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德农村扶贫攻坚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德农村扶贫攻坚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扶贫,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社会工作。本文基于贫困与扶贫的相关理论,以常德市农村扶贫攻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常德农村扶贫攻坚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常德农村扶贫攻坚提供借鉴。
中国论文网 /7/view-12832108.htm
Abstract: Poverty alleviation,aims to help poor areas and poor people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production and get rid of the poor social work.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ver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torm fortific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angde as research subject to analyze and discus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torm fortifi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torm fortific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angd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torm fortification.关键词: 农村;扶贫攻坚;对策
Key words: village;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torm fortifica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24-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高速经济增长和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人口的收入不断增加,贫
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由于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大幅提高之后,扶贫对象的规模更大了,相对贫困问题更严重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深度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四化”中,农业现代化一直是难以攻关的重点,它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农村扶贫到农村富裕、农民富裕是解决扶贫攻坚的重点。
乘着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东风,常德市扶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3年来,常德市就率先实施驻村帮扶,投入扶贫资金11.6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0万人。目前还有342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98个。其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6.9万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
18.8万。要确保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常德市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还比较紧,任务还比较重。常德农村扶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总人口620多万,农业人口400多万,超过了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二,因此农村扶贫攻坚尤为重要。常德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积聚性,主要分布在如下四个区域:石门西北山区、桃源武陵山雪峰山板块、澧县甘码片区和安乡、汉寿西湖等环洞庭湖低湖低洼区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走访调查,发现常德市农村扶贫攻坚面对的挑战如下:
1.1 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目前存在的342个贫困村和98个贫困人口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多在低湖低洼区、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区。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偏僻、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田土分散,农民依旧是一家一户,从事着难以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些
地方耕地本身也比较少,再加上耕地不是挂坡地、天水田,就是低产丘、�茸涨�。澧县甘码片区的太青、洞市、杨家坊、甘溪、码头铺、火连坡、方石坪等七个乡镇贫困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为0.5亩左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1.2 基础设施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尽管党和政府下发了多项农村扶贫攻坚的政策,常德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贫困的村子多在高寒区、深山区、石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使得虽经多次扶贫建设,但总体来讲,这些山村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这些山村的村民获取外援的能力较差,机会也比较少。村民不具备跑项目、争取资金和化外援的能力。村民自己掏腰包更是难上加难,只能坐等政府的帮助,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很大困难。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制约着常德农
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3 人口素质不高
贫困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除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外,还与当地群众整体素质不高有关。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没有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没有一技之长。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毫无优势,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辛苦活。即使出去打工,一年上头赚的钱也比较少。虽然常德市政府之前也开展了农民技能培训班、农村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旨在提高这部分贫困人口技能素质的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居住的比较偏远,受交通、信息传递的影响,没能去参加或者没能参加完整个培训。另外,部分村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意接受新鲜的东西,去进行改变。第二,基础教育落后,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通过走访澧县甘码片区的部分小学,发现基础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与城区小学还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部分小学生
家庭住址和学校之间有十多里的山路,老师都没法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到校。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水平偏低,直接导致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第三,贫困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贫困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比较低,或者是出于对家庭的考虑等,使得高素质人才在扶贫第一线难以留下。他们还是更加倾向于物质文化生活都比较高的城市。虽然常德市政府之前采取了驻村帮扶等措施,但对于高素质人才还是比较缺乏。
1.4 致贫返贫率高
一边扶贫脱贫,一边却又是返贫。根据调查,常德市每年因学、因病、因灾、因生育等返贫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占到脱贫人口的近3%。这种返贫比原先的贫困对贫困人口的打击更大。特别是反复返贫使得村民容易丧失信心。有的因病、因灾返贫的甚至会陷入“宿命论”中,使得扶贫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因生育返贫的往往抱着“孩子长大成人之
后便好了的”思想。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这种家庭环境,孩子多,生活水平有限,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条件有限。有的父母为了拼命赚钱,给予孩子的关爱程度也有限,使得很多小孩成为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长缺乏有利环境,使得一部分家庭继续延续贫困,到了“贫二代”甚至“贫三代”。对常德农村扶贫攻坚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建议把常德地区农村扶贫攻坚的重点由保障贫困人口温饱向实现贫困人口稳步致富中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到创造性造血式扶贫转变。通过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支持,共同构建社会大扶贫和区域综合扶贫开发路径。本研究提出具体策略如下:
2.1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对已建成的桃源县油茶和七星椒、澧县茶叶、汉寿县水产、西湖蔬菜和水产等扶贫示范基地加强管理,是其扶贫
示范区域的农民继续获益。继续加强对石门、澧县、桃源、汉寿、西湖等扶贫示范基地的扶持。
2.2 移民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策略
城镇化发展策略本身就是我国新四化发展的重点战略,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源泉。常德贫困农村多处于深山区、石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这些地方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弱,给政策的财政支出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可以将实施移民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选择基础条件好、对农村发展辐射大的城镇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对移民安置要从人口、资金、土地、产业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综合规划,要使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村群众自愿进行移民扶贫搬迁。但民众思想
落后,小农思想,自给自足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存在“穷家难舍”的落后思想。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充满感情,习惯固守田园、自承祖业。所以宁愿在故地挨穷受累,也不想搬迁离家。因此,在进行移民搬迁时,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吸引移民扶贫群众;另一方面,多做扶贫移民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
2.3 人力资本积累策略
第一,对完全具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活动,加大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培训的点、面。但重点是要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对于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通过鼓励参加上述的培训活动,获得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另外,在进行扶贫援助时,对于有劳动能力或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家庭,可以规定其每个月必须达到的工作时间和接受援助的期限。
第二,对于贫困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不同的问题:一直以来,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就不平衡。虽然前期常德市政府已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证城乡之间的教育平衡:比如拍部分优秀的去农村学校指教;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作为特岗教师去农村学校教学;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学习、交流。但由于贫困农村生活物质条件特别差,无论从生活上还是从教学上,对于老师的挑战性很大。使得城区学校年轻教师多,优秀教师多,学生数逐年增加,学生学习热情也较高,形成了良好了良性循环;而与之相反,贫困农村学校年轻教师少,优秀教师少,学生数逐年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较低,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根据目前城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巩固和强化之前所采取的措施,拓宽扶贫教育资金,增加贫困农村学校的经费划拨,提高贫困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全面消除农村贫困,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累计教
育基础。
第三,“输血式”引进人才:要想“扶贫”扶得好,人才是关键。目前已经到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本地区的人才可能不能满足所有需要。因此可以进行“输血式”的人才引进,要不断开辟人才引进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引进。可以去外地招揽人才,深知可以引进国外专家。于此同时,也要善于发现本土人才,为本土人才的生存和发展创设条件,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2.4 “富民先富心,防患于未然,减少返贫率”的策略
加强农村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派驻扶干部多进行心理沟通,从思想上对村民进行帮扶,使他们始终保持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对于二次或者三次返贫的,根据具体返贫原因进行帮扶。
另外,很多二次返贫是可以避免,防患于未然的。因学返贫的,目前常德
市政府出台了很多帮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对于贫困大学生入学还可以办理助学贷款,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因学返贫现象。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由于绝大数贫困人口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信息不畅通,村民本身又缺乏获取外面信息的能力,使得家里小孩上学的一多,家庭立马再次陷入贫困。因病、因灾返贫的也很多,可以建议政府在完善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之外,对于贫困地区的某些贫困人口购买相应保险,增加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的能力,防止因病、因灾再次返贫。因生育返贫的:在贫困山区,很多人还是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结果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结果因生育再次返贫。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去进行改变,在扶贫的过程中,落实目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2.5 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看病难”的“先诊疗后付费”的策略
针对于常德市农村贫困人口,“小病抗,大病拖”,每年因病致贫、因病返
贫人口过多的现象,开展“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可以先选择一部分贫困村试点,然后再全市范围内推广。对于参加农合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要求的患者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时只需缴纳个人应承担的医疗费用部分。确因家庭困难,不能一次性结清医疗费用的患者,可到所在村委会开具贫困证明,加盖乡(镇)政府公章后,可以向医院申请分期付款。具体还款期限由医疗机构视具体情况确定。切实解决建档贫困人口就医看病筹资难得问题,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过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风险机制和恶意逃费患者预警机制,防范恶意逃费、赖账、欠账等现象发生,并引入诚信机制。
2.6 “透明扶贫”“精准扶贫”策略
最近“甘肃一家六口因贫自杀”的新闻充斥在各大新闻的头条,不禁发人深省。对于常德农村扶贫攻坚也是一次
教训。在接下来的扶贫攻坚中,常德市政府更要“透明扶贫”、“精准扶贫”。基层在贫困户识别和退出过程中不能简单化操作,不能仅用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不许用村民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享受低保,是否为贫困户。另外,着力核查和解决存在的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问题,切实保障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结论
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消除贫困,常德市政府各部分已经采取较多的政策并进行落实,前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农村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越是到后期难度越大。本文对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之前采取的相应政策对常德农村扶贫攻坚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常德农村扶贫攻坚提供借鉴。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对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并完成研究总报告,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第三篇:农村养老社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养老社会化问题与对策
一、养老社会化概念
养老社会化是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化过程及所产生的结果。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以及社会参与和生存意义创造等多个侧面。根据不同标准,按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可以把养老制度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以及处在两者之间的社区养老和集体养老等。其中,家庭养老是通过社会习惯和习俗约束的非正式制度,社会养老是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的正式制度。养老社会化是养老从家庭走向社会,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的过程【1】。养老社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养老资源供给者的社会化,养老资源由家庭提供转化为由社会提供 ;二是养老职能承担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由家庭承担转向由社会提供。
二、农村养老社会化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其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尽管2014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其试点覆盖范围内,对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看似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已普遍社会化,但由于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1.现状。
(1)农村老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中国农村自古有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而调查结果显示99%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且其生活费来源和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子女,而部分靠自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和交往以家庭为主,街坊领居为辅,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把养老寄托在家庭上。
(2)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农村社会养老的形式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五保户、低保,但是,这些社会养老保障的形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村老人享受,且保障水平低【2】。2.问题。
(1)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政策执行力不够。一部分生活处境窘困的老人实际上因基层官员裙带关系而未真正享受低保政策,养老保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质甚至未被有效落实。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受地缘限制,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跟不上城镇化发展,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带来很大困难,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乡镇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以及纯农民面临的养老问题受到巨大的限制。
(3)农村养老投入不足。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只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需求,未能完全解决中国农民的后顾之忧。
(4)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化养老参与率低。2014年新农保出台新政策,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但一些年轻的农民因参保自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而不愿参保。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除极少数“ 五保 ”老人实现了集体养老外,其余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主要由子女或家庭赡养的形式,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方式。
三、农村养老社会化对策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养等问题的现实,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势必成为农村养老的必然要求。而如何解决农村养老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成,就需要在坚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下,不断结合当地农村发展现状适时调整政策以促进农村养老方式向社会化转变。
1.完善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依法制定相关的农村社会养老的地方性法规,形成法律体系,将农村养老社会化政策纳入法治轨道,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严格执法。
2.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与农业政策的结合。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使农业政策促进养老社会化。根据我国实际,一是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统筹考虑,在取消农业税后收养老保险税; 二是通过调整现行政策,将国家的财政补贴转向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农民,以创新农民补贴的特殊方式承担制度建设的财政责任;三是把建立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与改革现行的土地政策结合起来,农民工一经放弃农村土地使用权,就可以直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四是对于失地农民应鼓励其利用征地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3.社会养老方式多样化,坚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对老人而言,白天有人照顾、中午可以做点饭、有病可以到社区医院、在社区医院还能建立档案等,这样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但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社区服务尚不现实,因此要发挥农村卫生所的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鼓励老人到社区养老。
4.转变观念,消除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目前中国很多老人观念上还 没有 转变,还不能接受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特别是农村老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有儿有女,老了自然由儿女来养老送终,只有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才需要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子女应积极了解社会化养老政策并积极响应政策的执行。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化养老的公益性宣传,增强农村老人对社会化养老的认识,使之认识到社会化养老的利处,不断提高农村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水平,并以此提高社会各界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为社会化养老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3.【2】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4):19-24
第四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占中国相当大地域范围的农村,其环境污染现状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发现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地区村庄进行相关调查并得拟写此篇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调查对象:
××污水处理厂,×××农贸交易市场以及当地村民。
调查方法:
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实地考察法、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
调查人: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涌现,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我利用闲暇时间对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对和顺镇农村环境改善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农村环境 问题及建议
一、当地周边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该地区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统计,2009年保山市生猪出栏数达87.26万头、牛出栏数25.5万头、羊出栏
数88.4万只、禽出栏数965.64万只。许多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分辨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后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经过调查,我还发现,遇到下雨天,这些粪便经雨水冲刷后在村庄内四处横流,导致河流沟渠严重受到污染,而且对饮用水也造成了污染,严重威胁了村民的生活健康。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的最大使用国,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13年,该地区化肥使用量85万吨,农药使用量为2420吨。而化肥农药的使用,被农作物吸收的仅仅占极少一部分,大部分都经过雨水冲刷渗透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生活污染现状
生活污染主要是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据统计,该地区每人平均每天生产0.25公斤垃圾,那么一天下来将会产生425吨生活垃圾。而且目前,该地区城区的生活垃圾不断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土壤、水源和空气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不仅破坏了环境,还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经过对该地区几处农贸市场的调查,我发现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出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对整个市场的运营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该地区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一)村民环保意识不高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该地区农村生产技术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许多农民养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习惯,加上一些农村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环保意识差成为了制约农村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将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城市环境的治理上,忽略了农村环境的改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机构设置之后,缺乏有效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农村环保问题财政的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环保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三)基层组织实力不强
该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在人员、设备和制度方面都十分欠缺,除了集镇范围内由镇政府统一治理外,其他村庄的环境问题均得不到有效解决。虽然在一些地区设立了基层环保机构,但是这些组织大多属于空架子,并没有真正履行本该履行的环保职责。
三、加强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乡镇政府需要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向村干部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认识到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引导村民改掉陈旧陋习,倡导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中来,充分调动村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针对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不足的情况,政府部门需要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需要逐渐向农村地区倾斜。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特殊,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所以,基层政府把农村环境问题提上日程,在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地区更多的支持。
(三)强化环境管理,重点治理工业污染
对于乡镇企业,必须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对乡镇企业集中建设,建立工业小区,确保集中处理污染。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及时予以取缔,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乡镇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强科技攻关,发展现代农业
在农村地区,为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必须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鑫农业,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朝着结构合理化、产品无公害方向发展。加强科技攻关,发展现代农业是控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的有效途径。
结论
环境保护是个长久问题,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农村地区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云南保山腾冲和顺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政府部
门、村民等必须齐心协力,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要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取得有效进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生,杨金田,张惠远.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之“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任务[J].环境保护,2007(12A):26-28.[2]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03):109-112.[3]吴安新.环境污染转移与我国农村耕地的保护[J].生产力研究,2010(03):56-58.[4]李江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3):68-70.[5]刘飞.我国农村环境的法律保护[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
第五篇: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进下,国家在建设进程中不仅仅注重于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同时对于文化生活的建?O更加注重,在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文化生活的建设,然而,由于农村属于建设的基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建设的困难,给文化生活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为此文章分析了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关于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对策,希望以本文观点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当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活;问题;对策;研究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寄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下,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促使农村居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文化精神方面的追求标准逐渐提高,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必须要对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我国农村户口大约有4亿,但是在农村的文化发展上却十分缓慢,在建设方面完全不能够满足农村人口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还没能实现理想的目标,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文化生活中,还存在着非常低俗的活动行为,这类活动十分缺乏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对于现代化文化的推广与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一)缺乏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
由于农村居民多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但是农业生产有农闲时期,尤其是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作物无法生长,大多农业生产者都没有工作需要做,在这难得的闲暇时间农民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通常会选择一些低俗且缺少内涵的方式度过,比如打麻将、聚赌等,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及生产。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民在时间运用上缺乏认知,不明白该如何运用这段时间去创造精神财富。除此之外,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造成在这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缺乏文化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农民缺少自我学习的的场所。基础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公共健身设施等等,在大多数农村都没有相关的设施建设,促使人们缺少交流与学习的环境。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大多缺少专业文化建设人员的推动以及鼓励,在没人带动的情况下,很难使农村居民认识到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促使文化生活建设难以得到全村的参与。
(三)缺乏在文化生活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
要想建设基础文化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当前的农村文化生活中,大多急需建设这些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但是由于农村在国家建设中处于基层位置,促使国家各基层的财政部门,不能够保证将相应的资金投入落实到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当中,更像资金难以保证到位,促使农村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对于农民在文化生活当中的需求难以给予满足。
二、关于农村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内容必须要严加考虑,要积极探索农民在各项建设当中的需求,对面农民从事的各项活动内容进行丰富,促使弄明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文化生活当中。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以农民带动农民的方式,促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文化生活当中,进一步加强农民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认知及认同,促使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生活的环境中,互相交流与学习,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种植技术,还能够促进农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加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
(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农村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的意识十分薄弱,需要专业的文化建设人员进行引导与鼓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农民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促使农民在文化交流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建设。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的支持,农村在这方面的资金来源非常缺乏,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来提供大力的支持才能够实现,为农村建设公共图书馆,搭建文化交流场所及农业知识的培训等,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及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建设当中光靠政府的力量等同于杯水车薪,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鼓励社会上的力量投入到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中,农村的文化生活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决,因此,对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进行研究是由必要的,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能够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农村文化生活存在问题的对策,以促进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的健康发展。