全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对全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提出新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宣传引导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实事,着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要紧紧依靠群众,把群众实践创造作为推进工作的源头活水,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使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着眼于继往开来,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此,我们只有牢记并坚定不移,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我们要继续以新的伟大实践书写未来美好新篇章,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初次进藏注意事项
初次进藏注意事项
关于西藏的雄美,有数不清的话题;关于西藏的路险,有道不完的故事;关于西藏的魅力,只有你自己亲历才能领略……
对于每一位梦想游历藏区的人,我好想亲切地唤一声:朋友。给予你们的,只是一点小小经验,只想帮你们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完成这值得你毕生回味的遨游。
一、首先想对你们说,初次入藏,一定不要坐飞机。这就象爬山一样,坐索道上去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山川的雄壮与秀美。坐飞机进藏的人也不能理解藏区的艰险与独特,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稀薄的空气和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
二、初次进藏,比较理想的还是由西宁坐火车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经青藏线坐汽车到拉萨。这是因为滇藏线、新藏线、川藏线都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地方甚至不通客车,只能搭货车前进。
三、在格尔木不要去买如下物品:1)氧气枕头或氧罐。2)红景天口服液、胶囊或葡萄糖口服液。这是因为我所看到的每一位买氧气枕的人都没有因为缺氧而吸用,他们进藏后往往带着累赘,扔掉又不舍得(60 align=70元/个),仅有的几位吸用者,也是为了减少一点氧气,可以舒服地垫在头下做枕头。至于红景天,临时吃一点是没什么作用的,而高原反应,适应几天都会过去。
四、在格尔木可以买一些开胃的水果和面包作干粮,还必须备好矿泉水。初次进藏,高原反应肯定会有,一路上会吃不下东西,即使吃下去也很容易呕吐,这时候水果真是好东西。
五、必须随身备好如下药品:感冒药、止泻药、消炎药、创可贴。你必须记住:感冒并不可怕,并不如传说中的感冒很可能死亡,但要及时吃药控制。(我们一行人中,几人都曾感冒发烧,但因为吃药及时,都平安无事。
六、在格尔木乘车,最好乘国营的卧铺车,在火车站对面有。每天下午四点发车,上铺170元,下铺180元。私人车130 align=140元,但较危险。卧铺车上的毯子很脏,你开始一定不会去盖,但到了傍晚天凉了,也就由不得你了。
七、停车时一定要去上一趟厕所,不管有没有排泻欲,因为下一个停车点可能是四、五个小时以后。停车点大都根本没有厕所,就地解决对于男士不是难事,可是真到了急处,女士也不能例外,这是我亲眼所见。
八、沿途不必洗脸刷牙了。水很紧缺,可能会有老板娘招呼你一下,如果实在想洗漱一下,她会提醒你付费3元。
九、到拉萨一般是半夜12点 align=3点之间,可以先在汽车站招待所住一夜。不要去相信什么刚进藏不能洗澡否则太耗氧之类的废话,那是乘飞机进藏的人说的。经过四天四夜的火车和汽车旅行,不洗澡就该臭了。有洗澡的三人间每人30元。
十、第二天可搬去八朗学旅舍,或吉日旅馆,或雪域饭店,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方便找同行者。八朗学:双人间70元,三人间每人30元,四人间每人25元,统铺每人10
元,洗衣免费,24小时热水。
十一、拉萨必须游玩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八角街。大昭寺傍晚到八点开放大殿,可感受不同凡响的宗教气氛。去西藏单玩拉萨太没意思,每一个有钱坐飞机的人都可来去自如。依我所见,玩好拉萨后可去日喀则,然后去定日看珠峰和羊卓雍湖,再去那木错湖看一下,或者去江孜看宗山遗址、白居寺和帕拉庄园。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无论如何也要去的。
十二、拉萨可坐班车到日喀则。在日喀则可找专做租车中介的介绍所,这样比找旅行社和旅馆便宜。(旅行社和旅馆起码多赚你三分之一。)一般可在拉萨贴纸条找同方向朋友。在日喀则租越野车每公里3.2 align=3.5元。(直接找司机,没有中介费。
十三、关于藏饰:所谓藏银就是白铜,戴了手会发黑,还会有铜臭味,藏胞自己是不戴的,千万别买。(可以买一些纯银的,但价格不菲。)藏刀一般卖给游客的都很粗糙。藏族人爱戴红珊瑚和绿松石,不过是真的就很昂贵。倒是可以买一些天珠戴,不同的纹理有不同的寓意,但也有假货,有木头做的和塑料的,但份量轻,质感也不同。好的天珠有天然的蚀纹。
十四、如果去看珠峰,必须做好吃苦的准备。陷车是家常便饭,提醒司机和帮忙探路、垫石头、推车是你必须的责任。这时,团结就是力量,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吧,不过得当心,别把鞋子陷在泥里。
十五、酥油茶一大半人都喝不惯,可以少尝一点,如果行,那对你补充体力大有帮助,如果不行,就改喝奶茶吧,香香甜甜的,真不错。早饭可以吃稀饭加包子或面条,午饭和晚饭就凑和吃点川菜吧,量挺多,味道欠佳。酒可以喝,但少喝为妙。
十六、这里早晚温差大,早上要多穿,热了就脱,山上风一吹又凉了,那就再穿上,别怕麻烦,否则很容易感冒。帐篷和防潮垫用的机会很少,可以不必带了。你如果想睡自己的被子,就带睡袋吧。
十七、这样的一圈下来,从出发到结束也差不多要十二 align=十五天,体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回去就坐飞机吧。拉萨飞成都的飞机最多,每天两班,1200元/人。拉萨到贡嘎机场120元出租车费可找同行者分担。
想去西藏的朋友,你如果这样走过西藏,你就会有你自己心中的西藏,那里有蓝天,有白云,有你自己的艰辛和收获。也许,你一生难忘;也许,你还想再去。那么,下次让我们一起去转神山和圣湖吧。岗仁波齐山和玛旁雍措湖在那里静卧了千年。山高水远,路途艰险,让我们彼此说一句:扎西德勒,一路平安!
第四篇: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岁月 一、一个红色日记本
在家里翻到一个红色日记本,这个日记本让我保存了整整39年。上面写者:张新枝同志望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情为大家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上,看作实现崇高理想的战场。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征途上劈风斩浪勇往直前。——窦泰山,1977年11月16日,这是一位公社带队干部赠送的。他身材高大对人热情说话和气,并从事着财会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是我一生中非常尊敬崇拜的带队干部。我在知青食堂当司务长时,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得到他的帮助与支持。当时对我来说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从没有学过一天会计知识,对财会知识一窍不通,还要解决上百拾号人的一日三餐,相对来说难度大,真的,没有信心。有一天是你带领我到北站区如前郭柳、后郭柳、金灯寺,知青食堂管理好的先进示范点,去进行考察、学习互相交流经验,使我长了不少见识,心理也踏实了许多。在您的手把手调教下,渐渐地掌握了,学会财产收支记账方法,懂得一些会计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提高业务能力。体会到知识永远是我生活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后来回城工作,在企业做了一名专业的财务主管,实现了我的梦寐以求的工作。刚回城开始有所联系,后来由工作忙、家务事多、失去 联系,至今都没有联系到,只能在这里我想说一声 “谢谢”。看到日记本同时使我回忆到40年前的知青生活情景,仍历历在目。
二、上山下乡:
高中结业时年18岁风华正茂的我,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下,奔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那是1976年11月份的一天,天寒地冻,随着父亲单位安排好的车辆,记得我和张素荣、张纪荣、王静是同一单位子弟,最后一批下放没有欢送辞,我们一起各自提着简单的行李箱及常用的生活用品。告别了城市来到北站区西张门大队。下车一看惊呆了,我们所谓的家安置在一个大山坡上,山坡上种满了苹果树,四周看不到村庄,人称“岗上”。从岗上步行到村庄还有一段距离。大队事先用知青安置费建好的有食堂、有集体宿舍楼房,一二层女生住,前排宿舍平房男生住。我们一起来的四位女生同住一个房间除了四张木床外,屋里空荡荡的又冷又潮湿,没有自来水管喝上一口水也难,与我们来的路上所想像完全不一样,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非常凄凉别无选择,也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我们开始吃住在一起长达4年之久的知青生活。
我当知青食堂司务长之前是一位村民叫马明当司务长。当是我们下放知青年龄最小的15-16岁,最大的也不过18-19岁。正时青春发育长身体年龄段。下放到农村劳动是一次消 耗体力活。可是对待我们知青生活方面尤其做的饭菜质量,让我们知青吃的很难咽下去,不顾知青的身心健康,有些知青时不时出现肠胃不舒服拉肚子,常因伙食卫生发生口角闹的不愉快。迫使我们知青自发的联合起来到村上进行游行,甚至到马明家中强烈抗议摆免知青食堂司务长。这一行动得到带队干部、大队干部的重视与支持。知青们要选出我们自己的司务长。
有一天,带队干部找到我语重心长的说,研究决定由我来担任知青食堂司务长工作,征求我的意见,刚刚步入社会,思想单纯积极向上,那个年代流行政治口号“听从指挥,服从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我毫不犹豫的说:“行”。担起了这项艰巨而又光学的任务。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我有胆量,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挺适合的。
三、知青食堂
那时岗上知青有对口单位:市烟糖公司、铁路列车段、市直单位、还有零散的下乡插队知青,所以要面临大约120多名的知青们的一日三餐。当时知青食堂人员有毕世福、张风霞,陈美英和我还有一位村民张继堂,后来增加曲力专门负责菜买工作。
我们知识青年下乡第一年享受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每人标准45斤各占白面70%、粗粮占30%、油二两
生活费2元。我们知青食堂每半个月左右要到北站区粮管所 买一次粮食,我曾记得第一次去买粮食要先带上集体购粮证、面口袋,坐上岗上队长派的毛驴平车去的。赶车的是一位老农民买上十几袋面,大概几百斤吧,从岗上到北站粮站来回得几十里地的路程。一路上有的比较平坦,有的路是车碾压出的路坑坑洼洼十分不平,坐在毛驴车上,颠颠簸簸提心吊胆。啊翻车了怎么办,坐在上面有点头晕目眩都有想吐的感觉,不停的说:“慢点慢点”。从来没坐过毛驴车,还是第一次,但是心里面还会感到挺得意的样子,相比之下比下比下地劳动轻松多了。
中午准备做面条,我们自己擀的面条很少,大部分吃的都是换面条。就用扁担挑着八斗蓝,带上20-30面粉,要到村外一个王门村庄换,当时我们没有交通工具,全程步行,来回得走6-7里地呢,回来挑着湿面条,重量可不轻。就这样挑着走累了马路边稍微休息一下,交换以下肩膀,有时脚磨起了泡,忍着疼痛继续前行。
半年后,食堂添置(时间来历记不清)一辆安阳产飞鹰牌的自行车解决了食堂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如:采购菜买。有车了,真的非常开心!
食堂做饭的炉子不是一般的炉子,人们称为吸风罩炉子,烧的烟儿煤,不懂技术的人操作不当容易熄火。那么耽误时间又浪费燃料。当时还得到铁路列车段物资支援与帮助,有烟儿煤、大油,给伙上减轻了一些负担。毕世福在食 堂当时是顶梁柱,别看个子不高,头脑聪明,能吃苦,在烧炉子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特别在晚上封炉子时,能撑到第二天,甚至更长些时间,很少熄火确保食堂按时开按点开饭,又不影响农友们下地干活。还常想办法不断改善伙食质量,增加一些花色品种为食堂出谋划策,那个年代不讲究营养健康食谱的搭配,知青生活非常单调。常吃汤面条、疙瘩汤、玉米粥遁环着吃。记得有一次由小毕操作尝试者研制出被称“开花馒头”蒸出来的格外好吃,同时让我们有一种自豪感。这一次实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现在给我一次机会,再去蒸开花馒头,肯定做不出当年那种味道。有时还会蒸包子蒸糖包,还有一次正好是摘苹果的季节,在张风霞建议下我们就地取材,捡一些比较好的落果苹果带回食堂进行清洗,加上白糖放到笼上蒸,结果呢蒸出来的苹果格外的好吃,可以说那是当年吃到最好的苹果,原滋原味。
食堂蒸馒头,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和面机,每次蒸馒头要发一袋面50斤面粉。我们直接把面粉倒在大面板上,中间扒出个坑一点一点倒水,把面和起来直到基本形成面团再放进大盆里发酵。发酵以后放入适量的碱面用手揉,来回的揉,面团太大很费力,再次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我们用面杆子一边一个人的压,反反复复进行,面团达到均匀光滑就可以上笼蒸。这样下来人们的手腕又酸又疼。
食堂里没装自来水管,每天要面临做饭、和面、洗菜、蒸馒头、样样离不水。用水要到门外水井去挑水中间距离有50-60米。每天食堂人员轮流挑水,我刚到厨房决得挑水没问题挺轻松的的事儿,以前也看到过别人挑水。可我从来没接触过扁担,也想体验一下过把瘾。刚挑起两大桶水很吃力,根本掌握不了平衡,水桶来回的摇摆东倒西歪心里暗暗发誓,自己是新上任的司务长,应带好头困难面前不低头,于是咬牙坚持挑到厨房,结果每一桶水洒了剩半桶水,肩膀压得很疼,挑水真是个力气活。
食堂的工作及具体又繁琐,起早贪黑,生活条件及其艰苦,特别是冬天我们知青每天用上开水都很难,可是伙上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坚持每天早、晚做饭前水一开,首先给每位农友们拿过来的保温瓶加满开水,方便洗漱。其二夏天的时候,天气闷热也正是岗上农活繁忙季节,为农友们熬制绿豆汤解渴降温。其三,村里砖瓦厂有时晚上放映电影农友们吃过晚饭陆陆续续都去看电影了,可是厨房的工作还忙着打理,所以也失去很多次看电影的机会。总之,厨房的工作从早忙到晚,东奔西走忙碌一天下来的确累得腰酸背疼有些爱不了,当然我们还是坚持着。现在回想,在那个年代里再苦再累,我们谁都不说真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四十年过去,想想那个历史年代吃的苦都已挺过来了。在琐碎平凡的劳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困难时期得到锻 炼。一起渡过了知青这个大家庭中患难与共的兄弟姐妹们同甘共苦最难忘的经历。
四十年的知青大聚会刚刚落幕,农友们让我们一起等待41年、42年……再相会。
张新枝
2016年12月3日
第五篇: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岁月
岁月匆匆时间久长
无法抹去六七十年代
那段远去的时光
如同林间隐藏的露珠
稍一触动
便滚动一串串透明的回想
记必风懂事的时候
母亲把沉重的担子
挑在柔弱的肩膀
父亲被无情的政治风暴
卷进了“五七干校”的学堂
家里几张嗷嗷待哺的嘴
等
待黄荆叶染绿米饭的渴望
生产队的工分将日子拉得悠长
围着记工员刻录一天天的向往
然后再挽起泥巴裤腿
去抢插尖角二斗田里秧
所有的社员是那么听话
最怕鼓眼珠子发怒的队长
几声出工的号子在岗上一吹
家家户户便涌出阵阵惊慌
一年四季没有伸腰的日子
三季稻把田折磨得脊又寒僵
苍蝇刁长出的是人们的叹息
总是缺少填不饱肚子的口粮
母亲担心的是人多劳力少
害怕分发当月的工分粮
会计的算盘打得格格响
挑回了装市面上无奈的半箩筐
猪子肚子里长不出板油
不完成任务休想杀猪宰羊
无奈的眼神盯着猪圈发呆
卖不出去就象愁嫁的姑娘
顾不上肚子哪管穿戴
盼望过年有件象样的衣裳
母亲在油灯下手摇纺车
织出的是我们粗糙的希望
那时我们还小
小小的我们有一点点奢望
何时能穿上黑色灯芯绒
和那时髦的棉绸的确良
穿着千层底布鞋放着牛
还小心露水湿了鞋帮
那时的我呀生怕有人喊
谁家的牛呀吃了生产队的秧
那时穷的叮铛响
身藏百艺无用场
资本主义尾巴天天割
没收锯子斧头缝纫机
还鸟铳和鱼网
忘不了啊那时光
文化生活贫脊如那黄土岗
天天打吸天天望
电影转到哪村上
若是村头挂银幕
牵动十里八村庄
早点放工把饭吃
搬上椅子座中央
大队干部把话讲
再放正题喜洋洋
电影放完人吆喝
处处晃动手电光
回到家里无睡意
想着剧情入梦乡
如今党的政策好
翻天覆地变了样
人们生活比蜜甜
谁不夸咱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