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2:5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

第一篇: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 题 研 究 结 题 总 报 告

课 题 负 责 人 : 吴玉梅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与传统经典文化产生了种种隔阂,这种种隔阂导致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的一些尴尬和困惑的出现。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校园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经典阅读与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中学生

学习

传统文化

途径

前 言

本课题于2015年10月由甘肃省教科所批准立项,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陇原名师工作室专项”重点规划课题,课题编号:。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已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现将课题组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作结题总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将经世致用贯穿其始终,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是通过语文这个文化载体得以体现的。实施“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

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使新课标理念能够得以实施,文学阅读与传统书法的活力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文学教学、书法研究、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经典阅读与书法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以期让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增加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力求在新课程改革过程背景下,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学习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普通中学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结合时代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中国优良传统。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

2.以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3.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服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

4.探索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模式,不断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

5.开发编写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精粹》校本教材。

(二)研究内容:

1.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2.本地区中学生(职业中学)传统文化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4.通过研发国学校本教材的教学来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 5.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

6.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应运用板报、主题班会、团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7.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及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通过交流培训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水平

8.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课题经甘肃省教科所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及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行动研究为主体。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声视频等材料),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指导下,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行动研究方案:

1.进行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现状分析、成因、对策等)。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讨论为辅。问卷内容: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第二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第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依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这些处理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逻辑思辨和推理,强调价值判断和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定性研究的特征。

2.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三人行,必有我师。闭门造车永远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在此部分,主要以相关的论文和课题为主体,提炼、借鉴其中与本课题相适应的部分,并加以实践、验证。

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俭、让以及励志、创新、发明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学生情商、智商,挖掘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4.发掘、研究、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

5.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省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6.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面的墙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7.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之应用于现实,而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试验田,不仅可以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效果的不二选择。

(1)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欣赏诸如《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观看诸如《长生殿》、《牡丹亭》等经典戏剧。

(2)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开展经典文学诵读,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寓言故事、铭文、对联等。

(4)创立社团:譬如成立读书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兴趣小组,培养各式读书人才,丰富活动内容。

(5)开展竞赛活动,如汉字听写英雄、话(画)说成语与成语接龙、中华诗词背诵与配画、“经典文化”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进一步提升师生学养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4.主体性教育理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角色实现由课堂主导者向学习合作者、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专业研究者向反思实践者的三大转换。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

五、研究方案

鉴于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全体性、全程性、全面性的三个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分七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8月—10月)。课题的准备阶段,召开课题论证会,网络咨询西北师大博导靳健教授,西北师大石义堂教授做课题可行性论证。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申报材料。

2.课题的调查阶段(2015年10月—11月)。调查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课题实施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的实践及信息反馈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积极开发并实践校本课程,研究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

4.中期实施及中期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立足课堂教学,检验传统文化与课堂整合的效果,从教学实践中反馈不足,并进行适时的补缺与调整。完善方案措施,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5.全面交流、推广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

6.巩固提高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0月)。积累相关教学个案,修正相关制度,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古诗文默写竞赛、书法大赛等;组织游历,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扩大实际见闻。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7.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2016年10月—12月)。总结成果,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结题验收。

六、研究成果

(一)就新课改下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有效途径有了清晰的认识

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开展研究与实践,制定出了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就“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的内容和要求,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并对本校及邻近县区职业中学的近2000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思想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调研,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发现白银地区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人对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动机认识不太明确 2.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不够 3.受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积淀

4.语文课教学这一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5.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学习的平台和长效机制

面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困境,课题组迎难而上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行动研究,促使学生认同并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核心精神。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在课题探索与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结合本校实际,精选部分中学生能接受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开设《先秦诸子》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课堂,并开设《硬笔书法》校本课程。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将学科教学与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相结合;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学习要求上,偏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1.语文课程。充分挖掘现行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华,营造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民族气息,多一点人文熏陶。进行新课标引领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在指导学生选修语文教材时,注重传统文化。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经典古籍,加厚文化底蕴。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2.书法课程。为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了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书法校本课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涵养母语情怀的方案。该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书法教学和每年举行的一期硬笔书法大赛,收集本校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结集出版,让学生临习摹写,既挖掘利用了本校资源,又通过本校师生的引领带动,形成氛围,改善了全校师生的书写面貌,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

3.实践活动。开展“寻访描写甘肃古诗词曲”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开展探求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节日及渊源、名胜古迹与 8

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行古诗文默写大赛、诵读大赛和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在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汲取乡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社团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与接受内容等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托社团(陇星文学社、平中吟诵社等)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古诗、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对联、古代名人故事、家乡传统文化等)。

5.校园文化。以国学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刊、板报、活动和创建专题网页等载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如在校园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诗文与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文人字画;校广播站定期播放美文欣赏,网络下载电视散文节目;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定期开展文学社活动等等,创设浓郁、高雅、互动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同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继承良好的传统道德品质。努力实现国学教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初步形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时代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二)、就“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形成了行之有效且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1.改进课堂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必修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内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占课文总数的33.8%。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

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例如教《前赤壁赋》可以拓展“月”的意象来解读传统文化,通过“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品味作者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解读其人生的真谛,给学生栽种精神的、文学的的种子。

(3)品味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审美情趣。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正所谓“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语文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真情。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文化美。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例如教授文言文篇目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充分感受。

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张衡传》有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苏武传 》。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文学阅读需要细推深究,有所思亦有所感。

2.创建学习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少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在开设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鉴赏”基础上,通过选修《中国古代诗文鉴赏》课程,创建“传统与经典”网页,举办学习论坛,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编写“书法”教材。文学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传统的灵魂,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近年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大幅度滑坡,学生的笔记、作业、试卷等,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结构松散、残缺,让人不堪认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也为了加强书写训练,改善作业试卷文面,提升学生的书写品位,打造校园文化特色,课题组编写了 “硬笔书法”校本教材,教材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校书法教学传统,立足于学生的书写需求,精心设计练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书写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2)创建“经典文化”网页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在校园网共享。

(3)举办传统文化学习会,出版校园报刊,交流学习成果 每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编写“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小报。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品的研究结果以小报形式结集出版,校园发行。

3.创新学习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语文教学、兴趣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改进以“挖掘课文内涵,品味文化意蕴”为主的课堂教学,创建“经典诗文”学习的平台,开展“咏诵古诗古文”、“调查收集民间人文资源”实践活动,探索“咏诵式、搜集式、活动式、研讨式”等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朗诵式。开展晨读午诵晚吟活动,即利用早晨、中午课及晚自习前二十分钟时间指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篇章。通过早读文,午诵诗,晚唱词的诵读活动使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例如古诗诵读,需要教师首先划分古诗的诵读节奏,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喜悦滋味。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2)探究式。结合教材,我们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甘肃历史人物事迹”、“甘肃古诗词”、“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然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

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更有针对性了。

(3)参与式。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参与“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体验和感受 西部特有的节庆、习俗和古诗词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古代边塞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起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4.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开展调查活动与实践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③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

(2)撰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论文。如《靖远民间故事》、《平川风俗习惯》、《故乡名人故事》等。

(3)研讨反映西部文化的古诗词。通过开展“甘肃古诗词知多少”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研究甘肃。

体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自己成熟起来。

(三)激发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通过构建与实施凝聚民族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感受和积累,使学生在认识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亲近感和信任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两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采的传承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如中华民族的系列传统节庆日,开展了以“中秋节、重阳节”等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队会,让学生较为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主题班会上学生制作的精彩课件和那一张张主题鲜明、个性分明的清明节、端午节电子小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到了很

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显示出学生较强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根据我们的不完全调查,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所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改变了对阅读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在其中品尝文化盛宴,享受书香的氤氲 聆听古圣先哲的谆谆教诲,领略文人墨客的熠熠风采,享受文化知识的阳光雨露,徜徉智慧的海洋,从而进入一种书香墨韵沁人心脾,文人雅韵油然而生的读书境界。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浓厚了,且自信乐观,富有创新精神。写作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有了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读书和写作笔记,随笔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更愿意去表达,摘记、写作热情高涨。学生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征文活动成绩显著,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20篇次。尤其是文学社团近几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师生在全省、市、区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无数,文学社团连续获得2010、2011年的学生书信大赛优秀组织奖。我们的书法社团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同时学校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提供的各种载体,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以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对于步入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双基内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树根立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恰好将这些内容都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确立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近两年来,一个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一次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一次次的校级展示活动,让我们感到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举止文明、潜心学习,养成中华民族的静养、静思的好习惯;能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能热爱劳动、卫生整洁,传承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能积极进取、勇于超越,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课题的实施不但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在关心他人、尊敬老人方面,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学生也懂得递茶送水、问寒问暖;在公交车上常常有学生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互帮互助现象层出不穷。优秀传统文化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已初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开始慢慢浸润到学生心中,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 13 的传统美德逐步内化成学生的自身修养,也进一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使学生成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传统文化素养;既有民族精神,又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四)拓宽了教师的文化视野,丰富了教师教学经验

课题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及时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形成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具备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师先后撰写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几十篇,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几十篇,在实验期间共开设相关实践的公开课数百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时间不算长,但已初见成效,实践以来各学科的老师不仅培育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增加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拓宽了教师的文化视野,加深了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我校通过派教师外出培训和去台湾等先进地区交流学习等方式,使教师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养成了勤学习、勤反思的习惯,无论是个人心理素质,还是业务水平,都有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上进心变强,爱钻研;能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业务素质明显得到提升,努力向学者型教师迈进。例如我校语文教师为学生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创设了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在各学科领域的竞赛活动中硕果累累,有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论文获奖。我们将继续实践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引领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遨游,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五)构建了文明儒雅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特色 通过构建文明儒雅的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建设“和雅温馨、清雅有序、典雅大气”的校园环境;二是塑造具有“宽雅的爱生胸怀、儒雅的教育方式” 的教师队伍;三是培养“举止文雅、谈吐温雅、内涵博雅、气质贤雅、品德敦雅、学识慧雅”文雅的学生群体。这三个层面既有文化的显性又有文化的隐性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个层面。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深入到我校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学生较为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

化,并自发地营造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氛围,对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将文明儒雅的行为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生说话、走路、集合、排队、学习、课间、就餐、休息、回家、家务、出门等方面抓起,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各项活动的开展,让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学校每一位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之中。黑板报着力渗透传统文化,并积极倡导“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师生阅读活动等,最终营造了一个“让每一壁墙都说话,让每一个活动都融入文化”的学习生活氛围。

文明儒雅的校园文化其实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精神,也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努力下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可传承文化的品质。教师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宽雅的爱生胸怀、儒雅的教育方式” 是对我校教师的统一要求,因为具备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师就应该有儒雅精神气象。这种儒雅,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这样交出的学生才会文明而儒雅。

另外学校加大了绿化美化校园的投入力度,在彰显文明雅致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学校文化墙、橱窗、走廊文化框也以“ 文明儒雅”为核心内容提示着每一位同学;学校设有阅读角、公示角、成果角、现在我校已形成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刊、板报、活动和创建专题网页等载体,传承民族传统文教育的氛围。如在教学楼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诗文与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文人字画;校广播站和电视台定期播放美文欣赏与电视散文节目;每学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定期开展文学社活动等等,创设浓郁、高雅、互动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时代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七、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文学、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核心精神。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

1.语文课程。充分挖掘现行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华,营造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民族气息,多一点人文熏陶。进行新课标引领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在指导学生选修语文教材时,注重传统文化。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经典古籍,加厚文化底蕴。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15

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2.书法课程。为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了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书法校本课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涵养母语情怀的方案。该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书法教学和每年举行的一期硬笔书法大赛,收集本校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结集出版,让学生临习摹写,既挖掘利用了本校资源,又通过本校师生的引领带动,形成氛围,改善了全校师生的书写面貌,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

3.实践活动。开展“寻访描写甘肃古诗词曲”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开展探求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节日及渊源、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行古诗文默写大赛、诵读大赛和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在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汲取乡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社团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与接受内容等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托社团(陇星文学社、平中吟诵社等)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古诗、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对联、古代名人故事、家乡传统文化等)。

5.校园文化。以国学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刊、板报、活动和创建专题网页等载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如在校园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诗文与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文人字画;校广播站定期播放美文欣赏,网络下载电视散文节目;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定期开展文学社活动等等,创设浓郁、高雅、互动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同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继承良好的传统道德品质。努力实现国学教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初步形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时代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八、通过本研究引发的思考

本课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调查数据,课题组力求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学习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普通中学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结合时代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中国优良传统。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

2.以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

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3.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服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

4.探索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途教育径和模式,不断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

九、本课题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只是对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及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对该地区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时间比较短,课题组对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创造性理解和运用高中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2.怎样以语文教学为契机,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弘扬传统文化?

3.如何在积极学习台湾中小学经验,结合地域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孜孜不倦、长期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践行的过程,今后我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方面继续探索,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十、一年来课题研究所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1] 赵智熙、解卫东《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c] 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2] 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蔡明 王立英 张聪慧《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M]北京: 高等科学出版社,2008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广西:漓江版社,1996,[7] 南怀瑾《论语别裁》、《中国文化泛言》[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钟启泉 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0]钱贵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11] 任常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12] 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4] 卢建荡.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5] 叶大新 王孔勤.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教育发展研究[J], 2003(9)

第二篇:中学生诚信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中学生诚信教育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瓦店镇中学生诚信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

摘 要

诚信是人最根本的品德,也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学校中开展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发展期间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从对诚信与诚信教育的策略入手,通过我校两年多对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在大量的第一手行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中学诚信教育的原则、策略,并具体描述了在实施诚信教育过程中四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

中学

诚信教育 策略

一、引言

课题研究意义:在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由于有些人受到错位价值观的影响,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缺失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的基础,出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危机。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受到了当代中国各层面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2001年3月全国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部分代表发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诚信建设”的呼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003年3月〈中国教育报〉刊出“加强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文,呼吁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2004年3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

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社会的主体,今天的诚信校园可以支撑起明日的诚信社会。“自明诚,谓之教”(《中庸》),学校教育在诚信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中负有重要的使命。从现实来看,诚信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呼唤,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要从师生的诚信意识与行为入手,充分发挥在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将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体验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研究的目的:诚信教育对于个人诚信意识的养成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究竟应该怎样开展中学诚信教育?如何通过某种形式的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习得诚信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诚信?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从研究的层面来看,在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除了在品德教育、道德教育等专题中略有涉及外,鲜有专门研究诚信教育的课题和成果,从一线实践出发而进行的实证性研究更少。因此,我们确立了实践研究为主体,在实践行动中,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人文价值

和内在价值;二要促进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就上述价值关系中的冲突进行辨识、选择和践行,唤醒他们的价值批判意识,养成他们的诚信履行能力;三要培养学生基于文化传统、人文理想与理性精神之上的诚信意识、习惯和人格特质;四要培养具有“诚信观念以及诚信行为能力”的教师队伍。

研究的基本思路:瓦店镇两所中学几十年的诚信办学,坚持“行以至诚”的校训,《中学诚信教育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将作为实践“诚而自律,合而共进”主题发展规划的重要载体,结合学校的课堂教学、师资建设、学生德育及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渗透、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行为实践中,最终落脚于建设“诚实求真有底蕴”的教师队伍,培养“诚信立身会做人”的学子,以实现规划提出的“立人以诚”目标。因此,学校拟从多方面保障此项课题研究的真正落实,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诚信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课题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分析和实验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侧重于实验分析研究、叙事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方案设计等实证研究方法。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基于正常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通过精心的构思、切实的观察,获取一线案例,得出适合我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新视角。

本研究报告分为七部分:一是引言,主要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背景与必要性,研究目的及主要结构进行简述;二是文献综述,对本课题研究重要要概念进行分析界定,深化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三是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四是回顾主要研究过程; 五是总结研究过程中主要成果与结论;六是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对后续研究的思考;七是相关附件。

二、文献综述

诚信。诚信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古及今的发展过程,诚信是由“诚”和“信”

两个单音字构成。诚,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二义,一是本体特性之义:《礼记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就是实际有,真实无妄的意思;二是德性之义:《礼记中庸》言:“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指向不再是自然界而是人本身。可见,诚主要是诚实,虔诚。真实的含义就是要求人们说话办事要讲实际,符合事实,真心真意,不能欺骗别人。信,从外形结构上是人从言,讲物是言谈的真实性。信要义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论语为政》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为人要信实;信的要义之二,是完善人格须遵循的原则,《论语阳货》言:“子曰:‘能行五者天下为人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即信是修为人的五行之一;信的要义之三,是办事认真的态度,《论语学而》言:敬事而信。可见,信指信用,以及维护自己的信誉等,要求人们说话办事要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要按时保质完成。

因此,诚信可以表述为:真实无伪、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作为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诚而有信、求真务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信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赋予了诚信日益丰富的时代内涵。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对法律、规则和契约的忠诚,体现出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试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诚信教育 华中师大 高玉平)。诚信可以为个人建立高尚的人格力量,可以为企业增加宝贵的无形资产,可以为社会建立稳固的生产生活秩序,可以为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结合学校教育,教师工作要坚持“对学生诚信,对家长诚信,对学校诚信,对党和社会诚信”;教育学生“对自己诚信,对他人诚信,对家庭诚信,对学校和社会诚信,对国家和民族诚信”

诚信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全面了解诚信的内涵与意义,让受教育者加强对

诚信的道德认识,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强化诚信的道德意志,并外化为诚信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诚信人格和诚信世界观。诚信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校“行以至诚”的教育价值,理解诚信的内涵与对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从“立人”的高度去看待学校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并转达化为自己育人的自觉行为,在平时的言语行为中为学生做好榜样;还要深入思考社会热点,针对社会现象从“真善美实”的角度引导学生诠释“诚信”更多的内涵;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有意识地教育学生,将诚信教育思想落实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诚信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就是对诚信的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的过程。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从理性的角度开展诚信知识的教育,也要从具本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讲诚信的情感,特别要在利益情景中提高诚信意识,还要通过 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实诚信行为。当然,中学诚信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具有在各方面获取信息能力,但是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及自控能力的发展程度还不高,社会问题往往不能全面分析,只看到一些消极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能力。因此,中学诚信教育应该针对中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展开。

综上所述,中学诚信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方案的设计和教育行为的实践,帮助师生理解诚信内涵并能与当今社会需要结合,理解诚信教育的现实意并能为之努力;就是要教育师生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做事,坚持“行以至诚”,将“诚”为作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又使人人达到“行之诚”为回归点。

三、研究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为主。

文献研究。研究组成员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2009年以来国内主要教育杂志有关诚信教育等五十多篇文章,多份关于中小学诚信教育的论文,从而对

于本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本课题中的“诚信”和“诚信教育”等有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界定。

调查研究。课题组对七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现状作了必要的调查与分析,在七年级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0份;分别对诚信教育的现状、诚信教育的影响、诚信教育的途径和不诚信行为的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调查。

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将中学诚信教育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德育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课题组主要设计了:(1)中学生诚信知识教育;(2)设计了诚信专题教育活动,如诚信格言征集,诚信主题班会,诚信故事采编等;(3)在传统的活动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如漂流读书节,行为规范自我查等。

二是在教师教育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课题组主要设计了:(1)诚信教育与师德讨论,形成表现教师形象的师德规范;(2)结合师德师风教育的讨论,思考“人总是要讲诚信的”的专题,丰富了“诚信教师”的意义;(3)以诚信为基础的教师团队建设。

三是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课题组主要设计了:(1)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课堂教学中贯彻诚信教育的实践;(2)征集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3)在教学组织中落实诚信教育思想。

四、研究主要过程1、2009年1月研究准备

(1)成立课题组。2009年2月,学校结合“诚而自律,合而共进”主题规划申报了《中学诚信教育策略研究》课题,2009年初,本课题被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办公室立项。2009年3成立课题组。共参加学生300余人,教师4人。

(2)开题论证。本课题组与2009年5月17日,由中心学校领导、两所学校的校长前来参加开题论证,参加课题研究的4位教师也参与了讨论。

(3)文献收集。课题组通过收集2009年以来有关期刊发展的诚信教育文章52篇。并通过网络收集多篇关于中学生诚信教育的论文和案例资料。

2、调查学生中诚信教育现状课题组通过设计问卷,就诚信教育的现状、诚信教育的影响、诚信教育的途径和不诚信行为,并作出成果展示。

3、行动研究阶段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通过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贯彻诚信教育思想,它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也是相互交叉又是互相弥补的。两年多的行动研究中,主要是通过下列具体六项研究载体而展开。

(1)诚信教育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主题班会是开展学生集体教育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班会前准备,班会中情景设置、个人发言、小组讨论与交流,班会后反思等过程,对具体教育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2)诚信格言的征集与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开展“我写格言话诚信”活动,从活动的开始,展示前届学生的格言征集情况,并组织相关学习讨论,以利得到教育与启发,征集完以后在班内开展有交流评比,并将部分格言在学校报栏中展出,有的挂在教学大楼里。

(3)身边诚信小故事的收编与演讲。诚信小故事是通过师生对身边事例的观察、挖掘与提炼,并编写成一个个小故事,一方面在宣传栏中加以宣传,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演讲。

(4)诚信与师德教育。开展“人总要讲诚信的”专题讨论与征文。每学期设定专门的师德讨论内容,并将诚信与师德讨论。

(5)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教师个人教学过程与教学行为要体现“求真立诚”,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诚信教育资源,开展情景化的诚信教育,学校通过开展专题实践研究讨论,总结课堂教学中的诚信教育案例。

(6)主题实践活动的设计。主题教育的设计,是将学生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实践和考察结合起来,贯彻诚信教育思想,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更大的收获,而且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对诚信教育思想的认识。

4、课题总结

(1)收集原始行动研究资料。主要是反映开展行动研究以来的各方面基本素材(调查的数据、师德教育讨论中的记录、身边小故事等);还收集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的阶段成果与有关成熟的实施方案。

(2)撰写研究报告。全面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内容,重点提炼在本课题研究中的主要成果与经验,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提代更好的基础性方法。

五、研究主要成果与结论

1、中学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和生理状态极不稳定、变化很大。所以对他们的诚信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有目的的进行,这样才能把握方向,达到预期的效果。

(1)阶段性原则。诚信应属道德范畴, 贯穿于人生全过程。不过,诚信教育应遵循阶段性原则,不同年龄阶段应有不同侧重。具体说来,对于青少年,应从养成讲实话、不撒谎的良好行为规范开始,帮助他们认识诚信对个人、集体、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诚信行为,使他们逐步自觉地把外在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2)说服力原则。青少年诚信教育要坚持合理的说服力原则,既要关注

行为结果,也要关注行为过程。传统的诚信教育更多地看重行为结果而忽略行为过程,采取一系列的告诫和警示,强调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生活中有些不诚信言行不一定马上会带来麻烦或消极后果,这样往往会给不诚信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不诚信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因此,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的传统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3)真实性原则。诚信教育不能停于口头,留在纸上,要尽量让青少年置身于真实的诚信道德冲突之中。一般而言,当个人面临有违自身利益的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会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对诚信事件的认识——个人情感投入——诚信价值判断——责任态度明确——诚信行为抉择——诚信行为的实现。每个阶段都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诚信水平。在诚信教育中,只有合理运用、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活动、认识水平和社会交往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让他们直接面对、判断、抉择和处理,才能逐渐促进他们诚信水平的提高。

(4)渗透性原则。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开放使青少年接触外界的渠道增多涉及面广,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思想复杂,处理问题匆忙、简单,不考虑后果,这给诚信教育增添了难度。所以,诚信教育要强调教育的渗透性。开展诚信教育的活动,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讲究实效,反对形式主义;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到诚信对做人、处世、事业的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使诚信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5)示范性原则。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是非辨别能力低,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诚信教育时,不能低估成人行为的示范作用。青少年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只强调教育青少年是

不行的,要教育周围的成年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诚信程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诚信道德的养成和发展;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以及道德的象征,他们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而社会上其他人对青少年诚信道德及行为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2、中学诚信教育的基本策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全社会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诚信教育活动。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的地方,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诚信教育的责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学诚信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构建诚信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所以优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对培养学生诚信意识,促成个人诚信行为至关重要。中学诚信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的,也涉及学校领导者和教师。确切地说,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诚信教育的参与者和诚信意识的体现者。学校领导者应当廉洁奉公、坦诚待人、履约践行、与时俱进;教师应当遵纪守法、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学生应当尊师敬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学做真人。开展诚信教育,教师的作用尤其不容低估。学生时代,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教师,无论是接受教育还是学习知识,他们都把教师看成是自己人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人生态度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诚信与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示范。因此,教师应严以律已,为人师表,真诚待人,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要大力营造校园诚信教育的文化氛围,校园宣传栏、教学楼走廊可张贴诚信的名言警句,教室的黑板报要经常体现这方面内容,使学校

内部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气氛。

(2)促使诚信教育手段的多元化。诚信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或仅限于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德育内容,而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开展。可以让学生走向社会,观察周围的诚信事例或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收集正反两方面事例,然后以诚信为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和演讲,激发他们思考;也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影电视片,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报告会、辩论会、实话实说讨论会、征文比赛等,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再者可以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等,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

(3)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之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从所周知,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细胞,是整个社会诚信和谐的基础。诚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因为孩子生下来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和道德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座谈、电话联系等,发挥他们在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另外,诚信教育不能忽视各种社会因素,应把社会当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的现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运

行的过程中,法律和政策是密切联系的,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法律与政策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诚信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共同协力下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确立有效的诚信评价体系。任何措施的推广或教育的实施都必须有相关的评价体系的支持。确立诚信教育评价体系要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和具体的指标,要充分体现思想引导与利益挂钩、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应设计出一系列可量化的考核标准。

3、中学诚信教育的重要举措

(1)贴近诚信教育现实,提升诚信教育信度。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以诚信教育为主题,构建丰富的诚信教育内容,为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对的学生而言,我们的理解的诚信教育的内容:一是对自己诚信。做到举止言行以诚信为本,自觉约束自己,尊重自我,热爱生活,奋发向上,坚决抵制有悖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对他人诚信。言而有信,遵守承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热情对待,真诚帮助。三是对家庭诚信。热爱父母,敬老爱幼,对家庭负责,学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四是对学校和社会诚信。维护学校利益,树立学校形象,遵守契约,有是非观念,维护社会正义。五是对国家和民族诚信。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尊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弘扬民族传统,乐于奉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作好准备。同时,做一名诚信的教师还不止这些,它还包涵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诚信,认真履行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那就是对我们的社会诚信,真正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将其自觉体现和落实到自己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样来理解教师的诚信,诚信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 的一个基本底线道德,它完全体

现为作为一名教师全部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体系。

(2)形成诚信教育系列,加大诚信教育力度。我们重点抓住“诚信教育”这根主弦,将有关的德育管理、学生个性化教育、特色班创建、综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读书节等突出诚信教育思想。主要行动为:①编写一句诚信格言。人生格言,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学校通过诚信格言的征集,一方面让学生选出或写出对自己最具意义的格言;另一方面,也请学生家长参与此项活动,写出家庭中认为最有意义的诚信格言。希望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培养诚信的品质。我们还将学生征集的格言通过宣传标语的方式展出,使格言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中,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诚信在不同情景中的意义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②撰写一篇认识体会。在格言征集的基础上,让学生撰写对诚信教育价值的体会文章,在自身理解基础上进行诠释,从而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其为人处事方式。③参与一次诚信宣传。学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的道德体验和生命感悟,学生通过对诚信宣传和纪念活动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对社会诚信的意识。学校通过黑板报、校园环境布置、升旗仪式等方式为诚信社会建设尽到宣传义务。参加一次纪念活动。

(3)拓展诚信教育途径,提高诚信教育的广度。诚信教育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与觉悟,又需要很强的个在约束和规范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贯彻学生生活链的全过程,还要贯彻学生学习链的全过程。

父母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像学校那样正规进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不正规,使学生在父母的日常言谈举止中,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做好表率,承担起道德示范和辅助教

育的任务,父母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注重完善自己的诚信人格,通过自己的诚信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行为习惯。

学校积极引导。当今的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状况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许多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做好积极的引导,一方面从建成学校小环境及与之相关联的环境营造入手,另一方面从正面教育引导。学校的小环境,要侧重搞好校风、学风、师德等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从而使学生对诚信产生共鸣。在与之相关联的环境中,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的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学校要弘扬“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为人处事准则,并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说明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立身”人生观。

强化教师示范。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曾指出:“正如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做到。我们在行动研究中,非常重视对“诚信教师”的理解,通过学生心目中的“诚信”教师故事的收集宣传,使教师由内而外的认识到:要做学生装的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要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诚信形象取信于学生。教师的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诚信教师”的重要内涵,也是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

课堂教学渗透。课堂教学中的诚信教育课题探索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一是反思当前学生中出现的不够诚信的现象,发掘并运用学科教学中的诚信资源,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其二是教师教学过程本身是诚信的

行为的体现。只有当教师始终牢记“诚信教育”这根主线,才能使教学资源的诚信内涵得以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诚信人格的力量。

规范学习行为。学生的诚信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许多表现,通过规范学习行为一方面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诚信教育。

(4)加强诚信教育实践,增加诚信教育效度。诚信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知行统一,而且关键在于实践,要使诚信的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确立牢不可破的地位,就必须使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彰显诚信道德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我们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传统的教育形式赋予诚信教育内涵。

礼仪教育中讲诚信。“礼于外而诚于内”,我们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礼仪结合结来,更使学生感爱到诚信就在他们身边。学校每学期结合行为规范教育,开设礼仪教育讲座,有“公共礼仪”、“学校礼仪”等讲座内容,全方位的展现礼仪在人们生活的的作用,而其本质是“内诚于心”。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结合学校规范检查变自己报告,从早上的上学时间,到出操情况与遵守学校规范等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具体的自我管理中体验诚信的做人价值。

六、研究的思考

1、深化诚信教育,必须将诚信教育思想落实于师生的自主发展之中

在诚信教育的研究中,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外力的推动而为之,尽管在一定意义上收到了实际效果,也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建立了诚信教育观念,但在今后的长期过程中,需要的是师生共同的认识,自主的实践,才能

使诚信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2、诚信教育应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的标准和内容应不断吸收社会发展元素,不断融入反映时代的风貌内容,时刻联系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心和社会焦点问题。做到议论有生动主题,行动有具体目标,实践有对象基础。特别是当前,我们着力联系“八荣八耻”学习与实践,联系“反腐倡廉”重大政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得诚信教育更加活泼生动,更具有实际效应。

3、诚信教育还要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育与家长的参与

我们在中学诚信教育研究中,关注了将教师、家长的诚信教育与学生的诚信教育放在一起考量,是为了更好的创立一种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但是从现在来看,我们对于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特别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家长的以身作则更需要学校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影响逐步扩大到社会,反过来又为学校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

七、相关附件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吴转

主 要 成 员:何娟娟 王崇强 冯润 参与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

3、“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 石中英 《人民教育》2003年第24期

4、“诚信教育在国外”张俊《中国教育报》2004-09-08

5、“大力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王泽应《光明日报》2004-06-238

6、“诚信教育:我们还缺失什么”秦选强

7、“诚信教育:春风化雨润无声”潘志民 2003-11-12

8、“学校诚信教育难出污不染成人 “潜规则”困扰德育” 阎云飞、倪佳 《新闻晨报》2004-06-0311、《中学生诚信教育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瓦店镇中学生诚信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

2010年5月11日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报告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竞争几乎可以当成国家之间的竞争了。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发展教育为国策。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而中学生的学习更是倍受世界瞩目的。在成绩的背后,生活是成绩的物质基础,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由此,我们开展了关于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问卷调查。

目前,中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是厌学的罪魁祸首,有30%的人认为厌学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引起的;大部分学生表示休息时间不充裕,再加上作业难度大,作业量多,所以他们就选择开夜车,有的干脆就复制别人的成果。这样不仅成绩提不上去,反而弄巧成拙把自己的身体熬坏了,就这样恶性循环。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弱小的心灵承受不起负担,他们尽力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可是学校的要求,家长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更是双重的压力,使身为学生的我们心疲力竭。“当兵怕子弹,读书怕考试”这一俗语已经被家长们用来形容学生的至理名言。并不是说学生对考试有了应激性,而是我们对于分数的承担。虽然分数不是目的,考试只是手段,但是家长老师还是会以分数来权衡我们所学的成效。

学生,以学为生。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把学习当成一中快乐,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把考试当成是能力的发挥。不同的学习方法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的想法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学习中旅游,尽享学习趣味,汲取学习养料。

这次的调查中发现 :50%的学生表示休息时间不足,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及难以拥有饱满的状态,也就难以拥有饱满的学习状态。也就不能高效率的学习。这样子就会恶性循环。导致时间越来越不充足,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因此提高学习的效率是件重要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发现有10%的学生兴趣不在学习,不喜欢学习就难以为学习付出时间,即使付出了也是低回报。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看些科教节目如CCTV-10.这些节目不仅能开拓我们的事业更能从探索真相中获得激情。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相反的,它是一件快乐事。厌学把成绩扼杀。学生厌学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外界诱惑,所占比例约是70%至80%而这些所谓的诱惑也主要是网络游戏。当今,迷恋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因为网络他们放弃了学业,也有些人因为在求学的路上经历过多的磨难与挫折。例如考试失利退步。而又面临多重压力。他们便对学习产生林恐慌心理。因而逐渐远离学习。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

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三种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另外少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并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心理因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据2004年5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面积的“厌学心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室对我校438名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显示: 3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综合分析初步估算超过5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

众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具体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弄清导致厌学的相关因素,并有的放矢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非常必要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地处乡镇,教学设施不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紧缺,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一位具有心理资格证的教师,但也一直没有开设心理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

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具体目标:

1、理清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的不合理观念和学生自身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学习能力与厌学心理的关系。

2、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调整消除厌学心理的思路和技术。

3、将研究成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建构和谐高效的校园教育氛围,显著降低中学生厌学的状况;

4、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结合对家长作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转变师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

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本课题遵循如下研究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时兼顾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

(二)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三)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研究解决学生厌学心理不是某位教师的事情,更不能把他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这需要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

(四)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于调查、个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除某些特殊特殊情况,一律保密。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

2、分析家庭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分析学校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分析同学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分析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分析亲子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分析学生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研究主要阶段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10月立题,研究周期一年多(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具体分三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1)

1、课题组织安排(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课题内容安排;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的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分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分析得出厌学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我们发现:

1、厌学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他们厌恶学习或者不愿意主动学习,并且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所占有比例相当的高。

2、厌学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

3、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不打好基础,怎么能成长为建设国家有用之才呢?

4、长期的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其他的内容也晕染上“厌”的色彩。

(二)分析总结和界定厌学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长期的咨询工作积累的信息,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借鉴,我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学习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自己学习能力很烂,根本不适合继续学习,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一有机会就泡网吧等娱乐场所。

(三)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

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术价值方面的成果。

1、创新性的构建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亲子、同学;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体,以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心灵港湾橱窗、心理健康社团—心灵家园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治疗为补”的指导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家庭(家长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家访),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的家校互动,多种方式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教学、科研、校本培训、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它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真正令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学心理健康的育人功能,并促使今后的教学朝尊重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它能够从积极方面发挥导向功能。

3、它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当今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供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资料。

我们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较快的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其中获奖论文有:

(1)《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获得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2)《行为塑造心理,行动创造可能》获得县教育论文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万事开头难,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心理专业教师的配备亟待增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对心理健康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客观认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办公用的心理测量软件、成套的心理活动场地、物件也需要增添完善。只有在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被客观认识,在专业人员、专业用具配备齐全的条件下,才能切实全面的开展系统的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2、厌学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因为研究条件和水平所限,没能涉及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关顾生理因素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3、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认知因素,包括自信心、自我评价、归因模式等也是影响厌学心理的重要因子,但该因子的研究需要考量诸多的个体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归纳总结,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分析探索。同时,课题组发现学生家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是难以有效干预的领域。

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课题组的不断探索实践,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生厌学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本课题组会继续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的应用到工作中,继续为改善学生厌学心理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195-196 [2] 刘辉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3] 蒋健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8-20 [4]金钟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1 [5]王积众 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

黄河出版社

2005-129-134

下载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合集5篇]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苗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根基和特征的体现,是苗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研究报告(大全五篇)

    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研究报告一、个案情况分析:1.【学习成绩】:小丽是12班的语文课代表,语文成绩在班上可以说是不错,(注意:这个12班算是比较好的班,每次测验平均分都在95~105之间,满......

    关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心理教育意义的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心理教育意义的研究一、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把“弘扬中......

    中学生科学研究报告

    中学生科学研究报告 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

    中学生睡眠研究报告

    中学生睡眠研究报告 我正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幽默聊斋》一书,可爸爸的催促声不断传进我的耳朵:“任扬,都已经十点了,该睡觉啦!”我一边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本,一边瞧了一......

    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

    Q:为什么要学习? A:因为不学习就没有将来,而且父母和老师都想我们好好学习,社会也是这么希望的。 Q:那你自己呢?抛起别人的看法你为什么学习呢? A:因为我以后要工作 Q:那你为什么要工......

    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

    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市场经济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

    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德育(范文模版)

    新时期中学德育有效途径研究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并深刻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网络的自由、开放和虚拟性对中学德育的开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