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培训讲稿

时间:2019-05-14 19: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培训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培训讲稿》。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培训讲稿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新世纪数学教材(1~6年级)编写组

本册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的,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使老师们能熟悉、用好本册教材,下面结合教学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经历 “数”数的多样化策略的过程,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第五单元“加与减

(二)”、第七单元“加与减

(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计算价钱、付钱、找钱等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认识厘米、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简单的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在方格中涂色的方式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能用数与形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把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调查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二部分 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领域

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本册中百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运算等内容的学习,除了保证学生在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加减运算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的学习中,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本单元的标题“生活中的数”,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如教材设计了“数铅笔”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目较大的物品时,按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进而抽象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为以后认识生活中更大的数奠定基础。

数方块是进一步体现数与形(几何模型)的对应,快速的数出有多少方块。

2、开展数数游戏,培养学生估计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如:教材设计的“数豆子”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出豆子的数目、用计算器表示出豆子数目,再用抽象的数字表示出豆子数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与数位的意义。

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教材把认数、读数、写数与数数的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生活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

教材还安排“小调查”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如自己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3、结合数数活动,尝试将数数的结果用计数器、图形、数字表达的过程,理解数位的意义,并能正确数数。

学生在学习写数的过程中,教材关注使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如教材在表示抓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的活动中,设计了“怎么拨、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用数表示出豆子的多少。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数目,学生将认识到使用较大的单位(十、百)的必要性。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数值不同。

在“动物餐厅”21和18谁多的比较中,教材设计了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来表示21和18,运用多种方式(如小棒、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抽象的数)表示数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的意义,有利于建立数和形之间的联系,并且提供了多种探索问题的工具。教材还设计了看谁数得快、你拨我写、将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

4、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是数感的重要方面。教材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就多种比较21和18大小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索百以内的数比大小的规律。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在“小小养殖场”中,运用语言描述鸡85只、鸭42只、鹅34只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百以内数的范围内),如可以说鸡的只数比鸭的多得多,鸭的只数比鹅的多一些。

教材还安排了“先估一估,再数一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和经验进行估计。数学游戏“猜数”活动,运用数学区间套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数大小的辨认方法,也有利学生数感的发展。

案例片断与讨论:

案例片断:

“数一数”活动1:初数百以内数

学生们都把学具轻轻的倒在桌面上,小心翼翼地数起来:

“45、46、47、48„„91、92、93、94、95,我有95根小棒。”

“„„98、99、100。陈老师,我的正好是100个芸豆粒儿!”

“我只有88根铅笔。”

“我的小正方体是103个,哇,比100还多呢!”

„„

(学生几乎都是“一个一个的数”,而且数完后,把所有的学具堆成一堆,无法让别人看清是多少。想象中的多种数数方法,两个两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并没有出现。)

“数一数”活动2:再数百以内数

“同学们,你们每人数过后的豆子、小棒、小正方体、铅笔都一堆一堆的放到一起,你们知道多少,别人不知道。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呢?”

(思考和小组交流之后)

“只要把芸豆10个一堆,10个一堆,就知道有多少了。”

“我们把小棒10根一捆,10根一捆。有几捆就是几十,比如我的小棒能捆9捆,剩7根,和在一起就是97根小棒。”

“我们小组把小正方体10个摆一排,10个摆一排,10个10个数,正好是100个。”(教师板书:10个十是100)

“你们的办法可真好,老师为你们喝彩!(掌声)那你们怎么都想到要10个一堆或10个一捆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10个10个的数比较快。”“10个10个的数别人很容易看出是多少(指着自己的芸豆说)。”“也可以5个一堆5个一堆,但我们感觉不如10个10个的数好。”„„

“接下来就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方法,再来数一数吧。”

学生们很快数出了学具的个数,有的说刚才数错了,是96不是95;有的说是102不是100,再数时会小心的„„

数一数活动3:三数百以内数

“刚才谁数的数正好是100?” 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教师其实只给学生准备了一袋),“只有亮亮的正好是100个,那我们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

“我有95个芸豆,只要再给我5个就是100了。”

“我的是99根小棒,再加一根就是100根。”

“我的铅笔只有88枝,再数„„再数„„反正再接着数10多支也能数到100支。”

师:“我们帮他数数。”学生大声的数着89、90、91„„。

还有学生说:“我的是105个芸豆,去掉5个就是100个了。”

“我的是102个小正方体,去掉2个就得到100个。”„„

可爱的学生们把多余的送回到学具袋里,不够的到学具袋里拿,都得到了100个。此刻,我确信孩子们都经历并得到“100”这个数,于是让学生把100个再合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手中的100个学具就这么多,之后便让学生三数100。我再次走进他们中间,出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如: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他们数的不仅流畅而且比较准确。

案例讨论: 1.在第一次“数百以内的数”的活动中,这个班学生数的方法主要是什么?你觉得陈老师的处理合理吗?为什么?

2.数数活动对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有什么价值?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活动。基于自己学生经验对教材的创造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

――从先估一估,到让学生在数一数的活动中对估计的结果进行修正;多次多样的数数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发展数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崭新素材。教材设计了大量观察物体的活动,鼓励学生实际观察身边的物体,逐步建构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如教材提供了观察小汽车的活动,它要求两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汽车,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判断出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

2、在测量活动中,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自始至终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如,教材开始时设计了学生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课桌的活动。学生在测量课桌有多长时,由于用的单位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桌大约有5支铅笔长、6??长、3把尺子长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他们体会到为了方便应用与交流必须统一测量单位,由此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身边物体长度的参照物,帮助建立米的单位

在体会到长度单位统一必要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设计了“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或1米”的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有关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许多估测的活动,如1米大约有多高,估计淘气和机灵狗有多高等,使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技能,这对于发展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以及数感很有好处。

注意: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教材在培养学生估侧能力上面设计了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完全凭借经验和常识;然后是借助自己熟悉的长度,如“身体中的尺子”;最后通过与已知长度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估计。

案例片断与讨论:观察物体 2.关于“有趣的图形”

案例片断:

1.师出示教材12页的教学挂图

师:观察并说说图中有什么? 生:有两个小朋友,一辆小汽车.师: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正在看小汽车.师:谁能说说男孩看到了轿车的哪一部分,女孩呢? 生:男孩看到的是尾部,女孩看到的是侧面.2.请同学们观察书中12“说一说”中的两幅图.师:清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生:左图是男孩看到的,有图是女孩看到的.案例讨论:

1.片断中教师只是引导观察图,学生仔细看图就得出了结论,这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有何利弊? 2.你认为观察物体一课,怎样组织学生的活动才更具实效性? ――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大物体(感悟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特点突出),结合观察的经验,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不能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图例,应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看到的可能是不一样的。要遵循“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1、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整十数的加与减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是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习的首要目标。本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具体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以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如“小兔请客”中,教材呈现了请客的情境,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境图组织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进行表达。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加减法问题展开讨论。

“小兔请客”中,在列出算式建立模型之后,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借助学具模型,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出加减法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因为实际生活中同一情境往往会引出很多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教材还安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些问题现实、有趣、呈现方式多样,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如教材提供了中国在2004年奥运会上杜丽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情境图。

2、在解决问题中,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将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独的出现“应用题”,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教学中我们的计算教学就不能只是单独的注重计算方法的教学。如“青蛙吃害虫”的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再对其中的加减法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加减法算式。这里从情境图中抽象出数学加减法算式的过程,其实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只是利用情境图引出算式,那么情境图的作用发挥的是远远不够的。

在建立加减法模型以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可能要借助实物或学具,有的学生可能可以进行抽象的思维,这都是允许的。但是,不管采取的什么方法,应该能借助直观的学具展示探索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计算时头脑中有表象做支撑。

3、在解决问题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自主的探索。所以,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质疑和启发。教材在“拔萝卜”中安排了用小棒、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计算时头脑中有具体模型表示计算的表象做支撑,当学生在探索运算的抽象过程中遇到困难,直观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案例片断与讨论: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

案例片断:

片断一:

创设小动物聚会,小兔请客的童话情境,出示摘了几盘(每盘10个,有两盘和三盘的)果子,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一共有几盘果子?”

“第二堆比第一堆多几盘?”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

商定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小棒,列算式,列出20+30,30+20,还有学生列出

10+10+10+10+10)

片断二:探讨算法

师: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能计算吗?(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30里面有3个10,20里面有两个10,3个10加两个10合起来就是5个10,就是50。

师生共同为其起名为“张氏算法”。

生:我是一个10一个10加起来算的,10加10就是20,再加个10 就是40,再加个10 就是50。

生:我觉得有一种简单的算法:十位上3+2=5,个位上0+0=0,所以就是30+20=50。

生:我是摆小棒算的,先摆2捆,再摆3捆,合起来就是5捆,就是50根。

师:原来有这么多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计算。

案例讨论:

1.计算教学与生活联系对学生有哪些益处?

2.“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你是怎样理解的?算法多样化需要最优化吗? ――从生活引入有助于学生认识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算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为理解抽象的算式提供直观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

――提倡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多样化,在对比反思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同样教师也有责任把公认的、易于理解和交流的方法介绍给学生。

“算法多样化”的价值

(1)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在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自己的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检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2)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如: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对位值制的理解:十位上3+2=5,个位上0+0=0,对数量之间关系的把握

(3)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

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在“算法多样化”的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强调几点:

(1)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探索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价值的

如:每个人都摆一摆;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一写。(2)交流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学生应学习澄清自己的思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

――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自然语言、图、表、符号)

――还应学习倾听他人的方法。(重复、确认、淡化)如:说一说,你听见了什么?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反思自己的方法,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的方法。

如:再想一想自己原来的方法。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在练习中再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掌握必要的方法(如竖式)

“蜻蜓点水”或无效的讨论不仅达不到思维碰撞的效果,而且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一无所获。

(3)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

――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同时,也完全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适当的强化

1、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设计了下面的操作活动: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滩上按一下,出现一个三角形;把小圆印章按在纸上就是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学生对于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图形。

2、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是他们的经验和活动,他们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深入理解是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而获得的。为此,教材安排了四个“动手做”,设计了钉子板上围图、折纸、分解图形、拼图、设计图案等大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空间,促进他们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

案例讨论: 师:我有一些积木(出示三棱柱、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你能看到这些积木的面吗?怎么才能看到这个面呢?

(学生动手操作)

生1:我拿不同的积木在纸上画一画,大家就看到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生2:我用这个(三棱柱)也能画出长方形

甲教师怕节外生枝就淡化了三棱柱中有长方形

乙教师鼓励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先分类再认识

怎样处理呢?

1.学生对这几个平面图形已有了一些经验,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上。 2.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有全面地认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地有机结合。空间观念是个很重要的目标,它是个长期的目标,需要通过每节课去实现。

3.教学是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真正学习是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进行的。

1、结合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办法,我们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中,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例如,第49页图书馆的情境,教材不是一开始就呈现竖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是: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完成的探索活动,我们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完成。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例如在“发新书”中,探索如何计算19+18时,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开展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应指导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一些同学再谈一谈别人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3、通过学具的操作,理解退位减法

借助直观模型理解计算方法是学生学习运算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第一次遇到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直观的小方块、计数器等来帮助计算和探索,丰富表象,以建立计算模型。

1、探索并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体会连加连减仍然是本节内容的首要目标,所以教材安排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套圈游戏、乘船、乘车等,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量关系,抽象出算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抽象出算式以后,又鼓励学生利用原有的加减知识为基础,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中形成自己的算法,进而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册教材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加减运算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时,学生既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为加减运算设计了形式丰富的练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呈现方式多样的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林医生的诊断错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案例片断与讨论:套圈游戏

片断一:(创设套圈游戏情境,出示淘气和笑笑得分统计表。)

师:估计谁能赢呢?

生:淘气赢。淘气有两次比笑笑多,而笑笑只有一次比淘气多.生:不对。虽然淘气有两次多些,可一共起来(加起来的和)并不一定就多。

生:就是淘气赢,因为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一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一分,那么,他们就一般(一样)多了。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所以淘气会赢。

师:谁听明白了。(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摇头。)

生:她是说第一次、第二次淘气和笑笑的总分一样多,前两次就平了。关键看第三次,第三次淘气多。我就觉得淘气会赢。

师:“关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分析的也不错。不过,“我就觉得淘气会赢”,这句话的口气不自信。淘气真的一定会赢吗?

生:会。(部分同学坚定的回答)

生: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加起来比一比,看到底谁多。

师:好办法,我们试一试.(同学算淘气的,女同学算笑笑的。)

片断二:

学生自主计算时一名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跟你说,我算出了淘气得了97分,我不用计算笑笑的就知道他得了97-3=94分。”

师:好聪明的孩子。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说大家听听好吗?

生:好。(激动又信心十足)

(陆续有孩子将已经自己的成果写在黑板上,准备汇报)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介绍算法,24+29+44:20+20=40,40+40=80;4+9+4=17,80+17=97。)

师:同学们能听懂吗?(齐答:能。)

生2:我是„„(用竖式,先算的24+29=53,再算53+44=97)

生3:这种竖式不简便,用了两个竖式,我只用了一个(算法是用一个竖式连加)。

生2:你偷懒。

师:这里可以偷懒吗?

生:(犹豫片刻后)可以(齐)。

生4: 20+20+40=80,4+9+4=17,80+17=97。我是将所有的十位上的数相加,再„„

生1:这和我的差不多(第一种)。

生5:我只用口算,24+44=68,68+30=98,98-1=97。

师:哦,你先把29看成了30„„这样做就比较简便,可以用口算了是吗?

„„(一共汇报了8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这么多的算法,你觉得那种最合适? „„

生3:我觉得用竖式的方法好,不会错,心理塌实。用十位相加,个位相加,在把和相加容易错。

生5:但是它可以口算,可以用来检查计算对不对。

师:机灵狗也来了,它投的是„„能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你们想套圈吗?你想套中哪三个圈。

(生自主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我也想套一套,我套了两次一共得了70分。你们猜猜,我可能套中了哪两只小动物。

生:小白兔和蜗牛,加起来正好是70分。

师:一定是吗?

生:还有一种可能是小乌龟和小花狗,也是70分。

师:“可能”这个词用得非常好。

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套中的可能是小乌龟和小花狗,也有可能是小白兔和蜗牛。

案例讨论:

1、本节课那些地方较好的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有的人认为:课的引入阶段花了较长的时间,冲淡了连加的主题,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3、估算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哪些好处?

――有助于形成数感,促进对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实际情境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引入计算。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不一定需要有精确结果,教师应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选择计算的方法(精算还是估算)

――不在于估计的结果与精确值差多少,关键的是一个数量级。所以,有时结果也可以是一个范围。

在调查活动中,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材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如为了更好地组织比赛,需要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教材还通过小调查、说一说等栏目,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并在此过程中,学习阅读和完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讨论如何收集数据

如果我们把现成的数据提供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他们只会处理有现成数据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现成数据的,要想利用统计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有关的数据。是不是活动越“多”越好?

往往活动多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活动结束时,学生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师又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质疑不同方法的差异,更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成功的学生反思。事实上,每个活动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能不能减少一些活动,将一个活动做深入了。相对以前注重的量,教学的质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整理与复习

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由于学生年龄小,所以采取看图说一说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说一说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我的成长足迹”这个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记录学生成长的理念,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教材中提出了若干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中,并适时更换,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

实践与综合应用

澄清误解:以复习为目的主题活动不是“实践与综合应用”。

例如:

1、今天我当家

借助“今天我当家”这一情境,综合复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

主要涉及的问题:10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可以的“改造”:

加入学生的调查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

1.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和思考的时间。

是不是活动越“多”越好?学生实践、思考的时间?

在实践之前,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在活动结束时,学生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师根本没有时间来引导学生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去关注未成功的学生反思。事实上,每个活动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能不能减少一些活动,将一个活动做深入了。相对以前注重的量,教学的质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2.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活动的主题、步骤以及方法。

――认真地设计与讨论

――鼓励学生列计划表(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准备运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分工及材料准备,存在的疑惑)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3.要组织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和结果

如果我们有时间,我会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一份对自己调查结果的书面分析。一旦海报展示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要对全班同学做一次简短的讲演,解释这些图表。

(1)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多种方式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然语言、图表、图、公式 ――口头与书面

学生先用书面的形式进行了交流,在其落笔的过程中,会把一些零星的、杂乱的素材再一次进行整理,使之落笔有据,言之有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原有的分析得以加深。原来模糊不清的想法逐渐清楚明朗,学生活泼而富有个性的思维过程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另外,如果将书面语言再一次作口头交流,可帮助学生思考他人的想法与策略,从而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

(2)促进各种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同观点带来的启发。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3)适时、恰当的反馈

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的肯定。

在学生出现挫折时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看到其中合理的成分,并给予他们耐心的启发。教师的忽略或简单地通过“示范”予以纠正,都将会造成学生失去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4)应该尊重并注意学生发展上的个别差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综合应用数学的经验和成功的体验。特别要注意鼓励困难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为他们展现成功和收获。

(5)协助学生逐渐形成评价一个观点的标准。

――合理性。(正确、结果合理)

――独特性。(新的想法)

――清晰性。(表达、思考)

――过程性。(过程很重要)

――真实性。(数据、实际意义)

4.适时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开展反思

回顾自己是如何分析问题的?运用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这些挫折是如何克服的?别人的想法对自己是否有启发?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自己学习到了哪些东西?进一步想到的问题等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例如第53页探索如何计算19+18时,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开展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应指导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一些同学再谈一谈别人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本册中,教材结合各单元内容适当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断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供教师参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案例和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积累有关的素材,并与同事进行讨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篇:一年级家长会数学讲稿

一年级家长会数学讲稿

各位家长,下午好!我是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姓王,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这样面对面的交流。

一年级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此之前,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他们已经可以从1数到100,1000甚至更大,他们也会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那么进入一年级后,孩子们将学习系统、严谨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将深入的学习认数,计算,孩子将要学习书写规范的数字,要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当然,除了课本知识,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所以说一年级数学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重大。我说一说这学期的教学计划,我把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作为上学期教学的重点,具体体现在书写,计算,审题,作业。这四个方面,一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起点,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到二年级再抓就晚了。习惯的养成仅仅靠老师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老师教完,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孩子的学习效果,在课后还需要得到巩固,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结构。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有这么一句话:孩子就像一艘小船,家长和老师就像这艘船的双桨,只有双桨一起用力,小船才能前进。所以在这里给家长提几点小小的建议,家长请听一听,记一记。

1、书写习惯的培养:请家长准备好一本田字本,供孩子学习书写数字时使用,这项作业我把它放在家里完成,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书写慢,在学校时间相对紧张的状态下,完成的效果肯定不理想。在家里,家长督促孩子在数字书写时保持格式正确,页面整洁就可以了。平时作业要按要求填写,例如看到孩子把数字填到括号外,数字大小超过括号,家长都应提醒孩子重新填过。还有就是准备好一把直尺,供学生画图连线时使用,做这些都是为了保持书面整洁。

2、计算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将采取多种活动,来激发孩子计算的兴趣,例如开火车口算题目,速算比赛等等!家长回去后准备好一本口算书,口算本的版本不限,我要求孩子每天口算一页。家长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时也可以趁机口头出几个口算给他做做,顺便问问他今天学了什么。在做口算和家庭作业时,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掰手指计算,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一旦孩子依赖上了,孩子以后学习大数字的加减法会无从下手。

3、读题的习惯,只有读懂了题目的要求才能准确的做出题目,我在课堂上会严格要求孩子大声的读题,接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猜测题目的意思,一年级的孩子认字少,题目中的字不认识是正常的,当孩子问时,您只要告诉他问的这个字怎么读就可以了,有些家长当起了老师,把题目用大白话翻译给他听,这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学习,时间长了孩子会依赖家长,最终孩子没学好,家长也很累。

4、作业的检查与签字,家长主要是起到检查作业的作用,每天家长对照优学通老师布置的作业,先检查孩子做完了没有,再看一看有没有错误,书写是否规范整洁,尤其要注意孩子用橡皮擦过的题目,一年级的孩子可能由于读题不准,粗心大意出错,家长帮助他及时纠正,让孩子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当天的学习任务。

孩子,在家写作业时,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让他独立完成,中途发现他错了也不要马上指出来,等他完成所有的作业给你检查时再指出他的错误帮他纠正。最后,检查完每一项作业家长就在这项作业的末尾签上你的名字,这个名字传达给我的信息是您关注了孩子的学习,这是给予我工作最大的支持!。

第三篇:一年级家长学校培训讲稿

家长学校培训讲稿

(一)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学校培训。首先我代表我们小学的全体师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

孩子来到小学已经两个多月了!您的心里充满的是对学校的期望,对老师的期待,对孩子无时不刻都充满了牵挂。

一、对家长的要求:我们期待您能够做到:

首先,作为永远的家长,我们期待您能与您的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高雅的人: 1.入校时,请以父母的角色与老师、校内工作人员沟通,把社会角色请放在校外;不能因为我是经理,我是老板,不把您孩子的老师放在眼中。

2.接送孩子时,按照要求把车子停放在指定区域内,不在门口拥堵,更不应当骑车进校门,衣着大方得体;

3.老师上课时间,一般不接待家长来访;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进校,请向学校门卫工作人员打招呼,并且遵守制度,如进出门要登记;

4.在校门口等待时,请保持一点耐心,请不要随意攻击学校、漫骂老师,您可知道,您代表的是您和您孩子的形象;有的家长随意扔垃圾和烟头等问题。

二、作为一年级孩子的家长,你如何让你的孩子在你的培育之下顺利成长: 现在,你们的孩子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从人生的起跑线上正式开始起跑,这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家长对孩子培养方式的一个转折点。在和家长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有一种这样的想法,认为“现在把孩子全权交托给学校,我们就省心了!”实际不是这样,孩子上一年级,正是我们家长对孩子实施长期培训计划的重要开头,我们教育上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为了让你的孩子顺利成长。我就和大家谈谈要培养一年级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怎样培养这些习惯。

第一:要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

(一)、学习习惯 1科学购置学习用品

我们小学生所使用的学习用品,要根据年龄特点,有所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有利于学习,使用方便,不影响生长发育。

1、○书包。家长最好为孩子准备双肩背式书包。双肩背式书包可以使两肩受力均匀,同时促使直背挺胸,起到纠正形体的作用。

2、铅笔、橡皮与削笔器。铅笔的一端总是印有H、B、HB……不同的字母,这○些字母是标明铅芯软硬程度的代号。H表示硬铅芯。B表示软铅芯。家长应为孩子选择标有HB字样的铅笔,有这种标记的铅笔,其笔芯硬度适中。写出字的颜色也合适。从铅笔外形看,六棱柱形的铅笔,孩子握着舒适、稳妥。桌面即使稍有倾斜,这种铅笔也不易滚落到地面上摔断笔芯。铅笔的数量最好是5枝左右,上学前一天晚上削好,放进铅笔盒中,我们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使用削笔器。关于橡皮,要选择比较好用的一种,孩子能擦得干净。

3、文具盒。文具盒上的图案,文具盒的式样,不要过于花哨复杂、高档,否则吸○引着孩子,会分散他上课听讲的注意力。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习惯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有一句话叫做“成功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一个人的准备工作大到一项工程、一次竞选,小到一次作文、一次上课,让孩子学会事前准备,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比如,每天晚上作业完成后,整理好书包,拿什么书,需要带什么东西,一样一样都要做好准备,我们的孩子都要加入了少先队组织,戴上了红领巾,学校要求在上学期间红领巾不能离开孩子的脖子,要不然要扣分,也许,我们家长会认为扣分就扣分,跟我们孩子没有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这是我们学校的规定,你也得配合我们学校的工作,特别是要配合我们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你孩子扣一分仿佛是小事,但对于为你们孩子操足了心的老师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

习惯

2、正确的写字姿势。

一年级学生,年龄趋向于五、六周岁,他们手部肌肉才开始发育,做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握笔写字,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比较费劲的,而且儿童学习写字的过程,正是手部肌肉发育的过程,因此要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因此,对于孩子的字是否写得特别匀称先不必过于苛求,能做到整洁就可以了。但写字姿势一定要正确,保护好眼睛,远离眼镜这个负担。不要等到了眼睛近视了,来找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孩子调个位置吧,我们的孩子眼睛近视,坐在后面看不见,近视眼重在预防,况且近视眼是非常不方便的。

习惯

3、独立完成作业,先作业后玩耍。

培养孩子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耍的好习惯;每天查看孩子作业是否认真,读、写、算、默、背是否过关,有问题及时补救,并签字证明;保证“三个一”: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个安静的学习地方。注意不要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等。习惯

4、每天阅读。

鼓励孩子学儿歌背古诗、听广播少看无益的电视节目、多看课外书等,能够经常带孩子到书店看看,为孩子准备几本有益的课外书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孩子多看书,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有些家长也做过一些尝试,给孩子是准备了一些书,让他一有空就捧起书来看,可自己却在一边打开电视机看电视,铺开桌子打麻将,或在旁边做一些其他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孩子一抬头,就会大声训斥,根本不顾及孩子内心的需要。这样是培养不出孩子学习的好习惯的。

习惯

5、每天交流。

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聊天,在交流中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想法,所遇到的困惑等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说出心里话。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话、写作能力会潜移默化的提高。

每天家长最好抽出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并为孩子大声读故事或者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能使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习惯

6、遵守时间。

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表。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及常规,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您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

孩子入学后,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将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家长应该为孩子重新安排适应小学生活的作息制度。在调整作息制度时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按时到校上课;怎样使孩子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既有时间学习,又有时间娱乐。要处理好以上几方面问题,在执行作息制度时应重点掌握好以下两个环节。

合理规定并严格执行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与学习负担剧增是一年级小学生普遍遇到的一个矛盾。无论是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他们都习惯较长时间的午睡,而入小学后,基本上取消了午睡(夏季除外)。但是,小学生脑力劳动的负担量却大大超过了幼儿园,如果不能安排好作息时间,很晚睡觉,必定会降低学习效率,结果事倍功半。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措施。儿童经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大脑皮层细胞重新开始兴奋。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从事第二天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一年级小学生至少需要10小时睡眠。才能消除一日紧张学习活动后的疲劳。我建议:晚上(8:30~9:00)入睡,早晨(6:00~6:30)起床,睡眠充足才能使孩子上课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接受知识。这样可以缩短课后做作业的时间,将余下的时 间用于阅读课外书,或娱乐活动。

(二)、行为习惯习惯

1、待人有礼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亲善、礼貌而著称于世,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质,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人”。

所以,对小学生礼貌习惯的培养要从一年级就开始。要让一年级小学生知道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有礼貌。碰到长辈、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好,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碰到伤残病、老人等要主动让座,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礼貌不仅是针对他人的,也是针对自己家里人的,要让孩子在家里也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用这样的办法来让一年级小学生从点点滴滴中懂得并初步养成有礼貌的习惯。

当然,要让孩子有好习惯,我们做家长的也必须同时具备这样的好习惯。不然你连养成怎样的习惯才算好习惯都不知道,就别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了。

习惯

2、养成爱卫生的习惯

爱卫生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一定要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爱卫生的习惯,就不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而是必须见诸行动的具体事实。可以让一年级孩子从最简单的做起,不乱扔垃圾,将上课用的废纸用一个塑料袋装起来,下课后倒入垃圾桶。在家里要让他们帮助擦桌椅、洗碗,你千万不要把这些事情与你的孩子分隔开来,要让他也明白,家里的卫生工作,一家人都有责任去做,我们有的家长想,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有这样的卫生习惯,甚至孩子上五六年级了,还在帮助他洗澡,洗脚。其实不是这样,只有从小讲卫生的孩子,长大后才能讲卫生,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坏习惯养成后,要改掉它比养成一个好习惯难上几十倍,上百倍。现在让上五六年级的家长谈这一点,他们感触一定很深。

习惯

3、养成勤劳的习惯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现在的孩子更是生活得相当优裕,根本不知怎样做是“勤劳”,“节约”又为何物。

在学校里,我们老师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具体落实到每天的清洁扫除中,扫地擦地、擦黑板、擦窗户、擦桌椅等;在家里,我们家长要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擦桌椅、择菜、洗菜、等等。这样从学校、家庭二方面共同培养一年级小学生勤劳的习惯,促进他们尽快地养成。

第二:怎样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

1、及时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它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行为越 来越好。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之语,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改造的契机,及时加以表扬,把缺点转变成优点”。

2、言传身教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家长怀有信赖感,因而,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家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时刻注意各行为的规范性

3、家长经常主动与各任课老师联系

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不是在一个地方,一种课上能培养好的,而是在学生所有活动、学习的场所。所以家长要经常班主任及各科老师联系,交流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并根据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及时商讨出教育的方法。这样由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合力形成一张网的模式全方位指导就可以更全面细致地培养该班日常行为习惯。促进一年级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和巩固。

科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争气,恨铁不成钢。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也要有一个养成过程的,需要您、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在平时就注意加以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小学中年龄最小,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刚入学时的行为习惯就像一棵幼苗重未经过修剪,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而现在要对他们进行训练,也就是一个逐步修剪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三年、五年以至更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有害终身。

最后,我要说的是:

请不要走在我们的前面,因为我们不是追随者;请不要走在我们的后面,因为我们不是领导者;请与我们同行,一起走向同一方向——培养好你的孩子我们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是人,而非神。他们面对的是30多个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些不足之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要多理解、多支持、积极配合,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协调好家庭学校的关系。同时也欢迎各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如实反映一些情况。家长学校培训讲稿

(二)一、让我们来认识家庭教育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当孩子第一次学会说:“叔叔好、阿姨好”;当孩子第一次学会红灯停绿灯行的时候;当孩子第一次学会垃圾要往垃圾桶扔的时候„„,我想问一问在坐的家长们,你认为这是老师教的请举手,你认为是我们在坐的父母教的请举手。

当孩子哇哇落地,开始认识世界的那一刻起,是我们的父母细心照料着孩子,是我们的父母耐心地教会孩子怎样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赋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命,生活习惯、对事物和对社会的评价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心灵。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有的孩子刚一出生,他们都是有两种本能,一是会哭,二是会吃奶,在未来的竞争中,他们可以说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是30年以后,每个孩子的层次和水平都不一样了,为什么?因为这30年当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不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这也就造就了30年以后的医生、律师、企业家、科学家和监狱中的罪犯。

教育就相当于一种农业现象,它是分责任田的,第一块责任田是家庭教育;第二块是学校教育;第三块是社会教育,最后一块是自我完善教育,在这四块责任田中,谁的作用最重要?

古语有说:养不教,父之过。北京海淀区有一位著名的法官从事少年刑事宣判14年,共宣判了600多名犯罪的孩子,在这些孩子当中,小的才14岁,当犯罪的孩子收到法院的判决书时,可想而知这些对家长的精神打击是何等的重创,而这些孩子当中绝大部分是缺乏良好而正确的家庭教育或是缺乏家庭的温暖与关爱造成的。家庭对孩子成长,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是别人不可代替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的人他的家庭一定是一个健康向上,不屈不挠的家庭;他的家长一定是个教育有方,勤奋向上,热爱生活,具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人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在人生道路上对社会有用,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事业上叱咤风云,在失败中坚忍不拔,很关键是家庭对他的影响,对他的教育。

二、家长们,当孩子即将踏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你思考了吗?

第一,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

我想绝大部分家长是思考过的,今年入学前我收到很多的家长来电,有的问你们学校的老师上课用普通话还是本地话?你们的老师是本地的还是也有外地的?从这些非 6 教育本行,来了解教育状况的情况当中,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长是很重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这种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我也是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我的老师,试问哪个做父母的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

第二、让孩子先成人还是先成才?

马家爵大学生——杀人;冰毒研发者,大学教授——刘军。成才的不成人者,祸国殃民,累及亲人,为什么会这样?社会上存在这么一种偏见:成绩第一位,好好学习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孝敬,像马家爵这样,成绩很好呀,但连个蓄牲都不如,何来算人?

“成才”必先“成人”

让孩子从小学学会做人、学会作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勤奋、上进、吃苦、乐观、团结、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具备了这些优秀品德,良好健康的心态和学习习惯,你会担心他将来会没作为吗?

三、学校、家长携手,共促教育发展

学校教育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我们只有做到和家庭、社会同心、同向、同步,才能获得教育的合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近来年,我们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委员会活动、教师家访、培优帮扶活动等,让家长来了解我们学校的教育状况、教学情况,了解个别孩子的状况,这些均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从活动当中也让我深刻地感触最终的是在家长身上发生的变化:

1、我们的家长普遍素质提高,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①每次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家长到得很齐,不管是教授讲课还是我们的老师讲课,家长们基本都很认真听,知道“以身示范”的道理。②过去我们的老师去家访,很多家长是不知道待客礼仪的,更别说“尊师重教”,老师来了放下手头的活,放下手里的麻将,请老师上坐喝杯水什么的,现在不同了,听我们老师说,一听老师说来家访,有的还说沏好糖茶水等老师来的。对我们老师来说,家长的尊师、有礼会比我们喝什么糖茶水都要甜的,何况家长的文明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呢?③还记得在一次家长会结束的时候,我们有位家长跑上来握着我的手激动地哭了起来,当时我还以为发生什么事情,等她哭了一阵子,我才听清楚她说什么,原来她说:“校长,你们为学生做了那么多事情,你们讲得这么好,坐在我后面的几个家长还在说话,他们太不道德了。”我想有这样的家长,他的孩子坏不到哪去。

社会在进步,家长在进步,学校在进步,我想有我们的共同努力,甘庄小学会越办越好,你的孩子会成为甘庄小学的自豪,甘庄小学的骄傲。

四、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做法

(一)从文明礼仪开始,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孔子说:“不学礼,不以立”是说一个如果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立身处世。英国著名学者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 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礼仪作为第一大事,文明礼仪是做人处世的入门证。”

因此,在家里我们要让孩子懂礼貌,懂礼仪,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只有懂礼貌、懂礼仪,我们的孩子才能和谐相处,“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要成来我们的生活重要语言,办事排队,不拥挤;公共场合不声说话;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有一次我去香港参观,在码头等船时,只听见一个码头工作的服务员叫另外的几个香港人:“你们快点站好、排好,等下那些大陆客一上来你就没位置了。”作为大陆人,在文明礼仪这一块,确实深有感触,去年暑假我一家人去了趟景洪某公园看晚会,记得是大热天,天气很闷热,人很多,但我还是遵照惯例排队,结果经常是被一些讲普通话的人挤得实在受不了,排来排去还排在队伍的后面,孩子几乎哭了,试问作为家长你会是勇敢地站出来去挤去占,还是让孩子学会放弃,学会看清什么是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

(二)从认真写字开始,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所谓是见字如见其人,看一个人的字,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做事的特征,现在很多单位领导面试应聘的对象的时候学精神了,不看你的打印件,让你亲自填写简历。人,应该有不同的个性,但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让学生写好字呢?其一,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习惯,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坐不定,写一会玩一会,他会找出很多的理由让自己休息休息,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孩子会变得做事马虎、粗心、随便、没责任心,练好字确实对涵养个人的性情有很大的帮助。在家里让孩子写好字,我们家长要做到以下两点:

1、提供良好的写字、作业、读书的环境,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还有很多的孩子没有这种环境,不信你看看学生的作业本就知道了,有时老师能闻到昨天学生家的饭菜味道,有的学生家里有麻将台,但没有写字台,有钱买小车,没钱给儿子买书看„„,这时我建议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提供一套适合孩子身高的写字桌椅,有条件的设立一个书房,没条件的孩子在写作业时请勿打开电视,请勿打麻将等做一些有影响孩子学习事情。

2、在孩子写作业时,观察他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是否正确,书写是否一笔一划认认真真,不轻易涂改,按老师的书写格式书写(附书写要求),如果孩子没做到,请及时纠正,帮助他建立良好习惯,孩子从写好字开始,他会慢慢养成认真做事,认真学习的习惯。

(三)从收拾书包开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有的孩子因为从小没养成好的习惯,做事慢吞吞,结果我们的家长就急了,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早上起得比幼儿园早,晚上写作业又写得慢,看见孩子这样,为了让孩子吃饱点、睡好点,收拾书包这事情就让做父母的代办了,因为家长不是很清楚学校的要求,结果很多事情没按老师要求做到,孩子受批评后,不检讨自己,反倒怪起爸爸 妈妈来了。

收拾书包是孩子的事,咱们家长一定不要怕这点点事会把孩子累坏了,孩子写完作业后要督促他把铅笔要削好,书籍、作业本、练习册、明天要交的作业分类理整齐放好,建议家长们买一个透明文件袋给孩子,专门收集整理平时的测验卷和练习卷,以便总复习时不会遗失。

(四)让孩子从小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现代的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但读书带来的人生价值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代替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博览群书,才会充实自己,才会让自己拥有智慧人生。

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他们阅读兴趣,一个不爱阅读的人,他又怎会爱学习呢?

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小朋友的阅读兴趣?

1、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在家庭中要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没有知识文化,没有生存本领,这意味着我们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2、为孩子多购买一些适合其年龄阶段阅读的书籍,在低年级,我建议家长们买一些图文并茂,带拼音的读物,在内容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如道理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这些小朋以喜欢的故事读本,书本不宜太厚,因为书拿久了手会累。

3、给孩子讲故事,也让孩子给自己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喜欢的事,通过讲故事的办法是最容易激发孩子多读书的,有的家长还很有办法,只讲个故事开头,讲到关键时候不讲了,要知后事如何,请自己阅读;有的家长在孩子听故事的时候,给孩子提要求,我讲了一个故事,你也得讲一个故事给我听„„世界上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总之,我相信在座的家长一定会想出很多招的。

(五)开学了,和孩子一同制定一个学习生活作息表

学会安排学习和生活从现在开始,好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合理安排生活时间的人,他办事效率才会高,他的生活才会过得充实。把学习、娱乐、健体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分配好,认真执行,并持之以衡,好的习惯从这一刻开始,家长们让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要赢在终点上。

最后我预祝我们的孩子能快乐幸福地成长,祝我们年青的爸爸妈妈有一个文明有礼、博学多才、孝顺父母的孩子。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二年级下册)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除法,混合运算,生活中的大数,探索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测量、认识图形、方向和路线,统计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观念,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除法

1.经历用除法竖式表示分物活动的过程; 2.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试商的方法;

 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

1.结合情境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 2.能正确进行两步混合运算(包括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1.感受学习万以内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计数单位直观模型的实际操作,感受“千”“万”的具体含义;

 3.能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 4.结合实际,能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第八单元:加与减

(二)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辨认八个方向;

 2.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描述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第五单元:测量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分米、毫米和千米;  2.感受1分米、1毫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 3.能进行分米、毫米、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4.在具体情境中,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 4.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学过的图形设计简单的图案。

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

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3.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并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实践活动

结合具体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

如:

 1.到操场上看一看,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什么;

2.贴一贴希望小区示意图;

3.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  4.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

独立设置的实践活动

1.走进乡村  2.美丽的植物园

复习内容

1.整理与复习

(一)

2.整理与复习

(二)

 3.总复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安排多种多样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历统计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发展趋势,做出简单预测的能力。

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除法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除法竖式、有余数除法及其应用。与修改前教材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把除法竖式单设一节,与有余数除法分开,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除法竖式书写格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有余数除法,因此增加了分橘子的情境,学习有余数除法;二是把“派车”活动从练习中抽出来,单独设立一节课,提供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下面分小节进行研究。

1、经历用除法竖式表示分物活动的过程。

可以创设简单的有趣的故事情节,提出“每盘放5个,20个可以放几盘?”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各自的想法,除了课本中列举的前三种方法外,很多同学可能会想到上学期刚学过的表内除法,20÷5=4,可以放4盘。这时,老师给同学介绍,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重点研究除法竖式的各部分与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除法竖式和加、减、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因此教师要作具体介绍,把除法竖式的各部分与操作活动联系起来,如被除数“20”就是要分的苹果数,除数“5”就是每盘的苹果数,用乘法口诀求商,“四五二十”,商“4”就是可以放4盘;每盘放5个,4盘放了多少个呢?5×4=20,写在被除数的下面,表示分了的个数;20-20=0,写在横线的下面,它是余数。余数是0,表示全部分完,没有余下的。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含义,不要求学生统一地进行叙述。除法竖式要让学生作适当的练习,重点指导商的书写位置,以及商和除数相乘的过程。

2、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尝试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在“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教材创设了“分橘子”活动,引入有余数除法。由于上学期学习表内除法时,学生有“分一分”的经验,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学生发现:14个橘子,每盘放4个,可以放3盘,还剩2个。重点提问学生:2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使学生体会到继续分下去,每盘就不一样多了。同时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由于学生在上一节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所以可以让学生尝试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同时把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与操作过程联系起来。

通过练习“算一算,想一想”四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通过“分草莓”活动,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由于分草莓的数目比较大,不便于学生学具操作,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根据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个盘子大约放几个?

然后引导学生探索怎样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余数除法不能从乘法口诀中直接找到商,如上面的例子,没有一句口诀是“几八五十五”,就要想哪两个数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试商后要判断商是否正确,商和除数相乘后,不够减说明商大了,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商小了,进行调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要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逐步积累经验。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应作为经常性的练习。指导学生练习时,先要帮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如,()×8<44,先让学生想括号里能填几,能填1、2、3、4、5,再想最大能填几,最大能填5。

4、通过“租船”等活动,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除了安排了一般的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问题,如第6页第4题,“有32个茶杯,每6个装 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也安排了像“租船”“派车”这样的活动,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互相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租船”活动可以这样进行: 1.交流图中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从图中看到什么,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买票的同学说:“我们有21个同学”,船上标明“限坐4人”。就要解决21人需要租几条船的问题。2.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根据除法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并算出结果。3.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至少要租几条船”

21÷4=5(条)„„1(人),结合生活实际,重点讨论至少要租几条船。剩下的1人不能丢下,每条船限坐4人,这一个人挤进去不安全。因此至少要组6条船。4.交流怎样分配合理

6条船上的人数怎样分配呢?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提出分配方案。如把圆片代表船,小棒代表人,进行摆一摆,可以有多种方案,当然剩下的1个人自己坐一条船是不合适的。

“派车”活动,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什么,旅游团25人乘车去机场,有两种车辆可供选择,有几种派车方案。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每人只要想出一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记录小组内每人的想法。3.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案,起到开拓思路的作用。4.教师组织整理派车方案

教师可以用列表的方式整理学生提出的方案。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方案。

5.讨论哪种派车方案比较合理

讨论怎样派车合理时,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说出理由就可以。如租统一的一种车便于管理;有的同学可能说车的空位越少越好,都是可以的。

案例片断与讨论:有余数除法 案例片断

师:喜欢玩游戏吗?你能用小棒摆出既简单又漂亮的图形吗?

(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生:您那一把小棒有多少根?

生: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根小棒,不知道会不会剩下,更不知道会剩几根。

(教师等待,学生继续思考)

生:我知道了!可能会剩一根!

生:也可能剩两根!

生:还可能剩三根。

生:不可能剩三根,要是剩三根就能再摆一个图形了。

生:最多也就剩两根了,不可能再多了,再多就又能摆1个图形了。

生:还可能一根都不剩。

(师从一大把小棒中拿走一部分)

师:用剩下的小棒还摆这个图形,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可能会剩下也可能不会剩下小棒。

生:会剩下一根或者两根,不会再多了。

师:剩下小棒的根数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

案例讨论

用操作的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操作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发现余数与被除数的大小无关,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通过操作活动,有利于对除法的意义以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的理解。

――教学时,可以把“观察算式”和“操作活动”相结合。

第二单元 混合运算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和它们的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创设购物情境

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买鲜花”的情境,引导学生说说从情境中获得什么信息。

 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 教师选择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的可能用一步就能解答,教师选择需要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展开讨论。先分步列式,再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

先要求学生分步进行解答,这是学生过去已有这方面的练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怎样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在“小熊购物”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写法,3×4+6或6+3×4。

 从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从购物算钱的过程及对照分步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一个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并掌握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问题解决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 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选择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要选择和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

 先分步列式,再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

先要求学生先分步列式,再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

从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在把两个算式合并的过程中,发现算式的运算顺序不符合解题的过程,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忙”,从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先乘除后加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

教材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除一般的混合运算的式题练习外,还有用“森林医生”呈现形式的改错练习;又如21页第6题算出结果后涂色,算的结果正确,涂色后就是一朵美丽的梅花;通过数学游戏,大家经常玩的“24点”,在轻松的氛围中练习混合运算。

4、有关的应用问题只要求学生分步列式。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计算混合式题。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每部分计算安排了一些相应的应用问题,这些问题只要求分步列式,不要求列综合算式,以免难点集中。

案例片断与讨论:过河 案例片断:

 在解决“至少需要几条船”的问题中学生出现以下几种算式:

生1:29+25=54(人)54÷9=6(条)

生2:29+25÷9 生3:29÷9=3(条)……2(人)

25÷9=2(条)…….7(人)

2+7=9(人)3+2+1=6(条)

案例讨论:

对于生3的方法,有的老师认为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会怎么处理?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对生3的方法给予肯定与鼓励(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思考方法的合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采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在安排坐车或住房时,先安排第一批人,再安排第二批,最后把两

下的人

合在一

起,再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现把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介绍如下: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 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大数

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和收集生活中比100大的数,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配有图片更好。

课上师生共同交流

课前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师生共同交流,如果学生说到书上四幅图的内容,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图片。

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比一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愿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使学生对“千”和“万”有直观的感受。

 计数单位直观模型的价值

――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数有具体的感受。

教材利用正方体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感受万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

1个小正方体表示一(个);10个小正方体组成一条

(十);10条组成一层(百),10层组成一个大正方体(千)……

――便于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有助于探索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时,除了用小棒、计数器,还利用了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体会“千”“万”的实际意义。

 通过具体情境对“一千、一万”有具体感受

教材采用一本书有100页,10本这样的书摞起来就有一千页,使学生体验一千有多大;创设全校学生在大操场集会的情境,帮助学生想像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一万名学生,使学生对“一千”、“一万”有具体感受。

 请学生举例说出对“千、万”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自己对“千”、“万”的认识。如万人体育场,我们的课本有100多页,10本书摞起来就有一千多页等。

4、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等活动学习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

教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数一数,练习万以内数的数法,对照计数器上各数位上的珠子,练习写法和读法,把数数、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

 突出数数、读数、写数的关键处

学生数数时的难点是数到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数时,容易产生错误;读数和写数时,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容易读错或写错。教材中所举的例子突出了以上关键处,这次修改时,在“你拨我写”这一环节,由原来的“506”改为“5006”,突出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 由浅入深地进行练习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 和末尾有0 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多位数读写法的基础,因为万级和亿级的读法是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只是加一个级名,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是这不是依靠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必须在以后每一节课中抓机会进行练习。

由学生总结读数、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材没有总结万以内数的读写规则,而是采用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可以突出读、写数的关键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去背诵读写规则。

5、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创设旅游情境

教材提供了四座名山的海拔高度,教师可以创设旅游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 比较黄山与香山的海拔高度,体会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通过比较黄山与香山的海拔高度,四位数比1000大,三位数比1000小,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

 比较恒山和华山的海拔高度,体会位数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

衡山和华山的海拔高度都是四位数,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呢?就要看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相同,就要看百位,百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研究一组数比较大小的策略

“试一试”安排了一组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就要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来想,先按位数多少来分一分,把位数相同的写在相应的圆圈里,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这种练习不仅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更重要的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策略。

6、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 利用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体现数形结合,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除在认识计数单位时,用直观模型,在练习中也呈现计数单位直观模型,例如第31页“说一说”中的4道题,让学生说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特别是第(2)、(3)题,还体现了“满10进一”十进制计数规则,为后面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万以内的数。

修改后的教材增加了用不同方式表示万以内的数,如第33页第(4)题,用不同长短的小棒表示不同的计数单位,又如第35页第(5)题用珠子串上放在不同位置,代表不同的数值,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体验。

 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第35页通过淘气、笑笑、精灵狗投标游戏,投中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其数值不同;第37页猜数游戏,修改后的教材,通过两组画面的对比,说明猜数要有策略,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数的范围逐步缩小,体现了数学中逐步逼近的思想;

 在数学游戏中,体会位值制的意义,获得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第40页转转盘的数学游戏,修改后的教材对这一数学游戏加强了具体指导。转出一个数字后,学生要考虑根据数字的大小,决定放在什么数位上,才能有获胜的可能,体会位值制的意义,并获得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培养学生估计的策略。

教材在第40页第9题估计一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学生可以通过部分估计整体,选择合适的答案;第10题,估计糖块有多少粒,以第三包糖为参照物,估计第一、二包糖有多少粒。第41页实践活动:有多少片树叶,可以有不同的估计策略。以上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也有助于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案例片断与讨论:生活中的大数

案例片断:

教师出示大正方体

师: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生1:这么多怎么数呀?

生2:有的看不见。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搭成这样的大正方体吗?

小组合作

生1:我们的小正方体不够了。

生2:太麻烦了!

小组展示

生1:我们先一个一个地摆,摆了一行是10个,再摆了这样的10行,是100个,小正方体不够了。

生2:不用再摆了,我们只要再摆这样的9层就和您的大正方体一样了。

生3:一层是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我知道了,您的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师演示课件

案例讨论:

教材第29页设计了摆正方体的活动,在学生学具不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活动?上面的案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操作、思考、想象的结合

没有思考的操作是没有意义的,操作要和思考相结合。本案例片断说明学生在合作摆大正方体时,首先观察老师的大正方体每行有10个小正方体,有10行。摆出一层是100个后,小正方体不够了,遇到了困难,但发现不用摆了,一层是100个,老师的大正方体就是这样的10层,也就是1000个,不仅解决了学具不充足的困难,更重要的培养学生操作、思考、想像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作用

本案例的信息技术用得很恰当,充分利用电脑的动态功能,体现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有助于建立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

第六单元 加与减

(一)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创设了“买电器”的情境,价钱都是整

十、整百的数,提出用加减法法解答的问题。 借助百元人民币探索整百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通过百元人民币,5张百元加8张百元等于13张百元就是1300元,说明可以用“百”作单位相加(减)。

 通过计数器说明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说明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万以内数的口算只限于用整千、整百、整十数作单位后,能转化为20以内加减法或者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加减法。

2、通过“回收废电池”的情境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列出算式

教材呈现了二年级三个班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选择和本节课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由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 估一估得数的大致范围。

先让学生估一估得数的大致范围,并说一说是怎样估的。

以小组为单位探索112+87的计算方法。

怎样计算出准确的得数,以小组为单位探索112+87的计算方法,并与估算的大致范围相对照。 全班交流。

各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 将计数器和竖式进行对照,说明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

利用计数器说明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对照竖式说明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3、利用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 由学生列出算式。

在讨论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时,先由学生列出算式,这是一道进位加法。

 估一估得数的大致范围。

先由学生估一估得数的大致范围,说一说是怎样估的。

 探索112+129的计算方法。

怎样计算出准确得数,以小组为单位探索计算方法,并与估算的大致范围作对照。

 在交流的过程中借助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中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图上是怎样相加的,每个计数单位满了10 怎么办?在计数单位模型上是怎样表示的,在竖式上又是怎样表示的,帮助学生了解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通过“小小图书馆”的情境,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呈现了小小图书馆藏书情况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选择和本节课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由学生列出算式。

 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

先由学生估一估得数的大致范围,说一说是怎样估的。 探索236―118的计算方法。

怎样计算出准确得数,以小组为单位探索计算方法,并与估算的大致范围作对照。

 交流各自的算法,并利用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本中的计数单位直观模型,让学生划一划,从236怎样去掉118,当6个小正方体不够减去8个时怎么办?然后对照竖式,说明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1”

 充分利用情境图练习一般的三位数退位减法。如计算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连环画比科技书多多少本?练习一般的三位数退位减法。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

在学生能正确掌握一般的三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再来练习第59页试一试中的被减数中间有0 的减法。

5、通过购物情境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 出示前两幅图创设问题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教材创设了淘气和笑笑随妈妈购物的情境,就要核对一下售货员找回的钱对不对,使学生体会到验算的必要性。

 结合购物情境交流核对的方法――即减法的验算方法。

结合购物情境交流核对方法时,有的学生想到将找回的钱和买鞋用去的钱相加,是否是妈妈付给售货员的钱,也就是用加法验算;有的学生想到用付给售货员的钱减去找回的钱,是不是等于买鞋的钱,也就是用减法验算,都是可以的。教师可以介绍验算的书写格式。

 在正确掌握退位减法验算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验算加法。

在正确掌握减法验算方法的基础上,教材第61页组织讨论怎样验算加法。组织讨论时,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加法验算的必要性,掌握加法验算方法。学生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体会,在前一节讨论减法验算时,又进一步获得体验。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目,可以用加法验算,也可以用减法验算。学生在进行验算时,只要求写出一种验算方法。

6、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正确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采用多种练习形式,除一般的式子题外,还采用“森林医生”改错和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练习三位数加减法。要求学生切实掌握三位数的竖式计算,并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7、应用问题的情境更加丰富。

应用题的情境有身边的事物,逐步扩大范围。如第66页的火车里程表,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里程表,第(1)题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看懂里程表;在指导学生计算第(2)题时,可以对照铁路线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减的道理。

4.观察和研究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深入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

(上例中,学生有可能是犯了“大减小”错误,进行多位数减法竖式时,学生总是在每一列中用较大的数字减去较小的数字.,这种错误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教师不应简单地把所有的错误都看成是学生的粗心.)5.课堂中慎用齐答和“欢呼”(掩盖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二)有效地帮助学生自我反思

1.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

2、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检验,如验算。

3、从估算中纠正错误。

4、鼓励学生对比较不同的答案,以引起“冲突”.5、适时的引导:多说几遍,多举几个例子,“借题发挥”,换一种说法。

由学生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

探索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

由学生独立探索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算出得数。与估计的结果相对照。

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计数单位直观图,三个数是怎样连加,怎样“满10进一”的。并对照竖式加以说明。学生在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时,两个竖式不要连在一起写,因为这是一个不等式;把三个加数摞在一起加时,有时会出现某一位三个数相加满二十的情况,就要向前一位进2,教师要予以指导。

2、结合“运白菜”的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

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创设了“运白菜”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 探索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

由学生探索两种算式的计算方法,要求脱式并列出竖式。

全班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各自的不同算法。 针对两种算法进行讨论。

说一说两种算法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意思。对竖式的写法进行指导。

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两个竖式不要连在一起写,因为这是一个不等式。

试一试中的1000可以看作999+1,计算起来比较容易。

因为用999减去任何一个三位数,都是不退位减法,计算起来比较容易。

3、结合“买洗衣机”的情境,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说一说连环画的意思。

教材创设了用连环画呈现的“买洗衣机”情境。小刚踢球回家,看见奶奶在很费力地洗衣服,对奶奶说:“奶奶太辛苦了,咱们买台洗衣机吧!”小刚想到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每月寄钱给奶奶。随着情节的展开,了解到奶奶家每月的生活费和1台洗衣机的价钱,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

 组织学生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个问题过去接触过,可以让学生独立列式,再进行讨论。

 先让学生估算,再独立计算。

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独立计算出结果。

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算大概需要攒几个月,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案例片断与讨论:买洗衣机

案例片断:

„„

师:现在咱们解决第(2)个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1台62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先个人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我估计一下,每月节余的钱按200元计算,1台洗衣机的价钱按600元计算,200+200+200=600(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实际算了一下,248+248=496(元),比620元少一些,攒2个月不够,需要攒3个月。

生3:我用减法计算的,620―248=372(元),372―248=124(元),减去2个248元后还差124元,需要3个月。

„„ 案例讨论:

本案例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台洗衣机620元,每月结余248元,需要攒几个月?按照过去一般的想法,要用三位数除法,但是,联系实际学生会用已学的知识像上面案例中那样来解决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有的学生可能想到6个百里有3个百,以“百”为单位,需要攒3个月。都是可以的

空间与图形

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

在制作方向板时,教师要先给出一个方向,有学生写出其它七个方向。 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教师要告诉学生教室中的一个方向,如教室的黑板是在东面,学生就要把方向板的东面朝着黑板,再来辨认其他七个方向教室里都有什么。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 结合当地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

教材设计了1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路线。

 说一说图中1路车的行车路线

在说图中1路车行车路线时,要说明方向,还要说明距离(站数),在后面练习中,有要说明千米数。

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比较1路车往返行车路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路车往返的行车路线的相同点是所经过的站是相同的,不同点是方向正好相反。

 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方向和路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 测量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通过测量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通过第一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并了解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

2、教材安排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活动,第一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学生可以用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是10厘米。教师介绍10厘米就是1分米。从而也能体会到1分米=10厘米。

 通过第二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的长度是6厘米多一些,怎样比较准确说出它的长度呢?从尺子上看到6厘米多3个格,引出毫米的长度单位,从尺子中看出,1厘米中有10小格,从而使学生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

 建立身边“分米”“毫米”长度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加深对“分米”“毫米”的具体感受。1分米大约有小学生手掌那么长,1分硬币大约有1毫米厚,使学生对分米、毫米有直观的表象,帮助学生加深对“分米”、“毫米”的具体感受。

3、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1千米有多长。千米这个单位比较抽象,不容易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材做了较大的修改。 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100米有多长。

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需要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走一走,10米的距离大约走多少步,先体会10米有多长。

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长,100米大约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

 在对10米、100米有具体感受的基础上推想1千米有多长。

在对10米、100米有具体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推想1 千米有多长,如10个100米长的跑道是1千米,400米长的跑道,2圈半是1千米。

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进一步体会1千米有多长。

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实例说明1 千米有多长。教材通过“你知道吗”栏目,在哪些情况下要用“千米”作长度单位,步行、自行车、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能加深学生对“千米”的体验。

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儿童头脑中想像的角不尽相同。教材采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如,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打开的扇面的两边组成一个角,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角。

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 找一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像桥洞似的图形中有的不是角。

通过活动角的操作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用两根硬纸条组成一个活动的角,教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尽管两个三角板的大小不同,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板上的三个对应角大小是相同的。

 借助三角板中的直角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在这里要说明的课本中第69页“这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是不完整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习近平角,到第二学段,再给出确切的定义。

2、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 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本小节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使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淘气的折法,提示了在折一折中,只有说明正方形的邻边相等,才能推出四边相等。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长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第一幅图抽出的信纸是长方形,第二幅图抽出的纸是正方形,继续往外抽,又可能是长方形了,从而使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3、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拉动长方形的框架,引出平行四边形

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实例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4、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 欣赏几幅精美的图案,组织学生讨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观察用正方形设计的图案在涂色上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三角形设计图案。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

案例片断与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 案例片断:

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用“折一折”的方法,先把长方形横、竖分别对折,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生2:我们也用折一折的方法把正方形横、竖分别对折,斜着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

生3:我们用尺子量的方法,量的结果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

生4:我们还用三角尺量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组织学生总结长正方形的特征。

案例讨论: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体验到研究图形的方法,本案例有哪些值得借鉴和不足的地方?

――教师应该认识到研究图形的方法也是这个活动的重要目标。

本案例片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边”和“角”来研究图形的。

――在操作活动前,先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再动手操作。

――折一折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图形的方法,因此当出现生2的方法后,应该让全体学生进行尝试(好的研究方法的分享)。也可以鼓励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

――操作活动结束后,要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特别是反思研究图形的方法。(“隐性”方法的“显性化”)当学生用三角板量出长方形、正方形中的一个教是直角后,可以引导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读懂条形统计图,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说一说统计图表告诉你什么?

89页展现的两幅统计图是教材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条形统计图。教师首先帮助学生会看统计图,图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 根据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想到了什么。如第一幅图告诉我们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就会想到喜欢动画片的人数最多,有12人;喜欢看歌舞的人数最少,才有4人;喜欢看科幻和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都是8人。

 讨论这两幅图是如何呈现数据的。(如一个格代表一个人)

第一幅图横线表示电视节目,竖线表示人数;第二幅图竖线表示体育项目,横线表示人数;两幅图都是一个格代表1个人。

2、通过讨论的形式,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 读懂统计表。

先让学生读懂表的内容,知道这张表说的是小军1~7岁身高的变化情况。第一行表示的是年龄,第二行表示的是小军每个年龄时期的身高,单位是厘米。

 统计表下面的三个问题是用来说明怎样分析统计表中所呈现的数据。

统计表下面提出了三个问题,用来提示怎样分析统计表中呈现的数据,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式学生体会到小军儿童时期,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 学生在讨论这三个问题时,不仅要说出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小军1~2岁长高了12厘米;2~3岁长高了8厘米;3~4岁长高了8厘米;4~5岁长高了6厘米;5~6岁长高了6厘米,6~7岁长高了5厘米。计算后回答出:小军1~2岁身高增长最快,6~7岁身高增长最慢。

 学生应根据数据进行预测。

根据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到身高增长发展的趋势,预测小军7~8岁时,和6~7岁增长的速度差不多,增长5厘米左右,8岁时的身高大约是120厘米以上。

实践活动

走进乡村

 借助乡村的情境,复习方向与路线的相关内容。

以农民伯伯为观测点,让学生说一说果园、文化站、学校、菜地、小树林、养鸡场、小华家分别在农民伯伯的什么方向。并说一说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以及笑笑和淘气从学校出发去果园、养鸡场和小树林的路线。

 通过主题图的一部分――养鸡场,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第二幅图是从主题图中的一部分,养鸡场有公鸡、母鸡、小鸡,把它们的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通过养鸡场产蛋记录表,让学生不仅能找到最大数和最小数,同时还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

通过乡村主题图中的萝卜地,复习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

这是主题图中的一块萝卜地,让学生观察每行有10棵萝卜,有10行。每一块地有100棵萝卜,复习十进制以及计数单位。

 通过乡村主题图果园的一角,引导学生提出两个数学问题。

根据苹果装箱后堆放的情境,可以提出:每行6箱,有6整行还有4箱,一共有多少箱?

还可以提出:有22箱苹果,每辆车最多装8箱,至少需要几辆车?

案例片断和讨论 案例片断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明和小红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美丽的小乡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小明和小红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今天我们就和小明、小红一起走进乡村。

 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设计导游路线。

这是小华家乡的平面图,有哪些景物,分别说一说它们都在农民伯伯的什么方向。

从小华家出发,到你喜欢去的景点,说一说它的路线;如果从学校出发呢?

在参观过程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他们来到养鸡场,了解到各种鸡的只数,读一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他们看到了一份养鸡场产蛋记录表,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能不能将这几天的产蛋量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他们又来到菜地,东面是萝卜地,有4块同样大的萝卜地,这是其中的一块,排列得很整齐,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不能很快说出这块地有多少棵萝卜。萝卜地里共有多少棵萝卜。

他们又来到果园,苹果已经采摘完毕,装箱准备运走,从苹果箱摆放的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他们了解到用三轮车运苹果,每辆车最多装8箱,你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案例讨论

怎样组织独立设置的“实践活动”?

――创设情境把问题串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创设了“手拉手”活动,小明和小红被邀请到小华的家乡,从而展开一系列的“走进乡村”的数学活动,比较适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使同学们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案例在参观小华家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丽的植物园

教材创设“美丽的植物园”这一情境,复习三位数加减法

 课本中提出三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估计,从图中看出哪两条路比较近,再通过计算确定至少要走多少米。

 引导学生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树的高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 根据各展区植物数量统计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一年级家长学校培训会讲稿

一年级家长学校培训会讲稿

尊敬的一年级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学校培训。首先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

开学了,孩子来到小学已经有一个 月了!对于新的环境、新的班级、新的学校,您的心里充满的是对学校的期望,对老师的期待,对孩子无时不刻都充满了牵挂。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我们的长城小学。

一、学校的概况

整座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对家长的要求:我们期待您能够做到:

首先,作为永远的家长,我们期待您能与您的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高雅的人:

1.入校时,请以父母的角色与老师、校内工作人员沟通,把社会角色请放在校外;不能因为我是经理,我是老板,不把您孩子的老师放在眼中。

2.接送孩子时,按照要求把车子停放在指定区域内,不在门口拥堵,更不应当骑车进校门,衣着大方得体。

3.老师上课时间,一般不接待家长来访;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进校,请向值周老师打招呼,并且遵守制度,如进出门要登记;

4.在校门口等待时,请保持一点耐心,请不要随意攻击学校、漫骂老师,您可知道,您代表的是您和您孩子的形象;有的家长随意扔垃圾、吃瓜子等问题。

(与老师沟通)

1.在与老师沟通时请尽可能接纳老师的观点,如有不同观点,应当礼貌指出;

2.在交流过程中,请耐心听完老师的话,不要随意打断老师讲话;

3.请充分信任老师,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4.如发现老师工作有失误的地方,请善意、及时、正面地与老师交流;

(在校内)

1.请用正面、积极、欣赏的态度关注学校的变化,做学校的宣传代言人;

2.进入教室或学校办公室请不要大声喧哗;

3.在家长聚会的场合请不要私下议论,以免影响集体秩序; 4.在孩子发生纠纷时,请保持冷静,如有必要请老师来解决; 5.不要在学校大声训斥和打骂孩子,请尊重孩子; 6.不要排斥其他家长,无论他(她)们的职业是什么; 7.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请理解:老师教的是五十个孩子; 8.请您能明白,教育好孩子受益的是您的孩子的一生; 9.请您能知道:孩子的监护人是您,而非学校老师;(在家里)

1.请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发表对老师的负面评价。2.请多一点与孩子交流,少一点在孩子犯事后的打与骂; 3.请多关注孩子的成功,多表扬孩子的进步; 4.请多督促孩子学习,少帮助孩子解题; 5.请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6.请相信孩子必然会成功,多一点鼓励很关键;

三、针对一年级的孩子家长,你如何让你的孩子在你的培育之下顺利成长:

从今天开始,你们的孩子开始新的学习生涯,从人生的起跑线上正式开始起跑,这是孩子一生的转折点,也是我们家长对孩子培养方式的一个转折点。在和家长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有一种这样的想法,认为‚现在把孩子全权交托给学校,我们就省心了!‛实际不是这样,孩子上一年级,正是我们家长对孩子实施长期培训计划的重要开头,我们教育上有一句至理名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帮助孩子从学前班向一年级顺利过度,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为了让你的孩子顺利完成这个过渡时期,早日适应小学生活。我就和大家谈谈要培养一年级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怎样培养这些习惯。

第一:要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

一、学习习惯

(一)科学购臵学习用品

我们小学生所使用的学习用品,要根据年龄特点,有所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有利于学习,使用方便,不影响生长发育。

1、书包。家长最好为孩子准备双肩背式书包。双肩背式书包可以使两肩受力均匀,同时促使直背挺胸,起到纠正形体的作用。家教

2、铅笔、橡皮与卷笔刀。铅笔的一端总是印有H、B、HB……不同的字母,这些字母是标明铅芯软硬程度的代号。H表示硬铅芯。B表示软铅芯。家长应为孩子选择标有HB字样的铅笔,有这种标记的铅笔,其笔芯硬度适中。写出字的颜色也合适。从铅笔外形看,六棱柱形的铅笔,孩子握着舒适、稳妥。桌面即使稍有倾斜,这种铅笔也不易滚落到地面上摔断笔芯。铅笔的数量最好是5枝左右,上学前一天晚上削好,放进铅笔盒中,我们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使用转笔刀。关于橡皮,香橡皮、绘图橡皮比较好用的一种,孩子能擦得干净。

3、文具盒。文具盒上的图案,文具盒的式样,不要过于花哨复杂,否则吸引着孩子,会分散他上课听讲的注意力。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习惯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有一句话叫做‚成功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一个人的准备工作大到一项工程、一次竞选,小到一次作文、一次上课,让孩子学会事前准备,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比如,每天晚上作业完成后,整理好书包,拿什么书,需要带什么东西,一样一样都要做好准备,你得配合我们学校的工作,特别是要配合我们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体谅班主任。千万不要随便为难我们的老师。习惯

2、正确的写字姿势。

一年级新生,年龄趋向于 六、七周岁,他们手部肌肉才开始发育,做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握笔写字,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比较费劲的,而且儿童学习写字的过程,正是手部肌肉发育的过程,因此要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因此,对于孩子的字是否写得特别匀称先不必过于苛求,能做到整洁就可以了。但写字姿势一定要正确,保护好眼睛,远离眼镜这个负担。不要等到了眼睛近视了,来找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孩子调个位臵吧,我们的孩子眼睛近视,坐在后面看不见,近视眼重在预防,况且近视眼是非常不方便的。

习惯

3、独立完成作业,先作业后玩耍。

培养孩子养成先完成作业再玩耍的好习惯;每天查看孩子作业是否认真,读、写、算、默、背是否过关,有问题及时补救,并签字证明;保证‚三个一‛: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个安静的学习地方。注意不要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等。

习惯

4、每天阅读。

鼓励孩子学儿歌背古诗、听广播少看无益的电视节目、多看课外书等,能够经常带孩子到书店看看,为孩子准备几本有益的课外书籍并督促他每天定量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孩子多看书,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孩子看书的习惯?有些家长也做过一些尝试,给孩子是准备了一些书,让他一有空就捧起书来看,可自己却在一边打开电视机看电视,铺开桌子打麻将,或在旁边做一些其他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孩子一抬头,就会大声训斥,根本不顾及孩子内心的需要。这样是培养不出孩子学习的好习惯的。

习惯

5、每天交流。

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聊天,在交流中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想法,所遇到的困惑等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说出心里话。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话、写作能力会潜移默化的提高。

每天家长最好抽出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并为孩子大声读故事或者与孩子一起讲故事。能使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习惯

6、遵守时间。

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表。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及常规,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您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

孩子入学后,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将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家长应该为孩子重新安排适应小学生活的作息制度。在调整作息制度时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按时到校上课;怎样使孩子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既有时间学习,又有时间娱乐。要处理好以上几方面问题,在执行作息制度时应重点掌握好以下两个环节。

合理规定并严格执行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与学习负担剧增是一年级小学生普遍遇到的一个矛盾。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措施。儿童经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大脑皮层细胞重新开始兴奋。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从事第二天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一年级小学生至少需要10小时睡眠。才能消除一日紧张学习活动后的疲劳。我建议:晚上(8:30~9:00)入睡,早晨(6:30~7:00)起床,睡眠充足才能使孩子上课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接受知识。这样可以缩短课后做作业的时间,将余下的时间用于阅读课外书,或娱乐活动。

二、行为习惯习惯

1、待人有礼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亲善、礼貌而著称于世,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反映出人的道德品质,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人‛。

所以,对小学生礼貌习惯的培养要从一年级就开始。要让一年级小学生知道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对别人有礼貌。碰到长辈、老师要主动上前问好,碰到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碰到伤残病、老人等要主动让座,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礼貌不仅是针对他人的,也是针对自己家里人的,要让孩子在家里也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用这样的办法来让一年级小学生从点点滴滴中懂得并初步养成有礼貌的习惯。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可以看到礼貌的重要作用。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受欢迎?就是有礼貌的孩子,我有一个朋友叫叶斌,他的女儿小星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上小学时,人见人爱,到哪个地方都自然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小孩子,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甚至给他们家打过电话的人都会惊叹:哎呀,你的女儿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她,因为从电话中都仿佛能看到这个小女孩的微笑。小星接电话,一拿电话就说:‚您好,请问您找谁,这是叶斌的家。‛如果她爸爸不在家,她会说:‚我爸爸不在家,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他吗?需要让她给你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她肯定不会先把电话挂断。礼貌非常周全。

可我们有些孩子不是这样,接电话,开口就是‚喂,找谁?不在!挂了。有时候连你的电话都不听清楚就把电话挂断了。

小星为什么那么有礼貌呢?那就是习惯养成。他爸爸跟她说:‚凡是给我们家来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客人,对客人一定要热情,要抱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接电话先说您好,请问您找谁。小星的这个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提醒多次后,过了21天,过了一个月,两个月,这好习惯就养成了。当然,要让孩子有好习惯,我们做家长的也必须同时具备这样的好习惯。不然你连养成怎样的习惯才算好习惯都不知道,就别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了。

习惯

2、养成爱卫生的习惯 爱卫生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一定要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爱卫生的习惯,就不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而是必须见诸行动的具体事实。可以让一年级孩子从最简单的做起,不乱扔垃圾,将上课用的废纸用一个塑料袋装起来,下课后倒入垃圾桶。在家里要让他们帮助擦桌椅、洗碗,你千万不要把这些事情与你的孩子分隔开来,要让他也明白,家里的卫生工作,一家人都有责任去做,我们有的家长想,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有这样的卫生习惯,甚至孩子上五六年级了,还在帮助他洗澡,洗脚。其实不是这样,只有从小讲卫生的孩子,长大后才能讲卫生,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坏习惯养成后,要改掉它比养成一个好习惯难上几十倍,上百倍。现在让上五六年级的家长谈这一点,他们感触一定很深。

习惯

3、养成勤劳的习惯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现在的孩子更是生活得相当优裕,根本不知怎样做是‚勤劳‛,‚节约‛又为何物。

在学校里,我们老师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具体落实到每天的清洁扫除中,扫地擦地、擦黑板、擦窗户、擦桌椅等;在家里,我们家长要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擦桌椅、择菜、洗菜、等等。这样从学校、家庭二方面共同培养一年级小学生勤劳的习惯,促进他们尽快地养成。

第二:怎样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

1、及时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它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好。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之语,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改造的契机,及时加以表扬,把缺点转变成优点‛。

2、言传身教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家长怀有信赖感,因而,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家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时刻注意各行为的规范性

3、适当的物质奖励

一年级孩子有很强的荣誉感,他们非常渴望能得到老师的物质奖励,如:一朵小红花、一个吹塑纸做的心苹果、一面小红旗,一颗小小的五角星等,都可以使他们的荣誉感得到满足,并激励他们做得更好。

4、家长经常主动与各任课老师联系

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不是在一个地方,一种课上能培养好的,而是在学生所有活动、学习的场所。所以家长要经常班主任及各科老师联系,交流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并根据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及时商讨出教育的方法。这样由家长、班主任、科任老师合力形成一张网的模式全方位指导就可以更全面细致地培养该班日常行为习惯。促进一年级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和巩固。

科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争气,恨铁不成钢。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也要有一个养成过程的,需要您、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在平时就注意加以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小学中年龄最小,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刚入学时的行为习惯就像一棵幼苗重未经过修剪,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而现在要对他们进行训练,也就是一个逐步修剪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三年、五年以至更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有害终身。

最后,我要说的是:

请不要走在我们的前面,因为我们不是追随者;请不要走在我们的后面,因为我们不是领导者;请与我们同行,一起走向同一方向——培养好你的孩子我们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是人,而非神。他们面对的是多个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些不足之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要多理解、多支持、积极配合,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协调好家庭学校的关系。同时也欢迎各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如实反映一些情况。

希望我的讲座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谢谢您的聆听!

下载一年级数学培训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培训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家长学校培训会讲稿

    一年级家长学校培训会讲稿尊敬的一年级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您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学校培训。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坐在一起,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

    一年级家长培训会讲稿

    成都市华林小学一年级家长培训会讲稿 尊敬的一年级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您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学校培训。首先我代表华林小学的1000余名师生对......

    初中数学培训讲稿(5篇)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讲稿 第一课时 时间: 地点:办公室 主课时:××× 主题:第一章、第一节、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

    数学教学设计培训讲稿

    创新教学设计培训讲稿(20课时) 主讲:姚先达 第一部分 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培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课时:5课时 主题:新课程教学如何评课 一 、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确定:全面、具体......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第一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9月4日 培训地点:会议室 主 持 人:吴晓美 培训内容:《图形与变换的教学策略》 “图形与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培训讲稿 斗古小学 ---张才贵 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一、数学与数学课程 理论解析1 建立正确的现代数学观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

    一年级家长学校培训会讲稿6五篇

    家长学校活动记录 一会议时间: 二会议地点: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全体家长委员会人员,学校行政人员,部分家长 四会议内容记录 一年级养成教育家长学校培训会讲稿 期待家长能够做到:......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 主讲人:XXX 一、单元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73——81页,包括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两部分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