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学前教育 讲稿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同学们大家好,从这节课开始,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
从这门课程的名称 中外学前教育史 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门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也就是 中国学前教育史和 外国学前教育史两部分。
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需要分别讲到中国和外国的古代学前教育史,近代学前教育史和现代学前教育史进行学习。
按照研究对象划分,我们需要学习中外学前教育的制度史和思想史。也就是需要了解各国的 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好,从整体上 了解完这门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之后,我们接下来开始进入今天的主题,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古代,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所以这一章需要学习这三个时期的学前教育的相关内容。
那么 在这里 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前教育呢?学前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广义上讲,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于学前教育范畴,它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那 狭义上讲,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即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的古代上溯到原始人群出现的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漫长的两百多万年的时间。而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又分别具有其各自的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考古研究表明,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过两大发展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像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等都是出现在原始人群时期,距今200万年-5万年前。而相对较晚的氏族公社时期,是距今5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那么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儿童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茹毛饮血 兽处群居的时代,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集体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是没有学校存在的,所以也就称不上真正的学前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在这个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我们可以从《礼记〃礼运》篇中,看到描述此时幼儿教育情形的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从这一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不但要赡养自己的老人,而且要赡养族群中的其他老人;不但要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有一起供养其他的孩子。这样一种社会状况。原始社会这种集体教养孩子的教育被称为儿童公育,也就是“公养公教”。
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儿童公育又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需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所有人都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劳动就成为了原始社会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动。按生产劳动的需要,传授给儿童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等,为以后集团内共同的生产生活做准备。比如 儿童需要学习石器等工具的制作,取火、用火、保存火种等的技巧,渔猎技术等。
除了生产劳动教育之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简单的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此时人类已经开始形成审美意识,比如在祭祀鬼神祖先的时候,会伴随一些原始的歌舞。从这个出图的远古陶器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原始的舞蹈形式。
当时也出现了简单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
由于当时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对儿童进行体格和军事训练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进入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这个时候产生了教育机构——庠(xiang)。庠的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下古文献中的记载。
庠的原意是 养羊的地方。《孟子》中提到:“庠者,养也。”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 “米廪,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养羊的地方变成了粮食仓库。
《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
所以庠的演变是由饲养家畜的场所 变成粮食仓库,最后变为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由于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所以当时的儿童公育是具有社会性但是没有阶级性的。
2.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它的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是生产生活经验的教育。3.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由于没有文字,各种经验的传授,行为规范的培养都需要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4.教育活动没有专职教育者和专门场所。长者为师,无劳动能力是儿童公育的主要承担着。教育并没有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最后 我们来复习一下。。。
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奴隶社会的起止时间。它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 到前476年结束。
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是 夏朝,商朝,西周,和春秋。夏朝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是奴隶社会的初期,经历了400多年。这个时候的学校已经出现。在古籍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
商朝经历了600多年,从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个时候,文字慢慢发展成熟,为知识的记录和传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商朝的学校在历史文献中已经有了很多的记载,也有出土的文物可以佐证。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鼎盛时期。教育制度比夏朝和商朝都成熟了很多,也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比较成熟的时期。出现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按照儿童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比如在《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
我们来看一下西周时期的王公贵族都是怎么样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
幼儿会自己吃饭了,就要教他使用右手。幼儿会说话了,就要教他们学习答话,男孩用“唯”,女孩用“俞”。身上带的荷包,男孩的以皮革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勇武之事;女孩的以丝帛制成,表示长大将从事女红之事。到了六岁,要教他识数和辨认东南西北。到了七岁,开始教以男女有别,男孩和女孩,坐不同席,吃饭也不同席、到了八岁,出门进门,坐桌吃饭,一定要让长者在前,开始让他们懂得敬让长者的道理。到了九岁,要教他们知道朔望和会用干支记日。到了十岁,女孩就要留在家里,而男孩则要离开家跟着外边的老师学习。
可见,这个时候在奴隶主贵族的家族中,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既有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礼仪的训练,也有简单的文化知识,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而且内容上,也体现出了男女之别。
《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集中于王公贵族的家族中,也就是宫廷中,所以可以称之为宫廷学前教育。广义上讲,包括在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在诸侯的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第二篇:原始社会学前教育(范文模版)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在原始社会后期,确切地说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也就是我国历史即将跨进阶级社会时期,这时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庠”还只能算作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二、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第三篇:学前教育讲稿
各位班主任、各位同学:下午好!
在此我瑾代表学校全体老师,欢迎各位新同学!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你们服好务,让你们能够学有所获。
P2无论你是什么原因选择我们学校。实际上你的选择都没有错,原因有四:
第一、我们学校有专业优势。第二、管理严格。
第三、老师认真负责。
第四、就业前景良好。
无论任何原因,都已经是过去,必须面对,必须接受过去的结果,接受过去的自己。如今是崭新的开始,每个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同样陌生的专业,你该怎么办,从心理角度讲,你准备好了吗?怎样去迎接新的挑战。P3:1.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一种深层次否定。总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不如别人,学习没有别人好,能力没有别人强,甚至人际关系都比别人差,好像自己一无是处,除了缺点就没有优点一样。
自卑在多数人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中职生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中职生的自卑,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心情抑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缺乏明确目标,什么都无所谓,对老师的教育反应冷淡,没有积极人生观,缺少青少年人应有的朝气。同学们你们自己评价一下你们有这种表现没有。
被自卑心理笼罩的人往往过于悲观,甘拜下风,不思进取,且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往往会丧失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常常为了一句话、一点小事就和同学老师闹别扭。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或遭遇某种挫折,不能冷静思考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破罐子破摔”,通过破坏公物、打架、逃课等方式来渲泻,不去顾及维护自身形象,更严重的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当然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跟我们传统的成才观念分不开,传统观念,一个人要成才就必须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读大学,才叫成才。在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在“普高热”一直不怎么减退的世风下,前来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社会、家长、老师和自己的心里已经打上了“差学生”的烙印。看到昔日的同学们一个个走进高中校门,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很强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所以进入中职校的他们大多数对末来的职校生活一片茫然,不知所措。2.学习习惯养成不好,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习惯本身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如此,只是结果不同。正如美国作家杰克·霍吉所著《习惯的力量》上说“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出于习惯”,也就说,我们能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那么我们至少在人生路上能得90分,关键在于看清自己,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并且坚持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
中职新生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存在着学习习惯上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很多同学课前从来不预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做作业、不复习,平时也不总结,学习随意性的大,没有计划,或者可以说没有学习动力。你们都可以想一下成绩会不会好。当然这种同学成绩可想而知哟,不可能好哇,所以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当然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而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造成了恶性循环。
同学们到医科学校都是想学有所获,有一技之长,以后有个好的工作、好的出路,那么不管你过去怎么样,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争取给自己打一个90分嘛。否则可能就没有根本改善了。3.行为规范性较差,纪律意识欠缺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好的纪律,要想成绩很好,一般不可能办得到。进入中职校学习的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纪律也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抽烟、喝酒、赌博、打架、斗殴,不尊敬师长、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说话、玩手机)、私自外出上网打游戏、乱扔果皮纸屑、行为放纵、脏话连篇、不讲卫生等。所以提醒有这方面问题的同学注意,你要想在医科学校有个好的开端,能够学有所获,以后有个好的工作的话,你就必须增强纪律意识,无条件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我们学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学校规章制度是很严格的,我建议你们下来之后好好的把《中专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三禁两不》等好好看一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否则你就完成不了学业,即使完成了你也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出路。因为除了学校有这方面要求之外,用人单位也有这方面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最低的要求是遵守职业纪律、注意生产安全;基本的要求是尊重顾客、尊重师傅。我这里特别要提示要尊敬父母,要尊敬老师。
4.意志品质欠佳,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主要是现在的中职新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娇惯,什么父母都给包办了,所以自立、独立意识较差,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克服困难、挑战自己的能力和毅力。据权威部门统计:大多数“90”后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但是我们人生之路可不可能平坦笔直,总是会遇到困难、挫折的呀,你都吃不得苦,你都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以后情况会怎么样,估计你会更苦更累。5.对职业和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们在座有部分同学学校和专业都是父母跟你们选的,对职业缺乏全面的、深远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了解也大多是听人所讲和从众心理的作用,缺少全面的、正确理性的认识。在这里我明确告诉你们:我们学校现有六个专业从专业大类这个角度都属于医药卫生,从专业的角度才是我们现在的专业护理、英护、助产、药剂、检验、中医康复,从专门化方向就更细了,我就以护理为例来说,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课护理等方向,还可以分的更细,学护理的,我们学校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就会专门组织各方面的培训,你们就明白了。
我们专业所对应的的职业也是很多的,就那护理来说,你毕了业之后,可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护理教学、还可以从事护理实验室工作、护理科研工作等。
P4:6.对自己的人生缺少应有的规划
现在的中职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被父母照顾惯了,很少有对自己的人生开始进行长远规划的,目标不明确。但是长远规划,人生目标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目标是方向、是动力,有了目标就有方向、就有动力,朝着目标方向努力,你就会很容易成功。否则,情况就可能相反。
我们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出路,职业生涯能够成功,那么你们从现在开始做好规划,确立自己的目标,后面你就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就行了,一个个目标都实现了,你的职业生涯还不成功吗?
7、攀比和虚荣心理极强。
这是一种生理及心理趋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表现,表现在物质追求高、依赖性强、相互攀比、讲究打扮、刻意讲究外表和穿着、心态不够平稳。攀比和虚荣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还有的因此而荒废学业。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食宿都比较困难,也学着赶时髦、比阔气,耗费了大量精力,加重了家里经济负担。能不能这样去攀比,我们的同学都会肯定的回答,不能攀比。实际上我们学校也有一部分同学做得会很好。
8、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
这个跟年龄段有关系,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正值十五、六岁的年龄段,处于心理上的逆反期,做事一意孤行,在家让父母头疼,在学校也根本听不进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不是从主观努力,而是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横加指责;自己犯了错误,却总是指责对方、指责老师、指责学校,甚至使用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则对家长、老师和社会抱有对立和敌视态度。
9、感恩和责任感不强。
这个跟成长环境分布开,许多职校学生家庭育人环境一般、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单亲家庭父爱或母爱缺失,使得学生时常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造成孩子撒谎、逃避、退缩、极端和玩世不恭等心理特征,久而久之,他们会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看人生,在接受别人和社会的恩惠和帮助时,没有感恩的心理,对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缺乏一定责任感。
当然,职校学生消极的心理特点绝不止以上所阐述到的,但上述情形都是比较普遍和相对比较严重的。只要了解了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并正确地给予疏导,就能使职校学生身心正常和健康地成长。
P5:重点介绍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与普高的不同点,帮助现场学生树立信心,提升士气,力求达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PS学校、老师、学生三方面一起努力,但主要强调学生自己的作用
1、加强心理健康学习,完善人格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还应该有完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主动地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⑦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怎样培养健康的心理呢?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提高抗挫折能力。第二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必须科学地有规律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尤其是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很多时候我们要会想: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 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调节精神、调节心理上是很有用的。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第五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我们平时所谈到的:某人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这里我需要提醒你们注意的是:人生之路不可能平坦笔直,都会遇到困难挫折,面对困难、挫折正确的态度,乐观积极地面对它,分析出现困难、挫折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你们要相信,没有攀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得坎,困难、挫折都是可以克服的,可以战胜的。千万不能悲观失望。还有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生命都是第一的,珍爱生命,这也是你责任心的体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2、加强正面自信教育,激励自己的发展
行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优点是被强化出来的,缺点也是被强化出来的。本来不是他的缺点,是偶尔犯的一个错误,如果我们长期去提醒提醒它、强化它,不是缺点最后都要变成他的缺点,反之也如此。所以一旦我们自己有进步,有闪光点,就要正确运用强化原理,用表扬、鼓励、赏识、奖励等方法强化自己的优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强化我们的优点,发扬我们自己的优点,弥补或克服我们的不足,增强或培养我们的自信心,激励我们不断发展、进步。(举例说明)
我们中职生的优势不在学历,而在实践能力,我们有一技之长。我们比上普高的同学更早工作,更早占据先机,这些都是优势
3、培养合作意识,切勿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世界一些知名企业已明确将“合作精神”或“团队意识”作为对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必须通过与群体其他成员相互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共同目标。通过合作,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合作,借助竞争,我们还可以增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使自己更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当然这对现代学校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就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校培养团队合作机会很多,比如现在的队列训练就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后在医科学校这个集体、在班集体都可以培养。
4、积极主动参与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知识让自己真正“忙起来” 学校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排球联赛、艺术团、国旗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大家的主动参与。
5、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所有的德育课程
中职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的,专业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我们的老师们将在教学过程中为大家讲解,使大家树立“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
6、通过成人高考等多种形式提升自己的文凭学历
结束语:既然选择我们学校,希望同学们可以尽快摆正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学校所有的老师将全力以赴帮助大家在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知识领域里学有所获。
第四篇: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一个人)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黄河流域有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地坑式”窑洞遗址,这种窑洞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
仰韶时期的氏族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境内。
奴隶社会建筑
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一号宫殿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
一座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的尸沟乡早商遗址,商灭夏所建的都城——亳,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商朝后期迁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晚商遗址。
西周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陕西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 说明干阑式木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
瓦的发明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是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阶段进入了一个高级的阶段。出土了铺地方砖。
春秋
著名工匠公输般(鲁班)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
凤翔秦雍遗址中,出土了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用砖的历史。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是秦陵的一种特色。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个人)
战国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两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构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个解决办法。
秦
秦都咸阳的布局具有独创性,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离宫别院较为分散。秦始皇陵
汉
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结构作用较为明显,即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是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石面有精美的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和石辟邪、北京西郊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等。是汉代石刻的代表。三国、晋、南北朝
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栖霞山千佛岩 王公大臣施舍而建。
北魏时期开凿云冈石窟,又开凿洛阳龙门石窟。北魏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邸改建的,所谓“舍宅为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使得佛寺进一步中国化。
北魏时所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最早在新疆 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
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从建筑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
1、塔院型,以塔为窟的中心 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较多。
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详单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一窟供一僧打坐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
建筑商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
此二都城都被唐朝所继承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留下著名建筑 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大业七年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
唐朝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大明宫的布局 从丹凤门经第二道门至龙尾道、含元殿。再经宣正殿、紫宸殿和太液池南岸的殿宇而达到蓬莱山。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干陵的布局
不用秦汉堆土为陵的方法,而是利用地形,以梁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再以二者之间依势而上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立门阙及石柱、石人等,用来陪衬主体建筑,花费少成效大。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方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
从现存的唐朝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来看,唐朝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快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宫城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和单层塔三种。
西安大雁塔属于楼阁式砖塔(该塔已经明代重修,增筑外层砖壁)。密檐塔平面多做方形,与嵩岳寺塔相似。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如河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等。单层塔多为僧人墓塔,规模较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
五代
建筑上基本上是继承唐朝传统,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保俶塔。铁塔,如光孝寺东西铁塔。宋代
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其中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多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辽
佛塔多数采用砖砌的密檐塔,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岳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金
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西夏
从遗留下来的众多佛塔来看,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第五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
藏传佛教得到发展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是位于元朝都城的一座喇嘛塔 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此后藏传佛塔成为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
1、减柱法,即抽去若干柱子。
2、取消室内斗栱,使梁与柱直接联结
3、斗栱用料减少
4、不用梭柱、月梁,而用直柱、直梁
目前保存的元代代表木建筑 :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 明
砖在民居砌墙的普遍应用
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实例:明中叶所建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无量殿)、北京皇史 及山西太原永祚寺、苏州开元寺
砖细——砖作细做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可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
外表全用琉璃砖镶面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也用琉璃面砖
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
说明明代琉璃工艺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木书《鲁班营造正式》 第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孝陵结合地形,采用弯曲的神道,陵墓周围数十里内用松柏包围。明代建成的北京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它在烘托最高封建统治者祭天时的神圣、崇高气氛方面,达到非常成功的地步。明清北京故宫,它严格对称的布置,层层门阙殿宇和庭院空间相联结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雍正12年颁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列举了27种不同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栱、装饰、石作、瓦作、铜作、画作、雕銮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做了规定。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由“样式房”和“算房”承担。在样式房供职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 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
第一节 宫殿(一个人)
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只发现夯土台基,无瓦的遗存。说明夏商两代宫室仍处于“茅茨土阶”的时期。其中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早期的宫室遗址出土了瓦,数量少,可能主要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才广泛用于宫殿。春秋时晋故都新田(山西侯马)、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直至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含元殿和明北京奉天殿都有很高的台基。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商周以降,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及至隋文帝营建新都大兴宫,追绍周礼制度,纵向布置“三朝”:广阳门(唐改承天门)为大朝,元旦、冬至、万国朝贡在此举行大朝仪;大兴殿(唐改太极殿),朔望望朝于此;中华殿(唐改两仪殿)是每日听政之所。唐太宗迁居大明宫,仍沿轴线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为“三朝”。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以大庆、垂拱、紫宸三殿为三朝。元大都宫殿与周礼传统不同,中轴线前后建大明殿与延春阁两组庭院应是蒙古习俗的反映。明时,朱元璋刻意复古。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1、规模渐小,占地面积减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迟早错综布列,富有园林气氛,不似明清宫殿森严、刻板。
一、唐长安大明宫
选址良好: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高地上,居高临下,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和风水意境。
规模宏大: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
基本格局: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布局。含元殿殿前有阙楼一对相向而立,有飞廊与殿身相联,形成环抱之势,这组建筑造型雄伟、壮丽,表现了唐朝的兴盛与气魄。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二、明清北京宫殿
现存的北京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总体布局大体仍保持明代旧貌。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
外朝主殿太和殿供皇室重要活动使用。太和殿之后的中和殿是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是殿试进士、宴会等用。这三座殿宇共立于白石台基上,一律红墙黄琉璃瓦,色调鲜艳。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达到主殿:大清门北以500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多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段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多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多。过了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了全局的高潮。
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称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天安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10余米;太和殿用3层汉白玉须弥座,配有栏杆、螭首,显得高贵豪华;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屋顶则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午门太和殿用重檐庑殿,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其余殿宇相应降低级别。
三、清沈阳故宫
清沈阳故宫具有满族特色。全宫分为三部分,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议政之处。十王亭,南端八亭,北段二亭。前朝后寝式布局,但是与北京故宫前高后低做法相反,此处寝宫高于前殿。
第二节 坛庙(一个人)
明堂,用于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庸,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武则天在洛阳所建的“万象神宫”为最宏大壮丽,共分三层:下层象征四时,四面按方位用四色;中层用圆盖,盖上有九龙捧盘;上层也用圆盖。
1、北京天坛
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筑分为两组:圜丘和大享殿,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除此之外还有西侧的城堡式的斋宫一区。整个坛区外围另有两道围墙,可见戒备之严。靠近西侧外墙,有神乐署和牺牲所。全区遍植柏树,使祈年殿与圜丘坐落在大片绿树之中。入口设在西侧,经过一公里柏树林到达主轴线,造成安谧肃穆的环境和气氛。圜丘有坛壝和皇琼宇两部分组成。内壝圆,外壝方。皇穹宇是储放旱天上帝神主之处,建筑小巧精美,圆形小殿由圆形围墙环绕,门与殿之间的距离规定得非常恰当,从门口内望,能得到良好的视角和构图。祈年殿与圜丘之间有一条甬道相连。甬道自南到北到达祈年门,甬道两侧地面下降,使得整个祈年殿院落坐落在高台基上,加上殿宇本身三层台基,已凌空于柏树林之上。这种增高接天的方法,无疑加强了几天所需的崇高神圣气氛。清代三层殿檐由三色改为一色青琉璃瓦,消除了色调繁杂的弊病,使祈年殿显得格外安定宁静,蓝色的圆形屋顶,配以白石台基和红色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祈年门与祈年殿之间的距离约为殿总高的3倍,有祈年门内望,构图与视角均得当,这组建筑的环境、空间、造型、色彩都很成功,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之一。
2、北京社稷坛
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东方青龙(青土)、西方白虎(白土)、南方朱雀(赤土)、北方玄武(黑土)、中心部位用黄土。坛北为拜殿和戟门各一座。这是两座明初殿宇,构件加工精致,室内用彻上明造,梁架结构规整,显示出严谨细致的建筑风格。
3、北京太庙
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北京太庙始建于明初永乐时。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三者所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现存太庙为11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殿内明间与左右两次间用金箔满贴梁柱、斗栱、天花。戟门前为琉璃庙门。
4、太原晋祠
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庙。全祠依山傍泉,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金人台、献殿、鱼沼、圣母殿。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5、曲阜孔庙
孔庙基址南北约644m,东西约147m,沿中轴线布置有9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部分有牌坊和门屋六座,院内遍植柏树。第四进以内从大中门起是孔庙的主体部分,此区围墙四隅起角楼,以大成殿庭院为中心,前有奎文阁及皇帝驻跸处;东游诗礼堂;崇圣祠、家庙和礼器库;西有金丝堂、启圣殿和寝殿和乐器库,后有圣迹殿和神厨、神庖。
大成殿是孔庙主殿,后舍寝殿,仍是前朝后寝的形制。
第三节 陵墓(一个人)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建筑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
1、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商都安阳殷墟发掘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前者是中字形的地下墓坑,木椁室四壁用原木交叉成井字形向上垒筑,椁底和椁顶也都用原木铺盖。
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作墓室,构造:
1、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置棺;
2、用短方木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及葬品。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的惯墓,是崖墓。山东沂南石墓最具代表性。战国时代出现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为墓室壁体。
2、地下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 浙江余姚良渚大墓。南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大墓。北方燕齐等国的墓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燕下都和山东临淄故城的一批墓葬(战国时代残存高大的墓冢,郞家庄一号墓;燕下都规模最大的是战国早期的16号墓。)。秦始皇营建骊山陵,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椎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亦是此制。汉文帝灞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而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曹魏、唐太宗都属此制。南宋陵墓在浙江绍兴,属浮厝形制。元帝葬漠北,无墓葬标志。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布置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防城明楼。
3、陵园建筑
汉陵园建制基本因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现存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墓祠、四川雅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山东曲阜鲁王墓前石人,和石辟邪和墓碑,都属于汉代遗物。
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其中梁侍中萧景墓的辟邪和墓表最为优秀,是南朝陵墓石刻的代表
明代陵墓有所创新:因山而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2进或3进,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楼是明代陵墓的独创。明清各陵皆仿孝陵之制。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各陵神道分立。①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周围有陵墙两道环绕。陵台三级方截椎体组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陵东发现的秦兵马俑和铜马车。② 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独领。
武帝陵墓现存地面部分方上四面门阙与周垣的残迹。平面布置仍是以方截椎体为中心,四出陵门。霍去病墓,陵上石刻是中国早期石刻艺术的杰作。,杜陵封土形如“覆斗”底和顶部平面均为方形。封土夯筑,顶部平坦,无建筑遗迹。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周围筑有墙垣。陵园四面墙中各辟一门,4门与陵墓封土正中的墓道相对。帝陵的寝园位于陵园的东南,包括寝殿和便殿。其中寝殿是主体。③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之陵,依梁山而建。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于梁山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在山下神道南端,中间一对在双乳峰,最后一对在朱雀门前。阙的形制是在夯土台立木构的“观”。三出阙是帝王规制。神道地势向上缓坡,加以两侧石刻与阙台的衬托,使陵山更为突出。④ 宋永昭陵
南对嵩山,北俯洛水,地处黄土原上。宋仁宗赵祯的墓,规模宏大,陵台及石刻尚较完整。陵台为正方截椎体,成阶级状。四周有神墙围绕,神门四出,四隅有角阙,门外各置石狮一对。⑤ 明十三陵
南京钟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式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选址极为成功。
神道稍有曲折,最南是5间11楼的石牌坊,坊北是陵园大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功圣德碑,亭外四隅有华表。亭北是石望柱,后有石兽石像生等,再北是龙凤门。神道途经山洪河滩地段,空旷无物,布局不如南京孝陵疏密得当。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一山趾,其陵门、享殿(裬恩殿)、明楼的布置参照长陵制度。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柱门,前为陵寝门,又前为祾恩殿、祾恩门。长陵的祾恩殿面积和故宫太和殿相近,殿内有32根楠木柱,是现存古代建筑中罕见的。⑥ 清昌陵
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林壑幽深,岗阜无数。起始和两旁均为茂密松林。首先是昌陵的神功圣德碑,北为石拱桥、望柱和石像生,再北是三孔桥、碑亭;东偏北为神厨库;中轴线上碑亭后以隆恩门为界,环以方整的围墙。墙内有两重院:第一进院内为隆恩殿;第二进院以琉璃花门相隔,内有二柱冲天牌坊等,后为方城明楼、哑巴院和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墙内外和宝顶上松柏繁茂,使整个昌陵置于苍翠绿色之中。
第五篇:中国原始社会总结
史前时代
元谋人(170万年)
早期:直立人(猿人)蓝田人(80万年-60万年)(300万年-10万年)北京人(70万年-20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古人):长阳人﹑丁村人﹑马坝人、(300万年-1万年)(10万年-
4、5万年)许家窑人、大荔人 晚期:晚期智人(新人):河套人、峙峪人、柳江人、(4、5万年-1万年)山顶洞人(1.8万年)早期:裴李岗文化(9000年-7000年)(1万年-7000年)(玉蟾岩遗址、仙人洞遗址、南庄头遗址、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彭头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7000年-5000年)、红山文化(5000年)(1万年-
4、5千年)(7000年-5000年)(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 化、马家浜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5000-4000年)、良渚文化(5300-4200)(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石峡文化)
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成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直立人:旧石器早期的人类,体质上仍保留了不少古猿的特征,学术界称之为直立人,或称猿人。目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猿人遗存,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
元谋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蓝田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80到6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其化石包括下颌骨、头盖骨各一具以及若干牙齿,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类个体。在元谋人、蓝田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同时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痕迹。
北京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是迄今国内所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通过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长期发掘,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出土了大量猿人骨骼化石,身体部位比较全面,分别属于40多个人类个体。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之间。总体来看,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较矮,但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在北京人所居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还能保存火种。
早期智人:旧石器中期的人类,在体质上已脱离了猿人阶段,但与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区别,人类学家称之为早期智人,或称古人。目前国内发现的早期智人遗存主要有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长阳人(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等。早期智人的石器打制技术更加进步,类型也更为丰富,如许家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达3万余件,包括小型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用于狩猎的石球等,形制远比旧石器早期复杂精巧。许家窑还发掘出了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表明他们都是许家窑人食肉后的抛弃物,从侧面反映出了定时的狩猎业已十分发达。
晚期智人:旧石器晚期的人类。大约距今5万年前起,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基本消失,已与现代人大体相同,并且因所处地域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人类学家称之为晚期智人,或称新人。国内已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河套人(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地)、峙峪人(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峙峪村)、柳江人(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山顶洞人等,其中以山顶洞人最具代表性。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至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还出现了用于装饰的钻孔石珠,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具有原始的审美观念。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2、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距今约10000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裴李岗文化:黄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年代距今9000年至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且比较精致。石磨盘和石磨棒最有特点,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后数十年间,中原地区所发现的类型相似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器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红山文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 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最初发现而得名,同类型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距今约5000年。其中出土了很多精致的玉礼器,还发现了包括祭坛和女神庙在内的大型祭祀建筑遗址,似表明这里的社会分化相当早,中原文明的产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良渚文化: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艺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又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5000年到4000年,又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磨制石器比仰韶文化更加精致,出现了一些新兴农具,家畜种类更多,牛、羊、鸡等开始被饲养。陶器以一种黑色、陶胎极薄的“蛋壳陶”为主要特征,还出土了较多的玉器,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以1959年发掘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及东南丘陵地区和江苏淮北一带。典型遗址有大汶口、山东曲阜西夏侯等。年代距公元前4300年至前2400年左右。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灰、黑陶增加,出现薄胎灰白陶。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家畜饲养相当发达。晚期陶器上有原始文字。
原始群: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他们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群体内部过着群婚、乱婚的生活,一个原始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族。其中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父子关系尚不存在。原始群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原始公社(或称血缘家族公社)。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后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社会组织形式。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早期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处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是实行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的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是知母不知父。父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的。这是,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这是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男子为中心分裂成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中国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演变(170万年-4000年:元谋人-夏王朝建立)原始群杂交:北京人(70万年-20万年)(旧早中:300万年-
4、5万年)原始公社
(旧中晚:10万年-1万年)(血缘家族公社和氏族公社)族内婚制
血缘家族公社(群婚、乱婚、班辈婚)(旧早中:300年-
4、5万年)
氏族公社
(旧中新晚:5万年-
4、5千年)(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族外婚制山顶洞人(1.8万年):族外婚 仰韶文化(7000-5000):对偶婚
母系氏族公社(对偶婚)河姆渡文化(7000-5000):长江(多偶婚→单偶婚)半坡文化(6800-6300):黄河(新:1万年-
4、5千年)大溪文化(6400-5300):长江 马家浜文化(6000-5000)长江 大汶口文化(6300-4500):黄河 良渚文化(5300-4200):长江
父系氏族公社一夫一妻制龙山文化(5000-4000):黄河(新晚:
4、5千年)或一夫多妻制石峡文化(5000-4000):珠江 屈家岭文化(4500-4200):长江 青龙泉三期文化(4400):黄河
猿人文化:西侯度猿人文化(180万年-150万年)蓝田猿人文化(115万年-100万年)
旧石器文化大荔猿人文化(50万年-30万年)智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9万年-7万年)、河套新人文化(3万年)
黄河早期:裴李岗文化(9000年-7000年)流域老官台文化(8000年)又称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7000年)
新石器文化中期:仰韶文化(7000年-5000年):半坡遗址(6000年)、姜寨遗址(6600年-6400年)
大汶口文化(6300年-4500年)晚期:龙山文化(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5000年-4000年)二里头文化(4100年-3700年):夏代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7000年-5000年)大溪文化(6400年-5300年)屈家岭文化(5300年-4600年)太湖流域史前文化(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7000年)、崧泽文化(6000年-5300年)、良渚文化(5300年-4200年)
班辈婚:原始公社早期阶段的婚姻形态。在原始公社的形成阶段,人类婚姻形态已有了初步的禁约,只允许同辈的男女发生婚姻关系,民族学家称之为班辈婚。这种婚姻关系较之前杂乱无章的杂交关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提高了古人类的成活率。
族外婚制: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早期婚姻形式。即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姻制度比起族内婚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有利于人类的体质和种的繁衍,加强各通婚集团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婚姻形式。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的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是知母不知父。对偶婚制是从集团婚(群婚制)到个体婚(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与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母系氏族公社:姓氏的起源(有共同的祖母,(同一氏族公社内,有共同的姓,(一个姓至少代表 随母姓)用不同的氏作为一个氏族独特的标志)一个部落)女儿氏族(产生)(组成)(组成)母系氏族公社若干近亲氏族胞族部落 孙女儿氏族(族外婚)(产生)(组成)
其他母系氏族公社若干近亲氏族同姓不婚 父系氏族公社
一夫一妻小家庭<父系氏族大家庭<父系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 家长<族长<氏族酋长<部落首领<部落联盟首领 上层:军事首长推选世袭
变化部落联盟议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基层:氏族公社(血缘)农村公社(地缘)父权制的确立: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度。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与母权制的情况正好相反。
3、古史传说
三皇:我国古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教人结网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为居的有巢氏,教人钻燧取火的燧人氏,教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以及身为女性、曾经补天造人的女娲氏。三皇传说名目不一,其形象神人混杂,但仍然隐约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
五帝: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的五位帝王。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其传说故事主要反映父系氏族社会的部落联盟鼎盛及其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其名号也有多种说法,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较为常见。绝地天通:古史传说中颛顼实行的宗教改革。颛顼又称高阳氏,据载颛顼命“南正”之官“司天以属神”,“火正”之官“司地以属民”,表明当时已开始设置分别主掌祭祀和民政的专职人员。颛顼的这些改革后来被称为“绝地天通”。颛顼的一些改革是当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反映。禅让制: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的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五帝关系谱 黄帝(姬轩辕):有熊氏、轩辕氏 ↓(孙子)
颛顼:高阳氏女枢因感“瑶光”而生 ↓(侄子)帝喾(姬俊):高辛氏母因踏巨人足迹而生 ↓(儿子)尧(伊祁放勋):陶唐、唐尧庆都梦龙而生 ↓(女婿)舜(姚重华):有虞氏、虞舜娶妻娥皇、女英 禹(姒文命):夏后氏、有夏氏女嬉吞薏苡而生颛顼之孙 契(商祖):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帝喾之子 弃(周祖):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帝喾之子 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
①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②阶级的出现: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齐家文化中有奴隶殉葬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