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8: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第一篇: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刘雨青

赤峰学院音乐,赤峰024000

摘要:艺术活动发展重要的内在规律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我们所理解的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理解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需要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在继承和发扬的底蕴上进行创新,继承性和创新性既不能搁浅从前,也不能一如既往,把握时代的脚步,相辅相成,与时俱进。

关键词:艺术 ;继承 ;创新

艺术发展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历史的痕迹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而我们的祖先就是艺术家,他们留下来的作品便是艺术。品读了中国古代史,有一种从古代走到现代社会的感觉,历史的文化让我感慨艺术存在的历史之久,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的了解艺术活动就应该了解人类艺术创作的历史痕迹。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最一开始的表现在于对本民族文化作品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吸收。艺术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其艺术的形式与表达、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式等均有突出的表现。以我国灿烂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来说,它的制作步骤、演出方式和表达内容,分析了在现代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怎样创新皮影戏,可以使它的艺术价值在社会中加以传承。“皮影戏”,旧时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在旧社会还没有电视的年代,皮影曾经是劳动人民十分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诸多繁杂的工序做成的。用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病去世了,武帝日夜思念,最终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有一天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孩子手拿着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布剪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颜色,并在手脚处用木杆悬之。入夜时候围上方帷,点着灯烛,请皇帝过来坐在旁边观看。武帝看后龙颜大悦,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称作是皮影戏最早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在我国丰富的艺术宝库里,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流传之广泛,流派之多,堪称戏曲之最,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由于现代影视的飞速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广泛应用,皮影戏几乎也达到了灭绝的地步。这是由于皮影戏所表现的都是古老的神话剧、历史剧和其它旧的民间剧目,表现形式与现代文化难以融合,缺乏现代戏的内容,最终被现代文化所埋没,很多年轻人一时无法接受。过去皮影戏在农村十分盛行,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戏曲表现形式,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高超的艺术价值。现在随着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皮影戏也变得越来越少。任何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皮影戏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艺术的瑰宝皮影戏在丰富的艺术宝库中不断地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保守的方面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这一古老的艺术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原来的皮影戏都是古代人物的脸谱和头饰,唱的都是古代的历史和神话剧,现在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的方式,又加以改造和创新。新的皮影从材料的制作上不但局限在驴皮、牛皮和其它动物皮上制作,而且是利用新的透明材料,彩色有机板等创作出现代人的脸谱与头饰,新型材料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创作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特点的皮影作品,既有时代感又能体现更加新颖的皮影道具,改革发展传统皮影的模式,使皮影这古老的技艺,散发灿烂的新韵。

要想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就必须与创新相结合,发扬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中发展,所以它经历五千年的风雨而不衰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更新。创新是最有效的传承和发扬,例如现在我国音乐中流行乐派的中国风,就是中国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单纯的中国传统音乐、戏剧艺术,对青少年来说都难以接受,因为这些毕竟不是我们时代的东西,但是进行创新后,加上些西方音乐文化的元素,就变得易于传唱,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甚至对一些改编的原作品有所知。

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而继承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立足与现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只有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才是对伟大的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一定要把握时代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面貌,又有中国风、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 马永成.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期刊论文]-科学时代,2013(4).[2]杨顺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则与政策浅析[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宋青茹.论艺术与创新的关系[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2).[4] 苗蕾蕾.以老子思想助力文化创新[期刊论文]-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

第二篇:2020年电大请结合实际,在发展中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

请结合实际,在发展中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期末考试

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请结合实际,在发展中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

参考答案: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运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其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商业保险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需要,也应支持其加快发展。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这些对于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增强健康体魄,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二: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十七大报告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进行精辟论述,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六大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实质上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应当越来越受到尊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终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基础性权利,从而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以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从惠及全民的角度审视,我们确实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这六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第三篇: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 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 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主要特 点是内在引导的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它包括:智能 性文化(人文讲座、辩论赛、办报等)、观念性文化(思想观念、价 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素质型文化(指由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 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 “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 化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取 向、人生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 会文化的敏感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本文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了一些思考。

一、思想意识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在学校实现培养目 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 所能建设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样仅凭学生管理和 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与学 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 校学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受益。因 此,学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

首先,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在当前课程改革不 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办学品味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 校园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跟校长自身的理想信念、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格品质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 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值得强 调,学校管理者应该增强文化意识,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与作 用,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树立起“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 育理念。例如:设立论坛、举办教育思想培训班、不定期举行论坛 活动等,以增强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使命感,提高校长 的综合素质。其次,增强学校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 才观、教学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 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抓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 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例如,每月举办一 次教育论坛,组织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 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认 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行为方式

全方位推动大学生社会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构建成一道靓 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师生员工在这个 氛围中受到熏陶。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各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对师 生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在校园内广泛 开展“文明·修身·养成”活动,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从1999 年春起,该校党委在全校学生中实施“新世纪辉煌工程”,帮助大 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胸怀雄心壮志,敢为天下先,将远大理想与 脚踏实地的作风、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科技、文化 活动,如举办英雄事迹报告会、优秀学生走过的路报告会,邀请院 士、博导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成才教 育等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 决心。

占领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 刻反映着社会的变迁, 不断地吸收和表现社会上最先进的文化 特征。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触角”已伸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 师生的思想、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审时 度势,把握机遇,占领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建设健康、向上、高雅 的校园网络文化,学校相继推出了“院系上网工程”、“学生社团 上网工程”、“学生寝室上网工程”,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头羊。党委宣传部新闻网将校报、电视台、广播台、英语广播台四种媒 体的信息整合起来,构建起校内新闻立交桥。各院系也开展了丰 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计算机学院学生党员通过“阳光 创意”学生宿舍网,举办了“网上组织生活会”活动;电气与电子工 程学院通过学生宿舍网,掀起“手拉手助学活动”,已帮助湖北大

和谐校园文化

庞诚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建设的精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有利于创造健康、高

雅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化的完成,引导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02-0004-02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庞诚(1981-),男,江苏常熟人,助教,硕士,从事校园文化研究。

理论前沿·Theory Forefront 中外企业家

2010 年第1 期(下)总第341 期(上接1 页)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4]224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是学不来的、等不来的,它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地努 力奋斗,特别是不断地开拓创新,正向江泽民所指出的:“搞社会 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2]73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江泽 民又进一步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 持创新,勇于创新。”[4]107“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 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 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 不是创新的结果。”[4]192 江泽民的这些论述表明,创新对于当代中 国发展来说已经是基本要求和客观趋势。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尽管创新对人类社会来说有着重 要的意义,但是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手段,是永无休止的 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江泽民 看来,创新的目标指向和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创新,促进中国改 革开放事业进一步深化,促进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现代化 建设事业更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但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一动力却被“以阶级斗争 为纲”所替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动力论”。江泽民则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创新动力论”,使社会发 展的动力论更上一层楼。江泽民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12 江泽民的“创 新动力论”在形式上主要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等。理论创新,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 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体制创新,就是 要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体制;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 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 式发展。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我们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 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12-13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以理论创 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把理论动力、体制动力和科技动力融汇成一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 强大合力。总之,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 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鲁小萌)悟县189 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学校通过在网上开展一系 列有影响的活动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大大拓展了网络思想 政治工作的空间。

提高校园文化的这种实践性。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 求真、求实、求诚是一名大学生必备的品质,因此,校园文化必然 显现出实践性、创造性、严谨性、丰富性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 高,不断实践化的过程”。青年大学生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 生动的文化实体, 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 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批判勇气和创新精神 的实践群落。在高校,校园文化最现实的生命力昭示和最生动的 价值性展现就是大学生创设的校园文化实践的舞台, 例如学生 社团、艺术节、运动会等。在实践精神的感召下,校园文化洋溢着 大学生们创造的个性,贯注了大学生们个性的创造,其间既体现 了大学生个性倾向的政治、思想、道德和需要、动机、目标,又体 现了个性活动的能力及相应的知识,还有个性行为方式的特征、性格、气质,这种创造个性从某种程序上说既是大学生生命主体 形象的设计和诠释, 又是其知识文化底蕴和潜能素质的外化与 彰显。

校园文化的这种实践性将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都逼仄到从事最严谨的科学研究和最生动的艺术创造所需要的 那种精神状态,这是一名未来师者的必经之路,是一名师者个性 素质自由完满的激扬,它使大学生在求真的真诚、向善的热忱、务实的追求中达到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努力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档次。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 思路之一,就是设法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档次,促进大学生提高 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 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低年级可以多 些娱乐型的,高年级则多些启迪型的(如学术交流、社会调查技 能与素质竞赛等)。第二,积极发现和培养社团骨干,选好社团带 头人,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质,这是提高活动档次的关键。第三, 健全各种文化设施,这是提高活动档次的保障。第四,走出去或请 进来,加强交流与借鉴,对社会文化批判地吸收引用。同时,要不 断清除校园文化中的粗俗成分,保障大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例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社会非主导文化(“经商热”、“向钱 看”等现象)进入校园“,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 价值取向有所滋长,必须及时引起注意,开展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和谐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文化发展内在的需要。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定提倡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营造富有 人文内涵的校园氛围,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责任编辑:李晓群)

第四篇: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二)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答:民生的领域与范围较广,而人民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要做好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前提。

虽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长的美好生活要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两个“没有变”的国情决定着我们必须依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一个没有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变,第二个没有变是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决定我们当前要做好民生工作依然要坚持以经济建没为中心。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前提,提高和保障民生水平就成为空中楼阁,缺少持续发展动力与支持。当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的发展是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并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保障改善民生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到民生关键领城。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做好民生工作必须找到核心所在,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义思想极为鲜明的特征,要将人民反映的民生热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找到民生短板。当前民生领域的短板还较多,脱贫攻坚、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社会文明水平、社会矛盾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提出要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的要求,就是要求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向题为导向,做好民生工作。

三、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民对民生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首先,做好民生领域工作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要将民生纳入其中,从战略高度设计未来民生工作的思路。其次,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找准人民对民生领域的新期待,找准人民对民生领城的新需求,特别要提升民生服务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依法依规,提高民生服务的水平与效率,破解民生领城出现的新问题。最后,做民生工作要有预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做到心中有数,要对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与重大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提高民生水平保驾护航。

民生与社会治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推进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无法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比如只做民生工作,而忽视社会治理工作,那么提高民生水平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矛盾就无法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民生水平的持续提高;反过来如果只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而忽视民生工作,那么社会治理工作也无法做到位,问题会层出不穷;只有一边重视社会治理一边做好民生工作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与问题的产生。新时代坚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必须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治理的机制体制,另一个方面要注重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努力解放思想,克服与以往不相适应的固化思维,寻求破解民生问题与矛盾的良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民生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

第五篇: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1)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优解难。”

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増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每一个新起点都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目标。时间节点正是民生事业积小胜为大成、在谋大势中成大事的重要坐标和里程碑。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量力而行。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能好高鹜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目标。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理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下载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请结合实际阐述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0年电大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期末考试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

    (电大试题)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期末考试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张老师的课,对我收益很大。我国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课堂老师讲授的多,学生活动少,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面对新课改的......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继承传承与创新 名言 艺术改革创新

    创新与传承 高考作文素材:继承与创新 思路: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继承优良的传统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标题: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带领青年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任。共青团组织应该努力继承二十世纪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大胆探索共......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继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继承与创新 【典型题目】 1、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的试验。法伯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

    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

    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总有一些“永恒的价值”被继承升华,一些“思想观念”被抛弃修正。而对文化的正确认知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中国近代......

    浅谈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浅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产业,也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