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迟福林十二五与二次转型讲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十二五”与二次转型
迟福林 博士生导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课程前言
主办者给我提出了一个题目叫“十二五”与第二次转型。我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分别出版了两本书,一个是叫《第二次改革》,一个是叫《第二次转型》。那么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和趋势来看我们的看法至少现在看得清楚,包括两次大的转型和改革。第一次转型和改革是1978年开始,这个改革主要特点是改变生产关系,加快解放发展生产力,所以它的主线是体制转轨,它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那么从当前到未来这10年左右,我认为中国已经到了第二次转型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第二次转型和改革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是改变经济结构、建设消费大国。因此,它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地发展。第一次转型总体上是成功的,我们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我想时间关系,简要地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十二五”我们是不是处在历史性转型的关键阶段?第二,“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何在? 第三,“十二五”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是不是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
一、“十二五”是处在历史性转型的关键阶段
(一)“十二五”历史性转型的现实需求
我先来和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就是“十二五”是不是处在历史性转折的重要五年或者关键五年?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研究,“十二五”历史性转折的现实需求有没有,究竟何在?
我提了这样三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就是:发展型消费需求的历史变化与快速增长是成为我们历史性转型的一个基本需求。
那么人均GDP三千美元到四千美元,总体上说要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提升。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以衣食住行这样一个生存性阶段进入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么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背景下,围绕人的自身发展为重点的发展型消费需求,开始成为全社会的主要需求,并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一个趋势。比如说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我们为什么要明显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把环境优先作为发展战略?这仅仅是外部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不是,是我们自身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基本需求。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说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比如第一,从现在开始或者“十二五”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分突出,我们不仅需要强调长期处在初级阶段,更需要强调未来5到10年中国发展型阶段、发展型消费、发展型需求这样一个大的趋势;第二,消费升级进入一个重要阶段;第三,居民消费升级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所以第一,我说我们看一看发展型消费需求,我简单点了一点。
第二,基本需求在于公共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公共产品短缺开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我们知道,在生存性阶段,我们突出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呢?生产品严重短缺,进入发展型消费或者发展型阶段这个矛盾发生了突出变化。我们一再讲,你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的矛盾没变的背景下,更需要强调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从基本需求就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开始转变为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点的一个发展型消费需求,所以公共产品短缺,取代私人产品短缺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所以这个背景下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改变公共产品短缺的状态,需要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需要不断调整公共服务范围。三年前,我们定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就四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那么还有一个基本保障。那么现在随着变成基本住房保障就必须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所以从这个情况来看就是:我们第一,我们开始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第二,在这样一个时代,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已经成为历史,想用增长代替一切,这个开始成为历史。
第三个,基本需求就是缓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社会需求明显加快。
为什么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就在于,大家就需要尽快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由此它使我们在发展导向上将引起重大的变化,什么重大的变化呢?第一,经济总量的导向应当尽快转入国民收入分配的导向。怎么转入国民收入分配导向呢?那就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为什么?因为在过去30年,我们实行国富优先解决了3亿多人的贫穷问题,提高了广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但是走到了今天国富优先我们看到它有两大突出矛盾:第一,国家生产力增长优先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这个结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果是什么呢?社会的总需求严重不足;第二,那么国富优先容易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比如说我们会人为地压低劳动力成本,这样导致收入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是一。
(二)“十二五”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个具体问题,“十二五”是否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那么每个人在讲的时候都从多方面讲我们这个挑战那个挑战,我今天只用三句话做一个概括。
第一个就是经济增长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投资出口大国走向消费大国的前景并不明朗。尽管我们现在一再讲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内外环境背景下这样一个走向消费大国,从目前来看这个前景不是十分明朗;
第二,经济矛盾、社会风险明显加大,在这个背景下过去30年快速或者是高速增长掩盖着的经济社会问题开始,我用四个字“水落石出”来概括;
第三,发展理念,体制条件受利益掣肘的影响,转型与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所以我的这三个概括想说明一条,我们今天面临的过去30年没有过严峻挑战,比如说我们过去有一个理念问题,有一个体制条件问题,但是没有利益关系的掣肘问题,我们只要思想一统一,以更大的勇气改革,我们就很快做,今天行吗?今天不行。
(三)“十二五”历史性转型的两种前景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第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讨论第三个小点就是“十二五”是否处在历史性转型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十字路口很显然我们有两种前景,一种前景就是有良好的前景。比如说为什么有良好的前景呢?
第一,我们现在历史性变化的趋势明显,只要顺势而为我们就可能做出事情,可能干成事情;
第二,总体思路应当说比较清醒。比如说主体、主线的问题我们很清醒,比如说我们重点问题看得很清楚,收入分配问题,比如说我们提出总体要求就是争取努力在未来的5年到10年使中国市场的消费规模是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五中全会提的,这个总的思路清醒;
第三个是社会需求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压力和动力开始形成。所以这三个条件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结合得好,我们有着良好的前景。
那么如果不好呢,或者做得不大好,或者是要失误呢?我概括有灾难性的后果。什么灾难性后果呢?我也点了三条: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一,增长速度急剧下滑。今年、明年没问题,“十二五”的后两年,“十三五”的初期恐怕就是一个大问题;
第二,社会风险明显加大,物价上涨与社会矛盾相伴随加大了社会风险的因素; 第三,由此前两条我们跌入中等收入风险的陷阱,这个风险明显加大。所谓中等收入风险陷阱无非是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时候,由于它发展方式选择的不当,使经济增长长期处在低迷甚至停止,在20年难以从人均GDP四千美元达到一万美元。
所以我的一个结论是,“十二五”我们正处在第二次转型的十字路口,远虑大于近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这是第一个大问题,把这个观点提出来。
二、“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第二个大问题:“十二五”我们要争取良好的前景,关键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突破。这里要跟大家讨论,“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何在?那么我认为由于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所以给我们转型和转变的时间限制就很清楚了,那么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能不能成为第二次转型的一个历史起点,一个关键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能不能形成或者是初步形成基本格局。
(一)推动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增长趋势
比如第一,推动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增长趋势。我想这里面也跟大家说三件事:
一,我们投资与消费失衡是不是我们现行增长方式动力突出矛盾? 有人不承认,我想举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我们的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这个具体说,低于低收入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低于我们所说的“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15-20个百分点左右;第二,我们的消费率这些年又呈现下降的趋势,或者是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比如说我们1978年我们最终消费是高达62%以上,到08年我们不到49%,是48.6%,那么居民消费率2000年我们还在62%以上,到了08年我们大概只有48%,那么这样一个8年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所以我们这个下降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是一。所以从这个概况来说尤其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更看得清楚,投资消费失衡应当是我们现行增长方式的主要矛盾或突出问题。
第二,“十二五”我们能不能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增长方式?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是比较乐观的,因为:
第一,中国的消费空间巨大。国际上有一句话:潜在7亿人口的中国,消费潜在的农村大市场将是未来世界消费版图的最大亮点。是,如果2.3亿农民工其中1亿转为市民,那么我们就有7万亿的投资需求,7万亿的投资需求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每一年的出口大概现在是10万亿左右,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抵消我们出口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需求;
第二,我们一会儿来讲文化,中国的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只有2.5%左右,美国是20%,韩国是15%,08年美国的20%的文化娱乐消费比例大概等于我们07年中国GDP总量的75%,那么如果“十二五”我们文化娱乐能从2.5百分点增加一倍提到5个百分点,那么我们就有4万亿的投资需求。所以这是第一,我们看到我们的投资需求空间巨大。第二,人均GDP四千美元左右的时候,正是消费快速增长,消费主导形成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去年,我们人均GDP已经达到四千美金;
第三,从现实看城乡正在快速升级,比如说城市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明显加大,农村潜在的发展型需求也在逐步地得到释放。
所以我的一个结论是“十二五”如果相关政策到位,我们消费率从现在不到49%,提高到52%和53%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52%和53%就是你初步形成了消费主导增长的一个大趋势。第二,到了“十三五”,我们就可能达到60%这样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
第三个小问题我们就要讨论如果要做到这样一件事情,关键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我们收入分配改革能不能有重要的突破。我想大家关心几件事情,第一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什么时候出台?以及劳动报酬的“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够明显提高?那么我不理解的是我们经济学界最近有专家提出来,中国奢谈劳动报酬,中国劳动报酬并不低,是不是这样呢?我告诉大家两个数字:
第一,自己和自己比,劳动报酬正处于建国以来历史的最低点。那么拿最近2000年,2000年以后劳动报酬占到50亿以上,到了2007年就下降到了不到40%,这不到7年时间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
第二,我们工资收入占企业经营成本和国际比较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我们工资收入占企业经营成本只有10%,发达国家有50%。我们跟发达国家没法比,但是10%和50%这个比例悬殊太大了。
这是第一,我们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推动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基本格局
第二个重点就在于推动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一个基本格局。我想这里也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
一个:城市化是不是,应当不应当成为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或者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们现在通常讲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而城市化跟工业化相比,我们至少差了10到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工业化的中后期的城市化比例大概在60%左右,而我们现在09年只达到了47%。为什么要把它做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第一,扩大消费、拉动消费的主要载体是城市。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等于3.6个农民的消费;第二,结构调整的主要条件是城市化,只有在快速城市化条件下才有可能抑制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才能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城市化与就业紧密相连;第四,城市化也是解决资源环境一个主要的出口,尽管它引起了资源环境的各种问题,但是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在于科学的城市化。
第二个,我们既然这个重大战略,“十二五”我们能不能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一个趋势?
我想这个只要下决心,比较容易做到。比如说第一,2.3亿农民工有条件的1亿农民工成为市民,就可以实际地、明显地加快城市化进程。第二,我们现在只要把经济主导与行政主导相结合我们就可以大大拓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义乌在10年前就应该成为一个中等城市,但是受到现行区域区划体制的制约到现在还是一个县级市。只要释放这种体制的枷锁,城市化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我想“十二五”期间我们城市化率由现在的47%,大概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达到52%和53%。
第三,如何做出城市化发展的选择?
我想这里有三个关系很重要:一个,大小城市的问题,我主张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的发展;第二,关于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我主张以城市化来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第三,关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我主张以城市化来形成结构调整的一个内在的动力。
(三)推动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初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三个大的转型就是推动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初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我这里也简要地说三句话:
第一个,我们要不要形成低碳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好象不是问题,事实上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要形成低碳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因为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压力又是中国加快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低碳经济不仅能带动技术创新,而且能推动我们的结构性转型和调整。低碳经济它不仅能够引起环境革命,而且能引起一场广泛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第二,我们要不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总量挂钩?
因为我们现在是和GDP单位挂钩,单位挂钩一个矛盾,我们04年决定定下来的规划是到2010年,我们能源就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是24万亿吨标准煤,实际结果怎么样呢?我们去年年底突破了32万亿吨,也就是说,我们实际增加了1.2倍,所以,以环境优先,低碳经济优先就是在环境承载利益的前提下约束增长速度。不可能内蒙说要搞30%的增长就不顾环境,那不行,在环境总量的前提下约束你全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所以,环境优先,低碳经济摆在第一位,而增长速度要服务于环境可承受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走上可持续的增长之路。
第三个,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什么?
我想一句话:制度革命。比如说环境产权制度,比如说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比如说碳交易体制机制的革命。
(四)推动公共产品短缺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型,初步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格局
第四个重点,最后一条就是推动公共产品短缺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型,初步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格局。按照原定的规划,我国到2020年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内外环境和转型的需求,我想我们有可能提前5年,也就在“十二五”末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什么呢?
第一,全社会在基本公共需求的增长。现在的增长速度大概等于90年代,一年等于过去的3到5年,就是老百姓的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家庭支出、一年的支出等于过去3到5年的支出,这个需求在加大;
第二,那么它对发展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刚刚谈到城乡差距,盈利差距不是3.2倍,是3.31倍,但是实际差距是多少呢?把公共服务因素算进去,我国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大概在5到6倍,也就是说由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所形成的城乡差距这个因素占到了40%左右,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发展方式转变它既有一个消费预期的问题,也实际影响消费水平;
那么第三,大家很多说我们还是一个发展型国家,难以拿出更大的财力来解决这件事情。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的看法我们有一个经济制约,但更有一个制度安排。06年我参加国务院温总理主持的座谈会,讨论“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总结一句话就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最低救济制,我谈到对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30年,如果改革开放30年我们农村最低救济制度都没有建起来实在说不过去,那么2006年这个座谈会不到2个月,十一五规划还没来得及改,中央决定从2006年底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救济制度,那么中央政府拿多少钱呢?据我了解,只有二三百个亿,地方配套了二三百亿,那么你说这是一个财力问题还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呢?有财力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安排。
三、“十二五”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最后一个大问题,我简要点一点,和大家来讨论提出问题,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是否在于实现政府转型的突破?
毫无疑问第二次转型重在第二次改革,而第二次改革现在看,关键在于政府转型。一个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问题无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同政府转型相联系。第二,我们想推进全面改革,政府转型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我说我们恐怕有三个问题简要地提出来:
(一)要不要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
第一,我们要不要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那么在我看来我讲这么一个: 第一,民富优先成为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追求;
为什么?因为它是释放和扩大社会总需求的重大选择,它是缓解和缩小贫富差距的重大选择,它是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选择。那么民富优先的改革在这个大框架下,我们有些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比如说我们讲收入分配改革,能不能有重大的突破,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思想在确立,如果按照一个民富优先的改革,我们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很可能再有重大突破。
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第四,财税体制改革。
如果确立不了,民富优先的导向我想解决这几件事情可能很困难。
(二)要不要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第二,要不要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好象这个不是个问题,但是我想这个是很突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出的问题。比如说我点四个题: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坚持市场主导下的政府作用呢?还是把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作用作为中国模式,一个基本特点?很显然,我想我们搞市场经济在经济生活领域当中,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不是我们的取向,是形成现代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生活中的某些严重问题的根源,为什么?我们现在土地的问题,腐败的问题,很多问题和这样一个增长方式相联系,我们只有在市场主导下,把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调控建立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恐怕才能够解决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二,我们现实生活中政府占有控制职能范围这样一个有所扩大是不是客观上需要的市场作用?比如说政府对土地的配置和控制,对重要资源的行政定价倾向,对行政范围控制的加强,我想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第三,垄断行业改革困难是不是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毫无疑问,垄断行业改革要有突破在于政府转型;
第四个,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某些困难,是不是以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相关联。因为政府主导的方式我们看到偏向于大企业,偏向于国有资本,那么使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形成。
这是第二个提出的问题。
(三)要不要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为转型?
第三个,要不要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那么这里我也简单概括三句话: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我们的政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公共服务为中心?是一心一意地搞建设,还是一心一意地谋民生?
我想在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背景下,政府的经济型公共服务、社会型公共服务、制度型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中心任务。现在到了应当明确提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这个04年提出到现在我觉得我们现在政府转型难以突破这是一个大帽子,要保证全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就必须以公共服务为中心;
第二,在国有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国有资本是主要以盈利性为目标还是以公益性为主要目标?比如在我们的住房问题上,央企是当“地王”的好还是在保障性住房当中不能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这个是值得讨论的一个大问题。
第三,公共职责不到位,是不是现行财税体制、干部考核机制的必然结果。毫无疑问以生产性增值税为主的财税体制助推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以GDP为主要目标的干部考核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制助推了经济总量的发展导向或者助推了政府的发展主义倾向,或者增长主义倾向。
我把这些问题点出来,在我看来。刚刚也有人提出来,关键不在于提出问题,恐怕要拿出药方。那么在我们“十二五”开局之际,我想更重要的是把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问题,把问题提出来。在我们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只要对问题有一个客观地判断,只要能够有基本的共识,我们就能做出一些事情,所以我高度赞赏我们研究创新把转型两个字作为主题中的主题,我想这件事情对于中国未来太重要了。
第二篇:迟福林: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论“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论“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去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为什么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重点?新阶段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有哪些不同?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对于顺利推进下一步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一、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特定背景
“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人认为还是以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为目标;也有人提出其实质是一次政治体制改革。这些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这次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背景。我认为,关键在于分析“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定背景,其主线是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
1.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
(1)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28年,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日益突出的诸多矛盾。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第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能源、资源等问题全面快速凸显出来。第三,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必须对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做客观分析。
(2)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第一,公共需求的主体增大。不仅需要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而且需要加快解决1亿多农民工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解决8亿农民的基本公共需求。第二,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很大。至少有六大方面:一是就业与再就业;二是义务教育;三是公共医疗;四是社会保障;五是卫生、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公共安全;六是环境保护。第三,公共需求的增长速度加快。
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并且对公共服务提出极大的挑战。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与公共需求的现实不相适应。例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严重不适应于公共需求增长的要求。这些年来,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严重滞后。三是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差距甚大。尽管这些年社会事业的投资数量有所增长,但总体来说,比例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1998年我国用于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教育是13.1%,科技是3.3%,医疗是3.8%,2004年这一比例分别降为11.7%,2.9%,3.0%。四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投资结构失衡。例如,这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西部的基础设施,这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在西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远不到位,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两大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1)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点。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还是建立在能源、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
(2)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反映了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中的客观要求和趋势。
(3)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劳动力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因此,不解决好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需求的问题,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很困难的,由
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缺乏人力资源支撑。
(4)由城乡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的转变。中央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正是适应了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的客观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根本是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安排。
3.两大矛盾使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1)要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实情况看,不能说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在许多深层次领域还远未到位,如:要素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在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2)以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从实践来看,市场经济在私人产品领域的作用比计划经济要好、要有效,但在基本公共产品领域是“失灵”的。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在于确立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这一前提下,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补充作用。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关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市场化改革为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为市场化改革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产生更大的改革动力。
4.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形成对政府转型的严峻挑战
(1)政府转型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远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要大的多、复杂的多、严峻的多。在这种特定背景下,能否在未来10~20年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2)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相当多的利益矛盾都同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相联系。以满足全社会基本公共需求为重点,就能较好地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就能为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创造条件,由此走向和谐之路。
(3)政府转型与公共治理结构。改善公共治理结构,当前重要的是政府不能强化自己的利益取向。政府只有从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中超脱出来,才能为建立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提供重要的保障。
社会矛盾变化与政府转型,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现实社会矛盾变化的需要,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改善公共治理结构的需要。把握社会矛盾变化这样一个特定背景,对下一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目标、主要任务等就会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就会使这一次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从而取得成功。
二、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客观基础
“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具有以资本投入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从经济发展中大量的矛盾问题看,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1.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客观性。一是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性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政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角色。二是经济增长中的阶段性要求。但是,在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各种问题就逐步暴露出来,并且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因素。
(1)投资过度,产业结构恶化。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再加上其他各种
因素,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30%以上。总的来看,我国的投资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个百分点。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大概在68%左右,最近几年逐渐走低,2000年是58%,到2005年下降到52%左右。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拉动型增长,这在一定时期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就成为造成投资过度、引发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一般为14∶35∶51,而我国2005年的情况是15.2∶53∶31.8,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2)发展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由不均衡发展走向均衡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应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差距。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是,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与此同时,东西部的差距也有所拉大。
(3)高增长、低就业。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就业增长率逐年走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就业增长率为3%,1991~1995年为1.2%,1996~2000年降为0.9%,2001~2004年又下降到0.7%。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在逐步增加,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在加大;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4)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最近几年,这一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时代,对能源,尤其是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十分巨大;二是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对油气资源的依赖相当大;三是交通运输成为油气巨大消耗的重要方面。我国加入WTO以来,汽车消费量年均增长37.5%,增幅居世界各国之首。保守估计,今年我国新车销售量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能源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5)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速度是惊人的。例如,我国是世界上有机污水排放量的第一大国,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2.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条件已具备
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和时机都很成熟。
(1)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新增GDP的60%以上、新增劳动力的70%以上都是由民营经济提供的。国有企业的比例大大减少,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程度大大提高。高达98%以上的商品由市场决定价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3)经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大大提高。并且,我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3.由经济建设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特定背景下,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等于政府不抓经济建设,而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职能。
(1)经济性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什么是经济性公共服务?就是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定背景下,要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第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科学的预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前几
年,判断我国的发电能力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发电项目严加控制。近两年东部沿海地区缺电,由此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比如说,“十一五”规划跨了两届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规划的约束性。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的波动常常同政策的变化相联系。因此,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第三,严格的市场监管和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经济信息的公开性和及时性。第五,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性公共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以上5项尤为重要。如果政府能把这几项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做好,就能有效地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职能。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
我们说,“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既要体现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体现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要求。由此,这一次的改革有两大任务: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这里,需要认真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十一五”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需求。
1.有效地发挥经济调节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调节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几个条件:
(1)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由此,建议中央和省成立专司经济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的经济调节部门,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并对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效性负责。现在的宏观调控部门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很突出,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项目、投资权限和价格的审批等方面。
(2)利率、汇率在调节市场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利率、汇率的调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市场供求关系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央行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对货币政策负责,以保证市场的稳定。
(3)经济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去年我国大幅度地调整了GDP的总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尤其是综合性的经济统计,对于经济调节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应当对经济统计数字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负责任。统计部门的主要责任是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而不是做经济预测。
2.大大强化市场监管职能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监管的问题十分突出。应当说,市场监管的部门不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但市场监管的效果社会并不满意。从强化市场监管的职能出发,需要研究哪一些监管机构需要全国垂直管理,哪一些由地方监管更有利。从监管的总体效果来说,是分业监管好还是综合监管好?分业监管如何逐步走向综合监管?
由于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再加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秩序建立的特殊性,市场监管对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尤为重要。因此,从政府经济职能、公共行政的角度考虑,有的市场监管系统应当直接隶属中央,有的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列入国家行政序列。
3.加强国家的经济战略职能
(1)国家的能源战略职能。能源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缺少一个统一的能源战略协调机构。为此,建议尽快成立国家能源部或能源战略委员会,以统筹国家能源政策,统筹研究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2)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职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国。并且,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与日俱增,举足轻重。如何强化国家的对外经济职能,是应当着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3)国有资产战略职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且庞大的国有资产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由此,始终不能放弃国有资产的战略职能。只是说,国有资产的配置和运营要逐步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作用始终是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有效地履行国有资产的战略职能。
(4)国家环境保护职能。从我国的情况看,必须大大强化国家环保机构在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战略方面的作用。为此,国家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要得到加强,使其能够在协调、监管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矛盾变化,“十一五”时期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着特定的背景。以政府转型为基本目标,才能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设计。这样,改革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篇:二次转型心得(入党心得)
“二次转型”就是把招行从“传统的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思想理念解救出来
——入党思想汇报
近年来,招商银行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绩,整体上居于国内股份制银行的领先位置。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游戏规则剧变。从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到宏观调控持续进行,从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改革到金融监管不断加强,从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到投资者关系日趋复杂,从客户需求升级变化到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来自政府、监管机构、股东、市场、客户、同业等各方面的日趋刚性的约束,经营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奋起直追的同业,招行保持领先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为基本特征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如何使全行苦心经营多年才构筑起来的优势得以巩固乃至扩大,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考虑的问题。
“转型”成为摆在每个招行人面前的必然选择。
历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时期,“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即率先、及时、成功地实施改革,不断提升竞争力,是招行保持领先优势的必然选择。2009年,总行马蔚华行长审时度势,提出要将招行的经营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招商银行“二次转型”顺势而生。
2010年,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中国将迎来“新世纪以来经济金融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是年,招行也将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新起点——在2009年提出“二次转型”战略思想之后,2010年将是我行推进“二次转型”的起步之年。
转型元年怎么做?1月4日至6日,总行召开2010年行长务虚会,研究2010年的各项重点工作,部署全面推进和落实“二次转型”。会上,马蔚华行长开宗明义:“2009年,在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外部形势风云变幻;招商银行步履艰难,但仍一路前进。2010年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端,是历史意义的新起点;也是招商银行二次转型的起步之年。我们必须认识到,单纯靠规模去拼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另辟蹊径追求卓越。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开这个务虚会,就是希望对今年的工作有所启发”。
“二次转型”不是否定过去,不是不要规模,而是巩固和发展过去来之不易的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历史使命。过去5年,我们实行战略转型拓展市场,积累客户,现在已经大获全胜,规模带来的效益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二次转型”不是“一次转型”的终结,而是一次转型的提升和深化。我行零售银行、中间业务、中小企业等业务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战略转型远没有达到目标。我们只是不能像从前一样全面推进,而是要更理性地摆布我们的资本。
“二次转型”不是保守和退却,而是夯实规模扩张的基础。现实告诉我们,沿用过去低回报率的方式发展规模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换个打法。要通过提高定价能力、腾出利润空间、提升资本回报率等方式提高生成内生资本的能力,再去扩大规模,让我们的企业进入良性循环。
虽然表面上看这次转型都是一些经营指标上的变化,但其核心是银行业管理理念的变革。管理势必涉及到资源的整合;如果通过“二次转型”达到内生资本的增加,再支持规模增长,这比过去单纯依靠规模增长更有意义。因为不管转型与否,最终的目的都还是实现银行利润增长,只不过是通过什么角度去追求这个增长。最终银行业还是要依靠内生资本的增长,来支持其规模的增长,而内生资本的增长,所依赖的就是转型之后带来的效益提升。
按照马蔚华行长提出的理论:“公司业务分两块:传统的信贷业务,我们将重视中小企业市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分配资本的时候,也要照顾到这块市场。大企业市场,我们看重综合收益,重点将放在一些新兴的批发业务。所谓新兴的批发业务,是指电子银行、现金管理、企业管理、资产托管和财富管理等业务模块。这些业务上我们经过这几年的积累,多数已经树立起品牌优势,而且这些业务绝大部分都不消耗资本。
“招商银行的‘二次转型’从本质上讲是银行管理理念的变革。不管转型与否,银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的持续增长。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增长,是单纯依靠规模效应还是充分发掘资本的盈利潜力,通过管理变革来实现单位资本回报率的提升?在马蔚华行长的眼中,中国银行业应该从传统的追求速度、追求规模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没有资本约束到巴塞尔资本协议一,再到巴塞尔资本协议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不可能无限度地依赖外生资本。在一定风险容忍度中尽可能挖掘资本的盈利能力,通过内生资本的增长来支持银行规模增长,这将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及入党心得汇报。由于本人在银行工作经历尚浅,理论实践不多,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浅谈一下本人对“二次转型”的心得体会。我觉得每个人理解“二次转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如何尽快融入进去?如何响应总-分行的战略部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应对危机,创新求变,二次转型,再创辉煌;推动我行步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二次转型”是行动指南,党章是思想明灯,我要把党章及“二次转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为招行南宁分行尽一份力,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第四篇:二次创新与中国外贸转型升级
改进、应用和再创新能力
中国一些高科技企业是跟随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进行应用、改革和再创新而达到新的高度。如华为在整合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研究新的解决方案,更快、更好地改善既有的产品、流程和服务,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联想从代工涉及入手,紧跟全球IT行业的技术趋势,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供应链管理和成本控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
部分外贸平台企业,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方式。如深圳的一大通企业鼓舞有限公司,看准了中小企业外贸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外贸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出口过程中的通关、物流、外汇、退税、贸易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此外,部分浙江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合作研发、并购国外先进营销网络等方式来提升外贸竞争优势。(2014 第1期国际贸易)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与税收发展讲稿
从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与税收发展谈管理学科老师的思维定位
一、“十二五”规划是中国今后五年发展的总纲领、总目标、总方向
在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中国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主题、主线及“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规划》成为中国今后五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总目标、总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税收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必须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紧紧地贴近主题,把握主线,落实好“五个坚持”,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其“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参与分配,维护国家”的职能(作用),切实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应有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和税收发展的定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需要全国各行各业的认真落实。而税收作为调整资源,配置资源,参与分配的重要手段,主要手段,它起着政策向导和利益调整的作用。税制的设置,税收的发展只有靠到”十二五”规划上来,“十二五”规划要求才能在税收发展问题得到贯彻落实。
三、“十二五”期间管理学科培训者的思维定位
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是管理类培训师必备的素养和能力。一个金牌培训师的魅力不仅源自于深厚的专业功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来离不开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深邃的思想影响力。毋容置疑,高校的教学积淀,我们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走进税务机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我们的知识变现成生产力是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同时,如何提升自己,走进高层,让我们的思想与决策者同步,在我们的课堂展示出一个师者带给学员应有的思想引领同样也是我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培训师应该学会并掌握宏观思维,善于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审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准确分析,科学定位,做一个合格的思想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