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0后80后90后00后的春节价值观
70后80后90后00后的春节价值观
春运的人潮涌动,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超半数的国人从南到北、由西向东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家过年,浩浩荡荡人类迁徙像似洄游的大马哈鱼。春节,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幸福团圆、平安健康、兴旺发达,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更是整个名族的精神支柱所在。对于不同年代的人,同一个春节,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打开方式。70后认为春节是文化的传承,所以非常注重这个节日,过年必须过得有仪式感——走亲串门、团圆家宴大操大办在所难免;80后更多的把春节当成一种使命感,甚至在节前增添了一丝焦虑——中年油腻、上下都要掏红包而显得压力重重;90后则是把春节当做释放压力的时间,追求时尚的过年方式——出游度假,对繁杂的过年礼节则更多选择淡化——佛系青年认为差不多就行了;对于00后来说,春节不仅意味着可以好吃好穿好玩,更是一年一度最大的“吸金节”。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影响着每一代人春节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几个角度出发,以70、80、90、00后为对象,最大程度的剖析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春节价值观。从70后的集体观到00后的个性凸显现在大家口中所说的70后、80后、90后,就是指出生在1970-1979年、1980-1989年和1990-1999年的人群,由于不同时代的经济情况和人口政策不同,导致了这几个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差距也很大。在之前《“大国空巢”已成定局? | 养蛙青年盛行,佛系中国的唯一出路是......》的文章中,鱼叔曾对近几十年的中国人口数据做了详细统计,得出了: 90后比80后少了4800万人,00后比90后少了1200万人。由于“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影响,中国五六十年代人口数量激增,在带来众多年轻劳动力的同时,人口与资源的不对等性问题凸显。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中国在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在1982年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很显然,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后,赶上了人口激增的末班车,虽受到国家计划生育的约束,但影响程度远不及80、90和00后。从数据看出,90后相较于80后的出生人口,可谓是断崖式下跌。由于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时过春节的方式,进而影响后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春节价值观。上世纪70年代,基本每家每户都有3-5个孩子,春节时的红包分配、礼物分配甚至到食物分配,父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怕分配不均造成家庭的不必要矛盾,所以那时候中国整个社会很提倡“孔融让梨”精神,鼓励孩子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从而使大部分70后形成了服从分配、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而且70后的父母一辈都是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集体时代,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从小耳濡目染,集体观也深深扎根心里。90、00后,是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下的新生一代,由于政策限制,他们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上所处时代又是中国经济腾飞期,各类物资相当丰富,他们不用花费更多精力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90、00后思维更加跳跃,个性彰显淋漓尽致。90后不再满足传统过春节的方式,他们更愿意追求新的过年方式。而对于00后来说,由于父辈的财富积累,春节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更是一次钱包满血的好机会。那些传统的过年方式,似乎在这两代人上渐渐淡去。社会财富积累结构分化80后处境尴尬80后,他们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如今,他们皆三十而立,人生早已进入到工作、婚恋、生育模式。同时,住房、婚恋、职场竞争、孩子养育、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中年普遍面临的中年危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中年油腻与不明的焦虑,面对着社会主要财富掌握在70后手里和来自新生一代90后的职场冲击,他们处境显得十分尴尬。据 《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 数据显示,中国大众富裕阶层在近年来迅速壮大。2010年这一群体人数达到了794万人,2012年达到了1026万人。而大众富裕阶层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70后在总体数量中占比逾三成,成为大众富裕阶层的中坚力量。2017年最新的胡润中国百富榜数据统计得出,排名前五十名的名单中,80后上榜数量仅有3个人,占6%。80后的社会财富比例和幸福指数比不上现在70后的社会财富比例,而且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被拉大。原因如下:
1、中国的房价是在2000年上升,2003年房价飙升,2005年和2007年又都疯长了一波。7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1996-2003年毕业,只要家里有点积蓄的,都能买到便宜的房子。80后买同样的房子要多付出3、4倍的价格(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毫不夸张的说,70后出让给80后一套房子,等于剥削了80后10年的工作(相当于80后要给70后打工10年)。
2、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WTO的,中国的经济由于出口强劲增长,各类人才奇缺。2001年毕业大学生115万,2002年123万,2003年212万(80后上场),2004年280万,到2009年超过600万(80后主力,遭遇全球金融风暴)。2003年前毕业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工作条件会更好。对80后致命的是70后占据职场的管理和技术高级岗位,80后会缺少70后当时的机会。
3、中国IT的几只领头羊也是70后的,不早不后刚好赶上中国互联网革命浪潮,成就了中国互联网三分天下的大局面,而80后没有遇到像IT革命这样重大的创业好时期。对于80后来说,儿时的春节虽然也是幸福满满,但随着时间的年轮,春节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像是一种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尴尬的处境加剧了中年危机,面对过节的巨大开销(家庭开支、父辈子女压岁钱和朋友聚餐)和艰难的财富积累,让他们对于过春节倍感压力。70后务实80后闷骚90后洒脱00后孤独日前,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发布了一篇关于代际文化演替的报告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了代际人口文化属性差异,文化属性的差异在互联网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代际亚文化。对其代际文化属性演替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70后追求物质效用,属激情专业主义70后成长环境同质化高、计划生育尚未全面落实,群体成长早期与后期人均GDP差异不大,“不见亦不得”造就了70后对物质效用和理性的追求,并以享受的心情追求自己的专业领域,即激情专业主义,代表电影——《中国合伙人》;(2)80后追求形式表达,时代标签为闷骚8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成长环境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长早期普遍不高的人均GDP与成长后期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产生了明显的鸿沟,“所见不所得”造就了80后对生活放不开、得不到亦放不下的窘境,闷骚为时代标签,追求形式表达多于实质要求,回忆过去为主旋律,代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3)90后追求内涵表达,时代标签为洒脱90后人口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独生子女普及,成长早期与后期均存较高人均GDP支撑丰富物质与文化生活,“所见即所得”、“想要就得到”的生活培养了90后洒脱的性格并追求重内涵表达的消费主义的,憧憬未来为主旋律,代表电影——《小时代》;(4)00后:“累觉不爱”的一代00后出生率跌至代际最低、人均GDP达到代际最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时代孤独感并存,他们追求能触摸到的真实生活并保持真实自我: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70后过春节更注重实在,所以这一代人对于春节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重视且专一;80后追求形式表达多于实质要求,这也就注定了他们过春节的形式化;90后洒脱的文化属性导致他们追求更时尚的过春节方式;而保持真实自我的00后,虽然在一家团聚的春节里依旧掩盖不了作为独生一代内心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红包的意义或许大于春节的意义。不同年代的消费选择90后追崇喜欢即是最好的一个年代一种态度,一个年代一种消费主张。70、80、90和00后,在他们(她)身上,由于所处年代与环境的差异,在消费态度上,都透射着自己典型的特点。(1)70后:比较理智 持家喜好相兼顾70后顺延了60后的某些消费习惯,也比较顾家,他们消费的主题始终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但他们也追求适当的享受。70后虽然也会经常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东西,但价位都控制在一定范围。所以多数70后消费比较理性,喜欢量入为出,习惯在可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挑选品牌,性价比对他们来说相对重要。(2)80后:追求潇洒 注重品质和娱乐8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主力之一。他们愿意消费,愿意花钱来追求生活的品质,而且也热衷于购买品牌。据数据调查,80后平时的消费大部分体现于娱乐。由于喜欢追求形式主义,容易产生冲动性消费,这让不少80后往往成为“月光族”。(3)90、00后:个性鲜明 喜欢即是最好的90后是时代的宠儿。在享受独宠的情况下,在电子信息时代,他们的消费欲望更加强烈,消费观念更张扬和自主。服装、饰品特别是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成为90后不可缺少的消费,而他们对品牌的在意程度并不高,反而是喜爱样式新颖,迎合自己个性的商品。00后虽然还未形成消费主力,由于社会财富的普遍富裕(00后的零花钱比部分90后的存款还多),让他们同样也拥有自己的消费主张。品牌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看自己是否喜欢。他们喜欢的东西常常没理由,只要是喜欢的就是最好的。不够新奇、没有趣味的商品是很难吸引他们的。据调查机构数据统计,2017年春节期间,70、80和90后在春节里的各自消费账单,可以看出70后在大部分支出是在家庭的日用品和食品上、80后则是在红包上消费占比最多,90后在旅游和聚会上消费更大。70、80和90后2017年春节各消费支出占比不同的消费观念也映射到各个年代过春节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他们春节的价值观。从人口数量的多与少,我们看到了70后的集体观和00后的个性化;从社会财富积累结构的分化,我们看到了80后的无奈和窘境;从代际文化属性的演替,我们看到了务实的70后和洒脱的90后;从消费主张的差异化,我们看到了70后的理智、80后的潇洒和90后的新颖。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不同年代的春节价值观正是在众多的因素共同影响下,演化出不同的结果。
第二篇:浅谈80与90价值观的区别(精选)
浅谈80与90价值观的区别
(一)生活上
(1)80后的价值观 今天,“80后”已开始走上社会舞台,有的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的走上工作岗位,甚至到了谈婚论嫁和生育后代的年龄。“80后”有着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迥然不同的群体特征,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少较为明显的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鲜明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逐渐加入就业大军,许多“80后”上班族已经成为企业的基层员工或经理层的主力人群。
(一)核心价值观:崇尚自由,重视家庭
在所列举的“成就感、平等、自由、宽容、智慧、和负责”六个词中,23%的人选择了“自由”,21%的人选择了“成就感”,17%的人选择了“宽容”,这说明80后是一个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与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评价是一致的。
在家庭、朋友、事业的重要性选择中,超过50%的80后更看重家庭,这说明在市场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以家庭为纽带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国80后的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中,并没有过多的被削弱。而在事业重要性的认同上,调查结果并不让人意外,男女比例分别为34%、15%,男性的事业心较之女性强,更希望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二)择业观:个人本位,注重个人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80后的人群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金钱了。在选择工作的态度上,40%的80后认为一份满意的工作最应具有较大的晋升空间,而薪酬待遇位居其次,占25%。“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处职位的高低”来选择职业的各占了17%。也就是说,80后更注重个人的未来发展机会,而不仅仅唯钱至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渴望获得肯定,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个人权利的内在追求。
但他们的价值取向多样化,注重个人本位,比较现实,一半以上的80后工作者会比较少考虑组织的利益。
(三)工作价值观: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一般都会认为,人们工作的目的最主要是赚钱养活自己,但是,调查的结果表明,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52%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对于他们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途径”,体现出工作的社会属性。而只有22%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对于他们是赚钱养活自己的工具”,体现出工作的经济属性。17%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是能与各种人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工作的社会属性,选择“获得一定权利与地位的方法”则占了9%。在这条调查题中,男性和女性,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选择的选项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工作的看法与性别和学历的相关性不大。并且可以认为,“80后”上班族大部分认为工作对于他们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途径,其次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四)发展观:与人交流、创新意识
1.社会交往是80后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8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出生环境的原因致使大多数独生子女很少为别人着想,但是这次调查却出现了不太符合的结果。77%的人认为能够帮助别人,使他人感到满意,自己也高兴。与此同时,在社会交往方面有58%的人认为是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
2.创新是80后年轻人的特征之一。这次调查中,68%的人认为在工作中提出新的想法是重要的,并且有70%的人希望在工作中能够试行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综上可见,富有创新意识、注重与人交流是80后的两大特点。80后处在祖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难免会被激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并渴望被认为不可能的事发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8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家没玩伴,自感孤独,渴望给他人优秀的影响,很看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和地位,对他们来说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十分重要。而对于工作兴趣是第一,但又迫于生活的压力,甚至于无奈的选择与理想不同的工作。
(2)90后的价值观
90后,一个衍生在80后代名词,也就是90年出生的人们!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未来,他们的作为对中国未来的影响相当巨大,他们足够引起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1990后,改革春风迅猛吹来,90后的人们呱呱落地,在他们的成长阶段,他们的想法、思想、人生观等是否能与这个无限开放的社会接轨,能否深入了解社会,放眼全球呢?
在我看来现在的90后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一极是刻苦的钻研学习,但他们的使命感,人生观很不完善,为了面对严峻而竞争白热化的社会,他们刻苦的读书学习,墨守成规的钻研以分数为具体形式的应试教育,仅仅是为了上本科大学找一分稳定的工作生活,混口饭吃。有创新精神,有冲劲的90后并不多,而且多而不精。痴痴地学习文化科目,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学校不断为了拼升学率做出不客观的抉择,都不利于90后以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极是叛逆、没有责任感、放纵的学习生活态度,盲目的随从潮流等等。非主流对90后影响非常非常大,自虐、同性恋、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问其原因时候他们只是随意的说这样有个性!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都没有任何一丝他们是中国未来的新希望与栋梁!这是很可悲的!
造成以上现象的学校、社会、家庭、与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有关联!当然我说的只是少部分,多数的90后都会比较努力学习,去找工作混饭吃!
现实的社会竞争太激烈,大学生到哪都是一扎堆没人要,高校年年扩招,企业的生命力不断下降也就造成的工作岗位的减少,而且新毕业的大学生还要面对历届毕业生没找到工作的一起竞争,而且工作岗位也不回经常的变换,那90后未来毕业后的方向在哪?
老师与学校的引导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在教育学科和做人的同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社会的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陈旧,甚至连新闻等可以稍微了解社会形势变化的消息都不理睬,埋头奋进。所以我们必须要让90后明白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有自己独道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继续吹嘘中国是“制造大国”,“世界工厂”等来让学生安心,他们面临的是个形势异常严峻的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根本体现不出,珠三角大批的企业迁移和倒闭,青岛一夜迁移3000多家外企等等。廉价的劳动力在当时的确让中国在世界优势相当明显,但是我们做的是产业链中花费资源与时间多,利润微薄的一个环节名叫--制造环节。我们在制造中花费大量的人力,破坏了很多资源,污染了环境,为的就是追资本的剩余价值,占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90后不能以要珍惜时间拼学习为由,放弃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责任,因为90后身上承载的太多太多。其实,90后并不是不承担责任,而是不敢承担,太过繁重,不堪啊!二 在娱乐上
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与游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性格迥异的80后与90后身上,网游群起的背后更是隐隐透露着他们对于游戏价值的不同诠释。
(1)80后:冲啊,为了国王的荣誉
一般来说,我们将1976至1986年出生的玩家归为“80后”一代。这代人从小玩红白机长大,童年的回忆充斥着“超级玛丽”的可爱,“魂斗罗”的热血,以及“拳皇”的激烈。他们不追求游戏画面的华丽与声效一体的动人,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游戏性和趣味性本身。在学校时,孩子们总是比拼着闯关的趣味和格斗的酣畅淋漓,周末三五好友可以为了游戏通关奋战许久。因此,等到网游发展后,这群人对于游戏的定位则以“技术型”和“热血性”为审视标准。诸如《战地之王》以及《穿越火线》这类FPS游戏更是他们的宠儿,从枪林弹雨的写实场面到团队配合的默契指数,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重新找回儿时的“伙伴精神”与“团队意识”,而这点,恰恰是90后所缺少的精神。作为80后精神层面的闪光点,热血是他们的灵魂,战斗与配合是他们向往的精神支柱。(2)90后:哥玩的不是网游,是寂寞
不可否认,90后是在蜜罐里养大的一代,这群人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网络与游戏,在渴望交流的年龄段更是轻松获得了“电子语言”的心灵慰藉。他们不甘于现状,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追求潮,追求时尚。由此诞生的“火星文”,“非主流”便成了90后们的代名词。融合时髦,现代,前卫,无厘头,他们的网游价值观更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他们喜欢游戏可爱搞怪,喜欢游戏情节新奇有趣,他们不喜欢打打杀杀式的游戏任务,倒偏爱“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按键快感。因此,例如“劲舞团”,“QQ炫舞”等游戏便成为90后的最爱。融合音乐与唯美画面,演绎暧昧情愫与交友平台,这类游戏在娱乐同时更是承担了网络交流的功能。这对于从小热衷网络语言,追求网友网聊的90后们更是不二之选。虽然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90后的时尚气息与创造头脑依旧是他们的闪光之处。他们玩的永远不是网游,而是寂寞。
综上,80后与90后从截然不同的两个层面体现出他们对网游的不同价值观。虽然各自都存在问题,但其中也透露出时代条件赋予下的独特亮点。纵观现在的网游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并不存在,我们希望的是,从正确的角度引导80后与90后的网游价值观,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一劳永逸之举。综上所述,我觉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不同之处,我们不能粗略浅显的来判断到底是哪个好,哪个差。时代在变,但精神是不会变的:热爱祖国,关心同胞!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我们都不会忘记,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管别人怎么比较80与90,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龙的精神是一直在流传的,是不会在80与90之间消失,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80,90,都是黄种人,都是未来的希望,都是都是复我大中国的不二人选!
第三篇:80后90后优缺点
据测试,如果单纯的讲,80后的优点,因为集体奔三了,现在都从变成奋斗的一代,所以他房贷,他从忍受一直到开始承受,开始成熟了。弱点呢,是在于不能及时成功就是失败,所以焦虑。
85后呢,属于鸟巢一代,因为服务2008做志愿者。那很自信。但是他的问题也在于他黑洞般的自信,觉得自己牛,为什么牛不知道。90后是未成年江湖,想象力空间很大,精神家园在猫扑,在什么这个天涯这些上面,他的问题在于哪儿呢?他的前途往往会毁在:下不了网的晚上,起不来床的早晨。——杨石头
自由不是说你想干嘛就干嘛,自由是你不想干嘛的时候就干嘛!
——刘同
找工作有两种:一种是你想做什么,一种是你能做什么! 假的永远是假的,永远真不了
第四篇:90后价值观
90后的价值观和针对相应问题的对策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人的特点,70后有、80后有、90后也有,因为现在90后开始成年,慢慢走入社会,开始成为大家讨论的的焦点,我作为90后整体中的一员,现在就在这说说90后。
对于目前以“8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群体来说,“90后”已经开始加入他们的行列,并终将取代“80后”,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新生力量。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所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现状
有关调查表明:“90后”青少年的典型特点为:他们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自我个性张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对网络十分依赖,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有时较为空虚。及时准确把握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二、“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特点
(一)、“90后”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6+2(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庭结构,使得他们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由于家长的溺爱与保护,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缺乏,也不善于和家庭或学校。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的小环境里,他们往往被视为心肝宝贝,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他们身处的社会大环境则是世界化、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网络时代、个性偶像等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事物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这使得他们相对于前几代人,有了更多很广的知识获取途径,有更广阔的视野,知识储备更丰富,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对事物的理解更加理性,善于发散思维,积极的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弱点则是自我意识过强,喜欢攀比,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生活自理能力相对不足。
(二)、“90后”青少年的典型特点
1.消费观念超前,欲望强,对钱的需求量大;
2.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的忠诚感,而是以个人为中心,利己感强。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在一点小事上受挫,就会感觉人生失去价值,挫折教育比较欠缺;
3.对新媒体的熟悉度及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90后”大学生对网络都很精通,很多新生在没有到校的时候都已经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成为了朋友。通过网络认识很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领域的人。调查中发现,他们中100%有至少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80%玩过网络游戏,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
4.一些社会现实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注意力投向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比起“80后”,“90后”大学生更加功利,他们在进入大学校门时大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考研、出国、奖学金,一样也不落下。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学生都确定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些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担忧由于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对自身的了解不够,所以目标有时会定得太过高。
针对“9O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理解、信任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管理学生”。而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传统手段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1]对于“90后”一代的教育,应该采取引导,让他们扬长避短。他们思想前卫,注重新颖,就应该努力发挥他们的这种创新性思维,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的时候,对“90后”一代应该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不应该过多地苛刻指责。
(二)、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优势
针对“90后”大学生可能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功利欲望心强烈,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在进行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教育方法。无视学生成长的现实变化和主观需要,漠视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强制性地进行单纯灌输式的教育,在今天往往是无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
效性和生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综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的爱校感情,通过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培养爱校意识,产生凝聚力,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90后”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四)、占领网络新阵地,打造多种媒体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而网络中许多不健康新闻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冲击。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不断探寻,使得一些孩子脱离了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迷失自我,从而心理上产生异变。甚至用虚拟世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包括漠视他们自己的生命,造成许许多多悲剧的发生。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十分突出,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思想觉悟,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五)、加强心理辅导,注重个人心理问题的解决
“9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心理上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想到要去顾虑他人的感受。走进大学后如果依然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同学、面对舍友,容易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和谐,内心的失落感蔓延加之日常生活的琐事引发的矛盾,轻易就能使这些还未成人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走向心理极端。因材施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
育方法。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社会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情况,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六)、树立科学积极的消费观,倡导理智的校园消费文化
在殷实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90后”,对钱的概念相对模糊。他们接触到的事物新鲜时尚,因此消费欲望比“80后”更强。刚拿到大笔的资金,往往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一味追求“吃要讲究、穿要高档、玩要豪华”的消费模式。要反对超前消费和畸型消费,弱化盲从、虚荣心理,增强学生自律自主能力,杜绝消费中的攀比盲目行为,不贪图享受、倡导勤俭节约、有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有利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在加强“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的同时,也要同时加强大学文化和娱乐设施的投入,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90后”大学生的兴趣、热情引导到追求健康的精神活动上来。同时还要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1] 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
[2] 龙源期刊网《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
第五篇:90价值观
有调查显示,价值多元、恋爱超前、经济独立意识差、喜欢谈论时尚潮流话题这是目前90后一代价值观的主流,相比80后,90后更加理性。
择业方面,90后更积极、理性。90后大学生已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大家也慢慢的倾向于先找一份能保证生活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流动,最终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相比较多80后大学生选择“尽量找一个稳妥的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90后大学生显得更为理性。
婚恋方面,90后超前,但并不开放。35.3%的90后大学生曾经在中学阶段谈过恋爱,表明现代的青年群体恋爱超前。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最看重的五项择偶标准则是:性格、爱情、品质、责任感、外貌长相。这也显示当代大学生择偶并不在意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注重对方的内在,注重双方的感情。当前的众多舆论报道显示90后是比较开放的一代。有调查显示,对于婚前性行为,15.5%的90后大学生表示坚决反对,13.5%的认为自由快乐就好,70.9%的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并不随便和开放,绝大部分认为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
消费方面,90后量入为出并不奢侈。绝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费用来源于父母支付大学生选较少的人是课余兼职自己赚取。90后大学生在消费支出上其实并不大手大脚。绝大多数的还是量入为出。
70后曾有对80后激烈的指责言辞:“垮掉的一代”、“缺乏社会责任感”、“叛逆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如今,诸如此类的标签又成了用来指向90后的贴切描述。其实,仔细想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信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90后乃至80后之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与老几代人格格不入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会不可避免地被标志上特定时代的鲜明印记,对于新一代,似乎总会经历一个慢慢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我想其实曾经的60后、70后们也是如此。迥异的社会背景是引发几代人之间鲜明差异的深刻根源。由日益广泛的交流、不断更新的信息、愈加完善的设施而引发的巨大的观念差异、不同的价值取向、迥异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引发几代人之间众多差异的原因。
经常有关于90后这个群体的惊人新闻出现,于是又会引发新一轮的口水大战或者网上评议热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层层的质疑和一波波的批评声中,90后也确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可以成为被时代赋予重任的中坚力量。出于对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忧患意识,风格迥异的他们自然会在历史背景的驱动下被相互比较,但这并不代表90后或者任何哪一代人就真的成了“垮掉的一代”。严格来说,并不是所有的90后带有鲜明的印记或者非主流色彩,而且这些类似的印记我相信也出现在了曾今的60、70后身上,只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它被无限的放大。多些宽容和引导,我相信90后也必定是不久的社会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