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4 02:2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为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0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10]34号)和《关于加强全省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10138号)两个文件。为认真贯彻两个文件精神,总结推广各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及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自2010年9月开始,省政府应急办、省政府督查室组织各市各有关部门对鲁政办发[2010] 34号和38号文件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查。2010年11月-12月,又组织全省17市的副秘书长、应急办主任划分三个片区进行了相互交流和实地检查,并就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推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向纵深开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推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完善体制,健全机制,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一)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健全

各市加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人员编制,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截至2010年底,淄博、枣庄、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市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其他各市全部成立了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各市政府应急办副厅(正局)级建制2个,正处级建制7个,副处级建制8个。市级政府应急办总编制人数达到153人。除个别市外,市政府应急办编制人数一般占到本级政府办公室总人数的15%以上,日照市占比达到20%。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后,济南、青岛市政府应急办仍为正局级建制。全省14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应急办,其中90个县(市、区)应急办与本级政府办公室同级,绝大部分高新区、经技区、开发区也都建立了专门应急机构。县级政府应急办编制总人数达到623人。全省1869个乡(镇、街道)均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一般为镇领导或党政办主任兼任应急办主任。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有序进行,许多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

(二)应急管理机制初步构建

各市着力加强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监测预警网络进一步完善,气象、地震、水文、卫生、环境、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话、互联网、电视等应急信息发布渠道逐步规范,济南、济宁市还建成城市公众应急电视信息发布系统,各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日照、威海、青岛、泰安、聊城、济宁、潍坊和东营市应急平台已经建成,相关设施比较完备,应急基础数据不断完善,已投入实际应用。其中,日照市应急平台与15个市直部门互联互通,威海市应急平台已互联互通到乡镇。另外,淄博、临沂两市正在建设,枣庄已确定投入600万元、菏泽已确定投入400万元进行市政府应急平台一期建设。各市还结合各自应急处置工作实际,不断构建完善信息共享、处置联动、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工作机制。青岛、日照等市印发了《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及处置工作规程》和《现场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流程》,淄博市印发了《政府系统值班工作规范》,规范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日照市探索建立海滨旅游预警防控机制、危化品集约管理机制和渔业安全全天候监控机制。烟台市建立暴雪应对处置机制,不断完善海上立体搜救工作机制,2010年成功救助海上遇险人员247人。东营市探索建立油地突发事件联动机制。潍坊、滨州市建立防风暴潮预警联动机制。泰安市建立泰山景区森林防火联动机制。济宁市与江苏徐州建立区域救援联动机制。威海市与日本神户亚洲城市信息中心建立应急救援国际合作机制。枣庄市建立安全生产联动机制,2009年全年无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2010年仅发生一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完善

全省所有的市、县级政府都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全省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总数达22.65万余件,基本上覆盖各地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日照市还编制了国内第一个地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各市按照《山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鲁政办发[2009] 56号)要求,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全年各市共开展较大规模应急演练5万余次。其中青岛市组织的地震、燃气泄漏、油管爆炸、航空器偏离跑道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聊城市组织的大面积停电处置演练,德州市组织的黄河防汛演练,烟台、威海市和山东海事局、北海救助第一飞行队组织的海上救助演练,淄博市组织的多种灾害工兵抢险救援演练,莱芜市组织的应急通信保障演练,济宁市组织的煤矿应急停产撤人演练,都对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宣传教育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各市不断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应急救援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救援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部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达1.5万余人。青岛市投入3亿多元、济南市投入l亿多元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济南市还增加了200个合同制消防员编制,日照市46个乡镇全部实现“一镇一消防站一消防车”。各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建立和完善。淄博市淄矿救护大队和齐鲁石化消防大队、济宁市微山湖水上救援队、泰安市公路应急救援队、烟台长岛海上摩托化救援队等专业应急队伍都在安全和交通应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各市普遍成立了30-50人左右的应急管理专家组,县(市、区)应急管理专家组正在逐步建立。威海、淄博、烟台、临沂、莱芜、日照、德州等市对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各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青岛市应急办2010年预算经费达626万元,临沂市达451万元,日照市达268万元,东营市2010年较2009年翻了一番。各市用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政府预算准备金也明显增多。2010年,泰安市级财政共安排突发事件防治方面的资金达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各市不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生活救助、公共卫生、抢险救灾等应急物资储备及专业救援装备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普遍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济宁市依托润中医药建立了医疗用品应急物流基地。青岛、淄博、东营、威海、泰安、临沂、德州和滨州市出台了应急物资储备规划或明确了相关制度,开展了应急物资普查登记。各市在城镇规划发展中,加强了抵御洪涝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市2010年投入3亿多元用于中小学校舍的除险加固。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枣庄、滨州等市都依托广场、公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可随时投入使用的应急避难场所。各市应急办自身应急保障能力也不断增强,专用信息化设备、应急专用车辆、应急通信器材逐步到位。济南、青岛、淄博、济宁、威海、莱芜、临沂、烟台和日照等市应急办配备了应急专用越野指挥车。青岛、日照市建成了800M应急指挥通信专网。青岛、威海、东营、济宁、临沂等市还配备了卫星电话、摄像机、照相机和应急救援工具包等应急设备。

救援演练中的消防车辆

(五)应急科普宣教培训深入开展

根据《2006-2010年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 26号)、山东省政府应急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鲁政应办发[2010]2号)等文件精神,各市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为重点,广泛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先后举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宣教活动5300余次,开展应急管理专题宣教活动7400余次。淄博、日照市实施应急知识进百万家庭行动,免费向全市家庭发放应急宣传手册,达到户均一册。淄博、济南和日照等市开通了专门的应急管理网站。通过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高。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普遍展开。近年来,各市先后举行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培训7.6万次,其中培训领导干部4.5万人次、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30万人次。各市在邀请专家授课、组织收听收看应急管理专题讲座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应急管理干部到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浦东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到香港、日本、韩国等参加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实地考察应急管理工作。一系列培训活动的举办,对于增强各级干部危机意识、掌握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基本知识、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

各市按照山东省政府应急办《关于加强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的意见》(鲁政应办发[2010]l号)要求,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积极整合各部门和单位部署于基层组织的应急资源,逐级确定示范点,分步组织实施,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东营市中山社区、威海市凤林学校、泰安市泰山抽水蓄能电站、滨州市魏氏庄园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脱颖而出。目前,各市应急管理示范点项目建设已基本覆盖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有力推动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急管理工作开展不平衡

总体看,各市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工作开展还很不平衡。个别地方对于新形势下公共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没有准确把握值班与应急、预防与处置、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在工作中重值班、轻应急管理,重处置、轻防范的问题较为突出,对常态下如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

(二)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缺少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的权威性指导文件,目前市、县政府应急办机构设置不尽统一,与其他部门职能界定不够清晰,枣庄、滨州两市政府值班室至今没有纳入市政府应急办,仍然没有合署办公。各市政府应急办编制配备差别较大,不少地方专职人员数量不足,个别市级政府应急办人员编制不足6人,个别县(市、区)政府应急办还是事业单位编制,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性质不相符。

(三)应急保障水平不高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迟报、漏报突发事件信息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尽合理。现有的应急资源协调使用缺乏相应的规范,难以充分发挥效能。应急救援装备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应急储备物资品种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底数不清,应急物资库存、调度、运输、配送体系不健全。一些应急预案存在原则要求多、具体操作性措施不够、有关方面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四)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格局有待提升

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应急知识科普宣教不够。有些党政干部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危机意识不强,应急处置能力较弱。一些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力量不足,一些企业应急队伍建设和社会救援服务滞后。

三、下步设想

(一)制订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地方实施办法

目前,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已列入省人大2011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2011年,借鉴广东、北京、湖南、辽宁等省(市)经验,建议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研究制订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从根本上规范山东省应急管理的体制相工作机制,使各项具体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建议各市政府专题研究明确市、县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职能设置和人员配备比例。2011年年底前,各级政府值班室、应急办全部实现合署办公,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工作力量。建议各市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研究完善应急指挥协调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评估问责制度。

(三)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认真贯彻全省应急救援推进会议精神,继续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在人员和装备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综合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2011年底,建议省政府组织对各市应急队伍建设进展情况,开展一次专题督导。建议各市加快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和物流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应急物资目录编排和底数排查工作,掌握本区域主要应急救援力量、设备、物资和通信等资源布局。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预案的评估、修订工作,定期组织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急演练。

(四)制订《“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建议各市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针对目前应急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围绕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平台、应急队伍、物资保障、紧急交通运输、空中救援、宣教培训等重点内容,调研、论证和确定一批“十二五”期间的应急重点建设项目,与本市总体发展规划搞好衔接,尽快形成规划。

(五)深化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

继续推动应急管理知识进课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在各级干部培训中开设应急管理专题,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等各个学习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广泛普及应急知识。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教材编写工作,强化应急管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市要组织应急管理宣讲队。加强应急管理的对外交流培训,组织开展国内外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活动。

(六)推动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加快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完成应急指挥场所、移动应急平台、基础支撑等相关系统建设。根据国务院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充实完善各类应急管理数据库和相关的虚用系统。健全完善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推动省政府应急平台与相关部门和各市、县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对全省的基本情况、重点防护目标(危险源)、各类应急救援物资、救援队伍及其他应急资源进行统计梳理,推进全省应急平台数据库建设。

(七)加强检查指导和绩效考核

建议各市继续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本级科学发展观总体考核,督促各有关方面和基层单位及时整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应急能力。发挥先进单位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强指导,严格标准,确定一批省、市、县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议采取适当方式,对近年来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八)召开全省政府应急办(值班室)主任会议

针对督查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一季度召开全省政府系统应急办(值班室)主任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改进薄弱环节,部署安排2011年工作,推动应急管理和值班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自49期)

第二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省、市和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要求,紧紧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切实抓好我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建设。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讨论研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XXX、镇长XXX任主任,分管应急管理工作人武部部长XX任常务副主任,相关工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相关站所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程龙镇应急办。由原安监站负责人XXX任应急办主任,统筹调度全镇应急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各村应急管理工作。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壮大应急救援力量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依照2020年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总体预案,突出抓好专项预案,使各项应急预案内容完整,简明扼要,符合实际,操作性强。为确保能够有效地处理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我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建以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专业力量为主体,以民兵预备役、镇村干部等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如半专业扑火队。

三、加强应急值守和救援物资保障

为扎实做好应急值守这一工作,我镇专门设置了应急办,明确了将镇政府党政办整合兼顾应急办应急值守值能,专门配备了无线固定电话、卫星电话、办公桌椅、电脑、扫描仪、复印机、档案资料柜、床等办公设施,制定了值班安排,每天落实专人24小时值守电话。为确保突发事件中救灾物资的及时到位,通过与各村积极协调,各村都固定了专门存放抢险救灾物资的场所,并逐步储备各类抢险救灾物资。

四、组建网络宣传教育群,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积极在各村村务公开群向全镇群众宣传安全生产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向广大干群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做到应急常识进村组、进学校、进企业,形成全镇共同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好局面。

我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捋顺;二是人员、编制不到位,村级应急组织机构还没有完全落实,没有专职人员来抓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应急管理经费威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投入不足;四是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没有普及,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较低。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管理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政府行政能力、执政能力的考验。防范各种事件的发生和处置带来的损失,还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工作。下一步我镇将继续认真对照《XX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乡镇“六有”建设、村“三有”建设和“十一个”标准要求,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认真履行职责,从严、从细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06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07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四篇: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第五篇:应急规范化建设自查报告

应急规范化建设自查报告

县基层应急规范化建设督查单位:

按照基层应急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我公司应急规范化管理工作以“抓一线、打基础、抓落实、保安全”为思路,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机构网络建设和预案体,做好统筹规划,加大人力、物力、技术投入力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开展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

1、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机制。

为落实应急规范化建设要求,一方面公司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由总经理担任总指挥,分公司经理担任副总指挥,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科、股室负责人业务骨干为成员,首先从人员组织结构上满足应急规范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专门新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下设消防抢险组、保卫疏导组、物资抢救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5个应急小组。

2、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制度及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为规范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预防突发事件,公司建立健全了各岗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建立了各级应急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职责和应急程序,完善了处置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火灾、重大危险源、自然灾害、特殊设备、仓库爆炸、供电等全方面应急预案,做到“人人心中有预案,人人肩上有职责”。

3、查危杜患,从细节入手,规范应急标识、标牌及监控设施建设。公司建立健全了长效安全自查制度,每周对库房安全情况定期及不定期例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排除。自年初以来,公司累计投入安全生产资金12多万元(不含人员费用)用于库房规范化建设,对库房内的安全标识、标牌、监控设施、电子围墙、消防设施、反恐防爆器材等都进行了更新、升级及完善,杜绝安全死角。

4、加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全员应急技能。

公司定期组织全体员工集中安全学习教育,从安全生产到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危险化学物品知识,从进、存、销、用等各个环节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并结合实际增强员工的应急知识及技能。为此,公司与今年7月组织举行了一场反恐防爆应急预案实践演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加强值守,建立健全安全值守制度。

强化值守制度,认真落实值守制度,形成了从领导带队,全员参与的安全值守格局。为强化安全值守制度,公司每天增设一个值班小组,加强安全值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2、3、专项应急预案和实践演练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后勤保障有待加强。

应急队伍建设不平衡,个别人员有待加强学习,强化应急知识及技能。

三、整改措施

1、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抓好各类应急预案的修订,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切合实际”的原则,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宣传,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一步加强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各类工作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各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健全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制度,加大投入,强化应急队伍员工素质教育,提高应急安全保障。

3、进一步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

做好公司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7年10月8日

下载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加强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警察规范化建设之探索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依法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执行法律监督任务的司法力量,它既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又是检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活动的......

    XX小学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XX小学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 实施方案 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学校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应急管理进学校,全面加强和规范学校应急管......

    2011年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某县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应急办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

    乡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我镇的应急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发展”的思路,加强组织协调,完善......

    小学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评估汇报材料

    万载县第二小学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评估汇报材料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应急管理工作,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应对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省教......

    医学影像技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影像技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当前环境的日益恶化,各种疾病尤其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让患者能在先进诊疗设备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操作诊疗设备......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特色学校建设是基于特色项目基础上的一种学校深层次的打造,具体表现为特色文化统领、特色项目传承、特色课程保障、特色活动实施与特......

    石油工程建设分包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石油工程建设分包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加强工程分包管理、控制工程分包风险、提升项目分包管理效率和水平,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关键。本文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