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9:0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

第 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本文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文章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起来是记事的,其实是写人的,作者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将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1.文坛巨匠。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2.外表很洋派,内里很中国。他的女儿梁文蔷在回忆梁实秋的时候说道:“在很多人眼里,父亲是个‘洋派十足’的人,这可能归根于父亲在美国留学时养成的一些习惯。但骨子里,父亲绝对是一个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结的人。”

3.四大遗憾。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他也有同感。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他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22年3月10日、17日、24日,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对那次演讲所作的一篇评论性文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戊戌()

②莅临()

③迥异()....④谦逊().⑦酣畅().⑤激亢().⑧屏息().

⑥箜篌()..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咤(zhà 履(lǚ)诧(chà)屐(jī))姹(chà 屡(lǚ)n)悍(hà 捍(hàn)n)焊(hà 沾(zhān)粘(zhān)n)黏(niá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简洁·简捷

简洁:偏重(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偏重于直截了当,简便快捷。

辨析:联想“掌门人”柳传志一向言辞

,“联想”集团推出的新型电脑,不仅外观风格简约,而且操作也很

方便。

(2)精悍·精明

精悍:①(人)精明能干,②(文笔等)精练犀利。精明:精细明察,机警聪明。

“精悍”比“精明”多了一层“勇猛、能干”的意思。

辨析:①今年“两会”的会议简报也有变化,文件都是正反面复印,简报内容短小

。②“鸭司令”庞国成处处给人以

能干的印象。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迥乎不同:(2)起承转合:(3)博闻强记:(4)屏息以待:(5)左右顾盼:(6)涕泗交流:

1.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

2.有人看到文章开头交代“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便推断梁启超晚年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爱国热情,他是在借研究学术来逃避现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加以阐述。

3.赏析下面的妙句。(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3)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5.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把握特征 彰显性格

——谈散文的人物线索

所谓文章的人物线索,就是以某人的性格特征作线索,串起各个时期、各种环境中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都统一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说白了,性格特征就是一根绳子,绳子上系的各色珠子就是反映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在小说中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孔乙己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麻木,但又心地善良,最后被打折了腿而死去。这些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人物线索不仅仅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体现在以记人为主的散文里,人物的思想、品质,及其主要特征也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线索。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这类散文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着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善于抓住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选择富有意义的几个细节,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写出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文中反复描写他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时时萦绕在作者耳畔,引起作者深沉的回忆。

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作者围绕梁任公的性格特征展开叙述,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再往下写梁任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时而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时而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第1段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2.第2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课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

3.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

4.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反问句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概括。

5.请模仿本文写人的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要求:①抓住细节,突出特征;②语言简洁,描写生动;③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1.①wù xū ②lì ③jiǒng ④xùn ⑤kàng ⑥kōng hóu ⑦hān ⑧bǐng

2.叱咤/诧异/姹紫嫣红 步履/木屐/屡次 精悍/捍卫/焊接 沾染/粘贴/黏合

3.(1)简洁 简捷(2)精悍 精明

4.(1)形容相差得很远。(2)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泛指文章做法。(3)见闻广博,记忆力强。(4)屏住呼吸等待。(5)同“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6)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涕:眼泪。泗:鼻涕。

思维探究与创新

1.文章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地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

2.观点一:梁启超由于年轻时屡遭挫折,晚年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书生意气”,爱国热情大减,研究的方向开始转向学术,目的是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而爱国已经不是他所关心的了。

观点二:说梁启超晚年没有了爱国热情甚至不爱国,那完全是曲解,或者是对梁先生太缺乏了解。“晚年不谈政治”是点明任公先生虽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仍旧十分关心国家命运,与祖国休戚相关,只是重心比起前期来说有所转移而已,他并非像隐士一般“莫谈国事”,完全脱离尘世。

观点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黑暗、最为混乱的时期,国家的衰颓,人民的苦难,让他忧心如焚。到了晚年,梁先生的爱国之情依然高昂,如文中的两次哭泣就表现了梁先生对百姓苦难的痛心疾首和对国家走向稳定的渴盼,这种心情难道不是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外露吗? 3.(1)这里采用了衬托的写法,以“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显宦”“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来衬托梁任公演讲的精彩。

(2)本句采用了衬托和类比的写法。作者以“书法很是秀丽”“十分美观”来衬托演讲的精彩, 因为“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 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这是类比的写法,突出演讲的精彩。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为了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的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3)这是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这句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的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颇显描写之精彩。

(4)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极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这里通过对梁启超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他谦逊中略带自负、讲话幽默的个性。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作者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不乏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的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但是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的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在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5.观点一: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他主张散文“篇幅不一定要长”,主张简单,“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节以后的状态”,力求全文无无用的材料,无多余的话。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念追求、有创作特点的散文大家。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将二者统一起来,非高手难为之。

观点二:本文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一是材料不够充分、丰富,或者说辅料不多,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梁任公的其他的事,或与梁任公的演讲有关的事,如作者写自己后来在茅津渡候船渡河的情景就是一种延伸,可是全文仅此一处,别无他述;二是语言简省,固然是好,但也略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过于简,过于省,如此精彩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本该描写得充分一些,用语可多一些,可惜简省了,紧缩了,如结尾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简则简矣,只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有点“紧”,不够舒展。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表明梁任公的演讲吸引人,“我们”已被梁任公先生的讲演深深吸引,“我们”与梁先生同呼吸,共忧喜。2.“表演”一词是对梁先生演讲的外在表现而言的,旨在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并非说他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这样写恰是表明了梁任公先生研究学问的认真,他全身心地投入,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笑,共命运。

3.一是表明这是他演讲的“紧张处”,是最精彩的部分;二是用这两部作品来表明梁先生的思想感情所在。4.从侧面赞扬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样的学者当世少有。

5.我相信宋老师是个舞蹈家。因为他在讲地球在黄道面绕太阳旋转时,极其优美地跳着圆圈舞:只见他两手叉腰,斜着胖胖重重的身子绕着讲台“一边自转一边公转”。“我这腰是黄道面,讲台是太阳,我就是地球……”我们简直要把地球命名为“宋氏大行星了”。这样,我们牢牢记住了黄道面,只是留下了小小的“后遗症”,每次宋老师指到黄道面,我们就会异口同声道:“那是您的腰!”

宋老师很少跟我们真动气,所以谁也不怕他。瞧,两个女生又招呼又叫:“宋老师!”他俯过身来以为要回答什么问题。“宋老师,您脸上有好多蓝钢笔水儿!”他又傻笑了,这回可有点尴尬,掏出皱皱巴巴的手绢儿用力抹着。“不行,还有!”他又有了新招儿,到讲台前从杯子里倒了点茶水接着抹自己的脸。这回可把全班惊动了,笑得开了锅。“不行,擦不下去!呵呵呵!”宋老师一边不好意思地憨笑,一边夺门而出清洗脸上的“耻辱”去了。

预习检测·语文(九)

1.C 2.C 3.非常成功。从第9段内容可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因此爱上了中国文学,从侧面写了演讲的效果。4.首先,梁启超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作用。其次,梁启超表演生动:开场白独特而有个性;声音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在笔写的讲稿之外,能大段背诵许多作品,而且对他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先生的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最后,梁任公这个人非常有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犀利,以至于“光芒四射”;演讲时一点也不刻板,而是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这样的演讲怎能不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呢?

当堂检测·语文(九)

1.①先生性情凶,②相貌古怪,③生活习惯不好,④先生醉酒后责骂“我”,⑤批改作文方法独特,⑥教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2.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恰恰突出了徐老师的个性特征,使他变得有趣、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

3.(1)交代徐先生责骂学生的原因。(2)点明“我”对徐先生印象深刻的原因。(3)为下文写徐先生对“我”的严厉作铺垫。

第二篇:【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过程与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

人物特点

形象

有学问

幽默

有文采

动情

热心肠

率真

幽默率真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借助“背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学习课时建议:2课时

1.走进作者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2.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三、预习自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C(蓟jì))

A.显宦(huàn)

莅(lì)校

屏(bǐng)息以待

迥乎不同(jiǒng)

B.步履(lǚ)

沉着(zhuó)

涕(tì)泗交流

戊戌(xū)

C.潇(xiāo)洒

蓟(sū)北

大汗淋(lín)漓

不能自已(jǐ)

D.精悍(hàn)

激亢(kàng)

手舞足蹈(dǎo)

叱咤风云(zh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不能自己

D.机缘

酣畅

沾襟

步屐稳健

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B(“翻云覆雨”为贬义词,不妥))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探究案

探究点一:解读文本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答案:“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答案: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博闻强识、自由洒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

答案:不一致,第一次哭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触动了他“变法失败”的感伤之情;第二次哭是“他讲到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表现梁任公随作者的喜极而泣的情感而“涕泗交流”。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

赏析: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赏析:句中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时的梁任公形象,“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掏”“拭”也说明他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的才华与情感。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赏析: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同时,这也是写作此文的原因。后句紧凑承前句,回忆往事,笔而记之,内涵丰富。

探究点三

鉴赏评价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

提示:㈠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①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出了人物精神饱满、气质洒脱的特点。②动作描写,如“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神态描写,如“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面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体现出谦逊而又自信、风趣的特点。③动作细节描写,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④间接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㈡在叙事描写之中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提示:①直接抒发。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完全含蓄地抒发。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题

一、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亢”应读“kàng

”))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

C.景仰(yǎng)

激亢(háng)

抛掷(zhì)

垂涎三尺(xián)

D.寒暄(xuān)

焦灼(zhuó)

阴凉(yīn)

涕泗交流(tì)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河南省卢氏县辉锑矿某分厂厂长李某

公款11万元,被卢氏县检察院依法查处。

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亲自

国道三二三线广东乳源县城路段改建工程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得到了民工和群众的赞颂和拥戴。

③下次你再来时,把那本书的底稿给我带来呢?

A.鲸吞

问津

能否

B.侵吞

问津

可否C.侵吞

过问

能否

D.鲸吞

过问

可否

提示:C(“鲸吞”: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鲸吞的数量必须是很大或巨大。

“侵吞”:暗中非法占有或用武力吞并别国或占有其部分领土,侵吞的数量可大可小。“问津”的“问”指询问、打听的意思。“过问”的“问”是“管、干预”的意思。“能否”,是询问干某事的建议,而“可否”是指询问对方是否同意。)

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他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

B.世纪之初,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历史,展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C.深秋的香山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五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的殷红世界,真是“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深秋季节,枫林的颜色应该是红色的)

D.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应该首先检查自己,文过饰非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都是不对的。

二、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的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听到的人不知有许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到他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演讲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演讲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为文章第二段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C)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5.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它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D)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6.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格?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使用了反问的句式,既是对全文总的概括,也是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三、迁移拓展训练——山登绝顶我为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月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乌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乌,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踞缩缩的在寒枝的稍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7.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

答案: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8.第2段和第7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手法。其作用是:用笼中鸟、寒鸦和鸱枭来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好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像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

9.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答案: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10.对文章鉴赏不当的两项是(BC(B项“爱所有的鸟”C项“博爱”都不当))

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予深深的同情。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生活的怀念、追求的感情。

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E.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与写作背景。

2、学习人物形象,品味本文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3、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5、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习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知识链接】 人物介绍: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梁实秋(1902-1988):浙江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幽默风趣、朴实隽永,有小品论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解题: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起来是记事的,其实是写人的,作者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学习过程】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莅()校 迥()乎 精()悍 步履()谦逊()激亢()屏()息 拭()泪 蓟()北 涕泗()箜()篌()精悍()酣()畅 戊()戌()

2、词义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3、字形

欢度佳节 渡过难关 炯炯有神 迥乎不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场景张目。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梁先生的讲演稿整整齐齐、书法美观。但读其文和听其演讲相比,那趣味却相差太远,从而强调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魅力。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勾勒出梁任公先生的肖像(短小精悍、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第4段,写梁任公先生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虽只有两句话却表现了先生的谦虚和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第5、6、7段,写梁任公现实讲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箜篌引》一首古诗任先生一讲,“活化出一出悲剧”,以至于20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情感涌动。第7段中所描述的先生的“博闻强记”更令人敬服。“用手指敲秃头”的动作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先生由衷的爱戴。

第8段,写先生的演讲感情充沛。本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描写先生的形象。或喜或叹、或哭或笑,手舞足蹈。这演讲到紧张处真成了“表演”。梁任公先生是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又是“热心肠”的性情中人!

第9段,写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感染力的影响力——不少人由于受到感动,从而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记述这次演讲的原因,高度评价梁任公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综观全文,文章开篇介绍梁任公,结尾评论梁任公,中间按照梁任公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并穿插个人的感受和评论。通篇着眼于梁任公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来表现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三、梁任公演讲的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地、书法秀丽、十分美观)——反映了办事认真

学问和书法修养很高; ——铺垫

入场: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长袍——前奏 动作: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谦逊、自负、风趣 动作神态:走,打,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生动有趣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记、旁征博引、记不起就敲头)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3

四、评点大师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课外拓展】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 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 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 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 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 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 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 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 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 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 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 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 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 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 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 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 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 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 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 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 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 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 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 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 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 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4 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 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 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 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 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 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 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 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 “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 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 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 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 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 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文章开头说“他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结合全文,请简要概述作者这样说的 原因。

2、从全文看,作者是在赞美他的老师,为什么在第2段中却要描写他古怪的相貌和油迹斑斑的袍子?

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较为详细地写课程内容以及同学们的听课状态?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梁任公先生精彩的一次演讲,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也表现了梁任公先生博学多识、自由潇洒、谦逊自负的性格特点。【布置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人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 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300字左右 【学习反思】

参 考 答 案

1.(1)先生性情凶(2)相貌古怪(3)生活习惯不好(4)先生醉酒后的责骂(5)批改作文方法独特(6)教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2.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恰恰突出了徐老师的个性特征,使他变得有趣、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

3.(1)交代徐先生责骂学生的原因(2)点明“我”对徐先生的印象深刻的原因(3)为下文写徐先生对“我”的严厉做铺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4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

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

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2016年第12期《杂文月刊》)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帮助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

”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参考答案:

4.A 5.AC 6.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解错误,是“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理解有误,是“梁漱溟等

受到了‘新民说’的影响”,并不是梁启超直接传递的;D项,“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文中未曾提及;E项,“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理解有误,“甚至更多”是后人的评价。

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分为两问,第一问的答题的区间在第4-5段,可总结出“新人”的特点;第6-7段可分析出提出此观点的原因,要点有“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

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肖毅莅.校( ) 迥.乎( ) 精悍.( ) 步履.( )谦逊.( ) 激亢.( ) 屏.息( ) 拭.泪( )蓟.北( ) 涕泗.( ) 箜.篌( ) 二、品读体会1.品读下面一段对梁启超先生的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在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班级 : 姓名 : 学号: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镇赉三中“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模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一、 总体要求 1、 课标要求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应注意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doc

    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基础知识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稳健(jiàn) 踱步(duó) 顿时(dùn) 恪守不渝(kâ) ....B.酣畅(hān) 欺侮(wǔ) 瘦削(xuē) 含英咀华(jǔ) ....C.景仰(y......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21!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 学习目标 1、了解梁启超及梁实秋的情况,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设想: 由演讲到学识人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本文白描写法和正、侧面结合写作方法。 3、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师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制作:郭智 审核:徐庭东 高一( )班学习小组: 姓名:【学习目标】: ⑴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 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测试.五篇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测试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屏息(bǐnɡ).顿时(dùn) .B.酣畅(hān) .瘦削(xuē) .C.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