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18:0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

第一篇: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

《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读后感

课程名称:

级:

号:

名:

我听完您的《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又看完《必要的革命--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创建与实践》感触很多。本书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讲道理,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这场革命的必要性问题,讨论引发这场革命的背景和对这场革命的深层思考。尤其是刻画了2012般的未来,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岛城市消失。从而让人感受到了这场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方面讲故事,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这场革命中的人和组织,讲述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经历、体验和事件。像可口可乐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展合作,建立非传统联盟,以及通用电气公司的绿色畅想计划等等,大量富有启迪性的真实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了社会各层面的普通人如何转化自己的企业和社区,探索史无前例的解决方案,从而进入创新的轨道。

第三方面讲工具,是关于可持续发展这场革命的方法,介绍了近年来组织变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结合的经验。《必要的革命》中通过一个个故事,阐述着革命的方法。而这个革命和以往的革命不同之处还包括:书中提到的非传统联盟。一家企业,一家环保组织,“革命”后开创了一片新世界。

企业与环保组织的合作,世界自然基金会可从可口可乐公司寻找资金支持,可口可乐公司又能得到什么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具备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开始关心自己如何能既赚钱又为环保做些事。可口可乐在这一非传统联盟中,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找到了种植甘蔗时能大大地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办法从而减少了成本的投入,还为水资源的保护做出了社会企业家应有的贡献。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和可口可乐公司一起开展了中国长江保护的项目。这一合作的结果,超出了双赢,最大的赢家是大自然。企业呢,节约了水;环保组织,为保护长江有了新的行动。跨越不同领域开展合作,对创造性地处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十分重要。企业可以提供市场影响力和财务资源,而非政府组织能够提供的不仅是其公信力,也包括有关更大系统的知识,以及把适当利益相关者聚集一起的能力。政府则有立法的力量,要想推动真正的进步,这些都需要。

另外,一家大型咖啡焙烧企业的创始人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最好的咖啡,同时帮助与我们合作的全球咖啡种植者兴旺发达。这家企业销售的每磅咖啡的利润中有一部分会自动还给供应咖啡的合作社,合作社就可以自己选择将这部分资金作为推动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其中包括:在秘鲁的妇女发展项目和森林恢复项目;在尼加拉瓜为1600名触雷致残者提供康复治疗的项目,在危地马拉一个每周有7000名当地咖啡种植者收听的广播节目-《咖啡谈话》;在埃塞俄比亚首次为3000人提供洁净水的水井项目。

这些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它们是成功的企业。这家咖啡的销售额过去的10年中增长了500%。就是这些小行动,不但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强化自然界的再生能力,以及创造新社会来“推动社会公平”并“提高对不同观点的理解能力”。

在当今这个产品全球化的世界中,众多大型企业发现,与其只对在欧盟销售的产品进行除铅处理,而不处理在其他地区销售的产品,还不如让所有产品都满足最严苛的可持续发展 法规,这样反而会节省费用。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像通用电气这样的全球化企业,开始按全球最严格的环境绩效要求来设计产品。通常情况下,欧洲市场决定了这些产品必须达到的标准。也许一家公司开始只是销售一种真正更好、更可持续的产品。在老客户中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了,然后就有了新客户;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的一部分,就可以用来进一步增加投资、改善产品或扩大创新产品的数量——于是形成大家希望得到的可持续业务增长的正反馈环路。

接着把谈话从人们熟知的“防止做坏事”,转变为谈论做好事、做机动人心的事,这一般不会轻易发生。在企业环境中,太多人迷失于追逐利润和市场份额,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却从个人的角度深深的触动了大家,成为变革的强力催化剂。试图让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行动作出承诺,就像试着去“感到幸福”一样,力气用的越大,反而可能越不成功。

“中国制造”在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把全球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链吸引到了我们这里,这一点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商业和科学界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特别是,有些产业在未来是可能逐步消失的。试想一下,当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和机械传动,只有一组电池和四个马达)等绿色产品在三十年后成为主流产品,制造齿轮箱、汽油机、柴油机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组织要去做可持续发展是迫于压力的话,那么他的可持续发展到最后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报告,而组织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一个组织真想去做可持续的话,大家一定有远景,一定跨界沟通,协作,那么就是一个联盟的事情。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是不是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如果与他们的变革相关,与相关利益者的沟通互动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真正的变化。但不幸的是,多数情况下,你到一个公司去看,就会发现,这个公司的角落里有几个人专门写可持续发展报告,可实际上他们内部的人根本不看。

做可持续发展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大多数中国企业可以从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角度做起, 有的专家说过,中国制造行业消耗的能量是日本的其他行业的9倍,这是非常巨大的消耗,有一些投资规模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回收期,但是很多的项目可能是3到6个月就能收到成效的,可以降低成本。

现在,大多数公司的市场价值是以品牌和声誉为基础的,而不是原来所谓的硬资产。品牌和声誉要受到快速增长口碑、强大的外部利益攸关者的影响,这包括从非政府组织(NGO)、消费积极分子到政府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前所未有数量的公司品牌正在急切地以拥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努力。由此,如果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就要以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解方式,在工业革命结束之后,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世界的未来,为了组织的未来,我们必须对今天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进行一场必要的革命,去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对于开创更为可持续的未来,有三个指导性理念十分突出,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理念:1.不考虑子孙后代未来需要的发展路径不可行。2.组织机构很重要。今天的世界不是只由多个个人塑造的,而是由企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组成的网络塑造的。这些网络影响着我们生产的产品、吃的食物和使用的能源,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3.所有真正的变革都要从新的思考方法和理解方式出发。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用我们制造问题时所用的同样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就解决不了问题。”虽然组织机构很重要,但它们的运行方式来自我们如何运作,来自人们的思考和互动。

第二篇:必要的革命

读《必要的革命》心得体会

彼得·圣吉,这位因《第五项修炼》而名声大噪的作者,在全世界范围了引起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旋风(不知我党“学习型政党”的提出跟这位大师的思想是否有某种渊源,没有具体考证过)。这本《必要的革命》是第五项修炼的接力之作,在世界范围内也刮起一场追求低碳生活得思潮。

以我的读书经验来看,这本书也有一个很俗的开端——第一章以刻画2012般的未来,这也是我们在无数的书籍、报刊或者电影中经常遇到的景象,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岛城市消失……诸如此类的描述,似乎每个人都很熟悉,不过也不见在行动上有什么变化。不过,近来地球的各个角落频发的地震似乎加深了我们对2012这个符号的恐惧。关于破坏性地震的传说越来越多,朋友间闲聊的过程中也时不时拿“2012要来了”吓唬一下彼此,(当然我们的地震局总会出来安抚一下),一篇关于地震时如何藏身的帖子在各大网站迅速流传。这段时间关于地球大陆板块之类的科普知识应该普及很快吧。

或许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真的让人类开始害怕了,正如5·12地震在中国人的集体心灵中留下了一撇难以抹掉的伤痛一样。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一边痛心疾首地批判人类的残忍,另一边仍在残忍地破坏生态。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被人类弄来吃了,如此不够,我们还要以浪费来显摆自己的富有;很多单位的空调都开到了人体不舒适的程度——夏天冷,冬天热;某些企业仍然肆无忌惮地排放着废气、废水。我们真的没办法回头了吗? 这本书很厚,不过读完以后我的感觉很简单:低碳经济需要怀着坚定信念的人将这种信念付诸实践。不过,“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感觉,要改变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国家,我们几乎什么都做不了。正是这种感受,阻碍了我们提出问题。不幸的是,这种宿命的感受会很容易成为„自证寓言‟”。这本《必要的革命》搜集了世界各地的先驱者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理念凝聚成一个“低碳”部落,并最终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低碳就是金钱!在低碳道路上探索的先驱者们,最终成功地将他们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转化为经济价值。当然,革命的壮士中肯定有许多成为烈士,这本充满诚意的著作就是探讨企业如何实现环保而又赚钱的双重目标。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低碳生活宣传海报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陈斌

2011年3月1日

第三篇:读《资源革命》有感

读《资源革命》有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资源革命》一书,该书由麦肯锡前资深合伙人斯蒂芬·赫克和美国能源部前顾问马特·罗杰斯合著的一部新作。此书从一个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危机及人们的应对,来阐释对未来和世界的态度。

本书从瓦特午后灵光一闪研制成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化解了能源危机,而且把西欧国家带入了工业化。讲到电的发明,挤出了城市化和电气化,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首次带进了工业化。现在世界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点上了,历史在资源问题上不断重现危机,这次可能影响的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即将枯竭的警钟不时敲响,不绝于耳。从而历史不断重演马尔萨斯与斯密围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及资源三要素的经典争论。传统观念认为,地球的资源总有耗光的一天,届时人类将走向灭亡。作者则认为,借助新的工业革命,采用新的技术,抛弃传统能源消费观,人类可以大幅提高资源生产率,避免这个危机。作者采取的仍是实证主义方法,用大量人们熟知的标志性事件、人物和典型案例,证明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本质上仍是一场“资源革命”,而这将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作者通过分析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百年难遇的绝佳商机。我们不是要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感悟到:

1、结合思想意识。有问题、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危机便是机遇;

2、结合思维方式。我们要学会创新思维,彻底改变我们以前固有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要树立乐观精神;

3、结合个人。要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关键敢于颠覆式创新,不仅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还要有经营模式创新的本领,路在我们自己脚下;

4、结合企业。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要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依法治企,规范制度、严肃纪律;

5、结合本职。要提振信心、统一思想、创新思维,打赢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攻坚战。

《资源革命》在不断开启人类智慧的同时,教育我们不断改变和牺牲一些固有的、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乐观精神和理性启迪。

(曾新明)

第四篇:读革命小说《红岩》有感

读革命小说《红岩》有感

---奋斗不息,为了心中永恒的信仰

小说《红岩》是我最近从图书馆借阅的一本小说,主要是根据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进行残酷镇压和屠杀的史实,以及狱中共产党人坚强不屈同敌人展开斗争的经历而完成的一部优秀的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当我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一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它会被誉为是“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红岩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同样让我深受鼓舞。

读《红岩》,最先烙进我脑海的是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于是,我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再深入了解书里众多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我不禁热泪盈眶。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为了心中永恒的信仰,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我十分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不惜生命去捍卫党的机密?是深入骨髓的爱国精神,是崇高的永恒的革命信仰!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确实,红岩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不让孩子接触血腥,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

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身处大学,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苦闷,浮躁,整日除了学习和逛街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看着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就像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迎风飘扬,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目前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像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考拉小巫”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大姐姐。她的英语学习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为了能出国考研,她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背单词,制定15日魔鬼计划搞定GRE,甚至周末都泡在图书馆练写作。的确,她牺牲了很多,但却得到了更多。现在已经是国际奥委会高级翻译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或许这就是新时代传承的红岩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扪心自问,认真思考:怎样去树立真正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红岩,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将永远在我心中飘扬,引我走向前方。

第五篇: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假期读了佐藤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是不同的国家,但书中发生在课堂里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似,真是教育无国界.佐藤先生的语言是那么的朴实,却字字触动着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老师,他说的很多问题不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吗?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但是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其实和我们最近提倡的教育改革方向很相似,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为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我们上的公开课上,我们是否要思考一下”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 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佐藤先生提倡以”学”为中心得课堂,让教室里的学生都能打开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室的角色要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下载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必要的革命有感[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上塘中学 张志聪 在教学理念不断升华、教学方法日益更新的当下,我越来越渴望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开放的、个性的、多姿多彩的课堂。在经过反复的探索......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范艳侠 这个周末,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受很多,有时遗憾自己不能是“应对”的老师,有时感受到现实教学中的不足,有时欣喜自己的某些想法居然与作......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读《教案的革命》有感 学历案,顾名思义,即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具体来说,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读英雄革命家书有感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利用在华师大参加初中骨干校长培训的机会,拜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该书由中国华东师范......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沈爱梅 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

    读《井冈山革命故事》有感

    读《井冈革命故事》有感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谢小梅近期,我品读了《井冈革命故事》一书,我主要有以下二点收获: 一、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